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2 23:1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语文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范文模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了解课文涉及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感受中国历史上这段屈辱的历史。

3、感受周恩来从小立志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华不振”的含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背景交流,引入阅读 1.出示周恩来像

同学们,你们认识画面上的这位伟人吗? 师简介周恩来。

我们以前学过的《难忘的泼水节》,还有我们以后会碰到的《一夜的工作》等,写的都是周总理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的也是周恩来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少年周恩来的身上,那年他十二岁。2.十二岁这一年,对于周恩来的一生来说,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1946年9月,当时已经年近50的周恩来,在南京会见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李勃曼时曾经提到自己12岁那年发生的事:

出示:

“12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周恩来”

3.12岁那年,在周恩来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之成为了他一生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点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周恩来12岁那年的一个生活片段,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畅谈印象 1.自由读课文五分钟。

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碰到新词语,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

c,思考,12岁那年,周恩来究竟碰到了什么事,使他的思想和生活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2.检查自学情况: A.这一课中有些词语比较难读,你能读准吗? 列强

租界

巡警

惩处 肇事

踊跃

欺凌

抱负 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B.你联系上下文学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引导:a,抱负——找找近义词(理想)

b,铿锵有力——说话很响亮,有气势(请你铿锵有力地读一读周恩来所说的话)

师解释: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3.交流:就是在这列强控制的租界里,少年周恩来,碰到了什么事,改变了他一生的生活和思想?

(锁定课文第7、8自然段)三.研读精思,感悟“中华不振”

1.默读课文第7、8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你读出了这一次租界之行带给少年周恩来的震动?

2.交流,重点把握:

A.“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指导:在这一句话中有一个不起眼的词语,但是正是这个不起眼的词语,如果细细体会,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你能非常敏锐地找到这个词语吗?(大不相同)

想象:这一带与别处究竟有怎样的不同?(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民生凋敝)你能想象出租界外的情景吗?你能想象出在这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之外的另一番景象吗?

说话:想想同胞的饥寒交迫,再看看这里——(灯红酒绿);想想万里国土上民生凋敝,万户萧疏,这里却是——(热闹非凡);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满大街傲然行走的是那些——(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在不少租界内,甚至挂出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堂堂中国人,竟然被视作猪狗。浩荡中华,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华,就这样变成了外国人的乐园、中国人的地狱。看到此情此景,你的心中冒出了哪个词?(板书:中华不振)这就是少年周恩来心中受到的震动。

齐读这一句。

B.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a.细细读这一段话,最震动你的是哪个词?(衣衫褴褛,得意扬扬,指望,不但不,敢……)

b.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得意扬扬:在这一段文字里最刺眼的就是这个“得意扬扬”。要知道,他的车轧死的是一个人啊。透过这个洋人得意的神情,你能猜测出他心里在想什么吗?(在中华大地上,洋人居然如此嚣张跋扈、如此草菅人命。为什么?——中华不振)

指望:“指望”是什么意思?能换成“希望”吗?为什么?(可以视情况想象,这位妇女失去了哪位亲人?)

不但不……反而……:天理何在!(无辜平民横尸街头,死难者家人有冤难诉。为什么——中华不振)

谁又敢怎么样呢?:从这一句里你读出了人们的什么感情?(愤怒,悲哀,郁闷,失落……)是啊,中国人的血性到哪里去了?紧握的拳头为什么不能狠狠砸向敌人?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c.是啊,这一段话字字句句都在震动着我们的心,而目睹这一切的少年周恩来,他内心受到的震动更是可想而知。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感受这刺痛人心的“中华不振”。

3.“中华不振”啊。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中华不振”在少年周恩来的心中,还仅仅是四个字吗?不是啊。每次想到“中华不振”,我们的眼前冒出来的是——(想象说话:如,衣衫褴褛的妇人,面黄肌瘦的儿童,耀武扬威的洋人,横冲直撞的洋车……)我们的耳边传来的是——(想象说话:撕心裂肺的哭泣,绝望无助的叹息,傲慢无礼的呵斥……)这就是中华不振!

四.拓展练笔,升华感悟

1.中华不振,中华不振。面对这不振的中华,面对这耀武扬威于中华大地的帝国主义列强,面对这颤抖呻吟在侵略者铁蹄下的中华同胞,你在想些什么?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练笔 交流。

2.少年周恩来也在沉思,他在思考着中华的出路,在思考着自己作为中华儿女所应担负的责任。他长时间的、深入的思考最后浓缩为一句震撼四座的话、一句久久回响于历史时空的话——(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请同学们思考。下节课交流。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品读语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周恩来生平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师问: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就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谁呢?

生回答:周恩来

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题是什么意思呢?

2.解释课题:“中华”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发展而努力读书。周恩来为什么会说这样一句话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25课,学习关于少年周恩来的故事。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的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教师作示范,引导学生注意个别字应该注意的地方。如:“嚷、惩、铿、锵”是后鼻音,“范、巡”是前鼻音。

三、通读全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思考: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那几件事?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生回答,教师归纳: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少年周恩来的第一个故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伯父与周恩来对话的句子,用“—

—”划出课文中你觉得不理解的词语。

生:默读,质疑

师:解疑,解释租界的意思,为学生讲解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

2.指导学生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句子的语气。理解“疑惑不解”的意思。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引导学生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是个好问、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的孩子。

3.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同位互读,全班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出示句子: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师:租界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又得向谁说理去?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个故事。

1.教师出示租界地的图片,展示租界地的繁荣。

2.学生默读课文第7-8段,找出描写租界地繁荣的句子。

想一想: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结合句子理解耀武扬威的意思。

4.师引导:洋人轧死了人本应该受到惩处,结果却是妇女被训斥,你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这种情况是你没有想到的?

