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纸》教案

时间:2019-05-12 17:3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纸》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纸》教案》。

第一篇: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纸》教案

第4单元他们是什么做的

——2.《纸》

廖振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纸的种类。

2.知道纸要浪费哪些自然资源。3.知道纸的发展历史。4.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纸的发展历史及我国的四大发明。难点:能给纸分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报纸、白纸、卫生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

生得轻巧白净,中国创造发明。传播文化知识,深受人类欢迎。揭示谜底——纸 2.考考你

(1)师:你知道纸是哪国人首先发明的吗?(答案:中国——西汉时用布、麻等造纸)(2)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3.观看我国文字记录的发展过程。

4.东汉蔡伦通过总结前人用布、麻造纸的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绳头、破布、旧鱼网作为原料造纸的新技术,生产了大量轻便、便宜的纸张,从而结束了古人用石头、树木、甲骨、木牍、竹简作为书画材料的历史,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5.唐朝时我国的造纸术流入国外(西域)。

6.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下面的纸——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纸币、邮票、车票、门票、课本、卫生纸、纸杯、纸尿裤、报纸、牛皮纸、宣纸、纸灯笼、剪纸、纸风筝、贺卡、纸铅笔等)

7.研究纸——纸是利用天然材料做成的,纸有许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但放大镜下纸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纸吸水性弱......让我们选择其中一项进行研究。(1)比较纸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

把报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

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钩住,两个人拉一拉,有什么发现? 再按纵向和横向分别撕一撕纸。

师:你还可以设计出测试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的其他方法吗?

(2)用放大镜或简易显微镜观察纸的表面和撕开后纸的毛边,描述你所看到的现象。师:把观察比较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3)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

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有颜色的水,观察并比较有色水的扩散。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最好。8.现在我们用的纸用什么做原料,怎样造出来的呢?

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9.一张最普通的贺卡要消耗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为1吨,合4.8—5.2立方米木材,相当于5棵20年生的树。如果生产1000万张贺卡,将要砍掉多少棵这样的树?(答案:500棵)10.纸的生产过程。

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头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

11.现在,世界上主要造纸国家,几乎全部是用木材来造纸,全世界都在大批量的砍树。有关资料显示,制造1吨纸,需要砍掉20棵大树,而且在造纸的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废水,污染河流,是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12.那今后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么做?大胆设想:说一说未来的纸什么样?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防蚊纸:英国研制出一种便于携带、经济实用的防蚊纸。这种小纸片上面浸透了防蚊剂,外面用锡箔包裹。一小张即可涂遍人体四肢、脸部和颈部,有效时间5~6个小时。

耐久纸:一般用于印刷品的纸张,50年后就会变成粉末,如果是珍贵文献,便要用特殊纸张印刷。国外发明了一种不怕水、火、酸、碱、虫蛀及不发酵霉的纸张,寿命有多种:一级100年,二级200年,三级300年,也有可保存达500~600年不坏的。

防感冒纸:这种纸为三层,中间一层带有柠檬酸和苹果酸化合混合物以及十二烷基硫酸钠。试验表明,约6cm2大小的这种纸,在不到1分钟内即可杀死上千个引起感冒的病毒。

防泄密纸:加拿大研制出一种白纸,其表面经过特殊处理,需要保密的地方,只要用配套的专用钢笔划分出来即可。这种钢笔墨水为透明色,当和纸面接触后便会产生一条复杂的花纹,这种花纹不妨碍文章阅读,却可以破坏复印机敏感元件的正常工作,使复印后的文章中所需保密的地方出现一条黑带,从而达到保密的目的。

可吃纸:美国制造了一种食物纤维报纸。这种报纸用可以吃的油墨印出文字,经消毒灭菌后出售给读者。当读者阅读完报纸后,便可以把它折叠起来,饱餐一顿。

发光纸:它能在漆黑的夜晚发出亮光。使用这种纸,即使没有灯光,也能清楚地看见纸上的文字或图画。

集热纸:美国研制成功一种太阳能保温纸,它可以将光能转变为热能。如用它来包裹食物放在有光线照射的地方,便不断加热,可将食物加热、保温,直至你将纸张打开,热量才会散去。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上册《纸》

《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2、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3、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火柴。教师准备:投影片。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一课的次级研究课题。纸这种材料,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各种纸制品或者纸来进行讨论,在交流中认识一些纸,了解一些纸的用途,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的不常见的纸制品,以扩大学生对纸的认识领域。在探究阶段,通过学生的动手比较活动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纸的多个特点和不同纸的不同性质。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给具有相同性质的不同纸进行排序,这样更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讲述: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例如书是由纸做成的,桌子是由木头做成的,轮船是由金属做的等等,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材料:纸。(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提问: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3、出示各种纸制品,提问:为什么要用纸来做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来做这种物品?主要是运用了这种类型的纸的什么特性?(板书纸的各种特性)

4、信封、信纸、笔记本、纸桶、纸杯、纸扇、纸袋、卫生纸、报纸、纸灯笼等。

5、研究纸的性质:(1)、讲述: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从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镜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2)、实验研究: A、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实验。把报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换一张其他的纸重复上面的实验。B、用显微镜观察纸。将学生用放大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的表面和撕开后纸的毛边,并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样子。C、吸水性实验。学生动手小心地将有颜色的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或最慢。讨论: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D、透明度实验。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拓展: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吗?学生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

6、了解造纸的过程。(1)、谈话:大多数的纸的主要原料来自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2)、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3)、教师介绍其他纸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

1、课后搜集有关纸的知识、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现代造纸法。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上册《纸》教学案例

三年级科学上册《纸》教学案例

泰州市苏陈实验小学 姚彪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乐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为实现《标准》所提出的各项目标,作为科学课教师,我在科学教学中就十分重视通过自主、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训练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有的教师还把科学探究机械化地理解为一种流程了,认为探究必须要按照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做计划、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教学太死板,不灵活。《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结束以后,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这是为什么呢?“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实践科学新课程以来,常常对这句话有特别的感触。就比如我近期执教的《纸》一课,它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在经历了前面单元的各个活动的实践体验后,学生对于怎样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去研究自己所观察的对象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怎样去拓展、延伸学生的观察视野,挖掘出更多可观察的内容,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科学素养的不断积累和提高,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所不断思索和深思的!

