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3:3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一篇: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课前目标:

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了解地震知识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题: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对文本主题做出属于自己的初步判断。

3、完成预习题:对这篇文章提出自己的疑问。课中目标:

1、推想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修正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3、感受地震中父与子之间以刻骨铭心的信任为核心的真情,感受爱与信任的力量。课后目标:

1、2、转变角色,以阿曼达的角度改写故事。

给编教材的叔叔阿姨写信,把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教材问题告诉他们。

教学过程与方法

课前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正式上课文之前,咱们先来读几组词语。

出示第一组词语:混乱 废墟 瓦砾 破烂不堪 【学生活动】开火车读词。【教师活动】由这组词能想到什么? 【学生活动】自由描述读词感受

【教师活动】你们的想象让这些词语有了一个具体的可感的情境,让我们一起一边想象这个情境一边读这些词。

【学生活动】齐读第一组词语

【教师活动】咱们再来看第二组词语:疾步 绝望 颤抖

由这组词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再读词语,谈感受。

【教师活动】突如其来的地震中震跨的不仅仅是房屋,还有许多人的心。汶川地震让我们对这些词感同深受。一起读词。

【学生活动】看大屏幕读词语

一、切入文本,梳理感受

【教师活动】导语:是的,对于2008年的中国地震注定是个绕不过去的词,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些词都来自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个以1994年洛杉矶地震为背景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把这些词放回文中,拿起书本,挺直身体,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学生活动】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活动】(轻轻拉起一位同学)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一连几位追问

【教师活动】那么今天这堂课咱们就不谈感动,谈什么呢,谈感动之 后的思考,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了,我想我们不但能够弄明白这篇文章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而且还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感动了。

出示昨天布置的第一道预习题:

“我”的阅读: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找一找文中哪些文字哪些叙述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老师整理了一下昨天收上来的预习纸,同学们大概有这么几类观点。请看大屏幕:

老师很高兴,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来,咱们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观点和你找到的理由。【学生活动】(生自由说。)

【教师活动】好,现在谁愿意把你的观点说给大家听,老师有一个要求,发言的同学要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为学生的自由陈述,教师不做评判官,不做真理在握状,要做我也在思考状,不对学生陈述下判断

【学生活动】自由谈论观点。相同观点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二、研读文本,提炼主旨

【教师活动】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观点,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其实理解文章跟打靶相似,一层一层的,越往里越接近靶心,那么同学们的观点,父子情深、坚持不懈、相互信任到底哪一个更接近靶心呢?咱们先放一放,老师刚才听同学们交流,看同学们笔记,发现很多持不同观点的同学都会提到课文的第十二自然段,下面就让我们先把目光 聚焦到这个段落,看看我们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教师活动】自由的读读这段话。读这段话的时候,哪一句话首先抓住了你的心。

【学生活动】研读语段,交流感悟。【双向活动】 预设研读板块一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教师活动】三个层面的引导。

1、嗯,你留意到了父亲的形象。板书:形象。说说这句话里又是哪些词抓住了你的心?

2、到处都是血迹,从头到脚,这就是父亲的形象,当你想到这些时,你就会问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在这三十八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

3、毫无疑问这38个小时危险无处不在,但无论发生了什么,这位父亲都没有停止挖掘。你会怎样读。指名读。

【学生活动】生从句到词,从词到想象,以想象促朗读,感受一个血泪斑斑无怨无悔的父亲。

【教师活动】引导语:读得真好。这是饱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 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学生活动】(生齐读)

【教师活动】小结:在伤痕累累的险境中依然无怨无悔,这就是父亲。

预设研读板块二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教师活动】辐射前文多层面引导。

1、你注意到了父亲的行为,板书:行为。这句话中哪些词抓住了你?

2、你在这些时间词里面感受到了什么?比较“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和“整整38个小时”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3、你从再次读出来曾经有人来阻挡他。不能小看这个词,到课文里找找看哪些人曾经阴挡过他,为什么阻挡他。分角色朗读“其他父母、消防队长、警察”的对话。

4、从这组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5、当你感受到他的孤独无助的时候,怎么读?

6、这么多人曾经劝过他,但后来为什么人们不再来阻挡他了呢?

7、真能干,她注意到眼神了,板书:眼神。这是呆滞的眼神,这是木讷的眼神,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有这样的眼神,但是我们知道这位父亲——

8、即使有人阻挡,他还是要这样挖,父亲很——

即使没有人来帮助他,他还要这样一刻不停的挖,父亲很—— 当你感受到他的坚定执着的时候,怎么读?

9、小结:在孤独无助的境遇下,依然坚定执着,这就是父亲。【学生活动】以这句话为圆心,辐射课文2-11自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回环往复的朗读和体悟,感受一个孤独无助,坚定执着的父亲。

预设研读板块三 “爸爸,是你吗?” 【教师活动】深刻含义的挖掘

1、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为什么这对父子的心能够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把他们的心紧紧维系在一起的究竟是什么呢?找到文中的一句话也许你就会有所得。

3、是的,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这句话把儿子和父亲紧紧的维系在一起。

4、当父亲看到倒塌的三层教学楼,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到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当儿子在瓦砾地下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希望——

当生命的通道开辟出来的时候,是这句话让小小的儿子勇敢的选择了最后一个离开——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一句话让7岁的儿子成为了一个英雄。读着读着,你觉得这还是一句普通的话吗?

5、这是什么?

6、是的,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这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这是父子俩共同相守的信念,这句话在父子之间反复的传递,最终化成了生死不渝的信任。来,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咱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学生活动】从埋在废墟里的儿子那深情的一问开始,深究原因,抓住本文反复出现三次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父子之间生死不离的信任。在教师排浪式的朗读引导中体会信念的力量。再次齐读核心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教师活动】小结,现在让我们从这段令人震撼的文字暂时走出来,再回到我们之前的主题之争上来。能梳理一下这三者的关系吗?坚持不懈、相互信任、父子情深。

【学生活动】学生再谈体会。(坚持不懈是父亲的行动,让他有这样行动的力量是父子情深,而这份情有别于其他父子与孩子的情感,在于令人不思议的信任。)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每一种爱都不一样。这对父子为我们呈现了爱的新境界,那就是生死不离的相互信任,那就是心灵与心灵的默默辉映。这种信任在灾难面前展示了强大的力量,这种信任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三、质疑文本,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昨天的第二道预习题:

“我”的疑问:我在阅读中最难理解的问题是什么?请写下来。同学很会提问,老师整理了一下大家的提问,主要有两类 出示有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的投影片A(预设)

1、为什么不直接写38小时,而要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2、为什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要反复出现?

3、父亲为什么能坚信自己的儿子活着?儿子为什么能坚信自己的父亲会来救他?

…………

第一类涉及到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很有价值,咱们已经在课堂上做了深入的研究。还有一类在课文里找不到答案,很有意思,我觉得也很有价值。

出示投影片B:(预设)

1、我知道洛杉矶大地震发生在凌晨四点,这个时候怎么教学楼里还会有小学生?

2、消防队员平时很勇敢,在文中为什么这么胆小?

3、那些父母怎么会哭了一会就离开? …………

【教师活动】关于第一类问题,我们刚才在研读课文中已经解决,关于第二类问题,我想先听听你为什么要这么问? 【学生活动】自由阐述质疑理由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质疑,超级链接三段资料。

链接一:

地震发生在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损失很严重,但人员伤亡不多。

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在洛杉矶市西北35公里处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中位于市中心西北200多公里的圣费尔南多谷的北岭地区。发生地震时大多数人还处于沉睡之中,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灾难就降临了。在持续30秒的震撼中,大约有11000多间房屋倒塌,震中30公里范围内高速公路、高层建筑或毁坏或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电讯中断,火灾四起,直接和间接死亡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300多亿美元。

摘自《地质科技情报》96。3 链接二:

1978年7月28日中国唐山大地震,7。8级,死亡人数约24万。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7。2级,死亡人数约5千。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大地震,7。1级,死亡人数62。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面对突袭而来的地震灾害,美国联邦政府于1 987年通过的“对灾害性地震的反应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该计划涉及协调美国25个部委一级的部门和机构、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各部门的紧急支援和救灾工作,突出显示了美国政府紧急救 灾的整体功能。

摘自中国国家地震局权威杂志《地质科技情报》96。3 链接三:

视频:选自电影《洛杉矶地震》地震演习的片段。【教师活动】看了这些链接资料,你有何感想? 【学生活动】自由畅谈,不回避文本中的一些失实漏洞。【教师活动】看来,马克汉林成功的塑造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让我们领略到灾难中的人性之美,但是这个文本却并非完美无缺。它还存有很多疑点,当然,你会觉得这也许是个文学作品,可以虚构。但老师觉得不论哪一种创作,基于事实和常识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很高兴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咱们可以把这些疑问集中起来给编辑教材的叔叔阿姨写封信,让更多人来讨论。很高兴和大家一起经历这次美妙的学习之旅。

【教师活动】作业设计:下课之前,老师还要给大家留个思考题: 如果这个故事,由儿子阿曼达来写,他会怎样来讲述这黑暗的38个小时里发生的一切,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之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我想这会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有挑战性的事……

第二篇: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让学生汇报所搜集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播放教师搜集的影片资料,学生谈感受,(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很大的')

3、揭示课题:19xx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全板书)

二、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文,自己读课文,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对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间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精华感悟亲情

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式朗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学生尝试续写(师: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这个环节一方面学生对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写作能力)

3、学生汇报。

四、感情升华:

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五、实话实说: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感受父爱的?

(学生自省,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六、拓展延伸

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2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地震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在其他人感到绝望时他一直心存希望?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儿子在黑暗的地震中始终等待着父亲的援救?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是父亲深沉、伟大的爱。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讲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友爱(《炊烟》《赏花》);乡邻之间的关爱(《古井》),以及学生们深沉博大的父爱(本课以及《新年礼物》)。前两课已经初步学习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从中引发开去,珍惜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学会感谢父母。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自读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最疼爱你的人是谁吗?(父母)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父母对我们无比博大的爱,所以父母成了我们最信任的人。想一想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关爱,哪次让你感受最深?学生回忆与父母发生的感人的事。

2、地震中的父与子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对父子。

二、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在1994年美国华盛顿发生了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地震中坚持不懈的`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三、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些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外貌等语句来品读。

2、如果你有了感动就与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把感动传递给别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感动)〕

3、谁愿意把感动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1) 第3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的说。父亲的意志坚定。

(2) 第5段“……他便埋头接着挖——父亲不肯放弃。

(3) 第8段“他挖呀挖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父亲坚持不懈,疼爱儿子。

(4) 第9段“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儿子的先人后己,与父亲心心相通。

四、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1、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朗读给同学听。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父亲的坚决,儿子的信任。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父亲和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感受?

2、如果你是在地震中刚刚获救的阿曼达,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展开想像扮演阿曼达写一写自己最想说的话。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⑴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⑵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⑴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⑵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⑴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⑶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⑴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学习第2、3自然段:

⑴自读。

⑵议一议:

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变化?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⑶说话训练:

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父亲会……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父亲会……

⑷师小结。

2、学习4~23自然段:

⑴自读课文4到2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⑵汇报: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4~11自然段最令人感动的句子。

⑶学生分角色读一读。

⑷小结:

对第12自然段的理解:

①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轻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②指名读。

③比较句子,你更欣赏哪一种表达方法?为什么?

出示: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b、他不停地挖,挖了36小时。

④出示: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⑤小结。

⑥读一读这首诗。

对13到23自然段的理解:

①师生合作读13到23自然段。

②“不!爸爸。……”从这句话大家体会到了什么?

