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23:3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第一篇:《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10.1《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4)由公式F浮=ρ水g(V2-V1)计算小瓶所受的浮力,并将数据填入实验数据记录表相应的位置。

(5)改变小瓶中配重的数量,使小瓶处于下沉状态。用测力计测出其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用测V排算也可)并填入表格。

(6)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当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漂浮。这就是物体浮沉的条件。

对上述结论作出评价后进一步思考1:除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体积使物体浮沉外,另外有什么方法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通过观察的鸡蛋在盐水中上浮的实验得出:还能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思考2: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若它的重力等于浮力、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可能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这种状态叫悬浮。3.生活物理社会 4.总结。思考练习:

第二篇: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课题: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古龙一中 王金辉

一、课前准备:

1、教具:气球,孔明灯,密度计,潜水艇模型,铁块,木块、烧杯、水,水槽等

2、教学手段: 实验、ppt课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科学的实验研究能力和思维方法,感悟从物理现象到物理本质的飞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2、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上课前五分钟带学生基本到齐后,开始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同时配以泰坦尼克号从出发到沉没的图片,(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泰坦尼克号的悲壮故事,从而激发兴趣。)上课铃响刚好放完,教师调整自己和学生的情绪,简述泰坦尼克号并提出问题: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回答是钢铁)

2、教师饱含深情的说:今天我也带了了一个泰坦尼克号,但是是浓缩版的。进而出示一个铁块,(学生哗然)注意,我要让他下水了,大家注意,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然后演示,铁块沉入水底。进而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

以此教师引入新课。二)、新课:

【第一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出问题:当我把一个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放手,物体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的运动状态(学生猜想)

3、教师演示(三种情况)进而提问:当我放手后物体在水中受到那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如何,引导学生小组实验并讨论。

科学素养培养:分析物理现象,必须抓住问题本质。研究物体的浮与沉,就是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所以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受力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如何改变。

物体不受力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平衡力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教师提问并在小组的补充下进行板书(在此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受力及最终的结果)

问:上浮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下沉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悬浮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此处引导学生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弄懂浮沉条件及根据现象判断受力及浮沉的能力。

结论: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其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5、教师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投影出示)你能用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判断一个完全浸入液体中的实心物体的浮沉吗?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提问并板书(布置学生课下用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可弱化和分散难点)

【第二部分】 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及实际案例:

6、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利用到浮力及物体的浮沉知识呢?(出示投影打出相关图片)

7、教师: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大家想认识它吗?出示投影密度计的图片,并结合食物介绍其原理、作用、特点和使用方法。

8、教师投影潜水艇的图片并讲解其结构,引导学生研究潜艇的浮沉原因,学生讨论后教师提问并总结

(进而切入鱼也生活在水里,它的浮沉和潜艇相同吗?引导学生讨论)

9、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小组完成对气球,飞艇和孔明灯等的浮沉原因。

10、简介盐水选种,明确原理

六、课堂训练:

1.一艘潜艇从长江潜往大海,它所受的浮力大小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2.学会使用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观察V排与所测液体的密度ρ液的关系,并比较其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3.如果手边只有一只量筒及适量水,你能利用它们测出一个木块的重量吗?

七、课堂小结:

教师谈教的感受,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引导学生谈一谈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还存在的困惑(学生的困惑有时间则请会的学生来解答,若时间紧则留到课后一对一的帮助解决)

八、课下作业:

1、完成课上布置的几个任务

2、讨论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

3、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前提:完全浸没(V排=V物)

结果

1、上浮:F>G ρ液体>ρ物体 漂浮:F=G

2、悬浮:F=G ρ液体=ρ物体 在任意深度静止或匀速直线

3、下沉:F

沉底:F浮=G-N

二、应用:

九、教学反思

第三篇:物体浮与沉教案

教案

备课时间:2011年4月20日 授课时间:2011年4月21日 授课

人:王烈

题: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小铁块、小塑料块、塑料瓶、水等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 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将小铁块、小塑料块、塑料瓶浸没在水中,小铁块下沉、小塑料块上浮、塑料瓶悬浮。

书中导入:人躺在死海中悠闲看书,巨轮远航,气球腾空。教师提问:对于这些现象,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猜想:

教师提问:在水中的物体只受浮力作用吗?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师演示:在瓶中装水,将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瓶不沉底又不浮于水面。

提问:瓶受到那些力的作用?

学生回答: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提问:这两个力怎样?对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

教师:这种不沉底又不浮于水面的现象,我们把它叫悬浮。提问:那么悬浮是哪两个力相等,学生:重力和浮力 教师用力的图示表示(1)板书:浮力=重力 物体浮悬浮

教师演示:在瓶中装满水,将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瓶沉于底部。

提问:瓶为什么沉于底部?

