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教学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图:周恩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 12 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5课,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 词语,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 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继续读。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
“惩处”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预设 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梳理课文内容。
1、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课文
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 3 个小故事。【出示文字课件】 第一件:12岁的周恩来刚来到沈阳,就听伯父说“中华不振”,这让他疑惑不解。
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在这 3 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三、品读体验
一、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研读1——5自然段,耳闻“不振”分角色读一读
2、体会两人各自的心情
3、耳闻“中华不振啊!”(出示耳闻中华不振的文字课件)(1)周恩来有什么疑问呢?他疑惑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2)读这些句子,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当听到这样的对话后,你有什么疑问?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着周恩来到租界里走一走,看一看,到底看见了什么呢?
二、研读7、8自然段,目睹“不振”
1、请自由读7、8两个自然段,走进租界,把看到的情景做上记号。
2、默读你目睹的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幕,用心去体会,你的心情如何?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3、看到同学们如此感慨,故事中肯定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刺痛了你的心,请再默读这两段话,把它一一划出来,或者是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词语。(师巡视)
4、第一幕: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说说你的感受,并读一读。(出示图片课件),介绍租界
师:是啊,在当时,租界已经被洋人所统治,已经成了洋人的天下。在租界里,洋人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了违反中国法律的事情,中国政府也只能听之任之,无权干涉。
5、分析第8自然段的一幕
(1)在租界看到的一幕:那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2)在场的人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学生默读,找句子,标词语)
(3)分句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讨论)
你找到的是哪一句话,请你读一读,并说为什么刺痛你的心。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读句子,说说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她在哭诉着什么?(想象)你想对她说什么? 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A、读句子,说说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B、那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本来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指名说、说后指名读。)
C、这句话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实。谁知道是哪个关联词。(指名说。“不但„„反而„„”)指导朗读。
D、你想对他说什么?
E、我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难怪他的伯父对周恩来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今天,周恩来明白了伯父的话──那就是中华不振!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听得出来,同学们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从“得意扬扬”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个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洋人太令人气愤了!知道朗读。并用“不但„„反而„„”这个关联词说一说。A、指导朗读这句话。B、通过谁还想读!
师:读着读着,这句话中刺痛你的心的仅仅是洋人吗?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刺痛了你的心,你也想读读的?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紧握着拳头”你读懂了吗?同学们,如果你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师:可他们这么做了吗?(生齐:没有。)引读:在外国租界里„„
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
6、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导读:这位被洋人轧死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可这位洋人竟然还──生读。(得意洋洋)
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可这些中国巡警不但不安慰,还要她对她进行──生读。(训斥)
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可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却只能──生读。(敢怒不敢言)
7、分小组表演当时的情景
8、补充资料:
(1)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
怎能不义愤填膺?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学生看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2)交流感受。
9、再次理解“中华不振”板书:目睹“中华不振”
本该为民服务的中国巡警却成了洋人的走狗,真是中华不振啊!
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中华不振啊!
三、走进内心,回归“崛起”
师: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读──从租界回来后„„
1、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请你联系修身课上的回答想一想。
2、交流:
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他想„„他想„„
3、周恩来是这样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课上,他这样清晰而坚定地说──
他这样铿锵有力地说──
4、他不仅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四、巩固延伸
1、走近名人:课后阅读更多名人的故事。将你所了解的名人故事用讲故事,写读后感,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
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呢?请用《为 而读书》或者以《我的理想》为题写小练笔。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闻 中华不振 目睹
第二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应该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
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周总理的生前资料及预习题纲,文章学习,资料延伸)学具准备:课下搜集的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交流资料
师: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查找周总理的资料,大家有收获吗?
生:有!
