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做什么事最快乐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童话。题目是一个问句,所以能引起人的思考,并使读者激发起阅读的兴趣。从题目分析,有两个因素互为弥补与限制。一为“做什么事”,一为“最快乐”。人要做的事情很多,但用“最快乐”来限制恐怕就只有一件了,而“快乐”的感觉产生的原因也很多,但用“做什么事”作为前提,那么这个“快乐”也有了固定的指向,因此这个题目已明确显示出了文章的内容,即“做事”与“快乐”的结合。
课时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2、能认识到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快乐,学会关心别人。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妈妈的话。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老师看你们个个都做得这么精神,老师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词来形容(快乐)
2、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呢?
3、“你们看,这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想着这样一个问题,做什么事最快乐呢?”出示课题。“让我们跟着小青蛙一起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圈出来的字读给同桌听。
三、流利地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想想小青蛙有什么疑惑?他都问了谁?对方怎么回答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戴头饰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4、小组讨论:为什么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就会觉得快乐呢?
四、扩展延伸
还有哪些动物在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板书: 做什么事最快乐
╱
啄木鸟
捉虫子╲
小青蛙问
━
水 牛
耕地
快 乐
╲
蜜 蜂
采蜜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生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6个生字“做”“快”“乐”“丛”“为”“别”。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编旁“刂”。认识1个多音字“觉”(jue)。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认读课后新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让同学评价。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二、识字写字指导
1、指人领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帮助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
4、游戏戏认字组词
三、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引导学生按结构分类,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生字。
3、把喜欢的词写写。
四、读课文,再看看生字宝宝。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做什么事最快乐
最 啄 叔 给 耕 丛 妹 采 呀 其 就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三”《荷叶姐姐》
教材分析:这篇小童话讲述了荷叶姐姐给别人遮雨自己却淋着的故事,赞扬了她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这又是一篇优美的小散文,体现为语言的优美,画面的优美,情感的优美和精神的优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学习荷叶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荷叶姐姐舍已为人的品格
教具准备:图片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想像,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小鱼、蜻蜓、青蛙在雨中的荷叶下快乐交谈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中都有谁?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在根据自己的想像想一想,她们之间在说些什么?现在请同学和老师一起走入“快乐读书屋”。
二、初读感知,读书悟理
1、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指读,把文后要求会认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交流:你喜欢荷叶姐姐吗?为什么?
3、导朗读,读中抒情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荷叶姐姐给别人遮了雨,自己却在雨里淋着“引导学生读出心疼表情的语气。来体会荷叶舍已为人的品格。
第六自然段中“荷叶上的水珠闪着亮光,那是荷叶姐姐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呢?“引导学生读出高兴幸福的语气,体会荷叶姐姐帮助别人后的快乐心情。
三、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听到、看到的或者亲身经历的助人为乐的事。
板书:
荷叶姐姐
╱
小 鱼
荷叶姐姐为 ━
蜻 蜒
遮 雨
╲
青 蛙
“快乐读书屋三”《小乌龟笑了》
教材分析: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小乌龟“而谓语是”笑了“,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用拟人的手法写的童话。那么小乌龟为什么笑了呢?这是题目给我们的悬念,这篇童话讲了发生在小乌龟身上的两件事。所以学习时要抓住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事件过程中人物的表现。这样才能很好地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3、通过阅读、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识9个生字,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小乌龟为什么笑了。
教具准备:图片、头饰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质疑,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图中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小乌龟为什么笑了?让我们一起走入“快乐读书屋”看看。
二、初读感知,自悟解题。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
2、小组同学合作识字。
3、默读课文,说一说小羊、小公鸡和小猴为什么不理小乌龟了?