师:父亲不顾一切地挖,儿子坚韧不拔地等。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在一起。凭着这样的信念,他们不仅一家团聚还救活了其他13个孩子,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体会父母之爱

推荐读《背影》、《游子吟》。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品质的方法。

2、通过课文的具体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亲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探究重点

1、导语: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收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神话般的契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了不起的父子。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3、明确探究重点:你的问题正是这节课我们探究的重点,通过深入的学习,我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抓细节描写品读,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第2至2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符号画出描写父亲和儿子的语句,想一想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认为谁了不起,说出理由。

(3)有感情的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2、学生静心学习。

3、集体交流,汇报。

(1)父亲了不起。

(出示句子。)

“他坚定地站起身,想那片废墟走去。”

①联系上下文,读句子,谈感受。

(联系上文,我们知道父亲找不到儿子很悲伤,但想起自己对儿子说的话,使他坚定信念要与儿子在一起,不管是死是活,他也要见到儿子,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②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父亲此时的决心。

(出示句子)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①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父亲在挖掘时,有的父母在这片废墟上痛苦,然后绝望地走开,也没有动摇这位父亲。当有人劝阻他时,他仍然坚定信念,埋头接着挖,很令人感动。)

②联系实际,谈谈当这位父亲向他人求助时,为什么没人回应他。

(地震后学校变成了废墟,建筑物已经坍塌,当时的状况使人们认为孩子一定不会有生还的可能,因此大家认为父亲的行为是徒劳的。)

③教师点拨:当他人认为不可能、没希望的时候,父亲仍然坚定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令我们敬佩。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父亲的心情。

(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②句子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③语言训练。

多么_____的父亲;多么_____的父亲;多么_____的父亲!

④教师点拨:当这位父亲听到从瓦砾堆底下传出声音,他终于成功了。你们认为它之所以掘开了厚厚废墟的原因是什么呢?

(2)儿子了不起。

(出示句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读儿子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出示句子)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干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读儿子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4、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什么使他们创造出了奇迹呢?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父亲曾经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想一想课文中几次出现类似的话?为什么多次出现呢?

(2)教师点拨:类似的话反复出现,多处呼应,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和父爱的伟大,儿子对父亲承诺的深信不疑,说明儿子对父亲非常信赖,父子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次父亲回想起这句话,要读出非常坚定的语气。第二次出现是儿子说的,要读出兴奋的语气。第三次还是儿子说的,要读出儿子对父亲信赖的语气。

5、课文中没有一处写出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得很深刻,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

6、教师点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细致刻画,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正是作者的表达方法。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习作中也能掌握这种方法。

(三)升华情感,合理想象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

2、语言训练。

(1)其他孩子的父母____地说“___________!”

(2)消防队长____地说“__________!”

(3)警察____地说“__________!”

(4)劝他放弃努力的那位父亲____地说“__________!”

3、小结。

同学们,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契机,只就是爱的力量。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5

【教学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父爱,所以我在教学中,力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洛杉矶、混乱、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砸着、颤抖、阿曼达、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在品词析句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音乐伴奏。

2、课前了解地震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地震)你经历过地震吗?(生:经历过)。那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生:……)其实你们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点点,一点点的余震,而大地震的场面更为可怕!你们看!

(课件出示灾难片。)

2、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西北部发生了里氏6.6级的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面临这样的大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有一对父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填完课题)看看在他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翻开93页,我们来共同学习17课,请齐读课题。

(学生读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文。

3、谁来把词语读读: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阿曼达”是课文中小主人公的名字,组词的时候可以组“轻歌曼舞”。“着”字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应读“zháo”。我们再来把词语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齐读)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在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着互相坚定的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

2、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谁能找到相关段落读一读。

(指名读1~3段)

3、是啊,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父亲面对这一片废墟会怎样呢大家一起告诉我!(课件出示第3段生读)为什么父亲眼前一片漆黑?(生:……)于是他大喊(生:阿曼达,我的儿子)这喊声还不够绝望,于是,他大喊(生:阿曼达,我的儿子)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抓重点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2、全班交流。

3、抓重点段进行深入体会: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⑴ 想象画面,丰富形象。

⑵ 联系上文,揣摩心理。

4、感受父亲为什么这样了不起。

5、感情朗读。

三、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师生对读。

2、想象说话。

3、感情朗读。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不论……总……

了不起 在一起

儿子:等 只要……就……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词

二、积累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三、拓展阅读,感悟情感

阅读《无字的明信片》《父亲老了》。

四、说话写话,抒发情感

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生活中父亲所做的令自己最难忘的事。

2、将自己最想对父亲说的话写下来。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能充分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体现。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强调“震”的写法)

2、由“地震”你联想到了什么?(3-5名)——地震是多么可怕呀!

3、这篇课文故事的背景是美国的洛杉矶地震,你知道这一场怎样的地震吗?——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你的感受。(认真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出示句子: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学生说,师小结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师: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今日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

你们从课文描写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这场地震的可怕。看——这份图片资料就记录着洛杉矶这场惨烈的大地震后的情景。

4、放录像——30秒(自动播放——加音乐)

5、高高飞架的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漂亮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砸断;这个消防队长望着豪华的商业街变成了一地瓦砾,束手无策;大地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了这幅模样。

6、带着对地震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课题——通过初读你知道在这场惨烈的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7、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中有一个概括性的词语你找到了吗?——板书:了不起(老师加强语气)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这些人物作出了伟大壮举,所以你们认为他们了不起!课文中为什么称赞这对父与子了不起呢?

二、精读悟情

认真默读课文,深入课文语言,分别找出描写父亲和儿子的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他们的“了不起”。(父亲的用——,儿子的用===)(课件)

自读思考,老师巡视(2分钟)

(一)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先来读读你们找到描写父亲的语句——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1、第三段: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伤心),大喊……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绝望)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你从哪里体会到父亲很伤心,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绝望

板书:伤心—绝望—坚定

2、和其他父母一样,这位父亲在掩埋儿子的废墟面前也曾有过伤心,也曾有过绝望,但是他为什么又如此坚定呢?是什么让他走出了伤心与绝望?

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无论……总……)这句话在课文中不止一次出现,你是否在其他段落中也找到了这句话?(指名读)课件出示句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什么这句话会在父与子的脑海中反复出现,联系你的实际猜想一下他们父子之间在发生什么事情时,会在一起?(语境的渲染)

(跌倒、生病、遇到困难……)

4、小结:这句充满了亲情,充满了爱的承诺,让父亲产生了坚定(指板书)的信念,让这位父亲走出痛苦与绝望,变得了不起!(指板书)

5、再读这段话(第三自然段)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齐读)

6、(指名读)谁的能够把同学们带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同学们边听边感受,边想象。

7、在他的朗读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2-3名)

8、你还想读哪些句子,你还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9、课件出示:第十二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这一段中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1)理解前半句课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变红色)

抓住“没人再来阻挡他”,曾经有谁阻挡他,为什么?(危险)

确实太危险了,所以人们来阻挡他,那么为什么又没人再来阻挡他了呢?难道此刻不危险了吗?(因为不听别人的劝阻,别人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师:如此不顾危险,不听劝阻,完全置生死于度外,在其他人看来真的有些失常了,但你们能理解这位父亲吗?——是坚定的信念支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读——

(2)让我们再回到这片废墟,再次走进这位父亲,指名再读这段话,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为什么作者这样不厌其烦的罗列时间的进程,而不是直接说他挖了38小时呢,

师小结:38个小时,如此漫长,每一分每一秒,父亲都是在痛苦和绝望的交织中挺过来的啊,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作者的匠心就体现在艰难的时间流逝之中,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在这38小时的挖掘,用深情的朗读再次感受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3)除了漫长的时间之外,你还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课件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先反红,然后问这些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衣着)

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

这38小时的挖掘过程中到底发生过什么?让这位父亲会变得如此憔悴不堪!

联系当时的环境,联系你对地震的了解,想象这38小时的艰难历程——

(注意:这些想象有可能发生)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危险在地震中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课件出示:

8小时——旁边的一处建筑(可能会)在余震中倒塌了

12小时——(也许会有)爆炸声从不远处传来

24小时——一块石头(也许)砸到了父亲身上

36小时——(还有可能)一个孩子的尸体出现在父亲面前

此时他——满蓝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回到课件-链接)

引读

课件强调——教师引导这就是伟大的父亲形象——课文通过外貌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在废墟中为了救儿子不顾一切的父亲——他是多么了不起!(点写法)

这位父亲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汶川地震中无数的这样的画面。

课外链接——汶川地震(图片)

此刻你心中对这些父亲、母亲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爱戴……)

把你的理解,把你情感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吧!(齐读)

(二)感悟儿子的了不起(6分)

父亲毕竟是成年人,从年幼的儿子身上同学是不是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不起“呢?读一读,你们找到的描写儿子的语句,说说,从哪里体会到儿子的了不起。

重点引导感悟以下段落:

1、课件出示句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指名读句子,说体会

阿曼达不仅自己临危不惧,而且把父亲给他的精神力量也传染给了同伴,同学们想一想,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他会想些什么,会和伙伴们说些什么?

是什么让这个年幼的孩子有如此的勇气呢?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学生读

现在老师就是埋在废墟下的阿曼达的同学,此刻我非常害怕,不停的哭泣,如果你是阿曼达,你会怎样安慰我?

进一步引导:我想我的爸爸妈妈了,他们一定以为我死了?

我已经好久没有吃东西了,我快饿死了?我再也坚持不住了!

你爸爸真的回来救我们吗?他是不是也以为我们都死了呢?

师:这句承诺,也同样给了儿子坚定的信念,同样让儿子变得了不起!

你还找到哪些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再指名读,说说读出了什么?

在漆黑的瓦砾下煎熬了38个小时,大家都已经支撑不住了,早一分出去就会多一份安全,晚一分出去就会多一份危险,生死关头,阿曼达却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希望留给了别人,所以,阿曼达真的了不起,齐读。

三、总结全课。“总会跟我在一起”这是一句饱含爱的承诺啊,父亲坚守承诺,儿子坚信承诺,这句爱的誓言成就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师引读: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是这句话支撑着他——

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给他力量,让他挖了38小时之久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阿曼达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又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师:让我们记住这对(读课题)

让我们记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铭记于心(课件出示父子相拥的图片及最后一段:师生共读)你能把对课文的理解融汇成一个词语,为这幅画面命名吗?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8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谈话导入:

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⑴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⑴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⑵ 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二、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读谁说的话就读谁说的话,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课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都可以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

3、小结: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9

一、设计指导思想

本课的教学是以“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而设计教学的,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有一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文章虽然语言比较平实,但描写具体,情感真挚。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而真正理解父子之间的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四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四、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五、教法学法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课文中的情感资源,设计有感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入到课文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丰富想象后的语言训练为主线,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源,抓住课文中的两条线,一是在父亲挖掘过程中的表现和其他父母进行对比,二是夫妻的挖掘表现与儿子在黑暗的废墟底下的对照。让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体会父亲的伟大、了不起以及儿子的了不起。

六、媒体选择

幻灯片、地震录像片段

七、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教师安排了汶川地震中的一段视频录像,学生观看。观看后,提问:“你们想对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孩子说些什么?”接着提问“假如你在黑暗的废墟中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对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话?

