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设计》。

第一篇: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知道每年有12个月和每月有多少天,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在经历探索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以及探究与收信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知道每年有12个月和每月各有多少天。

教学难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附页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家长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们心情怎样?我相信今天这个日子将令我们终身难忘。那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期吗?

在生活中会有许多令人兴奋或难以忘怀的日子,我们一起看屏幕回忆一下这些日子(出示课件)(北京国家体育馆奥运会开幕式、抗战胜利70周年)

师:这些难忘的日子都用了哪些单位?

生: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师: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什么?(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那你们说的对不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年月日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要了解年月日,首先就要学会看日历。

二、通过观察,探究新知

(一)通过观察,认识年历,探究有关大月和小月的知识。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2013年年历卡。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请仔细观察这张年历卡,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这是2013年的年历卡、一年有12个月、每月的天数有的有31天、30天、2月只有28天、每一天分别星期几)

师:你们真聪明,小小年历卡中隐藏的知识都被你们找出来了。现在请你们在年历卡中找出今天的日期,看一下是星期几?这个月的天数是多少?(30天)

师:现在你们会看日历了吗?那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份表格。(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份表格是要我们做什么吗?示范填出2013年1、2、3月的天数。接下来请你们对照2013至2016年这四年的年历卡,独立将表格填完整,看谁填得又对又快?同学们填完了的请举手。现在请你们对照大屏幕检查一下自己填得是否正确?填全对的举手。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份表格中的数据,与同伴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生:我发现每年的1、3、5、7、8、10、12月都有31天,每年的4、6、9、11月都有30天,2月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

师:你们说得真好,从中可以看出每一年都有多少个月?(12个)你们能将这12个月分类吗?

师:可以按什么标准来分?(天数)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提醒学生要有序地分类,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最后再检查一下都分完了没有。

师:介绍什么叫大月,数一数共有多少个大月?什么叫小月再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月?2月是1个特殊的月份,2月有28天的这个月叫平月,2月有29天的这个月叫闰月,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关于平年、闰年的知识我们明天继续探究。

师: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和1个特殊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大月有哪些月份?小月有哪些月份?

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两种方便我们记忆的好方法,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

师: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来记住大月和小月分别有哪些月份?

(学生记忆4分钟后,再检测一下大家的记忆力)

师:同学们表现这么好,我想奖励一下大家,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出示游戏规则。

游戏的名字叫跳起来。

游戏规则:几个人站成一排,1个人报出月份,如果报出的月份是大月,就往前跳一步,如果报出的月份是小月,就往后跳一步。

再让学生在组内玩一玩这个游戏。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68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再请评价一下同伴。

板书设计:

年 月 日(看日历)

(7个)大月 31天 1、3、5、7、8、10、12月

一年有12个月(4个)小月 30天 4、6、9、11月

平年 28天

(1个)特殊月 2月

闰年 29天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三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人美版)

三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人美版)

文章来全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教材包括十八个课题。教学安排考虑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与前面学过知识的衔接,同时,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与需要。

教材突出艺术学习的价值;隐含学科知识技能,在低年级学段更注重感性的积累和体验;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注重艺术能力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在课程设计中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人文精神内涵,从和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选择人文主题,并注意单元主题的延伸与拓展。教材内容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与参与。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个人的目标,抓住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点谈本学期的具体措施(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创造性的培养、电教辅助教学、评价的改革、减负手段等)合作的学习方式:

分小组(或者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例如:戏剧表演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或按照已经分成的小组,各自分角色进行排练和表演。特别是本组所要表演的剧情,可以根据自己小组对内容的理解而改变,这就需要小组成员充分的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创造性的培养:

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之后,激励学生创造性的进行研究和探索。了解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同时设想自己在此方面进一步学习的方式、方法。电教辅助教学:

1、录音机、录音带、VCD(机、光盘)

2、电子课件

3、上网(适合学生学习、教学使用得当的网站)。评价的改革:

由过去强调优劣、确定等级、考试选拔的评价方式转向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艺术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1、我的小天地(2课时)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有关居室的功能和特点.以及不同地区、民族在设计上的不同文化和习俗。了解自己的小天地不仅有一般居室的特点,还要有表现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表现和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幸福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人。启发学生通过设计、表现自己的居室,体验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有关居室设计的文化、习俗。加深对自己身边居住环境的了解,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难点:

绘画时房间里家具与家具、家具之间与周围环境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前后、大小关系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教师作自我介绍,学生依次作自我介绍.二.导入新课:

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夏邦蒂埃夫人和孩子们》

今天我们是第一节课美术课,我想大家都想轻松一点,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一幅外国名作.学生欣赏讨论:1.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感觉怎样? 2.从画中、文字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东西?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介绍《夏邦蒂埃夫人和孩子们》的相关知识: 1.古典油画的特点

2.《夏邦蒂埃夫人和孩子们》的画面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小朋友作品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古代名作《夏邦蒂埃夫人和孩子们》,这幅作品虽然好,可是同学们总觉得它离我们台遥远了是吧?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现代一点的东西。提问:1.你看到的都是些什么地方?你最喜欢那一个设计,它有什么特点?

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卧室,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谁能告诉大家你的那片小天地是怎样的?

3.你对你的小天地满意吗?

4.你理想中的小天地是怎样的?它的布置应当具有什么功能和特点? 5.你准备怎样去改进你的那片小天地呢?(学生讨论)

想一想,在你动手的时候你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内容、比例、层次等)二.学生作业:要求:可凭记忆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自己的居室。三.学生作品展示:学生交流讨论

1.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有什么值得我们学的地方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拓展:

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试着设计我们的教室、校园等。教学反思:

第2课民间面塑

教学目的: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教学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课前准备:橡皮泥、牙签等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暑假老师去公园玩,看到有人在用面团做小人,你们见过没有呢?

二、形象回忆作品赏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同时介绍面人的流派知识。除了面人,你还见过其他用面做的工艺品么?

课件不同地域、不同题材的“面花”作品,同时介绍一些春节、端午节、七巧节、老人做寿婴儿满月等不同时节场合的讲究规则。请同学结合自己生活的所见来谈一谈,有的同学可能过年的时候随父母回农村探亲见过,有的同学在民俗村见过,也有可能有的同学曾经生活在农村,还亲自动手制作过,谈谈他们的感受。

三、小组探究

为什么我们用面来塑造?感受一下面和橡皮泥有什么不同?紧密细腻,黏合力 联系捏橡皮泥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手段来造型?揉球搓条扎眼 看看书中的作品,有哪些地方你不知道是怎么做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动手操作

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以及用这些方法可以制作哪些特殊的装饰。

三、自主创作

结合不同的造型手法,创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四、互相交流

面塑博览会开幕啦!组织学生有秩序的互相欣赏浏览。

谈谈自己分别的发现,分别从造型设计,创意、色彩搭配、造型手段等方面进行评述。

五、课堂延伸

由于时代、地域、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我国的面塑艺术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风貌;今天你创造出了面塑作品,珍藏了好朋友的面塑作品,这可能是你的第一件藏品,希望今后同学们更多地关注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葩。教学反思:

冰棒棍玩具 教学目标

1、参考教材中作品,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彩色纸、剪刀、胶水、彩色笔根据预先的设计进行冰棒棍玩具制作。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和动手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利用冰棒棍制作动物、人物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难点:作品的新奇、牢固、美观、生动。学习材料

冰棒棍、大头针、彩色纸、胶水、彩色笔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谁能说说冰棒经过组合之后有什么特点? 布置学生研究教材第7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问:(1)说说你熟悉的人物、动物的运动方式。

(2)想想开合的冰棒棍像什么动物的嘴?学生分组观察冰棒棍的组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新课教学:

(1)结合手中材料,学生分析、研究,了解用冰棒棍设计人物、动物的一般规律。小组同学互相启发谈话。了解冰棒棍组合后的活动规律。(2)布置学生研究教材第6页:冰棒棍玩具制作的步骤。小组中进一步新的创意和设计。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三、布置作业:创作实践活动教师巡视辅导。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四、小结。提问:说说制作冰棒棍的体会。

板书设计: 冰棒棍玩具 作品展示:

课后反思: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吃冰糕是常事,但对于冰棍棒却丝毫不于珍惜,因此在上课时有个别的同学还没有搜集到足够的冰棍棒,我只好让学生用卡纸做了一批假冰糕棍,尽管最后的作业效果还不错,但总感觉卡纸和冰棍棒做的作业还是有区别。

第四课植物籽粒拼图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各种色彩、大小的植物籽粒拼摆、粘贴出图形的方法,进行造型创作。

2、感受拼图创作的乐趣,增强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提高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创作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会制作植物籽粒拼图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教学难点:制作一幅与众不同、有创意的植物籽粒拼贴画。

学具准备:各种植物籽粒(如:红豆、绿豆、西瓜籽、大米等)和胶水(胶水或白乳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感知探索

1、欣赏分析植物籽粒拼图。

2、分组讨论植物籽粒拼图究竟美在哪儿?为什么美?

3、思考如何制作精美的植物籽粒拼图?

