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古诗复习教学设计
小学古诗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利用图片回忆、联系相关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并能结合生活巧妙运用古诗。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
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学生准备:
1.重温六年级上下册所学过的古诗。
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积累了很多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复习一下。(板书课题:古诗复习)
二、欣赏图画,背诵诗篇
我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4幅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
1、出示图,(杜甫的《春夜喜雨》)看到此图,你想起了哪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写春景的诗词?
学生朗诵。
预设:《春雨》《春晓》、《绝句》《江南春》、《春日偶成》、《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咏柳》、《春夜喜雨》、《鸟鸣涧》、《大林寺桃花》、《晚春》、《江畔独步寻花》、《惠崇春江晚景》(苏轼)、(1)一年四季,季季如画,你还知道有关其他季节的诗词吗?
学生朗诵。
预设:夏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池》、《如梦令》、《所见》。
秋季:《山行》、《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山居秋暝》、《暮江吟》
冬季:《江雪》、《元日》、《梅花》
(2)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大自然的美景、祖国的大好河山令人回味无穷,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舞墨,你知道哪些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忆江南》、《鹿柴》、《望岳》)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第一幅图,居然由一幅画联想到了这么多有关联的诗词,同学们真了不起啊!老师真佩服!下一幅图是什么呢?请看
2、出示图,(《舟过安仁》背景图)看到景,你想起了—— A、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从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是一首描写儿童奇思妙想的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3、出示图,《静夜思》插图,看到此图,你想起了—— A、从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是一首思乡诗,它们都表达了孤身在外的游子对家乡及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你还知道有哪些?预设:《天净沙·秋思》《月夜忆舍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望》《春夜洛城闻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出示图,(《题西林壁》书中插图)看到此图,你仿佛想起了—— A、这首诗让你领悟了什么道理?
B、像这样蕴含人生哲理的诗你还知道哪些?预设: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王安石《等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赏画面,回忆古诗,并展开想象,归类整理出了学过的诗:写景、送别诗、思乡诗、时令节日诗等相关诗句,还有哪些类别的诗?预设:爱国诗、边塞诗、咏物诗、题画诗、哲理诗„„
三、感悟诗情,记忆名句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特别是对古诗中的千古名句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话题,让我们通过这些话题感悟古诗中的诗情诗境。
2.出示课件。话题一
感悟四季[春] 春天美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美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美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感悟四季[夏] 夏之韵在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感悟四季[秋]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在诗人的眼里是悲凉的。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马致远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感悟四季[冬] 冬孕育了梅花的骨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冬描绘了塞外风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冬抒写了北国风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话题二 品味乡愁
乡愁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孤寂。乡愁是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伤。乡愁是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叹。
乡愁是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悲愤。„„ 话题三 话说友谊
友谊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牵挂。友谊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友谊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友谊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似”的劝慰。友谊是“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痴情。友谊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叹。话题四
站台送别
站台送别是首缠绵、凄美的诗,岑参送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李白送友“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无际流”; 高适送友“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送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送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话题四
感悟哲理
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时,在坚持一下,就会迎来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我明白世界日新月异,新生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我看到了苏轼的豁达胸襟。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我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
四、理解诗意,迁移运用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3.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4.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归类。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第二篇:小学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漫步诗林
玉河镇博爱学校小学部高世伟
设计理念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增长才干。
2.以“三维目标”为指导,突出“方法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复习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提升能力,增加积累。
教学目标:
1.复习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创作诗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古诗文,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古诗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紧扣主题
导语: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思想,陶冶性情。今天,我们一起漫步诗林。(板书:漫步诗林)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点明课题,直接进入学习,明确学习的内容。】
二、画中藏诗,诗中藏景
(1)、听音乐,找古诗。听《唱唐诗》,分小组进行,说出关于这首音乐的古诗。
(2)、画中藏诗
导语:下面进行闯关游戏,共有五关。本次比赛的规则是:根据最后成绩高低分别设立“状元组”、“榜眼组”、“探花组”。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进入第一关“画中藏诗,诗中显画”。要求:每组派一个学生作答,教师解说画面描绘内容,说出是哪首诗的内容并背出来,答对加5分,答错本关不扣分。(分成A、B、C、D四组让学生随机抽签,抽完出示相应的画面。)
导语:首先,我们进行“画中藏诗”。我给一些关键词,看谁先说出我想要的古诗。
1、黄牛牧童歌声捕蝉《所见》 袁枚
2、江西庐山李白瀑布《望庐山瀑布》 李白
3、清泉树阴荷花蜻蜓《小池》 杨万里
4、黄河白云一座城池玉门关《凉州词》王之焕
5、长江三峡猿猴的声音白帝城江陵《早发白帝城》 李白
6、船雪青天白鹭黄鹂《绝句》杜甫
(3)、诗中藏景
1、写春景的2、写夏景的3、写秋景的4、写冬景的5、写雨中情景的6、写塞外的诗句
三、活用古诗,学以致用
导语:如果我们在生活、写作时运用古诗词得恰当,更可以起到点睛的效果。下面进行第四关抢答竞赛“活用古诗”,答对加10分,答错则扣10分,大家可要注意啦!
