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熄灭的蜡烛教案
大班科学:熄灭的蜡烛
原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董萌萌
一、活动目标:
1.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玻璃瓶,蜡烛,打火机。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猜谜语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小朋友猜猜看说的是什么?”
“有的小朋友说是„„到底是什么呢?小朋友掀开纸杯瞧一瞧,说的是谁?”
仔细观察一下,蜡烛是用什么做的吗?(用蜡油做的,中间有烛芯);摸一摸,有什么样的感觉?(滑滑的、油油的);那蜡烛有什么用途呢?(能照明、用作装饰品、做蜡笔、蜡纸)
2.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有什么样的变化? 现在老师把蜡烛点燃,观察一下,蜡烛有什么样的变化和现象?(蜡油融化了,冒着黑烟)
有什么办法让蜡烛熄灭呢?(用嘴巴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一扇、拿到外面让风吹一下,把蜡烛放到水里)小朋友说的都不错,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玻璃瓶,如果老师用玻璃瓶盖住燃烧的蜡烛,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3.实验一: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玻璃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朋友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自己去试验一下吧。”(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燃烧的蜡烛为什么盖上瓶子会熄灭呢?” “那蜡烛燃烧需要什么呢?”——“空气中的氧气”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做实验发现,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玻璃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4.实验二:探究两只蜡烛在不同大小的广口瓶内燃烧的时间,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教师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3)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短,就先灭了。
5.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今天我们做了蜡烛燃烧的实验,知道了蜡烛燃烧是需要空气中的氧气的。其实蜡烛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蜡烛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长短粗细)是的,这些蜡烛有、长短粗细不一样。
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作业,选择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不同的玻璃瓶,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回家以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做一做,明天把结果分享给小朋友。
.让同桌的两人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同时盖上杯子(一大一小),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问:谁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蜡烛后熄灭?
3.引导幼儿再次用实验验证哪只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说其中的原因。(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后熄灭。)
蜡烛中间的线叫烛芯,它起到吸上液态蜡油的作用.蜡烛刚生产出来时,烛芯上已经有了固体蜡油,你用火点蜡烛时,固体蜡油受热,先容化后汽化,然后蜡油蒸汽被火点燃,这样蜡烛就被点燃了。
蜡烛燃烧时放出热量使下面的固体蜡油容化,被烛芯吸上来,继续被上面的火加热容化,汽化,点燃,从而形成循环。
蜡烛是可燃物,但是蜡烛在达到着火点的温度之前就已经熔化,因此一般情况下,固态的石蜡无法点着,但是液态或气态的石蜡是可以点着的。
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会熄灭呢? 6.让幼儿带着疑问再次操作,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如蜡烛燃烧时,杯子会发热、会变黑,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杯子里会有小水珠等。
第二篇:蜡烛会熄灭吗教案
蜡烛会熄灭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大象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揭开燃烧的秘密第二课时蜡烛会熄灭吗。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大小不同的杯子里蜡烛燃烧的测量获取数据,并且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蜡烛燃烧的时间长短与所在空间的大小关系。学习初步的量化研究方法。
2、指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以及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取得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的热情。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蜡烛在容器中燃烧时间长短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规范地实验操作。教具准备: 蜡烛、杯子、火柴、秒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话题
1、小实验(邀请两位同学与老师配合)。实验过程:
(1)取两支高低一样的蜡烛,同时点燃。将两支大小一样的杯子(其中一个杯有底,另一个杯没有底)倒扣在蜡烛上,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2)由两位同学配合老师演示变魔术过程;
(3)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细节变化,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4)探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最终发现蜡烛的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
2、认识对比实验。
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到在一个实验中,有许多个相同点,只有一个不同条件,这就是对比实验的要求。
(设计意图: 教师以变戏法的形式开头,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没有底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燃烧与空气可能有关,顺利引入了新课。)
二、猜想——实验,探究新知
(一)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有什么关系
(实验1)判断在有底的玻璃杯下垫一枚棋子,蜡烛燃烧的情况。
1、先做出猜想并记录在实验表格内;
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猜想。(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注意安全,杯子要轻拿轻放,小心烫伤。)实验1步骤:(1)点燃蜡烛;
(2)将有底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3)将玻璃杯一侧用棋子支起;
(4)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3、学生讨论、分析猜想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并得出结论。
对比魔术中有底杯下蜡烛燃烧熄灭可能需要空气,为什么支起一枚棋子,空气进去,但是蜡烛仍然熄灭了?