教师引导。是重力大于了浮力,物体下沉。提问:因此物体下沉的话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2)板书: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的图示。

教师演示:把瓶中水倒掉,将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瓶从水底运动到水面,最后静止于水面底部。

教师提问:瓶从水底运动到水面前的过程中,是什么原因? 学生:是因为重力大于了浮力。

(3)板书:重力大于了浮力,物体上浮。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的图示。

教师提问:瓶在水面处于静止是不是全部浸没在水中? 学生:只有一部分浸在水中。

教师:我们把这种有一部分浸在液体的现象叫漂浮。提问:物体漂浮静止时受到那些力的作用? 学生: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提问:这两个力大小怎样?

学生:到校相等,是一对平衡力。

教师;对,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浮力等于重力。板书:浮力=重力 物体悬浮或漂浮

2、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见书138页。

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它的一根上部标有刻度的玻璃管,管的下部的玻璃泡内装有铅粒或水银。

用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时,密度计都漂浮在水中。因此,工作原理:测液体密度时所受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引导学生观察密度计的刻度情况。特点:密度计越往上刻度表示的密度值越小,越往下刻度表示的密度值越大。(2)盐水选种

教师提问:在农业上要提高产量,选好饱满、结实的良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农民采用盐水浸泡选种。如何利用盐水来选种的?请同学来说说。

学生:把种子放在适宜的盐水中,不饱满、虫蛀的种子就会上浮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下沉在底。

教师:为什么不饱满、虫蛀的种子就会上浮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下沉在底?

学生:不饱满、虫蛀的种子重力小,浮力大于重力,所以上浮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重力大,浮力小于重力,所以下沉在底。(3)潜水艇

提问:同学们知道潜水艇吗?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潜的?

学生:潜水艇上浮排水,浮力大于重力。潜水艇下潜时,进水浮力小于重力。教师引导:用塑料瓶加水或减水来演示。

板书;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量来实现上浮或下潜的。(4)孔明灯和热气球

教师:孔明灯和热气球为什么在下面加热后,就会腾空升起?

教师引导学生作答: 孔明灯和热气球中的空气被加热后,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当灯内和热气球内气体密度比其外部气体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孔明灯和热气球便上升了。

教师:要让它们下降怎么办? 学生:熄灭火焰。

提问:孔明灯和热气球是怎样来实现上升或下降的? 板书:孔明灯和热气球是靠改变自身内部气体密度来实现上升或下降的。教师:同学们知道热气球有哪些应用吗?

学生:在气象探测、通信传播、运输、旅游、探险等。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教师:通过本节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己回顾。

四、板书设计

第五节 物体的浮与沉

1、物体的浮沉现象。

2、物体的浮沉条件。

当F浮﹥G物体上浮。

当F浮﹤G物体下沉

当F浮=G物体悬浮或漂浮

3、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1)密度计:

工作原理:测液体密度时所受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力。(2)盐水选种。

(3)工作原理: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量来实现上浮或下潜的(4)工作原理:孔明灯和热气球是靠改变自身内部气体密度来实现上升或下降的。

第四篇:五、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与沉

——物体沉浮条件的实验探究课例

【进入情境 观察思考】

一块铁块与一块木块分别放入水中,学生观察。

教师:观察了上述的实验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为什么铁块下沉,而木块上浮”)

(学生可能回答:铁块比木块重的缘故)说明:

就象《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探究教例中所提到的一样,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体沉浮条件的判别的标准是根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更要将学生头脑中原有错误的观念与想法纠正过来,故本教例的引入部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这种“生活经验”开头,是有一石二鸟之功效的。【确定矛盾 提出问题】

上述的情境设置虽很简单,但能为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问题:物体的沉浮条件与什么因素有关(或由什么因素决定)。【全面分析 确定假说】

1.上述的这种观察正确吗?你能思考并设计一个问题对上述的观点进行证实或证伪吗?

(学生可能想到有下列设计思想的证伪例子:将一枚大头针与一大木块同时放入盛水的水槽中,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上面的这种观点对不对?)说明:

让学生对学生自己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与方法,它能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自我反思的能力,具有科学的元认知能力。

2.很明显,上述的实验方案证明了学生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时学生很可能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明:物体沉浮的条件由物体的密度决定,铁块密度比木块大,则物体能上浮。

3.教师:上述的观点正确吗?同学们能否从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或用实验的方法对这一观点进行证实或证伪呢?

(对于生活中的例子,可能有学生会提出:一块钢板,将它投入水中时,钢板肯定会下沉,但将此钢板造成轮船后投入到水面上,则轮船会漂浮于水面上,为什么呢?)