4、小组内交流,小乌龟为什么笑了?小乌龟是怎条一个人?(全班汇报)
5、说说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
三、分角色朗读、表演,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1、同桌对话练习。
在全班分角色读。(学生体会叹号所表述的语气,例如:小乌龟难过说:“唉,我爬得太慢了!”引导学生用低且缓的声音读出小乌龟的自责。又如:小公鸡感谢地说:“谢谢!” “谢谢!”用急切、感动的语气来表现小公鸡的感受激之情。)2、学生戴头饰分角色表演,大家评价。
四、拓展延伸
小乌龟被人误解了,该怎么办?说说你在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的别人误解你的事,你会怎么办?能说会写
板书:
小乌龟笑了
小公鸡
误解
小山羊
道歉
小猴
“能说会写”《看望生病的小伙伴》
教材分析:这个板块由两部分组成:提示语及故事插图。
教学内容:
1、提示故事的主要内容。
2、出问题要通过画面看懂图中人物在做什么,想像图中人物在想什么,说什么,特别要想像图中人物的对话。
3、指出本次口语交际的方法是角色表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在社会交际中,与人打交道态度要亲切,有礼貌,要说普通话。
2、让学生体验交际的过程,体会交际的必要性,并提高交际技能,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
3、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学会辨析与欣赏。教学重点:用礼貌用语,讲普通话。
教学难点:体验交际的过程,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
教具准备:挂图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渐入交际话题。
同学们,今天小熊生病了,小鹿、小猴和小兔带着礼物看望它。小狐狸因为有事不能去,委托小兔代他问候小熊,那么请你想一想,见到小熊大家会说些什么?小兔是怎么说的呢?小熊又是怎么答谢的呢?
其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怎样与人打交道,这些也都是有学问的,你们想学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以《看望生病的小伙伴》为题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二、图文创造情境,深入交际主题。
1、出示挂图,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组讨论图中小熊、小兔、小猴、小羊都是怎么想的,说了什么?
三、指导表演 1、让学生先分小组进行练习,引导表演时注意加入对话。要借助手势表演,语气等再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个性和品质等特点。
2、选出几个在组里表演最好的同学重新组合,代表小组在全班表演。
3、互相评议,学会评议。学会欣赏与鼓励。
四、推荐作业:让口语交际回归生活
根据今天的练习写一篇日记。能说会写
“能说会写”《我们一起来洗澡》
教学内容:第一句话是说这四幅是一组漫画;第二句话有三层意思:
1、想这四幅图画了一件什么事;
2、一幅一幅地看,写出每幅图的意思。
3、读给同学听。
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面三部分组成:提示语和漫画。漫画《我们一起来洗澡》选自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的作品。此漫画共有四幅图组成,第一幅图是一位叔叔用刷子给大象洗澡;第二幅图是叔叔给大象洗完澡后,又打来一桶水;第三幅图是大象看见叔叔很累,也帮叔叔洗澡,它用鼻子在叔叔的身上擦出许多泡泡;第四幅图是大象把桶里的水都吸进鼻子里,把叔叔身上的泡泡冲得干干净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讲述故事的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挂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四幅有趣的漫画,看看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二、逐图观察,展开像想
1、引导学生把这四幅图连起来看一看,说说这四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说
(1)根据第一幅图中叔叔的动作及表情,加上时间和地点说一说整幅图意。
(2)仔细观察第二幅图,想像大象是怎么想的。
(3)仔细观察第三幅图中大象及叔叔的动作,想像他们会说些什么?
(4)认真观察第四幅图,体会人物的心情,想像他们的对话。
3、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图意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指导学生把语句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延伸 以后向你的父母讲一讲《我们一起来洗澡》这幅有趣的漫画。
语文七色光三
教材分析:本次语文七色光有四个栏目“练”“日积月累”“知识窗”“听故事材料”,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正确使用人称代词。通过反复朗读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记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记住几个特殊的节日,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之情和对家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朗诵诗歌,体会意境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学生收集的资料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在这有趣的《语文七色光》中见面了,我们会在这里学到许多新知识,增长见识。
二、选字填空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多读例句,然后小组里讨论。
3、结合字义的生活实际,举例来熟练代词的使用方法。
三、日积月累
1、自由读小诗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体会诗中“我”美好的愿望。
3、鼓励学生课外多背同首这样的小诗,在班上交流。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在“语文七色光”园地中开展活动,请你们继续努力。
二、知识窗
1、自由读,读时不认识的字看拼音,然后分小组说一说通过这个知识窗你了解了什么?
