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

时间:2019-05-12 23:5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篇: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

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充分显示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古诗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而利用多媒体辅助小学古诗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与作品的距离,融入诗歌的美妙意境,身临其境地品味诗词韵味儿,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下面以《望庐山瀑布》一诗为例,谈谈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一、再现情境

[案例一]《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天然山水画面:“香炉峰冉冉升起团团白烟,白烟弥漫在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照耀下,远远望去好像万缕紫色的云霞。气势磅礴的瀑布,像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古诗中“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精炼语言中所蕴含的情境,活色生香雅致灵动的画面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在一声声惊叹中学生的思维跟着画面飞向了庐山高处,畅游在壮观的美景之中。学生进入情境后,老师问:“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形象思维迅速展开,各种形象纷至沓来,学生把刚才看到的、以前电视里看到的、合情合理想象到的,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古诗语言精炼,内容含义深奥,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是隐性的,小学生很难领会诗词的意境。教学时利用投影、录像、音乐、动画等,将深奥的含义具体化、形象化,以显见隐,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得以顺利地进入古诗意境,理解诗句内涵。以往,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读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以为诗的意思理解了,也就能够品读出感情来了。其实不然,学生有时就是明白了诗句的意思,却还是游荡在诗词的外面,进不去。结果学了诗,只会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情出不来,感受经典的语言魅力自然无从谈起。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学生没有进入诗词的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就等于与圣贤晤面,开始进行“对话”了。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将学生带入了优美的诗境。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诗词中的文字就活了,学生眼前不仅会浮现出诗中的景物画面,而且还会浮现出诗人的音容笑貌,进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以至与诗人心灵相通相融。于是,“我”诵读,便是“我”自己情感的倾诉,“我”自己心灵的歌唱。

二、品味意韵

[案例二] 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时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课件展示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古诗言简意丰,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让人遐想,引人深思。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诗中涉及到很多学生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和现象。在古诗的教学中,能否将那些“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文眼挖掘出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浮现画面,这是古诗教学艺术的体现。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忽略了古诗中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古诗词的魅力,思想感情为之窒息,学习古诗词成为负担。而在上述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克服了时空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形象,以“明”见“暗”,变静态为动态,呈现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情感思维空间”,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情感思维的飞跃。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水到渠成地领悟诗的意蕴。

三、感悟诗情

[案例三]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学生观看课件,形象感知瀑布的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随着播放的悦耳韵律朗读古诗,通过朗读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朗读示范,感受诗的内涵与气势,使学生很快领悟到“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要有气势。“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随着音乐跟着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领悟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古诗文代表着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字字珠玑,句句有情,音韵和谐,平仄相间。诗与音乐本是同根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诗,也是听觉的艺术。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恰当的吟诵,会让人陶醉,增强感染力,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合理运用声像手段,以音乐作背景,烘托着老师的深情范读,将学生带进了诗境,感受诗韵,浸润诗情,动情诵读,了无痕迹地把诗人豪迈的性格、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实践证明,教学中采用形象直观的现代多媒体辅助教

学,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时诗的语言便成为了有声有色的图画。学生眼前有景,心中有情,朗读自然有情,有味儿。

四、重构意象

[案例四]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最后环节,教师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课件。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学生边观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经历了愉悦的诗情画意之旅后,孩子们语言库存中的语言被激活,并迅速地组合,与真实体验的心理产物迅速同构,产生新的意象,心灵之语也随之汩汩而来:“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好漂亮!” “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之中。”“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 古诗文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以古诗文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的画面。多媒体以它特有的方式展示着美的对象,为学生创造性地重构意象提供了天地。学生以直观为线索,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创造美,诗歌中的意象在不经意间得以重构,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停留在对诗词含义的理解上,而是在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对诗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眼前壮丽的美景让学生很快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的瀑布。意象的重构,就在这师、生、画面三者的对话中生成,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也在这生成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感官的全方位刺激和信息传递的最佳通途。把它应用于古诗文的教学中,弥补了小学生由于知识面窄,生活经历有限,表象储备贫乏而造成的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的感知和理解的不足,为学生搭起了一座通往认知世界的桥梁,开拓出诗歌教学的新天地。