一、导入:在渗透中发散

科学课是以一个个观察活动为主的,在呼唤主体化教育的今天,课堂成了学生建构自己个性化能力和知识的舞台,“放松束缚,顺其天性”的人才培养观念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了知识的引路人。这时怎样做好一堂课的导入,让我们的学生以最积极的状态投入到一次次的探究活动中,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能够实现它最大的价值,是我所反复思考和探索的。

教学片断1:

师:小朋友还能回想起以前我们观察土壤时研究过哪些东西吗? 生:捏土壤。生:烧土壤。

师:能说得清楚一点吗? 生:土壤颗粒的不同大小。

生:土壤里有活的昆虫和其他小的有机物,土壤有腐烂的动植物的尸体。

生:土壤中间有各种东西——有些有光泽、有些比较昏暗、有的有明显的颜色 „„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可以研究那么多的东西,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补发几个大奖,第一个是大鼻子奖(展示一只卡通大鼻子),给A小朋友,因为他在观察时告诉老师,他闻到了土壤在烧烤时发出了臭味!还有这只大眼睛(展示卡通眼睛)给谁呢?给B小朋友,她发现黑色的土壤,在水里泡的时候,放进一个小块,小块到最后就没有了,并产生一个一个小泡泡。!(分发给小朋友)

师: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奖品(展示耳朵、鼻子、手等),给谁呢? 在学生纷纷举起手时„„

师:老师今天带来奖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难题(展示一张白纸),一张普通的白纸,除了它是白的,你们还能观察到些什么呢?

在学生叽叽喳喳时,分发白纸,开始观察 在这个导入中,我一方面在回忆观察土壤时,把观察的内容空间进行了一种开阔化的渗透,发散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又以一种激励手段引起学生观察欲望,隐性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一句话说:学生越没有意识到他在学习,那么他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在这里,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尝试培养学生一种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从教学过程与结果来说,我没有复习怎样去观察,但是在5分钟的观察后,全班小朋友一起讲出了一张白纸十几多个个特点,让我惊喜!

二、教学过程:在开放中前进。

“在科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自然的奥秘,树立开放教学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课堂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目的“自由”地去设计探究活动的方案,使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索,真正成为探索的主人。

例如在这节课的重要活动“比较纸的不同点”教学环节上,我作了以下的几点尝试: 1.开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教学片断2:

生:我觉得重量也是不同的。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看的。

生:我用手掂掂看。师:非常好,但是当两张纸的差别很小时,你还能看,还能掂吗?(展示两张相近的纸)„„

师:谁有好方法?

生:是不是可以称称看?

师:是吗?你能不能来试试?(出示一架天平,放在实物展示台下)

学生尝试(结果纸太轻了,结果不明显)
师:这个方法是不是错的?谁能想出改进的方法?

生:找一架再精确一点的秤。

师:行,但老师的秤已经很精确了,可还是称不出来,你能想办法吗? 生:可以用多一点纸。

师:怎么多?你能来试一试吗?(提供两大叠纸)

学生上来后,分别把全部的纸都放了上去,天平倾斜了。师:这就说明这一边的纸要重吗? 生:不是的!(有几个学生在下面激动在喊道)师:怎么不是的

生:说不定那一堆的纸要多,那也不能比的。师:非常好,那么让你来做的话,你会怎么办呢? 生:我会数一数,两堆一样多!„„

接下来在学生提到吸水性不同时,我作了简单演示;在学生提到声音不同时,我用录音机扩大了它的效果,并引导了甩纸时的力度对比,还用1分钟时间让同桌之间互相摇一摇、听一听等等。结果这堂课到后来学生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思路也越来越开阔,提到的不同点比如:透明度不同、光滑度不同、软硬程度不同等等,远远超过了我的预设。更让我惊讶的是,我想把比较纸的厚薄作为课后的扩展题,结果在学生的相互启发和修正的你一言我一句中,不到两分钟就得出了完全准确的方法!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绝对的方法,不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路上磕磕碰碰,体验知识获取过程的艰辛与快乐。科学知识获得的途径是广泛的,在科学课堂中,让我们开放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思路,一起去体验新课程带来的惊喜吧!

2.开放的学习空间。

在科学课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上《纸》这一课时,我很想在纸的观察这一点上有所探索。针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我把小组合作的重点放在了观察后的交流上,想让学生通过组内的交流来提高自身的认识。

但其中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决定,那就是课桌椅的排放,要不要排成四人小组的形式呢?坐的空间开放了,对学生的学习到底有没有真正价值呢?开始时,我对于这种排放有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因为要交流时我可以让前排的学生往后转,不活动时,学生怎么坐只是个形式的问题,何必去强求呢?

同一堂课我上了三次,也让我对小组合作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为明明同样的内容,结果排成四人小组的班能的学习效果却明显好于其它班,这只是偶然吗?在我仔细观察、反思后,我发现不是的。我开始把小组合作的概念理解成单纯地小组同学间的交流,试问只有每个学生都知道他们在交流,才是真正的交流吗?一般每一次小组合作前,我都习惯性地讲类似“下面我们在小组交流一下”,这样每个学生都知道在这节课中他们用了合作的方法,但是,有效吗?后来,在这堂课观察一张白纸的活动中,我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一张白纸,但只为每一小组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工具。虽然我没有要求学生在组内交流他们的观察方法、结果,但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比如有个学生在无意中讲了他的发现:“我的纸有点透明的!”一下子就把纸的透明度这一信息渗透给了每一个坐在旁边的同学,这比让学生小组交流一下,去学习一下别人的观察方法要有意义地多!

