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谈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秦屿二小 郭素玲
一个重要的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都在认真地学习这一新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地实践这一新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在近几年的公开课上,几乎都少不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跟以前相比,的确改观了许多,鲜活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许多。但我总有一种感觉,觉得很多课要么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要么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自主探究,就会出现讲不完现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往往是草草收兵,带来一些遗憾。下面是本人结合这几年的课堂实际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认识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1、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2、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效率的需要。
3、有效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探讨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
1、抓住重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下面是学校阮霞惠老师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
《可能性》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接触不确定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感受,获得直观的体验。
阮霞惠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这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做到:(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阮霞惠老师开课设计了采用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老师先让学生边看边听边猜测,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从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很自然引入新课。
本节课,学生在“讲故事一摸球一玩转盘一抽奖”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较好。真正体现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如何使设计的情境具有有效性,这是我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阮霞惠老师的《可能性》一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抛一抛、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玩转盘游戏更具开放性、挑战性、创造性。在探知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去判断、去验证结论,解决问题。开放的探索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以学定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备课时,我们经常绞尽脑汁考虑怎样设计情景,怎样设计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而容易忽视学生本身,所谓的学情分析也经常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真正的调查了解。在我执教的《可能性》一课的活动探究环节中,通过摸球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开始教学时,考虑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想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在一次活动中就能体验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于是把六个小组的盒子里的小球分成三种情况(全是黄色球、有白色球和黄色球、有白色球,蓝色球和黄色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从盒子中摸球并记录摸出的小球的颜色),然后每个小组汇报活动情况,让多种情形同时展示出来(摸出的全是黄色小球;摸出的有白、黄两种颜色的小球;有白、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可是当每个小组在汇报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根本没兴趣听,接下来的验证猜测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 3
习热情也不高,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表意见。第一次试教,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事件发生的规律性的发现仍然来自直观的实验,在一次活动中同时展示三种摸球的情况,对于他们有一定难度,因为每个小组只验证了本组的发现,对于其他小组的结论没有经过验证所以很茫然。第二次试教,我让学生经过两次活动,第一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的是黄色球,学生通过摸球活动体验了事件发生或不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了 “一定”、“不可能”;第二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着两个黄色球、两个白色球,通过小组在一起猜测、验证,体验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理解了“可能”,两次活动层次清楚,学生建构知识的思路清晰。
几次试教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说,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教学相长。
存在问题和困惑:
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声音较大,组员的合作精神还有待于提高;一些有关解决实际问题和拓展题方面,如何引导学生解决?又如何在读题、理解题意、点拨这个环节有效的体现出来?
在课堂有效性教学课题研究中我还将不断探索、实践,从而有效的进行教学,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有收获,也有缺陷,我在个性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得还不够,将在今后的工作继续探索!
第二篇:谈“有效课堂教学”
谈“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它既是一种理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
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要使课堂教学有效,我认为:首先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去研读自己的学生,在确定好适当的教学目标后才去考虑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去一味追求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也就是,尊重学情、因学定教;其次是有效组织,营造民主课堂,创设真本、有效的教学情境,在预案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开展教育性对话;要善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的讲解与“牵”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根要据课堂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特别学生学习发生困难,须诊断,敢调整,敢引导,敢追问,敢讲解,把学生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具体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
效果、效率和效益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又存在着某些矛盾:学生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不一定真正学会了;学生充分体验,时间却又不允许;达到同样的知识目标,取得一样的教学效果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传统的接受学习似乎更有效。这里面存在一种价值取向。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要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非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新课改以后,我们开始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不仅关注知识,还要关注能力,但我觉得这些还不够,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一节课下来,学生有没有活动?气氛活不活跃?后来发现课堂太热闹了,学生缺少倾听的机会。所以知识量、思维性、参与度都要兼顾,是3个重要指标,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能孤立地、机械地去看每一项。就像喝一碗三鲜汤,里面有各种菜肴和调味品,一样让学生吃,味道很差。我们应该实现知识、思维、情感三维统整的教学目标(当然三维目标不一定非得在一节课中完美体现,这就要因材定标,因势利导,最起码在一个模块、一个知识整体教学中充分体现)。有效课堂的特征是:高参与、高认知、高情意。另外,学科的特征不能抹杀,否则课堂就是无效的。
“教”是为了“学”,检验“教”的有效是积极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常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民主、真实、朴实、扎实的基础上更智慧一些,更富生命一些,多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留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余地,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湟源县申中卡路学校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创新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符合《心理学》中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该课题的实践价值,一是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本课题的研究将会使数学课堂更加的完善和科学,将会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它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增强,将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改革。
(二)研究内容:
教师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①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
②有效地研读文本
③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
