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一年级下语文教案13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文档资料
《古诗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背诵古诗。
①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②和学生共同感受这两首古诗带给我们的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感受夏天的情趣。
二、教材分析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小池》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写小池环境的幽静美丽。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然无声地流出来,好像泉眼很爱惜它们,舍不得让它们多流一点。一片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小池生机勃勃的景象。嫩荷叶那尖尖的角刚刚露出水面,马上就有蜻蜓落在上面了。“小荷”与“蜻蜓”相依存,“才露”与“早立”相呼应,有动有静,点出自然景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首诗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1、让学生提前了解夏天里我们身边能看到的动物。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教学准备:
1、布置同学提前观察各种动物在夏天的生活习性。
2、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等。
3、要求学生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
六、教学过程(分2课时)
第一课时(所见)
(一)激趣导入(演示第2张幻灯片):
1、老师知道咱们班很多同学会背一些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2、揭题,释题。板书课题——所见。
提问:“所见”是什么意思?
答: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演示第4张幻灯片)。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同学们你们先来看一看通过这幅图,你都看到了什么景物呢?简单介绍作者。(袁牧,清代诗人、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预习“三读”: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 二读,记住生字,划出字形;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习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课文。把不懂得字、词、句子用横线加“?”画出来。
3、学习生字。(演示第3张幻灯片)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互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的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四人组内合作朗读)
4、在四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例如: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等。
6、理解诗意。
(1)(演示第5张幻灯片)
①师指“牛与牧童”的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②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作答: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穿越。——(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③要求学生齐读诗句。
(2)(演示第6张幻灯片)“牧童捕蝉”的动作。让学生试着说说第二句话得意思是什么?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在一起读一读: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穿越。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4)挑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句)
(5)归纳小结(演示第7张幻灯片),和学生共同齐读古诗。让学生想:从“林樾”、“鸣蝉”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夏季)
(四)拓展训练
学了这首古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组内谈论,编成小故事写下来。
(五)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家长进行评价。
2、在作业本上书写所学的生字并且牢记。
第二课时(小池)
(一)复习生字。(演示第3张幻灯片)
1、复习生字,会写文中要求的3个生字。
2、熟读古诗并背诵。
(二)激趣导入。
1、复习《所见》,并示意:那穿越树林的歌声和不停的蝉鸣为我带来了一个郁郁葱葱的山野盛夏景象,下面我们来同学习轻风细柳下的池塘风景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课题——小池。
2、(演示第8张幻灯片)。让学生找找这幅图中都有哪些景象?(泉眼、细流、树阴、蜻蜓、小荷等)
简单介绍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初读课文
1、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2、学生自由读诗。
3、检查自读情况。同桌互读,检查。
4、全班齐读。
(三)精读课文。
1、指导读一、二句。
(1)(演示第9张幻灯片)播放音乐,教师示意: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2)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柔和、甜美、速度要慢)(3)学生自由练读。(4)指名读。
2、指导读三、四句。(1)(演示第10张幻灯片),播放音乐。教师示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
作答: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这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指名反复读,读出欢喜的语气。(4)全班朗读。
3、(演示第11张幻灯片)有感情的朗读整首诗。
(四)拓展训练
小池只是大自然中非常非常小的一个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更美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们去发现、去欣赏。当然更需要我们去保护。课下,小朋友们也赶快去找一处美景,并把它写或画下来吧。
(五)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家长进行评价。
2、在作业本上书写所学的生字并且牢记。
七、板书设计(演示第15张幻灯片)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泉眼、细流、树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蜻蜓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八、教学反思(演示第13张幻灯片)
理解古诗意思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有些诗句看来非常浅显易懂,可他们还是一脸茫然,这其中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是语言组织不起来。