(实验2)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个数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1、由学生大胆的做出猜想,是否杯子底下的缝隙越大,蜡烛燃烧的时间就越长呢?
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猜想。(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注意安全,杯子要轻拿轻放,小心烫伤。)实验2步骤:
(1)取三支同样长的蜡烛,有三名同学同时点燃;
(2)由3名同学在3枝蜡烛的旁边分别摆上1枚、2枚、3枚棋子;(3)将3个玻璃杯同时倒扣在3支蜡烛上,用秒表开始计时;(4)分别记录3个玻璃杯下蜡烛燃烧的时间,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3、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1)鼓励、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2)以小组形式汇报实验结果及发现;
(3)再次分析、总结、归纳出蜡烛燃烧的现象的确与空气有关。(杯子下面棋子垫得越多,缝隙就大,流入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就长。)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已经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经过见证杯口下面垫棋子多少不一样的确导致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不同,从初步感知蜡烛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到明白蜡烛燃烧的确与空气有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判断蜡烛燃烧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1、师生共同探讨、分析蜡烛的燃烧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例如蜡烛的长短,玻璃杯的大小、火焰的大小等等,既然大家已经学会设计对比实验了,那么你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各组的猜想自己亲自设计实验并动手实验。
2、请根据自己的猜想,用实验来验证。(学生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案,进行实验,用柱形图、实验记录表等形式做好记录。)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进行操作,可供选择的实验如下:(1)判断蜡烛燃烧与蜡烛的长短有什么关系?(2)判断蜡烛燃烧与玻璃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判断蜡烛燃烧与火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 ……
3、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汇报。(师生共同参与分析实验汇报结果。)(1)蜡烛越长燃烧的时间越短,反之蜡烛越矮燃烧的时间越长。
(2)玻璃杯越大里面的空气越多,蜡烛燃烧的时间越长;反之玻璃杯越小则燃烧之间就越短。(3)火焰越大燃烧时间越短,反之火焰越小燃烧时间越长。
4、教师总结并归纳出结论。
从大家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蜡烛燃烧需要什么?(空气)如果离开空气,蜡烛还能燃烧吗?(不能)
(三)探讨蜡烛的燃烧和空气中的什么有关系。
1、将课本72页的阅读制作成课件播放。
2、从这个小资料中,我们知道其实是空气中的什么能够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四)魔术再现奇迹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实验步骤并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的问题进行猜想并验证。实验步骤:
(1)取一支蜡烛点燃并固定在玻璃片上;
(2)在玻璃水槽内加入适量的水,并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水槽内;(3)将贴有刻度的量筒倒扣在蜡烛上;
(4)仔细观察蜡烛燃烧的变化以及量筒内水位的变化并得出结论。师:你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而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是21%,所以蜡烛将空气中21%的氧气燃尽后就熄灭了。
(设计意图: 本环节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从猜想、设计方案,到实验一同进行,然后再进行汇报,知识点上使学生更进一步知道了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三、拓展思维,合作小结
1、请同学们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吧。(生发言师总结)
2、燃烧需要氧气,除此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留做课后思考,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 结尾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并不神密,愿意亲近科学。)
第三篇:蜡烛会熄灭吗?教案
蜡烛会熄灭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大象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揭开燃烧的秘密第二课时蜡烛会熄灭吗。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能提出问题并围绕相关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本节课是第六单元《揭开燃烧的秘密》的第2课,因为燃烧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学生很熟悉,在上课时情绪会比较高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会对火的危害有一定了解,在本节课做实验时就会注意用火安全。此外,在上节课课后留下了“怎样中断燃烧?”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很强的求知欲,为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杯子里蜡烛燃烧的测量获取数据,并且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蜡烛燃烧的时间长短与所在空间的大小关系。学习初步的量化研究方法。
