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部10月15日法学课程教学设计BBS研讨总结

时间:2019-05-12 23:1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法部10月15日法学课程教学设计BBS研讨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法部10月15日法学课程教学设计BBS研讨总结》。

第一篇:文法部10月15日法学课程教学设计BBS研讨总结

文法部10月15日法学课程教学设计研讨总结

交流主题: 法学课程教学设计研讨 主持教师:刘琳、姚春艳

参加分校: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娄底、永州、郴州、怀化、湘西、常德、津市 教师人数:14人

发帖总数:215条

10月15日14:30至16:00,文法部法学专业责任教师刘琳、姚春艳组织全省电大法学教师开展主题为“法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学研讨。长沙、株洲、邵阳、娄底、永州、郴州、怀化、湘西、常德、津市等分校的老师参加了讨论,总发帖数215条。

本次讨论主要围绕“法学课程教学设计”而展开,老师们结合当前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设计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开放教育法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包含面授课在内的每个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应符合成人的特点。课程设计前要广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改革创新,力求做到教学资源的少而精。成功的教学设计是能让学生喜欢学、爱学、学好,同时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学、有兴趣学。

本次教研活动,分校的老师都能积极参与,怀化分校杨秀朝、宁大淞老师、永州分校顾明老师、湘西分校胡畅辉老师、邵阳分校王朝福老师、常德分校皮桂香老师、株洲分校黄笑鹤老师、津市分校曾春燕老师、郴州分校吴娟、李葆华、黄江虹老师、长沙分校应丹老师、娄底分校罗峡老师等对法学课程教学设计谈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怀化的杨老师、永州的顾老师、邵阳的王老师和常德的皮老师重点介绍了自己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和微课教学法。大家对当前部分学生不愿学习的现象并不气馁,主动从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分析和寻找原因,以期通过成功的教学设计和优质的教学服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让学生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

通过本次研讨,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开放教育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期望我们省校分校齐心协力,为法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大文法部

2013年10月17日

第二篇: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总结(10本科)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电工电子技术》是机电学院有关工程专业本科班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涉及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对本科学生的能力培养。本课程授课时间按学院规定安排在第3学期,在专业基础课全部完成后,总共20课时(实训授课)。

根据对本专业的专业设置要求,并根据专业课程需要的知识结构以及所选教材的内容,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进行了课时的合理分配。根据被授课学生专业特点,我们选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张永红主编的《电工使用技术实训教材》教材,该书逻辑性、工程性很强。我们对教材研究、分析后,选取其中最必要、最重要的内容用于20课时的教学。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除了获得电工实习的必要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理论的基本概念,熟悉电工基本特征,具备较为扎实电工实习的能力。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电工实习操作技能;使学生对电工技术在现代工业的研究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气专业知识、掌握电气控制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电工操作技能基础。教师在实验前认真进行了实验教学备课。学生对实验课重视,实验课都获得了较好效果。整体成绩比较理想。

对实训课质量的考核,采取以现场操作考核分和实验报告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学生互相抄袭的弊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同学们实训水平。

建议:有条件情况让学生去工厂参观现代化的整机产品生产线,使他们亲自看一看工业控制的实际操作,整机产品生产工艺的全过程以及工厂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以体会现场的生产气氛,管理理念,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

虞城县稍岗乡一中 陈战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六、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2、同学们听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师生互动探讨。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观看视频——理解文章的大意。思考: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 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课文分析

a、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

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b、指名朗读第二段。

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c、朗读第三段。

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归纳讨论: 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d、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

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根据段意内容给文段加小标题。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 或 毕力平险 第三段:“愚”“智”之辩 或 智叟不智 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 或 理想成现实

6、拓展延伸

1、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7、观看红旗渠开凿的短片谈体会。

8、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8、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篇: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设计总结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总结

依托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培养学生制图能力、识图能力、房屋构造设计能力,为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打基础。教材内容包括三大部份,第一部分‘制图知识’;第二部分‘建筑识图’;第三部分‘建筑构造’。针对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应用的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如下:

一、对课时进行科学分配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总目标,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课时分配既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也就是在课程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应增加外出实习实践教学学时数。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施工图的识图和对房屋构造的理解,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由于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而导致理论学时缩减,可以通过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去解决,即精简教材内容,对那些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复的知识点,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

二、多种理论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针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内容繁多、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复的特点,教师必须全面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做到课外课内融会贯通,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三、以一套完整的工程图纸和实际工程案例引导教学

在教学中将一套完整的工程图纸和工程案例作为学习的载体。将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查询资料、教学生读工程图纸、启发学生如何按质完成任务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的学习热情。

