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一: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 导学案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
(一)3、蜗牛
(二)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教学后记: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 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教学后记:
第三课,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 篇二: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2009年9 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
(一)3、蜗牛
(二)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 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三: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教学后记:
第三课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小草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上册《金鱼》教学设计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向大家介绍一些新朋友,瞧,他们来了!课件播放音乐视频《快乐的鱼》(教师提前准备的视频资料,内容为鱼缸里的金鱼在快乐的游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金鱼吗?(生:喜欢)你们想和金鱼做朋友吗?(生:想)。那么, 你们了解金鱼的特征和习性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吧!(板书:金鱼)
设计意图:用视频中金鱼快乐的神态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了解金鱼,认识金鱼的兴趣。)
(二)提问设疑,探究学习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视频里的鱼游出来?(生:想)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就让小金鱼从视频中游出来。
(学生闭眼,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5缸金鱼)
师:好了,同学们请睁开眼睛,看看谁来了。现在,每位组长可以领走一缸鱼,拿到你们小组,和你的组员们一起细细的观察。
1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金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细细观察,金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身上长了什么?它是怎样运动的?并把自己观察到的金鱼画下来!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逐一总结出以下特征)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的金鱼的外形是什么样的?把你画中的金鱼给大家说说吧!
学生汇报:
特征:金鱼的体躯由头、躯干、尾三部分组成。
头部的最前端为口,其后有鼻、眼、鳃盖; 躯干及尾柄部有鳞片覆盖;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略弯曲的侧线,侧线起自鳃盖后缘向后延伸至尾柄基部止;
(此处特征学生不易找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并让学生猜想侧线的作用:感觉器官,感知危险。教师也可对侧线的作用加以讲解)
胸部有胸鳍1对,背鳍一般位于背中央,腹部有腹鳍1对,腹鳍之后有臀鳍1对,尾部包括尾柄和尾鳍。
师设疑:同学们观察的太仔细了。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认为金鱼和其他小动物比起来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生答:鱼鳞和鱼鳍
(此处设疑,是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金鱼的鳞片和鱼鳍,感受鱼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明显特点。)设计意图:本环节由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观察后得到收获的可贵性。
师过渡:同学们真是了不起,简直像一群小小观察家,下面请同学们再说说金鱼是如何运动的呢? 运动:鳍动,尾摇,身体摆。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手模仿一下,鱼儿游动时的样子呢?(让学生亲身感受金鱼游动时的动作)
师设疑:同学们模仿的非常的像,可是,金鱼的鱼鳞和鳍我们用手却模仿不了,那么,鱼鳞和鱼鳍在金鱼的游动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生猜想并回答)师讲授:鱼鳞可以保护鱼的身体,鱼鳍可以帮助鱼的游动。(此处学生简单了解,主要引导学生将鱼的特征与鱼的运动连接起来,构建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2.观察金鱼的捕食(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金鱼是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它也是常见的家养动物。相信很多同学家里都养过金鱼。那么,你们喂过金鱼吗?你们知道喂金鱼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生:轻轻地放进鱼缸,量要少,金鱼饭量很小,容易撑死。(此处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喂食的方法。方便下面的喂食操作)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啊!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给金鱼喂食吧。(组长领回鱼食)同学们在喂金鱼时仔细观察,金鱼是如何捕鱼的? 学生汇报:金鱼进食的方式是吞食。
师提问:同学们,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仔细观察一下,鱼缸中除了鱼食还有一些沉淀物,猜猜这些沉淀物是什么?(粪便)
师再问:粪便从哪里排出去的呢?是什么样的呢?(生猜想)
教师讲解:金鱼也有肛门,粪便从肛门排除,是短短细细的一条一条的,有的还成颗粒状。3.观察金鱼的呼吸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金鱼靠什么呼吸吗?(鱼鳃)你想知道鱼鳃一分钟能开合多少次吗?老师记时,你们数,注意别吓到金鱼。(师计时,学生数)(学生回报次数)
师:老师又有不明白的地方了,金鱼不断的喝水会胀破肚皮吗?(生:不会)让我们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吧!(由问题引出猜想,再由猜想引出实验)
教师示范实验过程,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教师的实验步骤。师:老师是如何做的实验?