2、指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以及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取得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的热情。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蜡烛在容器中燃烧时间长短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规范地实验操作。教具准备: 蜡烛、杯子、火柴、秒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话题
1、小实验(邀请两位同学与老师配合)。实验过程:
(1)取两支高低一样的蜡烛,同时点燃。将两支大小一样的杯子(其中一个杯有底,另一个杯没有底)倒扣在蜡烛上,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
(2)由两位同学配合老师演示变魔术过程;
(3)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细节变化,并验证自己的猜想;(4)探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最终发现蜡烛的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
2、认识对比实验。
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到在一个实验中,有许多个相同点,只有一个不同条件,这就是对比实验的要求。(设计意图: 教师以变戏法的形式开头,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没有底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燃烧与空气可能有关,顺利引入了新课。)
二、猜想——实验,探究新知
(一)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有什么关系
(实验1)判断在有底的玻璃杯下垫一枚棋子,蜡烛燃烧的情况。
1、先做出猜想并记录在实验表格内;
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猜想。(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注意安全,杯子要轻拿轻放,小心烫伤。)实验1步骤:(1)点燃蜡烛;
(2)将有底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3)将玻璃杯一侧用棋子支起;
(4)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3、学生讨论、分析猜想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并得出结论。对比魔术中有底杯下蜡烛燃烧熄灭可能需要空气,为什么支起一枚棋子,空气进去,但是蜡烛仍然熄灭了?
(实验2)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个数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1、由学生大胆的做出猜想,是否杯子底下的缝隙越大,蜡烛燃烧的时间就越长呢?
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猜想。(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注意安全,杯子要轻拿轻放,小心烫伤。)实验2步骤:
(1)取三支同样长的蜡烛,有三名同学同时点燃;
(2)由3名同学在3枝蜡烛的旁边分别摆上1枚、2枚、3枚棋子;
(3)将3个玻璃杯同时倒扣在3支蜡烛上,用秒表开始计时;
(4)分别记录3个玻璃杯下蜡烛燃烧的时间,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3、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1)鼓励、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
(2)以小组形式汇报实验结果及发现;
(3)再次分析、总结、归纳出蜡烛燃烧的现象的确与空气有关。(杯子下面棋子垫得越多,缝隙就大,流入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就长。)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已经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经过见证杯口下面垫棋子多少不一样的确导致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不同,从初步感知蜡烛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到明白蜡烛燃烧的确与空气有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判断蜡烛燃烧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1、师生共同探讨、分析蜡烛的燃烧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例如蜡烛的长短,玻璃杯的大小、火焰的大小等等,既然大家已经学会设计对比实验了,那么你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各组的猜想自己亲自设计实验并动手实验。
2、请根据自己的猜想,用实验来验证。(学生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案,进行实验,用柱形图、实验记录表等形式做好记录。)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进行操作,可供选择的实验如下:(1)判断蜡烛燃烧与蜡烛的长短有什么关系?(2)判断蜡烛燃烧与玻璃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判断蜡烛燃烧与火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 „„
3、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汇报。(师生共同参与分析实验汇报结果。)(1)蜡烛越长燃烧的时间越短,反之蜡烛越矮燃烧的时间越长。(2)玻璃杯越大里面的空气越多,蜡烛燃烧的时间越长;反之玻璃杯越小则燃烧之间就越短。
(3)火焰越大燃烧时间越短,反之火焰越小燃烧时间越长。
4、教师总结并归纳出结论。
从大家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蜡烛燃烧需要什么?(空气)如果离开空气,蜡烛还能燃烧吗?(不能)
(三)探讨蜡烛的燃烧和空气中的什么有关系。
1、将课本72页的阅读制作成课件播放。
2、从这个小资料中,我们知道其实是空气中的什么能够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三、拓展思维,合作小结
1、请同学们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吧。(生发言师总结)