师:那么谁来给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预设:(生:周总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些是妈妈帮我从网上查到的。)
师:网络是个信息量非常丰富的资料库。老师相信大家以后经常会通过这个渠道获取信息。
【学生预设:(生:出示图片“周总理的睡衣”,这是周总理的夫人——邓妈妈,这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大家看,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
看得出周总理是非常简朴的。)
师:真好!如果你能说说是怎么找到这张图片的就更好了。】
师补充资料。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周总理的资料,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课件出示总理的资料)
师:我们通过上网、查书、向大人请教搜集了许多周总理的资料。那课文又给我们讲周总理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这篇课文。
二、预习探究
1、感知课文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
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
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读,教师巡视)
3、同桌互读
师:请同桌同学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对方完全读对又完全通顺,就给他画红旗,如果对方读得有不对或不通顺的地方就帮助他,让他也能得到光荣的红旗。
4、教师检查
师:那些同学得了红旗,请举手;谁在同桌的帮助下,读对、读通顺了的请举手。
三、合作交流
1、学习课文,相互交流。
师:大家要一边认真读课文,一边给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生自读课文,做读书笔记。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课文作了细致的研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教师随机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生词,检查纠正字音
2、讨论质疑
自由寻找合作学习伙伴,根据电脑屏幕出示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导读提纲】 导读提纲: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是什么?(2)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 ?
(3)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3、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出示课件),深化体验
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读过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就明白了。
四、品读感悟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读出感情来。
学生:读书
学生:分角色读书。
老师: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学生答。
老师:你知道华人与狗这个故事吗?
师补充《华人与狗》的故事
老师: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
学生:学生谈理解。
老师: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
学生: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老师: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 疑惑不解:
老师:所以他不解地问,齐读——
学生:读“为什么”
老师:述说伯父的话,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学生:读“那又是为什么?”
2、老师:听了伯父的话,少年周恩来带着不解,带着疑惑,自己去外面看,请按照自学要求度第二个小故事,指名读自学要求:在文中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词语或句子来,四人小组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读书。
老师:回答问题之前老师先提个要求,大大方法,声音洪亮地回答,认认真真地倾听,必要的时候做补充。师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引出:
老师:你知道他为什么得意洋洋吗?不急着回答,拿起笔在文章画出他得意洋洋的句子。
老师:屏幕出示句子,短短几句话,表现了洋人的得意洋洋,又表现了妇女的悲惨遭遇,作者用什么词语把这些句子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
老师:把这几个字放大,再读句子,指导读句子。
老师:你读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读句子。
老师: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呢?
学生:第七自然段中的句子。读。
老师:看巡警前面的词语,(耀武扬威)你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肆无忌惮,那时因为巡警成了外国人的走狗。还有哪些词语?(屏幕出示词语)
老师: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可以学生问,学生不问就由老师问:为什么中国人的巡警不帮中国人?如果是你,你一定给自己人撑腰是吗?为什么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么嚣张?)
老师:你们想过答案吗?统一用一个词回答
学生:中华不振。师板书:中华不振
老师:范读第二个故事,学生思考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谈理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再读第二个故事。
配乐指名读。
3、师:老师听到了你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痛恨,从租界回来,周总理明白了什么是中华不振,他常常一个人沉思,他在想些什么?生答。直到有一天,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而周恩来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板书:↑)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齐读)
五、巩固延伸: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为什么而读书呢?请用为——而读书为题,写话。
2、交流
3、总结:(1)课件补充介绍周恩来的求学过程,及心系祖国的理想。(2)课件出示周总理的十张图片,结合系列图片介绍周恩来的业绩。
六、作业:
1、课后阅读《大地的儿子》或其它有关周恩来的故事。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
3、找一找,抄一抄课文中的成语。
4、搜集一些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王璐璐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
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4、制作相关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及当时中国的现状
1、师:请同学们听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师板书(周恩来
立志),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谁来为我们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3、生思考回答(由“崛起”谈开,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思)
4、师:介绍周恩来生平(投影出示)
5、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周恩来能成
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
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它们吗?