2、补充提问: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给自己的父母过过生日吗?今年的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分别是哪一天?你想在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或他们的生日的时候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3、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特另的日子,在这些特别的日了里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胖胖的小手”
1、先让学生仔细听,听明白再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谈自己的想像。
2、选取出组里讲得最好的在全班把想像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
第二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以“花草树木”为主题
主备人:郝永岚
本单元安排了主体课文<古诗四首>和《小草》,借花草树木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快乐读书屋安排了《黄山奇石》《万紫千红--------花卉描写片断集锦》,介绍了黄山松/海棠/水仙/樱桃花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能说会写”中安排了两项内容;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诗文》,紧紧围绕”花草树木”这一单元主题,让学生交流阅读描写赞美植物的古文后的感受;习作<我眼中的-------,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了解某一种植物特点,通过习作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语文七色光”中围绕单元主题安排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练”中包括找错别字和词语搭配练习;”日积月累”中围绕单元主题安排了关于美/兰/朱/居的四句诗;”知识窗”介绍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最后一项是“大家一起来”,制作花卉知识墙报,在精美墙报中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本单元的主题.课时安排
课时 教具准备:白板课件
5《梅花》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梅花》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梅,墙,独,暗”四个字,会写梅,独,暗,香四个生字,以及独自,梅花,暗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境,感受梅花顽强的品格。
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疑问引路,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课件出示春、夏、秋季的花)
2.师:冬天来了,冰天雪地之中还会有鲜花吗?引出课题《梅花》。
3.师板书课题,教师指导书写“梅”字,强调“梅”字笔顺。
4.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夯实字音
1.指名背诵。
2.师范读。
3.学生自读文。
4.同桌读文。
5.教师出示古诗中的句子,学生认读。
三、再读古诗,美读入境
1.指名读第一行诗。
2.指导“数”是多音字。
看图,提问哪幅图画表示的是数枝梅?师指导朗读第一行诗。
3.(出示图片)梅花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开放的?
4.教师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第二行诗。(出示梅花图片,配乐)
5.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
6.教师总结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接着学习后两行诗句。
7.(课件出示后两行诗)让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 8.同桌交流。
9.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洁白、芳香。10.教师小结,指导朗读后两行诗句。1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图画。(放音乐,放梅花图)12.指导朗读全诗。13.背诵全诗。
四、书写生字,重塑习惯
1.游戏:读生字拼出梅花图,其中独,暗,香三个字扩词。2.出示独和暗,指导学生先观察范字。3.师范写“独”。4.学生练写。
5.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香”字,同桌之间互相评议。
6.完成书后第2题,把古诗填完整。
五、引读经典,拓展延伸
宋代的诗人卢梅坡 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同学们,你们可能在成长的路上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曲折,老师希望你们像梅花那样坚强勇敢,微笑着面对困难。让我们记住这“冬天里的梅花”吧!配乐读文
引经据典{网中查找}
板书: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凌寒独自开。(姿傲)遥知不是雪,(色洁)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幽兰》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幽兰淡泊名利品格的赞美来表明的哲理。
3.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教学难点:要求2。
三、主要教学步骤: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馨”字字形掌握的情况。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幽兰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③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④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②说说这首诗写了幽兰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
引经据典[网中查找]
作业布置:1陈毅元帅的《幽兰》诗:“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写出了兰香送远,引人探胜,使得本来寂静荒凉的山谷,从四面八方引来了觅兰的人。只要自己是馨香的,何愁无人赏识呢?这首《幽兰》诗,既是一首饱含哲理意味的诗,也是颂兰幽香的绝唱!2完成课后练习。
《竹石》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菊花》