(三)再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学习。

1、学生很快就会找到父亲挖掘的那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就用导语引导: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很多孩子都埋在废墟地下,哪有父母不心痛孩子的,他们都无比悲痛,看到这样的废墟,他们都怎样啦?(读第5自然段)而这位父亲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在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对过去的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后的父亲的想法、儿子的想法进行想象。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父亲的意志受到了考验,儿子的生命也受到了考验。引导学生思考:儿子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能这样顽强的坚持下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儿子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也是父与子相互信任基础。教学中,不是穿插学生的朗读,更好体会父亲的伟大父爱父与子之间的相互信任。

3、在理解父亲挖掘过程中那种坚定的信念时,让学生对“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进行讨论。这时候的父亲到底有没有精神失常。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课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延伸、这对父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周围的人看了后会怎么说?

八、教学评价设计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总之,无论是教学的总体设计,还是某一问题的确定。我都始终注意力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落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入更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单元主题导入

1、老师引语:同学们,父母之爱,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父母之爱,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希望。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入第六组课文,去感受浓浓的父子之爱。

2、播放地震视频。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无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灾难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同样,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也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走进这对父子,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辅导。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悟父亲了不起

1、读完全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读这句话。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在一起。

2、看到这句话,你会产生什么疑问?预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学习提示:

1、画一画,画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2、读一读,在句子旁边写上感受。

3、品一品,体会作者采用的描写方法,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生读文,师巡视。交流。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自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为什么不直接说他挖了36小时?动作描写坚强执着

3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再”字,你明白了什么?曾经有人阻挡他。

哪些人曾经阻挡他?消防队长,好心人,警察,引读

为什么现在没人不来阻挡他呢?

这位父亲失常了吗?

老师:失常和不失常都是因为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带着感动之情在读这段话。生读。

4这段话中还有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描写。

请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读写训练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废墟里满是 ,

父亲的手 ,他满脸 ,双眼 ,

他的嘴里不停的念叨着 ,

他的脑子里不断浮现往日儿子 ,

他的心中只有 ,

他真是一位 的父亲!

父亲强忍住心中巨大的悲痛,他像疯了一样用手疯狂的挖着……8小时过去了,他的双手 ,但他不敢用任何工具,他怕下一块砖石下面 ,他小心翼翼的挖着……12小时过去了,父亲挖的太累了,他多想 ,他多想 ,但是他知道 ,他是多么希望 多么希望 他的双手 24小时过去了,父亲呆滞的双眼 ,满脸 他的嘴里不停的念叨着 ,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往日儿子 36小时过去了,他的心中只有 他 的挖着……

读出坚强,读出父爱

四、感悟儿子了不起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运用刚才学到的品味父亲了不起的学习方法,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b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自读,体会,读出勇敢。

2、走进阿曼达,补白想象

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8小时,12小时,废墟里 ,阿曼达想到 他对同学们说

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24小时,36小时,废墟里 ,阿曼达坚信 他对同学们说

阿曼达,你真是一位 。

c“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1、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一个“让”子让出了什么?

无私,舍己为人。一个7岁的孩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学,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让我们怀着敬意在读这段话。生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现在,让我们分享劫后余生的幸福。

d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

图片,配乐,请你幸福的读一读,读出父子两人劫后余生的喜悦,激动。读出父子之间互相信守诺言的信任,读出父亲为有这样勇敢的儿子的自豪,读出儿子为有这样坚强执着有责任感的父亲的骄傲。让我们共同分享着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

五、写法指导,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课文中没有一处直接写父亲伟大,但是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出来?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这正是本文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描写。

2、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父爱,不仅仅表现在大灾大难之中,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也体现着父爱的深沉。同学们,回想你与爸爸妈妈的一些故事,一定也有一些镜头,湿润着我们的心灵。老师也把自己的一篇文章带来,与大家分享那亲情的温暖。(根据时间,适当删减)

考上大学的喜悦冲淡了我对母亲的依恋和惆怅。离家那天早晨,母亲站在一边看着我收拾东西,什么也没说。等我快要出门时,母亲突然说:“孩子,你过来。”我走过去,母亲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塞到我手里:“孩子,咱家钱不富裕,不能给你太多路费,这还有500块钱,你多拿些,在外头不比在家里。”我想推辞,但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只好默默地接过来。母亲笑了,赶紧帮我打开旅行箱,又从我手里拿过那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慢慢地、仔细地塞到了箱子底下,才费力地直起老迈的腰,很满足地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走出家门了,回眸间,没看到母亲的身影。我知道,母亲是躲在屋里悄悄地抹眼泪了。尽管难过,可她不想让远行的女儿因为母亲的伤感而伤感,她想让女儿无牵无挂地离开这个尽管穷却十分温暖的家。坐在火车上,忍不住的,拿出了那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一层层地打开,一向不爱哭的我,竟禁不住热泪盈眶了:那厚厚的一叠,除了一张50元的,其余的都是10元、5元的,还有两张竟然是5毛的!我竭力控制着自己,不让眼泪流出来。母亲的身影不时地浮现在眼前:寒风中,母亲正在集市上守着一篮子鸡蛋等待着买主,眼里含着期待;烈日下,母亲正在农田里锄草,眼里含着希望;微弱的灯光下,母亲正摩挲着女儿的照片,微笑着,眼里却含着泪花;阴雨连绵的日子,母亲伫依窗前,遥望南方:“孩子,多穿一件衣服啊。出门别忘了带伞啊。”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2、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爸爸妈妈说呢?(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几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

推荐阅读:《背影》《秋天的怀念》《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

七结束语

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一句承诺,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

父母之爱,是一部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要用一生去翻阅,去感受……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质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阿曼达、地震、安顿、坚定、疾步、挖掘、破烂不堪、绝望、叹息、悲痛、砸着、颤抖、拥抱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句子1:“……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30万人”“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

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a、观看地震后的图片出示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从画面中可以理解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画面,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理解。

3 、在这场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4、谁能完整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过渡: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了不起父亲儿子)

三、品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深沉的父爱。

1、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交流句子:

a、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你从哪些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心理的变化、对孩子的承诺)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伤心绝望)指导朗读父亲撕心裂肺的呼喊

(3)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5)这段通过什么描写体现伟大的父爱?(板书:心理描写)

b、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他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c、“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划上线,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a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b 、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统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c 、大家想:在这2天1夜的时间里,我们平常人会做些什么?(生答)而父亲却在——生答(不停地挖)父亲手无任何工具,出了挖还用过哪些动作?(搬、推、挪、刨等)可是情况紧急,不容过多思考,就一个念头挖下去。单用一个“挖”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劳累和决不放弃,感受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深沉的爱。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曾经有哪些人劝阻过他?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生接);消防队长挡住他:(生接);警察走过来,(生接)。而父亲回答他们的只有这样的话:出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是什么描写?(语言描写)发现这三句话有什么特点?(都表达一个意思)

但是父亲的心情一样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2、急切3、崩溃)

(生接)父亲多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帮助,多么想尽快地救出儿子啊,可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3)大家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父亲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答塌方、爆炸)师:所以,父亲的衣服会(生接);到处都是(生接)。

(4)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是什么描写?(外貌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艰辛和伤痛,长时间的精神折磨,但他不放弃,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坚忍不拔、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让父亲变得这么坚定,决不放弃?(生:不论……)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你的理解来。指生读,齐读。(配乐)

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四、总结

1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2 、在写法上,作者通过心理、语言、外貌、动作描写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如山的父爱。

3 、小结阅读方法:抓住细节描写的句子品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情朗读理解感悟。

五、作业布置

摘抄熟记精彩语句

六、阅读推荐

《背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质疑、合作探疑、交流解疑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2、自读理文

请同学们带着预习中的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把课文快速地读一遍。

3、小组合作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

②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

③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4、交流解疑

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我们举行个男女对抗赛,看看哪一组提的问题多而且有价值,能难到对方?哪一组能迎难而上,对课文理解深刻,回答准确到位?我们给优胜组授予“智多星”称号。

(学生交流探讨)

相机组织辩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

随机板书:两眼直直只有一个念头挖了38个小时

小结: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

二、读中悟情,以读促解,突出重点

1、看看文中有多少个感叹号?集中在哪儿?

2、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幻灯片依次出示

①“他感到眼前……走去。”

②“是儿子的声音!……我的儿子!”

③“是我,是爸爸!……和我在一起!”

④“一个安全的出口……阿曼达!”

三、以文激情,开放课堂,升华情感

1、从大家的朗读声中,我感觉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深深的感动了。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

2、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崇敬、爱戴!

四、课后作业

在以下的几个形式中选择一个做一做,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

1、和爸爸妈妈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2、细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的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略)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谈话导入:

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⑴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⑴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⑵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4、小结: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二、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读谁说的话就读谁说的话,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课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都可以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教学重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用具】

录像,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请大家观看一段录像。看完后,谈谈感受。

2、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

1、快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解决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了不起”进入课文。

3、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父亲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奋不顾身,坚持38小时挖掘废墟寻找儿子。)

⑴ 指导看动画,学生谈感受,确立感情基调。

⑵ 学生朗读,评价。

⑶ 教师示范读。

儿子的了不起:

“不!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⑴ 学生朗读,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把逃生机会先让给同学 坚定父亲会来救他。)

⑵ 如果你是阿曼达,你会怎样做 渗透思想教育。

⑶ 教师指导朗读。

三、拓展

学了课文,你想对自己的父亲说点什么

四、总结

父爱是伟大的,希望大家回去后跟爸爸说声:“爸爸,你辛苦了!”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课文中的11个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教学重点难点】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是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的,父亲的爱,可能是严厉的批评;可能是真诚的鼓舞;可能是细致的关怀,今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来结识一位有着执着的爱信念的父亲和一个勇敢的男孩儿。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二、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生自由读全文。

师:有哪些生字词是你想提示同学的?

师指导学生正确认读“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柔曼、爆炸、瓦砾”等词语。

师:这些词语各写一遍。注意爆炸的爆字,右边最下面不是“水”字,笔划依次是“点、提、撇、点。”

生在摘抄本上写生字。

师:哪些词语你还不太明白?

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指导用“找出近义词”的`方法或“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的方法,让学生互相探讨,理解词义。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并思考。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叙述文章梗概,师指导。

师:课文哪些描写给你的触动最深刻?

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遍,把这句话抄写在摘录本上。

板书:

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指导学生关注文中父亲的语言和外貌,并分类抄写在摘录本上。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总会和你在一起

第三篇: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以“读中悟写,读写结合”为抓手,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设计思路:

以“了不起”为明线,以“父爱”为暗线,引导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法。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读写“洛杉矶、混乱”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体会父子的了不起,感受伟大的父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入题解题。(2分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指课题,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盯着课题,结合你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本课是重在记事呢?还是重在写人?(人)主要写的是一对父与子,文章通过一件事,写两个人。再读课题。

二、感知大意。(4分钟)

首先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齐读)

混乱废墟瓦砾爆炸危险(环境)

绝望疾步挖掘开辟拥抱(人物)

读了词语后,你有没有发现这两组词语有什么不同?