(一)投影出示词语 开火车读
(2)师: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学生再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学习词语。
师: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生读第一自然段时。(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处理随机问题)
2、接读周恩来和伯父对话的部分。
(1)通过师生分角色的朗读理解“打破沙锅问到底”(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
预设师小结:为搞清一个问题,一问再问,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对呀!有一个省略号躺在那里呢!一连串的问题,许许多多的问题留在了周恩来的脑海里,使他疑惑不解。画下这个词语(疑惑不解)。也是好奇心驱使着他去看个究竟。
3、接读周恩来在租界所见的部分。
(1)师引:这一部分哪个词语值得关注,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引:你看有的同学已经把那个词语画下来了。读书就要留下思考的痕迹。)
(2)交流生画出的词语(预设:风和日丽、灯红酒绿、耀武扬威、衣衫褴褛)(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随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引:这一部分内容里,有一个词语“一通”把它画下来。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4)生读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道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一通”“通”四声多读几遍
(5)再指名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这两句话。
(6)师小结:伯父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但此时此刻周恩来亲眼目睹眼前的一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所以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宏伟志向。请同学继续读
4、接读周恩来修身课立志部分。
(1)指导读周恩来两次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读理解“铿锵有力”。
画出相关的两个句子,指名读。(根据读得情况恰当评价)
(预设师引: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文章中是怎么说得?----清晰而坚定。读书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你再来读)
(师:谁再来响亮的读一遍!再清晰些、再明白些、再有节奏一点,再读。齐读。这样的读就是----铿锵有力的读。画出这个词语来。)
最后一段里有一个词语“振兴中华”画出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标上读音。
5、师总结:课文同学们都读得正确、清楚、流利,不错,超乎想象。又读了一遍课文。我们知道了,最后周恩来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合上书,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文。在车站伯父的一番话让周恩来---疑惑不解,在租界里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再读读我们画出的那些词语和句子。
6、梳理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师:现在同学们明白是什么事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吧。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填写词语补充完整(投影出示,学生填写手中的练习)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训斥();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
4、师: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投影出示,介绍时代背景)师:当时,我们国家处在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
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就在这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里发生了那件让我们痛恨的事
三、细读第八自然段,理解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
1、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
(1)、用自己的话介绍事情经过
(2)、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
2、交流: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中国妇女
师: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师: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
师:是啊,可能早晨他们出门的时候还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地轧死了,她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悲痛?怎么能不哭诉呢?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是什么?
师:是啊,大家看,多么可怜的中国妇女啊。
(2)请把你们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洋人
(1)师:洋人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知道“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呢?
(学生汇报)
师:是啊,当我们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妈妈表扬了我们,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当我们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
师: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看哪,多么令人气愤啊!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会化为一个字——?(恨)
师:多么可恨的洋人!
(2)请读出这种可恨!(指名学生读句子)
◆中国巡警
师: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吗?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师: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学生齐读句子)
师: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
师:可恶之至!而且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中国巡警,他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那些巡警的?
“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你们能做个“耀武扬威”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吗?
师:那些中国巡警在租界地里就是这样“耀武扬威”!他们是依靠谁的势力才会这样啊?
师:这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一个成语叫—狗仗人势!这些中国巡警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的确可恶!
◆围观的中国人
(1)、师: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汇报)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那么,当时在场的中国人他们都无动于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意思是
——
师: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当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
(2)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板书:中华不振)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3、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板书
【设计意图】: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指导写字,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观察生字关键笔画写法,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2、学生用生字卡片练习书写。
3、展评书写结果,纠正不准确书写。
4、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巩固练习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和
。)
五、总结
师:处于战乱年代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促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请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疑惑——目睹——立志
博大的胸怀
远大的志向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备人:张
秀
华
审备人: 张伟元
温月云
复备人: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
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4、制作相关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及当时中国的现状
1、师:请同学们听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师板书(周恩来
立志),板
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谁来为我们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3、生思考回答(由“崛起”谈开,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思)
4、师:介绍周恩来生平(投影出示)
5、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
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它们吗?