第二篇:《游子吟》技术资源支持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游子吟》技术资源支持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思路】

本课中,由于“声音的录制与播放”内容本身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没有按照教材中的那样先插入艺术字、图片再进行声音的录制顺序,而是先让学生进行声音的录制练习,同时创设适当的情境(本课是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唐诗录制),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对电脑录制与播放声音的探索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力(不要小估学生在学习电脑中的潜力),在全神贯注地学习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悟。同时根据本教学内容的实际分成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是声音的录制,第二课时是艺术字、图片的插入、调整以及超级链接的设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启动和关闭“录音机”程序,认识录音机程序的界面

(2)了解wav格式的文件是常见的一种声音文件格式

(3)学会用“录音机”播放和录制声音

(4)掌握艺术字的插入和调整.(5)超级链接之间的交互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在演示文稿中录制声音、插入艺术字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2)参与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引导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录音机”程序的探索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会用“录音机”播放和录制声音(课时一)。艺术字的变形处理和超级链接的设置(课时二)

【教学难点】:掌握添加播放的效果操作;掌握延长录音时间的技巧(课时一)。链接之间的交互性(课时二)。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图片素材、演示文稿背景声音素材、多媒体网络教室每台机需配上耳麦,计算机网络畅通,学生“多媒体作品”评价表。

【教学过程】

课时一:插入声音——录制声音

(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激趣引入一:

1、出示一个游子吟.wav文件。学生观察这一下这个文件的图标,你猜想他是一个什么文件呢?

(学生观察文件图标和文件名——说出图标的特征,是wav格式文件。猜想是:声音文件,因为图标是喇叭)

激趣引入二:(1)播放有声音的演示文稿——幻灯片欣赏:配乐诗朗诵《游子吟》。学生听、并发表听后的感觉,这声音怎么这么熟悉,明白了:是老师自己的声音。(2)既然录音机可以播放声音,那么录音机可以录制声音吗?(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录音机当然要能录声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声音的录制吧!

(二)课堂教学任务:插入声音——录制声音

教师:既然大家都想录制自己的声音,那今天我们就来录制一首你自己喜欢又很熟悉的唐诗吧。如果一首唐诗录制完成以后还有时间的话,大家还可以录制一到二首唐诗或者你喜欢的歌曲你自己演唱(师:分步骤演示声音的录制方法)

学生探索活动一:

1、首先启动ppt,并新建一个演示文稿同时最小化与任务栏;

2、作好录制声音的准备

3、使用播放器播放背景音乐(目的是将背景音乐和录制的声音同步插入到演示文稿中)

4、录制声音(分组完成,每个小组合作一个声音文件)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注意收集学生探索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大家操作完成以后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并讲解操作步骤。

教师:在我们录制声音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一些问题:录音的时间太短,只能录60秒,它的扩展名是WAV格式的,是没有经过压缩的格式,在录制的时候只能有一分钟的时间长度,但占据的磁盘空间却达到了10M左右,而如果要增加的话就只能重新点击录音按钮。

学生探索二:尝试将录制的声音文件在演示文稿中进行播放——选择循环播放设置。

(三)保存作品:学生将作品以机位号命名(即所在的小组号)上传至“教师”机中的“作业文件夹”进行保存。

(四)小结:都学会了用“录音机”来录制和播放声音,其实录音机还有许多其它功能,如播放各种常见的音乐文件,这里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声音文件的小知识:一般我们现在常见的声音格式有wav、mp3、mid、cd、wma等格式,而这些音乐格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是要有第三方软件提供支持,比如我们常用的“超级解霸”音视频软件就有音乐格式相互转换的功能。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欢迎大家课后去研究“录音机”的其它操作方法和技巧,欢迎大家在研究后与钱老师来交流。

课时二:插入艺术字、图片及超级链结设置

(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教师:播放演示文稿《游子吟》。

学生:欣赏演示文稿同时提出自己作品的完善设计思路(小组讨论)

(二)课堂教学任务:插入艺术字、图片以及超级链接设置

任务一:插入艺术字

教师:艺术字的插入前面我们已经进行过了操作实践,今天我们要使用“艺术字工具栏”对我们的艺术字进行美化和调整。(演示并讲解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以及各按钮的作用)