前面一组是写地震后的景象,后面的是描写人物的。本课中父与子的活动离不开地震这个特定的环境。

你能用是这里的一两个词语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面临6.6级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真是一对——(生: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了不起。)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深入阅读课文内容,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父与子的了不起的;学习写人文章的读写方法。

三、父亲了不起。(22分钟)

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细细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学生汇报。

重点指导: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初谈体会。)

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重在写父亲的——动作;第二句写的是父亲的外貌。(板书:动作、外貌)

说说你从第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

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读读这两句,比较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反复读读第二句,你会怎样读来凸现挖掘时间的漫长?[练习指导(关注快慢轻重的变化)——齐读]

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作者却通过突出时间的漫长,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

提示:他带工具了吗?(没)用什么挖?(手)挖的是什么?(瓦砾)柔软的手挖的是坚硬的瓦砾,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项怎样的任务?(任务艰巨)任务艰巨呀,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里的“挖”还可以写成什么词?(掰、抱、拣)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啊,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一个“挖”字饱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含,这就是中国文字传形、传神、传情的魅力所在。

“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师生分角色读——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他们阻挡他,是因为——?(没希望、危险)抓住父亲的语言(板书:语言),你读出了什么?(他不听劝阻,精神失常了)所以没人阻挡他。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站在父亲的角度想想,他失常了吗?他一心想的是救儿子,说的是救儿子,做的也是救儿子,他没有失常,这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样的危险,这样的艰辛,父亲放弃了吗?没有。他是多么坚定!多么坚韧!(板书:坚定、坚韧)

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父亲不知疲劳、坚持不懈地挖掘而不放弃呢?(父爱)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里也写到了父亲的语言。)

你对这句的体会是——(父亲的爱)

我们可以想到,在平时,阿曼达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耐心地为他讲解,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在现在这场大地震中,阿曼达困在了废墟里,父亲想的是一定把他救出来,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有对儿子的承诺,正是伟大的父爱促使父亲坚持不懈地挖下去,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挖掘任务的艰巨,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师读(两遍):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就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再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你读(配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抽读——齐读)

(指板书)正是这一语千金的爱的诺言,支撑着父亲走向废墟,不顾劝阻,不畏艰辛,挖了两天一夜,38个小时,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这位年轻的父亲真是了不起呀!伟大的父爱真了不起!

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读懂这段话的?(抓住写父亲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语句,比用语,前后联系,展开合理的想像,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去描写。

四、儿子了不起。(6分钟)

默读13自然段到最后,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你又从哪儿读出了儿子了不起?(鼓励同学、“让”同学先走。)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自信。)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你也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勇敢。)

结合板书,小结: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时刻记着父亲的爱的承诺,鼓励自己和同伴战胜困难去等待生的希望;当获救时,他又让同伴先出去,一般孩子能做到吗?不能,儿子阿曼达是多么——了不起!

五、总结延伸“爱”。(6分钟)

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板书:),支撑自己不畏艰难,不分昼夜挖掘儿子,他是多么的坚定、坚韧;儿子因为父亲的爱的诺言,在危难中获得自信、变得勇敢。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他们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呀!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这对了不起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同学们,伟大的父亲谱写了惊人的神话。

我们深深领略了这(指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们真是一对(指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

学到这里,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点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汇报写话。

推荐文章:

父爱是人间美丽的亲情。不是吗?有诗为证(课件):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zhuó)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高尔基也曾深情地赞美:“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其实,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课后请同学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读的时候,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去细细体味,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语言坚定自信

动作挖……了不起

外貌坚忍勇敢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2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谈话导入:

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⑴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⑴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⑵ 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二、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读谁说的话就读谁说的话,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课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都可以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

3、小结: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

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

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⑴ 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⑵ 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⑶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⑴ 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⑵ 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⑴ 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⑶ 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⑴ 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⑴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

② 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②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② 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 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④ 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⑤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⑥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 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 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③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

⑴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⑵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4

文本透视: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细读文本,无论父亲还是孩子,都颇具传奇色彩,真正称得上是了不起!或许有的时候,单纯地坚定某一种信念,摒弃所有杂念,尽管在外人看来荒唐之极,但却往往能创造出真正的奇迹!文本所显示的可能也不仅仅是父子深情,还有对作为人的信念的感恩和祝福。

设计理念:

两个课时分别从父亲和儿子入手,第一课时以父亲为切入口,观察父亲的言行举止,有滋有味地细读词句,通过想象丰满视像,感悟父亲情深;第二课时以儿子为切入口,主要进行情境描绘来填补课文空白,呈现儿子在38小时里的经历,尤其是最后让同学先行出去的作为,父子深情在父亲和儿子无比幸福的拥抱中融合绽放!

预设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

2、聚焦课文主要的言语现象,通过朗读、体味、想象、反哺实现语言和意义的领悟。

3、感受父子深情,从字里行间读懂“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个词你们熟悉吗?[板书:地震],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一下它给人们带来什么吗?流离失所、伤亡惨重、家破人亡

对,这就是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1994年,美国洛杉机也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你们可以想象得到![出示]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请你带着你脑中想象的画面读!你没看到多少人!你没感觉到伤害的严重性!

正如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洛杉机有2500多座建筑物轰然倒塌,25000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出示现场图片,音乐《柔板》]

而其中,却有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来共同走近这对父子,一起念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那么这对父子到底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来,一起走进课文。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有两个要求:

一、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再给每个自然段都标上序号。

二、读完后想想:地震中的父与子到底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出示词语:混乱废墟爆炸瓦砾破烂不堪无比幸福

读着词语,能不能用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来说说课文内容?洛杉矶一片废墟,非常混乱

那么地震中的这对父子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父亲坚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终于把孩子救出来了。这确实是一种奇迹。

父子俩都能活下来那是奇迹。

孩子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这更是一种奇迹。

孩子在废墟中表现的如此镇定沉着,那是奇迹。

三、建构冲突,长驱直入。

读着、看着这样的奇迹,有什么疑问在你的脑中升腾起来?是啊!你们都问到了点子上!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指向一点:是什么使这对父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到底是什么呢?别着急,请你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是什么支撑着这对父子最后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文中有一个句子在不断闪现,就看你能不能找出来!

谁找到了?是的,就是父亲曾经说过的这句话!分别在课文的第3、16和23自然段出现了![出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是啊!这就是支撑着这对父子在地震中创造出奇迹的精神力量!谁来读一读!

你得想象着父亲会对自己的孩子怎么说这句话!现在你就是一个父亲了!说得很不自信,这让孩子怎么敢信任你呢?听你这样一说,那阿曼达肯定完全放心了!听你这么一说,我们也就知道阿曼达为什么那么相信父亲了!

联系咱们的生活,七八岁是刚上小学的时候,你觉得在平常的'生活中,什么时候阿曼达的父亲也会对儿子说出这样的话?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获得成功的时候!你们觉得困难的时候父亲都在,那成功的时候,就不用父亲了是吧?是啊!这个时候他肯定会对阿曼达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如果他还活着,父亲肯定想要马上见到他;即使死了,也一定会挖掘下去,要见到他!这就叫一起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四、细读体味,感悟父爱。

阿曼达的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大家再读读课文4—12自然段,看看阿曼达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阿曼达的父亲为了和儿子之间的生死约定一直在废墟堆里干什么?挖掘!是啊!拼命地挖掘!挖掘!以至于人们觉得他已经怎么了?文中有一个词语,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精神失常!(出示)知道什么是精神失常吗?

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认为怎样才是正常的?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吗?匆匆赶来,痛苦大喊,绝望离开!什么使那些孩子的父母们绝望了?如果,我是说如果,还有一丁点的希望,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可能还有生还的希望时,他们还会绝望的离开吗?正因为这一片废墟让他们断绝了最后的希望,所以他们绝望地离开了。

可就有这样一位看似精神失常的父亲![出示]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bào)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请大家轻声地朗读这一段话,想像着当时的画面,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和老师来读一读!请三位同学!老师读父亲的话,你们读消防队长和警察的话。请你来读叙述!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那你觉得老师为什么这样读?一直挖掘,力气都快没了,有些精神失常了!体会得真好!现在咱们换过来!你们来读父亲的话!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画面,或许这也是人们认为父亲精神失常的原因吧![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请你来读!

在这36小时中,父亲就只是做一件事挖掘!

是啊!仅凭这样一双手,却在钢筋水泥的废墟中连续挖了36个小时,这是怎样的36小时啊,课文没有写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再用心去看看那位父亲,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在这整整两天一夜的时间里,在这一堆钢筋、混凝土、铁钉、砖头中究竟会发生怎样令人揪心的画面?

好,睁开眼睛,拿出方格纸,把你看到的最揪心的画面写下来![出示,音乐]

烈日当空,周围死一般寂静,他。但夕阳西下,他直直已经僵硬的腰,。当星星布满天空,。当晨曦微露,。

你看到了怎样的父亲,他的脸,他的身子,再看看他的手,同学们,你一定看到了什么!把它写下来!

交流。

我想问问这位父亲,你这样不吃不喝,你支持得下去吗?是什么在支撑着你!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来读读这段话!

我想问问这位父亲,如果挖着挖着,挖到的是阿曼达的尸体,你怎么办?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读这段话!

我想劝劝这位父亲,你这样下去自己也会支撑不住的!何况这里还很危险,指不定呆会那堵墙又倒塌下来压着你!为了你的孩子,你是不是不要命了!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读这段话!

你们觉得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

在这漫长的36个小时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重负,决不放弃地拼命挖掘。因为他深信他的儿子一定等着他!因为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跟他的儿子说过这样的话[出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一起读!你觉得父亲许下的仅仅是一句承诺吗?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这段话,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板书:了不起]

五、留有悬念,拓展延伸。

在这位父亲坚持不懈地挖到第38小时的时候[出示]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因此教学中要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发现、读中评价、读中迁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使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及时地让学生在课堂上练笔。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xxxx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⑴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⑵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⑴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⑵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让学生的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在学生感悟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把握了内容、体会了感情、领悟了写法,再动笔写一写,可谓情动而辞发,水到渠成。)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爱

儿子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洛杉矶混乱废墟疾病xxxx瓦砾颤抖昔日

2、想一想,下面的句子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⑴“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⑵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

⑶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3、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4、“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你认为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5、想像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建议】

1、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深入探究,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像、体验当时的情境,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理解、感悟、体会。如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表现出父亲的绝望与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父子的对话应读出兴奋的语气,表现父子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文中三次出现“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应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3、在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这样描写好在哪里,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描写生活中小事运用作者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生动感人,体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6

一、设计指导思想

本课的教学是以“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而设计教学的,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有一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文章虽然语言比较平实,但描写具体,情感真挚。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而真正理解父子之间的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四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四、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五、教法学法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课文中的情感资源,设计有感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入到课文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丰富想象后的语言训练为主线,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源,抓住课文中的两条线,一是在父亲挖掘过程中的表现和其他父母进行对比,二是夫妻的挖掘表现与儿子在黑暗的废墟底下的对照。让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体会父亲的伟大、了不起以及儿子的了不起。

六、媒体选择

幻灯片、地震录像片段

七、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教师安排了汶川地震中的一段视频录像,学生观看。观看后,提问:“你们想对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孩子说些什么?”接着提问“假如你在黑暗的废墟中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对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话?

(三)再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学习。

1、学生很快就会找到父亲挖掘的'那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就用导语引导: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很多孩子都埋在废墟地下,哪有父母不心痛孩子的,他们都无比悲痛,看到这样的废墟,他们都怎样啦?(读第5自然段)而这位父亲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在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对过去的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后的父亲的想法、儿子的想法进行想象。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父亲的意志受到了考验,儿子的生命也受到了考验。引导学生思考:儿子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能这样顽强的坚持下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儿子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也是父与子相互信任基础。教学中,不是穿插学生的朗读,更好体会父亲的伟大父爱父与子之间的相互信任。

3、在理解父亲挖掘过程中那种坚定的信念时,让学生对“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进行讨论。这时候的父亲到底有没有精神失常。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课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延伸、这对父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周围的人看了后会怎么说?

