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新街中学 蒋益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2)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让学生在组装并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教学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三、教学过程
【教师】二氧化碳的制取我们已经学习过,使用的药品是? 【学生】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教师】哪位同学上黑板上来写一下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上黑板书写
【教师】能不能把碳酸钙换成碳酸钠、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需要用到哪些仪器呢?
【学生】 长颈漏斗 锥形瓶 导气管 集气瓶 橡皮塞 胶管 火柴 【教师】⑴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⑵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学生】⑴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⑵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⑶将燃着的火着的火柴置于集气瓶口,火柴熄灭,证明瓶内充满二氧化碳。
将学生分为十个小组,小组内同学经过讨论后组装仪器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图如下:
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教师总结,讲解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我们在用这个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时候,不能控制反应的速率,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能不能把它改进一下,然后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学生】可以把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
【教师】还有一种反应装置,它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教师讲解这个装置的优点。
第二篇:《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的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创建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转变在课堂中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和技能,又锤炼思维,同时张扬个性。本节课我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地得到发展,真正实现“教学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在“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设计的不在是教师的教,而是设计让学生如何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的学习、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猜想、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重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
教学准备:
仪器:铁架台、试管、集气瓶、橡胶管、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长颈漏斗、带双孔塞的导管、漏斗、带单孔塞的导管、酒精灯、注射器、破试管、铜网、分液漏斗、广口瓶
药品: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粉末、石灰石、鸡蛋壳
多媒体,投影
明
线
暗
线
获取二氧化碳的途径
提出假设
↓
↓
大理石、鸡蛋壳、碳酸钠粉末与
猜
想
稀硫酸、稀盐酸地反应
↓
↓
选择装置及药品
实验探究
↓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获得结论
↓
↓
用生活中的物质制取二氧化碳
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学生讨论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
让学生复习一学过的指示,为新知识作铺垫
〈引言〉
谜语引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
是什么呢?这种物质就是二氧化碳。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提出问题〉 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原料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 现有稀盐酸、稀硫酸、石灰石、碳酸钠、鸡蛋壳,请你通过实验,最终确定实验室制取CO2的最好原料。
学生讨论后,各组代表简述本组获取二氧化碳的途径,最后由一位学生归纳:
木炭燃烧,人呼吸、煅烧石灰石、石蜡燃烧,稀盐酸、稀硫酸跟石灰石反应、稀盐酸、稀硫酸跟碳酸钠粉末反应、稀盐酸、稀硫酸跟鸡蛋壳反应,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获得二氧化碳。
小组讨论交流,对上述能得到二氧化碳途径进行筛选,学生应从能源和环保的角度、污染的角度、操作的难易程度,剔除明显不适合的原料。最后确定出所选物质。
最终确定实验室制取CO2的较好原料为:稀盐酸、稀硫酸、石灰石、碳酸钠、鸡蛋壳,活动探究:石灰石、碳酸钠粉末、鸡蛋壳与稀盐酸所和稀硫酸。
每一组三位学生分别用石灰石、碳酸钠粉末、鸡蛋壳与稀盐酸所和稀硫酸,观察反应现象,并归纳:
让学生体验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并且从中善于提炼表达。
培养获取信息、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间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培养学生善于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加深学生对原料选定的印象。
反应物质
反应现象
石灰石与稀盐酸
有气泡,速度适中
石灰石与稀硫酸
开始有气泡,很快无气泡产生
碳酸钠粉末与与稀盐酸
瞬间有大量气泡
碳酸钠粉末与与稀硫酸
瞬间有大量气泡
鸡蛋壳与稀盐酸
有少量气泡
鸡蛋壳与稀硫酸
有少量气泡,反应很快停止
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1)选择原料的条件应该是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操作简便。
(2)实验室制取CO2的最好原料为石灰石和稀盐酸。
〈设置问题情景〉我们已确定了实验室制CO2的反应原理及原料,那么实验探究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应放在哪里呢?
〈设置问题情景〉通过学习氧气实验室制取的知识,你能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什么吗?
知道制取二氧化碳装置之后如何来收集二氧化碳?