4、直观感知制作步骤,分为:⒈用铅笔在卡纸上起稿;⒉在需要粘贴处涂胶水;⒊用选择好的植物籽粒拼图。

三、实践创作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准备各种不同大小、颜色的植物籽粒。

2、讨论: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用植物籽粒来制作一幅有特色有创意的拼图。

3、实践创作: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小小拼图艺术展”,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的感受。

2、让学生参观、评选,让学生体味创造和创造成功的甜蜜。

五、延展 用课件或实物展示用贝壳、小石子等拼贴的拼图作品。引导学生学会到生活中去找寻美、发现美,让孩子们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板书设计: 植物籽粒拼图 小小拼图艺术展:

教学反思:

《植物籽粒拼图》一课是利用各种植物的种子、纸板和胶水进行拼图、粘接、创造和设计形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制作能力。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比较自私,没有合作意识,不愿意合作,还不愿意与合作者分享自己带来的种子,看到这种情况,我便告诉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帮助他人是美德。第五课 面具 教学目标:

1、用夸张的方法制作面具,学习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面具。教学难点:五官的粘贴。

学具准备:对开的报纸或其他纸一张,16开纸一张,剪刀、胶水等。教学过程:

一、上课,师生问好,展示面具,揭示课题——《面具》,教师作启发性谈话:教师根据准备好的面具让学生编一个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简单些,可让学生戴好面具依次走进教师,以其新奇、好玩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制作欲望。

二、介绍制作步骤

1、制作面具底坯。用对开大小的报纸或挂历纸,按图所示步骤折出面具的底坯。

2、想好做成什么样的面具。

3、通过剪、折、卷等方法,做成五官及其他部件备用。

4、粘贴。粘贴时要注意:一是五官的位置,特别是眼睛。可先戴在头上

做个眼睛部位的记号,然后再剪个圆洞洞,这样就不会妨碍视线;二是先后顺序,应先主后次。如人物面具,应先贴眼、眉、嘴,再贴胡子、装饰、花纹等。

三、展示部分学生作品,教师或学生进行讲评。

1、让一半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面具,另一半人观摩评判,然后呼唤位置 评判。

2、请制作有特色的小朋友到上面来,给大家讲讲他制作的面具叫什么? 怎么绘想到制作这种面具的。

3、请几个有表演才能的小朋友到上面来,戴上面具,即兴表演一番或说 上几句话。

五、下课,清洁教室。板书设计:

第五课 面具

粘贴时要注意:一是五官的位置,特别是眼睛。二是先后顺序,应先主后次。教学反思:

《有趣的面具》让孩子们能学习用夸张的手法自制面具,引导学生用剪、贴、画、折等方法制作,并能启发学生认真细致、有创造性地操作,制作材料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选用,学生兴趣很高。

第六课红色的画 教学目的:

1、认识三原色

2、知道红色的画是以红色为主的画面。认识不同的红色,运用不同的红色使画面更有层次。

3、能以红色为主画一副画。

4、培养学生生活的情感,提高对色彩美的感受能力,加强对学生探究式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感受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各种红色在画面上的运用。

教学难点:能画出有创意的绘画作品,运用各种红色使画面更有层次、主体突出。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全班分成四组:红队、蓝队、绿队、黄队。四个队分别以四种颜色树代表。获得奖励的在相应的树上贴上一个果子。

二、认识三原色(展示色卡)

师:你们猜猜世界上有哪三种颜色是其他颜色无法调配出来的? 生:红、黄、蓝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这三种颜色我们又把它叫做(三原色)师:这三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喜欢红色的同学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红色,学习用红色作画。(出示课题)

三、新授

1.体验红色的美感及红色的特点。

图片上是什么?这些图片上的红色给你什么感觉?平时你还见到哪些红色的物体?

2.欣赏书上的作品。

生活中的红色给你这么多美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学习红色在绘画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1)欣赏书上作品(感受红色在绘画作品中的美感,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涂抹色彩。)师:看了这么多红色的画,你最喜欢那一幅,为什么? 生:(自由说)

师: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以红色为主。

总结:这些作品都以红色为主,分别表现了丰收、欢庆、美丽的场面。

(2)欣赏色调不同的两幅图片(解决:学会运用不同的红色使画面层次更丰富。)师:这幅画还有其他的小朋友也画了,这两幅画哪幅好,为什么? 师:这副画中有哪些红色?

师:你能调出来这些红色吗?(学生自由调色)

(3)欣赏其他作品(拓展学生思维)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红色的画,认识了这么多红色,看看小朋友们是如何表现的?

四、学生实践(刚才欣赏了小朋友的画,你们想不想把自己对红色的感受也表现出来?)1.启发思维,引导作画。

如果让你以红色为主画一副画,你想画什么?用哪些红色?

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五、评价学生作业。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六、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六课 红色的画

三原色:红、黄、蓝 红+黄=橙 三间色:橙、绿、紫 黄+蓝=绿 红+蓝=紫 教学反思: 《红色的画》这一课教学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三原色,知道红色的画是以红色为主的画,能够以红色为主创作一幅画,使学生体会到红色的魅力,并且提高学生对色彩美的感受能力。感受红色给我们带来的热烈的、喜庆的、奔放的美感。

第七课 黄色和蓝色的画 教学目的:

1、认识三原色

2、认识不同的黄色和蓝色,运用不同的颜色使画面更有层次。

3、能以黄色或蓝色为主画一副画。

4、培养学生生活的情感,提高对色彩美的感受能力,加强对学生探究式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感受黄色或蓝色特有的美感及各种黄色或蓝色在画面上的运用。

教学难点:能画出有创意的绘画作品,运用各种黄色或蓝色使画面更有层次、主体突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好现在我们就一起听一个故事吧!提问:这个世界上要是真的没有颜色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接着把这个故事说一说.生:

1、小鸟找不到家了。

2、不能画带颜色的画了。

3、分不清早上和晚上了。

师:既然没有颜色世界会变得如此的糟糕,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

1、把世界涂上颜色。

2、让小魔法代把颜色还给世界。

师:我们看看故事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 师:刚才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生:颜色对我们很重要,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颜色。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颜色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提问:你能说出几种认识的颜色?

生:红、黄…… 师:你们知道这些颜色是怎么来的吗?几天老师请来了三个小伙伴,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红、黄、蓝)。今天老师就用这三种颜色给同学们变个魔术。

师:老师刚才是用红色和黄色变成了橙色,下面请同学们用红色和蓝色、黄色和蓝色看变成什么颜色?

生:红色和蓝色可以变成紫色。黄色和蓝色可以变成绿色。

师: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可以变出橙、绿、紫。

师:同学们说一说我们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颜色是橙、绿、紫色的。师:我们来回忆一下橙、绿、紫色是怎么来的?(课件出示)绿色是怎么来的? 紫色是怎么来的? 橙色是怎么来的?

原色:不能用别的颜色合成的基本色,但它们却能调出其它的颜色。间色:由两种原色调成的颜色。

师:现在老师出一道题目考考大家看你们学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出示课件)师:同学们想不想用今天学的知识来完成一幅漂亮的画。学生作业

师:黑板上这些作品都是同学们完成的,请你说一说你认为那一幅好,好在什么地方。

三、小结

我们今天学的色彩知识只是色彩王国中的一小部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将和同学们学习更多的色彩知识。同学们想不想学? 板书设计:

第七课 黄色和蓝色的画

三原色:红、黄、蓝 红+黄=橙 三间色:橙、绿、紫 黄+蓝=绿 原色:不能用别的颜色合成的基本色,红+蓝=紫 但它们却能调出其它的颜色。间色:由两种原色调成的颜色。

第八课 机器人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知道机器人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2、能画或做一个机器人。

3、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机器人的种类、特点和功能,利用多种绘画用具进行绘画创作或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

2、生动的表现机器人的功能和作用。讲授新课: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非常特别的朋友,现在,让我们看看——它是谁?它在干什么?

机器人能帮人们做许多事情,它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当一次“小小科学家”,来设计又本事,又神气——机器人!(板书《机器人》)

2、读画:目前我们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机器人呢?——有。让我来看一看各国的科学家发明出了哪些机器人

3、范图分析:这幅画画了些什么呀?——再来看看,这幅画的构图饱满不饱满呀?——很饱满!

4、作画步骤:

那机器人该怎么画呢?现在老师示范一幅《机器人》

(1)想(2)画机器人(3)添背景(4)上色

5、欣赏儿童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小朋友画的——“机器人”。看的时候可以互相讨论:这幅画里的机器人长什么模样?它有什么本领?(请两位小朋友评点最喜欢的画。

6、欣赏了这么多小朋友画的《机器人》,每幅画都与众不同,有自己的想法。

7、学生作画

三、讲评,小结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表扬有创造性的学生 板书设计: 第八课 机器人 机器人的制作过程: 作品展示:(1)想(2)画机器人(3)添背景(4)上色 教学反思:

第九课 捏泥巴 教学目标:

1、培养想象、造型、创造和合作能力。

2、在欢乐的气氛中体会美术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验你的特性

2、以生活为源泉进行创作,小工具的使用。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纪律,检查用具。

二、导入:欣赏原始时代的陶艺作品。

1、这些器物的造型让你想到了什么?

2、你知道他们使用什么做的吗?

3、哪个造型让你觉得非常有趣?

4、古代的先人们用什么方法制造的?