1、马上就要分离了,你的好朋友就要到新学校去读书了,他担心以后再也没有你这样的好朋友了,你会对他说。
2、你祝福你的同学成绩更好,希望他方面都更加优秀,你会对他说
3、当你在公园里散步,看到满池荷花,你会吟诵什么?。
4、台湾是祖国大家庭的一部分,台湾同胞也一样是炎黄子孙,可有的台湾人却排斥、仇视大
7、当你一个人在外求学多年,一直没有机会回家,夜晚孤独的你会吟诵。
8、食堂门口,准备写一句古诗来告诫人们珍惜粮食,你认为应该写。
9、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再来一首什么诗,就更有气氛了?
10、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我不禁想起“。
11、每当过年过节时,背井离乡的游子总会特别思念自己的故乡,诗句表达了这一感情。
12、我们常用来形容身在局不知迷,看不清事情的真相,这个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3、我们常用_______ 来表达好朋友对你的情谊。
14、寄托古人希望驱除入侵者,国家统一的爱国诗篇:
15、表现古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不打败敌人誓不罢休的诗篇是:
王昌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重视积累古诗词,更让学生懂得要灵活积累、运用古
诗,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运用古诗词的良好习惯。】
五、古诗新唱,激发热情
导语:好的古诗,需要精典的吟唱,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古诗的魅力吧!
《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六、创作诗歌,体验乐趣
导语: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诗人正是
用善于发现生活美的眼睛,创作一首首优秀诗歌。今天,我们也来当回小诗人创作自己的诗歌,本次要评选最佳创作奖一名各加30分,评选最佳内容奖各两名各加20分,评选贴近生活奖三名各加10分。
1、欣赏诗歌 导语:下面来看看一些小作者创作的诗歌,《云》和《爸爸的鼾声》。
云
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
爸爸的鼾声
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
它使我想起
美丽的森林
爸爸的鼾声
总是断断续续的使我担心火车会出了轨
咦
爸爸的鼾声停了
是不是火车到站了
2、想想小作者是如何创作诗歌的?下面,我们也来动动笔,创作自己的诗歌。(学生创作诗歌)
3、学生先小组内诵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再推选优秀的诗歌评选。
4、优秀的诗歌上台诵读,再让学生投票评奖。
5、评奖加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创作诗歌都是来源生活,只要善于观察,其实创作诗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体验创作的乐趣。】
七、教师小结
俗话说“天道酬勤”,学好古诗,关键是多读,还在于积累和运用。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学习中多读,多积累,多运用古诗词,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八、板书设计
漫步诗林
听音辨诗诗中藏景活用古诗
诵读诗歌
古诗新唱创作诗歌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每个闯关游戏主题,在教师小结时,让学生更好地回顾所学习的内容。】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复习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1.利用图片回忆、联系相关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2.吟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并能结合生活巧妙运用古诗。
复习准备: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上下册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六年级,我们一共学习了十六首古诗,今天我们来重温这些古诗,让我们从复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二、复习古诗的方法
1.复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呢
课件出示
分类整理法
理解记忆法
熟读成诵法
古诗吟唱法 我们 六年级学过哪十六首古诗? 你能说出每首诗的作者吗? 三 古诗的类别
1.古诗分为哪些类别?课件出示
边塞诗、爱国诗、题画诗
明理诗
叙事诗
山水田园诗
政治诗,讽刺诗, 送别诗
等
2将十六首古诗分类
出示课件
3这些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理解诗的意思,根据诗歌想象画面。
1.学生说古诗的意思,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根据古诗想象画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理雨如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五 吟诵古诗。
1.读古诗
背诵古诗 六总结
我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4幅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
1、出示图,(叶绍翁《游园不值》)看到此图,你想起了哪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写春景的诗词? 学生朗诵。预设:《春雨》《春晓》、《绝句》《江南春》、《春日偶成》、《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咏柳》、《春夜喜雨》、《鸟鸣涧》、《大林寺桃花》、《晚春》、《江畔独步寻花》、《惠崇春江晚景》(苏轼)、(1)一年四季,季季如画,你还知道有关其他季节的诗词吗? 学生朗诵。预设:夏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池》、《如梦令》、《所见》。秋季:《山行》、《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山居秋暝》、《暮江吟》 冬季:《江雪》、《元日》、《梅花》
(2)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大自然的美景、祖国的大好河山令人回味无穷,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舞墨,你还知道哪些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忆江南》、《鹿柴》、《望岳》)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第一幅图,居然由一幅画联想到了这么多有关联的诗词,同学们真了不起啊!老师真佩服!下一幅图是什么呢?请看
2、出示图,(《赠汪伦》背景图)看到景,你想起了—— A、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从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是一首送别诗,它们有的幽怨有的豪放有的深情,你还知道有哪些? 预设:《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出示图,《静夜思》插图,看到此图,你想起了—— A、从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是一首思乡诗,它们都表达了孤身在外的游子对家乡及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你还知道有哪些?预设:《天净沙•秋思》《月夜忆舍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望》《春夜洛城闻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出示图,(《题西林壁》书中插图)看到此图,你仿佛想起了—— A、这首诗让你领悟了什么道理?
B、像这样蕴含人生哲理的诗你还知道哪些?预设: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王安石《等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赏画面,回忆古诗,并展开想象,归类整理出了学过的诗:写景、送别诗、思乡诗、哲理诗等相关诗句,还有哪些类别的诗?预设:爱国诗、边塞诗、咏物诗、题画诗、时令节日诗„„
三、感悟诗情,记忆名句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特别是对古诗中的千古名句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话题,让我们通过这些话题感悟古诗中的诗情诗境。2.出示课件。
话题一