采用学生角色扮演法进行体验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了直

接到工程现场通过扮演监理员、资料员及现场施工员等不同角色进行体验性教学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代表归纳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课堂内,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制成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直接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工程现场图片展示、施工图纸、房屋各部分构造、设计做法等等。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的实训真实感,使他们在教室中就能感受到工作实境。

课堂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利用网络可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利用电子邮件和QQ,加强师生交流。通过电子邮件和QQ进行沟通与交流,既方便学生课外学习,又将教师的答疑空间移到了课堂外。教师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利用这种方式在线答疑,对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和QQ不但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导,而且也可在网上互相交流,讨论学习心得,同学间得到共同提高。

五、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建筑构造与识图》的教学内容与建筑施工、监理、造价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以真实的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合作项目。我院与兴安盟鑫安建筑有限公司、前旗质监站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在必要时可以安排学生到项目现场上课,从而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以教、学、做相结合为原则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兼职教师(也是工程师)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实践、现场参观学习、顶岗实习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过程。在这种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见识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提高岗位任职能力。

2、既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进一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筑构造与识图》教学改革创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教学、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尽量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深化理解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对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要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创造机会让教师直接参与工程管理,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加强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邀请有关行业专家来校参与课程建设改革的研讨会,定期开展探讨研究。通过研讨活动,将行业专家所具有的扎实理论知识、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宝贵的工作体会带给广大师生,让广大师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把握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通过行业专家的“传、帮、带”,促进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筑构造与识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只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摒弃不足,总结经验,才能使《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满足现代建筑行业的要求,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第五篇:《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叙写与课程评价设计比赛---赵文君

4.3 牛顿第二定律《新人教版必修一》

2014-12-10 高一物理组 郭晓云

一、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要求: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表达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联系。

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教材内容:新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内容主题 “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在第二节基础上课本开始给出了推导过程并直接给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通过阅读课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定律内容,并进行推导,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推导的技能。①“例题1”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体验使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方便。此例题不仅应使学生体会到受力分析和第二定律解题的联系,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解题步骤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各种问题做准备。使学生能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在具体运用中能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②在“例题2”中,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思考各种求加速度的方法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以及通过等效观点来求解问题的方法。本节例题计算中,首次提出了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规范,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解答。

学生分析:

1、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实验,已定性地了解加速度、力、质量的关系。学生很自然地就存在这样的疑问“加速度、力、质量是不是有具体的数量关系?”并急于得到解答。这一疑问打破了旧的知识体系,同时又是构成新的知识体系的前提。教师要注重新旧知 识的衔接与过渡。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受已有的经验和思维的影响,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牛顿第二定律是什么?该怎么理解?

4、解决方案。按照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加强学生同伴互助,重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三、分析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1条目的陈述方式是属于“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它直接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说出、背诵、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表达式。

2条目的陈述方式是属于“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它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能解释、说明、归纳、概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联系。

3条目的陈述方式是属于“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它直接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四、剖析关键词

1.行为动词:掌握、理解、会

2.行为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掌握”具体指掌握内容和表达式;“理解”就是指含义及联系;“会”具体指用公式计算。

3.扩展和剖析关键词

“掌握”扩展为阅读、推导、分析、说出、记忆;“理解”扩展为解释、区别;“会”扩展为能、会求、初步运用。

五、形成剖视图:阅读 推导

掌握

说出 记忆

课本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及表达式 牛顿第二定律内容

解释

理解

区别

各物理量间的意义

各物理量间的联系

会求

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求解简单的问题

会 初步运 用

步骤规范解答题目

六、分解后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课件展示回顾上节内容,推导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在回答中培养理解能力和推导能力。

2.通过阅读课本P74,复述并背诵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的两个方面;同时在记忆中培养记忆能力、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达标率达到95%。

3.通过设计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学会解释a F m 之间的联系,并能自己表达各物理量的意义。达标率达到85%。

4.通过例题1,熟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进行有关的计算步骤,提高学生规范解题能力。达标率达到70%。

七、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的设计: 基于目标分解后的形成性评价试题:

①基础题:(教学目标1)对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施加一水平拉力,当力刚开始作用的瞬间()

A.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B.物体立即获得速度,C.物体同时获得速度和加速度,D.由与物体未来得及运动,所以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②拓展题:(教学目标2)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我们用一个微小的力去推很重的桌子时,却推不动它,这是因为()

A.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静止的物体 B.桌子的加速度很小,速度增量极小,眼睛不易觉察到

C.推力小于静摩擦力,加速度是负的 D.桌子所受的合力为零 ③提高题:地面上放一木箱,质量为40kg,用100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图所示,恰好使木箱匀速前进。若用此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10秒后撤去推力,此后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sin37°=0.6,cos37°=0.8)2 4

下载文法部10月15日法学课程教学设计BBS研讨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法部10月15日法学课程教学设计BBS研讨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