学生口述实验过程及步骤:用滴管吸了一些调制的红色液体,悄悄的深入水中,在金鱼的嘴前挤出红色液体。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其实我们的水中是含有少量空气的,而鱼儿也是靠水中的这些空气生存的。那么,在老师挤入红色液体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讲述现象:红色的液体从嘴中进入,又从鳃部流出,说明鱼不是在喝水,而是再呼吸。(教师适时的指导,使学生对金鱼的呼吸过程逐渐清晰。)
教师总结:金鱼呼吸时,水流过金鱼的鳃部,鱼鳃就能利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三)链接旧知,比较学习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认识的蚂蚁朋友吗?让我们比较一下蚂蚁和金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吧?(课件出示蚂蚁和金鱼的维恩图)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汇报完成维恩图)
(四)总结提升——美丽的海底世界
(边放视频《美丽的海底世界》,教师边用语言激发学生对鱼类的热爱和好奇)师:同学们,金鱼只是鱼类的一种,在美丽的大洋海底还有千千万万种美丽的鱼等待你去探索,希望同学们热爱他们,保护他们,了解他们,探究他们。
(五)课后任务
1.把金鱼带回教室好好照料,继续观察,保证金鱼的存活。2.每周填写观察记录。
板书: 特征
捕食 金鱼
运动 呼吸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抓住词语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盘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任务:
1、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了“乐”。
2、从文中体会缺水的“苦”。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课: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7课《水》。(幻灯片)(板书课题)
2、复习课文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在作者生活的小山村: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着雨天洗澡;在炎炎夏日快要风干的时候,希望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淋浴。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
3、师:有了水,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水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策略:默读课文的第二—六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
展示环节:
第二自然段:雨天洗澡的痛快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雨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幻灯片)
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人物动作、想象画面。
通过画面想文字背后的声音。
雨中的孩子们在叫什么喊什么?
生:我终于盼到下雨了,真痛快!(评价:老师感受到了。)
生: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洗澡了,我要痛痛快快地洗,真高兴啊!
学生朗读再次体会。
2、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
男女生读:男生读:男人们穿着短裤,女生读: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小结:这是长久被压抑的力量的释放,这不就是雨中的狂欢吗?
雨天洗澡,我们都痛快尽情地享受。这还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雨水吗?(板书:雨水)
此时此刻:雨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齐读这句话)
第四五自然段:一勺水淋浴的舒服。
1、“母亲一手从水窖里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幻灯片)
我们边看文字边看图,想画面。从我们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将水的清凉、湿润带给了将要风干的我们,我们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孩子们在大叫好舒服啊,有水真快乐!如此舒服的感觉,我们的心情:欢快、喜悦、兴奋……
2、“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见每个毛孔张大嘴巴的吮吸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读出舒服的感觉。
3、“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让我有舒服的感觉。
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从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滑过了我们的脸,滑过胸和背,滑过大腿和膝盖……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
师:是啊,水是流下去的,这儿的“滑”换成“流”或者“淌”也可以吗?
生:不行。
师:说说理由。
生:滑就是抚摸,让我们感觉到了水的亲切。(评价:你已经走进了文中,和作者共鸣了。)
师:水就像抚摸,像妈妈一样亲切,带给了我们水的清凉,为我们驱逐炎热。
师:我们齐读第5小节,把一勺水抚摸我们的舒服透过读表达出来。(幻灯片:出示第5小节)
小结:这还是随处可见的一勺水吗?
此时此刻:一勺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板书:一勺水)
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一滴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板书:一滴水)
生:齐读这句话。
任务二:从句中体会缺水的`苦。
策略:浏览全文,找出相关句子。
生: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幻灯片)
生: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幻灯片)
师:口中饥渴难耐,身体水分流失,这样的日子太苦了。
生: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幻灯片)
师:我们太需要水了,这样的日子太难过了。
师:得水之乐更反衬缺水之苦啊!
师:因为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幻灯片)
师: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三、检测导结:
师小结: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偏僻的小山村像作者儿时一样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对于我们来说,拧开水龙头就有哗哗的自来水用,并不足为奇。但是我相信同学们今天读了这篇课文,你会对水有了重新的认识。你有话想说吗?
生:从我做起,节约用水,(评价:你向我们提出了行动的口号。)
生:节约水资源。
生: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评价:你引用了一句公益广告语,发人深省啊!)
