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优质课教学设计(详案)

时间:2019-05-12 23:3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是什么》优质课教学设计(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是什么》优质课教学设计(详案)》。

第一篇:《我是什么》优质课教学设计(详案)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泰安迎春学校

宗晓霞

教学设计理念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本节课的教学为第一课时,教学定位在识字写字的教学和学习水的变化的两个自然段。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整节课以水是一位会变的魔术师为主线,配以猜谜语、听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指动游戏等专注力训练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学目标

1、认识“浮、雹”等12个生字,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特别关注带“包”字部件的生字,并引导学生归类识字。会写带有“冫、氵、灬”的“冲、池、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3、通过专注力的听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指动游戏和趣味性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化成各种不同形态。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静心呼吸

师:同学们,待会儿咱们就要开始上课了,请同学们首先把铅笔盒和课本摆放整齐。老师数1、2、3,同学们快坐好。

同学们来瞧,这是什么?(手)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这是一只有魔力的神奇的手。小眼睛都瞧着我的手,我们一起来看,这是我们上课用到的大屏幕。再把目光聚到老师的手上,我们来看,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让我们和他们打打招呼。这边的老师,你们好!后边的老师,你们好!还有这边的老师,大家好!你们太可爱啦!好,小眼睛继续看我的手。请大家学着老师把双手叠放在腹部,请大家让你的心平静下来,让你的呼吸也平静下来。我们一起来深呼吸——吸气,吸~~~~~呼气,呼~~~~~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现在你感觉你的身体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你升到了空中,变成了一朵软绵绵的云朵,在空中飘啊飘啊„„哇!前面有一座美丽的彩虹桥,你轻轻一跳,顺着彩虹滑梯又回到了这里。好,睁开眼睛。同学们现在已达到了听课的最佳状态。生:有趣!

2、专心励志语

师:课前,让我们一起呼出我们的专心励志语。(师生共同配合读专心励志语)

师:同学们的声音真洪亮。宗老师宣布:有趣的语文课正式开始!

二、游戏开课,激趣入文

1、猜谜游戏

师: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做个猜谜游戏。我们的游戏规则是:要等老师念完谜面的最后一个字才能举手,听明白了吗?(出示第一则谜语)生:答。

师:他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来公布答案。恭喜你,答对了!老师从这么多的云朵中摘一朵最漂亮的送给你。

2、同学们,今天的课文就是一个大谜语。(齐读课题)课前大家读过课文了吗?还想再读吗?同学们真爱读书。请同学们端起课本,做好读书的准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文中的我到底是什么呢?

(通过课前准备及导入新课,突出神秘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增加他们学文的期待)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课文中的“我”到底是什么呢?

师:(预设1:猜错了。)你的答案很接近了,可差了那么一点点,再想想。

师:(预设2:猜对了。)你很会动脑,会思考,一下子就猜对了。多动脑多思考就会有收获!(边说边贴板画)

2、师:老师今天把水宝宝请到了咱们的课堂上,来和他打个招呼。老师用神奇的手轻轻地一点,水宝宝就变成了一位大魔术师。它都能变出什么?我们一起来喊“一、二、三”。变出了什么?(1)飘浮 暴躁 灾害

顺着读、倒着读、先中间后两边读、齐读。

师:读了这么多遍,相信红色的生字你一定记牢了,选一个说说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总结:哇!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识记生字的办法。这些办法可以让我们把生字掌握得更准、更牢!(2)红袍 雹子 比较“袍”和“雹”

师:我们发现这两个生字里都有“包”这个部件,其实“包”字家族的成员可多了,你知道都有谁吗?

师:(预设1:学生说不出来)同学们,咱们学过的常用部首和“包”拼一下,你一定能想得出来。

师:(预设2:学生说出了很多)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想出了那么多。为了更好的分辨它们,我们可以编儿歌来记住它们。

师:咱们同学真了不起,创作出了这么有趣的儿歌,简直是小小创作家。这样来记字既方便又有趣,让我们一起读一读!)(3)灌溉田地 发动机器 淹没庄稼 冲毁房屋 读好词组,强调多音字“没”和“稼”的变音

师:我们把这些词组放回到了句子中。细心的小朋友在读书时一定发现这一段中的生字特别多,如果能读好这一段,可太了不起啦!自己练习一下吧!生:自己练习。

师:接下来,同桌两个互相检查一下,能读正确给他得一颗星,如果他能读得正确又流利,就再得一颗。

师:(统计:得两颗星的举手)这些同学真了不起,才读了几遍就把课文读得又正确又流利。咱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得到一颗星的同学也很不错,继续加油,相信过一会儿你会读得更好!