④有效地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⑥有效地设计练习
⑦科学的分配时间
其主要是指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为主线,通过对兴趣、评价、体验、合作、情境、探究等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课题的研究原则 :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一)活动方式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研究过程与操作
(一)制定计划 及时总结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课题研究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有的课题研究甚至只是“闭门造车”。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有实效,我们从成立课题组起,就做到每学期开学根据学校的教学大计划,结合各年级组数学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题组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每到学期结束,都及时做好相关总结。
(二)、加强学习丰富理论
1、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年都自费订阅1——2份专业报刊杂志加强自学,除了组织好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双周举行的分组业务学习外,每学期课题组还要举行1——2次专题讲座活动,并要求每位成员认真做好记录,深入开展讨论。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领着任务,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培训、学习的成员归来后除作专题汇报外,还要上一节汇报课。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承接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公开课,每一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结合自己上的公开课,学期结束后每位成员必须上交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份案例分析或论文也可)。在几年的课题研究中,各位成员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巨大的收获,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
(三)、目标定位 明确方向
1、认真分析 有效研读文本
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智因素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学生。我们实行“集体研讨——个人调整”的备课流程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后反思”的教案模式进行开展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既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又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创、信息共享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形成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 高 老师解读课标,研读教材,读懂学生的能力。
2、抓住重点 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
下面是 李文娟老师在执教《辨认方向》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
《辨认方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好素材,学生已能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景,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李文娟老师是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所在的位置。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景和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做到:(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李文娟老师开课以学生熟悉的步行街喷泉为中心位置,找出喷泉的东、南、西、北方向的标志性建筑,从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活动中辨认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三维目标”有效的达成。
3、以学定教 有效选择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已从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课题组 老师在《用字母表示数》、老师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就有效地选择了教学方式。
(1)严金芳 老师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课一开始,严老师就设置了一个玩“猜年龄”的游戏,当学生用a a+23分别表示学生 和 老师的年龄后,李 老师问:“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是任何数吗?为什么呢?如果用a表示老师的年龄,a又可以表示哪些数呢?为什么呢?”在一连串的求异提问中,挖掘了学生在掌握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还全面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2)杨小青老师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安排了测量图形周长的活动,杨老师准备了三个测量物品(五角星,长方形纸片、硬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测量活动。首先李老师就以优生带学困生的标准分组,在活动中李老师又亲自到每一个组分层指导,学生找出了5种测量长方形周长的方法,3种测量硬币的方法,3种测量五角星的方法,最后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演示测量方法,在这样一面向中间,照顾两头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轻松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让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得到淋漓尽致的表发挥。
(3)经过新课改的洗礼和深入的课题研究,所有课题组老师的评价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堂上鼓励的语言多了,简单粗暴的批评语言少了,老师们都善用表扬激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能及时、正确,富有区分度与鼓动性。
4、注重过程 有效选择学习方法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之目的。
王生良老师在执教的《什么是面积》一课中,充分选择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安排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进行教学。首先是结合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让学生初步感受面积的含义。然后是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大量实践操作活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策略的多样性。最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总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些重要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5、模拟创新 有效设计练习
通过练习、谈论、独立钻研,以求真正把所学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并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思维有新意,对知识有新领悟,逐步学会思维的方法,形成能力。
(1)练习的内容要“求活” 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谜语、等形式进行练习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让每一个学生 “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要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竟识。如曹国玺老师在执教《商不变性质》时,首先出示[150 ○()]÷[50○()]=15÷5=3,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得出商不变性质。或者编一些相似的题目,由于几个文字的变化,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变化,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动力。
(3)练习设计要少而精。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第五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为0。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4)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5)易混知识对比练。例如在教“倍数和因数”时,就出几个数据:3、12、15、4、9、1,要求学生用数的整除里的知识说一句话,从说中练习,让学生体会,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互质数的概念。设计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
(6)设计一题多变或多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四)细化环节 提高质量
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我们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撰写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为重点,认真落实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四个环节,全员参与公开课研究,展开课题研究,从而促进常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备课: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提供研究课的老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课题要求优化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设计。
(2)说课:这里的说课是课前说课。是提高教研可得老师在上课之前向参加听课的老师进行说课,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每个环节,每句话的分析,修改后方可上课。
(3)上课:上课时,全体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听课,并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5节。
(4)评课:首先由提供教研课的老师谈自己备课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然后由课题组参与评课,主要评议是否达到了深刻的目的,是否实现了课题的要求。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些做法符合课题要求?哪些做法不符合要求?