2、燃烧需要氧气,除此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留做课后思考,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 结尾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并不神密,愿意亲近科学。)
课后反思:
《蜡烛会熄灭吗》这节课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非常有益。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的燃烧和空气有关。
本课主要有两个探究活动和一个设计的试验:探究活动一:用一个玻璃杯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杯口下面垫一个棋子,推测蜡烛熄灭的原因。学生初步想法蜡烛熄灭是因为杯中的空气太少。探究活动二:三支长度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杯中的燃烧情况。让学生在前一个结论的基础上推测会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自己去验证结果。实验后学生发现结果和自己的推测不同。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观测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认识。设计试验是改变条件,设计成不同的对比试验,让学生通过设计与试验进一步理解对比试验,也进一步证明燃烧与空气的多少有关,这个活动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整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比较顺,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欠考虑,比如蜡烛火焰的大小有些小组控制不是很好,影响了试验结果。再如对于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时,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分析原因。每一次教学研究活动,都让我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受益非浅!当然,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它正是我研究的新起点。
第四篇:蜡烛会熄灭吗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并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学会记录。
2、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认识空气的气体形态及成分,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话题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先来给大家变个戏法,想请两个小助手来帮忙,谁愿意?(邀请两位同学与老师配合)
师:大家看,这是两支高低一样的蜡烛,请他们俩同时点燃。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假如我用杯子把它盖住,大家猜结果会怎样?
生:蜡烛肯定会熄灭。
师:噢,怎么回事?(蜡烛一支没灭)其实这不是戏法,老师刚才做的是一个对比实验。请这位小助手告诉你秘密吧。
生:看,这个杯子没底儿。
师:为什么杯子没底,蜡烛就不会灭呢?
生:我想,杯子没有底,空气就会进去。
师:可见,蜡烛燃烧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空气。
师:同学们来对比一下刚才实验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 :蜡烛的高低、粗细、火焰大小一样。
生2 :杯子的高低、粗细、大小也一样。
生3 :老师是同时把杯子盖在蜡烛上。
……
师: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一个杯子有底儿,一个杯子没底儿。
师:看来,有许多个相同点,只有一个不同条件,这就是对比实验的要求。
(设计意图: 教师以变戏法的形式开头,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没有底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燃烧与空气可能有关,顺利引入了新课。)
二、猜想——实验,探究新知
(一)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看,如果现在在这个杯子(上组实验中有底的玻璃杯)下面再垫一枚棋子,你猜结果会怎样?
生1 :过一会儿就灭了。
生2 :蜡烛不会熄灭,一直到蜡烛燃尽了。
师:蜡烛会不会熄灭,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杯口下面垫得棋子的多少到底有什么关系,同学们想不想用实验来证明吗?
师:好,赶快小组讨论一下怎么做。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1 :我们组想用三个杯子,下面分别垫一枚、二枚、三枚棋子,比一比哪支蜡烛先灭。
师:对蜡烛有什么要求吗?
生1 :蜡烛要一样高,一样粗细。
生2 :我补充,蜡眼儿也要调整成一样大。
师:对杯子有什么要求吗?
生3 :杯子的大小、高低、粗细都要一模一样。
生4 :还要记住杯子都要有底儿。
师:其他的组还有什么办法?
生5 :我们组设计用三个杯子,一个不垫棋子,一个垫一枚,一个垫两枚,看哪支蜡烛先灭。
师:杯子、蜡烛还有其他条件是不是都要一模一样?
生5:是。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还要注意杯子轻拿轻放,注意安全,小心烫伤。(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教师注意:①实验过程中蜡烛点燃几次后,要用剪刀把蜡眼剪得一样大。②蜡烛要始终保持一样高,需用尺子不时量一量。③每次实验后提醒学生将杯口提起晃动,放出杯口的二氧化碳,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师:看到大家在实验中认真钻研的劲头,老师觉得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好,现在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吧。
生1 :我们组实验的结果是,垫一枚棋子蜡烛燃烧3.96秒,垫二枚棋子蜡烛燃烧5.79秒,垫三枚燃烧6.18秒。我们发现杯子下面棋子垫得越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
生2:我们测得的结果是,不垫棋子蜡烛燃烧了1.71秒,垫一枚棋子蜡烛燃烧了2.16秒,垫二枚棋子燃烧了2.83秒。我们想,杯子下面棋子垫得越多,缝隙就越大,蜡烛燃烧时间就长。
生3 :我觉得杯子下面棋子垫得越多,缝隙就大,流入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就长。
师:同学们不仅有了发现,还说明了原因,真棒。那么,从刚才大家的实验结果来看,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空气有关吗?
