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二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5课《古诗两首》教案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语文二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5课《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3.背诵、默写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2.编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是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以及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忽闻窗边叮咛声。秋时朝阳暖如火,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学生开始作业。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第页3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两首
最新版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图、投影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u 紫zi 川chua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2017.3.1 最新版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2017.3.1 最新版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2017.3.1 最新版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ing 行hang 泊bo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2017.3.1 最新版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2017.3.1 最新版
“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
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2017.3.1 最新版
2017.3.1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两首 2
最新版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情意目标:
1.培养学生喜欢背古诗的兴趣。激励学生背诵课本以外的古诗。2.体会秋天的美丽、收获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爱读古诗,在读中能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其次是识字写字。难点是刚刚接触古诗,怎样读懂诗句是个需要慢慢学习和摸索的过程。
课前准备:电子图片、生字卡片、布置预习。课时安排:3课时
一、导入。
1.师:古诗是古代的诗人们写的诗歌,流传下来的,都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谁会背一些?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绘美丽秋景的古诗。揭题。
二、学习《赠刘景文》
1.介绍作者苏轼: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号是东坡,所以人们也叫他苏东坡。
2.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通顺。3.出示卡片,学习生字词语。
4.引导学生说两个比较典型的字,启发大家用巧妙的办法记忆生字。5.自读一读诗歌,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6.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教给学生初步的抓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方法。如“擎:举着”;“尽:完”;“犹:还”。
7.说说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8.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6个生字。
三、指导背诵古诗。
四、拓展作业:
2017.3.1 最新版
1.熟读,背诵《赠刘景文》
2.找苏轼的其它诗歌背一背,能背几手背几首。学生活动学生背诵自己会的古诗。3.借助拼音读诗歌;认读词语:
赠送、擎着、菊花、残缺、君子、橙子、橘子
交流识字方法,重点:刘(文刀刘)菊(米字就像菊花的花瓣)再读诗歌。4.在老师指导下理解诗歌大意。5.学习写生字:
于、枝、记、首、枫、刘。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尽
好时光 菊残 君须记
橙黄菊绿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组织学生背诵《赠刘景文》
2.指导学生交流背诵自己学会的苏轼的作品。
二、学习《山行》
1.打开电子图片,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学习观察的方法,主要指导按一定顺序观察。引导:图这么美,诗歌更美,我们来听一听大诗人杜牧是怎么描写的。2.看图,听老师读课文。引导:你也能读得这么好,是吗?试一试,不会的字要学会想办法解决。
3.自学生字词语,也读一读,比一比,读书为止。
4.检查自学。读一读:小径、歪斜、枫树、于是。鼓励学生试着读一读古诗。5.用学习《赠刘景文》的方法学习《山行》 边读边想,说说诗歌的大意。指导学生结合图注重点字词来理解。6.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诗歌的意思。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可以选择画一画自己理解的诗意。
2017.3.1 最新版
背诵《赠刘景文》
3.背诵自己学会的苏轼的作品看图说话,练习把话说完整,看图看完整,按顺序。
看图,听老师范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学习生字词语。交流自学情况。在读中理解诗歌的大意;学习理解诗歌的意思。板书:
石径 远上寒山: 斜 山行
人家(所见)
枫林
2017.3.1 白云生处: 高 红于二月花:红
第四篇:语文二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9课《欢庆》教案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语文二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9课《欢庆》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学方法:情景法、讨论法、讲读法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了解国庆节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谈话: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十月一日是什么日子?课前老师叫大家去收集有关国庆节的资料,你了解了些什么呢?
同学们,从1949年十月一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十月一日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下面让我们共同去重温一下这普天共庆的幸福时刻。(课件展示)
二、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欢庆国庆的小诗,读课题。
2、结合自己过节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除了可以说欢庆国庆节还可以说欢庆什么?
3、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巧办法来记住这两个字?在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老师范写,学生练写,并在小组里交流,展示给小伙伴看)
三、识字读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生字读准,遇到不懂的字就请教书下面的大枫叶,遇到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2、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同桌互读
3、玩“猜字迷宫”游戏,巩固生字。
4、出示词语,读准字音。注意“乐”是多音字,读准“欢乐”和“乐曲”。
5、采用各种方法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四、精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划起来,四人小组共同商量解决。
2、小组汇报: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读懂?(师生共同研究解决)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祖国妈妈生日了,大海唱什么歌?鸽子会对祖国妈妈说些什么祝福的话呢?(师生共同研究解决)
3、把喜欢的句子好好研究一下,读一读,看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指名读、互评,老师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4、课件展示祖国的新面貌,问:你们自豪吗?骄傲吗?
5、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后四句。
6、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
1、欣赏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
2、祖国妈妈生日了,小朋友想送些什么礼物给她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页
第五篇: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教案3 人教新课标版
古诗两首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课前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二、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三、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用心爱心专心 1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四、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六、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
(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
(一)。
二、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三、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四、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五、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六、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备课资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