学生探索活动一:

1、打开上节课未完成的的作品;

2、插入新幻灯片,(幻灯片一般都不只一张,因此,要在第一张文稿后继续插入新的幻灯片)(要求:幻灯片不少于三张);

3、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命名,标题要用插入艺术字的方法进行;

4、将插入的艺术字进行修改与美化处理。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

任务二:插入外部图片(来自文件)并调整、处理图片

学生探索活动二:

1、出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2、将图片进行调整

问题一:在word中插入图片与在ppt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基本相似,但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尝试、分组请代表回答问题

★在word中插入的图片有“文字环绕”的选项,而在ppt中则没有“文字环绕”的设置。

★比较——在ppt中的图片工具栏

在word中的图片工具栏

问题二:在ppt中如果将图片设置成了演示文稿的背景,那么图片还可以像插入的图片那样进行大小、位置等的调整吗?

学生:思考、讨论、尝试,并请小组的代表回答。

任务

三、超级链接的设置

教师:我们前面基本完成了演示文稿的制作,那么现在就需要将各个页面进行交互,以便我们的观看更加流畅和完整,现在就需要同学们对这些演示文稿进行超级链接的设置。

学生探索活动三:根据自己的作品进行每一张幻灯片超级链接的设置。

教师:巡视、指导,为学生提建议。

教师提问:你认为怎样的幻灯片是有个性的?(学生回答)

教师:有个性的幻灯片就是要在幻灯片中插入你喜欢的图片,同时将图片和声音一起协调的放在演示文稿中。下面就让我们继续在刚才大家的作品中插入你喜欢的图片,把它制作成有个性的作品。

学生探索活动三:继续修改自己的作品。

(三)保存作品:仍然将作品保存在上次课保存的路径。

(四)评价

六、自评与小结:

检查一下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程度怎么样?

(五)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图片的插入以及图片的调整,同时还对在word中的图片工具栏和在ppt中的图片工具栏进行了对比,找到它们之间的区别。通过今天的课,能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作品。课后,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选择其他主题设计成幻灯片,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向同学展示。

第三篇:资源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板书诗题,读题.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

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四篇: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略)

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学习导语: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课后思考:

1.我能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能默写《望天门山》。

2.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选做题

我还知道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我要读给大家听。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亦”“妆”2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生字。2. 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通读。

1. 导入: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到祖国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这节课,我们先跟随诗人去欣赏两大景点。齐读课题,要求读准确。2. 学生自由读古诗。

3. 指名学生各读一首诗,帮助正音。(“淡妆浓抹”的“妆”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重点正音。)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望天门山》。

1. 读题,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天门山”在什么地方。

2. 作者望天门山看到什么景色?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读这首古诗,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诗意,画出不懂的字词。3. 引导质疑,师生合作学习难懂的字词。(1)“开”是什么意思?(“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长江把它从中间断开,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2)“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画面就明白了。(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课件。)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就产生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学生齐读:天门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3)“相对出”的“出”中什么意思?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才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

“出”就是出来的意思。诗的最后一行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船在前进才会感觉两岸青山相对出。

过渡: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让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后面两句诗。(学生齐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 老师范读整首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听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交流感受,如: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仿佛是热情的主人站在两旁迎接我。我感受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水流越急,帆船随着水流摇晃,发出哗哗的巨响。)

5. 齐读整首诗。

6. 出示课文插图,练习背诵整首诗。

(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 导入:汹涌的长江水渐渐远去,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涨含情的西湖水。(课件出示西湖全景,淡去,呈现古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想一想诗的意思。

2. 学生自由读古诗,领会诗意。3. 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饮”是饮酒的意思,题目的意思:诗人在西湖上饮酒,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来了。

“潋滟”的意思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西湖的水慢慢流动,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一闪一闪的,很美。

诗中说“山色空蒙雨亦奇”,书上解释“空蒙”是去雾迷茫的样子,再看书上的插图,远处的青山、小桥,近处的亭台楼阁在雨雾的笼罩之下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蒙蒙胧胧的,很美。

