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时间:2019-05-12 23:4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一篇:新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期

第三单元 测量

中心发言人:秦彦菊 执教老师: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还学会了一些测量方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接触得比较多:我们在超市看到各种食品的包装袋上就标注着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如一包方便面100克,一袋饺子1千克,一袋面25千克等;我们所用的直尺就以厘米作单位,周围的建筑物一般都以米作单位,如广场上的罗马柱高19.56米、教学楼大约高10米等。然而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学生接触得就比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

教材分析

“测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实践性比较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贡量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数学思考: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一些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单位或质量单位。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吨和千克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7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2课时

千米的认识

2课时

吨的认识

2课时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21、22页。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多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三、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学习的什么内容是你觉得最重要的?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23页。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新课讲解 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26页。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沿学校操场走路,感受1千米的长度。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一、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4)测量教室的长。(米)师:如果要测量北京到广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北京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新课讲解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1.回顾上课前和老师一起量100米的长度,说说1000米应该有几个这样的长?你跑100米用了多少时间?那跑1000米呢?(你跑过1000米吗?)

2.出示学校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1圈是200米,跑5圈大约就是1000米。

说说你昨天体育课跑五圈的感受。知道五圈是多少米吗?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分小组讨论

估计一下,从学校门口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想一想,可用哪些方法进行测量的?(步测、时间、速度表等)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研究其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哪些长度计量时应该用千米作单位?生活中你看到哪些地方是用了千米这个单位的?举例子说明,说得越多越好。(课件出示:公路边的里程标志、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和汽车的速度表等)

4、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见过千米?学生讨论,反馈。(1)出示公路图

说明:“37km”指的就是从某地到这个里程碑的路程是37千米。

(2)公路路标图

说明:从这里到前方的唐山有144千米的路程。(3)摩托车仪表图

说明:指针到20位置,就是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行驶。(4)限速标志

说明:这是要求机动车在景区内每小时不能以超过10千米的速度行驶。5、1千米的读法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师:千米有时也用Km表示。

6、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课本26页“做一做” 练习六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课本27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双胞胎。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课后练习

课本第28页4、5题,29页9、10、11页。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31页、32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热身: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谁吗?没错,就是大象,想不想知道一头大象有多重?不光我们很好奇,很久以前有一位小朋友他也和我们一样,通过思考,他利用很巧妙地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曹冲称象的故事(播放视频)。曹冲的方法怎么样?曹冲很聪明,在今天的学习当中,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会向曹冲一样,遇到问题会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大家准备好上课了吗?那我们开始上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情境激趣,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情景画面,小博士出示题目:猜猜它们的体重。一只一岁的小乌龟约重15()一只帝企鹅体重约40()一头海象大约重1000()

师:为什么选用克做单位?为什么选用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师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用克作单位。(板书:比较轻

克)计量一般物体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板书:一般重

千克)

2、产生需求,引入新知

师:一头海象大约重1000千克,可陆地上的大象更重,我们一起读读下面的数据。课件出示:一头大象约重5000千克;兽中之王,一头蓝鲸重约170000千克。师:表示这么重的动物,用千克作单位,你觉得怎么样?你想不想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记录呢?(课件出示:5吨、170吨)你发现什么?

师:发现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吨作单位比较简便。(板书:比较重

吨)师:生活中,你知道还有那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吨作单位吗?

师小结: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像这样的(课件边展示边说)比较重的或像这样的一堆煤、一堆粮食、一堆盐的大宗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吨作单位。(板书:大宗物品)吨用字母“t”来表示(板书:t)。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板书)师:关于吨,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感受体验,建构新知

(一)分组体验,强化对1吨的认识。第一组 一袋大米100千克 第二组 一名同学体重25千克 2.活动要求:

组内同学轮流搬一次,搬离地面,说说感受。

填写练习纸,算一算多少个这么重的物体总质量是1吨,并把结果在组内交流。填写:()个()共重1000千克,也就是()吨。反馈交流。师:请每个小组把你们的体验过程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

(三)归纳总结,构建质量单位体系。

师:现在我们认识“吨”这个新朋友,它和我们的老朋友“克”、“千克”都是用来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1克有多重,我们只需要用手掂一掂,就能直接感受了。多少个1克是1千克呢?因为1千克=1000克