每次活动我校的小学高级教师王生良老师亲临参与指导,为我们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作了正确积极地引领。在磨课的过程中让执课教师与课题成员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七、研究成果与反思:
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共收集了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及反思60份,案例分析及反思25份,教学论文20篇.在这两年中,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在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所有课题组成员都上了一节面向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优质公开课。
我们课题组成员上了校级示范课10节,他们分别是
严金芳 老师执教的《左右》、韦花 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杨小青 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李玺邦 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李文娟 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王生良 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李桂秀 老师执教的《三角形边的关系》、赵惠文 老师执教的《整理与复习》、谈吉 老师执教的《圆柱的认识》、曹国玺 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
雷永连 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2009年9月—至今课题研究已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游戏、故事、课件等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课外,班级数学擂台赛中他们敢于争辩;编写“数学小报”时又能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践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数学日记写得有板有眼而富有个性„„如今大部分学生不仅乐意学习数学,而且知道怎样学习数学。
2、学生的成绩得到明显地提高
在进行课题研究后,最明显的收益就是学生的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在2011年春季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中,成绩全县第一,在2011年冬季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州期末调考中,成绩全县第二。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杨小青;2009年春季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州期末调考中,两学期都是全县第一,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王生良;2010年四年级数学在期末考试中全县第一。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严金芳;2009年,二年级数学在期末考试中全县第二名,任教二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李桂秀。
3、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两年多时间内,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大家不再迷信、依赖教材,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能结合学生实际、地方资源、现代媒体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素材。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我们不断思考的过程,是否定和肯定交替的过程。两年来我们基本完成课题计划与课题研究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衍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对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反思:课堂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仅以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在创新上的意义是无发展潜力的、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实施需要的。而全面放弃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转向单一的过程性教学目标也是盲目的、过激的。因此,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依托,注重过程性目标的合理、可行,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预设的有效性。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反思: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成绩永远只能代表过去,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课件的收集不到位,评课记录只有个人记载,没有形成集子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以完善。虽然我们的课题马上就要结题,在本学期的开学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依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第四篇:例谈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例谈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 张勇成
一、为什么要提倡有效教学?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让学生能够愉快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知识;自由地、主动地探索数学奥秘;富有个性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的。
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参与度: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全员参与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课堂学习;全程参与就是人人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有效参与就是学生的参与是有价值的,在参与中真正有所发现。一堂数学课只是“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一般的课堂,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至少不能少于1/2。
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提倡:教师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或提问,教师要微笑地面对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安全感。
三是自由度:我们的课堂不要像军营那样强调铁的纪律,正襟危坐,让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要多一些轻松,多一些幽默,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神采飞扬。
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知识体系。要争取做到前后呼应、融为一体,不能把完整的知识变得支离破碎,所以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教学。
五是练习度:即学生的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学生们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学习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在互动与生活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动器官。所以,一堂好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学生练习和实践。
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展。(推销员每工作1小时可以挣6.5元,另外,每做成一次交易他可以得2.5元的奖金。某个星期他共收入212.5元,其中做成了7次交易,他这个星期工作了多少小时?)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中,绝大多数人都认识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四纬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可以看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学会想象,学会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日本学者川上正当也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替代,可是,考虑出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替代不了的。”所以有人扣响了世纪之问:你学会学习了吗?这就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进行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什么?