阳光下的西湖很美,雨中的西湖也很美,难怪诗人会说:雨亦奇,雨中的西湖真是别有一番风韵呀。(播放西湖风光的课件,学生诵读第一、二行诗句。)

4. 引导想象。诗人坐在游船上,欣赏到晴日雨中西湖的不同风情,不禁联想到了古代有名的美女西施。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很漂亮的,而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独特的美,所以在诗人眼里,西湖和西施一样美丽。诗人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整首诗。)

5. 试着背诵。

三、回读全诗,比较异同。

1. 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再读读,比较异同,向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点拨:第一首古诗描绘的是长江的雄壮,第二首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柔美,两种景色美得各有特色。祖国的山河真是多姿多彩!

四、拓展总结,默写古诗。

1. 拓展: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z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许多,请同学们在课后再去搜集背诵。2. 默写《望天门山》。

《游子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古诗的含义。

2. 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古诗。

3. 体会母爱的伟大,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诗境。

1. 谈话导入:哪位同学出过远门?离开家时妈妈为你做了什么,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当时你心里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自由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2. 读插图,引入诗题。

认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这幅图画的是怎样一种情景。指名学生说,老师补充:儿子即将远行,母亲深夜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牵挂都一针一线地缝在儿子的衣服上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效的名作《游子吟》,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质疑,解题。

1. 读读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如:什么叫“游子”?“吟”是什么意思?)2. 出示注解,解释诗题。

吟:①吟咏;②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用的是第二种含义。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3. 介绍诗人和写诗背景。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刻苦攻读,可是多次考试落榜,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这首诗就是孟郊中进士后,为感谢母恩写下的。

三、初读,感知诗意。

1. 认真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2. 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质疑交流: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

4. 诗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游子离家前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慈母手中母,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请一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5. 诗中哪一句诗,写出了游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原意:那些绿茵茵的小草,怎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比喻意:母亲对儿女的恩情,我们微小的心意怎能报答呢?

四、发挥想象,体悟诗境。1. 认真读古诗,再看看这幅图画,发挥想象,描绘出游子离家前那个夜晚的情景。(明天,游子就要离家远行,在小油灯下„„)

2. 母亲年迈体弱,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她仍然坚持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母亲把自己对儿女的关怀全部融入到一针一线之中,希望孩子在外平安无事,期盼孩子早日回家;母亲缝制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颗牵挂孩子的爱心„„)3. 如果你就是那位即将远行的孩子,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想?(这首古诗由于有着生动的写实描写,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地描述诗的情景,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反复吟诵,体会诗情。

1.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1)指导朗诵的节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指导朗读的感情。(语调缓慢,满怀深情,读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3)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评议。

(4)播放优美的音乐,老师动情地范读。(5)配乐集体朗诵。(6)集体背诵古诗。

六、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1.补充一组描写母爱的诗歌让学生阅读,如冰心的《纸船》等。2.说说母亲对自己关怀的一件小事,体会母爱的神圣无私。

七、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诵给妈妈听。

2.收集歌颂母爱的诗歌,在班级开展一次“母爱无价”的诗歌朗诵活动。3.为妈妈做一件让她开心的事。

第五篇: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起,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两首描写春景的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咏柳》、《绝句》)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好不好?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万紫千红、充满活力的。那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全诗)

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写的吗?(宋代、扬万里)请你具体介绍一下作者以及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疏疏)

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

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五)、作业: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和儿童追捕黄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

(六)、课外延伸: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课外亲手绘画。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四、板书:

追入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画

儿童、黄蝶、菜花

色: 黄、绿

(动)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 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观书有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五步法吗?