一千克有多重,我们也可以用手直接掂一掂来感受。多少个1千克是1吨呢?还是1000个,因为1吨=1000千克。

一吨有多重,还能像这样来直接感受吗?为什么?那我们是怎么来体验的?先来搬一袋米、一桶水、一摞书„感受一个物体的重量,再通过计算知道多少个这么重的物体是1000千克,也就是一吨,从而想象1吨有多重。

三、课堂练习课本32页“做一做” 课本34页练习七第1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体会1吨有多重吗?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32页、3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想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概念,掌握吨与千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物体的质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课件显示

6千克 =()克

3千克250克=()克

4000克=()千克

5400克=()千克()克

在下面的()中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一个鸡蛋重50()

一袋大米重50()

一个一元硬币重10()

小明重26()

二、揭示课题、探究新知。

师:用来计量比较小,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千克是用来计量一般物体的质量的。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字母t表示。(学生齐读这句话。)

1、感知1吨的重量。

(1)师: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这样的大米就是1吨。1吨究竟有多少千克呢?你是怎样想的?板书:1吨=1000千克

(2)、估计体重的游戏。(课件)

出示:三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按规定25千克计算,4个同学重()千克,40个同学重()千克,也就是()。

现在坐在教室里的同学有()个,此刻你最想知道什么?怎样求这些小朋友重多少千克?

2、单位换算。4吨=()千克

想:1吨是1000千克,4吨是4个1000千克。吨化千克(大)化(小)用乘法,4×1000=4000。

3000千克=()吨

想:1000千克是1吨,3000千克里面有3个1000千克。千克化吨(小)化(大)用除法,3000÷1000=3

三、巩固练习。

1.你能进行千克与吨的换算吗?

5吨=()千克

9000千克=()吨 4000千克=()吨

15吨=()千克

2、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质量单位。

一袋面粉25()

一辆汽车2()一条鱼500()

一条鲸鱼6()

3、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50吨

800千克

4吨

90000千克

4、教师用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比1吨小或等于1吨的话?比1吨大的话?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二篇:第三单元《测量》(本站推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

三年级

上册

第三单元《测量》

[教材分析]

“测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实践性比较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还学会了一些测量的方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单位的长度厘米和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接触的比较多;然而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学生接触的就比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2.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一些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3.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单位或质量单位。

4.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22页及22页的“做一做”,第24页练习五1、2题。[设计理念] 本课时是学生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今后学习测量、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教学目标] 1.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2.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学重难点] 1.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2.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角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进行估测练习,培养了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品进行估测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新的测量单位。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数尺子上1厘米间的小格,使学生知道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举例,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直观表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融入其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22页“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 3 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1、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独立观察并填空,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落在实处。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做单位。1厘米=10毫米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做一做”和24页第5、6、7题。[设计理念] 对于长度单位“厘米”“米”和“毫米”,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2.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课前准备] 直尺、米尺、纸条。[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一只长颈鹿高约2()

一只小花猫高约40()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教师边说边板书:分米)[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复习旧知,不仅为认识分米奠定了基础,而且还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米尺,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量、比、画、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建立了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生通过对米尺的观察,独立探索出米和分米的关系,知道了1米=10分米。通过交流合作,获得了新知,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要求说出思考的过程。

教师强调: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4、完成“练习五”第7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落在实处。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第24、25页练习五第3、4、8—10题。[设计理念] 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素材。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学重难点]

1.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 1分米”的概念。

2.理解分米、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3.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4.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任务。

二、指导练习1.完成教材第3题。学生独立作答,全班订正。2.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3、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设计意图] 将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的空间。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五”第9题。请同学小组交流,再指名作答。

2、完成“练习五”第10题。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3、完成“练习五”思考题。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确定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拓展性的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小结

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第四课时

《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教材26页例4以及做一做

【设计理念】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教师:“同学们都喜欢出去旅行吧,在你们出游的路上肯定见过图中这样的情境吧?谁来说一说图中都有些什么?”