1、是学会,还是会学。
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对知识,特别是教材内容的掌握上较多,对教材以外的目标考虑较少。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是:
学生的负担过重,学习枯燥无味;(题海战术)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培养,课堂毫无生气;(统一分率句)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错一罚十)
会学,重在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主动探索,发现新认知、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最主要的是能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质数和合数》
2、是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应试教育的产物是重结论、轻过程。这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明显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统计图表)。现在重新思考这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因为:
从数学学科本身来看,过程就是探究历程和探究方法,结论就是探究的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数学基础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的形成,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两者共同结合才能体会数学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
从数学教学角度来看,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统一性的正确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过程,即如果没有求异思维过程和多样化的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具有统一性的结论很难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必须重结论,又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二)合理开发学习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现实中,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教材或教师提供的,要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就必须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加强对学习内容地钻研和合理开发。
1、学习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所提供的学习内容都是专家们精心思考出来的,其更具科学性。但受版面的影响,学习材料都是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全部所呈现出来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认真钻研教材,不能读出教材的精髓,往往形成走过场的局面。
就是让教学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学内容同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使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百分数的意义》(糖水的浓度)(踢足球)《循环小数》
2、学习内容要能促进学生的思维
把数学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教学内容问题化。可以把教学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可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可以在解决问题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圆的周长》 《工程问题》
圆的认识
3、学习内容要能关注学生的生活
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底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新课程实施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经济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经验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脱节。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
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贴近生活;但数学又高于生活,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学习本身的需要,数学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和“粘贴”,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简单的统计》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分数的意义》中猴王分饼的故事,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周长》
2、将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融进数学的学习。
4、学习内容要适时渗透数学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所以,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严谨、求实、崇尚真理、自由探索等丰富的价值观念,它同样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要适时渗透。
数学史话的渗透,进行思想教育。《认识分数》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感受数学的魅力。《转化法》 数学中的美育。《轴对称图形》
(三)合理转变教学方式。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将努力使学生体会顺序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所以学习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1)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2、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内部和外部活动的基础上,主动用现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和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的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1)让学生参与思考。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观察、分析、思考中去,尤其是重点和难点之处,不能就一个或几个学生答完就结束。像一些性质、法则、规律性等知识,必须要让每个学生参与思考、总结,才可能切实体会和掌握。
学生的思考离不开教师的提问,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能促发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是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忽视的,需要动很大脑筋。为什么这么讲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而言,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提问能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问得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虽然课堂提问有着如此重要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教师提问的设计都能达到预期效果。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提问的设计不尽科学合理现象很多,影响了教学效果。如: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突出“六性”:
1、具体性。
2、明确性。所提问题高过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必然会一言不发或者答非所问、偏离主题。因此,课堂提问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技能结构及认知能力出发,有的放矢,使学生思考起来有起点、有目标。
3、和谐性。你提的问题学生学不上,不发言,这就出现了问与答对立,那你提问还有什么意义。
4、适度性。提问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否则,太浅无思考价值,不利发展学生的智能,太深太难则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所以提问难易适度,教学生够得着。
5、启发性。提问要富有启发,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应该分解成连续的问题,使学生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的拾台阶上,达到解决大问题的顶点。
6、趣味性。设计问题要抓住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使问题富有趣味性,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课堂提问有哪几类?教研工作的实践,使我体会到有三类: 第一类是基础型提问
就是帮助学生按教材要求,掌握双基,它包括3种:
1、感知性提问:就是考察学生对所接触的事物的感知程度。如教学圆锥体积,为了教学效果更好,首先应做实验,这样就必须让学生感知实验器具圆柱与圆锥之间底与底,高与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到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为了解学生对此感知如何,就可以设计感知性提问:(1)圆柱圆锥的底与底、高与高怎样?(2)圆锥容器装满水后,几次能把圆柱容器倒满?