三、新授:

1、教师讲授示捏泥方法。揉、捏、搓、按、擀……

2、探究:利用自己带来的工具,看看你有什么创新的使用方法。

3、欣赏书上作品

你喜欢哪一个?他给你什么启迪?如果让你做,你打算做个什么?小组讨论。尝试用这些方捏成高矮胖瘦不同的形体学生实践,发言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学生作业。

五、小结

作业展评: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同学讲讲你的创作思路。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 第九课 捏泥巴

捏泥方法:揉、捏、搓、按、擀…… 教学反思:

第十课 童年 教学目标:

1、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生活的情况,学会通过观察 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童年都有各自特点。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2、认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不同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教学过程:

一、导人(板书课题)

1、引导学生分析现在的童年生活。(请一两名学生将将自己美好的童年故事)

2、师小结:看得出,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往事。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艺术家们的内心世界,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二、新授

1、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欣赏到的四幅从古至今、风格各异,但又都是表现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看一看,你最喜欢哪一幅呢?(学生观察并思考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一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作品,选择相对应的小组重新坐好。

2、引导各组学生为本组评选出组长。

3、出示四张自学提示卡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

4、共同欣赏分析:

(1)《端阳婴戏图》苏焯(宋)这幅画是用哪种绘画方法表现的?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人物?画中描绘的是哪个节日?他们在做什么?你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画中的情景吗?(学生表演)(2)《翻身奴隶的儿女》于月川

画面中的人物是哪个民族的?她们在做什么?这幅画所描绘的内容发生在什么年代? 一幅为国画工笔重彩,用笔细腻。一幅为国画小写意,用笔洒脱。二者都具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中国画特点。

(3)《战斗中成长》秦大虎、张定钊(重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以抢答形式回答问题,其他小组补充)这幅画的表现方法有何特点?画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看到这幅画你联想到了哪部影片?战士和你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4)《冬天的阳光》王今栋(重点分析艺术表现形式)解决问题:(学生自设问题,共同解决。)从这幅作品中,你看懂了什么?你还想了解关于这幅作品的哪些知识?

三、总结

1、学生总结: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童年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2、教师总结: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家的情感,体会到了艺术的形式美,它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使我们对不同年代的美好童年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课后,你还可以问一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愿意和你一起去回顾自己童年时代的美好往事。

童年永远是人们热衷的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在每个不同的年龄段体味到人生不同的快乐。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童年的那段时光留给我们的往往是最纯粹、最难忘,同时也是最美好的记忆。

四、课后作业:

与自己的家人交流童年的往事与感受,并创作一幅童年题材的绘画作品。板书设计: 第十课 童年(1)《端阳婴戏图》苏焯(宋)(2)《翻身奴隶的儿女》于月川

(3)《战斗中成长》秦大虎、张定钊(4)《冬天的阳光》王今栋 教学反思:

通过欣赏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服饰等方面进行描述,进而对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进行分析、评述。学习艺术家利用不同的方法表现童年。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童年生活有初步认识,能从中体会到自己童年生活的幸福,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第十一课 怪兽 教学目的:

1、培养想像力和形象创造力。

2、训练学生的概括、想像、夸张和构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形象的设计能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准备情况。

二、导入

1、引导讨论,创造讨论气氛。

①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如小猫、小狗、小兔、老虎……)②说说没见过的动物。(如龙、恐龙、太空怪兽……)

③再说说这些动物有什么特征。(它们身体庞大、样子凶猛……)

2、小结,揭示课题。

这些怪兽都是人们想像出来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创造新的怪兽形象。

三、新授

1、出示龙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这个怪兽叫什么?它是由谁创造出来的?

龙是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中国人也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2、想一想,龙本来不存在,劳动人民是怎样创造出它的样子来的?(把许多动物身上的特点集合在一起。)

3、找一找,龙身上有哪些动物的特点?新课|标第|一|网

讨论后得出结论:(结合图片进行对比)

龙的角是鹿的角;龙的嘴巴是鳄鱼的嘴巴;龙的身体是蛇的身体; 龙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龙的鳞片是鱼的鳞片。

四、学生作业

原来怪兽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如果让你来创造一个怪兽形象,能不能让大家更惊奇?好好想一想,大胆试试看。

五、教师辅导

1、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不受真实物象局限。

2、创造出来的怪兽形态要完整,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六、课内小结

学生作业点评。(结合学生自己讲述的创造意图进行评析,以表扬、鼓励为主。)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 怪兽 展示作品:

课后反思:

学生基本都能采用方法设计怪兽。但我觉得还有些需要改善,如给学生研究的怪兽比较具像,使得学生在创作时不够大胆,想象力不够丰富。如果在小组汇报后欣赏怪兽图片时,能作深入讲解,特别是对变形这种方法的研讨,那么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设计的怪兽造型会更加丰富。

第十二课 连环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创作连环画作品,了解连环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连环画创作的能力、语言表达及综合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

难点:故事中主要情节的画面表现及形象的连续性。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

你了解连环画的一些什么知识呢?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进入连环画的世界。

二、探究式学习

1、根据每四人小组提供的连环画资料,小组合作研究:(1)连环画和以前学过的画有什么不同?(2)连环画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反馈交流:

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情况。

3、师生共同总结:

连环画的特点:故事性强,图文并茂,画面内容和形象具有连续性,色彩丰富等。连环画的组成:封面设计,图画,文字

4、对于封面设计,文字你觉得应该应注意些什么呢? 封面设计:有题目,主要形象,作者名字,色彩漂亮等。文字:简洁

5、欣赏引导分析

(1)欣赏教材中连环画的内容。

(2)你能根据作品讲讲画的是什么故事吗?

(3)小组研究:作品如何在不同的画面里表现同一个形象的不同动态。(4)组际间的交流

三、动手实践,创作连环画

小组进行分工合作,自编或已准备好的小故事画成连环画

四、展示评价

学生组际间相互介绍自己组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连环画

连环画的特点:故事性强,图文并茂,画面内容和形象具有连续性,色彩丰富等。

连环画的组成:封面设计,图画,文字 课后反思:引导学生欣赏书本上的作品后,请学生讨论并介绍自己的连环画名字和简要的故事内容,再引导学生先把故事内容分割成几块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之后根据文字再画出图案。整个课堂流程清晰,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住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并较好的用绘画表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形象的连续性,解决了课堂的重难点。

第十三课 对印版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对印版画的简单印制技巧。

2、学习对印版画不同的表现方式。

3、培养学生感受分析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对印版画,学习简单的对印技巧。教学难点:

如何巧妙地将印好的画面进行新的创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你们喜欢画画吗?都喜欢画什么?

我今天给你们介绍一位朋友,她叫蒙蒙,他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画画,空闲的时候她总会趴在桌前,认真的画画,那么现在让我们去看看她,看她今天画的什么。

同学们,请你们帮助蒙蒙想个办法,怎样把原来的画变成一张漂亮的作品?(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想到什么办法?)

二、讲授新课

1、你们帮助蒙蒙想了这么多的办法,她非常高兴,刚才××同学想的办法呀还是一种作画的方法呢,叫对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验对印的乐趣,请同学们把美术书翻到13课,对印版画。

版画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你们看,是不是很漂亮?这些画可不是画出来的,你认识对印的图形,而是印出来的,不同的工具和材质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艺术家们最会充分应用这些不同来创作,具体都有什么方法呢?我们以后去慢慢了解,今天让我们先来体验一种最容易掌握的制作方法,对印版画。(板书课题)

2、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克隆”技术吗?下面我们做一下“克隆”游戏。师:这两幅画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1)相同点(2)不同点

你们想一想,这两幅画是怎样“克隆”出来的?(讨论一下)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是怎样做的?

第一步:粘贴好两张纸,在其中一张纸上画轮廓。第二步:用手压一压。第三步:画一笔,压一下。

第四步:添加背景,画一画,压一压,一幅画变成了两幅画,这样的画我们可以称它为“对印版画”。

3、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两张画为什么没有对印成功?