3、出示教师制作一块路标图。引出千米,导出课题:千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也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一)初步感知:

1、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即让学生明白千米是比米还要大的长度单位。

2、通过运动场跑道一圈为400米,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000米到底有多长。(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跑道的实际情况来教学。)汇报板书:1千米=1000米

3、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1千米约有多长。

4、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5、小结:

计量路程的远近,通常用千米(km)做单位

第五课时

《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例4—5,第27页例6及做一做和练习六第二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亲身体会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时,每看到一处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说:这就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拉近了学生与千米的距离,从而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千米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4)测量教室的长。(米)4.师:如果要测量城关到榜头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 呢?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

(一)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城关到榜头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 13 “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26页例4和例5,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27页做一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练习巩固

1、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城关到榜头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 ”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2、练习:28页2把不同交通工具行一千米的恰当时间打钩。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1、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 14 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拓展延伸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汽车每小时行40米。电线杆高6千米。小李身高135厘米。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教室黑板长3分米。一支铅笔长2千米。2、28页2,3,4,6,8。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31页例7,32页例8以及做一做 【设计理念】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

一只鹦鹉大约重35()。一只小兔大约重3()。一只东北虎约重350()。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图片)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3.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 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 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七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33页例9以及做一做 【设计理念】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初步的接触。教学例题时要让学生先弄清题意,如果方案中有不符合题意的方案应该舍弃。学生在列举时可能会有遗漏,指导学生通过表格顺着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枚举,有序且完整地思考问题。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基本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目标】

1、运用列表方法解决问题,学会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经历通过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性。【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可爱的美美想买这支11元的钢笔,她带了的钱都是5元的、1元的,她会怎么样付钱给售货员阿姨呢?(课件演示)

你想到了哪些付钱的方法?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有以下三种情况: 1.2张5元,1张1元。2.1张5元,6张1元。3.11张1元。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用5元、1元的人民币购买钢笔的问题,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各种策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本例9 1.明确题意

(1)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两辆车要运8吨煤,一辆载重量2吨,一辆载重3吨,每次每辆车要装满,)

(2)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派车正好能把8吨煤运完?)

(3)“恰好运完8吨煤”是什么意思?(不能少运,也不可超出,即少于8吨或超过8吨都不合题意。)

2.探究策略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

①提问:如果只用2吨的车运,要运几次才能运完?如果只用3吨的车运呢,几次才能运完?

②学生交流列式并汇报。(2)引导学生探寻不同方案。

①同桌讨论:还有其他的方案吗?能否将两辆车同时派出来运呢? ②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3)指导学生列表呈现方案。

①如何让大家的对这些方案一目了然呢?请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先出示空白表,表头可带学生边看边呈现)②让学生说说表格第一行可以怎么填写合适。(只用1辆车运完的情况)如下表:

③学生独立完成其它方案。(教师提示:可以怎样有顺序地表示出派车方案呢?)

④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孩子进行适时点拨。⑤完成后汇报交流。学生边说,课件边呈现。

⑥观察表格,总结通过列表有序呈现派车方案的方法:当只用1辆车运完的次数找到后,以此类推,如果是4次,那接下来可以探究3次、2次„„直到0次。

⑦比较两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先考虑只用载重3吨的车,方案只需列举4个)

⑧根据表格,学生选择符合题意的派车方案。

(4)检验反思:将选择的方案根据题目检验一下,看是否符合题意。【设计意图】列表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有序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因此,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列表、填表,尤其表格的第一种方案,设计时突出让学生填写,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考虑,22 不至于受到书本现成表格的束缚,又能为后面比较两个表格的不同,做到最优化而奠定基础。

三、内化新知

1.基础应用

让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尝试“做一做”。引导学生从较大人民币(5元)入手列举,即只付5元,要多少张?

2.综合应用

练习七第7题。通过租船的具体生活情境,巩固所学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了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思想。

【设计意图】由于新知探究中,在“比较两个表格”环节优化出从大车入手列举可简化方案,因此,做一做中学生从5元入手,只需列举3种方案,因为当5元3张时,2元6张已经不够了。而从2元入手,要列举7种方案。从优化的角度出发,应先从只付5元列举,这种优化的思想为练习七第7题的解决做好了铺垫。

四、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认为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该注意什么。

第三篇:新人教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合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合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9、《古诗两首》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10、《风筝》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体会小伙伴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