生:与空气的确有关系。师:那么,刚才的实验同样是只有哪个不同条件?
生:棋子的多少。
师:只有棋子的多少这一个条件不相同,其余条件都相同,这也是一个对比实验。现在大家学会设计对比实验了吗?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已经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经过见证杯口下面垫棋子多少不一样的确导致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不同,从初步感知蜡烛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到明白蜡烛燃烧 的确 与空气有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判断蜡烛燃烧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既然大家已经学会设计对比实验了,那么蜡烛燃烧时间长短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吗?
生:能
师: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生:同学们分组讨论。
师:各组根据自己组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生:学生分组实验。
师:实验成功的小组请把你们的记录贴在黑板上,进行汇报。
生1:我们猜想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蜡烛高低有关,用一支5厘米的蜡烛,一支8厘米的蜡烛,看哪个蜡烛燃烧时间长。结果,蜡烛高的先灭。
生2:我们组猜想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杯子大小有关,用一个大杯子和一个小杯子同时盖住蜡烛,结果大杯子里的蜡烛燃烧了9.43秒,小杯子里的蜡烛燃烧了5.35秒。我们想大杯子的空气多,所以蜡烛燃烧时间长。
生3:我们也猜想与杯子大小有关,先用一个杯子盖住蜡烛,只燃烧了8.38秒,然后把蜡烛放子杯子里点燃,上面再倒扣一个杯子,结果燃烧了9.94秒。我觉得两个杯子的空气比一个杯子里的多,蜡烛燃烧时间长。
生4:我们组猜想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火焰大小有关,把蜡烛火焰用剪刀剪成一个长的,一个短的,同时盖上杯子,结果火焰大的蜡烛先灭。我认为火焰大的蜡烛燃烧需要的空气多,而杯子上面的空气不够用,它就先灭了。
师:从大家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吗?
生:需要。
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了解一下。(将课本72页的阅读制作成课件播放。)
师:从这个小资料中,我们知道其实是空气中的什么能够支持燃烧?
生:氧气能支持燃烧。
(设计意图: 本环节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从猜想、设计方案,到实验一同进行,然后再进行汇报,知识点上使学生知道了燃烧需要空气,更进了一步。)
三、拓展思维,合作小结
师:燃烧需要氧气,除此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留做课后思考,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
师:现在,同学们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吧。
生:……
师:同学们这节课不经意间做了很多伟大的事情,大胆的猜想,严密的计划与组织,认真的实验,还有仔细的观察、用心的记录等等,这些都是科学家从事的事情,我们都做到了,同学们真棒,请为我们加油吧!