教学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过程:
、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 / 似 / 陶家,遍绕篱边 / 日 / 渐斜。不是花中 / 偏 / 爱菊,此花开尽 / 更 / 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六、背诵古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引经据典{网中查找}
6小 草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小草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小草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难度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捉住事物特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赞美小草的思想感情;
2、抓住事物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了解题意:
1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春季植物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小草,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草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围绕小草的特点和品质,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赞美小草的?引导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检查识字情况。
⑶同桌互读,进一步检查。
⑷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从那几个方面赞美小草。⑸全部交流。
二、积累内化:
⑴同桌互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⑵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三、迁移训练:
⑴指导书写生字,按分类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⑵说说其他关于小草的特点。引经据典{网中查找}
四、实践活动:
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观察,注意写好日记。板书设计
总写:人们爱小草,赞美小草 分写:顽强的生命力 适应性强 象征春天和希望 扎根大地,回报社会 总写:小草令人敬佩,给人启示
快乐读书屋三 <黄山松> 教 学 目 标 1. 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4. 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 寒彻(chè)骨 闪烁(shu?)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夹xí()luǒ()露不屈不náo()3 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略)引经据典[网中查找]
板书设计
傲雪(自强)坚毅不拔(拼搏)百折不挠(进取)
<万紫千红——花卉描写片段集锦>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词语及句段,感受花给世界带来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3.认识9个字。
教学难重点:
1.通过欣赏描写花卉的片段,感受花卉的美好,体会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2.认识9个生字。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初读感知,了解大体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3.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花卉的片段多读几遍,结合插图边读边想作者是如何描绘不同花朵的。
二、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语言。
1.同桌互相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抓住描写花卉特点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训练。2.联系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片段,进行语言积累。3.落实识字任务。
4.同桌互识,交流识记方法。
5.小组合作,互读互听,巩固识字。教师抽查。
三、拓展延伸。
1.收集描写其他花卉的文章或片段在班内交流。
2.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试着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卉或其他植物。
引经据典{网中查找}
口语交际<我喜欢的诗文>习作 <我最喜欢的诗文 >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与别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内心对诗文的感受。
2、能在交流中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
3、学会欣赏诗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能在交流中学会与人进行沟通。
2、能有条理地说出喜欢的理由。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选出自己喜爱的诗文,并收集有关材料,做好发言准备。教学过程:
1、教师激情示范导入。
(1)、教师举例示范,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诗文,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2)、揭示本单元话题:我最喜欢的诗文。重点说在本单元中尝过的描写有关植物的诗文。
2、出示口语交际的要求。
(1)、学生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明态度;说明理由;交流感受)(2)、注意引导学生从诗文中的字、词或者句子中来寻找喜爱的话题。
3、学生自我练说喜欢的诗文,为口语交际提供语言前提。
4、进行口语交际,体现生生互动的过程。
(1)、多种形式进行练说,可以同桌之间、小组之间或者和自己的朋友进行交流。
(2)、互动交流时注意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让学生互说、互评,展开互动。
要求:要说普通话;说话时要有一定的顺序,说话要完整、具体,喜爱的理由说充分;说话态度要自然、大方、得体;听话时要精神集中,不插话,不打断别人的话语;评价时能够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评价时要注意互动,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交流时允许学生进行补充、纠正。