2、理解性提问:就是为使学生理解知识而设计的问题。还以圆锥体积教学为例,在学生对上面问题回答完后,可设计理解性提问:(1)圆锥容器装满水后,三次把等高的圆柱容器倒满,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2)求圆锥的体积方法是什么?
3、探究性提问:就是理解所学知识后为学生加深理解而设计的提问。如:学习长方体积=底面积×高后,设计问题:如果底面是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梯形,圆或其它图形的棱柱体,怎么求它们的体积呢?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底面积×高”的广泛应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第二类是开拓型提问 它包括:
(1)方法性提问。是让学生对同一问题找出不同的方法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解)(2)规律性提问。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整理归类,学会发现知识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去学习新知识。如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计算1---9各数与5的积,再计算几个任意自然数与5的积,然后分析积的规律,归纳出能被整除数的特征时,可设计:一个数与5的积能不能被5整除?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3)创造性提问。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如:一次到农村听课,在学习圆柱体表面积后,教师设计创造性提问:同学们,看谁能算出我们班炉简子拐脖是用多少铁皮吗?全班学生像沸腾的水一样热烈讨论起来。我觉得这问题设计非常好,好就好在它需要学生创造想象,把拐脖翻转对接成为一段圆柱体问题就解决了。这对学生智力开发十分有益。第三类是辅助型提问
它包括启发诱导性提问、点拨疏通性提问、讲解指导性提问三种,经常用到学生课堂卡壳时,教师所设计。
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提问呢?这就需要把握良机。从教材内容角度来说:提问选择最佳时机是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深奥之处。从学生角度来说就是学生思维受阻无法突围时,教师要精心设问,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时,教师要精心设问,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的思路容易受算术法列式的影响,总是按算术法的思路列方程,这时教师就应设问:“方程法、算术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掌握方程法特点,摆脱算术法思考问题的影响。另外,当学生疑惑不解时,当学生搞小动作时都要设问,来帮助学生解惑或引起学生的注意。
(2)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设条件,让人人动手,按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形成表象。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省事,往往只让一、二学生动动手,甚至教师自己动手,其余学生全是观众,这样没有经过亲身操作体验是形成不了表象的,《圆的周长》中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必须人人参与操作,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圆的面积》中的图意。
(3)让学生参与讨论。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讨论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明白讨论的要求和主题。《神州五号》(计算器、条形统计图、比例尺)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中理解数学
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每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个思想。这说明,培养创造性的人格,集体交流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办法。
(1)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当独立思考有困难时,问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时,学生意见不统一时,题目解法多样性等时,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圆的认识》中信封的作用。
(2)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建构合作小组应注意合理性。小组合作成员的组成一般两种情况居多:公开课是分好6人一组较多;平时课前后四人一组较多。现在新的提倡是:
一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二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真正做到优势互补。
(3)营造宽松的合作氛围。首先,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投入活动。教师应平等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能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另外,教师要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尽可能地让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4)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四)合理转变学习方式。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学习方式,有他主学习(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着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要强调的是,第一,他主学习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方式,而只能成为一种辅助方式;第二,他主学习要不断转向自主学习。本次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那么,自主学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呢?有以下三个特征:
(1)主动性,表现在我要学。这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游乐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用字母表示数》中的数青蛙;《条形统计图》中王小丫的开心词典。
(2)独立性,表现在我能学。除了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
《老师我来说》
(3)独特性,表现在用我的方式学。这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这里蕴涵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1000减几》