八、教学评价设计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总之,无论是教学的总体设计,还是某一问题的确定。我都始终注意力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落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入更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准备】

有关地震的图片及文字片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观看有关地震的画面。

(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画面。)

2、学生谈谈对地震的认识和感受:

说到地震和看到这些画面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3、教师导入:

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步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回答与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父”“子”“了不起”。)

三、紧扣“了不起”,直奔重点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质疑: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划一划,小组内交流。

四、师生交流,重点感悟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

⑴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①说说你的体会。

②学生说体会:

(悲痛、看到了希望,决心去救儿子。)

③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引)──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④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对儿子说的那句话。是哪句话呢?那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呢?

⑤出示幻灯片1。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⑥个人读,评议,齐读。

⑵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说位父亲“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①说说你的体会。

②学生谈体会:

(父亲的决不放弃,一定要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③指导朗读:

过渡:父亲的“了不起”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出示幻灯片2)

①师问:“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是对什么的描写?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②学生谈体会:

(救助的时间之长、救助的艰苦、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决不放弃、有责任感、遵守诺言。)

③师小结: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板书:爱)

④师:谁愿意读一读这个句子,读出你的体会?

⑤指名读,范读,分组读。

⑥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

⑴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如此恐惧和危险的情况下,7岁的他是那么镇定,还能安慰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自己,相信父亲一定会实现自己的诺言的。)

②师小结:

是啊!我们看出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赖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齐读)。

过渡: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儿子的“了不起”?

⑵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①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儿子是个无私的人、先人后己、关爱他人的人。)

②联系上文,说说你对“颤抖”的理解。

③教师小结: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是因为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给了他力量。──(生说)

④师小结:

父亲和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赖,(板书:信赖)也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些什么感受呢?说说看。

3、老师总结:

从这对父子身上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的爱和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力量的源泉;儿子由此充满了对父亲的信赖,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

(出示幻灯片3)

4、回家后把你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5、课外阅读《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二)、(课件)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五、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我们都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爱

儿子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2、从读中感悟,从对比中体会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3、在创设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

1、师述: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地震太可怕了!震后的废墟更危险,因为那里随时可能发生****。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废墟的事。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2、(引读)在混乱中(读第2节)。

3、读议:

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父亲的话吗?(极度悲痛,撕心裂肺地喊叫声)

4、读中体会重点句:

(引读)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点击句子1)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好!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来试一试?

⑴ 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⑵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⑶ 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父亲想办法找到他。)

5、小结:

对!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再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4~24自然段,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⑴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多么伟大。

② 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 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④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⑵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们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 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 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③ 指导读:

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他们心中似有千言万语,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吧。请大家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⑶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源于那朴实而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口语交际,升华感情

1、是的,大家都觉得这对父子了不起,周围的人们包括那14个孩子的父母就更加觉得这对父子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2、自由选择角色,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3、师:千言万语化作我们真诚的祝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齐读课题。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回忆孟郊的古诗《游子吟》。

2、补充表现伟大母爱的文章《娘》。

3、布置作业:

记下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母爱的事。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爱 信赖

了不起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0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直奔“真情”

1、导入: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本组课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人们对一代伟人的无限爱戴、崇敬及怀念;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比海还深比山还高的情谊;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关于美好情感的作品很多,我们一起互相把课外积累的展示给大家看。

2、交流、展示积累的有关情感的句子、名言、古诗等。(师生共同交流,出示课件)

3、揭题:今天,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读完课题,你想到什么?地震给你印象怎样,能用几个词说说吗?“中”又说明什么?

4、过渡:灾难还在继续,危险随时降临,这时父与子之间会发生什么呢?捧起书本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没读通顺没读过瘾,别停下来。

设计意图: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教师的导语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读题让学生提问,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诱发,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初读课文,浅层理解“了不起”

1.初读课文,用几句话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三、再读课文,深层理解“了不起”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和同桌说自己的体会,还可以在句子旁注上自己的体会。

2.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采用对比的方法读一读,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你认为好吗?)

师小结:多么坚忍不拔,绝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②38小时,漆黑的瓦砾堆底下七岁的阿曼达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如何表现?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③“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4.送一句话给他们:“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全班同学看着板书齐说)

设计意图:“读懂”既包括读懂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表现形式。

四、迁移导行,提升主题

省略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⑴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⑵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⑴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⑵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⑴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⑶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⑴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学习第2、3自然段:

⑴自读。

⑵议一议:

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变化?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⑶说话训练:

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父亲会……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父亲会……

⑷师小结。

2、学习4~23自然段:

⑴自读课文4到2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⑵汇报: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4~11自然段最令人感动的句子。

⑶学生分角色读一读。

⑷小结:

对第12自然段的理解:

①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轻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②指名读。

③比较句子,你更欣赏哪一种表达方法?为什么?

出示: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b、他不停地挖,挖了36小时。

④出示: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⑤小结。

⑥读一读这首诗。

对13到23自然段的理解:

①师生合作读13到23自然段。

②“不!爸爸。……”从这句话大家体会到了什么?

师:父亲不顾一切地挖,儿子坚韧不拔地等。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在一起。凭着这样的信念,他们不仅一家团聚还救活了其他13个孩子,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体会父母之爱

推荐读《背影》、《游子吟》。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2

教材简析:

“无论发现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与子之间的心灵之约,更是一种伟大的承诺,正是这种承诺的力量,才使得父亲在儿子被大地震埋在废墟中时,连续38小时不停地挖掘,终于把自己儿子和其他13名儿童从瓦砾中救出。这是父亲的“了不起”。当安全出口被开辟出来后,“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从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是在地震后被掩埋38小时后,即将获救但又随时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说,造就了儿子的“了不起”。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在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能感受“父爱的伟大”。

4、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这对“父子”的真实情感。

教具准备:

1、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地震”

师:同学们,看到“地震”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5.12四川地震)

师: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使得6万9千多名可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了,使得3000多孩子瞬间成为了孤儿。地震是残酷的。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认识这对父子。

(完成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

2、生自读课文

3、交流汇报

(1)、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地震?

(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内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① 指导朗读: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突出“大”)

② 出示“大地震图片”

师:我带来了一组当年大地震的图片(课件出示)(简介几组图片,屏幕随机出示:废墟,大爆炸、瓦砾、理解“爆炸”、“废墟”)

(2) 地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他人的劝阻,手无寸铁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3)

文中是怎么样评价这对父子的?

(了不起——板书:了不起的 )

三、精读课文,品味父亲的了不起

1、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你们从哪些语句能体会父亲的了不起(①他挖了6小时——到处都是血迹。②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③别人来劝他,他还是坚持。)

2、琢句感悟父亲的伟大。

(1)屏幕出示:“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①有哪些人来劝父亲(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他们是怎么劝的?(①太晚了,没有希望了。②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③你很难过——)

师:请你们再读这一片段,你有什么发现?

②理解父亲每次回答的心情

a.恳求 b、急切 c、崩溃,生气

③指导朗读理解心情:恳求,急切,崩溃 朗读)

a:师,面对好心人的相劝,父亲恳求着问道:“谁愿意帮助我?”面对消防队长地阻拦,父亲急切地问:“你是——”面对警察的劝阻,父亲崩溃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b、这是一场大地震,别人的行为可以理解,父亲的行为可以理解吗?他为什么不向别人解释对儿子的承诺?(节约时间)

c、再次朗读这三句话。

(不管别人是否理解,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等着我!”)

(2)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

①生齐读这句话。

师: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时间漫长,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呈现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课件出现:朗读对比,体会评议文字的魅力)

师:这就是文字处理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艺术,短文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父亲的坚毅。

指导朗读怆挖了8小时……

②36小时过去了,此时的父亲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师:同学们,请你们齐读这句话,读完后,闭上眼睛,看这伟大的父亲的形象是否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③师: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连续挖了36小时呢?

(随时有大爆炸、余震)

师:同学们,由这位父亲我不由得想起四川地震中那感人的一幕幕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 图片介绍: )

④小练笔:父亲此时已挖了36小时,可儿子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的内心怎么样?他会想什么呢?

a、生小练笔

b、指名展示并朗读自己的小练笔。

四、课堂小结

师: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针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唯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文中父亲的言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父爱如山”。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让学生汇报所搜集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播放教师搜集的影片资料,学生谈感受,(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很大的)

3、揭示课题:19xx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全板书)

二、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文,自己读课文,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对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间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精华感悟亲情

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式朗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学生尝试续写(师: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这个环节一方面学生对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写作能力)

3、学生汇报。

四、感情升华:

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五、实话实说: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感受父爱的?

(学生自省,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六、拓展延伸

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能充分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体现。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强调“震”的写法)

2、由“地震”你联想到了什么?(3-5名)——地震是多么可怕呀!

3、这篇课文故事的背景是美国的洛杉矶地震,你知道这一场怎样的地震吗?——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你的感受。(认真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出示句子: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学生说,师小结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师: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今日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

你们从课文描写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这场地震的可怕。看——这份图片资料就记录着洛杉矶这场惨烈的大地震后的情景。

4、放录像——30秒(自动播放——加音乐)

5、高高飞架的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漂亮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砸断;这个消防队长望着豪华的商业街变成了一地瓦砾,束手无策;大地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了这幅模样。

6、带着对地震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课题——通过初读你知道在这场惨烈的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7、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中有一个概括性的词语你找到了吗?——板书:了不起(老师加强语气)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这些人物作出了伟大壮举,所以你们认为他们了不起!课文中为什么称赞这对父与子了不起呢?

二、精读悟情

认真默读课文,深入课文语言,分别找出描写父亲和儿子的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他们的“了不起”。(父亲的用——,儿子的用===)(课件)

自读思考,老师巡视(2分钟)

(一)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先来读读你们找到描写父亲的语句——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1、第三段: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伤心),大喊……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绝望)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你从哪里体会到父亲很伤心,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绝望

板书:伤心—绝望—坚定

2、和其他父母一样,这位父亲在掩埋儿子的废墟面前也曾有过伤心,也曾有过绝望,但是他为什么又如此坚定呢?是什么让他走出了伤心与绝望?

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无论……总……)这句话在课文中不止一次出现,你是否在其他段落中也找到了这句话?(指名读)课件出示句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什么这句话会在父与子的脑海中反复出现,联系你的实际猜想一下他们父子之间在发生什么事情时,会在一起?(语境的渲染)

(跌倒、生病、遇到困难……)

4、小结:这句充满了亲情,充满了爱的承诺,让父亲产生了坚定(指板书)的信念,让这位父亲走出痛苦与绝望,变得了不起!(指板书)

5、再读这段话(第三自然段)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齐读)

6、(指名读)谁的能够把同学们带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同学们边听边感受,边想象。

7、在他的朗读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2-3名)

8、你还想读哪些句子,你还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9、课件出示:第十二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这一段中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1)理解前半句课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变红色)

抓住“没人再来阻挡他”,曾经有谁阻挡他,为什么?(危险)

确实太危险了,所以人们来阻挡他,那么为什么又没人再来阻挡他了呢?难道此刻不危险了吗?(因为不听别人的劝阻,别人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师:如此不顾危险,不听劝阻,完全置生死于度外,在其他人看来真的有些失常了,但你们能理解这位父亲吗?——是坚定的信念支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读——

(2)让我们再回到这片废墟,再次走进这位父亲,指名再读这段话,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为什么作者这样不厌其烦的罗列时间的进程,而不是直接说他挖了38小时呢,

师小结:38个小时,如此漫长,每一分每一秒,父亲都是在痛苦和绝望的交织中挺过来的啊,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作者的`匠心就体现在艰难的时间流逝之中,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在这38小时的挖掘,用深情的朗读再次感受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3)除了漫长的时间之外,你还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课件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先反红,然后问这些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衣着)

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

这38小时的挖掘过程中到底发生过什么?让这位父亲会变得如此憔悴不堪!