生:我们应该为建立“母亲水窖”,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评价: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还了解“母亲水窖”。大家下来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师小结:是啊,我们应该让“水,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
大家齐读。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纸的吸水科学活动教学设计
2.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3.水钟科学小论文
4.科学课件认识水
5.科学《水与生命》教学反思
6.科学活动《认识水》的教案
7.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
8.三年级上册科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学设计
9.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水与生命》课件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1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三.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一般而言,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知识的获取;二是科学技能的掌握;三是有关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目标的双重性;(2)活动的过程性;(3)方法的针对性;(4)工具的有效性;(5)证据的重要性;(6)结果的可重复验证性;(7)结论的开放性。
为此,我设计了这个方案:从亲近自然、靠近自然出发,以学生身边的科学问题着手,选择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有意识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精心提供材料,创设一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吸引过来、调动起来的氛围,引导学生从真实材料中发现问题,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运用经验大胆推想,通过观察进行研究,在推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找出规律,从事实中得出结论。只有通过实验证明了的假设,才是真正解决了问题。通过观看录像,纠正一些认识,改进一些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师与生的讨论、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的交流,是真正提升学生认识的重要举措,运大家之脑,动大家之手,集大家之智慧,得出的结论才更为可靠,更具说服力。
1.2做一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2.会提问题。
3.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4.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1)学生比较并记录;(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2)学生分组研究;(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1)学生观察研究;(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4.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5.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6.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7.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教学过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实物投影 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教学板书:
附表: 名 称 蚱蜢 蚯蚓 „„ 发 现 地 点 草丛 泥土 „„
2.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处。4.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5.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6.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7.体验到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8.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盆栽植物、植物挂图或投影或录像资料、植物卡。[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
1、出示植物卡(学生常见的植物)。(有条件可以播放常见植物的录像资料或带学生走入校园认识常见的植物)
2、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学生回答。(苹果、小麦、菊花、玉米、西瓜、甘蔗、柳树„„)实物投影 多媒体 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描述植物。
1、谈话:你家养花吗?或种有什么植物吗?
2、谈话:你能用图画或语言来描述你家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在小组中讲述。
4、集体交流。实物投影 能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三、比较各种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投影:桃树与向日葵。
2、提问:你能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并记录(写下或者画下)
4、交流:
1)不同的地方:叶子形状不一样、果实不一样„„
2)相同的地方: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种在土里、都需要阳光和水„„
5、板书学生发言。
6、讲述: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任意选两中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发给学生植物卡)
7、学生分组讨论。
8、小组交流。
9、将交流结果记录在课本75页活动记录中。实物投影 植物卡 能找出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结构,有共同的需求;感受到植物的美,珍惜植物的生命。
四、布置作业。
1、任选家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的活动记录上。
2、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4.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5.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6.喜欢小动物,与动物有亲近感。
[教学准备] 动物卡、录音录像资料、投影或挂图。
[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1、出示投影(挂图、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音或录像)
2、提问:你见过这些动物吗?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3、小组讨论,汇报:(蜂鸟、丹顶鹤、牦牛、犀牛、羚羊、蝎子、鸽子、龙虾、熊猫、热带鱼、青蛙„„)
4、提问: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5、小组讨论,汇报。实物投影 多媒体 知道大自然中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游戏:猜动物。
1、讲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不许直接猜动物的名称,只能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而回答只能是“是”或“不是”。
2、游戏:请一同学上前,其他同学问动物的特征。例如:(老虎)问:它长毛吗? 答:是。
问:它是吃肉的动物吗? 答:是。问:它会生蛋吗? 答:不会。问:它有四条腿吗? 答:是。问: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答:是。问:„„ 答:„„ 知道常见动物的特征。
三、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投影(挂图)。
2、提问:狗和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3、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板书)
5、发给学生动物卡,讲述:在动物卡中另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活动记录中。
6、交流汇报。实物投影、多媒体 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会观察、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四、给动物分类。
1、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观察和比较,你能给你手中的动物卡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小组活动:给动物分类。
3、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4、填写活动结果。实物投影 学会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喜欢小动物。
2.4植物·动物·人
[教学目标]
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不同。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的结果。
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他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萝卜、兔子等的实物或标本,有关尺蠖等动植物的录像资料或图片。[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难点知道植物、动物、人的相似。[教学过程]
一、比较动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教师故事导入新课:兔子与萝卜的故事。(边讲边出示兔子的标本和萝卜或者制作多媒体课件动画导入)
2、模仿兔妈妈问:你(兔子)和萝卜比比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代表小兔发言。
4、再问:萝卜和兔子也有相似之处吗?