5.师提问:“不得不......”是一个什么句式?起到什么作用?

6.结合句子解释衣衫褴褛的意思,想象:围观的中国人手握拳头,他们在想些什么?

7.理解 “中华不振”的含义。生回答,教师作归纳。

8.教师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悲愤)

(三)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学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师引入: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想什么吗?

1.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2.默读课文第10-16段,找出人物的对话,同位相互读。

3.教师引读,小组读。

4.结合句子解释铿锵有力的意思。理解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的意思。

5.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读书;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提问: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全班齐读最后一段,感受少年周恩来心系国家的情感。

3.学生回答,教师作归纳。

4.拓展延伸,谈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5.教师总结:同学们,在硝烟弥漫的年代,周恩来同志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而在今天这个繁荣稳定的社会,同学们更加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努力学习,勇于拼搏。

四、板书设计:

经济落后

中华不振政府腐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五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应该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

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周总理的生前资料及预习题纲,文章学习,资料延伸)学具准备:课下搜集的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交流资料

师: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查找周总理的资料,大家有收获吗?

生:有!

师:那么谁来给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预设:(生:周总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些是妈妈帮我从网上查到的。)

师:网络是个信息量非常丰富的资料库。老师相信大家以后经常会通过这个渠道获取信息。

【学生预设:(生:出示图片“周总理的睡衣”,这是周总理的夫人——邓妈妈,这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大家看,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

看得出周总理是非常简朴的。)

师:真好!如果你能说说是怎么找到这张图片的就更好了。】

师补充资料。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周总理的资料,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课件出示总理的资料)

师:我们通过上网、查书、向大人请教搜集了许多周总理的资料。那课文又给我们讲周总理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这篇课文。

二、预习探究

1、感知课文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

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

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读,教师巡视)

3、同桌互读

师:请同桌同学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对方完全读对又完全通顺,就给他画红旗,如果对方读得有不对或不通顺的地方就帮助他,让他也能得到光荣的红旗。

4、教师检查

师:那些同学得了红旗,请举手;谁在同桌的帮助下,读对、读通顺了的请举手。

三、合作交流

1、学习课文,相互交流。

师:大家要一边认真读课文,一边给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生自读课文,做读书笔记。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课文作了细致的研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教师随机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生词,检查纠正字音

2、讨论质疑

自由寻找合作学习伙伴,根据电脑屏幕出示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导读提纲】 导读提纲: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是什么?(2)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 ?

(3)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3、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出示课件),深化体验

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读过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就明白了。

四、品读感悟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读出感情来。

学生:读书

学生:分角色读书。

老师: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学生答。

老师:你知道华人与狗这个故事吗?

师补充《华人与狗》的故事

老师: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

学生:学生谈理解。

老师: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

学生: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老师: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 疑惑不解:

老师:所以他不解地问,齐读——

学生:读“为什么”

老师:述说伯父的话,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学生:读“那又是为什么?”

2、老师:听了伯父的话,少年周恩来带着不解,带着疑惑,自己去外面看,请按照自学要求度第二个小故事,指名读自学要求:在文中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词语或句子来,四人小组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读书。

老师:回答问题之前老师先提个要求,大大方法,声音洪亮地回答,认认真真地倾听,必要的时候做补充。师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引出:

老师:你知道他为什么得意洋洋吗?不急着回答,拿起笔在文章画出他得意洋洋的句子。

老师:屏幕出示句子,短短几句话,表现了洋人的得意洋洋,又表现了妇女的悲惨遭遇,作者用什么词语把这些句子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

老师:把这几个字放大,再读句子,指导读句子。

老师:你读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读句子。

老师: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呢?

学生:第七自然段中的句子。读。

老师:看巡警前面的词语,(耀武扬威)你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肆无忌惮,那时因为巡警成了外国人的走狗。还有哪些词语?(屏幕出示词语)

老师: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可以学生问,学生不问就由老师问:为什么中国人的巡警不帮中国人?如果是你,你一定给自己人撑腰是吗?为什么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么嚣张?)

老师:你们想过答案吗?统一用一个词回答

学生:中华不振。师板书:中华不振

老师:范读第二个故事,学生思考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谈理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再读第二个故事。

配乐指名读。

3、师:老师听到了你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痛恨,从租界回来,周总理明白了什么是中华不振,他常常一个人沉思,他在想些什么?生答。直到有一天,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而周恩来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板书:↑)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齐读)

五、巩固延伸: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为什么而读书呢?请用为——而读书为题,写话。

2、交流

3、总结:(1)课件补充介绍周恩来的求学过程,及心系祖国的理想。(2)课件出示周总理的十张图片,结合系列图片介绍周恩来的业绩。

六、作业:

1、课后阅读《大地的儿子》或其它有关周恩来的故事。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

3、找一找,抄一抄课文中的成语。

4、搜集一些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下载四年级语文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语文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大坪小学肖意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并检查预习情况: 1、播放视频导入课题(对阿,这就是周恩来少年时立下的志向) 2、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张图片。这是东北沈阳的一所模范小学的旧址,在这里有一座十一、二岁少年的塑像。他在这所小学仅仅读了三年书,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谈及读书,不禁使人遥想起古人读书的场景,一如置身于江南园林那“柳岸闻莺”、“飞瀑听涛”的奇幽佳境,雅亭清案,竹柳微风,读书人端坐其中品书品茶,好一幅“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 谈话导入 1.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今天我们就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