(设计意图: 结尾不但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并不神密,愿意亲近科学。)
2蜡烛会熄灭吗教学设计
【要点】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目标】
(1)初步学习并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学会记录。(2)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认识空气的气体形态及成分,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怎样进行】
(1)猜想与实验引入。为了更好地突出事实与证据这个一级目标的训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课文的开始就安排了“几个杯中的蜡烛会熄灭吗?”的猜想环节,将其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子,旨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并加以记录,然后验证自己的猜想。文中安排了几种不同情况,首先出示了形状、高度都相同的两个杯子,但1号杯子无底,2号杯子有底。用两个杯子同时扣住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烧的蜡烛,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3号杯,杯子下垫1个棋子,猜想里面的蜡烛会熄灭吗?记录下猜想的结果。然后又出示了在3号杯口垫2个棋子、3个棋子,里面的蜡烛又会怎样的情况,这个环节的安排,既渗透了变量控制的实验主旨,又为引出“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的问题研究做了铺垫。
教学中,宜采用分组实验,具体的分工由学生自定。实验时,尽量选取透明度较好的玻璃杯,易于观察蜡烛燃烧的时间。由于1号杯无底,蜡烛不会熄灭,只有将燃烧物(蜡烛)本身燃尽时才会熄灭,而2号杯中有底倒扣,杯中存有一定量的空气,因此蜡烛也不会立即熄灭,待燃尽杯中的氧气后蜡烛才会熄灭。做完验证后,出示3号杯,在杯子口垫一枚棋子儿,会怎样呢?在学生猜想记录的前提下,动手一试,获得证据。至于杯子口下垫2枚、3枚甚至更多枚棋子会怎样,此刻只进行猜测即可,因为它只是问题的引子,后面控制变量实验的设计还要具体地研究。(实验时,3号杯会有少量的空气从杯底补充进去,因此,蜡烛燃烧的时间比2号杯子要长些,同样杯口垫棋子的多少会与燃烧的时间成正比)。在这种猜测的基础上,自然引出对“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的进一步猜想,从而进行控制变量实验的教学与设计。
应注意:
1、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各种情况的结果,然后在实验中取证,验证自己的猜想;
2、教师在课前对实验多做几次,掌握一定的数据;
3、蜡烛的高度一般在5--8厘米比较适宜。杯口下的棋子宜选取长方体形状便于垫放,而且棋子应有一定的厚度(学生们玩的陆战棋子即可)。否则,垫一枚与垫两枚、三枚的燃烧时间没有明显变化(普通硬币的厚度不够,若用硬币则采取2、4、6枚进行)。
(2)变量控制的实验设计与记录。为了引导学生学习设计控制自变量的简单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课文安排了实验与记录环节,研究蜡烛燃烧的时间与杯口垫棋子的多少是否有关,从而较好地理解实验的本质。文中出示的3号、4号、5号杯子相同,蜡烛的高度也相同,为保证实验的准确,需要控制的是:同时点燃蜡烛,同时扣下杯子,记录燃烧的时间,在此实验中,只有杯口垫的棋子数量这个唯一的条件不同。
教学时,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需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并分析这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认为三个杯子同时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分组实验时,需三人同时点燃蜡烛,同时扣下杯子,如果动作不在同一时间则影响准确度),可选择两两杯子进行,如3号杯和4号杯,或3号杯与5号杯,或4号杯与5号杯,这样便于操作,可比度极强。
教学时应注意:
1、实验几遍后,随蜡烛高度的变化,实验的数据将有变化,所以提醒学生,对比中的两个蜡烛或三个蜡烛的高度应保持一致,必要时用尺子量一量,用剪子剪一剪;
2、分组实验前,让学生充分讨论,分工合作等操作要领。因这个分组实验关系到下边的自行设计实验质量的高低。
3、实验后的对比实验条件的分析很重要,不可忽视。
4、每次实验后,提醒学生将杯口提起晃动,放出杯口处沉积的二氧化碳,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5、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待教师引领学生学习了变量控制的实验操作后,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自行利用柱形记录表的形式记录。文中先给予了“蜡烛高度不同”这个自变量,要求学生试一试,然后进一步提出了„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还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研究问题,再次让学生独立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
教学时,教师应采取开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由选取相同条件,自由组合实验小组,进行分工与合作。教师应适当点拨学生先进行实验前的组内讨论,方案制定后再进一步实施,记录实验数据。待全班实验完毕,再进行大型的汇报。汇报组需阐述本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分别是什么,其它组可以进行合理的提问和补充。
需要注意的是:
1、由于蜡烛高度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学生设计的实验可能方法较多。如同时扣下相同的两个大杯子,或同时扣下相同的两个小杯子,或同时在两个杯子口下垫一个棋子,或同时在两个杯子口下垫两个棋子等,教师应注意把握。
2、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讨论:蜡烛熄灭的原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的讨论,实质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进行讨论。由于学生参与了实验,已了解到所扣杯子的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不同,所以他们对此讨论会有一定的把握,也会有一定的兴趣。只要他们谈论到燃烧与空气的多少有关就可以。至于燃烧与空气中氧气的关系,文中没做重要的实验,教师可以补充,也可以将此环节与第五部分的阅读有机整合在一起。(5)补充阅读。空气的成分、性质以及人们对空气的利用等有关知识,是借助阅读资料来介绍的。在文字介绍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动手涂一涂的活动,便于进一步了解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例。文中的卡通图,介绍了空气与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它处在杯中的底部。