学生思考后回答:实验装置
学生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装置,并思考所用物质的状态。
学生归纳:
气体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主要有固固加热型和固液反应型。
A
B
A图是固固加热
B图是固液加热性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用B图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
收集装置则跟所制气体的物理性质中密度和溶解性有紧密联系。收集方法主要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易溶于水,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
〈提出问题〉 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实验台上所提供的实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装置。
同学们已设计出不同的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装置,请小组代表阐述一下你们小组设计的装置的特点,看看到底哪组装置是最好的。
展示交流:
①学生展示交流用本组给定仪器设计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成败的原因
②在交流展示实验装置的同时,与其他小组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反思自己所设计装置的不足,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③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在选择仪器组装成装置时,要思考哪些方面的问题。最后归纳主要有以下六组:
让学生对方案进行反思、诊断、改进、补充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自我归纳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再次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大家基本都已确定了公认的最佳制取装置,那么如何检验、验满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检验方案及原理: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通入的气体为CO2。
验满方案及原理: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收集满CO2。
通过知识的类比,达到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迁移把握得更加游刃有余。
〈运用探究成果〉 请用你认为最理想的装置制取CO2,用你设计的收集、检验、验满 CO2的方案,动手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归纳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放药品,连接仪器;
(3)收集气体;
(4)检验;
(5)验满。
学生动手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检验和验满该气体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自我归纳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再次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巩固与提升〉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如:反应原料的状态,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气体的反应装置、气体密度、气体溶解性、气体是否与水反应、制取气体的收集及检验气体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自己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及方法:制取某种气体需要考虑反应原料的状态,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气体的反应装置、气体密度、气体溶解性、气体是否与水反应、气体的收集、检验及验满气体的方法。
通过知识的类比,让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思维再次得到升华。
〈小结〉
多媒体
〈作业〉 自己再设计出几套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然后用生活代用品在家进行家庭小实验。
学生观看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课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温室效应,理解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让学生思维得以继续扩展,真正感受到化学实验不仅局限在实验室,可以无处不在。
教学反思:
这节课准备得比较充分,在备课过程中,对知识深挖掘,对这方面的只是做了深入地分析,真正做到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化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来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实
验
报
告
班级 姓名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装置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收集方法
验满方法
检验方法
第三篇: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节课被评为2002年全国(华东片)初中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二.教学说明:
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为CO2的实验室制法。这是教材中已经学过O2和H2制法基础上,又一次的气体制取。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可能还只是停留在对制O2和H2的知识的识记阶段,并不一定能自觉地将两者的制法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就通过对O2和H2制法的比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自觉地整理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此时,学生正处于知识升华的喜悦中,会十分乐意于将自己总结的思路和方法付诸于实践。那么,我们引入CO2实验室制法的探究,满足了同学们的需求。让学生掌握了反应原理后,通过分析反应物状态、条件、生成气体性质来选择合理的仪器组装实验装置。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最终设计出制取CO2装置图,初步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然后,进行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并在实验中利用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组内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后,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师生通过对现有装置缺点的分析,使学生自发地萌生对装置进行改进的愿望。这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他们进行实验装置的创新,并及时对设计合理的同学进行表扬,让他们再次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最后,鼓励他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中自己动手组装实验装置。同时,提出一个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在课后对其进行探究,培养他们接受新信息、分辨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另外,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交互式课件,进行仪器的选择和组合,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利用FLASH动画将一些无法观察或不易观察的现象显化(如三种漏斗的比较、选择),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第四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碳的单质和化学性质之后,起着由浅入深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形成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及实验改进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着深远影响。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了解实验室中制取CO2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中制备CO2的装置; 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 能力目标:
能合理使用教学用具,会利用这些用具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案,并设计装置进行制取和收集CO2 ;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点突破: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二、教学方法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和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应该说,学生已具备了研究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先决条件。通过活动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其改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这一教学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2、教法分析:启发引导、活动探究、对比研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法。
3、教学手段: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现场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探究气体制法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思考一些问题,经分析、探究、总结形成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课程引入:
通过短片让学生感受到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只占0.03﹪,但是却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
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引出二氧化碳制取课题。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1、引起探究二氧化碳制取方法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期待和注意
2、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讨论交流】
(一)反应原理和原料的选择:
1、列举部分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
2、提问:以上反应中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什么?
