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学习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理解: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教学重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
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授课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由几个小故事组成?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小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这被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第三个小故事。(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讨论、交流与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是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
头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讨论、交流与整理: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分析蔺相如的语言动作: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五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浊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3)分析廉颇的语言与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你个下不了台!”(居功自傲,性格直率)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②观察第二幅图,想象人物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③讨论: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请罪?
三、总结与拓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知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2、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授课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文,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到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与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在这两种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方法?
(4)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三、总结与拓展
四、课后作业:根据全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创作个性鲜明的课本剧。
第二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表现,多方位体会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三个小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三、教法、学法:
十六字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反馈。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历史故
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叫做《将相和》。
(二)检查预习:
上节课,老师留了一个作业,就是要同学们认真的预习课文,同学们都认真做了吗?现在看看谁做的最棒吧。
1、读第五组“导读”,我知道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要求是:
。我读过名著。
2、读课题:题目中“将”指;“相”又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相和”的意思是:。
3、读一读“资料袋”。说一说你了解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通过刚才的检查,老师发现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值得表扬!那么今
天,我们就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上,回到两千多年前,和廉颇、蔺相如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战国时期的风风雨雨吧!下面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而且边读边想一想:“将相和”这个大故事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我们能不能给各个小故事起个简单、好记的名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这个大故事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你为各个小故事起好
了名字吗?(各小组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四)学习“完璧归赵”:
导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1、小组合作合作学习。
朗读第一个小故事,总结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小组合作学习。
(2)、检测反馈
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联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一句话。
4、总结提高
课本剧表演:认真体会人物精神品质,试着演一演“完璧归赵”的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设计取回
完璧归赵以璧相逼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趁机送回(1)、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他想出了哪些妙计?
第三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学会了感受作品中的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能力。但因《将相和》这篇课文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问可以帮学生更好读书,学会提问也是学习课文的方法之一。在这节课里,分别在两个故事的学习中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4、学习写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从文中学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节课的写法学习是潜化在从动作、语言这两方面体会人物思想的过程中的。
四、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清人物关系并正确评价廉颇
六、教学准备
课件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的第一个小故事,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学习中体会第一个小故事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一、课题导入
1、师:“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2、板书:将相和
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老师上次布置,同学们从网上查找的有关将相和的资料。
3、通过预习,你们能说出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
二、学习课文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
课题中有个“和”字,那么,有和就必有不和,蔺相如与廉颇为什么会不和呢?请带着问题读整篇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初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
“不和”的原因,是因为“蔺相如先在完璧归赵中立功,又在渑池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地位比廉颇高”,而廉颇以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才引起将相间的不和。(板书:就靠一张嘴)
(二)学习课文第一个故事
引入:将相和立大功真的是靠他的那张嘴吗?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的第一个故事,验证一下,好吗?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第一个故事所在的自然段是哪里至哪里?(1--10)
1、默读第一个故事,边读边想: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
2、理解第一自然段
出示:“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指名朗读,回答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3、学习2--10自然段
(1)同学们刚才很清楚地告诉老师,蔺相如立大功并不只靠他的一张嘴,那是靠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想想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靠什么?(板书:机智勇敢)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课文中的哪些言行能表现蔺相如的品质?用“﹏﹏﹏”划出有关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看谁搜集的材料最充分。
(3)自己完成后,跟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要求先读句子,再说说蔺相如的品质)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分析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A:带玉前往(勇敢)
B:要还宝玉(随机应变)
句子: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要求同学们都站起来边扮动作边朗读)
C:举璧撞柱(对照课文插图)机智勇敢、大义凛然
出示句子: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D:送璧回国(机智)
E:再赴典礼(机智勇敢)
出示句子: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4、质疑
5、根据板书,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6、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对一些词的理解吗?