3.首先,我们来知诗人,【出示朱熹图片】这就是朱熹, 你对朱熹了解多少? 4.接下来,谁能把诗题解释一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这节课只要同学们认真读,用心思考,积极发言,相信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大。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古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任务,初步自学这首诗。【任务一】

1)反复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 所描绘的画面。4)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互相交流。2.学生诵读,自主学习。3.展示交流 1)检查诵读(1)同学们,朱熹说过: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 徊” ,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3)这首古诗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

(4)小结:同学们,基本上做到读通读顺,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相信大家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2)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方塘就是指?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 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 ,短短 7 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什么意思?换成“晃动”行不行?这句什么意思?这里也包含着一种修辞手法?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池塘优美的景色,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 再指名读——女生齐读— —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3)品读三四句

(1)诗人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作出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

(2)“渠”这里是指什么?现在生活中指什么?这就是古今意的不同。(3)“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 ,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4)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5)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6)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4)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任务二】

这首诗全写的是池塘中的水,可是题目却用了《观书有感》,这是为什么呢?

2.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

3.交流结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__________。板书: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4.诗人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指导朗读。【指名读(2 人)——齐读】

四.拓展新知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2.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说理诗《泛舟》,【出示古诗】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3.诗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变得心智聪明,就必须多读书!)五.【出示名言】的确,只有读书才会使人进步,请同学们齐读名言,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六.作业布置

搜集朱熹的《春日》读一读,背一背。七.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看 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想 心智 更加聪明 ← 不断读书

(写景)(喻理)《凉州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品读悟诗情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自古以来,长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成为很多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长江的诗句我们就学过不少,谁愿意来展示一下,来一两句。(请三个学生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题目是——凉州词。(板书)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很多诗人都曾经以此为题。不信吗?那我们一起去网络中看一看。(师亲自查询演示:输入“凉州词”)你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王之涣、王翰、张籍都曾写过此同名诗歌。其中王翰的这首也很有名,同学们也都很熟悉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凉州词的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两位学生读,然后齐读)

(二)感悟诗意,品位诗情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这句诗)

1、这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呢?你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这些特点?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预设:(1)黄河:雄伟壮观 从“远上”“白云间”进行体会(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黄河、白云)

(2)孤城(不是孤城,而是城):联系上下行的诗句想一想,它指的是哪座城?(玉门关)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玉门关吗?那了解这个地方吗?这下我们都遇到难题了,怎么办呢?(利用网络)

学生查找:有关玉门关的资料(文字介绍、图片)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板书)

你还能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玉门关的特点?(一片、万仞山:片,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城、山)

师:的确,“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那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句诗呢?(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第一句诗就是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进行理解,下面这句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诗的第一句都是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而我们都知道,诗人写诗往往都喜欢借景来——抒情。那它究竟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课件出示)

(1)这句诗中你觉得哪些词难以理解,提出来?(生说,再查阅资料,汇报时提醒学生用一句话汇报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

预设:

羌笛:文中的注释里就有,同学们,注释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课文。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2)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两三个学生说)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3)这句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怨)

(4)那么,战士们,究竟是怨还是不怨呢?如果怨,他们怨什么?如果不怨,他们又为什么不怨呢? 展开讨论

师:的确,战士们是有怨的,他们思念家乡的亲人,盼望能早日回家,可是,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一名驻守边防的战士,有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因此他们的这种悲伤的哀怨中还带着为国捐躯的壮烈,是悲而不失其壮。

谁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句诗?(指名读,齐读)

(5)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豪迈的、誓死保家卫国的将士们。面对这些,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写下了这首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知识延伸

1、师:事实上,描写黄河的诗句除了我们今天课本内的学的还有很多,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仍然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

生:查找描写黄河的诗句。(诗句直接抄在书上进行反馈)

师:你看,合理利用网络来学习语文,我们不仅学到了课本上关于黄河的诗句,还了解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看来,合理地利用网络,收获真是不少啊)

2、师: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凉州词》一样,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反映战争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查找。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字。过程与方法: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还有想读的吗?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表扬勇敢的孩子。

(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

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

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

(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

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

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

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下载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古诗复习教学设计

    小学古诗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利用图片回忆、联系相关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3.......

    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教具准......

    古诗教学设计

    2.《四时田园杂兴》 侯丽 一、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

    古诗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

    古诗教学设计

    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2、背诵古诗。 重点: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

    古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内容短小精悍,古代诗家咏“马”,当以唐朝的杜甫和李贺最为著名。他们这方面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在李贺的诗集中以《马诗......

    古诗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是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

    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15篇 古诗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