学生活动:
1、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2、分析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3、回答,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理念。
3、初步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料的选择思路。
4、反应原理:碳酸盐与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与探究】
1、介绍实验用品和实验内容。用常见的碳酸盐(碳酸钠、碳酸钙与)常见的酸(稀盐酸、稀硫酸)实验。
2、提示实验观察重点。
3、提示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
1、分组完成学案上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制取的原料的选择。
2、记录实验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4、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1、认识实验对比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更注重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
2、练习基本操作。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其通过实验获取化学知识的能力。
【归纳与小结】
1、提问:通过实验,选择什么原料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
2、(多媒体展示药品选用原则)
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很快,不易控制;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时,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碍了反应物的接触,反应慢慢停止了,得不到足够的二氧化碳;其中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反应速度适中,产生气体较纯净,易制易取。
3、确定:用石灰石(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 ↑
学生活动:
1、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观看,思考,对照。
3、识记: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
1、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潜意识地培养学生认识规律的一般方法。
2、实现双基目标。
【反馈练习】 练习:(多媒体出示)
学生思考,解答,及时巩固新知:小结装置的设计思路——看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而定。
二、合作交流、自主创新 【拓展提高、合作探究】
1、多媒体出示课堂练习:详见教案。
2、全班分10个实验小组,用下列提供的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每组上交一份设计方案。
3、展示台演示各组设计方案,点评。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2、合作探究,3、绘制装置图
4、交流,说明本组设计方案的基本思路及操作方法。
设计意图:
1、识别仪器;
2、培养学生实验装置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4、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5、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6、体验实验创新的过程。
【拓展提高、反馈交流】
1、多媒体展示各种设计方案:
2、点评其中几个方案,从控制反应,废物利用,节约药品等方面点评其优点。
学生活动:观察,聆听,思考,识记。
设计意图:
1、再次体验创新学习的快乐。
2、培养学生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和思路。
三、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1、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2、[课堂练习]
1、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2、设计并绘制制取装置。
[课外作业]
3、家庭小实验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气体制取的探究思路。
五、板书设计: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反应原理和原料的选择: 原料: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确定
实验装置的选择: 固体+液体(不加热)
三、分组实验,制取二氧化碳 操作步骤:
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先固后液)→收集气体
验满:将燃着木条 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集满。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六、课后反思、自我评价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运用了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引导,创设问题让学生讨论,适当点拨指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学生们在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研究。但是本课的教学中我也感到有两点不足:
一是学生实验中对取用物质的量没有着重进行说明,做为对比实验这是不可取的,对比实验应该尽可能创设相同的条件;
二是时间安排略显仓促,对学生设计的装置点评时间较少,使有些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用自己设计的装置进行制气。
第五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62-02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又一次进行气体制取的学习。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初步具备了各项实验技术条件,因此本节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本节课也是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一节好课。下面我就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收集及检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药品,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3)初步认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及运用的科学方法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制取二氧化碳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2)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化学的动机。
(3)培养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设计和制取方法。
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教师讲小故事:很早以前,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山,有一个奇异的屠狗魔洞,传说那里住着一个专门屠狗的妖魔,凡是人领着狗进入洞中,狗都无一幸免,而人却能安然无恙。为什么这个妖魔专屠狗而不杀人呢?大家想知道这个妖魔是谁吗?从而引出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设计意图:创设悬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合作探究
演示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2.石灰石和稀硫酸的反应;3.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比较三个实验,哪个反应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从而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
装置确定:对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小组讨论:1.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3.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些方法?4.确定收集气体装置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为学习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降低难度。)
设计装置:教师给定几种实验器材,可以多给几种器材,有些可能用不到。学生回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展示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小组设计成果,说出该装置由哪些器材组成?为什么选这些器材?这套装置在操作难易、节能减排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其他小组认真倾听,然后给予客观评价,对设计不理想的装置可以继续改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化学研究结论的表述能力,培养学生间的荣誉、竞争意识,分享集体劳动成果给大家带来的愉悦。)
归纳总结: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如:反应原料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制气体的反应装置、气体的溶解性、气体的密度、气体是否与水发生反应、气体的收集装置及检验气体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时地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进行汇总、提炼、升华。)
验证性质:在教师指导下,每组用自行设计的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收集、验满、检验。通过验证性质得出意大利那不勒斯山屠狗魔洞的奥秘:该洞因为存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浮在地面上空,狗的身体较人矮得多,狗由于吸入大量二氧化碳窒息而亡,但人因吸入很少却安然无恙。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一些替代品,比如饮料瓶、吸管、水盆、玻璃杯等物品自己组装装置。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资料选择替代药品,自己再试着制取二氧化碳并去验证该气体。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三、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分享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精神,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利用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根据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操作,体验在实验过程中的乐趣,极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