“只有有效的小组学习才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在开放的空间里,表面上好像小组同学间间会叽叽喳喳,在纪律上有一定的问题,但这里面却隐含了真正的、有效的合作理念!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又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通过实践发现:

1.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科学探究的广阔时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采用了问题——观察(探究)——汇报交流的形式开展科学探究,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深究,我们会发现其中深层的一些差异。一般教师在学生观察纸的厚与薄后,马上进行汇报;观察了纸的吸水性后再汇报;对照判断后又汇报。这样整个探究活动被肢解成许多细小的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了一次次汇报,伴随着一次次的汇报,学生的活动是停顿、停顿、再停顿。其根本还是教师在指挥学生,学生随着教师转,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甚至虚假的主体性。而案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观察分组的材料五分钟;相互交流观察情况八分钟;设计实验研究水的吸水性和抗拉力十八分钟。这样,变小活动为大活动,变孤立的活动为推进的活动。学生在二十一分钟的时间里进行了连续的观察,观察结束后的全班交流,是同学们收集了丰富事实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是能引发思维火花的交流,它真正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我们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自主的空间,变小活动为大活动,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

2.在教学策略上,发挥结构材料的引导作用,推进学生探究。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很差。当我们把大块时间交给学生后,如何才能保持孩子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始终集中在科学探究上呢?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有结构材料的有序发放,是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在观察纸的实施中,学生观察时,教师没有用语言进行指导,只是在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发放材料。活动刚开始时,教师只提供了一些必备的纸张。学生初步观察后,再提供天平和两大叠纸,学生很自然地运用材料大胆猜测、实验。观察过程中,教师没有讲解,而是通过提供材料,化有声的探究指导为无声,却是无声胜有声。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供新材料,制造新的兴奋点,学生很自然地随着老师提供的材料,在材料的引导下,逐步开展探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探究兴趣。这就发挥了结构材料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持续的探究,在探究中推进。

3.在教学目标上,实现探究活动中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推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活动,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是学生思维的发展或推进。要达成这一目的,不仅要“提倡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式”,而且“在科学学习中要关注科学概念的建立。”

教师变小活动为大活动,学生的活动是有结构的,连续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也是连续推进的。特别是在观察纸的不同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结构材料引导学生,在不间断的观察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思考,学生作出了基于事实的解释。在这一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对纸的认识,是经过思考内化的。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本质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包括科学思维在内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 3.《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四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4课《纸飞翼》教案

14、纸飞翼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有一定根据地进行不同形状的纸落地结果的预测实验。

2、能使用自己的计时方法进行定量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以事实求是的态度看待实验现象。

2、愿意通过多次测量确定测量结果。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下落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大小的关系。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有目的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记录纸飞翼在空气中下落所需的时间。教学方法: 谈话、提问、提示、评价、活动等。

学习方法:

猜想、比较、讨论、探究、观察、记录、制作、游戏、交流。

课时安排:1—3课时

第1课时

活动目标:

探究目标:能有一定根据地进行不同形状的纸落地结果的预测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通过多次测量确定测量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下落物体水平面积的大小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有目的的控制纸团与纸片下落的条件。

教学难点:纸团与纸片下落速度不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提问、提示、评价、活动等。

学习方法:猜想、比较、讨论、探究、观察、记录、制作、游戏、争辩、交流等。

教学准备:

1、教具:白纸1张、投影提示2张、纸飞翼1支

2、学具:白纸24张、红线6条、探究记录单6张、纸飞翼折纸24张、剪子24把、曲别针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展开猜想。

教师:同学们,看教师手里有什么?

学生:一张白纸。

教师:你们每组也有这样的白纸,我们每人一张拿起来,和我一起做。(学生拿起纸)把它对折,注意两张纸边一定要重合、对齐;再沿着中间的折线慢慢撕开。(学生把纸撕开)

教师:你们比较一下这两张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请你说一说。学生:颜色相同,大小相同和形状相同。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同学们观察出纸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颜色相同(板书)。请再和我一起往下做。(教师把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学生也把一张揉成纸团)。

教师:下面你再比较一下,有不同的地方吗?

学生:两纸的形状不同或两张纸的大小不同。

教师:同学们很快的找到了,那么这两个形状不同的纸如果在同一高度、同时落下时,会有什么结果呢?请你们猜想一下。

学生猜想:

1、纸团先落地,纸片后落地。或

2、纸团后落地、纸片先落地。

教师:好,请坐。下面各组把你们的猜想写在探究记录单上活动1的猜想的横线上。当然你们小组有不同的猜想也可以都写上。不会写的字可以拼音。好迅速写上吧。

学生填写记录单活动1猜想。

二、探究实验,汇报交流。

教师:要想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办呢?(生回答用实验证明。)好,在研究之前请看我给大家出示的《探究目标与提示》:1认真仔细,分工合作。

2、先计划、后操作;多实验、重比较。

3、遇问题、多交流。

4、及时记录。每实验一次,应及时记录一次,填写符号,快用“△”、慢用“□”表示;3次之后总结记录结论谁先落下谁后落。并在记录单与玻璃片上画出纸团纸片的运行路线。明白了吗?好研究开始吧。评:学生先讨论实验计划后实验;教师在下面指导并参与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条件“同时和同一高度”的把握。

教师:同学们坐好,各个小组已经实验完毕都有了自己的结论,下面哪组把你们的实验结论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帮助出示你们组的报告。新课标第一网

(小组汇报结论。教师出示实投记录单)。

教师:我们知道了纸团下落快纸片下落慢。回过头来我们想想纸团与纸片下落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呢?组内同学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纸团与纸片下落时的相同点是:同时、同一高度落下、同样重;不同点是:纸的形状。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纸团快纸片慢的原因了吧!

学生:因为形状的不同,空气的阻力不同。纸团面积小,空气对它的阻力小,下落快;相反纸片下落慢。

教师:纸团的形状面积小,速度快;纸片形状面积大,下落速度慢。轻重相同时,下落快慢与形状有关(板书)

三、制作飞翼、乐有所思。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研究我们获得了探究知识和方法,看现在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纸飞翼)对了,下面我们就做纸飞翼一起玩玩好吗?(学生答好)在制作前同学们先看一下制作提示。(教师出示投影)

1、按图纸的要求的制作。

2、在玩的时候,应细观察,把有趣的问题记下来。就记在记录单的下面有趣的问题的横线上。3在使用剪刀时特别注意安全,不要剪到手。能做好吗?(学生答能)开始吧。(学生开始制作。教师与学生一起玩。)

教师:好,同学们坐好,纸飞翼好玩吗?

学生:好玩。

教师:在玩中,不知你是否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与问题呢?谁谈谈呢?