感悟四季[春] 春天美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美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美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感悟四季[夏] 夏之韵在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感悟四季[秋]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在诗人的眼里是悲凉的。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马致远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感悟四季[冬] 冬孕育了梅花的骨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冬描绘了塞外风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冬抒写了北国风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话题二 品味乡愁
乡愁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孤寂。
乡愁是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伤。乡愁是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叹。
乡愁是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悲愤。„„ 话题三 话说友谊
友谊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牵挂。友谊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友谊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
友谊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似”的劝慰。友谊是“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痴情。友谊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叹。话题四
站台送别 站台送别是首缠绵、凄美的诗,岑参送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李白送友“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无际流”; 高适送友“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送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送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话题四
感悟哲理
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时,在坚持一下,就会迎来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我明白世界日新月异,新生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我看到了苏轼的豁达胸襟。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我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四、理解诗意,迁移运用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3.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
4.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归类。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附板书设计 漫步古诗园
写景诗——送别诗——思乡诗——哲理诗—— 爱国诗——边塞诗——咏物诗——题画诗„„
第四篇: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略)
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学习导语: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课后思考:
1.我能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能默写《望天门山》。
2.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选做题
我还知道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我要读给大家听。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亦”“妆”2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生字。2. 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通读。
1. 导入: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到祖国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这节课,我们先跟随诗人去欣赏两大景点。齐读课题,要求读准确。2. 学生自由读古诗。
3. 指名学生各读一首诗,帮助正音。(“淡妆浓抹”的“妆”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重点正音。)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望天门山》。
1. 读题,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天门山”在什么地方。
2. 作者望天门山看到什么景色?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读这首古诗,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诗意,画出不懂的字词。3. 引导质疑,师生合作学习难懂的字词。(1)“开”是什么意思?(“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长江把它从中间断开,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2)“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画面就明白了。(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课件。)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就产生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学生齐读:天门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3)“相对出”的“出”中什么意思?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才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
“出”就是出来的意思。诗的最后一行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船在前进才会感觉两岸青山相对出。
过渡: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让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后面两句诗。(学生齐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 老师范读整首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听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交流感受,如: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仿佛是热情的主人站在两旁迎接我。我感受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水流越急,帆船随着水流摇晃,发出哗哗的巨响。)
5. 齐读整首诗。
6. 出示课文插图,练习背诵整首诗。
(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 导入:汹涌的长江水渐渐远去,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涨含情的西湖水。(课件出示西湖全景,淡去,呈现古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想一想诗的意思。
2. 学生自由读古诗,领会诗意。3. 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饮”是饮酒的意思,题目的意思:诗人在西湖上饮酒,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来了。
“潋滟”的意思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西湖的水慢慢流动,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一闪一闪的,很美。