(五)合理进行课堂反馈。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35分钟内提高教学效果,重视课堂有效的反馈是指导学生学法的这根杠杆的支点,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也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反馈既指向阶段性的结果评价,也呈现反馈的过程轨迹,它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诸方面。本文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一些特点与优化策略几点感想结合案例作简单说明。
1、多样性的教学反馈中合理选择。
在反馈的时空上,有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从受教育者看可分为群体反馈和个别反馈。无论哪一种反馈矫正都是为了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反馈由于参与学习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思维品质不同、学习动力不同,他们在摄取信息方面具有选择性,因此,课堂教学反馈亦呈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及时调节教学计划,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哪怕是多花费一些时间,也要广泛地全方位地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感知,这正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也是选择性教学策略的出发点。
【案例一】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一课时,这课中确定刻度和安排图形大小是这课的难点。重点是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般情况下,看完书后,教师该指出该注意的地方,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然后再画图。第二种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再画。第三种,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的基础上,在展示中互相指正,在质疑中明确作图时该注意的地方,归纳出制图方法,教师从中点拨。我认为,假如我提醒学生作图时该注意的地方,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在相互欣赏,评议中明确其刻度的确定,学生在以后的画图中才不会出差错。我在上课时选择了第三种。当学生自己展示作品时,我花费许多时间,学生异常热烈,互相评议,质疑。在友好的提醒中,学生自己悟出该注意的地方及画法。表现最好的是一位平常做作业潦草马虎的同学,那天画得工工整整,给好的同学提出了好多建议,而且非常合理。令听课的老师刮目相看。这个案例说明反馈的多样性教学的选择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教材的内容大多是按学生认识规律为基础、以知识发生、发展的内在演绎逻辑编排的,所以,分单元教学后,学生头脑中所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呈线状的知识链.即纵向联系多、横向联系少,可以进行“专题反馈”。教师启发学生将单元知识整理,系统回顾之后,形成知识网络。再将知识点转化为若干类型的习题,让学生思考练习。教师经过整理,把这次反馈的信息,进行反馈剖析,错的题目在学生自己提醒中引以为戒,对掌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一题多问的题目的同学给予鼓励,以达到思维灵活多变,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此方法属于“反馈点拔型”,适合于习题课、单元小结、卷面分析等课型。【案例二】如在复习《数的整除》中,学生编的选择题:能同时被3和5整除的最大的两位奇数是()。A.90;B.95;C.80;D.75。学生找出题中所关联的多个概念,而且他们的解法也呈多样性。有的说,从被3整除入手,只能选A、D,由奇数概念可确定答案是D。有的说,从被5整除的奇数人手,只能选B、D,再由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可确定答案是D。有的说,从奇数人手,只能选B、D,由同时被3、5整除的数的特点可确定答案足D,.有的说,从同时被3和5整除入手,只能选A、D,由奇数概念可确定答案是D。思维的多样性外显为解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使信息反馈的频率增强,正效应也随之增大。
自我评价的参与问题。在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评估计划,养成自我评估的习惯。在学完一个学期、一个单元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如: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了何种提高?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让学生养成自己监测学习的习惯。
2、思辩性的教学反馈中合理导向。
反馈的多样性并不等于正确性,而正确的和思辩性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了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因势利导抑制负效应,采用导向性的教学策略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老师应艺术性地有意识地有序列地选择某一二个反馈信息,为顺利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提供新旧知识节点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扬帆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
【案例三】 在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出示练习题3570÷700.357÷70,35.7÷7,3.57÷O.7,学生无意识地挨着次序做题,当做到最后一题时嘎然而至,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垂首冥思.有的窃窃私语,“怎么计算的结果都是5.1,最后一题大概也是5.1。”这是多么好的猜想啊!有的索性脱口而出:“除数0.7是整数就好了”,有的怀疑“老师的题目出错了”,如此等等。老师在此机敏地采用导向性的教学策略,顺着这个话题说:‘‘是呀,那么怎样使0.7变成整数呢?”学生面面相觑,顿时鸦雀无声,可每个同学的思绪却翻起轩然大波。有的同学联系前面习题的提示,立即伏案疾书,有的同学翻开课本寻找解题方法(应该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有的顿悟要运用商不变性质。
当学生在练习时,老师选择了学生中的把3.57÷0.7转化成(1)35.7÷7,(2)357÷70这两种解法展示。引导他们讨论解题的异同,且不暗示孰是孰非,一场“唇枪舌剑”辩论开始了.主张第2种解法的同学介绍之后,老师再随即板书().00357÷0.7.学生改写成357÷7000,笔还未放下,主张第1种解法的同学霍地站起来说,太麻烦了,太麻烦了,只要写成0.0357÷7就可以了。这样很巧妙地使学生明确今天的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关键是把除数变为整数,至于被除数是不是小数无关紧要.成功地克服了学习中的干扰,而且转化成学生自己习得的亲身感知。【案例四】如:解答一道归一应用题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计算,6小时行驶几千米?9小时呢?10小时呢?有些老师仅当作列式解答,学生得出180÷3×6 180×(6÷ 3)180÷3×9 180×(9÷3)就算了。有一位教师在函数思想的指导下,先叫学生列式,接着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答案的变化是怎么引起的?它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些导向性的策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引起学生体会到“当时间变化,速度不变时,路程的变化与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为以后学正比例学习打基础。这时学生也很容易创造出180×6÷3,180×9÷3甚至180×2 180×3的方法来。