(低年级教学中,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是一个重点。在识字教学中,以魔术师水会变魔术引出生字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有趣的识字方法。最后将字词落脚到段落,让学生的正确朗读达标。)

四、学习一、二自然段,了解水的变化

1、专注力训练:听力训练

(出示魔术师水图片,播放配音)小朋友们,你们可真棒!我变出了那么多的字词都没能难倒你们。别急,我还能变!闭上眼睛,仔细听听:我都会变成些什么呢?(播放朗读录音)师:同学们,水宝宝都变成了什么呢? 指名答

师:咱们按顺序一起贴到黑板上。水被太阳一晒,先变成汽,升到天空,就变成了云。水有时候会变成雨,有时候会变成雹子,冬天还会变成雪。水的这五次变化,谁都听到了,举手。

师:咱们把掌声送给他们,他们善于倾听,只有会倾听的孩子才能更专注,才更会学习!

2、云

(1)师:水被太阳一晒,先变成汽,升到天空,又变成了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这“极小极小”的点儿到底有多小呢?我现在也学着魔术师变一变(极小的点儿)你觉得极小的点儿有多小?

师:极小的点儿已经那么小了,那极小极小的点儿呢?(生答)哇!小得我们用肉眼都看不到了。你能读出它们的小吗? 指导朗读。

(预设评价1:你读得很小了,谁还能再读得小一点? 评价2:你把语速放慢体现了它们的小,这是个好办法!评价3:你突出了“极小极小”中的“极”,读出了它们的小!(2)师:这些“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就是云。生活中你都见到过怎样的云?(指名说)

预设1:(只说形状的变化)云除了形状多变,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颜色的云呢?

预设2:(学生的表达多样)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真是丰富。那么课文中是怎么介绍云的呢?

出示句子,配以图片,指导朗读。(3)配乐合作读第一自然段。

师:让我们配上音乐,美美地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吧!

3、雨、雹子、雪

(1)师:云在空中飘浮着,遇到冷风又变了。又变成了什么?出示阅读提示:自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水又变成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来到地面上的?圈出关键词。(生自由朗读,圈画。)(2)连线。

师:我要考一考同学们的记忆力,谁能连一连。师:这些词语能换一换吗?为什么?(指名说,读词组,做动作。)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符合生活实际。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描写得多恰当呀!

(3)放回段落中,指导读好整段。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变化。通过体会叠词的用法读出水珠的小、结合图片教学体会云的美丽多变、用换一换做动作等形式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指动游戏,回顾学习内容。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游戏。伸出你的右手,老师用我神奇的手一挥,你的手指就分别变成了“汽”、“云”、“雨”、“雹子”和“雪”。接下来,我们来听口令动手指。(口令:水会变,变成汽,变成汽。水会变,变成云,变成云。水会变,变成雨,变成雨。水会变,变冰雹,变冰雹。水会变,变成雪,变成雪。)

教师随意打乱次序发布口令,学生动相应手指。

(低年级课堂注意力维持时间短,适当的加入游戏环节可以再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节指动游戏既让学生回顾所学新知,还让学生锻炼了手指,为接下来的写字环节做好准备。)

六、由“变”引出生字,指导书写

1、师:水在自然中会变,它在我们的生字中也会变。你瞧,它又变成什么了?(出示“冫、氵、灬”及本课带有这些偏旁的生字。)

2、指导学生观察。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同桌评价。

七、课堂小结,知识超市。

1、师:今天我们这节课了解了会变魔术的水,其实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还有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 知识超市:水的变化

2、同学们,水不仅会变,而且它还有着丰富的生活,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继续和水交朋友!

第二篇:教学设计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以及开辟的意义。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丝路有关的资料及乐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趣

1、(课件配乐)诵读诗歌《山的那一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奶奶却说:那是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 山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于是,我怀着一种神秘的向往,盼着、盼着……

终于有一天,我沿着一条路走了下去,原来,那里是富饶的西域国度。

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题目)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到达罗马,这7000多千米的路又被称为“万里丝绸之路”(板书)对于这条路,你还有什么了解?