学生:(谈有趣的现象和问题。)

教师:刚才同学谈的都很好,那么就需要我们向今天一样,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探究,去揭开科学世界中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奥秘。很高兴今天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一起玩,下面请各小组在报告单上进行小组评价。(下课)。

板书: 纸飞翼

相同:重量 纸团快,不同:形状 纸片慢

纸飞翼2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纸团比纸片下落速度快,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生答形状的不同。

教师:那么大家在课下与我交流在玩纸飞翼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问题,你能与大家一起说说你有趣的问题吗?大家一起来帮你思考。

学生汇报说有办法让纸飞翼下落慢或快一些呢?或其它?很多。

教师:刚才某某同学发现的这个问题好不好呢?(学生答好)。你玩时是否遇到了这个问题呢?(学生答遇到了)那么大家讨论一飞翼的在空中的时间长短与飞翼的什么特征有关呢?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教师:下面请各组谈谈你们小组的看法。

学生:1我们认为纸飞翼下落快慢与它的两翼的形状有关。2我们认为纸飞翼的下落快慢与它的轻重有关。两翼变大也有关(板书)

教师:那么有的组认为是与飞翼的形状与关,那你想怎样改变它的形状呢?有的小组认为与它的轻重有关,那么你们打算怎样改变它的轻重呢?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老师参与讨论。

教师:请各组谈谈你们的看法吧。

学生汇报:把纸飞翼的两个翼中间的角度变小一些,演示。把纸飞翼的下面多放两个曲别针来增加它的重量。演示。再做一个纸飞翼让它的两翼大一些。演示。

教师:非常好,别的小组也是这样想的吗?(学生答是)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的猜想,那么你们愿意向上节课一样自己研究一下吗?(学生回答愿意)。好在实验之前,我们先看看给同学们的探究目标与提示。出示投影。

1、先计划,后操作;多实验,重比较。在实验前各组应商量一下实验如何作,然后再作。在实验中我建议每种纸飞翼分别实验三次,用秒表计时,记在记录单上,三次后计算平均值。相互比较快慢。

2、仔细认真,组内分工合作。在实验中,同学们要认真,严格按实验计划的条件实施。而且各组利用桌上的红线,和纸飞翼来进行实验。

3、及时记录。我们把下落时间及时记录记录在记录单上。之后做总结。同学们听懂了吗?(学生答明白了)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及时记录。

教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实验,并得出了论。现在各组把你们的研究结论和大家一起谈谈吧。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找到了纸飞翼下落与形状有关,同样也与它的轻重有关。(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不仅玩纸飞翼,而且我们还通过探究到了物体的下落与其形状、重量等特征有关,但更令老师高兴的是同学自己基本能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同学们还谈到了其它一些有趣的问题,我们就在课下继续研究好吗?(学生答好)

纸飞翼

快慢与 形状 有关

重量

第五篇: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打开科学之门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②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③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④观察哺乳动物实物和标本,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2、能力目标:

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教学难点: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对比法。教学准备:

图片:木叶虫、花螳螂(若虫)、竹节虫、枯叶螳螂。视频:动物的伪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出示图片:四位主题人物乘坐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提问:图片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介绍:四位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人物。精灵可爱的小贝贝、喜欢做实验的彬彬、勤思考的妍妍、活泼好动的波波、最爱问“为什么”的琪琪。

讲述:从现在开始,主题人物将与同学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去探索、去感受这神奇美妙的自然王国: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目的: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图中藏着什么?

导入: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

第1幅——木叶虫 第2幅——花螳螂(若虫)第3幅——竹节虫 第4幅——枯叶螳螂

提问: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讲述: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的摄像机,看看动物伪装的本领。视频:动物的伪装。

目的:通过从背景中寻找动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 和多姿多彩。

三、这是什么?

导入:出示石英砂粒表面图像图片。提问:猜一猜这是什么?

活动:拿一颗实物砂粒让学生观察、比较,说实物与图片有什么不同。欣赏图片:显微镜下的世界

目的:让学生了解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光凭感觉器官观察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常常需要借助一些科学仪器和设备来延伸观察的尺度和范围。

四、“白雾”从哪里来? 导入:出示冰棍。

提问:仔细观察冰棍周围,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仔细观察冰棍周围的“白雾”,你认为这些“白雾”是从哪里来?

讨论: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白雾”是从哪里来。“白雾”从哪里来?

“白雾”从哪里来?是以学生们经常能够见得到的冰棍周围的白雾现象作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测。从而引出要想知道自己猜测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的结论。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活动: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你的猜想正确吗?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五、纸锅也能烧水吗?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活动: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你的猜想正确吗?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六、你会提问题吗?

讲述:科学家都是一些爱思考、爱提问的人,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从疑问开始,探索科学的海洋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与奥秘。

任务:你对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有什么疑问,请你把它写下来。我们将通过以后科学课的学习,逐步找到答案。

目的: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一个小测验。知道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问问“为什么”,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

《寻找生命》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在周围事物中初步认识生命。

2、知道什么是生物,了解生物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观察、记录、整理的能力。

2、学习分类、比较的方法。

3、培养认真探究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感受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3、懂得尊重他人,不随便打扰他人。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并介绍组内成员分工(包括记录、保管找到的物体、代表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等)。

2、工具:放大镜、小铲子、镊子、塑料袋、小瓶子、小桶等若干。

3、探究评价表。

三、探究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本课探究问题

1、在《打开科学之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科学的,还知道了在玩的时候也有科学。今天,我们就来像科学家们那样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体。

2、揭示课题:寻找生命(板书)。交代本课探究任务。

(二)指导探究,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活动1:草地里有什么?(1)探究准备

谈话:在我们学校的草地里你曾发现有什么? 学生结合学校的生活经验猜想。

讨论交流:进入草地观察寻找东西时要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提示学生要团结协作、注意安全、爱护花草等。)

学习放大镜、镊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小组长领取工具(放大镜、小铲子、镊子、塑料袋、小瓶子、小桶等)。(2)探究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草地里进行探究活动,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

(3)探究的整理

小组讨论:小组找的东西中哪些东西有生命,哪些东西没有生命?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要求讨论是声音要适中,不要影响其他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完成记录表。

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要求畅所欲言。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说出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什么是生物。并板书:生命 非生命

2、活动2:我知道的生物(1)谈话激趣: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属于生物,你见过屏幕上的这些生物吗?你能说说它们的名字吗?