诗中说“山色空蒙雨亦奇”,书上解释“空蒙”是去雾迷茫的样子,再看书上的插图,远处的青山、小桥,近处的亭台楼阁在雨雾的笼罩之下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蒙蒙胧胧的,很美。
阳光下的西湖很美,雨中的西湖也很美,难怪诗人会说:雨亦奇,雨中的西湖真是别有一番风韵呀。(播放西湖风光的课件,学生诵读第一、二行诗句。)
4. 引导想象。诗人坐在游船上,欣赏到晴日雨中西湖的不同风情,不禁联想到了古代有名的美女西施。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很漂亮的,而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独特的美,所以在诗人眼里,西湖和西施一样美丽。诗人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整首诗。)
5. 试着背诵。
三、回读全诗,比较异同。
1. 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再读读,比较异同,向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点拨:第一首古诗描绘的是长江的雄壮,第二首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柔美,两种景色美得各有特色。祖国的山河真是多姿多彩!
四、拓展总结,默写古诗。
1. 拓展: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z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许多,请同学们在课后再去搜集背诵。2. 默写《望天门山》。
《游子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古诗的含义。
2. 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古诗。
3. 体会母爱的伟大,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诗境。
1. 谈话导入:哪位同学出过远门?离开家时妈妈为你做了什么,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当时你心里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自由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2. 读插图,引入诗题。
认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这幅图画的是怎样一种情景。指名学生说,老师补充:儿子即将远行,母亲深夜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牵挂都一针一线地缝在儿子的衣服上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效的名作《游子吟》,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质疑,解题。
1. 读读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如:什么叫“游子”?“吟”是什么意思?)2. 出示注解,解释诗题。
吟:①吟咏;②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用的是第二种含义。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3. 介绍诗人和写诗背景。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刻苦攻读,可是多次考试落榜,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这首诗就是孟郊中进士后,为感谢母恩写下的。
三、初读,感知诗意。
1. 认真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2. 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质疑交流: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
4. 诗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游子离家前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慈母手中母,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请一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5. 诗中哪一句诗,写出了游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原意:那些绿茵茵的小草,怎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比喻意:母亲对儿女的恩情,我们微小的心意怎能报答呢?
四、发挥想象,体悟诗境。1. 认真读古诗,再看看这幅图画,发挥想象,描绘出游子离家前那个夜晚的情景。(明天,游子就要离家远行,在小油灯下„„)
2. 母亲年迈体弱,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她仍然坚持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母亲把自己对儿女的关怀全部融入到一针一线之中,希望孩子在外平安无事,期盼孩子早日回家;母亲缝制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颗牵挂孩子的爱心„„)3. 如果你就是那位即将远行的孩子,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想?(这首古诗由于有着生动的写实描写,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地描述诗的情景,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反复吟诵,体会诗情。
1.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1)指导朗诵的节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指导朗读的感情。(语调缓慢,满怀深情,读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3)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评议。
(4)播放优美的音乐,老师动情地范读。(5)配乐集体朗诵。(6)集体背诵古诗。
六、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1.补充一组描写母爱的诗歌让学生阅读,如冰心的《纸船》等。2.说说母亲对自己关怀的一件小事,体会母爱的神圣无私。
七、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诵给妈妈听。
2.收集歌颂母爱的诗歌,在班级开展一次“母爱无价”的诗歌朗诵活动。3.为妈妈做一件让她开心的事。
第五篇: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起,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两首描写春景的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咏柳》、《绝句》)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好不好?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万紫千红、充满活力的。那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全诗)
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写的吗?(宋代、扬万里)请你具体介绍一下作者以及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疏疏)
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
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五)、作业: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和儿童追捕黄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
(六)、课外延伸: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课外亲手绘画。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四、板书:
追入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画
儿童、黄蝶、菜花
意
色: 黄、绿
(动)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 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观书有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五步法吗?