(对于实验,可能学生会想到:同一块铝板放入水面上,铝板下沉,但将此铝板制成一盒状物,则铝板会漂浮。)说明:

以不但假说、猜想、被证实可证伪,再假说、猜想、被证实、证伪,这种方式对学生错误观点的改正,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重要的探究过程。

4.引导学生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力分析:

提出假说:物体的沉浮条件可能是由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浮力来共同决定。说明:

若从理性方面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则学生对物体沉浮条件假说的提出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是在学生有了与前面日常生活经验的矛盾思维冲突的结果后。【制定计划 实验研究】

1. 实验目的: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2. 学生分析可能有几种情况:F浮>G物(F浮代表物体受到的浮力,G物代表物体受到的重力)

F浮= G物 F浮<G物

3. 把物理量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变量:

(1)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和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可直接操作的量吗?

学生思考回答(物体在液体在受到的浮力是不可直接操作的,所以上述的有关F浮与G物的比较必须经过转化)

(2)要求学生分别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公式推导:

F浮=ρ液gV排,G物=m物 g=ρ

gV物

(3)上述的三种情况可以转化为比较ρ液与ρ物:(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浸没于液体中,物体必须是实心物体)

当ρ液>ρ物

当ρ液=ρ物 当ρ液<ρ物 说明:

上述的推导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理性思维的探究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在本实验探究中的应用。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一个不可直接测的物理量,学生对于某一物体在某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的感性认识不够,(学生对物体受到的重力认识比较充分,知道用弹簧秤去称),所以必须引导学生把对物体受到的浮力认识不够的浮力与重力比较转化为比较物体与液体的密度。4.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实验仪器与材料进行分组实验。

(1)当ρ液>ρ物,选取木块投入水中;(2)当ρ液=ρ物,选取鸡蛋与盐水;(3)当ρ液<ρ物,选取铁块投入水中; 说明:

教师在上课时所提供的各种实验用品与器材,特别是液体与物体的密度必须标上密度值。还需要指出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必须先将物体浸没于液体中,且所选择的物体必须是实心的。【分析现象 解释数据】

1.每一小组所有成员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每一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进行表述:

当ρ液>ρ当ρ液=ρ物,木块上浮,最后漂浮。

物,鸡蛋在盐水在悬浮。,铁块下沉。当ρ液<ρ说明: 物

这一实验的成功率是100℅,学生对这种现象也是耳熟能详的,只不过这一实验所发生的条件还是不很熟悉。2.要求每一位学生用知识解释这种现象。【提出结论 评价预测】

1.提出结论:(前提条件是物体是实心的,且浸没于液体中)

当ρ液>ρ当ρ液=ρ物,(或F浮>G物)木块上浮,最后漂浮。

物,(或F浮= G物)鸡蛋在盐水在悬浮。,(或F浮<G物)铁块下沉。当ρ液<ρ物

2.评价预测:

(1)物价在液体中的上浮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请进行推导,并解释之。

(2)上述的结果可能应用于哪些地方? 【彼此讨论 交流结果】

学生能简单地表述此实验过程,并彼此对这一结果进行交流。

一、特点及用途:

本仪器适用于测定橡塑或类似材料密度,直接读数,省去称重和计算,使用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生产车间工艺性的密度快速测定和试验研究部门使用。

本仪器符合HG/T2782《橡胶密度测定方法直读法》以及GB1033《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要求。

二、技术参数:

试片重量:5-20克

标尺标定范围:密度0.9~2.0 分度0.01g/cm

密度2.0~2.5 分度0.02g/cm

密度2.5~3.0 分度0.05g/cm

第五篇:《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定稿)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

上传:陈霞时间:2014-6-20

物体的浮与沉的现象,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再加上学习了阿基米德定律后,学生对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来我认为不需要用很多时间分析,但事实不是这样。问“浮沉与什么有关”,回答千奇百怪。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抓住学生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的特性,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因为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己得出结论,所以学生的关注程度很高,领悟力也较好,所以顺利达到了预期设想的教学目标。

下载《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反思[大全]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反思 周晓磊 参加百节好课评比让我更进一步认识什么才是一节好的物理课,以下是对本节课的一些想法。 引入——浮沉子 浮沉子实验非常神奇,但往往是一个备选......

    沉与浮教学设计

    沉与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 通过实验,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

    沉与浮教学设计

    沙沟小学创新课堂学习汇报课教学设计 孙庆刚 年级:三年级 课题: 沉与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了解什么是浮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沉与浮》是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探究实验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本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推测—观察-发现-验证”的......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陈学艳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冀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前两个活动。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沉浮”“改变物......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九课的前两个活动。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浮。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教学重点: 初步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能设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