(2)课件一出示课本中的十二中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指名说说它们的名字,学生边说教师边点击这种生物的名称。(3)说说这些生物中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

(4)课件二出示一些课本以外的动物、植物,让学生欣赏,感受生物的生命力。

(5)把你认识的生物的名字写在课本第十二页的表中,并分类。学生填好后交流。

(三)探究评价

1、小组长按组内人数领评价表,并分发。

2、学生填表,教师巡堂指导。

3、填好后上交评价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就像一位位小科学家一样运用了观察、分类、比较的方法,研究了身边的物体,初步认识了生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随地的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为科学领域开拓一片新天地。

(五)探究延伸

动物、植物还可不可以进行分类?板书:

1、寻找生命 生命

非生命

《红番茄》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能认出植物的一些主要组成部分,并知道叶子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番茄的果实,了解番茄果实的内部结构。

3、认识番茄的种子,知道番茄是靠种子来繁殖的。

(二)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实验记录的能力。2、培养学生操作解剖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观察探究的细心和耐性。

3、认识较小事物的内部世界,培养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由表及里对番茄进行观察。

2、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身边的事物。教学难点:

解剖红番茄,并认识它的内剖结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准备:

1、教具:番茄图片、实物、课件,有关资料。

2、学具:每人带番茄4只、碟子、小刀,收集番茄资料。教学过程

一.融情入境,问题激趣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老师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植物园(挂图)。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番茄是什么样子的? 生:红红的。生:圆圆的。

师:都是红红的,圆圆的吗?

生:我见妈妈买回来的番茄带有一些青色。生:我也见过绿色的番茄,那是没有长大的。

师:你们看见过生长着的番茄吗?我们的植物园里也种植了番茄,你 们发现了吗?

(学生虽然还坐在小凳子上,但兴奋的目光已经开始在植物园里寻找。)

二.任务驱动,初试体验

师:今天老师想让大家认真观察一下番茄是由那几个部分组成的,并试一试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好吗? 生:好。

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观察。约5分钟后,集中学生开始汇报。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番茄有花,还有叶子。生:我发现番茄还有根。师:根在那里? 生:在泥土里。师:你是怎样看到的? 生:我拨开泥土看到一点点。

师:我们平常吃的番茄其实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呢? 生:果实。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花、叶子和果实都是长在藤上的。师:藤? 生:枝。

师:其实同学们所说的藤或者枝在植物学上都称为植物的茎,知道了 吗? 生:知道。

师:那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番茄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 生:番茄有茎、花、根、叶和果。

师:观察和表述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从下往上,或者从外到里。生:番茄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组成的。三.观察进阶,能力提升

师:刚才大家认真地观察了整株番茄的组成,下面老师要求同学们对番茄的叶子进行观察,你们打算从那几方面对叶子进行观察呢? 生:颜色,形状。生:看看里面的纹。

师:你指的纹是叶子的叶脉吗? 生:是的。

生:还可以比较叶子的大小。

师:怎样比较呢?我们能把叶子摘下来吗? 生:不行!

师:那如何进行比较呢? 生:可以量一量叶子的长度。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我们在观察番茄叶子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不同种类的叶子进行对比,我建议大家可以选择玉米的叶子。记住,要随时记录你们观察到的东西。

学生开始进行观察。这次学生观察得更加仔细了,记录的方法也 多了,有的写下来,有的利用了老师发的表格,还有的画了下来。师:谁来说说观察的结果?

生:我发现了番茄的叶子有绿色的也有黄色的。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有的叶子长得很好,有的叶子已经开始干了,我发现叶子是从边上开始干的。师:说的真好。

师: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番茄的叶子有大的也有小的。师:呵呵,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番茄会长大的。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种番茄,看一看叶子到底是怎样的变化的。生:番茄的叶子比玉米的叶子要小多了。

生:老师,我还发现番茄的叶子边缘有角的,不是平滑的,生:玉米叶子比较滑。师:观察得真仔细。

生:我觉得番茄的叶子象手掌,生:我看玉米的叶子象拱桥。师:形容得真形象,好美的叶子啊。生:番茄的叶子象枫叶。师:你见过的叶子真多。

生:番茄叶子的叶脉是交叉的,玉米叶子的叶脉是不交叉的。师:说的好。

生:我还发现番茄叶子上面长有毛。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连细致的东西都观察出来了。四.适时引导,掌握方法

师:对于刚才我们进行的两次观察活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认为在观察的时候要仔细。生:还要全面。师:对。

生:观察要有耐心,不然有些东西就会忽略的。师:对呀。生:还要做记录。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了解观察这种学习方法了,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这种方法。五.自由研究,知识拓展

师:刚才大家观察了番茄的叶子,发现了番茄叶子的很多秘密,自然界中叶子的种类很多,各种叶子都各自有很多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我们的植物园里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叶子进行观察,和番茄的叶子进行对比,并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分散活动。学生观察的范围很广,有的学生发现含羞草一碰就缩起来了,就兴奋的玩了来;有的跑道水生植物的养殖区对睡莲仔细观察了起来,还对植物可以生长在水中感到了很大的兴趣;有的同学发现仙人掌是没有叶子的,兴致勃勃的问老师;有的同学一次观察 多种的植物,专门对植物的形状作起了研究。当老师看到学生观察得差不多的时候,召集学生进行汇报。师:谁愿意把观察到的记录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们发现含羞草的叶子用手一碰就会缩起来的,有趣极了。生:我们发现玉米的叶子是长形的,又象彩虹又象拱桥。生:我发现有的叶子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生:有的植物的叶子长的很大,有的叶子很小的。生:睡莲的叶子是圆形的。

生:我不知道仙人掌尖尖的刺是什么。

师:大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叶子啊,其实大自然中拥有比我们植物园更多的叶子,不同的植物也各有不同。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利用观察这种本领,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和大家一起分享。刚才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时间把自己的观察记录说出来,我想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记录都贴到后面的黑板上,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好吗? 生:好。

学生把观察记录贴在黑板上。

虽然下课了,但同学们还在忙碌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发现贴在黑板上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松软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知道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以及 腐殖质等主要成分组成,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协作进行实验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挖土壤、观察土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三、课前准备:

生每人带一把小锹,师采集一些不同的泥土、准备一次性塑料杯(每生一只)、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谈话:穿过森林,越过田野,足下的泥土可曾吸引了你的注意?岩石和土壤,是对亲密的好兄弟,可植物却总爱把根扎入土壤里?土壤是我们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板书课题:第九课 松软的土壤)(二)自主合作,亲身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土壤里有什么? 谈话:我们要研究土壤,怎么研究呢?学校哪些地方有土?老师准备带你们去校园挖土,在挖土之前,请你猜想一下,预计我们能挖到些什么?