11、《秋天的雨》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12听听,秋的声音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话题是“秋天的快乐”;我的发现,扩展出表示前面这种颜色的新的词语;习作:看图写一幅秋天的图画;日积月累:对对子、训练词语的搭配。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二、总体构想

本单元,围绕“美好的秋天”这一主题,把整个单元综合起来,设计“欣赏——感受——描绘”的教学活动:先结合学习《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丽;在朗读与欣赏中,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与创编活动:“秋天的雨,是(有)”“秋天的雨把给了,”“听听,秋的声音,”“秋的声音,在”等等;再结合学习《风筝》,开展秋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秋天的快乐;最后,结合课后练习及语文园地,指导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句,画秋天的景物,进行以秋天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相信这样的活动会让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三、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三组整体教学课时备课 学习目标:

1、会认20个生字,会写3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4、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前置学习提纲:

(一)一、导语质疑:

读了本单元导语,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第一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标出生字词,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不认识或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查字词典。

2、第二遍读课文,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求读得准确、流利。签字:

3、识记生字新词。(1)我会选:

促、忆、异、逢、佳、倍、遥、插()进、记()、()同、相()、()节、加()、()远、()花(2)比比组词:、依()并()精()抽()扬()婆()房()衣()拼()情()邮()杨()菠()坊()(3)我会填:

五()缤纷、舒()()服、()惊()色、()呼()唤、垂()丧()前置学习提纲

(二)一、初通文意:

1、第三边读课文,每读完一篇都要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第四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段,把感受写在旁边。

二、品读重点,体会感情

1、通读古诗两首(1)《夜书所见》中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结合注释解词)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结合注释解词)。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的字是。“遥”字你体会到什么?“少一人”少的是谁?。(3)再古诗你体会到两位诗人是什么样的感情?

2、《风筝》

(1)朗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2)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3)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受?

(4)实践活动:说说自己放风筝的快乐。

3、《秋天的雨》

(1)读课文第2、3段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呢?

(2)“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一句里是用了修辞手法,你是从这个字上看出来的。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的句式写一句话。

(3)默读第4段完成安课文内容填空“它告诉大家。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杨柳树叶,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你还知道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4、《听听,秋的声音》

(1)通读课文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2)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四、质疑:将单元中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边读边记)

前置学习提纲

(三)准备秋天的诗文朗诵会 收集资料:

1、积累描写秋天的词语

2、背诵秋天的诗文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读文识字

一、课前自主完成前置学习提纲

(一)二、小组合作,学生字读课文

1、小组交流生字、词语。组员互相评价。

2、课件展示,多种方法检查巩固。

结合课文理解:萧萧、重阳节、茱萸、憧憬、凌空、大惊失色、倏地、垂头丧气、千呼万唤、磨坊、清凉、留意、五彩缤纷、频频、舒舒服服

3、指导写字。萧、深、篱、歇、丧、柔、紫、紧

4、指定学生接读课文,同学评价。教师指导难读的句子。

【设计说明:完全相信学生、依赖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课时:初通文意

一、课前完成前置学习提纲

(二)二、小组交流,教师指导,完成对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的理解。第三课时:欣赏秋天的美 课前交流积累的写秋天的词语

1、《古诗两首》背诵,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秋天的雨》

(1)交流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2)关于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以外的事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就叫拟人。例如2、4段。

(3)怎么运用呢?可以用描述人的词语来描述事物。也可以直接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续写第二段,秋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

(4)以读引说:请同学们试着说个句子用上拟人的修辞手法。

(5)问题交流: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本文的结构特点:前四段每段第一句为中心句,第五段概括全文。(6)背诵课文,3、《听听,秋的声音》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感受秋天的快乐

秋天不仅美丽,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风筝》

(1)课文写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不同心情,找出有关词句,体会体会。(2)心理描写: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我们快活的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的奔跑。”线断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3)你还知道那些描写心理的词语?依依不舍、愉快、忐忑不安、烦躁不安

(4)怎样进行细致的心理描写?整体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事例,动作、语言、神态把人物的心理变化写具体。

(5)以读引写:根据课文续写一段话,我们找到了风筝,突出心理变化。(6)以读引说:你喜欢秋天里的活动有哪些?利用周末走近秋天,观察游戏。第五课时:秋天的美文大展示

