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作业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作业设计
第一单元
一、判断(在题后的括号里打上)
1、叶的颜色大多是绿色的,但也有例外。()
2、一颗老树上通常会生活着许多种小生物。()
3、向别人描述树的特征时,只能用画图的方法。()
4、所有的植物都会开花、结果。()
5、凡是生长需要水的植物都是水生植物。()
6、狗尾草和金鱼藻都属于水生植物。()
7、所有的植物都要经历有成长到衰老的变化过程。)(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一: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 导学案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
(一)3、蜗牛
(二)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教学后记: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 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教学后记:
第三课,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 篇二: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2009年9 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
(一)3、蜗牛
(二)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 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三: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教学后记:
第三课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小草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作业
一、填空:
1、播种凤仙花的季节一般在()。
2、种子萌发先长(),再长()。植物的根总是向()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
3、种子萌发先长(),再长()。植物的根总是向()生长的,根的度()。
二、判断题:
(1)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长成一棵植物。
()(2)种子有种皮,种皮保护里面的东西。
()(3)凤仙花种子萌发时需要浇大量的水。
()
(4)凤仙花播土时,为了不让雨水冲走,应该播人土中较深的地方。
()(5)不同方向放置的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根都会向下生长。()
一、填空:
植物的茎具有()植物及()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子上的养料通过茎是()运输的,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是()运输的。
二、判断:
1、研究植物根的实验中,在试管水面上滴一些油是为了不让水分蒸发。()
2、植物种子萌发时,它的根和茎是同时生长的。()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根生长的方向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是没有关系的。()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5、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水是由植物的根吸收来的。()
6、用芹菜证明水的运输方式的实验中,芹菜的横切面上会有颜色。()
7、茎有运输作用,主要是因为茎内有许多小管子。()
一、选择:
(1)植物的枝、叶、花等能伸展到一定的空间,是因为茎有()A、支撑作用
B、固定作用
C、运输作用
(2)凤仙花的茎是()生长的。
A.匍匐
B、攀援
C、直立
(3)凤仙花茎上的芽以后不会长成()
A.枝,和叶
B、根
C、花
(4)凤仙花的果实呈()形,表面还有白色的茸毛。
A、圆
B、纺锤
C、三角
(5)轻轻挑开凋谢的变干了的凤仙花,看到里面有()
A、果实
B、种子
C、果实与种子
(6)凤仙花的果实是从()长出来的。
A.茎
B、叶
C、花
(7)凤仙花的花朵是在植株的()的位置长出来的,有时会在一节处长出许多朵花。
A、根
B、茎
C、叶
(8)-个凤仙花果实中大约有()种子。
A、1-5粒
B、10-20粒
C、30-40粒
二、简答:
1、观察记录凤仙花发芽的生长变化记录
(1)种子萌发先长(),再长()。植物的根总是向()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
(2)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和(),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在土壤中。
一、问题:猜想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答:温度(阳光)
水
空气
二、判断题
1、只要种子完好就一定能够萌发。
()
2、阳光是种子萌发必不可少的条件。
()
3、大多数植物的生命是从种子开始的。()
4、所有植物的生命是从种子开始的。
()
三、填空:
1、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适宜的水分和()等。
2、在播种之前,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伤的种子的过程叫做()。
3、在花盆里播种凤仙花种子,先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小块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再装进细土。这样做是为了()。
4、熟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一般()是播种的好时节。
5、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和()等方式写观察日记。
一、填空:
1、凤仙花快开花的时候,植株长高的速度()。
2、凤仙花的花朵像()一样,轻轻挑开凋谢变干了的花瓣,里面能看见()。
3、凤仙花是由()、()、()、()、()、()六个器官组成的。
4、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和()
二、判断:
1、当我们看到花蕾的时候说明凤仙花马上要开花了。
()
2、凤仙花开花后能结果,果实在花朵的周围。
()
3、凤仙花的果实成熟的过程中,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褐色。
()
4、我们发现风仙花从种子最先长出茎和叶。()
5、凤仙花各个器官生长的顺序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选择:
1、凤仙花种子萌发时不需要浇大量的水,在()条件下会萌发。
A、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 B、较高的温度、充足的水
C、适量的水、干燥的空气、较低的温度
2、凤仙花是()植物。
A、草本植物 B、水生植物 C、木本植物
3、植物种子萌发时,最先穿破种皮的是()A、根
B、茎 C、叶
4、通过实验能证明植物的根有()作用,植物的茎有()作用。
A、吸收水分
B、蒸发水分
C、传输水分
5、凤仙花的叶在茎上是()分布的,这样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A、重叠
B、对称
C、交叉
6、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需要的条件是()。
A、土壤
B、阳光
C、养料
1、我们发现种子萌芽先长(),再长(),植物的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
2、植物根的作用有()和()。
3、在“研究根的作用”实验中,我们会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这样做的目的是()。
4、种子萌芽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
5、把已经萌发出来的根朝上放置,过几天,根会向()生长。
6、想直接观察到种子萌发的过程,我们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7、放在透明塑料杯的内壁和餐巾纸中间的种子,生根发芽后,我们不容易把它从杯子中取出,这是因为()。
8、植物的根由()发育而来。
9、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还能将植物()在土壤中。
1、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的。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3、选种要挑选()的、没有受过()的种子。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科学
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好奇心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2、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答: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我会想到农业研究、实验分析、航天探索、医学研究及珠峰测量„„。
3、学习了《琴纳与牛痘的故事》我明白了: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开花的办法。
4、我知道的科学家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居里夫人——镭、李时珍——《本草纲目》、爱迪生——电灯、张衡——地动仪、牛顿——万有引力、贝尔——电话、阿切尔——邮票打孔机„„
5、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答:提出问题——作出解释——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6、科学是什么?