3、评议性的教学反馈中注意时效。
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35分钟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练习的数量和质量等是变量,教学信息反馈的强弱等是变量。增强信息反馈的正效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能指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自我调节学习方法。这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
及时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多种渠道,课堂教学气氛、学生表情、学习情绪、回答问题、提出质疑、小组讨论、口头训练、书面练习以及作业和检测等等,均可获取信息,教师在仔细观察,认真聆听中分析情况、找出症结、予以矫正。
小学生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比较低,自觉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比较差,对刚学到的知识作出评价更是困难.只有每次练习都能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他们才能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树立学习的信心。
【案例五】如:听《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堂课时,教师在反馈时说:“做对的小朋友笑一笑。”“你认为他表现好的请拍拍手”、“认为自己对的同学请坐正。。。”这些调节了心情,活跃课堂气氛。有时肯定的评价由学习主动积极的、或学习稍有进步的小朋友来表达,暗示了只要主动学同样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又如选择题出示后,让学生举手用手指1、2、3、4表示所选择的正确答案,老师能确切了解全班正误的实际比例。老师走到做对习题的学生身边,在耳旁轻轻地说:“你真棒”,学生的感觉如涌暖流,老师走到做错的学生身边,在耳旁轻轻地说:“你能再想一想吗”,提醒他作纠正,如果该学生确有困难的,师生面对面地交流,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也提高了争取下一个好成绩的信心。
把有益于学生改变视角深入思考的、有益于学生调节学习方法的、有益于引起学生广泛争议的比较关键的信息,教师及时把它反馈给学生。在教学策略上,采取信息“放大”等技术手段。信息“放大’’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又是一种教学手段。这是强化反馈“正效应’’的最佳时机。也深刻地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将有些“含有谬误的、含有创新意识的”反馈信息,通过实例或反例呈现在学生面前,它把一个学生或一个小组的想法,推向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也可以把学生表述不很清晰的想法或仅仅是一个看法的萌芽。教师根据学生原意重组语言,归纳成引起讨论的问题;也可以把学生提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或者随机的题目等显性的方法转化为引起讨论的问题等等。通过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引起原本没有想过或者也有类似想法的学生的共鸣,这比教师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强得多,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也感到十分亲切。在一般情况下,教师非常及时地把评价的信息反馈给在备课时,练习设计力求“短、平、快”,力求当堂批改,缩短错误持续时间,提高练习——批改——再练习的信息反馈的频率,加快循序前进的步伐。
平时教会学生的反思。用波利娅解题方法有意识训练学生进行反思:这道题错在什么地方,我为什么会错?平时我怎么避免这些错误?这些知识与以前的什么知识相似?能不能转化为以前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学会这些,可避免许多错误。平时上课,借助电脑投影仪对练习题的反馈,提高了反馈速度,增强了反馈效果。
4、差异性的教学反馈中注意层次。
学生的思维品质、理解能力有差异性,所以在反馈信息的处理上更要因人而异,要分层递进,这是因材施教原则所决定的。
我们通常在模仿、巩固练习这一递进性学习中,重点巡视指导接受能力相对较差一些的学生,提高反馈信息的频率,强化反馈信息正效应的作用,降低他们学习的困难程度,增强他们学习的勇气。对于要求较高层次的练习,主要是为“吃不饱”的学生而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额外补充。教师在不同层次学习中获得的反馈信息要经过筛选,尽量做到反馈信息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有的可以作为个别辅导,把信息反馈给相关的学生。对于虽较复杂但有典型意义、有益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的问题,可以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正确敏捷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这并不是冷落和羞辱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而是让全体学生包括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开阔眼界、耳濡目染,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案例六】 如求平均数应用题。桌上放着六叠小木块,分别是8、10、8、8、10、10块。平均每叠多少块?学生的一般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小木块的总数去除以6。当然计算小木块总数的方法还有好几种,但有个别学生在黑板直观图示的启发和影响下,在自己列式计算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总结了经验,直接列成(8+10)÷2=9(块)。
这道题目的本意是在学习了较复杂求平均数应用题之后,让学生体会一下复杂的含义,复杂是对具体问题而言的。既有典型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又有特殊问题的特殊解法。现在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些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看到了解题的多种方法,而另一些学习层次稍欠的学生从形象的图示中领悟到一般与特殊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
学生学习心理和思维过程犹如难以打开的黑箱,而它的外化反应是客观存在的,课堂教学反馈为研究黑箱的秘密提供种种鲜活的素材和案例。只有我们细心倾听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得适度、合理、及时,教学策略对头,才能增大或诱发内因,靠学生内部状态的优化,达到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反馈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大了教师的教学效益。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实践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实践谈