每人准备一篇或一段写秋天的美文,朗读比赛 第六课时:描绘秋天

“写一幅选的或画的秋天的画”关于写作策略的几点看法: 策略

一、加强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整合。

口语交际为习作打基础,1、话题提供习作的素材。

2、说得有序、清楚是写得连贯、生动的前提。

3、习作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和积累的好词好句。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秋天的快乐“,要求学生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这些事情可以是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一起做的,也可以是自己做的,如摘果子、看红叶、放风筝、捉蛐蛐、赏菊花、秋游等活动。讲之前要选那些自己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事。讲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最好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为习作提供生动的素材。

策略二:加强小练笔

本单元教材除了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习作外,还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小练笔”。教材中的“小练笔”找到了课本资源的读写结合点,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教材中安排的练笔练习,又不能满足于此,教师要努力拓宽练笔的范围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比如,学了《风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寻找“幸福鸟”,没有找到或者找到后的心情,写一段话;学了《秋天的雨》,可以引导想象秋天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仿写一段话;学了《听听,秋天的声音》,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声音的素材或实地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写下自己所听到的和感觉到的。因为是小练笔,所以可长可短,可抒可批,这样畅达。可以是续写式,可以是填补式,可以是感悟式,也可以是自由式。当然,这样做会给老师们带来不小的压力,因为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构思好课文的最佳练笔。

2、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宜。

秋天到了,写写秋风、秋雨、秋果;冬天到了,写写寒风、冰块、大雪。开学了,写下对自己的勉励和希望;学期结束了,向父母汇报一学期来的学习生活。生活中到处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观察日记的引导。观察是认识自然,走进生活最好的老师。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人,可以观察他的相貌、衣着,也可以观察他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观察事,“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菜场的事”等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大事小事家常事,凡事留心;观察物,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雪雨,下至飞禽鸟兽、花草树木,动态的,静态的,包罗万象,要懂得欣赏。当学生能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观察日记还要经常交流,常用的方法是,将日记本一一挂在墙上,学生可以自由查看,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评语或建议。

策略

三、吊足“胃口”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感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有很多,但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之情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信任,首先应该建立在第一堂课上,并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加深。

1、重要的第一印象。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教师走入课堂必须心里有“底”,肚里有“货”。先博得同情:“写作文挺不容易吧?”继而话锋一转:“今天,不妨咱们来换个角色,你们出题,老师即兴口头作文,如何?”当学生搜肠刮肚想出来的作文难题都被老师迎刃而解的时候,学生发自内心的惊讶、佩服,就会转化为对老师的信任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2、经常流露对文学的爱好。课内课外,常和学生聊聊,比如说,小时侯爱看的书,古今中外的文人轶事,自己写文章的心得体会,自己最欣赏的好词好句等等,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勤奋好学与文学功底。强烈的向师性也会激起他们多看书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经常举行一些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品味读书的乐趣。

3、表现出对学生真心的理解。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胸中的积蓄写出来,不说假话空话,表达真情实感。作为教师,一定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警戒,信任老师,这样,他们才敢在作文中表现真实的感情。

4、善待学生的作业。教师杂务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有时候一忙,就暂时搁置了,疏不知,这伤害了学生满怀期待的心!一篇作文,就是一颗真心,教师不但应该及时阅读,而且要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第七课时:训练《语文课时练》 第八课时:测验

第四篇:2014新人教数学三上-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014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测量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第五篇:第三单元教学案

第三单元解读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用心来体会中国建筑的精妙,还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二、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三、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四、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故

中国石拱桥

【师生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提示:本文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在本文中,他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介绍赵州桥时,先简单交待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对它进行的修整。接着文章用具体数字说明赵州桥的长度、宽度,然后分四点对赵州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创性及艺术价值进行具体说明。文章介绍卢沟桥时采用的顺序与此基本相同。在介绍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后,作者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文中充满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深深敬佩之情。说明文语言讲究准确、周密,这在本文中有所体现。

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

2、积累生词解词 二.导入新课: 三.预习反馈

1. 给加点的字注音。弧()形 陡()坡 匀称()惟妙惟肖()2. 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 四.阅读探讨

(一)速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品读分析

1、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

1)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3)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未出过事。()4)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2.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