小组讨论:水太多,水太少。新-课-标-第-一-网

师总结,对印时,水不能太多滴下来,也不能太少,笔拉不开,水分要适当。同学们请看相同的图案印在不同的纸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添加上不同的背景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

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一下示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一看我是怎样做的。

4、你们想一想,学会了对印的方法,可以怎样应用呢?(1)印在衣服上(2)印在家具上

(3)印在书包上(4)印在相框上

教师小结:对印版画的制作方法既简单又好看,还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用这种方法将周围的事物打扮得更漂亮,你们说好不好?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 对印版画 制作过程:

第一步:粘贴好两张纸,在其中一张纸上画轮廓。第二步:用手压一压。第三步:画一笔,压一下。

第四步:添加背景,画一画,压一压,一幅画变成了两幅画,这样的画我们可以称它为“对印版画”。作品展示: 课后反思: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扩大学生视野,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则只在关键之处作出精要的点拨或总结。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高效地掌握了新知。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大胆想象,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第十四课 爬升玩具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升玩具的制作方法。

2、进行爬升玩具的创作和设计。

3、感受爬升玩具的创作、设计、制作的乐趣,提高学生选择材料、色彩进行创作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学习爬升玩具的创作、设计。

2、作品的新颖,制作的精美、实用。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用具

三、导入:出示会爬的玩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导出课题。

四、授新

1、总结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思考

小玩具为什么会爬呢,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让小玩具爬起来么?仔细观 察,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2、示范说明集中会爬的玩具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欣赏其他学生作品,开拓学生的思维。

五、布置作业:

拿出材料,开动脑筋,做出一个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会爬的玩具。四人小 组里的小朋友要比一比谁的玩具爬的最好,最长。比一比谁的作品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六、制作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制作会爬的玩具,而且我们把一些废品装饰后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玩具,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废品”有待我们发现进行装饰,充分利用成为有用的物品。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爬升玩具 作业要求:

1、创新

2、美观、实用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本课教学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同的设计制作之中,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培养设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目的。启发学生巧妙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可再利用的废旧物品,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习惯。

第十五课 彩墨游戏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宣纸的特性,懂得墨和水能够在生宣纸上渗透,扩散的特点;

2、能够在生宣纸上随意扩散的墨迹的基础上进行添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3、让学生在有趣的水墨游戏中体验和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感受水墨游戏的乐趣。重点难点:在墨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添画。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在上节课里,我们通过有趣的水墨游戏,发现了水墨……

2、从水墨在生宣纸上具有渗透、扩散的特性导入,用直观演示法展示水墨渗透、扩散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

3、设疑:水墨的这个特性有什么作用呢?——可以用来画“大怪兽”。“大怪兽”三个字对学生通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当学生听到这句话时,一下子就来精神了。这个时间就是导入新课最好的时机。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体验:

1、只要把墨倒到生宣纸上,让它自己散开,真的就可以变出一只大怪兽吗?是的,可以。因为在国画当中,有一种技法叫做泼墨画。(板书)说起泼墨画,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 三国东吴孙权当皇帝时,喜好绘画。有一次,孙权叫一个画家给他画屏风画,画家画着画着,不小心在漂亮的画绢上溅落了一小点墨。画家吓了一跳,他知道孙权性子暴躁,弄污了他的画绢,就不定会被革职治罪。怎么办呢?画家紧张地反复思索对策,突然,他心里一亮,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于是,他很镇静地急速挥毫,很快把画画成,他机智地利用这一小点墨,加上几笔,依它的形状,点染成一只小苍蝇,画得又细致又逼真,栩栩如生。过了两天,孙权把这张屏风画要去,伫立画前欣赏,发现屏风上画的是一篮杨梅,篮子旁边的有一个小苍蝇,似乎在爬动。他就用衣袖对着苍蝇挥动一下,想把它赶走,不料苍蝇却动也不动。孙权又用手指去弹苍蝇、苍蝇依然不动,这时,他定睛细看,才看清那是一只画上去的苍蝇,孙权不禁高兴地称赞起来画家来:“真是画中圣后,朕以为那是一只真苍蝇呢!”这就是绘画史上为人津津乐道传作美谈的“误笔成蝇”,这位有高超写实技巧的画家叫曹不兴。

2、回顾刚才的故事,提炼出泼墨画的作画步骤:

泼(把墨倒在纸上)——形(形成一定形状的墨迹)——添(根据形状想象添画)——成(成为一个具体或者抽象的形状)

3、名家作品欣赏。看看大师和小朋友们如何通过泼墨的方法,形成各种有趣的形象的。

三、表现:

同学们看过了这么多有趣的泼墨画作品,肯定也想自己亲自试试。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才能画出一幅好的泼墨画作品;

1、泼:让学生自己先动动脑筋,想想应该怎样泼。然后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谈中,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泼墨的方法和窍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师空间的限制,不赞成学生直接把墨倒到纸上。建议可以用滴、用白云笔画、用纸拓印等方式泼墨。同时也需要让学生知道,不一定要泼浓墨,中墨、淡墨都可以泼。甚至可以通过泼不同深浅的墨,使画面更富于变化。

2、形:水墨在生宣纸上渗透、扩散,会形成各种有趣的墨迹。这是要注意用废纸把多余的墨吸掉。

3、添:这里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一般我们选择了在墨迹完全干透之后在添画,以防添加的墨线扩散。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会结合添画步骤图,看看大师们是怎样把墨迹的基础上添画的。我们也可以玩“猜一猜”游戏,猜猜大师们可以把这些墨迹变成什么玩意。时间容许的话甚至可以请学生上台尝试一下添画。如果墨迹干了,学生就可以尝试着在自己的作品上添画了。添画之前,不妨把画纸转换一下角度,看看会不会有更多的想法?

4、成:添画完成后,同学们的墨迹都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大怪兽。给你的怪兽起一个名字,写在它的身边吧。教师在这个步骤要抓紧时间给学生的作品拍照,准备下一环节的欣赏展示用。

四、回顾:

1、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大怪兽。(包括它是怎样画出来的)

2、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这节课里,你发现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3、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孩子们搞卫生,收拾学习用品 板书设计:

第十五课 彩墨游戏 泼墨画的作画步骤:

泼(把墨倒在纸上)——形(形成一定形状的墨迹)——添(根据形状想象添画)——成(成为一个具体或者抽象的形状)教学反思:

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绘画语言——点、线、面,学习用简单的技法进行表现,在彩墨游戏中去发现彩墨与宣纸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从而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通过这堂课的练习,让学生都得到了锻炼与愉快的体验。

十六 身边的设计艺术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设计艺术,了解艺术设计的“适用美观”的特色,感受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

2、在欣赏设计艺术作品、讨论评价、尝试创作、作品互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从中体验到设计艺术的乐趣。

3、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提高艺术创造的持久兴趣。

4、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用语言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设计艺术特色,感受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运用艺术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创作。

2、感受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教学过程:

一、发现美

1、小朋友喜欢逛超市吗?

2、超市里有什么?

3、小朋友对超市真熟悉!今天老师也开了个小小超市,想不想看?(师揭布)喜欢吗?(1)请你来挑一件,这只杯子什么地方最吸引你?(2)你喜欢什么?为什么?(3)哪个地方最合你的心意?

(4)你呢,想选哪件?说说原因。

看来,小朋友对既实用又美观的东西都很喜欢。

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一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无疑会引起孩子们观察及感知对象的极大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形象去感人,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从而了解美术的基本因素——形状、花纹、色彩等等,培养形象思维和造型能力。可以说,设置形象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二、感受美

1、在我们生活中,除了杯子、闹钟,还有好多既能用,又很美的东西呢!你们发现了吗?

2、书上的小朋友也找到了好多东西,请大家把书打开,p34-35,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东西,你们都熟悉吧?请选择一件最喜欢的物品介绍给你的同桌听。(生互相介绍)

师表扬:小朋友介绍得真细致,象个小小推销员。

以真挚强烈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投入、主动参与。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活动及时进行鼓励、表扬,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欣赏美

1、欣赏了这么多东西,你发现每一类物品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形状 花纹

色彩(师板书)

2、小朋友观察得真细心,一件可以使用的东西,要让大家都喜欢,我们不仅要改变他的形状,还可以改变他的花纹和颜色。

3、根据这些方法,伟大的设计师们设计出了更多美观实用的物品,现在,老师请大家当回小小评论家,来看一看,评一评。

4、小结:设计师们的想象太奇妙了,小朋友,如果你来当回小小设计师,你想设计什么呢?

四、创造美

1、小朋友想的物品真多啊!你们知道吗,大家最喜欢的米老鼠公司正在举办一个“创意设计”大赛,只要我们把身边的物品变一变,画一画,变得既实用又美观,你就可以得到最佳创意奖,想不想得到?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比赛时间只有十分钟,大家可要抓紧哦!

2、学生作业,师适时点拨(播放图片音乐)

3、作业展评

(1)指名评

你最喜欢哪一张作品,说说原因。你觉得他的作品怎么样? 老师这儿有好多智慧星,请摘一颗贴在你喜欢的作品下。(2)集体评

其他小朋友也可以选一颗,贴在你喜欢的作品下。

(3)师生互评

这几位小朋友的作品最与众不同了,得的星最多,我们请这些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把最佳创意奖颁给他们。

4、总结:

小朋友,我们的身边充满了艺术设计,因此,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只要我们开动脑子,动起灵巧的双手,发挥聪明才智,用心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你就会觉得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那么精致可爱,世界也变得更加五彩缤纷!板书设计: 十六 身边的设计艺术 每一类物品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形状 花纹 色彩 作品展示: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设计,能够让学生从物品的材料、造型、色彩、功能上简单地进行描述、分析、评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身边的常用物品进行改造,发挥创造力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17、电脑美术(选学)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Windows图画程序中绘制简洁的图案。

2.指导学生采用Windows图画程序进行复制,粘贴,组成一幅四方连续纹样。3.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设计制作成功的喜悦。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演示示范作品以及电脑软硬件设备。2.教育学生要爱护电脑设备及专用教室的教学设施。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做好学生进电脑室上课的组织工作,安排好每位学生的座位及上机的电脑,确保电脑能够正常运行。

复习学过的Windows画图程序的操作方法及本课的图案设计,排列,重复等造型知识内容。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一些电脑设计和制作的四方连续纹样优秀作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2.发展阶段

教师以清晰的演示复习画图程序界面上的各种工具的用途,当场演示电脑绘画中图案绘制,复制,粘贴,翻转和旋转,拉伸和扭曲等创作方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和掌握。

