古诗文试讲——《登高》[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22:4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文试讲——《登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文试讲——《登高》》。

第一篇:古诗文试讲——《登高》

语文古诗歌试讲

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的课文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各位考生需要对诗歌这种体裁重视和关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小学语文常考的课型——诗歌。

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教学的设计思路。一般情况,诗歌的学习可以分为五步走:

一、解诗题;

二、知诗人;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

五、熟读诗

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尝试先走这样的教学模式,待到熟练之后,就可以脱离框架,自由操作了。下面就以《登高》为例,来看看如何进行诗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导入语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二)品读诗歌

①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②选取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③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三)精读诗歌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提问: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提问: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正是心急如焚,才两鬓染霜。提问: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四)拓展延伸

朗诵比赛,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看哪一组读地更有感情。(五)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

五、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及解析

《登高》答辩

问题:你这样设计板书的原因,以及此板书的优点和缺点。【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本着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原则我设计了本课的板书。

首先由风、天、猿、渚、沙、鸟、木等景物引出作者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心境,最后感悟出常年漂泊、老病孤独、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这个板书的优点是可以一目了然,清晰地把本课主要思路呈现给学生。当然,由于备课时间限制,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可能稍显单薄,并不能把本课的更多内容一一呈现。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各位考官!

第二篇:教师面试试讲答辩高中语文《登高》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教师面试试讲答辩高中语文《登高》

为帮助各位考生备战教师面试,中公教师网整理了各学科教师面试试讲答辩语音示范,以下是高中语文《登高》试讲答辩,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面试备课纸】

【语音示范】

【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2.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导入语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

①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②选取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③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三)精读诗歌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提问: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提问: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正是心急如焚,才两鬓染霜。提问: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四)拓展延伸

朗诵比赛,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看哪一组读地更有感情。(五)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答辩题目及解析】

《登高》答辩

问题:你这样设计板书的原因,以及此板书的优点和缺点。【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本着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原则我设计了本课的板书。

首先由风、天、猿、渚、沙、鸟、木等景物引出作者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心境,最后感悟出常年漂泊、老病孤独、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这个板书的优点是可以一目了然,清晰地把本课主要思路呈现给学生。当然,由于备课时间限制,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可能稍显单薄,并不能把本课的更多内容一一呈现。

更多关于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详细资讯请随时关注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网

第三篇:高中语文《登高》试讲答辩【语音示范】

高中语文《登高》试讲答辩【语音示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导入语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

①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②选取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③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三)精读诗歌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提问: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提问: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正是心急如焚,才两鬓染霜。提问: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四)拓展延伸

朗诵比赛,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看哪一组读地更有感情。(五)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

【答辩题目及解析】

《登高》答辩

问题:你这样设计板书的原因,以及此板书的优点和缺点。【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本着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原则我设计了本课的板书。

首先由风、天、猿、渚、沙、鸟、木等景物引出作者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心境,最后感悟出常年漂泊、老病孤独、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这个板书的优点是可以一目了然,清晰地把本课主要思路呈现给学生。当然,由于备课时间限制,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可能稍显单薄,并不能把本课的更多内容一一呈现。

第四篇:《登高》教案

登高 杜甫

一、登高

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古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有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习俗。登高诗

一、登高望远,思乡怀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知人论世

二、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称其为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亦被尊称为“诗圣”。

知人论世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

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忧国忧民)(涉世未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知人论世 代表作品:

《春望》《望岳》《登高》《蜀相》 《登岳阳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句回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为了排遣抑郁,他抱病登台。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播放朗读录音,四、朗读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齐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联想到什么?(可联系诗人生平展开联想。)

风、天、猿、渚、沙、鸟 急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象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急天高猿啸哀

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首联中的“飞鸟”,应该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鹰击长空 鸟鸣山更幽 活力和朝气 悠闲自在 孤独苦闷的飞鸟 联想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

高远壮阔,苍凉萧瑟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奠定了哀婉凄凉的基调。

对仗工整,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不尽长江滚滚来

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想到什么?(可联系诗人生平展开联想。)

明确: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终年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他55岁,日薄西山,岁近迟暮。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不断扩大。江水不断流去,岁月也如水一样不断消逝,作者的生命如同落叶般接近尾声,然而此时国家还处于混乱之中,诗人空有忧国之心却无救国之力。这两句诗抒发了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齐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颈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3)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那么诗人有哪些“悲”? 炼字答题步骤:(1)字的含义。