联系当时的环境,联系你对地震的了解,想象这38小时的艰难历程——

(注意:这些想象有可能发生)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危险在地震中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课件出示:

8小时——旁边的一处建筑(可能会)在余震中倒塌了

12小时——(也许会有)爆炸声从不远处传来

24小时——一块石头(也许)砸到了父亲身上

36小时——(还有可能)一个孩子的尸体出现在父亲面前

此时他——满蓝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回到课件-链接)

引读

课件强调——教师引导这就是伟大的父亲形象——课文通过外貌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在废墟中为了救儿子不顾一切的父亲——他是多么了不起!(点写法)

这位父亲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汶川地震中无数的这样的画面。

课外链接——汶川地震(图片)

此刻你心中对这些父亲、母亲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爱戴……)

把你的理解,把你情感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吧!(齐读)

(二)感悟儿子的了不起(6分)

父亲毕竟是成年人,从年幼的儿子身上同学是不是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不起“呢?读一读,你们找到的描写儿子的语句,说说,从哪里体会到儿子的了不起。

重点引导感悟以下段落:

1、课件出示句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指名读句子,说体会

阿曼达不仅自己临危不惧,而且把父亲给他的精神力量也传染给了同伴,同学们想一想,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他会想些什么,会和伙伴们说些什么?

是什么让这个年幼的孩子有如此的勇气呢?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学生读

现在老师就是埋在废墟下的阿曼达的同学,此刻我非常害怕,不停的哭泣,如果你是阿曼达,你会怎样安慰我?

进一步引导:我想我的爸爸妈妈了,他们一定以为我死了?

我已经好久没有吃东西了,我快饿死了?我再也坚持不住了!

你爸爸真的回来救我们吗?他是不是也以为我们都死了呢?

师:这句承诺,也同样给了儿子坚定的信念,同样让儿子变得了不起!

你还找到哪些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再指名读,说说读出了什么?

在漆黑的瓦砾下煎熬了38个小时,大家都已经支撑不住了,早一分出去就会多一份安全,晚一分出去就会多一份危险,生死关头,阿曼达却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希望留给了别人,所以,阿曼达真的了不起,齐读。

三、总结全课。“总会跟我在一起”这是一句饱含爱的承诺啊,父亲坚守承诺,儿子坚信承诺,这句爱的誓言成就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师引读: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是这句话支撑着他——

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给他力量,让他挖了38小时之久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阿曼达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又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师:让我们记住这对(读课题)

让我们记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铭记于心(课件出示父子相拥的图片及最后一段:师生共读)你能把对课文的理解融汇成一个词语,为这幅画面命名吗?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单元主题导入

1、老师引语:同学们,父母之爱,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父母之爱,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希望。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入第六组课文,去感受浓浓的父子之爱。

2、播放地震视频。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无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灾难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同样,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也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走进这对父子,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辅导。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悟父亲了不起

1、读完全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读这句话。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在一起。

2、看到这句话,你会产生什么疑问?预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学习提示:

1、画一画,画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2、读一读,在句子旁边写上感受。

3、品一品,体会作者采用的描写方法,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生读文,师巡视。交流。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自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为什么不直接说他挖了36小时?动作描写坚强执着

3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再”字,你明白了什么?曾经有人阻挡他。

哪些人曾经阻挡他?消防队长,好心人,警察,引读

为什么现在没人不来阻挡他呢?

这位父亲失常了吗?

老师:失常和不失常都是因为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带着感动之情在读这段话。生读。

4这段话中还有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描写。

请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读写训练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废墟里满是 ,

父亲的手 ,他满脸 ,双眼 ,

他的嘴里不停的念叨着 ,

他的脑子里不断浮现往日儿子 ,

他的心中只有 ,

他真是一位 的父亲!

父亲强忍住心中巨大的悲痛,他像疯了一样用手疯狂的挖着……8小时过去了,他的双手 ,但他不敢用任何工具,他怕下一块砖石下面 ,他小心翼翼的挖着……12小时过去了,父亲挖的太累了,他多想 ,他多想 ,但是他知道 ,他是多么希望 多么希望 他的双手 24小时过去了,父亲呆滞的双眼 ,满脸 他的嘴里不停的念叨着 ,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往日儿子 36小时过去了,他的心中只有 他 的挖着……

读出坚强,读出父爱

四、感悟儿子了不起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运用刚才学到的品味父亲了不起的学习方法,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b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自读,体会,读出勇敢。

2、走进阿曼达,补白想象

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8小时,12小时,废墟里 ,阿曼达想到 他对同学们说

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24小时,36小时,废墟里 ,阿曼达坚信 他对同学们说

阿曼达,你真是一位 。

c“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1、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一个“让”子让出了什么?

无私,舍己为人。一个7岁的孩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学,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让我们怀着敬意在读这段话。生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现在,让我们分享劫后余生的幸福。

d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

图片,配乐,请你幸福的读一读,读出父子两人劫后余生的喜悦,激动。读出父子之间互相信守诺言的信任,读出父亲为有这样勇敢的`儿子的自豪,读出儿子为有这样坚强执着有责任感的父亲的骄傲。让我们共同分享着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

五、写法指导,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课文中没有一处直接写父亲伟大,但是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出来?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这正是本文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描写。

2、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父爱,不仅仅表现在大灾大难之中,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也体现着父爱的深沉。同学们,回想你与爸爸妈妈的一些故事,一定也有一些镜头,湿润着我们的心灵。老师也把自己的一篇文章带来,与大家分享那亲情的温暖。(根据时间,适当删减)

考上大学的喜悦冲淡了我对母亲的依恋和惆怅。离家那天早晨,母亲站在一边看着我收拾东西,什么也没说。等我快要出门时,母亲突然说:“孩子,你过来。”我走过去,母亲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塞到我手里:“孩子,咱家钱不富裕,不能给你太多路费,这还有500块钱,你多拿些,在外头不比在家里。”我想推辞,但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只好默默地接过来。母亲笑了,赶紧帮我打开旅行箱,又从我手里拿过那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慢慢地、仔细地塞到了箱子底下,才费力地直起老迈的腰,很满足地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走出家门了,回眸间,没看到母亲的身影。我知道,母亲是躲在屋里悄悄地抹眼泪了。尽管难过,可她不想让远行的女儿因为母亲的伤感而伤感,她想让女儿无牵无挂地离开这个尽管穷却十分温暖的家。坐在火车上,忍不住的,拿出了那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一层层地打开,一向不爱哭的我,竟禁不住热泪盈眶了:那厚厚的一叠,除了一张50元的,其余的都是10元、5元的,还有两张竟然是5毛的!我竭力控制着自己,不让眼泪流出来。母亲的身影不时地浮现在眼前:寒风中,母亲正在集市上守着一篮子鸡蛋等待着买主,眼里含着期待;烈日下,母亲正在农田里锄草,眼里含着希望;微弱的灯光下,母亲正摩挲着女儿的照片,微笑着,眼里却含着泪花;阴雨连绵的日子,母亲伫依窗前,遥望南方:“孩子,多穿一件衣服啊。出门别忘了带伞啊。”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2、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爸爸妈妈说呢?(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几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

推荐阅读:《背影》《秋天的怀念》《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

七结束语

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一句承诺,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

父母之爱,是一部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要用一生去翻阅,去感受……

第四篇: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

(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17课(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五)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父子)

二、披文入情,感悟语言

(一)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了不起。

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用波浪线把它们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二)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第3自然段: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从哪看出痛苦?为什么?痛苦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父亲此时的心情。

(3)尽管痛苦,但他还是坚定地站了起来,透过“坚定”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4)朗读,读出父亲的痛苦与坚定

2.第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为什么父亲反复只说这一句?

(3)分角色读课文。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3)为什么说没人再来阻挡他?(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师板书:坚强执著)

(4)联系生活,出示地震灾害图片。

(5)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6)小结全课

(7)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为什么说他的儿子也同样了不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三、布置作业:

(一)写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他的儿子又为什么了不起呢?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如下句段:

(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展开联想,即时练笔

(一)讨论

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

(二)想象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

师:只听见四周是────(生阐述想象)

只看见──(生阐述想象)

(三)练笔

1.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

2.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朗读。

四、诵读经典句段,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

(三)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推荐课外书《感悟父爱》

五、作业

(一)完成练笔

(二)课外阅读《感悟父爱》

(三)复习生字

作者简介:

高娃,女,1973年10月出生,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能手,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把握教学重点上好语文园地》获全国语文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

《父与子》美国作家马克。汉林

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马克·汉林)是一个专业演讲者,他在近二十年中,在三十二个以上的国家二百万人作了四千次演讲,演讲内容包括优秀销售策略,个人能力与发展等。他一直鼓舞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强大、更有自己的未来,他给各行各业的人带来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原文

曾经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跑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过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谈话导入:

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⑴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⑴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⑵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4、小结: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二、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读谁说的话就读谁说的话,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课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都可以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自读质疑、合作探疑、交流解疑

1、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2、自读理文

请同学们带着预习中的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把课文快速地读一遍。

3、小组合作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

②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

③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4、交流解疑

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我们举行个男女对抗赛,看看哪一组提的问题多而且有价值,能难到对方?哪一组能迎难而上,对课文理解深刻,回答准确到位?我们给优胜组授予“智多星”称号。

(学生交流探讨)

相机组织辩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

随机板书:两眼直直只有一个念头挖了38个小时

小结: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

二、读中悟情,以读促解,突出重点

1、看看文中有多少个感叹号?集中在哪儿?

2、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幻灯片依次出示

①“他感到眼前……走去。”

②“是儿子的声音!……我的儿子!”

③“是我,是爸爸!……和我在一起!”

④“一个安全的出口……阿曼达!”

三、以文激情,开放课堂,升华情感

1、从大家的朗读声中,我感觉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深深的感动了。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

2、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崇敬、爱戴!

四、课后作业

在以下的几个形式中选择一个做一做,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

1、和爸爸妈妈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2、细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的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

(略)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学习重点。

二、交流对地震的了解,拓展阅读有关资料。

三、导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二)品读,找出感动的句子,好好体会。

(三)着重引导读好以下句子:

1.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谁对谁说的?用什么语气读?文中共出现几次?另外两次谁说的?说明什么?)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什么要这样写?直接写36小时不行吗?36小时是多久?从他的外貌描写中,你想到什么?)

3.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把了不起的感觉读出来。)

(四)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五)精读,快速阅读全文,想想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四、提出质疑,梳理疑问

根据学生疑问,梳理出一至两个待探究问题,教师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

第二课时

一、立体探究,感悟“了不起”

(一)自主选择“儿子了不起”、“父亲了不起”进行探究,找出关键句子,细心体会。

(二)探究“儿子了不起”(抓住勇敢、无私、对父亲的信任来理解,放手让学生畅言。

(三小结、过渡:从儿子的表现我们可以说:真是个了不起的儿子。而儿子的了不起来自于父亲,来自于对父亲的信赖,来自于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呢?(提示:交流的时候,表达要清晰,要抓住课文中的具体句子来说明。)

重点探究“父亲的了不起”。

抓住以下句子,反复朗读感悟:

1.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占据父亲整个心灵的是儿子,一定要救出儿子是父亲心中唯一的信念)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36个小时,两天一夜啊,在这段时间,父亲不吃不喝不睡,是多么了不起啊!读

(2)挖掘工作何其辛苦和危险,然而,父亲承受的仅仅是肉体上的辛苦吗?(还有精神上的双层压力:担心家里的妻子,担心孩子再也找不到了。)肉体上的辛苦,精神上的压力,这一切也没有使父亲停下来?你们说他了不起吗?读

(3)想象挖掘过程中有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会怎么想呢?(不管发生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丝毫没有动摇父亲的意志,多么了不起啊!)读

总结学法:抓住什么来分析?(神态、动作、语言)

讨论。最终,儿子救出来了。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可是,如果挖出来的是儿子的尸体,或者在挖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还能说父亲是了不起的吗?(父亲因为担忧孩子的生命安全,过于悲痛,以致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不管孩子能不能救,不管结局是否圆满,他都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伟大的父亲,了不起的父亲。)

二、精略结合阅读,感受不同形式的爱

(一)导语:父母的爱有很多种,有的象阿曼达的父亲一样,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爱,有的可能是我们平时觉察不到的无微不至的爱。

阅读《慈母情深》,运用我们学到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交流: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深情?

