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蝈蝈教案(5篇)

时间:2019-05-12 23:2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绿色的蝈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绿色的蝈蝈教案》。

第一篇:绿色的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绿色蝈蝈》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说教法

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介绍来的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的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五、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六、拓展延伸: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看谁写得好。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绿色的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

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 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作用。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学步骤 教学导入:

(一)出示谜语:

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蜘蛛)

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蜈蚣)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萤火虫)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蚊子)肚大头小,高举双刀,只管杀虫,不会割草。(蝈蝈)

此时再出示蝈蝈的图片,让学生对其进行描述。蝈蝈的体型特征十分鲜明肚大头小双刀,习性也很突出,今天再来学习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小品,深入他的昆虫世界进一步了解可爱的蝈蝈。说一说: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蝈蝈?

(二)作者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从小迷上大自然中的花鸟草虫。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几经周折,历尽艰辛,数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住所------“荒石园”里完成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法国文学界曾给法布尔“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称号,人们称他作“作家、昆虫学家”,这些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

(三)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及较难理解的字词。读完后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篝()火 狩()猎 喑哑()静谧()篡()夺 螽()斯 莴苣()喙()嗉()囊 吮()吸 喧嚣()窸窣()颚()请将划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 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现借指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指突然遇到一些事情感到非常惊慌,不能镇定。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措:安排,安放。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津津有味:形容十分感兴趣,非常乐意。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声音杂乱,不清净。(喧嚣)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喑哑)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篡夺)贪得无厌。(贪婪)整体感知:

1、用跳读的方式,找找文章介绍了蝈蝈的哪些方面特点?(外表、习性)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淡白色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大翼轻盈,有力大颚,锐利钳子,非常漂亮。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习性:叫声---柔和,食性---蝉

声音特征:窃窃自语、喑哑、连续不断、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鲜肉、甜食、青菜、蝉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夜间捕蝉的蝈蝈—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研读探讨:

一、第1、2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引出蝈蝈的呢? 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在写别人在欢度国庆的日子里,作者“独自一个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倾听着田野的节日音乐会”。说明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执着的科研精神,同时为下文写蝈蝈做铺垫。第2段写蝉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二、看看第3段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找出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一种心理和感情? 从第3段开始介绍蝈蝈。先写它的歌声“窃窃自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作响”,声音“喑哑”、“尖锐”、“短促”、“清脆”。当四周的蛙声和其他虫鸣沉寂时,蝈蝈的声音则显得“非常柔和”。这些描述都表现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特别是“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

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流露出了多么浓厚炽热的感情。

三、文章从第4段开始写蝈蝈的食性,一直到最后一段,这是文章的主体。分析这些段落写了蝈蝈哪些方面?是怎样写的?

这部分内容是观察金属网罩里的蝈蝈。作者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不仅到野外去观察,还捉了许多养在家里,这就是他的实验室。蝈蝈长得什么样呢?作者作了一番描述:“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接下来,作者写蝈蝈的食性。作者把蝈蝈与螽斯比较着写她们都不大喜欢吃莴苣叶。这使作者遇到了“麻烦”。“麻烦”一词表现了作者多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作者推测蝈蝈可能吃鲜肉。(这样的介绍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情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与生活气息。因此,这种写法很受欢迎)

四、文章中多处提到蝉子,作者这篇文章是写蝈蝈的,为什么要写蝉子,作者写蝉子有什么作用? 一,蝉子与蝈蝈都是音乐家,都爱唱歌,通过对比,说明蝈蝈歌声的特点。二,写蝈蝈以蝉子为食,表明的蝈蝈的食性。三,通过写蝈蝈与蝉子的一场战斗,表明了蝈蝈勇敢与敏捷及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蝈蝈:“勇敢者”、“纵身追捕”、“大小悬殊的肉搏”;蝉子:“俘虏”、“惊慌失措”、“逃窜”、“哀鸣踢蹬”)

五、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等这些拟人的写法,予人亲切自然形象生动的感受。

“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活泼,笔调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特征突出。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细心观察,热爱探究的创新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写作特点:(1)抓住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

(2)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贴切自然。语言生动活泼,笔调传神形象。作业:(任选一题)1.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3.收集有关昆虫的成语,俗语或诗句。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2、了解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教学重点:感知课文,概括要点。教学难点: 变换人称的好处。课

时:一节

教学设想: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拓展。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平台。教学步骤:

一.导入:看书中图片,观察蝈蝈,介绍它的外表特征。请学生就自己以往掌握的知识,介绍蝈蝈的习性。

二.学习课文。

(一)教师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

(二)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由此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介绍绿色蝈蝈的特征和习性。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

(三)研读赏析:

(1)读课文,理出各段大意。

1.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

2.蝉的哀号引出蝈蝈。3.介绍蝈蝈的声音。4-10.写蝈蝈的食物习性。

11.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2)速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 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交流。

1.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2. 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进,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四)把课文再认真读一遍,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说出理由。

(五)体验拓展:

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

三.作业: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叫,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板书: 绿色蝈蝈

1.国庆仍观察昆虫。——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2.蝉号引出蝈蝈。

3.介绍蝈蝈的声音。对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

4-10.蝈蝈的食物习性。

11.和睦共居,从不争吵。拟人手法,亲切,生动

第二篇:绿色蝈蝈_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所以,学会概括要点、品味并运用生动的语言、感受精神、激发探究是作为教材在使用中的关键词。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速读课文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2、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并能创造性地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3、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态度。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并能创造性地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教学难点

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态度。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大家一定会喜欢:欣赏短片《蝈蝈的搏杀》。(生:观看后用一些形容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大家从视听的角度欣赏了一个有趣的昆虫世界,在文学的天地里也有一个神奇的昆虫王国,那就是法布尔先生的《昆虫记》,现在我们就到《昆虫记》中去结交一位朋友——绿色蝈蝈。(目的:渲染气氛,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建立“蝈蝈档案”。

师:请大家点击主页上的“走近蝈蝈”,快速阅读电子课文《绿色蝈蝈》,筛选相关信息,利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完成“蝈蝈档案”的建立,完成后提交。(网络课件提供电子课文,提供学生操作的网络平台。)生:阅读课文,筛选信息,完成“蝈蝈档案”的建立。师:点评学生成果,进行小结。

(目的:培养学生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淡化教师角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细读课文,理解分析——制作“蝈蝈名片”。

师:大家在阅读课文时是否发现,课文中的蝈蝈有很多的称呼?那是因为蝈蝈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又体现它不同的特点。例如:第9段中蝈蝈被称为是“蝉的屠夫”,这个称呼传神地刻画出蝈蝈吃蝉时凶残贪婪的特点。请大家熟读课文,找到关于蝈蝈的不同的称呼,分析其表达效果,完成“蝈蝈名片”的制作。

生:

1、熟读课文、筛选课文中对蝈蝈的不同称呼。

2、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制作“蝈蝈名片”。学生完成后提交,共享,同学可相互点评。教师小结。

师:在过过那么多的称呼之下,你读出了作者对蝈蝈怎样的情感?这些称呼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课文不断变化对蝈蝈的称呼有什么好处? 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这些称呼中饱含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的写出了蝈蝈在不同场合的不同特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目的:培养学生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初步品味、感知课文语言的生动。)

四、精读课文,赏析精彩语句——完成“蝈蝈读书卡”。

师:课文中生动有趣、富有情感的语句还有很多:有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有的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方法;有的用词准确、传神;有的饱含情感。请大家再读课文,选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大声朗读并进行赏析,完成“蝈蝈读书卡”的建立。(此处注意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情感。)生:筛选、品味语言,建立“蝈蝈读书卡”。师: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进行点评、小结。

这一环节的设置,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生动性的感知。

(目的: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特色,明确修辞手法的作用。)

师:法布尔先生曾说:“一只人们可以随意踩死的小昆虫,在我眼里却是一个神奇的小宇宙。”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物种的存在,人类的生活才会这样精彩;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启示,才有了我们文明的今天。了解了这些以后,你对昆虫这种渺小的生命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总结。

(目的: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挖掘课文内涵,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正确态度。)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第三篇: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预习课文,能筛选、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理解式朗读的方法感知内容、理解欣赏。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的描述、生动活泼的修辞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感悟生动的笔法描写观察到的场景。【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具准备】毛笔抄写两则谜语的白纸、蝈蝈有关的演示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高兴来到六安九中,和各位同学共同学习。为了表达我对同学们的诚心,我想给同学们带来点什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喜欢小动物吗?我这里有一则猜昆虫的谜语,请看——(出示谜语): 谜面: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瞧!昆虫们的小日子过得多么舒服啊!我们想不想和它们交个朋友?好,我们现在就去见一位法国朋友。见了外国朋友可要“讲文明,树新风”呀。你看,我们喊它什么?绿色什么?多亲切啊,见面就喊哥哥。

教师点明课题并板书。——绿色蝈蝈(法布尔)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基本信息,明确学习目标

1、筛选信息,总揽全篇。

谈话:同学们把绿色“哥哥”叫得如此亲热,你们了解他吗?老师考考你们,请用“读过全文,我知道了绿色蝈蝈„„”说出它的某些方面的情况。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其分辨不同的方面,并在黑板上板书(声、形、斗、食、居)。

2、启发达成学习目标。

手捧这篇热情洋溢的随笔,你觉得那个地方最有趣味,最值得回味呢?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表扬学生对文章的主动评判和学习的愿望。

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就选择最集中、最具体的片断,来学习精彩的描写,感受观察者浓浓的情意吧。

三、直奔重点,赏读片断。

以下根据学生喜爱程度,主次可作调整。

1、“争斗”部分

(1)请同学们打开第5自然段,合作学习此段。要求:

A画出描写最生动形象和最富有感情的句子;B旁批出你喜爱它的原因或它的巧妙之处; C进入角色,向同学们大声读出你的喜爱之情;D以前后位四人为一小组,研读成果由一人记录并作发言。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段,看看能否读出那种紧张的战斗气氛和观察者的钦佩之情。其他同学听他读的如何。

(3)在“评人读,我要读”的环节中学习语言、修辞,领悟感情。指定某学习小组中一名学生朗读后,问大家他读的效果如何。其他组同学展示最喜爱的一两句话的朗读和理解。参考:——拟人手法运用,平添情趣,亲切形象。

——动词连串使用,突出了蝈蝈这个进攻者的锐不可当之势和被进攻者的懦弱。

——神情活灵活现。如“纵身追捕”等。

——观察者细致,沉醉昆虫世界,折射出人性的关怀。

(4)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吗?(学习方法,写作技巧,个人体验)

2、“争鸣”部分

如何表现出绿色蝈蝈的声音这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呢?请默读课文自学。交流:

(1)比喻法变陌生为熟悉。“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2)大量使用与音乐有关的名词和形容词,准确地再现了多姿多彩的虫鸣世界。(3)段尾深情的慨叹,亦庄亦谐,令人动情.。

3、“争食”“争水”„„

法布尔的《昆虫记》有无穷的乐趣,愿大家常到那里游览。

四、口述小动物

动物世界如此美妙,怎不令我们怦然心动,让我们畅谈自己与小动物的亲密接触吧!要求: 选择最有趣味的细节,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共享。一分钟准备。

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

五、课堂小结

(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其实,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

六、布置作业

1、请针对板书中的五个方面,分别从文中找出或自己编出绿色蝈蝈的美称来。

2、请同学们再猜一个谜语:

大姐用针不用线,二姐用线不用针。三姐点灯不做活,四姐做活不点灯。【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设计中,我时刻注意让学生感受文本、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自主合作、亲身体验能够较有层次达成教学目标。板书设计

声:尖锐、喑哑、短促、清脆、柔和——()形:嫩绿、苗条匀称——()

斗:纵身追捕、开膛破肚——()

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居:和睦共居——()昆虫之争

争斗争鸣争食、争水„„

拟人比喻生动形象、比较突出特点、情感真诚(人性美,尊重关怀生命)

第四篇: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五篇:绿色蝈蝈教案(模版)

<<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和习性 2 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 学习作者求实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查阅绿色蝈蝈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的图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想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作简要评点,必要时作适当点拨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对于昆虫,大家并不陌生。或许你也聆听过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或许你也有过捉了苍蝇喂蚂蚁的经历,请你把类似的趣事谈出来,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学生谈趣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昆虫的文章--《绿色蝈蝈》,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本文选自他的昆虫学巨著《昆虫记》。

二 明确活动任务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 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 3 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认识蝈蝈)

结合下面的问题,迅速默读课文: 1 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2 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 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默读后,学生举手回答。

四、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多种手法灵活运用,请声情并茂地朗读出你喜爱的词语或句子,然后简洁精炼地说出你喜爱的理由。

(我喜欢......是因为……)

活动方式:先在小组内朗读、交流,然后各组推举出代表朗读、发言。

重点赏析文中的比喻、拟人、对比句等。

五、拓展运用

1问题探究

再读课文,然后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谈谈你对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索精神的理解。

活动方式: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本组代表在全班发言。2 仿写训练

借鉴课文,请你运用比喻、拟人、对比手法,口头描述你所熟悉的小昆虫或其他小动物,力争做到生动形象。

六、梳理、巩固、总结 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2 教师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了解了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品味了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了作者求实的探索精神;建议大家课下阅读两本书,一本是法布尔花费数十年心血完成的十卷本、二百多万字的生物学巨著《昆虫记》,打开这本书,一个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将呈现在你的眼前;另一本就是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这本“书”更博大,会使你的视野更开阔。同学们,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拥抱大自然吧,它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

教后心得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文质兼美。笔法灵活生动,语言活泼传神,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因此,本文是落实新课改精神,从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本教案通过设计阅读、思考、讨论、发言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力求使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作者对科学研究不懈追求的精神美,在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的基础上,激励他们去发现美、追求美,进而去创造美的世界,去追求美的人生。从本文的教学过程看,基本上达到了上述设想。

下载绿色的蝈蝈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绿色的蝈蝈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绿色蝈蝈教案

    篇一: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江苏省吴江市庙港中学 杨 雯【探讨问题及解决方法】 《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习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 杨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能力目标 1.学习......

    《绿色蝈蝈》教案(推荐5篇)

    《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预习课文,能筛选、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理解式朗读的方法感知内容、理解欣赏。 2、体会......

    《绿色蝈蝈》教案5则范文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查字典或查资料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并简洁概括蝈蝈的......

    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概括要点。2、了解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

    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②细节感悟,品味语言 ③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 ①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②品味语言——体会美词佳句 教学难......

    绿色蝈蝈A

    备课大师网------语、数、外、理、化:全免费的备课网站!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18 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 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文艺性......

    绿色蝈蝈

    第18课 《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