教师演示并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些翻转和旋转,拉伸和忸曲等变化的电脑绘画方法和操作。让学生随意地使用一下软件中的各种工具,进一步掌握绘制,复制,粘贴,翻转和旋转,拉伸和扭曲等操作。

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爱电子画笔和颜色,通过想象与构思,利用工具箱中各种工具,设计并画出一个有趣的形象。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复制,粘贴,翻转和旋转,拉伸和扭曲的操作,制作出有独特情趣的四方连续纹样。在作业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意和绘制。作业完成后让学生在屏幕上互相评价,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3.收拾与整理

指导学生按照现正确的步骤安全地关闭电脑,整理桌机,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三、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积极寻找上机的机会,去试用更多的工具和技巧,进行生动有趣的电脑造型活动,更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绘画技能。作业指导要点

1、上机打开电源,操作电脑进入Windows画图程序。

2、用左侧工具箱中的矩形工具先画一个矩形,再用画笔等工具在矩形中进行简单的纹样创作,点取油漆桶,刷子等工具进行上色操作。

3、点取选取工具在画面上选择对象,接着在编辑菜单中点击复制,便可复制对象到系统剪贴板。教学反思:

第十八课 美丽的装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材质的特性,感受材质的美感,培养关注材料的意识。

2、能初步理解材料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与表达主题、表达情感具有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对材质特性的认识。教学难点:

材质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你所见过的装饰画是用什么材料制作成的?

二、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有它自身的美感,如玻璃的透明之美、麻质品的粗犷之美,木材的质朴之美......在你运用这些材料,精心制作一幅装饰画悬挂在家里时,你将会是何等满足,何等惬意!

三、讲授新课

1、观看教材图片,对三种以上不同材料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并分析其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或现象。

A、可以自己动手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

B、讨论不同材料各有什么特性,如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韧与坚、粗糙与光滑等等。

C、这些材料各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或形象。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适当归纳,并展示自己制作的装饰画,引导学生欣赏,看看作品是怎样利用材质之美表现主题与情感的。

3、教师演示不同材料的制作方法。

四、课堂小结。

不同的材料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五、布置作业

将一幅绘画作品改为用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画。板书设计:

第十八课 美丽的装饰 作品展示: 教学反思:

本课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兴趣很高,能设计出美丽的装饰物。

第二十课 各种各样的鞋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体验综合探索活动的乐趣,感受鞋的美,领域鞋的文化。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习惯。教学重点:

通过体验各种材料的造型表现活动,掌握制作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提高创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寻找鞋子,激发兴趣。

师预先在每组周围藏好各种鞋。板书:“鞋”你能说出鞋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哪些是中国鞋,哪些是外国鞋吗?分一分哪些是古代的,哪些是现代的?学生找鞋观察汇报、了解鞋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实践,应用创新。

1、要求学生画出一只自己喜欢的鞋子。

2、媒体出示各种材料各种样式的鞋。板书:“各种各样的”

3、教师在每组预设一盒各种材料的盒子,并问学生盒子里有些什么?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合作与单独做的效果。)(准备用哪些材料做怎样的鞋?)

5、比赛(音乐悠扬)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创作)学生自己上台介绍画的鞋。学生欣赏。学生汇报每组的学习材料。

三、展评添趣,促进提高。教学反思:

学生作品有创新,积极性很高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交流释疑: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无名指上;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统计与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统计与可能性》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下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好铺垫。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知识与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内容本班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个知识点不单单是统计就可以了,还要进行分析,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不同颜色的球的占总数量的多少有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我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也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 学中做 ”, 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在问题解决,拓展应用这一教学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所以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学生比较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根据周长的含义,应用图形的边的特征进行探究。因此,本节课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通过动手量一量,动笔算一算,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样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针对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以数形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体会数学的抽象与简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1)让学生观看课件后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呢?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计算美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 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2个长加2个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算式是6+4+6+4=20(厘米)。

方法二 用6×2算出两个长的长度,再用4×2算出两个宽的长度,最后把它们加起来,算式是6×2+4×2=20(厘米)。

方法三 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因为另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与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厘米)。

(3)引导学生概括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①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对算法进行优化。

(学生讨论之后,认为方法三最简便)

②引导学生根据方法三的算式,尝试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讨论,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③师生共同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计算喜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方法一 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算式是5+5+5+5=20(厘米)。

方法二 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5×4=20(厘米)。

(3)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比较美羊羊和喜羊羊谁走得远。

(学生汇报:20厘米=20厘米,美羊羊和喜羊羊走得同样远)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巩固知识,综合运用

1、完成教材85页“做一做”1、2题。

2、完成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适时地进行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7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淇淋,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淇淋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与以前学习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难点是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简便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以旧知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旧知有效迁移。

在教学例6时,引导学生借助笔算乘法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与以前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一样的,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有效迁移。

2.加强比较,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

本节课在展示交流的环节中注重突出两种方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虽然两种方法竖式的写法不同,但结果相同。同时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二种方法的算理,加深对简便算法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1.出示口算题并计算。

30×3400×250×63000×2

2.引导学生观察口算题,说说发现了什么。

(其中一个因数是一位数,另一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至少有几个0)

3.学生交流口算方法并总结: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后面添上几个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将学生引进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新知理清思路,做好准备。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67页例6。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结合实际生活给学生渗透“每套280元”是单价)

(2)明确怎样列式“求一共花了多少钱”。(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式为280×3)

2.探究解题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生独立试做,师巡视)

方法一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由于第一个因数个位上是0,乘3后还得0,所以在积的个位上写0,这个0起占位作用。

方法二把280乘3看成28个十乘3,先算28乘3,写竖式时把8和3对齐。得出的84表示84个十,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这个0起占位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方法二对不对?为什么?

(方法二是对的。因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可以用0前面的数先乘一位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所以笔算时也可以用0前面的数先乘一位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不同点:方法一是按照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方法二是用多位数0前面的数先乘一位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4.引导学生讨论用方法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6

一、复习内容: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四边形。

5、时、分、秒和千米和吨。

6、分数的初步知识。

二、复习目标: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复习重点:

1、万以内的加减法。2、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复习难点:

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分数的含义。

五、复习方法:

讲练结合,点线结合。(先各个知识点突破,再知识点综合,最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复习时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规范各个小组,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学习。进行习题练习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习惯,对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多鼓励,为他们订立小目标,逐步提高做题速度。及时反馈,及时订正,使复习确实有效,使大部分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六、复习措施

教师方面:

1、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补差措施

1、对各差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手,制定不同的目标,目标要小、细、实。

2、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3、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的例3和第5~6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课时目标:

1、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生通过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黄、蓝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用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圆片表示不同的花,比一比各种花的朵数有什么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交流自己比较的方法并汇报。

3,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课件演示三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演示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中的填空。并说一说填写的依据。

2、提问: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后,小组交流算法。

分小组汇报算法,并说说算法的依据。

3、小结算法:82=4,并着重提醒学生,“倍”不能做单位。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说说判断的方法和依据。

2、“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动,先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在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并说说题意,先连一连,再填空,并说说怎样列式计算。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说列式的依据。

统计学生用“倍”做单位的情况,再次提醒学生注意“倍”不能做单位。

四、课堂总结,拓展升华

1、这节课我们了一个新朋友“倍”,说说你对它的认识吧。

2、“倍”为什么不能做单位?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和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学到的周长知识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分解目标:

(1) 知道求某一图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数据并会测量。

(2) 根据已知数据或测量出的数据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周长。

(3) 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初步会简便运算。

(4) 知道周长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图形的周长。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要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再根据数据特点选用简便方法求周长。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

突出重点的策略: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选用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的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算法。

原因分析:

1、未充分利用图形的特点进行计算。

2、对乘法意义不熟练。

解决策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各种算法,并加以比较,充分感知和体验到哪种算法最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周末都有些什么活动?

学生介绍自己的活动。

师:淘气上周末去公园。到门口他仔细研究星湖导游图。(出示插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游园

1、提炼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这条小路有多长?

2、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把小路看成一个六边形。求小路有多长就是求六边形的周长。

(1) 独立思考。

240+200+560+190+200+410

(2)交流反馈:可以根据数据特点简便计算。

3、小结求六边形的周长方法:将各边的长度加起来。

三、拓展延伸

1、三角形的周长计算。

淘气游玩小湖又看到“吊车”(出示吊车图片)他被吊车的铁架吸引住了,他想:“这铁架是三角形,要围城这个铁架要多长的铁棒呢?”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要求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数据?

学生回答后,出示三边的'长度。

学生计算。

3、四边形周长的计算。

(1) 师:淘气家门前有一个大花园(出示图片)这个大花园的围栏有多长?需要什么数据?学生回答后给出数据,生独立计算。

(2) 汇报不同算法。

4、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出示一正方形,要求它的周长该怎样算?(测出一边的长度再算)

汇报算法。

四、实践活动。

师:同桌合作算出你们的笔盒的周长。(先思考需要哪些数据,再想怎样算,最好是简便算法。)

五、巩固练习。

书P46 算一算。

本课相关练习题分析:

练习六第1题: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以直接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而求梯形的周长却不是这样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独立学习任务单:

请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钟的哪一根指针叫做秒针吗?你知道它是怎样计时的呢?