教学时,可以结合第四部分内容进行。教师应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涂一涂,以加深对空气的认识。如果教师认为有必要用实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可以安排一些有兴趣的氧气支持燃烧、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溶于水、比空气重等小实验,这些实验的选择应考虑为第三课探究燃烧之谜作铺垫。
【应变参考】
(1)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将杯口垫棋子的研究放在教学环节一或二中,因为它是问题研究 的过渡环节,是为引出下面的对比实验做铺垫的。
(2)教学时应注意,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会各种各样。因为杯中蜡烛燃烧的时间与蜡烛本身的高度和
杯中空气的多少(杯子大,空气多)有关。也就是说,在材料准备时,若组与组之间准备的杯子大小不相同(或蜡烛高度不同),则燃烧时间的长短也会不同;但相对于同一组来说,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材料与实验结果的关系。
(3)用相同杯子同时扣住两个高度不同的正在燃烧的蜡烛,为什么高的先灭?因为二氧化碳具有灭火的性质,而蜡烛燃烧新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度较高,密度低于空气,所以在上层,这样造成上层氧气较早地不足。当上层氧气不足时,较高的蜡烛就先灭了。(4)提醒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获取真实的数据。
第五篇:蜡烛会熄灭吗教案
蜡烛会熄灭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大象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蜡烛会熄灭吗》
【教材分析】
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火与生活——蜡烛会熄灭吗——探究燃烧之谜”的思路编写的。教学活动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燃烧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设计的,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与探究燃烧的秘密,注意了“游戏”性,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燃烧的奥秘,培养学生 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学生分析】
经过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喜欢动手实践,对科学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玩过蜡烛,对蜡烛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对燃烧的秘密还比较模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活动中要掌握好收与放的教学,既要大胆放手,又要注重引导,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发挥探究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我以引起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安排了富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深入思考,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通过动手实验,把学生带入严谨的科学学习之中,亲历探究过程并成为科学秘密的“发现者”。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大小不同的杯子里蜡烛燃烧的测量获取数据,并且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蜡烛燃烧的时间长短与所在空间的大小关系。学习初步的量化研究方法。
2、指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以及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取得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蜡烛在容器中燃烧时间长短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规范地实验操作。
【教具准备】
蜡烛、杯子、火柴、秒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话题
1、小游戏(邀请两位同学与老师配合)。实验过程:
(1)取两支高低一样的蜡烛,同时点燃。将两支大小一样的杯子(其中一个杯有底,另一个杯没有底)倒扣在蜡烛上,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
(2)由两位同学配合老师演示变魔术过程;
(3)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细节变化,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4)探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最终发现蜡烛的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
2、认识对比实验。
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到在一个实验中,有许多个相同点,只有一个不同条件,这就是对比实验的要求。(设计意图: 教师以变戏法的形式开头,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没有底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燃烧与空气可能有关,顺利引入了新课。)
二、猜想——实验,探究新知
(一)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有什么关系
(实验1)判断在有底的玻璃杯下垫一枚棋子,蜡烛燃烧的情况。
1、先做出猜想并记录在实验表格内;
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猜想。(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注意安全,杯子要轻拿轻放,小心烫伤。)实验1步骤:(1)点燃蜡烛;
(2)将有底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3)将玻璃杯一侧用棋子支起;
(4)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3、学生讨论、分析猜想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并得出结论。对比魔术中有底杯下蜡烛燃烧熄灭可能需要空气,为什么支起一枚棋子,空气进去,但是蜡烛仍然熄灭了?