3.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1)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

2)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

4.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1)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找出课文中的表现语言准确行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三)归纳梳理

本课是一篇()。说明对象是()它的特征是()运用的说明顺序是()。——从()到()。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其中,在阅读说明文要注意说明语言的()。【拓展延伸】

桥梁远景图

①少年朋友们,你们都应该听过牛郎织女的神话吧。牛郎织女原是天上的两颗星,据说他俩都是神仙,每年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一次。这“鹊桥”就是喜鹊搭的一座桥,它们真是杰出的桥梁工程师——你们想想看,这天河该有多宽啊!同时也可见桥梁的重要,虽是神仙,也还需要搭桥。

②有人说,将来飞机多的不得了,人人都可在天上飞,还要什么火车、汽车,更不需要桥梁了。我想不见得。飞机的速度虽然快,但地球还只是这么大,而且人口也在增加,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还能飞得快吗?这就不能不发挥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潜力了,因而桥梁还是少不了的。不过,那时的桥梁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

③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时所有建桥的材料,都可以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预先构成标准构件;造桥时,在水里把它们拼装成桥墩;在桥墩上把它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④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现在用的各种合金钢及高强度混凝土会由高分子新材料来代替,重量轻而强度高。桥梁构件的制造,一律自动化。桥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机器人操作,动作灵巧,由人在水上指挥。桥墩基础,不必沉到那么深,在松软的土质中,可以加进凝固剂,把软土变成硬土。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采用了这些新技术,当然桥的成本就低了。

⑤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犹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个构件都搭配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桥上的人行道上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⑥将来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遇到小河,随时架起来,就可在上面走过河。这种“袖珍桥”也许要用一种极轻极软、强度又极高的塑料作材料。先把这种材料制成极薄的管子,又打气筒打进空气,这管子就成为了非常坚硬的杆件。再用这样的杆件,造成桥的形状,折叠起来,放在身边,如同带雨衣一样,在走到河边时,打打气就可以架起一座桥。这样,岂不是不用“望洋兴叹”了吗?

⑦将来还会出现“无梁飞渡”。那时的车子装有利用高压空气的浮力设备,在高速度时,车子就会稍微离开地面,不靠地面支持而飞速前进,遇到小河,就能一跃而过。这种长了“翅膀”的车子,越来越多,将来在大河上修桥时,只要在水里造几个桥墩,当车子跳上第一个桥墩,由于桥墩的反 弹,再跳上第二个桥墩,不论河面多宽,多跳几跳,也就跳过去了,这样的“无梁桥”,该算是最进步的桥吧。

8.通读全文,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

9.文中的划 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10.第⑤段从那几个角度说明将来的桥一定很美?

11.第④段中划 线的句子中“差不多”可否删去?为什么?

12.试一试,看你能否写出两句有关桥的诗词佳句?

板书设计:

教后记:桥 之 美

【师生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阐述了作者对“桥之美”的认识和看法。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用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课文随后举了四个例子,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

二、导人新课。

三、预习反馈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阅读探讨

(一)速读感知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预习反馈中的题目

(二)品读分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 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三)归纳梳理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五、开心练笔

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苏州园林

【师生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3、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课前预习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充满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令无数游览者流连忘返。作者从一个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2)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4)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

(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二、课前导入

三、检查预习:

1、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四、阅读探讨

(一)速读感知

1、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2、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3、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目的是什么?

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三美)

(二)品读分析

1、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改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3、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三)归纳梳理

1、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五、开心练笔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一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六、相关链接

个园

①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志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年园中遍种翠竹,盖取东坡诗意:“宁可食无肉,不可()无竹;无肉使人(),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堆叠的精巧而闻名。

②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③“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④转过“翠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由黄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柱、石桥,气象不同一般。秋山是个园假山艺术的顶峰,具有北方园林雄奇瑰丽的色彩,设若晴天薄雾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⑤步下秋山,过“透风漏雨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 寒而觉寒。

⑥游个园一角,真是如历四季。8.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个园”的特征

9.在第①段的括号内填人恰当的词语

10.第②段中与春山竹林相映成趣的是 11.文中引用苏东坡诗句的目的是 12.本文对“春山、夏山、秋山”都明确指出了,而“冬山”是指文中的什么景物?请用 原文回答