生猜想,师板书:砂、树叶、蜗牛、蚯蚓、铁、粘土等(活动1)

(老师带领学生去校园的某一个地方)师:给你们的时间是10分钟,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就回到教室和黑板上的对照一下,看看哪些是你挖到的,哪些是你没挖到的。(提示注意安全)

下面我们就开始挖土,用手中的小锹,只要挖一杯土就行了,注意不仅要把预计到的东西挖回来,还要把那些没预计到的也要挖回来。师:我们进行了课外土壤考察活动,采回了土壤的样品,现在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土壤? 生:(略)

师:请大家观察自己采集的土壤,想一想,你还想知道与土壤有关的哪些问题

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很好!大家提出了想知道土壤为什么能生长植物?土壤里含有什么?为什么土壤里植物长得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先研究土壤里究竟有什么?也就是土壤的成分。(板书:土壤的成分)

老师拿出课前采集到的各种泥土,引导学生对土壤试着从颜色、气味、粗细等几个概念来对土壤进行比较(如摸、嗅、看等)

小组之间比较一下,土壤与土壤之间是否相同?师及时出示各种不同颜色的土壤图片,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填入课本66页表中。

(三)实践应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用谈话的方式引出本课时要突破的问题:(1)土壤里是否含有水?(2)土壤里是否也含有空气?(3)土壤里含有砂和粘土吗?(4)土壤中还有其它成分吗? 1.分析土壤里含有水。

师: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土壤里含有水吗?你怎样知道的? 生:土壤里含有水,我从„„(以下举实例)。

师:大家都从土壤里潮湿的这一现象(板书)推断出土壤里含有水(板书),很好,大家既注意现象,又从现象中思考出结论。2.实验分析土壤里含有空气。

师:刚才,我们知道土壤里含有水。也就是说水是土壤的一种成分。土壤的成分还有什么?

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也就是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看到土壤里还含有什么吗?(相互议论,打算怎么做?那样做会发生什么现象?)生:(议论实验的设计)

师:现在请同学们都说一说自己的设想。生:(汇报各自的设计方案)

师:(归纳学生的设计,同时清楚地讲述实验步骤和要求)(活动2)生:(分组实验)

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师:现在,请汇报一下你怎么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师:我把土块放入盛着水的杯子中,看到有许多小气泡从土块中冒出 来,慢慢升到水面,从冒气泡的现象是否能说明土壤里含有空气? 师:许多同学的实验都设计得很好,而且有的观察得很仔细,大家都看到了冒气泡(板书),并且从冒气泡这一现象,分析得出土壤里含有空气(板书)

3.分析土壤里含有砂和粘土。

师:现在请大家用手慢慢地捻一捻土壤,说一说,有什么感觉。生:(捻过之后)好像一粒一粒的。师:这叫颗粒。土壤里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硬。

师: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那样我们就能清楚它们各是什么。

生:用筛子筛,细的落下,粗的留在上面; 生:用手捡; 生:用风吹; 生:„„

师:大家想的都有道理,不过现在这里只有杯子、水、玻璃棒,你能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议一议。生:(相互议论)

师:(考虑到学生困难后)可以这样做(以下讲解实验方法和要求),请大家做一做,可仿照课本68页的实验,把土壤放入盛水的杯子中用玻璃捧搅拌。(活动3)生:(分组实验。)

师:大家做得都很认真,现在需要把杯子静置一段时间,让土壤在水中沉降,看一看土壤是怎样沉降的。

师:都看到沉降过程吗?请说说你看到的沉降过程。生:略

师:对照一下你们的实验,说一说实验结果,沉降物大致可为几层?各层是什么? 生:讨论

师:大致分两层,下层是砂,上层是细土。师:请大家捻一捻上层的土,有什么感觉。生:粘粘糊糊的。

师:这土叫粘土(板书)。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了土壤放在水中搅拌均匀,静置沉降后,大致分成两层,上层是粘土,下层是砂(板书),这说明了粘土和砂也是土壤的成分。(活动4)

4.分析土壤中的腐殖质成分。

师:通过几个实验,我们共同分析出土壤里含有水、空气、粘土和砂。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新的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土壤,也可以分析出土壤成分。

师:现在由老师操作——用锡纸包住泥土在酒精灯上加热。师:点燃酒精灯加热土壤时,请注意发生了哪些现象?老师进行实验学生观察。师:现在实验暂停,灭掉酒精灯,请大家说说都观察和体验到哪些现象? 生:我看到土壤加热后冒出烟; 生:我闻到一股烧糊的气味; 生:我看到土壤颜色变了; 生:„„

师:好,看到土壤加热后冒烟(板书)有一股烧糊的气味(板书),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师:我们知道土壤里的水、空气、砂、粘土一般是不会燃烧的,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会燃烧呢?土壤中都长有许多植物,植物的枝叶枯死后,落在土壤里,最后又变成腐殖质

师:腐殖质(板书)是土壤的重要成分。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 师:土壤中除了水、空气、粘土、砂、腐殖质外,还有其他成分。所以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物质,它是由水、空气、粘土、砂、腐殖质等构成的。(四)拓展延伸

师:最后提一个问题: 为什么大树要长在土壤上而不长在岩石上?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结:虽然土壤是由岩石逐渐变化而来的但土壤里有充足的水份、空气、粘土、砂、腐殖质外还有树叶、蜗牛和蚯蚓,树叶可以作肥料,蜗牛和蚯蚓可以帮助松土,更重要的是蚯蚓的粪便里含有丰富的钾、磷和镁等元素,是植物生长最需要的养分。蚯蚓们越是活 跃,土壤中有机物的混合就越充分,也就越有利于植物根部吸收土壤中的营养,为植物创造了松软的土壤,而上节课学习的坚硬的岩石却不具备这种条件。

(五)巩固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分析,知道了土壤的成分是哪些?知道了什么是松软的土壤?谁能说一说。生:(略)

(六)总结

师:这是这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大家学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也很激烈,并且还提出了好多问题。通过学习了土壤成分,我们知道了土壤为什么能生长植物。此外,我们还了解了怎样从实验现象去思考,得到实验结论,这个实验分析用途也很大,许多科学家都在运用它,我们今后也要继续学习它,运用它。课后,老师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小组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板书设计:

第九课 松软的土壤

砂、树叶、蜗牛、蚯蚓、铁、粘土等

气泡——空气粘糊——粘土、砂冒烟、气味——腐殖质 潮湿——水土壤的成分

3.小白兔

一、教学目标: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2、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二、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小白兔”

2、观察书本第21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四条腿。(2)都有两只耳朵。(3)都能繁殖后代。(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

(1)吃的食物不一样。(2)大小不一样。(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坚硬的岩石》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2.能力目标: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岩石。3.知识目标: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分类。[教学准备] 1. 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CAI展示在生活中应用的岩石。

仔细观察得出答案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学生更感兴趣。

2、认识过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岩石

导入:放CAI“大自然的岩石”片子。

观察:哪些地方有岩石;哪些地方岩石最多? 针对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②小组内展览并讨论岩石的内容

1、分小组展览石头,引导学生往哪些方面研究岩石。

1、把课前收集了一些岩石标本,在小组内展览。小组讨论:要研究岩石的什么?怎样去研究?

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自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③观察研究岩石

安排小组实验,提供实验工具。

分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汇报等。

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3、深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石头分类

小组分类并汇报、评价。

这是对观察研究的一个总结。

4、引伸

CAI展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

学生观看学习体会

对学生知识的一处拓展。让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

通过说和看,初步岩石的用途。

由自然界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岩石的作用。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对学习进行小结。

注重学生的发展。

《看不见的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2、学生通过试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让学生明白空气的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教学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与水的体积的异同。教具准备:4个水槽,4个玻璃杯,8个注射器,4根吸管,大米,报纸,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乌鸦喝水》的故事

2、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石子占据瓶的位置,水就升高了。)

3、师说明:石子、水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是不是也占据空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活动探究

1、出示1只空杯子,然后倒满米。问:它的空间在哪里?还能倒米吗?

(1)、学生回答

(2)、师述:杯子里不能继续倒米,它的空间已经被米占满了,这说明物体的空间是一定的。

2、出示第二只杯子,然后向杯里倒水,说说它的空间被谁占领了?(1)、学生回答

(2)、师述并板书:水占据空间

3、出示第三只空杯,它的空间被谁占领了?(1)、学生回答:空气(2)、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3)、师问:用什么办法知道它的空间被空气占住,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师演示:把纸团塞进空杯,然后倒放进水槽,观察纸湿了没有? 继续把纸团塞进空杯,把杯倾斜放进水槽,你看到什么?

师述: 没有看到气泡纸是干的,看到冒泡泡纸就湿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述:杯子里的空气是一定的,当我们把杯子倾斜放进 水槽里面一部份空气变成泡泡跑出来,水就进到杯子里,纸就是湿了。

4、把装满水的杯子倒立水槽,瓶口不离开水面,怎样把杯子里的水 吸空。

(1)分小组做实验(2)教师巡视

提问:哪个小组完成了任务,说说是怎么做的? 生:用吸管吹 师:看到哪些现象?

生:冒泡泡,空气占据瓶的空间,水就出来了,(3)师小结:瓶的空间是一定的,空气占据瓶的空间,水就出来了,5、比较空气和水的体积的异同。

(1)把两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活塞,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空气推得动,手一松活塞反退回来了。水推不动(2)师述:是啊!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注射器里的空气可以被压缩,体积可以改变;水推不动,体积不会改变。

(3)学生填写课本第80页的空白。

三、巩固新知

1、师演示装了半瓶洗发水的瓶,说说它的空间被谁占领了?为什么用手按一下水就出来了?

2、谁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这种现象。

3、说说生活中利用压缩空气的事例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的 水占据空间不会变化

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占据空间

离不开的空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2、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的教育。

4、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人、动植物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 命的必需条件。

2、难点:

(1)教学中教师能否关注学生生成性的学习内容和目标;(2)学生能否真正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进而明白“生命”的意义。教具准备:

1、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或学生自己仿照教材上的样

式自己制作一张记录表;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纸和小钟表。

2、教师准备比较大的挂钟一个。

3、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猜谜语: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课件)

2、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板书课题: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课件)

3、师:谁能找一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空气? [通过猜谜,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我们离不开空气。

1、看看我们的呼吸有什么规律?(1)用手放在鼻前感受呼吸。

(2)游戏:测定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教师出示挂钟,学生正常状态下进行呼吸,统计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并记在记录单上。(课件)

(3)向上纵跳20次后立刻测定自己一分钟呼吸多少次?填写在记录单上,汇报。(课件)

(4)两次测定,你有什么新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使学生认识我们在平静和运动时都需要呼吸空气,平静的时候呼吸的次数

少,活动的时候呼吸次数多。这说明我们的活动需要空气,活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

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自己说出来,如果不行,老师要讲解,或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资料与拓展”。

2、做憋气比赛游戏。(课件)如果生活中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

(1)学生两人一组比一比,看谁能不呼吸,看谁憋气的时间长?(不能超过一分钟)

教师提醒学生这个游戏的目的是感受一下不呼吸的滋味,如果感到不舒服时就停止,不要硬撑着憋气。(2)谈谈比赛时的感受。

(3)讨论游戏对我们的启发: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空气到底与我们有多重要?(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亡,无论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都需要空气。

3、推测: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课件)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游戏的实际感受,数据的对比分析,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三.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动物、植物和空气的关系,讨论人类和空气的其他关系。

在自然界,除了我们人类需要空气,那么其他的生物呢?(结合学生自己的调查)

1、漫画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漫画插图小组讨论交流:(课件)(1)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2)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3)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课件)[培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

2、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课件)

3、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课件)

4、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了压缩空气?(用CAI演示气垫船、油水分离器等情景)(动画课件)

[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使学生体会到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以上讨论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引导学生拿着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调查记录表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让他们各自充分说出自己的一些认识就

可以了。

5、小结:你们收集的资料真详细,说得也真好,不仅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需要空气。

6、空气对我们很重要,那么空气被污染了怎么办?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存在着空气污染呢?

