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01:5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学设计》。

第一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火柴。

教师准备:投影片。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一课的次级研究课题。纸这种材料,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各种纸制品或者纸来进行讨论,在交流中认识一些纸,了解一些纸的用途,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的不常见的纸制品,以扩大学生对纸的认识领域。在探究阶段,通过学生的动手比较活动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纸的多个特点和不同纸的不同性质。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给具有相同性质的不同纸进行排序,这样更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讲述: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例如书是由纸做成的,桌子是由木头做成的,轮船是由金属做的等等,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材料:纸。(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提问: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3、出示各种纸制品,提问:为什么要用纸来做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来做这种物品?主要是运用了这种类型的纸的什么特性?(板书纸的各种特性)

4、信封、信纸、笔记本、纸桶、纸杯、纸扇、纸袋、卫生纸、报纸、纸灯笼等。

5、研究纸的性质:

(1)、讲述: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从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镜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

(2)、实验研究:

A、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实验。

把报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

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换一张其他的纸重复上面的实验。

B、用显微镜观察纸。

将学生用放大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的表面和撕开后纸的毛边,并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C、吸水性实验。

学生动手小心地将有颜色的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或最慢。

讨论: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D、透明度实验。

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

拓展: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吗?

学生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

6、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大多数的纸的主要原料来自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2)、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

(3)、教师介绍其他纸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

1、课后搜集有关纸的知识、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现代造纸法。

参考资料:

造纸术:

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另外,纸和藻饰书通过丝绸之路也先后传向 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晋代开始,我国书画名家辈出,大大促进了书画用纸的发展。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时期书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牛皮纸:

牛皮纸所用的木材纤维比较长,而且在蒸煮木材时,是用烧碱和硫化碱化学药品来处理的,这样它们所起的化学作用比较缓和,木材纤维原有的强度所受到的损伤就比较小,因此用这种纸浆做出来的纸,纤维与纤维之间是紧紧相依的,所以牛皮纸都非常牢。

牛皮纸是坚韧耐水的包装用纸,呈棕黄色,用途很广,常用于制作纸袋、信封、唱片套、卷宗和砂纸等。定量范围为40克/平方米至120克/平方米,有卷筒纸和平板纸中、又有单面光、双面光和带条纹的区别。主要的质量要求是柔韧结实,耐破度高,能承受较大拉力和压力不破裂。

宣纸: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耐火纸:

用石棉或者玻璃纤维等无机物制成。玻璃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其特点是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燃烧,即使炭化后也能保持原来的形状,同时还具有抗水性。实验证明,这种纸用800℃高温火焰燃烧5分钟仍能保持原来形状。耐火纸在科学研究、航空航天、珍贵史料的保存、外交文件等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糯米纸:

用番薯、玉米或小麦等的淀粉做成。人们把这些淀粉调成稀浆,除掉杂质,用热水冲成淀粉糊,再把淀粉糊均匀地涂在转动的干燥机上,经过烘干,就制成白色、半透明的糯米纸。干燥的糯米纸可以防止食品直接粘在外包装纸上。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纸》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2.知识与技能: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火柴。教师准备:投影片。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一课的次级研究课题。纸这种材料,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各种纸制品或者纸来进行讨论,在交流中认识一些纸,了解一些纸的用途,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的不常见的纸制品,以扩大学生对纸的认识领域。在探究阶段,通过学生的动手比较活动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纸的多个特点和不同纸的不同性质。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给具有相同性质的不同纸进行排序,这样更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拥有了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谁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那么在造纸术没发明前,人们把文字记录在哪儿呢?

3、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跟我们现在的纸比一比谁的优点多。

4、所以我们得感谢发明造纸术的人,他是谁呢?东汉时蔡伦发明了用竹子,甘草,还有甘蔗渣等作原料造纸的技术生产出大量轻便便宜的纸。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2、纸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纸到底有什么样的奥秘呢。

(二)、探究新知:

1、提问: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3、出示各种纸制品,提问:为什么要用纸来做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来做这种物品?主要是运用了这种类型的纸的什么特性?(板书纸的各种特性)

4、信封、信纸、笔记本、纸桶、纸杯、纸扇、纸袋、卫生纸、报纸、纸灯笼等。

5、研究纸的性质:(1)、讲述: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从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镜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2)、实验研究:

A、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实验。

把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

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换一张其他的纸重复上面的实验。

B、吸水性实验。

学生动手小心地将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 讨论: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C、透明度实验。

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

拓展: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吗?