(实验2)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个数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1、由学生大胆的做出猜想,是否杯子底下的缝隙越大,蜡烛燃烧的时间就越长呢?
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猜想。(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注意安全,杯子要轻拿轻放,小心烫伤。)实验2步骤:
(1)取三支同样长的蜡烛,有三名同学同时点燃;
(2)由3名同学在3枝蜡烛的旁边分别摆上1枚、2枚、3枚棋子;
(3)将3个玻璃杯同时倒扣在3支蜡烛上,用秒表开始计时;
(4)分别记录3个玻璃杯下蜡烛燃烧的时间,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3、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1)鼓励、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
(2)以小组形式汇报实验结果及发现;
(3)再次分析、总结、归纳出蜡烛燃烧的现象的确与空气有关。(杯子下面棋子垫得越多,缝隙就大,流入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就长。)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已经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经过见证杯口下面垫棋子多少不一样的确导致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不同,从初步感知蜡烛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到明白蜡烛燃烧的确与空气有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判断蜡烛燃烧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1、师生共同探讨、分析蜡烛的燃烧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例如蜡烛的长短,玻璃杯的大小、火焰的大小等等,既然大家已经学会设计对比实验了,那么你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各组的猜想自己亲自设计实验并动手实验。
2、请根据自己的猜想,用实验来验证。(学生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案,进行实验,用柱形图、实验记录表等形式做好记录。)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进行操作,可供选择的实验如下:(1)判断蜡烛燃烧与蜡烛的长短有什么关系?(2)判断蜡烛燃烧与玻璃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判断蜡烛燃烧与火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 „„
3、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汇报。(师生共同参与分析实验汇报结果。)(1)蜡烛越长燃烧的时间越短,反之蜡烛越矮燃烧的时间越长。(2)玻璃杯越大里面的空气越多,蜡烛燃烧的时间越长;反之玻璃杯越小则燃烧之间就越短。
(3)火焰越大燃烧时间越短,反之火焰越小燃烧时间越长。
4、教师总结并归纳出结论。
从大家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蜡烛燃烧需要什么?(空气)如果离开空气,蜡烛还能燃烧吗?(不能)
(三)探讨蜡烛的燃烧和空气中的什么有关系。
1、将课本72页的阅读制作成课件播放。
2、从这个小资料中,我们知道其实是空气中的什么能够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四)魔术再现奇迹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实验步骤并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的问题进行猜想并验证。实验步骤:
(1)取一支蜡烛点燃并固定在玻璃片上;
(2)在玻璃水槽内加入适量的水,并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水槽内;
(3)将贴有刻度的量筒倒扣在蜡烛上;
(4)仔细观察蜡烛燃烧的变化以及量筒内水位的变化并得出结论。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而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是21%,所以蜡烛将空气中21%的氧气燃尽后就熄灭了。
(设计意图: 本环节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从猜想、设计方案,到实验一同进行,然后再进行汇报,知识点上使学生更进一步知道了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三、拓展思维,合作小结
1、请同学们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吧。(生发言师总结)
2、燃烧需要氧气,除此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留做课后思考,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 结尾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到
科学并不神密,愿意亲近科学。)
【板书设计】
蜡烛会熄灭吗
无底杯子——氧气充足——燃烧时间长 棋子多——氧气较充足——燃烧时间长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兴趣”发,创设情境,引发思考。课伊始,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游戏入手,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并通过充分的情绪调动和情境创设,很好地触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2、以“玩”为主,在“玩”中“学”,“学”中“做”。爱玩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在此,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学生在“玩”中发现科学问题,获取科学知识,在“做”中解决问题,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3、体现学生主体,营造探究空间。《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投身到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验、去发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把握“收”“放”时机,注重指导和引导。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至关重要。本课教学时,我指导学生
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样一个科学学习的基本步骤,有扶有放,充分把握收放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究的乐趣。
存在不足:由于本节课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开放性,而学生动手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此,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由于好奇,随心所欲,不能按要求进行,学习效果不够明显。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增强实验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