(1)通过观察,我知道秒针是钟上的那一根。

(2)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从12走到1就是走了秒,从2走到4走了秒。

(3)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钟。

(4)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圈,同时板书: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钟有多长。

(1)拍手练习:跟着钟表的“嘀嗒”声,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钟里做什么事呢?先试一试,再告诉同桌。

3、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同学们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

4、出示课本61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钟里做几道口算题呢?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同学的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3、填一填。

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

1分钟写()个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

从1数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绕操场跑1圈,_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学具

每个学生都准备6cm和 3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8 cm长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长+宽+宽,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

(1)摆一摆。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6 cm和3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2个长和2个宽)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长+长+宽+宽)(2长+2宽)【(长+宽)x2】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6+3表示什么(长+宽),为什么要乘2?【(长+宽)的和的2倍】

(7)归纳公式。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4的图。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

那么,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

例4,正方形的周长=5+5+5+5=20cm,公式=边长x4=5x4=20cm、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 .教科书第8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4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上台板演,画出设计图,一共排三行,每行6个正方形。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花边最少。

(4)深化认识。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四、继续巩固练习

1、第6题

(1)打开第88页

让学生画出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8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10题

(1)让学生画出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

学习内容:教材86页例7、练习二十部分练习题

学习目标:

1、正确地进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出示准备题,师根据学生的口算,逐题写出每题的得数。

20×312×4200×31200×4×3120×42、提问:观察每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

3、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交流口算方法)

小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写几个0。

二、问题呈现:

1、出示情景图和例7。科技节到了,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付出多少元

三、自主互动:

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列出算式:280×3=?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尝试计算。师巡视。

师引导学生先估算,再在练习本上试做,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反馈展示

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五、质疑探究

1、生解释算法一:先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由于第一个乘数个位上是0,乘3后还得0,所以积的个位上也是0,这个0起占位作用。

2、生解释算法二:把280看成28个十乘3,先算28乘3,所以写竖式时把8和3对齐。得出的84表示84个十,这时再把第一个乘数末尾的0落下来,这个0起占位作用。

教师:刚才大家说出了这么多的算法,真是些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大家的两种算法都很好,比较着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3、师小结: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用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4、如果用第二种算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2)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后怎样写0?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六、训练达标:

1、做一做

420×6370×5130×9260×7

2、把乘得的积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3、王叔叔平均1小时能检测230个零件,他每天工作8小时,共能检测多少个零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图片)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4

教材简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让学生会看日历,知道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数。在“看日历”的情境中,主要通过学生查阅日历上星期几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查阅日历的基本方法,即:找月份----找日期----找对应的星期几。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安排了“找一找”的活动内容,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日期。“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时分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有很多的经验,通过填写各月份天数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发现各月天数的规律,再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练一练,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看日历,并能从中找到我国一些重大节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

(2)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知道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数。

2、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知识的情感,以及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看日历。

教学难点:识记大月、小月。

教学准备:年历、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猜谜语:桌上一本书,三百多来页,读完这本书,家家过新年。(谜底:日历)师:对,日历不仅可以帮我们看日期,还帮我们记录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2、回顾一些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播放课件)师:这里记录事件发生时用了那些时间单位呢?(年、月、日)其实年月日与时分秒一样都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认识年、月、日

(1)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什么?(在小组内说说)学生可能会说:今天是几月几日,一年12个月,一年365天----------【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回顾和整理自己对年、月、日已有的认识,在相互交流中逐步完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日历或附页1中的日历看看一年是12个月吗?

(3)认真观察20xx—20xx年的日历,看看每月的天数都一样吗?

(4)将20xx-各月份的天数填在表格中,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说给你同伴听)

(5)交流汇报结果。

2、认识大月、小月

(1)介绍大月、小月师: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2月是个特殊月。

(2)请同学们说说每个年份中有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

(3)给表中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4)2月为什么不涂色?

(5)数一数:一年中的大月、小月各有几个?

(6)师小结: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月,合起来是12个月.【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设计了自主学习和自主构建的学习活动,从回顾入手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填表、整理、思考,发现规律,让有关年、月、日之间的知识更加系统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此时,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小结,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梳理。】

3、记忆大月、小月师:同学们想想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将你的方法说给同伴听听。

(1)只记住其中的一种就可以了。例:记住小月4、6、9、11月,不看2月,其余的月份都是大月。

(2)以7月和8月为分界点:7月前单月是大月,8月后双月是大月。

(3)介绍左拳记忆法。

(4)介绍歌谣记忆法。【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各月份的天数,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方法。教材中呈现的两种方式“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这些月份的特点。其他两种加以补充,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回顾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应用巩固

(1)老师出月份,是大月的说红苹果,小月的说青苹果。

(2)下个月笑笑就要过生日了,你能告诉我笑笑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吗?

(3)同学们,你的生日是几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再一次经历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的认识,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5、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1)从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

a,日历上共有()个月份,每个星期()天,今天是()月()日,星期()。

b,本月的第1天是星期(),最后一天是星期(),下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

c,国际儿童节是()月()日,星期()。

d,()月()日是教师节,星期()。

e,()月()日是国庆节,星期()。

(2)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重大节日?说给你的同学听听。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4)课件出示一些重大节日。

6、出示有关时间的谚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从年历中查找指定日期的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节日,同时提醒学生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学习。

三、师归纳总结

1、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2、年、月、日里有很多的奥秘,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学习,去探究,只要大家有一双数学眼睛就一定会收获数学学习的甜蜜果实。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再填空。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旗杆的高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硬币的厚度。

思考;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三元到丰都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汽车时速表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30千米。

C图3;公路上的里程碑。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三、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周转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4千米=( )米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6000米=( )千米

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新庄小学操场:这是新庄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两圈半是是多少?

让学生尝试算一算两圈半是多少米?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400×2=800(米) 800+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公里)=1000米

学生齐读。

想一想:从校门口大约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

五、做一做

再次体验1千米的长度?

(1)三元中学操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学,你知道沿着它跑道走一圈时多少米吗?老师做了实地测量,是200米,那走几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

(2)星期天,杨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校门口出发一直医院背后,大约是1千米。

(3)从校门口到向家坝铺的水泥路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4)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六、实际运用

小帅在早锻炼,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后,再展示交流。

200×5=1000(米) 1000米=1千米

七、拓展训练

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3页练习十五的第7-9、11—12题。

教学目标:

1、复习乘法估算的方法,使学生能运用所学习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口算乘法和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练习课。在上一节课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把学习内容适当的记录下来。

1、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例:30×5 200×3

怎样能又准又快地计算? 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注意末尾的“0”。)

口算练习:出示卡片,开火车算,大家判断;

60×8 20×9 600×2 90×9

700×5 200×4 70×7 300×9

增加难度:一人出题,一人算; 口算后针对学生情况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开火车、两人分工的游戏,同学们都能够又快又准的算出来,真棒!

2、估算:你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生:忘记近似数、忘写约等号。

师:把两位数、三位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

例:108×3 ≈300 303×2≈600

让学生互说估算过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的有关知识,为后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基本练习:

1、口算。

(1) 10×4 40×6 70×8 300×4 400×5 20×4 60×7 700×3

(2)练习十五第8题

2、估算: 49×4 65×9 38×8 54×7 131×4 287×7

3、完成练习十五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析。

(设计意图:为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和能力。)

综合练习

1、练习十五第11题: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

2、练习十五第1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设计意图: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其能力,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轻松过关。

90×6 450-80 500×8 80×6

200×6+200 200×3 20xx×3 400×5

2、我能估算。

49×4 38×8 131×4 287×7

3、灵活解决问题。

曹冲称象: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如果我告诉大家曹冲用了8块大石头,每块石头大约有490千克左右,请问大家,这大象大约有多重呢?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进行个别指导。)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师: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口算乘法,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口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设计意图:注意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1.情境激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让学生在“蚂蚁做操”的情境中抽象出点子图,借助这一直观模型来解释计算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2.引而不替,突出主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适当地引导,然后放手让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将点子图与竖式计算对应起来,清晰地呈现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表格、抽象竖式、直观点子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质疑引新

1.(课件出示教材52页蚂蚁做操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同桌间说一说在情境图中你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汇报)

师:根据找到的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尽量把问题表述完整:每行有12只小蚂蚁,有4行,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2.让学生独立列式,并尝试口算。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个别学生汇报自己的口算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要用竖式计算乘法。(板书课题:蚂蚁做操)

设计意图: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口算方法的同时,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圈画点子图。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点子图,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圈算,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说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考过程,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要重点理解教材中呈现的第三种圈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圈的,又是怎样算的,将每一步口算过程与点子图中圈画的点子对应起来,借助点子图直观地理解这种口算方法: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算40+8=48)

(3)总结: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的是笔算乘法,也就是乘法的竖式计算。(板书)

(4)尝试用竖式计算,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演完整的竖式过程。随机提问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5)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在表格和点子图中分别表示的是哪个计算过程。

2.学习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师出示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引导学生想:8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写在十位,表示什么?