答:科学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7、1824年,英国人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视觉暂留”能力,后来应用这一原理制作了电影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上册《金鱼》教学设计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向大家介绍一些新朋友,瞧,他们来了!课件播放音乐视频《快乐的鱼》(教师提前准备的视频资料,内容为鱼缸里的金鱼在快乐的游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金鱼吗?(生:喜欢)你们想和金鱼做朋友吗?(生:想)。那么, 你们了解金鱼的特征和习性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吧!(板书:金鱼)
设计意图:用视频中金鱼快乐的神态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了解金鱼,认识金鱼的兴趣。)
(二)提问设疑,探究学习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视频里的鱼游出来?(生:想)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就让小金鱼从视频中游出来。
(学生闭眼,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5缸金鱼)
师:好了,同学们请睁开眼睛,看看谁来了。现在,每位组长可以领走一缸鱼,拿到你们小组,和你的组员们一起细细的观察。
1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金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细细观察,金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身上长了什么?它是怎样运动的?并把自己观察到的金鱼画下来!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逐一总结出以下特征)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的金鱼的外形是什么样的?把你画中的金鱼给大家说说吧!
学生汇报:
特征:金鱼的体躯由头、躯干、尾三部分组成。
头部的最前端为口,其后有鼻、眼、鳃盖; 躯干及尾柄部有鳞片覆盖;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略弯曲的侧线,侧线起自鳃盖后缘向后延伸至尾柄基部止;
(此处特征学生不易找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并让学生猜想侧线的作用:感觉器官,感知危险。教师也可对侧线的作用加以讲解)
胸部有胸鳍1对,背鳍一般位于背中央,腹部有腹鳍1对,腹鳍之后有臀鳍1对,尾部包括尾柄和尾鳍。
师设疑:同学们观察的太仔细了。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认为金鱼和其他小动物比起来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生答:鱼鳞和鱼鳍
(此处设疑,是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金鱼的鳞片和鱼鳍,感受鱼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明显特点。)设计意图:本环节由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观察后得到收获的可贵性。
师过渡:同学们真是了不起,简直像一群小小观察家,下面请同学们再说说金鱼是如何运动的呢? 运动:鳍动,尾摇,身体摆。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手模仿一下,鱼儿游动时的样子呢?(让学生亲身感受金鱼游动时的动作)
师设疑:同学们模仿的非常的像,可是,金鱼的鱼鳞和鳍我们用手却模仿不了,那么,鱼鳞和鱼鳍在金鱼的游动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生猜想并回答)师讲授:鱼鳞可以保护鱼的身体,鱼鳍可以帮助鱼的游动。(此处学生简单了解,主要引导学生将鱼的特征与鱼的运动连接起来,构建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2.观察金鱼的捕食(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金鱼是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它也是常见的家养动物。相信很多同学家里都养过金鱼。那么,你们喂过金鱼吗?你们知道喂金鱼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生:轻轻地放进鱼缸,量要少,金鱼饭量很小,容易撑死。(此处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喂食的方法。方便下面的喂食操作)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啊!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给金鱼喂食吧。(组长领回鱼食)同学们在喂金鱼时仔细观察,金鱼是如何捕鱼的? 学生汇报:金鱼进食的方式是吞食。
师提问:同学们,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仔细观察一下,鱼缸中除了鱼食还有一些沉淀物,猜猜这些沉淀物是什么?(粪便)
师再问:粪便从哪里排出去的呢?是什么样的呢?(生猜想)
教师讲解:金鱼也有肛门,粪便从肛门排除,是短短细细的一条一条的,有的还成颗粒状。3.观察金鱼的呼吸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金鱼靠什么呼吸吗?(鱼鳃)你想知道鱼鳃一分钟能开合多少次吗?老师记时,你们数,注意别吓到金鱼。(师计时,学生数)(学生回报次数)
师:老师又有不明白的地方了,金鱼不断的喝水会胀破肚皮吗?(生:不会)让我们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吧!(由问题引出猜想,再由猜想引出实验)
教师示范实验过程,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教师的实验步骤。师:老师是如何做的实验?
学生口述实验过程及步骤:用滴管吸了一些调制的红色液体,悄悄的深入水中,在金鱼的嘴前挤出红色液体。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其实我们的水中是含有少量空气的,而鱼儿也是靠水中的这些空气生存的。那么,在老师挤入红色液体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讲述现象:红色的液体从嘴中进入,又从鳃部流出,说明鱼不是在喝水,而是再呼吸。(教师适时的指导,使学生对金鱼的呼吸过程逐渐清晰。)
教师总结:金鱼呼吸时,水流过金鱼的鳃部,鱼鳃就能利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三)链接旧知,比较学习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认识的蚂蚁朋友吗?让我们比较一下蚂蚁和金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吧?(课件出示蚂蚁和金鱼的维恩图)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汇报完成维恩图)
(四)总结提升——美丽的海底世界
(边放视频《美丽的海底世界》,教师边用语言激发学生对鱼类的热爱和好奇)师:同学们,金鱼只是鱼类的一种,在美丽的大洋海底还有千千万万种美丽的鱼等待你去探索,希望同学们热爱他们,保护他们,了解他们,探究他们。
(五)课后任务
1.把金鱼带回教室好好照料,继续观察,保证金鱼的存活。2.每周填写观察记录。
板书: 特征
捕食 金鱼
运动 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