八、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蔺相如和好
(为了国家的利益 言行→品质
完璧归赵带玉前往→勇敢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要还宝玉→随机应变 举璧撞柱→机智勇敢、大义凛然 送璧回国→机智 再赴典礼→机智勇敢
第四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燕郊小学周海涛
一、教材简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为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课文,进行必要的语文教学,还要让孩子们能够对中国古典名著有所了解并产生阅读的兴趣,因此,开篇文章就显得至关重要,为后续文章的学习要奠定好基础。这篇文章较长,故事也比较复杂,我认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可关注点太多,如果求多求全就会造成这篇文章的思路冗杂,孩子也很那理清头绪,“长文短教”应当是可取的方式,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必须要予以明确。
二、教学思路和目标
学习本篇文章,我准备从四个环节入手:第一环节,初步感知课文,对课文背景和故事内容有简单的理解,扫除学习中字词的障碍,明确三个小故事;第二环节,利用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的方式,让孩子们从三个小故事中分别找到可以体现人物特点的描写,并用词语对这些描写进行概括;第三个环节是综合上述学习,对故事特殊内容进行回顾和反馈性处理,如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等;第四个环节是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如利用资料袋进行司马迁和《史记》的简要介绍等。
由此确定教学目标为:
1、帮助孩子解决学问中遇到的难于理解的词句,对重点字词进行强化训练。
2、确定故事主要人物并能够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3、通过故事内容和相关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4、从课文整体上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5、对孩子们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
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相关,不做重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找到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描写并能恰当概括人物特点。教学难点:理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一些需要孩子们重点理解的语句,课外拓展延伸的知识介绍。
五、教学流程
(一)以单元导读入手,引入新课,引导孩子对课题进行质疑(以此激发孩子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将相和》题目中三个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和含义,明确两个主人公。
(二)初读课文,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由孩子自己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将这些词句先交由孩子们利用工具书或小组研讨自行解决,有难度或解决不了的,有教师进行注解。
带领学生共同明确文章中出现的其他人物,概括出三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分别简单概括三个故事,再进行整合,使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把握。
(三)再读课文,研讨交流。
首先为孩子们出示学习任务:每个小故事中主要突出的是那个人物,你认为在这个故事中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描写加以佐证。
在孩子有了自己的初步认识并完成上述任务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在研讨中继续深化理解,尊重孩子的理解,辅助孩子尽量深挖课文,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集中展示,小组间进行补充和纠正,以达到进一步深化的目的。
(四)深化、反馈练习
引导孩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连带关系,再次梳理故事内容。强化第一自然段作为故事背景的重要性。
发散思维训练,请孩子们谈一下对文章中人物的认识,归纳梳理人物品质。
(五)课外拓展训练
结合课后资料袋,帮助孩子了解司马迁及《史记》,并介绍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蔺相如)
完璧归赵机智勇敢
和
渑池之会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勇于改过负荆请罪
和
(顾大局、识大体)
个人语文教学特色及形成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至今,如果说教学特色,自认为还远没有达到,只能说有一些自己所用的教学方法或习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促进作用。简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当然,这不仅仅针对于语文教师。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整整18年,曾经由于见识短浅,险些将自己带入迷途。刚参加工作的几年,由于工作努力曾经在短时间内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多方的认可,飘飘然的心里是有的。就是一次外出的学习,让我看到了什么才是好的课堂,让我一下子从云端掉到了地上。这让我认识到,不注重学习,不接触新的事物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也就是从那次开始,我喜欢上了学习,近些年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然而并不觉得累赘,反倒乐此不疲,哪怕一次学习只能给自己带来一点点的震撼或启示,也是极具价值的。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接触了不少新参加工作的老师,我对他们说得最多的,也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进步的机会。当然,这不是教学特色,但我觉得至关重要。
第二,习惯于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来自于学生的质疑。我们在教学中,可能更多的会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或意图来安排教学,牵着孩子向自己的既定目标前进,当然这样的课不会上出惊险,一切都会在自己的驾驭之下,然而我们并比了解孩子的需要,同时也忽视了孩子的潜力。我认为让孩子回答问题的效果远不如让孩子能提出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对孩子质疑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三河初涉新模式教学之际,我曾经写过一篇教学三部曲,那是我自己引导孩子学会质疑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孩子们所能做的事情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给他们机会,他们会给我们惊喜。
第三,关注学法的指导。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觉得远重于学习知识。我在和家长的接触中,也听到不少家长在抱怨孩子学习的东西将来没有用处,当然,这种观点会有一些极端,但也是一种现实,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给孩子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学习方法和习惯。
第四,保持一颗童心,有时会以玩的心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习作教学。对于孩子们来说,很少有人喜欢习作,应为他们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慢慢形成抵触心理直至恐惧。一直以来我始终教高年级,发现不少孩子到了高年级之后对作文已经形成了恐惧,要想让他们学会写作文,首先是让他们不怕作文,我尝试了三年用玩的心态和孩子们一起“玩”作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小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五,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语文往往没有唯一答案。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抱着教参,带着孩子在教参中挣扎,甚至于对教参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不敢擅做改动,把孩子带进了死胡同。我觉得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有这种独到的体验,每个人家的见解可以是不同的,有时真的是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认识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何苦要去难为孩子呢。
第六,关注情感教育和课外知识的拓展。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有一个维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更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会忽略情感教育。语文是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予
以重视。另外,现在孩子接触外界事物的途径多来自于网络或电视,读书的越来越少,再加上难以将课程开设齐全,许多知识对于孩子来说是缺失的。要在教学的基础上将与课文有关的东西充分地进行拓展延伸,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内容,当然,这与考试无关,不是为了应试的。
以上几点是我近些年教学中的些许认识和做法,很不成熟,还望斧正。
第五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口味人物的个性特征。
2、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3、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好品质。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学了课文,谁知道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和的原因呢? 课文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其中哪个人物贯穿了三个小故事?你能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蔺相如的特点吗?
二、自渎课文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蔺相如的性格特点,领会他的个性魅力吧。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读的一个故事,用喜欢的方式好好读一读,划出描写人物言和行的语句品读。
三、交流、讨论。
我们来民意调查一下,选择第一个故事的举手……选择第二个故事的举手……选择第三个故事的举手……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故事进行自学,研讨)
四、分析品味人物
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通过自主研讨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三个小故事中的重点词句(言和行两方面的)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其中穿插朗读训练。
五、拓展延伸
出示:
一、秦王非常佩服蔺相如,求贤若渴,希望蔺相如跳槽到奏国,为秦国服务。你能帮他写一封信给蔺相如吗?
二、廉颇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时,深情地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请把它写下来。(两个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