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鲍照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2.对比鉴赏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3.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二、作者简介:
1、鲍照(约414—466)南朝宋人,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2、鲍照的人生道路。
三、学生朗读诗文
四、感知诗文(学生自主讨论回答)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么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2、背诵这篇作品,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说说此诗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何异同。
五、作文链接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夏高,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 德美才秀 ” 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六、作业: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的短文,发表我的人生宣言。(100字左右)
第二篇:拟行路难 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过程与方法:(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教学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二、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乐府解题》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每因酒酣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三、读懂大意 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3.学生齐读。
4.明确大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
四、整体感知
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结合诗句,赏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现“愁”的。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1 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五、合作研讨
1.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起兴”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1)社会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之一。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 2 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
4.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5.第七、八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6.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7.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六、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情感 语言风格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明确】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积累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备用)3.古往今来,有很多诗都言愁,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所言之愁又有何不同?请举例说一说。
(1)思家思乡之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相思之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忧国亡国之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拟行路难》。
2.《导与练》相关部分的练习作业。
【教学反思】这首诗是一首比较短小的诗,在阅读上并没有特别大的问题。但对于鲍照这首诗的深层思想内涵和所涉及到的社会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问题,学生还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将这首诗的教学侧重在挖掘诗人难以言说的思想情感上。并配合课文后面给出的李白的《行路难》做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加深刻的理解鲍照的思想情感。
知人论世听起来是简单的时代和个人的背景知识,但要将各种知识综合使用,并有利于自己的教学需要取舍和提炼。需要将其自然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教学语言和教学环节需要更加流畅和自然才能将各种知识熔为一炉!
第三篇:《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语文组
蒋文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2、理解思想内容,把握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比较阅读,积累理解诗歌的方法
2、朗读背诵法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生跟着读。)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语调激昂。)鲍照者,何许人也!(语调放低。)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
二 题解:
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诗歌,并联系注释理解诗歌。(教师答疑解惑)
2、请一生读诗。
3、请两生翻译诗歌。
4、齐声朗读诗歌,找出诗眼。(明确:愁)
5、诗人为什么愁?(明确:命)
四、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板书)
1、论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门第决定人生走向。
2、知人:
鲍照,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29岁就写下了《拟行路难》十八首,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有非凡的才华。其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鲍照——才子)
鲍照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沉沦下僚,很不得志,只能做一些侍郎、幕僚之类的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鲍照——寒门)
3、以意逆志
如果你是鲍照,有这样的双重身份,处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明确:怀才不遇的忧愁之感。(板书)
五、品读诗歌,揭示主题:
1、这首诗歌是怎样来表现愁的呢?是意境,还是动作?(动作)
2、请找出那些动词。
行叹、坐愁、酌酒、举杯、断绝、歌、吞、踯躅
3、请大家用四个字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
行坐叹愁、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
4、作者愁什么?
怀才不遇、不满专制
5、领悟诗歌主旨:
钟嵘在《诗品》中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人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愤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更是在抒发心中的愁愤不平之气。
6、小结: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一个以人为本,公平竞争的年代,我们要做的,只是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7、背诵诗歌。
六、比 较 拓 展 :
1、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讨论:陶渊明与鲍照面对同样的门阀制度不同的人生态度。
鲍 照 ———— 痛苦、无奈 陶渊明 ———— 恬淡、清高
——(诗人不同,诗情有别)
2、行 路 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讨论:李白与鲍照在相同境遇下的不同人生态度。
鲍照——怀才不遇——无奈——南朝刘宋社会动荡
李白——怀才不遇——乐观——盛唐社会稳定开放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3、小结: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不能解者,寡矣。
——王国维
……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鲁
迅
4、体现在考题中,我们读诗需要注意诗歌六看重的哪几点? 关注:
题干中显示的时代。
诗题下的作者。诗歌下的背景介绍。
七、真题演练:14年新课标卷II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习题
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9、这首诗中“灯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示例:
“灯前”,透露出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与无奈。“灯前一觉”所做的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八、布置作业:
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的不同态度。参考名言: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滕王阁序》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史记.屈原列传》
思考:如果你是他们,你将怎样选择?
人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面对它们,你有选择的权利,你的选择将决定你的人生方向。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才子————————寒士
怀才不遇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第四篇: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高
高二语文
选修
教学设计
二0一一年十一月
拟行路难(其四)
主备教师
王登伟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拟行路难(其四)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拟行路难(其四)”指的是南朝宋鲍照模仿乐府杂曲《行路难》创作的歌咏人世的种种,寄寓悲愤的18首诗作当中的第四首。其核心内容是明确本首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它的关键是了解作者生活的社会及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学生已经学过魏晋南北朝相关方面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即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下的文人志士的处境及生存状况,进而为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奠定基础。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整首诗感情的变化,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和联想比较。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目标解析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理解诗歌的主题时,可能会对相关内容感到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紧密地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及时代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作者的意图及其文章的主题,提升教学成效。
四、【教学条件支持】
在本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PPT幻灯片展示有关图片,因为使用PPT幻灯片展示或者链接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所学内容。还要运用到课文朗读录音,采用播放朗读材料的方法引导学生跟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更容易理解文章主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发了欲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
高
高二语文
选修
教学设计
二0一一年十一月
问题一:谁能来解释一下标题是什么意思?
明确:《拟行路难》:《行路难》是乐府旧题,汉代歌谣。拟:摹仿 补充说明:《拟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作18首。《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诗;特点:鲍照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的自由换韵。
问题二:这个单元给我们提供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是“知人论世”,首先请大家来讲一讲你们所了解的关于鲍照的情况。
明确: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他的诗文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补充说明:时代背景介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问题三: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明确: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问题四: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味?“拟”是什么意思?
明确:表面是指道路难行,其实象征了人生之路(仕途)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问题五: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哪几句诗最能看出来?
明确:悲愤(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问题六:你认为诗中哪一字是解读全诗情感与主旨的关键?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问题七: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问题八: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诗人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高
高二语文
选修
教学设计
二0一一年十一月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命运天定,出身门第决定人生命运;命运不公,但无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表面上是一种自我宽慰。但“行叹坐愁”又有什么呢,语气中含着不平。
问题九: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问题十:第七句和第八句分别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问题十一:全诗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发展过程?
明确:开始——平静恬淡;发展——自我宽慰;转折——借酒浇愁;高潮——倾泻悲愤。
目标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鲍照(415-470),字____________。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不得意。诗文俱佳,_____________尤受后世推重。有____________十卷传世。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自”相同,“安”和“岂”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安”和“岂”不同 C.两个“自”不同,“安”和“岂”相同 D.两个“自”不同,“安”和“岂”也不同 3.下列诗句朗读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各自 / 东西 / 南北流。
B.安能 / 行叹 / 复坐愁? C.举杯 / 断绝 / 歌路难。
D.吞声 / 踯躅 / 不敢言。4.解释下列诗句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六、【本课小结】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第五篇: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模版)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高二选修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况:;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