(三)填表:今天,我们不仅被《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伟大的父爱感动着,也被慈母的浓浓深情感动着,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太投入了,同时,也是文章的原因——太感人了。

作业:

1. 填写表格

2.回忆生活中,父母亲关爱你的一个画面,写一个片段,注意,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写具体。

慈母情深(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教案点评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6

一、设计指导思想

本课的教学是以“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而设计教学的,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有一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文章虽然语言比较平实,但描写具体,情感真挚。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而真正理解父子之间的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四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四、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五、教法学法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课文中的情感资源,设计有感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入到课文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丰富想象后的语言训练为主线,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源,抓住课文中的两条线,一是在父亲挖掘过程中的表现和其他父母进行对比,二是夫妻的挖掘表现与儿子在黑暗的废墟底下的对照。让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体会父亲的伟大、了不起以及儿子的了不起。

六、媒体选择

幻灯片、地震录像片段

七、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教师安排了汶川地震中的一段视频录像,学生观看。观看后,提问:“你们想对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孩子说些什么?”接着提问“假如你在黑暗的废墟中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对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话?

(三)再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学习。

1、学生很快就会找到父亲挖掘的那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就用导语引导: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很多孩子都埋在废墟地下,哪有父母不心痛孩子的,他们都无比悲痛,看到这样的废墟,他们都怎样啦?(读第5自然段)而这位父亲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在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对过去的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后的父亲的想法、儿子的想法进行想象。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父亲的意志受到了考验,儿子的生命也受到了考验。引导学生思考:儿子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能这样顽强的坚持下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儿子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也是父与子相互信任基础。教学中,不是穿插学生的朗读,更好体会父亲的伟大父爱父与子之间的相互信任。

3、在理解父亲挖掘过程中那种坚定的信念时,让学生对“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进行讨论。这时候的父亲到底有没有精神失常。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课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延伸、这对父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周围的人看了后会怎么说?

八、教学评价设计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总之,无论是教学的总体设计,还是某一问题的确定。我都始终注意力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落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入更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无论发现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与子之间的心灵之约,更是一种伟大的承诺,正是这种承诺的力量,才使得父亲在儿子被大地震埋在废墟中时,连续38小时不停地挖掘,终于把自己儿子和其他13名儿童从瓦砾中救出。这是父亲的“了不起”。当安全出口被开辟出来后,“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从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是在地震后被掩埋38小时后,即将获救但又随时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说,造就了儿子的“了不起”。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在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能感受“父爱的伟大”。

4、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这对“父子”的真实情感。

教具准备:

1、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地震”

师:同学们,看到“地震”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5.12四川地震)

师: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使得6万9千多名可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了,使得3000多孩子瞬间成为了孤儿。地震是残酷的。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认识这对父子。

(完成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

2、生自读课文

3、交流汇报

(1)、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地震?

(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内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① 指导朗读: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突出“大”)

② 出示“大地震图片”

师:我带来了一组当年大地震的图片(课件出示)(简介几组图片,屏幕随机出示:废墟,大爆炸、瓦砾、理解“爆炸”、“废墟”)

(2)地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他人的劝阻,手无寸铁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3)

文中是怎么样评价这对父子的?

(了不起——板书:了不起的)

三、精读课文,品味父亲的了不起

1、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你们从哪些语句能体会父亲的了不起(①他挖了6小时——到处都是血迹。②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③别人来劝他,他还是坚持。)

2、琢句感悟父亲的伟大。

(1)屏幕出示:“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①有哪些人来劝父亲(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他们是怎么劝的?(①太晚了,没有希望了。②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③你很难过——)

师:请你们再读这一片段,你有什么发现?

②理解父亲每次回答的心情

a.恳求 b、急切 c、崩溃,生气

③指导朗读理解心情:恳求,急切,崩溃 朗读)

a:师,面对好心人的相劝,父亲恳求着问道:“谁愿意帮助我?”面对消防队长地阻拦,父亲急切地问:“你是——”面对警察的劝阻,父亲崩溃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b、这是一场大地震,别人的行为可以理解,父亲的行为可以理解吗?他为什么不向别人解释对儿子的承诺?(节约时间)

c、再次朗读这三句话。

(不管别人是否理解,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等着我!”)

(2)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

①生齐读这句话。

师: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时间漫长,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呈现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课件出现:朗读对比,体会评议文字的魅力)

师:这就是文字处理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艺术,短文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父亲的坚毅。

指导朗读怆挖了8小时……

②36小时过去了,此时的父亲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师:同学们,请你们齐读这句话,读完后,闭上眼睛,看这伟大的父亲的形象是否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③师: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连续挖了36小时呢?

(随时有大爆炸、余震)

师:同学们,由这位父亲我不由得想起四川地震中那感人的一幕幕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图片介绍:)

④小练笔:父亲此时已挖了36小时,可儿子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的内心怎么样?他会想什么呢?

a、生小练笔

b、指名展示并朗读自己的小练笔。

四、课堂小结

师: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针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唯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文中父亲的言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父爱如山”。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因此教学中要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发现、读中评价、读中迁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使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及时地让学生在课堂上练笔。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xxxx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⑴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⑵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⑴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⑵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让学生的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在学生感悟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把握了内容、体会了感情、领悟了写法,再动笔写一写,可谓情动而辞发,水到渠成。)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爱

儿子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洛杉矶混乱废墟疾病xxxx瓦砾颤抖昔日

2、想一想,下面的句子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⑴“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⑵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

⑶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3、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4、“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你认为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5、想像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建议】

1、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深入探究,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像、体验当时的情境,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理解、感悟、体会。如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表现出父亲的绝望与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父子的对话应读出兴奋的语气,表现父子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文中三次出现“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应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3、在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这样描写好在哪里,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描写生活中小事运用作者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生动感人,体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能充分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体现。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强调“震”的写法)

2、由“地震”你联想到了什么?(3-5名)——地震是多么可怕呀!

3、这篇课文故事的背景是美国的洛杉矶地震,你知道这一场怎样的地震吗?——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你的感受。(认真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出示句子: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学生说,师小结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师: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今日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

你们从课文描写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这场地震的可怕。看——这份图片资料就记录着洛杉矶这场惨烈的大地震后的情景。

4、放录像——30秒(自动播放——加音乐)

5、高高飞架的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漂亮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砸断;这个消防队长望着豪华的商业街变成了一地瓦砾,束手无策;大地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了这幅模样。

6、带着对地震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课题——通过初读你知道在这场惨烈的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7、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中有一个概括性的词语你找到了吗?——板书:了不起(老师加强语气)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这些人物作出了伟大壮举,所以你们认为他们了不起!课文中为什么称赞这对父与子了不起呢?

二、精读悟情

认真默读课文,深入课文语言,分别找出描写父亲和儿子的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他们的“了不起”。(父亲的用——,儿子的用===)(课件)

自读思考,老师巡视(2分钟)

(一)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先来读读你们找到描写父亲的语句——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1、第三段: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伤心),大喊……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绝望)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你从哪里体会到父亲很伤心,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绝望

板书:伤心—绝望—坚定

2、和其他父母一样,这位父亲在掩埋儿子的废墟面前也曾有过伤心,也曾有过绝望,但是他为什么又如此坚定呢?是什么让他走出了伤心与绝望?

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无论……总……)这句话在课文中不止一次出现,你是否在其他段落中也找到了这句话?(指名读)课件出示句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什么这句话会在父与子的脑海中反复出现,联系你的实际猜想一下他们父子之间在发生什么事情时,会在一起?(语境的渲染)

(跌倒、生病、遇到困难……)

4、小结:这句充满了亲情,充满了爱的承诺,让父亲产生了坚定(指板书)的信念,让这位父亲走出痛苦与绝望,变得了不起!(指板书)

5、再读这段话(第三自然段)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齐读)

6、(指名读)谁的能够把同学们带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同学们边听边感受,边想象。

7、在他的朗读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2-3名)

8、你还想读哪些句子,你还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9、课件出示:第十二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这一段中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1)理解前半句课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变红色)

抓住“没人再来阻挡他”,曾经有谁阻挡他,为什么?(危险)

确实太危险了,所以人们来阻挡他,那么为什么又没人再来阻挡他了呢?难道此刻不危险了吗?(因为不听别人的劝阻,别人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师:如此不顾危险,不听劝阻,完全置生死于度外,在其他人看来真的有些失常了,但你们能理解这位父亲吗?——是坚定的信念支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读——

(2)让我们再回到这片废墟,再次走进这位父亲,指名再读这段话,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为什么作者这样不厌其烦的罗列时间的进程,而不是直接说他挖了38小时呢,师小结:38个小时,如此漫长,每一分每一秒,父亲都是在痛苦和绝望的交织中挺过来的啊,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作者的匠心就体现在艰难的时间流逝之中,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在这38小时的挖掘,用深情的朗读再次感受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3)除了漫长的时间之外,你还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课件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先反红,然后问这些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衣着)

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

这38小时的挖掘过程中到底发生过什么?让这位父亲会变得如此憔悴不堪!

联系当时的环境,联系你对地震的了解,想象这38小时的艰难历程——

(注意:这些想象有可能发生)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危险在地震中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课件出示:

8小时——旁边的一处建筑(可能会)在余震中倒塌了

12小时——(也许会有)爆炸声从不远处传来

24小时——一块石头(也许)砸到了父亲身上

36小时——(还有可能)一个孩子的尸体出现在父亲面前

此时他——满蓝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回到课件-链接)

引读

课件强调——教师引导这就是伟大的父亲形象——课文通过外貌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在废墟中为了救儿子不顾一切的父亲——他是多么了不起!(点写法)

这位父亲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汶川地震中无数的这样的画面。

课外链接——汶川地震(图片)

此刻你心中对这些父亲、母亲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爱戴……)

把你的理解,把你情感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吧!(齐读)

(二)感悟儿子的了不起(6分)

父亲毕竟是成年人,从年幼的儿子身上同学是不是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不起“呢?读一读,你们找到的描写儿子的语句,说说,从哪里体会到儿子的了不起。

重点引导感悟以下段落:

1、课件出示句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指名读句子,说体会

阿曼达不仅自己临危不惧,而且把父亲给他的精神力量也传染给了同伴,同学们想一想,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他会想些什么,会和伙伴们说些什么?

是什么让这个年幼的孩子有如此的勇气呢?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学生读

现在老师就是埋在废墟下的阿曼达的同学,此刻我非常害怕,不停的哭泣,如果你是阿曼达,你会怎样安慰我?

进一步引导:我想我的爸爸妈妈了,他们一定以为我死了?

我已经好久没有吃东西了,我快饿死了?我再也坚持不住了!

你爸爸真的回来救我们吗?他是不是也以为我们都死了呢?

师:这句承诺,也同样给了儿子坚定的信念,同样让儿子变得了不起!

你还找到哪些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再指名读,说说读出了什么?