摘 要: 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讲究提问的策略和方法,做到艺术性地向学生提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要运用哪些技巧?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体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 有效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揭示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是学生的权利。要做到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有效提问的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维、实现教学反馈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反馈教学信息与检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功能,也是启发思维的主要方式。美国教育家斯帝文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一个教师在学校80%的时间都花在了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在师生之间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宜领会,即于其处提出”。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提问更有效率。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人对要做的事情充满兴趣,那么他一定能做好。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兴趣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小学生往往对陌生的事物比较害怕,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心理的原因不愿意接受提问,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掌握知识怕回答不上来,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提问的效果不好,效率不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一个问题,解除学生的困惑,让学生喜欢被提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他们的思维很简单,往往喜欢卡通人物,老师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在提问阶段,教师可以先提问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克服心理矛盾,让他们知道老师是和蔼可亲的,回答问题难度不大。也可以出一些有关数学的脑筋急转弯,这样学生的情绪会更高涨。最好融合教材的重点内容提问,这样更能达到提问的最佳效果,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实现有效提问。
2.恰当处理“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预设,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又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与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发挥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3.具有开放空间的问题。
传统教学是封闭性的,这主要体现在问题的完善性与答案的唯一性,这样容易将学生限制在条条框框内,禁锢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只会按照教材循规蹈矩地解题,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知识。新课程提倡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构建开放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与重要内容,问题要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主要体现在条件的不完善与答案的不唯一。(1)条件的不完善。给出几个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条件或是补充条件编写题目。这样可以实现学生各知识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编写题目,真正实现分层教学,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2)答案的不唯一。让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为教材上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突破传统教学思维与心理定势的束缚,开辟新思路,寻找新视角,探索新途径,从而得到更多的解题方法。
4.要正确评价“善待”学生的回答,多鼓励学生。
当一个学生单独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够准确、完整时,教师不能当众发怒批评,更不能大声训斥、讽刺、讥笑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否则会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怕答错怕挨训而不敢积极回答问题。教师要“善待”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的回答是其真实的想法,教师首先就要对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肯定他的成绩,再对他的观点、见解进行评价;对回答不够准确的应先肯定其中可取的部分,再指出其中的不足,提出期望;对于学生颇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要表扬学生积极思考的精神,还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使学生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教师要正确使用评价语言,并在评价时带有浓浓的情感,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如学生答对了,教师可以这样激励学生:“你真棒。”若学生答错了教师可以这样鼓励学生:“没关系,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学生回答很有创意,教师更可以大声赞扬学生:“你的回答非常好,很有创意。”这样给予每个学生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周自芳.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初探.学周刊,2014.1.[2]陈俊新.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方法.现代阅读,2013.1.[3]孙素敏.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策略的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