5、小组讨论。(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出示萝卜和兔子从小到大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兔子标本 萝卜 会比较动物与植物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6、全班交流汇报萝卜与兔子的不同与相同。(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二、了解大自然中动植物的趣事。
1、播放录像。(奇妙的动物、奇妙的植物)
2、谈话:同学们刚才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3、小组讨论、汇报。
4、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或植物的趣事吗?上前来说给我们听听。播放录像资料 了解大自然中千奇百怪的动植物;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三、再次比较动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图片(老虎、金鱼、水草、大树„„)
2、提问:这些动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3、小组讨论、记录。
4、代表发言。
5、教师小结: 实物投影 能通过语言、文字交流比较结果;知道动植物之间的共同特征。
四、比较人、动物、植物之间的不同与相同。
1、提问:人是动物吗?
2、出示:人与黑猩猩。
3、小组讨论:人与黑猩猩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5、小结:我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需要食物、水、空气和生活的空间;我们生长,我们也会死亡。实物投影 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不同;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3.1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3.2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2)分组活动。(3)汇报交流。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3家乡的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2.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2)学生回答。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3.4地球上的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二.教学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4.1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人们一般把材料分为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6)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7)你们还能把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8)学生进行分类。
2、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研究,做好记录。(3)汇报研究结果。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5)学生讨论、汇报。(6)教师总结。
(7)拓展: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8)分组研究、讨论。
3、认识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2)教师也可以介绍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识。(3)学生谈谈了解了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体会。
(三)拓展应用:
1、观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4.2纸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2、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3、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火柴。教师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讲述: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例如书是由纸做成的,桌子是由木头做成的,轮船是由金属做的等等,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材料:纸。(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提问: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3、出示各种纸制品,提问:为什么要用纸来做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来做这种物品?主要是运用了这种类型的纸的什么特性?(板书纸的各种特性)
4、信封、信纸、笔记本、纸桶、纸杯、纸扇、纸袋、卫生纸、报纸、纸灯笼等。
5、研究纸的性质:
(1)讲述: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从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镜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2)实验研究:
A、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实验。
把报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
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换一张其他的纸重复上面的实验。B、用显微镜观察纸。将学生用放大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的表面和撕开后纸的毛边,并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样子。C、吸水性实验。
学生动手小心地将有颜色的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或最慢。
讨论: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D、透明度实验。
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拓展: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吗? 学生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
6、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大多数的纸的主要原料来自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2)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3)教师介绍其他纸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
1、课后搜集有关纸的知识、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现代造纸法。
4.3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品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烧杯、滴管、托盘、打火机、镊子、显微镜或放大镜;活动记录表。
演示材料:实物投影仪、活动方案表、土布、伞、丝巾、风筝、毛巾、拖把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前面我们了解了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纸。但许多地方用纸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生活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由它们织成的。它就是:纺织材料。(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纺织材料。
(1)讲述:人类最早用兽皮和树叶裹体,后来逐渐掌握了纺织麻、棉、蚕丝等天然纤维的技术。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纤维技术的发展,又给纺织材料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
(2)提问:书中这些都是常见的用纺织材料做成的衣服,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看一看,总共有几块布料?
(3)讲述:这些布料都是由常见的纺织材料织成的。不同的材料织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龙伞、丝绸衬衫和领带等。(4)讲述:同学把自己穿的衣服脱下来,认一认上面的标记,你知道这些衣物是由什么纺织材料织成的吗?