板书:

教后记:故宫博物院

【师生目标】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集中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使读者既有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有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产生的自豪感。文章第一段交待了故宫的位置及历史沿革,是读者对故宫产生整体印象。第二段统观故宫全局,先大笔勾勒出紫禁城的整体布局,然后指出故宫的特点: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至于故宫所具有的独特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则在建筑材料、彩画、雕饰及建筑物式样上都很明显的表现了出来。课文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详细介绍了它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本文在安排说明次序时注意到:

(1)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2)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1、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2、掌握重点字词注释

二、课前导入

三、预习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殿 蟠()龙 鎏()金 玉玺()妃嫔()湛()蓝 上谕()傀儡()翊()坤宫 修缮()击罄()诏()书 2.解词

迥然不同:

四、阅读探讨

1.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2.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4.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及作用:

五、相关链接

灵隐寺 佚名

①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实“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寺”。清康熙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顶览胜。他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就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现在,天王殿前的那“云林禅寺”四个字的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人。北宋时有人品第江南诸寺,气象恢弘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据说苏东坡守杭时,常携诗友僚属来此游赏,并曾在冷泉亭上“画扇判案”呢。

②今日的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跌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两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天王殿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俗称“四大金刚”。

③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巍峨。殿正中,佛祖释迦牟尼像高踞莲花座之上,妙相庄严,颔首俯视,令人敬畏。这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释祖像后壁为《五十三参》彩绘群塑,共有姿态各异的大小佛教塑像一百五十尊,表现的是佛经中善财童子历经磨难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名师),终于得证佛果的故事。这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壁塑的主像是足踏鳌背、手执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她意态潇洒,祥和地接受着善财童子的参拜。

④灵隐寺的原释迦牟尼佛像,在1949年因大雄宝殿正梁被白蚁蛀空倒塌时被毁。现在的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浙江美术学院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19.6米,比原先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低眉细目,气韶生动,极具风采。

⑤药师殿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天、月天。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像线刻石。

⑥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随着一批珍贵文物古迹。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已巳岁闰五月”题记。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生前考定,两石塔也是吴越末年雕造的。灵隐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宝物。

7.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说明内容是 8.①——③主要介绍了灵隐寺的 这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9.选文第③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10.第③段划线句子“这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11.第⑥段中,“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两个短语,能够突出灵隐寺的什么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说屏

【师生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第一段是引子,既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点出屏风的特点;第二至三段介绍在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的种种好处。随后文章又由室内置屏,引出按屏风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将屏风分出不同类别。第四段讲要发挥屏风在建筑美上应起的作用,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最后一段再次强调屏风是很吸引人的,并热切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在屏风的使用上推陈出新。

二、导人新课。

三、预习反馈

“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四、阅读探讨

(一)速读感知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 ”字。

c.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二)品读分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13(3)“抱膝看屏山”(4)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5)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三)归纳梳理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五、相关链接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板书设计:

教后记:

下载新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

    第五单元 小乐队 第三、四课时(新人教三下音乐教案)(合集)

    第五单元 小乐队 第三、四课时(新人教三下音乐教案) www.5y kj.co m 第五单元小乐队第一、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法国号》 2、音乐知识:法国号、四三拍。......

    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语文第三册 第三单元教案 课文目录 荔枝蜜 猫 斑羚飞渡 心中的鹰 鹤群翔空荔枝蜜 教学目的: 1、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道德情操。 2、引导学生了解线索的组织功能和语......

    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大山的孩子”为题材组织的音乐学习内容。主要有以下栏目:开心一刻、唱歌、聆听、创编。 教学内容: 开心一刻:喊山 唱歌:歌曲《我是幸福......

    第三单元教案

    《春》教案 设计:于晓红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学习动笔读书:掌握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感悟本文语言的生动与形象,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景方法。 3.感受春天......

    第三单元教案

    汉语拼音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3课,还有一个复习。都是以情景图导入,借助图画教学复韵母ɑi ei ui ɑo ou iu ie üe er发音及记住其形状,课文中还出现了短语......

    第三单元教案

    第()周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

    第三单元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教案 一、教学教材分析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地语言,有的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主动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