5、师生互动。教师针对学生交流情况给予指导,可以在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注意:不论是生生互动还是师生互动,都要求不只是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而且学生对诗文所蕴含的哲理更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了本次口语交际的目的。
引经据典{网中查找}习作<我眼中的----------
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搜集材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能按一定顺序写出一种植物的神态品格并表达喜爱之情教学重点按一定顺序写出一种植物的外形即习性特点如能与人物的品格联系起来则更好 教学难点写出一种植物的外形即习性特点如能与人物的品格联系起来则更好 教学模式导学模式
教学准备有代表性的植物照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结合课文导入新课指导写话
二、提示写话内容 明确写话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指导语明确写话内容和要求 2 教师补充说明
三、课件出示所选植物图片
1、学生汇报自己所熟悉的植物,并通过所查找的资料把其他同学介绍的植物补充完整
四、指导学生拟写话提纲
要求:要把所喜爱的植物的神态、习性、品格写清楚 五根据学生习作提纲进行说话训练 1学生互说 2 小组互说互评 指名说/全班同学参评/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六拟草稿要求
1要抓住植物的特点写,突出喜爱这一中心,不会写 的字可以写完后查字典。2 写好后认真读一读,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七交流习作
小组内交流,请同学们帮助修改。
在班内朗读补充题目。
一、品读赏析,体验成功乐趣.指名朗读习作,集体评议。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
一、引导学生修改
1、学生独立写作.2学生读习作,师生按要求共同评议 八抄写成为文 3学生修改习作 引经据典{网中查找} 语言七色光
三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成语的意思找出错别字;能正确地使用词语、搭配词语。
2、积累并背诵有关梅、兰、竹、菊的古诗名句,提高审美品位。
3、了解梅、兰、竹、菊的有关知识。
4、仿知识窗内容,自制一张图文并茂的花卉知识图片。教学重、难点:
1、正确书写易错成语。
2、积累古诗名句。
3、制作一张花卉知识图片。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描写梅、兰、竹、菊的一些古诗或名句。
2、观察自己喜爱的花卉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本次“语文七色光”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
1、练。(1)、让学生自己读这些词语,找出错别字。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在理解词语的同时强化这些同音字的用法。
参考答案:流连忘返
万木凋零
得意忘形
高山之巅
冰肌玉骨
超乎寻常(2)、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参考答案:秀丽的山峦
浩瀚的云海
奇美的怪石
挺拔的苍松
绚丽的色彩
渺茫的歌声
质朴的本色
坚定的信念
2、日积月累。(1)、自读,把这几句诗熟读背诵。(2)、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给予点拨。(4)、背诵古诗名句。(5)、展示台:把课前收集到的描写梅、兰、竹、菊的诗句在班内展示。
3、知识窗。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知识窗”,一起去探知自然界中的奥妙。(1)、自读《花中“四君子”》,了解这四种植物的特点及其象征的含义。(2)、结合生活和养花的经历,说说你对“四君子”的看法。
4、大家一起来。
本项活动是配合花卉这一主题设计的。活动内容是制一张花卉知识壁报。具体要求:(1)、收集一些花卉图片或自画花卉图片。(2)、查阅有关资料,给收集的图片配以文字性说明。(3)、在班能内召开一次“花卉知识展示会”,共同欣赏、互相学习,看看谁的作品制作得好。
引经据典{网中查找}
第三篇:语文:第三单元《渡河少年》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渡河少年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美。
2.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2.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内在精神。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板书“渡河”,问学生“渡河”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文到底写了渡河少年的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看课文。
二 读书指导。
1.学生自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文。2.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3.分自然段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事? 4.读后讨论:课文分几段? 5.指名按照部分来读课文。
三 品读感悟,体会内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少年在作者心中的印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2.作者是通过少年的哪些具体表现感受到“倔强”呢?请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少年倔强的句子。3.学生交流有关句子。4.组织讨论:
(1)投影出示句子“孩子两眼睁得溜圆„„滑进了河里”。(2)读一读,这是怎样的一种神态,你能表演一下吗?
(3)通过这神情,我们仿佛看到少年此时内心在想什么?结合1~4自然段想一想。(4)赏析“滑进”一词的妙处。
5.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少年内心活动并感受少年的倔强,这倔强从少年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更加可以感受到。(1)出示一组句子。
(2)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少年的内心活动,还可以把体会到的少年的倔强通过读来传递给大家。组织学生交流。
(3)秋风秋水中少年所表现出来的倔强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说:“好一朵开放在浪花丛中的奇葩。” 谈谈对“奇葩”的理解。
此时此刻,你觉得少年像什么?(说话训练。)6.引读12自然段。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省略号的理解。
7.少年渡过了这一条小河,他渡过的仅仅是这一条河吗? 8.实话实说:你欣赏这一位倔强的少年吗?