(5)学生分组进行,通过纺织材料的标志来识别不同的纺织材料。
(6)教师总结:棉、尼龙、羊毛、涤纶、聚脂„„,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2、研究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A、讲述:尼龙和棉布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两种纺织材料的不同。
B、比较结实程度实验。
(1)实验过程:从布料中抽出纤维;用放大镜观察;再拉一拉。(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C、比较气味实验。
(1)将棉布和尼龙分别烧一烧,然后用手扇着闻一闻。(2)提问:两者的气味有什么不同?(3)分组汇报实验结果。(4)教师总结。D、比较吸水性实验。
(1)裁剪同样大小、质量近似的尼龙、棉布各一块;(2)把它们同时沉入水中;
(3)一段时间后(3分钟),比较一下看哪种布料吸的水多?(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尼龙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吗? E、教师做最后的总结。
(三)拓展应用:
1、讲述:我们的祖国幅圆辽阔,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很大,如果我们从厦门去东北游玩的话,需要带很多的衣服,出门旅游很不方便。现在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为未来的衣服设计设计,你希望将来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本组的讨论方案。
4、教师总结:同学的设计都很不错,希望你们的设计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发挥作用。
5、课后搜集有关新型纺织材料的知识。
4.4金属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4.5塑料
教学目标:
1、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2、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3、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书、衣服、剪刀、小尺,教学挂图,录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书、衣服、剪刀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
1、观察书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
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
4、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的优点;(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的优点;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
(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轻便、易塑形、不易碎、导热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点及治理方案。
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讲述: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
4、提问: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6、教师播放录像资料,学生观看。
7、讲述:通过刚才播放的资料片我们看到,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如废塑料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威胁海洋动物、影响市容等。
8、谈话: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9、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0、教师总结:
(1)用布袋购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应用:
1、提问:各种废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产,你对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议?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4、课后搜集有关塑料的资料阅读。
第五单元
提出问题 5.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2、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
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3、想知道,爱提问。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三、小结
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5.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教学准备:
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五、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教学反思:
第五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火柴。
教师准备:投影片。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一课的次级研究课题。纸这种材料,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各种纸制品或者纸来进行讨论,在交流中认识一些纸,了解一些纸的用途,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的不常见的纸制品,以扩大学生对纸的认识领域。在探究阶段,通过学生的动手比较活动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纸的多个特点和不同纸的不同性质。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给具有相同性质的不同纸进行排序,这样更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讲述: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例如书是由纸做成的,桌子是由木头做成的,轮船是由金属做的等等,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材料:纸。(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提问: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3、出示各种纸制品,提问:为什么要用纸来做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来做这种物品?主要是运用了这种类型的纸的什么特性?(板书纸的各种特性)
4、信封、信纸、笔记本、纸桶、纸杯、纸扇、纸袋、卫生纸、报纸、纸灯笼等。
5、研究纸的性质:
(1)、讲述: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从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镜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
(2)、实验研究:
A、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实验。
把报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
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换一张其他的纸重复上面的实验。
B、用显微镜观察纸。
将学生用放大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的表面和撕开后纸的毛边,并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C、吸水性实验。
学生动手小心地将有颜色的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或最慢。
讨论: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D、透明度实验。
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
拓展: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吗?
学生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
6、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大多数的纸的主要原料来自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2)、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
(3)、教师介绍其他纸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
1、课后搜集有关纸的知识、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现代造纸法。
参考资料:
造纸术:
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另外,纸和藻饰书通过丝绸之路也先后传向 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晋代开始,我国书画名家辈出,大大促进了书画用纸的发展。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时期书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牛皮纸:
牛皮纸所用的木材纤维比较长,而且在蒸煮木材时,是用烧碱和硫化碱化学药品来处理的,这样它们所起的化学作用比较缓和,木材纤维原有的强度所受到的损伤就比较小,因此用这种纸浆做出来的纸,纤维与纤维之间是紧紧相依的,所以牛皮纸都非常牢。
牛皮纸是坚韧耐水的包装用纸,呈棕黄色,用途很广,常用于制作纸袋、信封、唱片套、卷宗和砂纸等。定量范围为40克/平方米至120克/平方米,有卷筒纸和平板纸中、又有单面光、双面光和带条纹的区别。主要的质量要求是柔韧结实,耐破度高,能承受较大拉力和压力不破裂。
宣纸: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耐火纸:
用石棉或者玻璃纤维等无机物制成。玻璃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其特点是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燃烧,即使炭化后也能保持原来的形状,同时还具有抗水性。实验证明,这种纸用800℃高温火焰燃烧5分钟仍能保持原来形状。耐火纸在科学研究、航空航天、珍贵史料的保存、外交文件等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糯米纸:
用番薯、玉米或小麦等的淀粉做成。人们把这些淀粉调成稀浆,除掉杂质,用热水冲成淀粉糊,再把淀粉糊均匀地涂在转动的干燥机上,经过烘干,就制成白色、半透明的糯米纸。干燥的糯米纸可以防止食品直接粘在外包装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