4、本文除了写丝绸之路,还写了谁?(板书

张骞)这个人和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地去学习、了解。

二、直奔重点,细读感知。

师: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84页,自由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注意边读边勾画、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抽生汇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体会张骞的勇敢:

1、生:我读出了一个勇敢(板书)的张骞。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勇敢?

3、(大屏幕)“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4、你能读读吗?孩子,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价再抽生读)

6、(出示丝绸之路艰险的画面):师叙述:是啊!当时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漫漫长路之上有茫无边际的沙漠、有冰雪覆盖的高山、有荒无人烟的山野、还有寸草不生的戈壁、经常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张骞没有退缩,他们穿过沙漠、翻过高山(引读)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7、从一个“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

8、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过渡语:孩子,你除了读出了张骞的勇敢,还读出了张骞的什么? 体会张骞的耐心和不露声色: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耐心?

2、(出示课件)是啊!整整十一年啊!“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3、理解“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4、11年的光阴,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没有直接写时间匆匆而过,而是通过写牧草和雁阵的变化来表达,你能不能仿照说一句话,表明时间匆匆而过。

5、从“一转眼”,你体会到了什么?

6、时间真的过得快吗?

7、十一年,对于一个被软禁的人是来说是怎样的十一年啊!

8、什么叫“软禁”?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哦!

9、张骞在这十一年里,仅仅是在草原上放牧吗?

10、(音乐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一转眼,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学会了匈奴话。

11、(课件出示)“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引读)张骞与匈奴牧人融洽相处。

12、(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13、在这十一年里,张骞是忙碌的,时光匆匆而过。

14、这里的默记能否换成“记住”?为什么?

15、当时他能写吗?能画吗?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所以他只能默默地把一切记在心里,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什么叫不露声色?

16、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17、这“默记”二字写出多少艰辛,写出多少智慧呀!

18、(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多么思念年迈的父母,家乡的亲人,可他只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19、(课件出示)十一年,他铭记汉武帝的嘱托,(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0、(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心系祖国、牢记使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1终于有机会逃走了,如果你是张骞,此时最想见到谁?

22、我们原本以为他会回到家乡,回到大汉皇室,但他毅然决然地去了西域。那么张骞又是怎样一个人?(从孩子的回答中精选词语板书)

体会丝绸之路的作用:

因为张骞,这条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畅通无阻,这条万里之路带给了我们什么?请孩子们默读九自然段。(指名汇报)

1、(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机智勇敢,所以(引读)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

2、(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坚忍不拔,所以(引读)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3、(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不辱使命,所以(引读)“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四、再造想象,拓展生成

1、通过我们与文本的交流,两千多年前的张骞仿佛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你一定有不少的话想对他说,那就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在本子上。能够用上名言警句更好。(抽生汇报)

2、(出示翦伯赞的评价。)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高度地评价了张骞,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让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回忆——

(播放有关丝路文化交流的图片,配以音乐。)正是这条路,亲历了卫青西征的铁马金戈,这条路,目睹了昭君出塞的悲欢离合;也是这条路,见证了敦煌飞天的精雕细琢,玄奘西行的虔诚执着;更是这条路,铸就了“千年大汉之魂”!(板书)

4、现在,对于这条路,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呢?这仅仅是一条丝绸之路吗?(生表达)师总结(课件出示): 这是一条“友谊之路”。

这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

这是一条“传承文明之路”。

总结: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张骞,让中国看到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现在,每当提到丝绸之路,总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名字——张骞;每当提到张骞,总会忆起一条伟大之路——丝绸之路。就让我们永远记住名垂青史的张骞,永远记住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结束)

板书设计:

丝 绸 之 路

长安

河西四郡

罗马

万里丝绸之路 张骞

勇敢

坚忍不拔

忠诚

千年大汉之魂

第三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详案)省优质课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详案)

濮阳市第五中学 王红玉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学生“朗读”为主线,以老师的示范朗读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层完成感知、理解、领悟的梯度学习目标,在老师适时的引领朗诵及解读中完成认知文本的升华。[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全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语汇。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态度,理解人物形象。3.理解并学习愚公精神。[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课