6、了解造纸的过程。(1)、谈话:大多数的纸的主要原料来自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2)、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3)、教师介绍其他纸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

1、课后搜集有关纸的知识、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现代造纸法。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上册《纸》

《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2、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3、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火柴。教师准备:投影片。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一课的次级研究课题。纸这种材料,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各种纸制品或者纸来进行讨论,在交流中认识一些纸,了解一些纸的用途,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的不常见的纸制品,以扩大学生对纸的认识领域。在探究阶段,通过学生的动手比较活动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纸的多个特点和不同纸的不同性质。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给具有相同性质的不同纸进行排序,这样更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讲述: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例如书是由纸做成的,桌子是由木头做成的,轮船是由金属做的等等,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材料:纸。(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提问: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3、出示各种纸制品,提问:为什么要用纸来做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来做这种物品?主要是运用了这种类型的纸的什么特性?(板书纸的各种特性)

4、信封、信纸、笔记本、纸桶、纸杯、纸扇、纸袋、卫生纸、报纸、纸灯笼等。

5、研究纸的性质:(1)、讲述: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从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镜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2)、实验研究: A、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实验。把报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换一张其他的纸重复上面的实验。B、用显微镜观察纸。将学生用放大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的表面和撕开后纸的毛边,并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样子。C、吸水性实验。学生动手小心地将有颜色的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或最慢。讨论: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D、透明度实验。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拓展: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吗?学生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

6、了解造纸的过程。(1)、谈话:大多数的纸的主要原料来自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2)、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3)、教师介绍其他纸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

1、课后搜集有关纸的知识、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现代造纸法。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上册《纸》教学案例

三年级科学上册《纸》教学案例

泰州市苏陈实验小学 姚彪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乐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为实现《标准》所提出的各项目标,作为科学课教师,我在科学教学中就十分重视通过自主、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训练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有的教师还把科学探究机械化地理解为一种流程了,认为探究必须要按照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做计划、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教学太死板,不灵活。《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结束以后,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这是为什么呢?“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实践科学新课程以来,常常对这句话有特别的感触。就比如我近期执教的《纸》一课,它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在经历了前面单元的各个活动的实践体验后,学生对于怎样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去研究自己所观察的对象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怎样去拓展、延伸学生的观察视野,挖掘出更多可观察的内容,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科学素养的不断积累和提高,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所不断思索和深思的!

一、导入:在渗透中发散

科学课是以一个个观察活动为主的,在呼唤主体化教育的今天,课堂成了学生建构自己个性化能力和知识的舞台,“放松束缚,顺其天性”的人才培养观念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了知识的引路人。这时怎样做好一堂课的导入,让我们的学生以最积极的状态投入到一次次的探究活动中,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能够实现它最大的价值,是我所反复思考和探索的。

教学片断1:

师:小朋友还能回想起以前我们观察土壤时研究过哪些东西吗? 生:捏土壤。生:烧土壤。

师:能说得清楚一点吗? 生:土壤颗粒的不同大小。

生:土壤里有活的昆虫和其他小的有机物,土壤有腐烂的动植物的尸体。

生:土壤中间有各种东西——有些有光泽、有些比较昏暗、有的有明显的颜色 „„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可以研究那么多的东西,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补发几个大奖,第一个是大鼻子奖(展示一只卡通大鼻子),给A小朋友,因为他在观察时告诉老师,他闻到了土壤在烧烤时发出了臭味!还有这只大眼睛(展示卡通眼睛)给谁呢?给B小朋友,她发现黑色的土壤,在水里泡的时候,放进一个小块,小块到最后就没有了,并产生一个一个小泡泡。!(分发给小朋友)

师: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奖品(展示耳朵、鼻子、手等),给谁呢? 在学生纷纷举起手时„„

师:老师今天带来奖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难题(展示一张白纸),一张普通的白纸,除了它是白的,你们还能观察到些什么呢?

在学生叽叽喳喳时,分发白纸,开始观察 在这个导入中,我一方面在回忆观察土壤时,把观察的内容空间进行了一种开阔化的渗透,发散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又以一种激励手段引起学生观察欲望,隐性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一句话说:学生越没有意识到他在学习,那么他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在这里,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尝试培养学生一种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从教学过程与结果来说,我没有复习怎样去观察,但是在5分钟的观察后,全班小朋友一起讲出了一张白纸十几多个个特点,让我惊喜!