[向学生渗透珍惜生命,珍惜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四.举办展览会。(课件)

这里可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这节课上学生已有的资料,在课内举办展览会。二是提出新的问题,如教材的最后一个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课后专门举办一次展览会。

[通过举办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空气单元的小结。

1、阅读本单元的“阅读与拓展”,谈谈已经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

2、通过收集资料和阅读教材上的材料,你有哪些新的想法和打算?受到什么启发?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欲望] 板书预设: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我们离不开空气

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清清的水》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的形态、性质和特点。

2、知道水的重要性。

二、探究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获取新知识及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护利用好家乡的水资源,提高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整理探究资料——表达与交流”的探究活动过程,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教学难点] 如何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科学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发挥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猜想、探究,从而找出水的性质及特点。

教学过程:

1、以创设情景开始,激发兴趣,呈现新知。

本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地球仪转动时你看到更多的是什么颜色?接着提出问题,合作讨论,作出猜想:

(1)为什么会是蓝色的呢?“蓝色”指的是什么呢?换成绿色或其它颜色行吗?

(2)地球上没有水,看上去还是蓝色的吗?试想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水,将会是什么模样?

(3)大家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有什么性质和特点?

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二、任务驱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看书中插图)

波波、琪琪、方方和冬冬一起到浅海湾划船。他们玩了很久,波波觉得口渴了,伸手勺起海水正想喝,只见琪琪急忙说:“波波,不要喝,海水不能喝!”方方听了,很纳闷,说:“海水很清澈,为啥不能喝呢?”

同学们,大家想解开这个谜吗?有谁可以解释一下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解开以上几个谜团。

三、新课导学:研究水的性质及特点

(一)探究活动一:看一看、闻一闻、辨一辨

同学们,实验桌上放着三杯物品,标号是1、2、3,分别装有

白酒、白醋、纯水,请同学们想一下,用肉眼能分辨出纯水来吗?(学生摇头,纷纷表示因它们颜色一样而不能用肉眼分辨出来)

1、那么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有部分学生说是白色,有部分学生说无颜色,意见不一)

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牛奶和椰汁让学生观察这两种物品的颜色,并与刚才的三种物品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纯水是无颜色的

3、大家来看老师的这瓶矿泉水,透过瓶子,我们可以看到对面的物体吗?(能)这说明什么?从而得出结论:纯水是透明的(板书)

4、我们用肉眼分辨不出纯水,有什么好的办法呢?(小组讨论后,代表作答)

生1:我们可以用鼻子闻一闻,找出白酒和白醋,剩下的那杯就是纯水。

生2:我还可以喝一点点,尝一尝,有酸味的是白醋,有酒味的是白酒,剩下的那杯就是纯水。„„

5、据学生所答,老师强调:为了安全,我们做实验时,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更不允许品尝实验用品,那么谁有更好的办法呢?

6、学生作答:我们可以把手伸到容器口,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把物品的气味扇到自己的鼻孔,用鼻子闻此空气。远远地闻,这样就可以分辨了。(老师立即作出肯定,并说这种办法叫“扇闻法”)

7、学生分组活动,分辨纯水。

8、请你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结合刚才的实验,告诉大家,纯水是什么味道的?

9、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纯水是无气味、无味道的

(二)探究活动二:给水变个样

1、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我们用手捧起水,水会怎么样?说明水是怎样的?(学生实验后作答,得出结果:水是流动的)

2、水究竟是什么模样的?有没有固定的形状?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学生讨论后交流)

3、同学们的分析都有道理,下面我们验证一下,分组来做一个游戏:玩水球。怎样玩水球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复述强调)玩水球时,各组组长拿起桌子上的气球,放进盆子里装水,注意不要装太满,然后把气球的口扎实,最后组员轮流玩水球,挤压气球,使它不断改变形状。玩的时候注意不要用力太大,以免把气球弄破,我们边玩边观察,体会水的形状变化。

4、学生活动毕,各组同学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果:水没有固定的样子,它随气球的样子变化而变化。

(三)探究活动三:给水定模样

1、让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容器,如果把水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生猜想)

2、让学生代表出来做实验,把水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里,观察水的形状变化,验证猜想,得出实验结果: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倒进什

么样的容器就会变成容器的样子。

3、刚才我们为什么能把水倒进容器?进一步说明水可以怎么样?(可以流动)

4、通过刚才玩水球和给水定模样的活动,我们来找一找水还有哪些特点?(学生发言)教师加以概括并板书: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5、进一步完善板书:纯水是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

(四)探究活动四:找同类

1、师出示幻灯片(白酒、白醋、纯水、牛奶、椰汁、盐、糖、油、小石子、泥、茶叶、清水),找出哪些物体是液体?把它们放在一起。(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2、学生汇报交流。

3、生活拓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是液体,看谁的知识最丰富,举出例子来。(学生举例,同学互评)

(五)探究活动五:(回顾驱动页,解开方方的谜团)讨论:白酒、白醋都是无色透明的,它们和纯水有什么不同?

1、分组讨论。

2、个别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3、小结:白酒、白醋用肉眼看起来和纯水是一样的,但它们中都比纯水多了一些物质,只是这些物质已经均匀分布有水中,被水溶解了,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关于“溶解”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去看书、问家长,先来了解一下,待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究,好吗?

4、讨论:海水很清澈,它与纯水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海水不能喝呢?刚上课时,个别同学已经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本节课的探究,现在请同学们补充自己的不同见解。

5、学生纷纷发言。

6、教师小结:海水虽然看起来清澈透明,但是,海水里面却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氯化钾等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进入人的身体内将对人产生不利的作用,所以,不能饮用海水。

四、教学评价: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大家对水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以后应该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呢?

2、学生发言后老师总结:对了,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我们要好好珍惜,想办法节约用水,尽可能一水多用,保护利用好水的资源,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丽,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五、提出新问题,拓展新生活。(为下一节课“往水里加点东西”的探究作准备)

请同学们回去研究一下,做做实验,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哪些能被水溶解?猜想一下:茶叶会溶解吗?想个办法证明你的想法。

生命之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37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植物每天“喝”多少水?(1)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2)把实验结果记在P39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下载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纸》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纸》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植物及果实的图片、西红柿......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后反思-纸_苏教版(推荐)

    纸 执教年级:三年级 执教教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课后反思: 课伊始通过一个小谜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介绍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纸制品,让学生感受纸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从......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 知道......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有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

    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

    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2.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 蚂蚁教案 教科版

    蚂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