同学们,总书记在2017年新春贺词中因金句不断而倍受好评,在这诸多金句中以“撸起袖子加油干”最广为流传,成为2017年的流行语,这句话之所以受人追捧的原因是,它既接地气又形象地诠释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这是一种什么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呢?或许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就能找到答案。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二、读文释疑

1.师: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大意。时间是5分钟。(出示幻灯片2)

(学生按照要求,根据自学指导自主阅读)

师:大家关注到这些字音了吗?谁来试着读一下?(出示幻灯片3)读准字音

汝(rŭ)迂(yū)

厝(cuò)

魁(kuí)父

箕畚(jībĕn)

始龀(chèn)穷匮(kuì)

荷(hè)担者

亡(wú)以应 师:让我们齐读两遍。

2.师:请四名同学依次读课文的一、二、三、四段,其它同学认真听,把读错的字音和节奏不准确的地方画出来。对这四位同学的要求就是尽量读出文言味儿。

(出示幻灯片4)(学生读,师评价)师评价预设:

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很流畅。

这位同学读得声音洪亮,值得表扬。这位同学吐字清晰,听起来很舒服。

这位同学如果声音再大一点儿,就很棒了。这位同学如果不紧张,一定能读得更好。

同学们不仅字音读得准确,而且读出了节奏,真了不起!

(如果哪个段落读得错字多,可以再找一个同学读一读或是写到黑板上。)

三、话山说移

师:同学们对文章的大意读懂了吗?请用原文来回答。(出示幻灯片5)

师:太行、王屋二山如何? 生:方七百里,高万仞。

师:但是这两座山,对愚公而言,怎样? 生: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师:能否解释一下蓝色字?

生:惩:苦于,迂:曲折,绕远。师:如果移山,会如何? 生: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师:众人(包括神)对移山是什么态度呢?(出示幻灯片6)师:家人—— 生:杂然相许 师:解释“许” 生:赞同。

师:孀妻、遗男—— 生:跳往助之。师:其妻—— 生:献疑。

师:解释“献疑”。生:提出疑问。师:智叟—— 生:笑而止之 师:操蛇之神—— 生:惧其不已也 师:解释“已” 生:停止。师:天帝—— 生:感其诚。

四、读言品人

1.精读愚公妻和智叟语言,比较两人态度

师:在这其中,愚公之妻和智叟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们的态度如何呢?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他们的话?

学生读出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出示课件7)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请同学们比较他们语言的异同。可以先自己思考,然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老师巡视了解讨论情况 师:好,有发现吗?

生: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生:妻子是关心愚公,而智叟仅仅是嘲笑。生:愚公之妻只是提出疑问,而智叟是讽刺。生:愚公之妻说的是“以君之力”,称愚公为“君”,这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说的是“以残年余力”,这是对愚公的讽刺。

生:愚公之妻说的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是尊重事实的,而智叟说的是“曾不能损山之一毛”,这是夸张,表现他对愚公的嘲笑。

生: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惠!”直接表明他对愚公这种移山行为的否定。但愚公之妻没有说。

生:愚公之妻说“且焉置土石”是考虑到移山的实际困难,而智叟只是嘲笑愚公老。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深入,有理有据,妻子的献疑是从实际出发的,让我们看到了愚公面临的困难之巨大,而智叟的讽刺,则让我们看到愚公移山所面临的精神压力和打击。

师:两人的话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 生:疑问语气和讽刺语气。师:怎样读出疑问语气? 学生读。

师:疑问语气一般用升调来读,如:你去哪儿啦?怎么啦?为什么?在这里,表示疑问的句子是“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何?”谁来试试。

(请两位同学读)

师:智叟的讽刺语气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读。

师:讽刺语气一般用曲调,老师读一下。师读。

师: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一点儿?同学们试试。(请两位同学读)

师: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两位学生读)

2.品读愚公语言,分析愚公形象

从妻子和智叟的话中,我们应该能感受到愚公在移山这件事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精神压力,但是愚公又是怎样说的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愚公的话,谁能读一下?