(若问到哪个字用得好,则需先答出是哪个字)(2)这个字写出了……。(还可考虑手法和诗句翻译)(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例:“常”(1)字的含义。

(若问到哪个字用得好,则需先答出是哪个字)“常”字用得好,“常”的意思是长久,长期。(2)这个字写出了……。

“常”字写出了诗人四处漂泊的时间之久。(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独”

(1)“独”字用得好,“独”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2)“独”字写出了诗人登台时无亲朋陪伴的孤独场景。(3)表达了诗人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悲 1.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 2.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3.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 4.日见白发增而壮志未酬之虑 “悲”的根本原因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指时局艰难,“恨”是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愤。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只落得满头白发,以致抱恨终生。在这样的境况中,企图借酒消愁,但穷困潦倒,加上疾病缠身,最近连酒也喝不成了。其悲痛之情,更加深了一层。诗人忧国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写景 首联仰望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颔联无边落叶 不尽江水 气势开阔 抒情 颈联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尾联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借景抒情主题归纳

诗人通过重九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苍凉壮阔的秋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壮志难酬之情。

六、艺术赏析

(1)格律精严。

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2)语言精练。颈联十四字含八层意思。(3)借景抒情。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了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

第五篇:登高 教案

登高 教案

备课人:刘建霞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6.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把握诗歌节奏

第二课时——展示课

四、诗文赏析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1.首联:(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概括几幅画面)

以十四字写六种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是一只离群失途的孤鸟,孤独而痛苦。这是一幅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的凄清画面,“鸟飞回”一句,更点明了在无边秋意之中,鸟亦失途;诗人的残齿暮年,人生无路,不亦如此。诗人凄怆哀怨之情溢于笔端。

(教师板书:凄怆哀怨)

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学生朗读,教师指导)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对比出人的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看这孤鸟,离群失途,同时天涯沦落人,独在异乡不得归。

2.颔联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概括几幅画面)

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一年之中,枯荣轮回,这表现了什么?(生命之短暂);俯察江水,滚滚东逝,奔流不息,又象征了什么?(时间之无穷)。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互相映衬,诗人以自己行至暮年的有限生命,去观照无限的历史长河,有什么感慨呢?(从这里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感怆,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这幅画面雄阔苍茫,表现出人生的沉重悲壮。(教师板书:沉重悲壮)指导朗读:“萧萧”、“滚滚”两词应重读,表现出“沉重悲壮”的情感。

3颈联、尾联 指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指导学生体会诗人寄托的心境。大家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明确:这四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处境和心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离乡万里,倍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好饮而不得,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这四句写出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这两联既写出忧生伤己,又写出忧国伤时。(板书:忧生伤己,忧国伤时)

第三课时——展示课

1、提问:但只是写出个人之秋吗?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明确背景: 祖国山河处在战乱之中,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

虽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大唐帝国日渐衰微,但诗人仍止不住登高远眺的脚步,是对曾经辉煌的追忆?还是在为破碎的山河祈福?我们无从知道,但这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可见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国家之秋”,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真正意蕴。

2、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诗人说:“艰难苦恨繁霜鬓”,请认真思考一下,“艰难”和“苦恨”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不得意时可以“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扶大厦之将倾,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3、“七悲”,颈联、尾联借秋写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凡此“七悲”,悲恨万端。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 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散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 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 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 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 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 指导学生朗诵全诗。

五、总结: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全在一个“悲”字。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是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板书:悲,感时伤怀,忧国忧民)

展读全诗: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而他喃喃自语般的倾诉就注定会成为虎啸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

六、课后反思

下载古诗文试讲——《登高》[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文试讲——《登高》[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诗《登高》,在学新诗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讲到知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杜甫 登高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诵读诗歌,以声传情。 3.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

    登高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全诗主要内容并背诵全诗; (2)感受诗歌悲凉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指导法。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紧......

    《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一、[导语设计]故事开头 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 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两首诗的不同体裁、风格和两位诗人的人生态度。2、在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 全一课时 一、引入: 二、新课: (一)作者介绍......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

    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为教学知识目标。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为本次教学的意境目标。 培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