四、总结谈话
1.用一句话谈谈学完这一课的感受。2.质疑。
3.总结:困难是条河,坚强可作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对,则是舟上的舵。相信同学们能渡好自己的人生之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3.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分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2.撑船老人是怎样对待这个少年的?他的想法有什么样的变化? 3.读老人说的话,读出老人先后说话是不同的语气。4.这个少年为什么不坐老人的船而要有过河? 5.渡河少年为什么要感谢这位老人? 6.渡河少年在这封信中会怎样写?
7.加入这位老人并没有去世,受到了这封信,他又会说些什么呢?他怎样写回信呢? 二 再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三 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给学生提示:
不理——落满彩霞的河水——衬衣——书包
奇葩——少年
蹿上——脊背——跑了——水线
四 识字、写字
1.认读字中注意“葩”的读音是pā,而不是bā。
2.会写12个字。“蒙”这个字提醒学生不要丢掉中间的一小横;“哀”的第一个撇,要从中心除起笔。
五 作业:(任选其一)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一说罢什么比作什么。
2.如果你是这个少年,你在心中会写些什么?把自己比作渡河少年,给撑船老人写一封信。
第四篇:语文:第三单元《做毽子》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做毽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小时候做毽子的方法,步骤。体会那个时代孩童的生活乐趣和纯真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做毽子的方法,从中体会到自己动手做毽子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工具和材料:鸡毛、包装袋两米、垫圈、线、索线、布条、剪刀等 2.准备几种不同类型的毽子
3.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毽子的故事或相关资料 4.课件让学生玩一玩踢毽子
教学思路: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课间爱做什么游戏,大家既然这么爱踢毽子,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个呀?让我们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做毽子的步骤。2.小组内互读,有疑问的地方标在书上。3.结合实物,理解课文。
(1)出示插图和毽子,引导学生通过读、议、画的方式,明确毽子是如何做出来的,什么样的毽子既美观又好踢。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师生共同解决。4.拓展延伸。
你还会做什么游戏用具,从中有什么感受? 5.检查识字。“黏”是多音字:zhān,粘贴;niān,同“黏”。
第五篇:语文:第三单元《捅了马蜂窝》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下)
捅了马蜂窝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2.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能自己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思考。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文中的对话,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于我们的幼稚,这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A.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B.教师板书“马蜂”,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马蜂”,它有什么威力?
C.教师接着板书“窝”,那“蜂窝”又是什么意思?
D.教师继续板书“捅”,如果捅了马蜂窝会怎么样?
E.教师完成板书“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主人公就捅了马蜂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F.读了课文,你有些什么想法?
G.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课文。2.自主学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A.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B.教师询问在自读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难,学生讨论解决。
C.读后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个自然段写出来的?
D.分自然段读课文。
E.研究谈论:这么长的一篇课文,我们分几个部分来学习比较好理解呢?
F.教师小结。3.细读课文,读中感悟,理解内涵。
(1)研究第一部分,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要?为什么?
(2)研究第二部分
A “我”在打猎途中遇到了什么事情?
B “我”看到了什么情景?读一读,这说明了什么?(读,感受孩子们的恐惧。)
C 马蜂窝什么样呢?谁来读一下?
(3)研究第三部分
A “我”和这群孩子们怎样对话?
B 这群孩子对“我”是什么态度?从那里看出来的?
C “我”又是什么态度? “我”的内心有怎样的变化?
D 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E 我被激怒以后,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的动作的词语。
F “我”的
举动引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请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G 在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情况,“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H 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内容,体会孩子们对“我”的刺激,及“我”是如何被激怒而逞强的。
(4)研究第四部分。
A “我”被蛰得怎么样?
B 此时我又是怎么想的?
C 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
(5)教师总结全文
A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不能说一说,“我”明知道捅马蜂窝是危险的,为什么还要去捅?
B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C 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能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D 分角色表演“我”、斜挎皮带的孩子和头发淡黄的孩子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