学生找出,并读出。(出示课件8)

“我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师: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时候说的? 生:聚室而谋的时候。师: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预设一:

生如果说疑问语气,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愚公只一句话,就让家人杂然相许,可见愚公的话很有号召力,如何让语言有号召力呢?生如果说不出来,师就示范读出疑问语气和坚定语气让学生比较,由此得出结论:坚定的语气才有号召力,坚定的语气是通过重音和平调来表现。

生如果说坚定的语气,师引导学生读,如果学生读不出坚定,师引导学生通过重音来达到读出坚定语气的目的。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有号召力的人。

师:将近九十岁的老人要决心竭尽全力带子孙移山,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勇于挑战,迎难而上、信念坚定的精神。师:第二句是在什么时候说的? 生:在反驳智叟的时候说的。师:这一段应该如何读? 生:读出坚定语气。

师:刚才我们讲到用重音和语调可以达到读出感情的效果,同学们想一想,哪些字应该重读?

生读

师:在说到子孙绵延无绝期的时候,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越来越快,在“穷匮”达到顶峰,当人的力量无限大时,再高的山也变得渺小,所以,“而山不加增”就读得轻,“何苦而不平”要读出铿锵有力。

生根据指导读。预设二:

生:从“汝心之固„„”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师:面对打击,不畏缩。请读一下。生:“虽我之死„„子子孙孙无穷匮”,可以看出愚公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师:我们经常说一个人为了正义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愚公选择了一项事业,至死不渝,死而未已。请读一下,语速要越来越快,到“无穷匮也”达到顶锋。

生:从“何苦而不平”,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师:反问句,表示肯定,加强语气,读一下。(生读)

生:从他对智叟的反驳中,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聪明的人。师:从哪儿可以看出聪明。

生:智叟说他年纪大了,移不了上,他反驳即使他死了还有后世子孙,一定能挖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

师:他是在智叟讽刺他的时候,他才想到用这句话来反驳他,还是在挖山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

生:早就有了这种心理准备。

师:那么从这一点说,愚公的反驳,不仅仅表现了他言辞反应上的机敏,更体现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有深谋远虑的眼光。(随着学生的分析,师板书)

五、论事悟理

师:愚公那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似乎看到他穿越历史的风烟站在我们面前。

(出示课件11)同学们,愚公移山的故事始记载于战国前期思想家列子编撰的《列子》。这是一个神话寓言故事,也许在真实的生活中,未必真有愚公其人,但是千百年来,愚公移山的故事被不同的艺术形式引用、改编再创造:

1940年,徐悲鸿画国画《愚公移山图》。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愚公移山 的故事,发表《愚公移山》为题的闭幕词。

1999年,由韩永久作词,卞留念作曲,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唱响大江南北。2015年,由黄伟文作词,冯颖琪作曲,周笔畅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获奖无数。2009年,大型神话电视连续剧《愚公移山》播出。„„(师随图文展示旁白: 他被定格在徐悲鸿的画里,他被引用在毛泽东主席的发言里,他被传唱在不同歌手的音乐里,他被演绎在电视荧屏上,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就在于,愚公精神的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我们的中华民族一直在传承这种精神,所以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岁月,迎来了国家的日新月异。民族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历程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相信大家也会遇到像王屋、太行这样的大山,学了今天的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示呢?

(出示课件17)

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会启示?(学生独立完成,展示。)

师: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愚公那铿锵有力的话语,感受他的精神力量!学生齐读。

六、结语:

同学们,生活只会眷顾自强不息,奋勇拼搏者,而不会等待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者。让我们共立愚公志,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好,下课!

七、作业:

推荐阅读林清玄的《玄奘:万里取经路》

第四篇:《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第五篇:元日-教学设计-(详案)

元 日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大意。

4、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过年的快乐、热闹和喜庆,体会诗人在除旧迎新是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提到饺子、新衣服、压岁钱你会想到什么?(春节/过年),能说说去年你家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放鞭炮、吃年夜饭喝洒、贴对联)

2、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大年三十晚上到了也意味着过年啦!那有谁知道中国为什么会有过年这个习俗呢?年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欣赏视频,观看“年的传说”)

3、过年就意味过春节了。这是什么字?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是什么意思?(一年的第一天)。

3、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读经典之作,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6页,认真听古诗,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3、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诗。

4、古诗有古诗的味道,在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出示断句符号,再指名1-2名同学读诗。

三、了解掌握,古诗大意

同学们读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看一看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一)