二、教学过程:在开放中前进。

“在科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自然的奥秘,树立开放教学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课堂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目的“自由”地去设计探究活动的方案,使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索,真正成为探索的主人。

例如在这节课的重要活动“比较纸的不同点”教学环节上,我作了以下的几点尝试: 1.开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教学片断2:

生:我觉得重量也是不同的。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看的。

生:我用手掂掂看。师:非常好,但是当两张纸的差别很小时,你还能看,还能掂吗?(展示两张相近的纸)„„

师:谁有好方法?

生:是不是可以称称看?

师:是吗?你能不能来试试?(出示一架天平,放在实物展示台下)

学生尝试(结果纸太轻了,结果不明显)
师:这个方法是不是错的?谁能想出改进的方法?

生:找一架再精确一点的秤。

师:行,但老师的秤已经很精确了,可还是称不出来,你能想办法吗? 生:可以用多一点纸。

师:怎么多?你能来试一试吗?(提供两大叠纸)

学生上来后,分别把全部的纸都放了上去,天平倾斜了。师:这就说明这一边的纸要重吗? 生:不是的!(有几个学生在下面激动在喊道)师:怎么不是的

生:说不定那一堆的纸要多,那也不能比的。师:非常好,那么让你来做的话,你会怎么办呢? 生:我会数一数,两堆一样多!„„

接下来在学生提到吸水性不同时,我作了简单演示;在学生提到声音不同时,我用录音机扩大了它的效果,并引导了甩纸时的力度对比,还用1分钟时间让同桌之间互相摇一摇、听一听等等。结果这堂课到后来学生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思路也越来越开阔,提到的不同点比如:透明度不同、光滑度不同、软硬程度不同等等,远远超过了我的预设。更让我惊讶的是,我想把比较纸的厚薄作为课后的扩展题,结果在学生的相互启发和修正的你一言我一句中,不到两分钟就得出了完全准确的方法!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绝对的方法,不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路上磕磕碰碰,体验知识获取过程的艰辛与快乐。科学知识获得的途径是广泛的,在科学课堂中,让我们开放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思路,一起去体验新课程带来的惊喜吧!

2.开放的学习空间。

在科学课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上《纸》这一课时,我很想在纸的观察这一点上有所探索。针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我把小组合作的重点放在了观察后的交流上,想让学生通过组内的交流来提高自身的认识。

但其中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决定,那就是课桌椅的排放,要不要排成四人小组的形式呢?坐的空间开放了,对学生的学习到底有没有真正价值呢?开始时,我对于这种排放有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因为要交流时我可以让前排的学生往后转,不活动时,学生怎么坐只是个形式的问题,何必去强求呢?

同一堂课我上了三次,也让我对小组合作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为明明同样的内容,结果排成四人小组的班能的学习效果却明显好于其它班,这只是偶然吗?在我仔细观察、反思后,我发现不是的。我开始把小组合作的概念理解成单纯地小组同学间的交流,试问只有每个学生都知道他们在交流,才是真正的交流吗?一般每一次小组合作前,我都习惯性地讲类似“下面我们在小组交流一下”,这样每个学生都知道在这节课中他们用了合作的方法,但是,有效吗?后来,在这堂课观察一张白纸的活动中,我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一张白纸,但只为每一小组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工具。虽然我没有要求学生在组内交流他们的观察方法、结果,但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比如有个学生在无意中讲了他的发现:“我的纸有点透明的!”一下子就把纸的透明度这一信息渗透给了每一个坐在旁边的同学,这比让学生小组交流一下,去学习一下别人的观察方法要有意义地多!