(一)投影出示 开火车读
(1)、jué
mó
xún
zū
崛起
模范
巡警
租界地
kēng qiāng
chuǎng
rǎng
fù
chéng
bó
铿
锵 有力
闯进
吵嚷
妇女
惩 处
伯父
fán
dì
yì
zhèn 热闹非凡
帝国主义
振兴中华
(2)、师: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学生再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学习词语。
师: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生读第一自然段时。(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处理随机问题)
2、接读周恩来和伯父对话的部分。
(1)通过师生分角色的朗读理解“打破沙锅问到底”(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
预设师小结:为搞清一个问题,一问再问,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对呀!有一个省略号躺在那里呢!一连串的问题,许许多多 的问题留在了周恩来的脑海里,使他疑惑不解。画下这个词语(疑惑不解)。也是好奇心驱使着他去看个究竟。
3、接读周恩来在租界所见的部分。
(1)师引:这一部分哪个词语值得关注,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引:你看有的同学已经把那个词语画下来了。读书就要留下思考的痕迹。)
(2)交流生画出的词语(预设:风和日丽、灯红酒绿、耀武扬威、衣衫褴褛)(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随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引:这一部分内容里,有一个词语“一通”把它画下来。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4)生读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道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一通”“通”四声多读几遍
(5)再指名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这两句话。
(6)师小结:伯父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但此时此刻周恩来亲眼目睹眼前的一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所以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宏伟志向。请同学继续读
4、接读周恩来修身课立志部分。
(1)指导读周恩来两次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读理解“铿锵有力”。
画出相关的两个句子,指名读。(根据读得情况恰当评价)
(预设师引: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文章中是怎么说得?----清晰而坚定。读书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你再来读)
(师:谁再来响亮的读一遍!再清晰些、再明白些、再有节奏一点,再读。齐读。这样的读就是----铿锵有力的读。画出这个词语来。)
最后一段里有一个词语“振兴中华”画出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标上读音。
5、师总结:课文同学们都读得正确、清楚、流利,不错,超乎想象。又读了一遍课文。我们知道了,最后周恩来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合上书,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文。在车站伯父的一番话让周恩来---疑惑不解,在租界里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再读读我们画出的那些词语和句子。
6、梳理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师:现在同学们明白是什么事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吧。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填写词语补充完整(投影出示,学生填写手中的练习)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训斥();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
4、师: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投影出示,介绍时代背景)师:当时,我们国家处在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就在这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里发生了那件让我们痛恨的事
三、细读第八自然段,理解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
1、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
(1)、用自己的话介绍事情经过
(2)、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
2、交流: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中国妇女
师: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师: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
师:是啊,可能早晨他们出门的时候还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地轧死了,她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悲痛?怎么能不哭诉呢?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是什么?
师:是啊,大家看,多么可怜的中国妇女啊。
(2)请把你们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洋人
(1)师:洋人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知道“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呢?
(学生汇报)
师:是啊,当我们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妈妈表扬了我们,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当我们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
师: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看哪,多么令人气愤啊!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会化为一个字——?(恨)
师:多么可恨的洋人!
(2)请读出这种可恨!(指名学生读句子)
◆中国巡警
师: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吗?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师: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学生齐读句子)
师: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
师:可恶之至!而且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中国巡警,他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那些巡警的?
“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你们能做个“耀武扬威”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吗?
师:那些中国巡警在租界地里就是这样“耀武扬威”!他们是依靠谁的势力才会这样啊?
师:这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一个成语叫—狗仗人势!这些中国巡警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的确可恶!
◆围观的中国人
(1)、师: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汇报)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那么,当时在场的中国人他们都无动于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意思是——
师: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当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
(2)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板书:中华不振)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3、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板书
【设计意图】: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指导写字,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观察生字关键笔画写法,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2、学生用生字卡片练习书写。
3、展评书写结果,纠正不准确书写。
4、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巩固练习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和
。)
五、总结
师:处于战乱年代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促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请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疑惑——目睹——立志
博大的胸怀
远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