1、出示“爆竹”: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爆竹就是鞭炮,出示爆竹图片,寓意竹报平安。

2、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大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一行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除

3、播放鞭炮声:伴着喜庆的鞭炮声,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开心、欢快)

谁来试着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一行?(指名读,点评,齐读)

(二)1、过年后冬天就要过去了,马上迎来的是什么季节?(春季)

出示“春风送暖”:猜一猜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春风送来了温暖)

你还知道哪些与“春”有关的成语或词语吗?(回答后大屏幕出示词语和成语,生开火车领读)

2、过年这么开心,人们吃饭的时候可以怎么庆祝一下呢?(喝酒)

出示屠苏:在古代春节时人们喝的酒是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了解屠苏酒)

3、春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既热闹又喜庆,谁能读好第二行诗?(指名读)

出示前两行诗句: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再一次感受一下春节家家户户放鞭炮、喝屠苏酒的热闹气氛吧!

(三)1、文中哪个成语表示家家户户的含义呢?(千门万户)也可以说千家万户。你还能说出带有千…万…的成语吗?(开火车领读,积累成语)

2、出示第三行诗句:谁能根据字形,猜一猜“曈”字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太阳)出示日出图片,曈曈指的是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3、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初升的红日照到了千家万户,给每家每户带来了光明、温暖和希望,那么这句诗该怎么读呢?(指导朗读)

(四)1、出示贴春联图片:观察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你会读春联上的内容吗?(同桌互读)

2、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挑选漂亮的春联贴在门上,除旧迎新,同时也表达对新一年寄予的美好愿望。在古时候也是一样,只不过人们在门上挂着的是用来辟邪的两块桃木板,出示图片,这就是桃符,我们如今贴春联的习俗就是由古代挂桃符演变而成的。

3、每一年人们都要告别旧桃符,换上新桃符,4、出示最后一行古诗:你能在这行诗中找到一对反义词吗?(新-旧)

你能说出一个含有这对反义词的成语吗?(除旧迎新)

5、出示插图: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你能不能说出宋朝人过春节时都做些什么呢? 放爆竹、喝屠苏酒、挂桃符

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开心、喜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三、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一)、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暖”、)这暖不仅仅是温暖,还有快乐、热闹。我们就来找找这“暖”意来自何方。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

1、感受“暖”

“暖意”何处来?(放鞭炮的热闹,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

2、谁“暖”?

(1)作者“暖”:新法推行成功(相关资料)(读: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读作者]

(2)百姓“暖”千门万户:普天同庆(读: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

(3)读者“暖”

文字的传递(读:这是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吟诵千年的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

所有的中国人:文化的传承(读: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这是我们华夏祖先传递过来的温暖。)

(二)、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小结:这样一首融情入境,寓意深刻的经典诗作,我们跟着视频一起来吟诵吧!

四、推荐古诗经典,拓展延伸激励读写古诗

1、这首描写春节的故事脍炙人口,还有其他描写春节的哪些古诗?

2、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以及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下载《我是什么》优质课教学设计(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是什么》优质课教学设计(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城教学设计详案(模版)

    《边 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传说中凤凰展翅飞升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这里民风淳朴,这里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世外桃源----《......

    2015参赛教学设计详案

    U5 A2 Let’s learn 一、教材内容:四下U5A2 Let’s learn Let’s do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衣物,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单词clothes ,hat, skirt, dre......

    《掌声》教学设计(详案)

    《掌声》教学设计(详案)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领导来听课,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好吗?(鼓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换了地方上课,还来了那么多老师,你们紧张吗?(紧张)老师也......

    《检阅》教学设计详案

    一、导入 1.(播放视频)师:知道刚刚视频中播放的是什么场面吗?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参加过国庆节检阅活动,但是我们学校举办过运动会,同学们曾经参加过入场式检阅,你能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黄继光》教学设计 详案

    《黄继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光荣而艰巨) 2.指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与人物描......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详案)[★]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执教:陈伟华 教学目标: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盘古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学习兴......

    《晚风》教学设计(详案)

    《晚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柔和、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表达的美好情绪。 2.通过体验、探究,懂得八六拍号的意义,掌握其强弱规律。 3.在聆听表演的基础上突出主题......

    草原教学设计详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狗街镇华兴小学 教师:潘永宏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