3.师小结竖式计算的过程。

(1)书写格式:先写第一个乘数12,再写第二个乘数4,相同数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个乘数的左边,然后画一条横线。

(2)计算方法: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3)学生自由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课件出示:213×3。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的方法,再指名汇报。

(注意:对于口算的学生要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对于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要说清楚每一步计算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圈画点子图、研究笔算算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后对除法学习的进一步拖展和延伸,是对除法意义的又一次认知,同时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安排观察和操作活动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含义,余数的产生是实际需要的,他与所分物体的多少和分成几份有重要的关系。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提问题,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这节教材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能整除的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3、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他们对余数的现实有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余数产生的意义缺少深刻的数学思考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从现实的情景中,把有余数的这一数学现象剥离出来,结合现实背景来具体思考余数产生的意义以及和除法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②.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③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实际背景,明白余数的意义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统计与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统计与可能性》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下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好铺垫。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知识与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内容本班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个知识点不单单是统计就可以了,还要进行分析,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不同颜色的球的占总数量的多少有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我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也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 学中做 ”, 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在问题解决,拓展应用这一教学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所以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学生比较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建立1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理解1分=60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世上有件宝,黄金买不到。一去不复返,愿你珍惜好。)

师:关于时间的知识你们回家复习了吗?那让我们一起检测一下你复习的怎么样好吗?(让学生认读时刻)把你们画的表拿出来,相互看一下,比一比谁画的好?师巡视把画得好的贴在黑班上展示给大家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猜猜是什么节日?每到这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春节)

打开教科书第59页,观察主题图,这是在哪儿?图上的人们在做什么?(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人们在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师: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生:1秒很短。生:特别短。生:滴答一下就是1秒。)

三、观察探究,建立时间概念。

1. 观察表针(出示一个钟面)

师:老师带来一个表,请你们看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你能不能给同学们指指看?(能)快,走到前面来。(每两个数字间有5个小格。12个大格一共就有60个小格。)他说的好不好?钟面上还有什么?(还有三个指针)

2. 认识时分秒针走动

师:钟面上三个指针的长短粗细一样吗?我们看钟面上这个最短的针叫什么?(时针)时针转动一大格就是1时,时针表示时。(师把“时”字贴在黑板上)黑色的长针叫分针,分针转动一小格就是一分钟,分针转动一大格谁知道是几分钟?转动两个大格呢?转动一圈是多少分钟 分针表示分。(师把“分”字贴在黑板上)

师:除了这两个针外,还有一个针在转动,这个针最长最细,它叫秒针。

师:请观察,秒针动一下就是走一个小格,走一小格就是一秒。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生1:一秒钟可以打开电视机的开关。

生2:看电视时可以调一个台。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来。

生5:一秒钟脉搏跳2下。

(2)1秒钟你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

(拍手、数数、眨眼睛、点头等)

师: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

师: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生1:一秒很短。

生2:是太短了。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许多事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师:了解了这些,你现在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1:想不到一秒钟还能做很多事。

生2:一秒钟也很有用,时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短短的一秒钟却是那么有价值,因此,时间很宝贵,连1秒钟都不能浪费,对吗?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有一个闻名世界的飞人,知道是谁吗?(出示图片)刘翔在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就产生了一个世界冠军,刘翔简直太了不起了。如果他慢上一丁点儿,获得金牌的人还会是他吗?因此,1秒,对他来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我们要分秒必争、争分夺秒。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和秒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吗?

生1: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2: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3:过马路的红绿灯倒计时也是一秒一秒的。

生4:电子表上有秒。

师:是啊,咱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4. 认识几秒。

师:现在请想一下秒针走一大格是多少秒?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数出来秒针走了5下。生2:不用数也可以知道,因为秒针走了1大格,每一大格有5小格,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5小格就是5秒)走六个大格呢?

师:想一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是60秒)秒针表示秒。师把“秒”贴在黑板上。

5. 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师:时分秒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请看钟面上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有一天,这三兄弟在钟面上交谈,时针和分针要进行跑步比赛,请同学们观察,时针和分针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看他俩谁跑得快?(师演示)时针跑了多远?(时针跑了一个大格)时针跑一大格是多长时间?(时针跑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圈)分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圈是 60分)想一想60分和1小时之间有什么关系?(相等)所以我们就找出了时和分的关系:把1时=60分贴在黑板上)1时=60分,2时=( )分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时=60分,两个60加起来就等于120,所以2时=120分)分针和时针比赛完后以后,秒针也来参加比赛,秒针要求和分针一起赛跑。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当秒针到12时比赛开始,(好,开始。 比赛时间到)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个小格)分针跑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小格是1分钟)秒针跑了多远?(秒针跑了一圈)秒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跑一圈是 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回答)(师贴1分=60秒)1分=60秒,3分等于( )秒?谁知道?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分=60秒,3分就是3个60秒相加等于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他说的好不好?(非常棒)

四. 活动体验

1. 感受1分钟

师:60秒也就是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好不好?

(1)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项活动,有的是写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写数字。现在从抽屉里拿出题单看一看自己要做什么,尽快作好准备。问学生:写字的同学是哪些?做口算的呢?写数字的呢?

生活动后汇报,师给予评价:孩子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

(2)刚才我们是静静地体会一分钟,现在咱们来点可以动的,好不好?每个大组选一个孩子表演拍球、跳绳,其余学生数数。(生活动后汇报,师分类给予评价,突出相同的一分钟,做得多的速度快。)

师:这一分钟里,我们可以拍几十个球,跳几十下绳,一分钟的价值挺大的。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40个)。在这40分钟里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画苹果 写字 写数字 做蹲起 背古诗 背诵乘法口诀 做口算题 要求:听我计时。)

五. 巩固新知

师:学了知识,还要会用它解决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掌握得最好。

1. 书63页第1题,请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 排名次说明理由(学生独立讨论完成)

六. 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秒钟!

师:孩子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积累起来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

一、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平移和旋转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能经常看到,同学们也曾亲身经历过。周老师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游乐场为切入点,分别出示了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和升降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运动方式、比画运动轨迹、讨论运动特征、比较两者异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初步建立两种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设计层层递进

本节课的难点是准确描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周老师以童趣的小蚂蚁搬运食物为模型,依次呈现小蚂蚁运豆子、小蚂蚁运薯条和小蚂蚁运三角形饼干的。场景,对应数学中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图形的平移。巧妙的设计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结构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完善和提升。周老师将本节课的难点分层攻破,并在每一层次中加以相应的练习。其中周老师选取的松树图、蘑菇图、电脑图和小船图的平移描述,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独立研究和展示交流,在交流时强调先要找出一对对应点,再数一数格数,轻松解决难点。在此环节中充分体现了“独立探究、讲授、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孩子们及时内化了新知。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研究平移距离时,课件上动态演示了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三角形的平移,以此验证之前的探究结果,突破了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时,动态呈现了富有情趣的练习,提高了练习的乐趣。

周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教学的有效与快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想法。本节课按照教材安排还有一个环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个部分周老师把它作为了课后练习,没来得及讲。讲授,踊跃交流的结果必然导致课堂时间不足,不知道在教学时该如何把握?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很想看到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本节课中似乎没有呈现。在课的结尾,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平移的实际问题去解决,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或者可以让孩子们欣赏一些平移的花边等,让孩子感受数学的生活美。可能我的观点还比较肤浅,我将把握每次的学习机会,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2)上来展示(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2)上来展示(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0

一、复习内容: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四边形。

5、时、分、秒和千米和吨。

6、分数的初步知识。

二、复习目标: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复习重点:

1、万以内的加减法。2、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复习难点:

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分数的含义。

五、复习方法:

讲练结合,点线结合。(先各个知识点突破,再知识点综合,最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复习时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规范各个小组,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学习。进行习题练习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习惯,对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多鼓励,为他们订立小目标,逐步提高做题速度。及时反馈,及时订正,使复习确实有效,使大部分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六、复习措施

教师方面:

1、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补差措施

1、对各差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手,制定不同的目标,目标要小、细、实。

2、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3、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学到的周长知识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分解目标:

(1) 知道求某一图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数据并会测量。

(2) 根据已知数据或测量出的数据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周长。

(3) 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初步会简便运算。

(4) 知道周长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图形的周长。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要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再根据数据特点选用简便方法求周长。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

突出重点的策略: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选用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的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算法。

原因分析:

1、未充分利用图形的特点进行计算。

2、对乘法意义不熟练。

解决策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各种算法,并加以比较,充分感知和体验到哪种算法最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周末都有些什么活动?

学生介绍自己的活动。

师:淘气上周末去公园。到门口他仔细研究星湖导游图。(出示插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游园

1、提炼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这条小路有多长?

2、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把小路看成一个六边形。求小路有多长就是求六边形的周长。

(1) 独立思考。

240+200+560+190+200+410

(2)交流反馈:可以根据数据特点简便计算。

3、小结求六边形的周长方法:将各边的长度加起来。

三、拓展延伸

1、三角形的周长计算。

淘气游玩小湖又看到“吊车”(出示吊车图片)他被吊车的铁架吸引住了,他想:“这铁架是三角形,要围城这个铁架要多长的铁棒呢?”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要求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数据?