因此在教古诗《所见》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诗是有景而来,利用画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学习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所见”是什么意思。有学生说:“是把看到的东西说一说。”于是我把课文插图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画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学生说:“图上画着一个放牛的小孩骑在一头黄牛的背上,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眼睛看着树上的一只蝉。”我问:“你知道他想干什么吗?”学生说:“他想捉树上的蝉。”“对,那么,要想捉住那只蝉,他得怎么做呢?”学生说:“他得停下来,悄悄地接近那只蝉,然后猛地一敲,那只蝉就会掉下来。”看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图意,于是我告诉学生说:“这也是诗人袁枚所看到的情景,袁枚把他所看到的这个情景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所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首诗,利用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是什么意思?”一段思考时间过后,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每句诗意的理解,然后再集体交流,最后教师再把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做以梳理,总结,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这两首古诗让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了盛夏和初夏的自然之美。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两首
最新版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图、投影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u 紫zi 川chua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2017.3.1 最新版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2017.3.1 最新版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2017.3.1 最新版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ing 行hang 泊bo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2017.3.1 最新版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2017.3.1 最新版
“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
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2017.3.1 最新版
2017.3.1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两首 2
最新版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情意目标:
1.培养学生喜欢背古诗的兴趣。激励学生背诵课本以外的古诗。2.体会秋天的美丽、收获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爱读古诗,在读中能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其次是识字写字。难点是刚刚接触古诗,怎样读懂诗句是个需要慢慢学习和摸索的过程。
课前准备:电子图片、生字卡片、布置预习。课时安排:3课时
一、导入。
1.师:古诗是古代的诗人们写的诗歌,流传下来的,都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谁会背一些?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绘美丽秋景的古诗。揭题。
二、学习《赠刘景文》
1.介绍作者苏轼: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号是东坡,所以人们也叫他苏东坡。
2.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通顺。3.出示卡片,学习生字词语。
4.引导学生说两个比较典型的字,启发大家用巧妙的办法记忆生字。5.自读一读诗歌,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6.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教给学生初步的抓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方法。如“擎:举着”;“尽:完”;“犹:还”。
7.说说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8.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6个生字。
三、指导背诵古诗。
四、拓展作业:
2017.3.1 最新版
1.熟读,背诵《赠刘景文》
2.找苏轼的其它诗歌背一背,能背几手背几首。学生活动学生背诵自己会的古诗。3.借助拼音读诗歌;认读词语:
赠送、擎着、菊花、残缺、君子、橙子、橘子
交流识字方法,重点:刘(文刀刘)菊(米字就像菊花的花瓣)再读诗歌。4.在老师指导下理解诗歌大意。5.学习写生字:
于、枝、记、首、枫、刘。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尽
好时光 菊残 君须记
橙黄菊绿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组织学生背诵《赠刘景文》
2.指导学生交流背诵自己学会的苏轼的作品。
二、学习《山行》
1.打开电子图片,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学习观察的方法,主要指导按一定顺序观察。引导:图这么美,诗歌更美,我们来听一听大诗人杜牧是怎么描写的。2.看图,听老师读课文。引导:你也能读得这么好,是吗?试一试,不会的字要学会想办法解决。
3.自学生字词语,也读一读,比一比,读书为止。
4.检查自学。读一读:小径、歪斜、枫树、于是。鼓励学生试着读一读古诗。5.用学习《赠刘景文》的方法学习《山行》 边读边想,说说诗歌的大意。指导学生结合图注重点字词来理解。6.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诗歌的意思。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可以选择画一画自己理解的诗意。
2017.3.1 最新版
背诵《赠刘景文》
3.背诵自己学会的苏轼的作品看图说话,练习把话说完整,看图看完整,按顺序。
看图,听老师范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学习生字词语。交流自学情况。在读中理解诗歌的大意;学习理解诗歌的意思。板书:
石径 远上寒山: 斜 山行
人家(所见)
枫林
2017.3.1 白云生处: 高 红于二月花:红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爱心
用心
专心 1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4.品读悟哲理。5.就读成诵。
爱心
用心 专心 2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教案 20 古诗两首2
最新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2017.3.1 最新版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