3.首先,我们来知诗人,【出示朱熹图片】这就是朱熹, 你对朱熹了解多少? 4.接下来,谁能把诗题解释一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这节课只要同学们认真读,用心思考,积极发言,相信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大。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古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任务,初步自学这首诗。【任务一】
1)反复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 所描绘的画面。4)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互相交流。2.学生诵读,自主学习。3.展示交流 1)检查诵读(1)同学们,朱熹说过: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 徊” ,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3)这首古诗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
(4)小结:同学们,基本上做到读通读顺,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相信大家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2)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方塘就是指?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 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 ,短短 7 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什么意思?换成“晃动”行不行?这句什么意思?这里也包含着一种修辞手法?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池塘优美的景色,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 再指名读——女生齐读— —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3)品读三四句
(1)诗人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作出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
(2)“渠”这里是指什么?现在生活中指什么?这就是古今意的不同。(3)“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 ,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4)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5)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6)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4)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任务二】
这首诗全写的是池塘中的水,可是题目却用了《观书有感》,这是为什么呢?
2.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
3.交流结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__________。板书: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4.诗人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指导朗读。【指名读(2 人)——齐读】
四.拓展新知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2.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说理诗《泛舟》,【出示古诗】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3.诗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变得心智聪明,就必须多读书!)五.【出示名言】的确,只有读书才会使人进步,请同学们齐读名言,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六.作业布置
搜集朱熹的《春日》读一读,背一背。七.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看 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想 心智 更加聪明 ← 不断读书
(写景)(喻理)《凉州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品读悟诗情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自古以来,长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成为很多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长江的诗句我们就学过不少,谁愿意来展示一下,来一两句。(请三个学生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题目是——凉州词。(板书)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很多诗人都曾经以此为题。不信吗?那我们一起去网络中看一看。(师亲自查询演示:输入“凉州词”)你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王之涣、王翰、张籍都曾写过此同名诗歌。其中王翰的这首也很有名,同学们也都很熟悉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凉州词的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两位学生读,然后齐读)
(二)感悟诗意,品位诗情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这句诗)
1、这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呢?你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这些特点?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预设:(1)黄河:雄伟壮观 从“远上”“白云间”进行体会(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黄河、白云)
(2)孤城(不是孤城,而是城):联系上下行的诗句想一想,它指的是哪座城?(玉门关)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玉门关吗?那了解这个地方吗?这下我们都遇到难题了,怎么办呢?(利用网络)
学生查找:有关玉门关的资料(文字介绍、图片)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板书)
你还能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玉门关的特点?(一片、万仞山:片,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城、山)
师:的确,“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那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句诗呢?(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第一句诗就是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进行理解,下面这句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诗的第一句都是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而我们都知道,诗人写诗往往都喜欢借景来——抒情。那它究竟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课件出示)
(1)这句诗中你觉得哪些词难以理解,提出来?(生说,再查阅资料,汇报时提醒学生用一句话汇报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
预设:
羌笛:文中的注释里就有,同学们,注释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课文。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2)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两三个学生说)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3)这句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怨)
(4)那么,战士们,究竟是怨还是不怨呢?如果怨,他们怨什么?如果不怨,他们又为什么不怨呢? 展开讨论
师:的确,战士们是有怨的,他们思念家乡的亲人,盼望能早日回家,可是,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一名驻守边防的战士,有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因此他们的这种悲伤的哀怨中还带着为国捐躯的壮烈,是悲而不失其壮。
谁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句诗?(指名读,齐读)
(5)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豪迈的、誓死保家卫国的将士们。面对这些,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写下了这首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知识延伸
1、师:事实上,描写黄河的诗句除了我们今天课本内的学的还有很多,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仍然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
生:查找描写黄河的诗句。(诗句直接抄在书上进行反馈)
师:你看,合理利用网络来学习语文,我们不仅学到了课本上关于黄河的诗句,还了解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看来,合理地利用网络,收获真是不少啊)
2、师: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凉州词》一样,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反映战争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查找。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字。过程与方法: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还有想读的吗?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表扬勇敢的孩子。
(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
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
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
(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
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
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
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