学生回答后,出示三边的长度。

学生计算。

3、四边形周长的计算。

(1) 师:淘气家门前有一个大花园(出示图片)这个大花园的围栏有多长?需要什么数据?学生回答后给出数据,生独立计算。

(2) 汇报不同算法。

4、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出示一正方形,要求它的周长该怎样算?(测出一边的长度再算)

汇报算法。

四、实践活动。

师:同桌合作算出你们的笔盒的周长。(先思考需要哪些数据,再想怎样算,最好是简便算法。)

五、巩固练习。

书P46 算一算。

本课相关练习题分析:

练习六第1题: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以直接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而求梯形的周长却不是这样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倍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握此课教学,我在研读本课教材的基础上观看了本课的配套课例录像。在课例中,教师整个教学的预设是很精心的,体现了:1、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2、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学习的方面。在学习经验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节数学课的主要探究活动 “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能如何发挥探究学习的实效性?由此对探究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作个探讨。

【课例片断】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生1:长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来。

圆形可以用线绕一圈作个标签,再量绳子有多长。

师:他刚才说了两种测量方法,一种用尺子量,一种用线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始小组活动。

活动中教师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 用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

生2: 用尺子量出一条边长,再乘以4。

师追问: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点?(四边相等的特点)

生3: 用尺子分别量出三条边的长,加起来。

生4: 量一条边,数有几条边就乘以几。

生5: 沿尺子滚动就可以流量出周长(操作一遍)。

师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

生齐答:可以。

师让生尝试用此方法测量,证明可以。推测也可以。

师又出示,引导学生发现: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适合。

师:刚才我们用尺子、用绳子、用滚动、用计算的方法测量出周长。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师小结:在测量时,用哪种方法都可以,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

【反思】

在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发挥自主探究的应有作用。

1、科学预设活动程序

教者科学分组、科学分工,科学选材,认真预设师生互动的程序,一切预设都讲究策略方法,其生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合作学习开展有条不紊,每个组员各尽其责,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整个过程都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教学效果才会显著。可见,有怎样的预设就会有怎样的生成。在本课例中,在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时,小组成员懂得分工协作,活动有序,由此可体现科学分组和科学分工。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测量周长的图形形式多种,有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也有不规则的月亮形、树叶形等。这样科学选材就自然生成了学生的多种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了用尺子量、绕绳子、滚动法等测量周长的有效方法。

2、及时捕捉生成促进预设

在课例中,学生上台汇报交流所测量周长时,有两处生成教师捕捉得很好。一处是对正方形周长的测量。当学生发现只用测量一条边乘以4就可以得周长时,教师及时提升这一方法的原理就是“抓住了正方形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周长计算作好了铺垫。第二处是学生操作汇报圆形可以用滚动法测量时,教师及时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引导学生继续讨论滚动法测量的适用性。由此引出“有凹凸不平的图形就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的结论。这正是教师恰当把握学生的生成,从而能将预设问题推向更有科学性和深度的结论。

但是在本课例的探究活动中,也有几处让我们斟酌的。当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时,学生的很多操作是不科学规范的,而教师只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这就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生成,错过了科学指导的机会。还有当学生发现五角星、月亮形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后,教师在总结测量周长方法时,也没有将生成的结论加以提升运用,只是泛泛而谈“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由此可见,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在预设之外的。因为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维、知识、经验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呈现丰富性、多变性,这就决定了教学生成可以是丰富的,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加大力度研究儿童的认识规律,个性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及已有知识经验;加深对教材的研究,反复推敲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生成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活动预设的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四、课时安排:7课时。

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2、千米的认识……………3课时

3、吨的认识……2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的吨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⒈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五、教具、学具准备:

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大米各一袋、课件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丰富的情景中,开动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七、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接触过这些数量关系,只是没有概括总结出有关的术语,如果创设一种情景,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八、教学过程:

(一)引用故事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曹冲在记录大象的重量时要用到什么单位?生:重量单位。

师:那你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生:千克、克、公斤、斤

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1千克=1000克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师:我们帮助曹冲称大象用这些重量单位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

生:因为大象比较重。

师:嗯,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新的重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学习完了这个新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可以帮助曹冲解决问题啦。

(设计目的: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并营造“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一吨有多重呢?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真不错,但是不够那么精确。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

师:请看大屏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袋大米,一袋大米重100千克,那么,十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呢?

生: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师:你们回答的很好,那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一吨就等于一千千克,也就是说这十袋大米重1吨。

师:你们都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了吗?

生:知道了。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1名同学重25千克,10名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呢?

生:10名同学重250千克。

师:你们的计算能力可真强。那四十名同学重多少千克呢?

生:四十名同学重一千千克。

师:你们算得又快又准,都是计算的小能手。那这40名同学重多少吨呢?

生:重一吨。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快啊。同学们都已经理解了吨和千克的关系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吗?

生:鲸鱼,大象,还有一些很大的东西。

师: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们都看到老师展示的图片了,老师想问一个问题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等会儿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设计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我们之前也学过其他的重量单位。现在老师是把这几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你们能分清楚他们吗?生:能

师: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西红柿有150克

西瓜有3千克

一头大象重7吨

一条鱼有2千克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真不错。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些什么呢。

生:我们学了吨,还知道了吨和千克的关系。

师:称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和大宗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师: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帮助曹冲称的大象找到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生:能,用吨来测量大象的重量。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九、板书:

吨的认识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Unit2_A_Lets_learn教学设计

PEP三年级上册 Unit 2 Colours

A Let’s learn & Let’s do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围绕颜色展开的,穿插着简单的交际用语,配上色彩丰富的图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本课时是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Let’s learn & Let’s do的内容。主要学习颜色方面的内容,颜色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本课时主要掌握四个表示颜色的单词:red,yellow,green,blue,及围绕这些单词进行听指令做动作,为后继阶段的颜色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英语时间不长,对英语还充满了好奇心,颜色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这些都有利于新知识的教学。同时,学生在第一单元就已经掌握了“Show me …”的句型,学习本课的Let’s do就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red,yellow,green,blue四个颜色单词。(2)能听懂“show me….”的指令来练习和运用有关颜色单词。2.能力目标:

(1)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颜色单词,并能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简单描述。(2)学生能够根据指令做动作。3.情感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说英语,学英语的兴趣。

(2)让学生辨色彩,感受生活,提高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情景假设法,直观演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肢体语言,游戏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通过直观演示法,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听说认读四个颜色单词并运用,能完成Let’s do部分。教学难点:

四个颜色单词的读音,尤其是green中gr的发音。

六、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五彩的花朵,四个颜色的水彩笔。学生准备: 英语课本,水彩笔。

七、教学过程:

(一)Warm-up T: Hello, boys and girls.Ss: Hello, teacher.T: Hello, I’m....What’s your name? S: Hello, I’m ….教师走到学生中和单个学生say hello打招呼。T: Now, let’s sing a song, OK? Ss: OK.教师播放歌曲《Hello》,请学生边听边拍手,并有节奏地吟唱。

【设计意图】师生亲切的问候,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创设了说英语的氛围;唱英文歌曲可以很好地复习旧知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Presentation

1、出示仙堡女王想选一些男孩与女孩学习魔法的图片,引导学生去闯关。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魔仙堡女王课件能大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第一关四个颜色单词

1)教师点击课件,出示国旗的图片。领读红色red ↗↘

学生跟读。教师引导学生说I see red.并引导学生能听懂教师的指令show me red.接着让生用red 组单词及句子。2)课件出示太阳花的图片

领读黄色yellow ↗↘

学生跟读。教师引导学生说I see yellow 并引导学生能听懂教师的指令show me yellow接着让生用yellow组单词及句子。3)课件出示绿叶的图片

领读绿色green ↗↘

学生跟读。教师引导学生说I see green.并引导学生能听懂教师的指令show me green.接着让生用green组单词及句子。课件出示大海的图片

4)领读蓝色blue ↗↘

学生跟读。教师引导学生说I see blue.并引导学生能听懂教师的指令show me blue.接着让生用blue组单词及句子。5)Let’s do 教师播放Let’s do 部分录音,让学生跟录音一起唱并做动作。

3、第二关游戏关 1)火眼金睛

2)我猜,我猜,我猜猜 3)给花朵涂颜色 课件出示颜色转盘图片

教师再次领读四个颜色的单词,然后指转盘上的颜色,指哪个颜色请学生们把这个颜色用英语说出来。

2、第三关句子关

教师给出句子支架,让生根据提示补全句子,并进行句子练习。(二)Homework

1、Finding the colours that we learned,introducing them to your father and mother。在家里找找我们学过的颜色,用英语说给爸爸妈妈听。

2、Drawing a picure with the colours that we learned.画一幅画,用上我们学过的颜色。

下载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

    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设计

    三年级英语教案 (上册) 学校: ______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第一册英语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英语的广泛应用及其区别于汉语的特点。2.能熟练运用问候用语。 3.能听懂以下句子及词语:Class be......

    三年级上册Unit4_We_Love_Animals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Unit4 We Love Animals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小学三年级上册Unit4 We Love Animals第3课时。主要学习关于动物的词汇monkey、tiger、panda、eleph......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一: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 导学案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三年级上册综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综合科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 认识与体验,以“实践、创......

    三年级上册作文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第五册《妈妈病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是一篇命题习作,主要是看图续写故事。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是一段文字提示,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第2部分是由故事开头的一段......

    三年级上册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几分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

    金沙江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 1.我的小天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显性内同与目标应知:简单了解有关居室的功能和特点,以及不同地区、民族在设计上的不同文化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