在漆黑的瓦砾下煎熬了38个小时,大家都已经支撑不住了,早一分出去就会多一份安全,晚一分出去就会多一份危险,生死关头,阿曼达却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希望留给了别人,所以,阿曼达真的了不起,齐读。

三、总结全课。“总会跟我在一起”这是一句饱含爱的承诺啊,父亲坚守承诺,儿子坚信承诺,这句爱的誓言成就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师引读: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是这句话支撑着他——

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给他力量,让他挖了38小时之久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阿曼达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又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师:让我们记住这对(读课题)

让我们记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铭记于心(课件出示父子相拥的图片及最后一段:师生共读)你能把对课文的理解融汇成一个词语,为这幅画面命名吗?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xx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

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体会到爱与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体会文章表现的父爱的伟大及执著信念的坚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父爱、母爱是人世间最高尚、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古今中外无数名家以其为题材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名篇,感染了许多读者。我们刚从《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柔与细腻,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美国著名作家马克·汉林描写的一个发生在地震中的传奇故事,一起去感受父亲的伟大与深沉。

1、正音:

结合《丛书》p96,“读准带点的字,在正确的读音下画上横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板书课题,了解略读课文的读书要求:

请一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归纳板书:

问题⑴: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去概括。)

问题⑵: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二、自读自悟

(要求带着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自读课文。)

三、交流感悟

1、讨论理解问题⑴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⑴ 引导学生共同理清四要素要点。

(当归纳地点时,简单介绍洛杉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⑵ 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学生根据四要素进行概括。)

2、讨论理解问题⑵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明确要求:可以提问题,可以交流看法,可以小组一起感情朗读。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⑵ 全班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相关语句,了解父亲当时所处的环境。(通过此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亲不顾个人安危营救儿子,更能突出父亲的伟大。)

① 师:我们先一起了解大地震后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绘。)

② 结合平时你们了解到的地震的相关知识,说说这里的处境危险吗?

(让学生知道当时处境之危险,随时都会发生xxxx。)

③ 学习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师:你从文中哪些段落、哪些语句体会到父亲的伟大?

(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语句、段落,汇报小组学习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并加以梳理归纳,为下面的深入分析,体会父亲了不起做铺垫。)

⑶ 结合学生汇报,学习理解第三自然段:

(父亲为救儿子不顾危险。)

① 父亲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知道父亲冒着随时会xxxx的危险,置生死于度外,从而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② 什么动力使父亲在一片废墟中去寻找自己的儿子呢?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理解支撑父亲所作所为的是信念。)

③ 朗读指导。

⑷ 结合学生汇报,学习理解第五~十三自然段:

(父亲救儿子的坚定而执着的信念。)

① 父亲了不起在哪里?

(引导学生抓住语句理解。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救火xxxx、警察提醒他有危险,但他坚持在废墟中挖掘着。)

② 什么动力使父亲有这样了不起的举动?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想到的是他对儿子的承诺,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③ 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感受父亲的坚定和执着)。

④ 你还从哪里体会到父亲的伟大呢?

(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步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面临危险,随时会发生的倒塌、余震、xxxx,父亲连续挖掘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⑤ 为什么这位父亲能连续挖掘38小时而不放弃呢?

(引导学生理解是父亲的执着的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战胜了一切困难。)

⑥ 朗读描写父亲神态的语句。感受父亲的伟大。

⑸ 面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你想怎样赞美他呢?

(师先示范: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他信念坚定,不轻言放弃。)

⑹ 重点朗读指导,体会人物感情:

① 出示句子:

a、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b、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② 师:这是文章第3第13自然段中两处父亲对儿子的相同的呼唤。我们一起理解一下,同样的呼唤,但父亲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理解第一次的呼唤是父亲面对废墟的绝望悲痛的心情,第二次的呼唤是听到儿子的声音,那惊喜万分的感情。)

③ 朗读。

⑺ 学习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① 找出文中描写儿子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读一读。

② 出示重点段段: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③ 说说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理解儿子对父亲充满信任,充满耐心等待父亲,对生存充满希望,以及处事的冷静、勇敢。)

④ 出示重点段段:“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⑤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从儿子对同学的关爱,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四、体会情感

1、假若你当时在场,你想对他说什么?

2、在这一事件中,父子为什么会团聚?(凭着坚定的信念)文中反复出现过哪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谈谈你的体会。

3、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懂得: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放弃希望,那么你就能成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朱自清散文《背影》。

2、阅读《轻松练习》中的《回忆中的家》。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

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⑴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⑵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⑴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⑵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⑴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⑶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⑴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学习第2、3自然段:

⑴自读。

⑵议一议:

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变化?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⑶说话训练:

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父亲会……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父亲会……

⑷师小结。

2、学习4~23自然段:

⑴自读课文4到2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⑵汇报: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4~11自然段最令人感动的句子。

⑶学生分角色读一读。

⑷小结:

对第12自然段的理解:

①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轻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②指名读。

③比较句子,你更欣赏哪一种表达方法?为什么?

出示: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b、他不停地挖,挖了36小时。

④出示: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⑤小结。

⑥读一读这首诗。

对13到23自然段的理解:

①师生合作读13到23自然段。

②“不!爸爸。……”从这句话大家体会到了什么?

师:父亲不顾一切地挖,儿子坚韧不拔地等。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在一起。凭着这样的信念,他们不仅一家团聚还救活了其他13个孩子,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体会父母之爱

推荐读《背影》、《游子吟》。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课文中的11个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教学重点难点】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是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的,父亲的爱,可能是严厉的批评;可能是真诚的鼓舞;可能是细致的关怀,今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来结识一位有着执着的爱信念的父亲和一个勇敢的男孩儿。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二、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生自由读全文。

师:有哪些生字词是你想提示同学的?

师指导学生正确认读“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柔曼、爆炸、瓦砾”等词语。

师:这些词语各写一遍。注意爆炸的爆字,右边最下面不是“水”字,笔划依次是“点、提、撇、点。”

生在摘抄本上写生字。

师:哪些词语你还不太明白?

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指导用“找出近义词”的方法或“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的方法,让学生互相探讨,理解词义。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并思考。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叙述文章梗概,师指导。

师:课文哪些描写给你的触动最深刻?

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遍,把这句话抄写在摘录本上。

板书:

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指导学生关注文中父亲的语言和外貌,并分类抄写在摘录本上。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总会和你在一起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4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影音)

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结合回答板书:挖动作外貌细节】

★时间词:文中为什么不厌其烦的把这些时间词写出来?(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板书等】当父亲找到他时,儿子的话让我们由衷地钦佩,你会怎样赞赏他?(出示投影填空)(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你还会怎么表扬他?(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相机板书语言】

过渡:身处险境时的勇气和镇定,安全出口前的无私无畏都来自――来自“――”(出示投影)的坚定信念。(引答,简单解释)

9、引读: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快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他充满力量……(出示投影);当儿子饱受煎熬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出示投影)。

小结: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个人的心。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出示投影)这的确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学生齐读)

三、拓展阅读,指导写法

我们虽不曾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依然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挖掘挖掘那份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吧!学完了课文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情感,你会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表达呢?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动作

父亲挖外貌

了不起无论…总…细节

儿子等语言

人教版五年级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废墟”“混乱”“爆炸”“瓦砾”等词语,在练习说话中加深理解。

2.运用之前学习的方法,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重点语段,感悟父爱的伟大。

4.学习通过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初识父爱

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混乱”“废墟”“爆炸”“瓦砾”,然后抽生读,学习多音字“混”的另一种读音)

3、练习说话,加深理解(学生交流,适时点拨)

4、播放图片,创设情境

【此环节从检查生字词入手,一方面让学生读准字音,另一方面在练习说话中既加深对词意的理解,又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创设情境,一举多得】

5、感知全文,了解故事梗概

(抽生概括,随机点评,渗透学法)

【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段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学法,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品读细节,感悟父爱

1、提领全文,明晰主线

①引导学生交流读完全文的总体感受——爱,并由此找出父亲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

(抽生读,课件出示父亲说的那句话,齐读)

②提出整堂课的主问题——父亲不仅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最能感受到?

【类似的话三次出现,贯通全文,它是支撑父亲和儿子创造生命奇迹的力量源泉,以这句话为整堂课的主问题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课文的这一特点,使整个教学有了灵魂】

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

【超越理解就应该关注表达,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重要。以下三个语段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动作、语言和外貌的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1)语段一: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截然相反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

②启发学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站起身来的?(父亲常说的那句话)

③指导朗读,读出刚才的体会。

④以点带面,辐射课文第2和第4自然段中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体会父爱(“冲向”“疾步”)。

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抓住父亲的动作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

(2)语段二: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学生交流之后,PPT出示语段5—9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发现父亲三次回答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体会父亲的三次回答意思相近。

②教师设疑:为什么三次回答父亲都重复相似的话呢?

(引导学生领悟:父亲的三次回答之所以重复相似的话,是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紧救出自己的儿子,他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别的!)

③启发学生:父亲的三次回答不变的是信念,变化的是什么呢?

(让学生先读,再交流体会,感受父亲的心情越来越急切)

④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

(先师生合作读,;再分角色朗读)

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这几段话,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父亲朴素的语言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

【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朗读,以上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就能真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3)语段三: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交流后出示语段)

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相机渗透提问的方法。

预设:

A.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或者为什么衣服破烂不堪?或者为什么到处是血迹?或者为什么双眼布满血丝?(抓住重点词语提问)

B.为什么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中间用的是逗号,而不用顿号?(抓住标点提问)

C.为什么这里要这样写父亲的外貌?(根据表达方法提问)

【阅读教学要实现美丽的转身,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此环节让学生质疑,既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也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预设A

(联系第10自然段解答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后面的几个问题可以结合第三个问题解答)

预设B

(PPT出示加逗号和加顿号的两段话)

a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用逗号,让人感觉时间更漫长,时间越漫长,父亲的挖掘就越艰难)

b指导朗读,读出时间的漫长和父亲挖掘的艰难。

(抽生读,随机点评)

预设C

a启发学生思考:哪个描写外貌的词语特别让你惊讶或者感动?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感受挖掘时的艰辛,感受父亲对儿子伟大的爱)

b.抓住“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四次回扣读父亲说的那句话。

c.教师配乐朗诵这段话

d.全班齐读

e.渗透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此环节通过重点词语的体悟,丰满父亲的伟大形象,也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父爱,培养语感】

三、吟诵爱

(PPT出示部分歌词,播放背景音乐)诵读《生死不离》的部分歌词,进一步感受这种伟大的爱

四、延伸爱

父亲的那句话又给了儿子阿曼达怎样的力量,从而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动作 语言 外貌

第五篇:父与子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放录像)

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谁愿意来试一试?(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

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那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一处处来看。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

2、急切

3、崩溃

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

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1)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挖”:感受——读——其他动作?——只用“挖”?——读——体会到?

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带着体会请你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再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还有哪个数字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吗?—— 36个小时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爱,坚定,疲惫不堪)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

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

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读好这个词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C、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父爱。

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下载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井陉县职工子弟学校 孙建平学习目标: 1、 读懂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2、 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朗读“激动”的......

    父与子 漫画作文教学设计

    父爱,从未离开------《儿子不见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话题。 同学们,这个周末就是父亲节了。今天老师将带大家欣赏一组漫画,去体会那别样的父爱。(板书:漫......

    父与子教学反思

    父与子教学反思 父与子教学反思1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了解课文了的主要内容,也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理解课文。在读书之前我们先来听写一下上节课学的生词,请大......

    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濮阳县八都坊小学高敏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大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