“只有有效的小组学习才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在开放的空间里,表面上好像小组同学间间会叽叽喳喳,在纪律上有一定的问题,但这里面却隐含了真正的、有效的合作理念!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又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通过实践发现:

1.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科学探究的广阔时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采用了问题——观察(探究)——汇报交流的形式开展科学探究,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深究,我们会发现其中深层的一些差异。一般教师在学生观察纸的厚与薄后,马上进行汇报;观察了纸的吸水性后再汇报;对照判断后又汇报。这样整个探究活动被肢解成许多细小的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了一次次汇报,伴随着一次次的汇报,学生的活动是停顿、停顿、再停顿。其根本还是教师在指挥学生,学生随着教师转,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甚至虚假的主体性。而案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观察分组的材料五分钟;相互交流观察情况八分钟;设计实验研究水的吸水性和抗拉力十八分钟。这样,变小活动为大活动,变孤立的活动为推进的活动。学生在二十一分钟的时间里进行了连续的观察,观察结束后的全班交流,是同学们收集了丰富事实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是能引发思维火花的交流,它真正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我们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自主的空间,变小活动为大活动,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

2.在教学策略上,发挥结构材料的引导作用,推进学生探究。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很差。当我们把大块时间交给学生后,如何才能保持孩子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始终集中在科学探究上呢?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有结构材料的有序发放,是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在观察纸的实施中,学生观察时,教师没有用语言进行指导,只是在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发放材料。活动刚开始时,教师只提供了一些必备的纸张。学生初步观察后,再提供天平和两大叠纸,学生很自然地运用材料大胆猜测、实验。观察过程中,教师没有讲解,而是通过提供材料,化有声的探究指导为无声,却是无声胜有声。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供新材料,制造新的兴奋点,学生很自然地随着老师提供的材料,在材料的引导下,逐步开展探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探究兴趣。这就发挥了结构材料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持续的探究,在探究中推进。

3.在教学目标上,实现探究活动中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推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活动,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是学生思维的发展或推进。要达成这一目的,不仅要“提倡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式”,而且“在科学学习中要关注科学概念的建立。”

教师变小活动为大活动,学生的活动是有结构的,连续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也是连续推进的。特别是在观察纸的不同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结构材料引导学生,在不间断的观察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思考,学生作出了基于事实的解释。在这一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对纸的认识,是经过思考内化的。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本质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包括科学思维在内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 3.《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五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不同用途的纸》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自己收集的各种纸样品,一些纸制品。

2.剪刀、胶水。

3.教师准备牛皮纸、复写纸、蜡光纸等,每人1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不同用途的纸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纸样,说说它们的用途。

2.小组内交流各种纸样,允许相互交换。

3.教师补充介绍几种特别的纸。

二、体会牛皮纸和复写纸的特性

1.每人发一张牛皮纸,观察它的特性。

2.牛皮纸和普通白纸比较,哪个方面特别不同?

3.用撕的方法比较牛皮纸和白纸的牢固程度。

4.用牛皮纸制作一个信封。

5.每人发一张复写纸,按照教师的要求,使用体会复写纸的作用。

6.观察复写纸的特点,找出复写纸能够复写的原因。

三、观察几种特别的纸

1.说说你认为哪种纸是特别的纸?为什么?

2.观察人民币、瓦楞纸、蜡光纸、植绒纸等。

3.用蜡光纸制作一个纸玩具。

第二课时

一、研究纸的吸水性

1.纸的吸水性能有什么不同?怎么比较?

2.讨论书本上的方法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

3.想办法你能找到一种更公平的方法吗?引导用同样大小的纸,同时浸入水中进行观察。

4.学生动手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二、研究纸的拉伸性能

1.讨论:怎样才能看出纸的拉伸程度?

2.引导学生首先要测量原来的长和宽,再测量拉伸之后的长和宽,两个数据进行比较。

3.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数据。汇报。

三、研究纸承受重物的性能

1.小组讨论,怎样的实验才显得更公平。

2.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全班交流,指出缺点,改进计划。

3.按照改进的计划实验,记录,汇报。

四、讨论公平问题

1.刚才的三个实验都要求公平,这样有什么好处?

2.如果要研究各种书写纸的性能,你打算怎样研究?

下载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到大自然中去捉蜗牛和能够饲养蜗牛。 能够观察、比较、描述蜗牛。 能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蜗牛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一: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 导学案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纸》教案

    第4单元他们是什么做的 ——2.《纸》 廖振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纸的种类。 2.知道纸要浪费哪些自然资源。 3.知道纸的发展历史。 4.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 二、教学重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水》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环节的内容,一是通过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结合观察视频,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用......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蚂蚁》 蚂蚁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引导和鼓励学生......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太阳》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太阳》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太阳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 教学目标: 1.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后反思-纸_苏教版(推荐)

    纸 执教年级:三年级 执教教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课后反思: 课伊始通过一个小谜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介绍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纸制品,让学生感受纸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从......

    三年级科学上册《金鱼》教学设计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