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大全)

时间:2019-05-12 23:2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大全)》。

第一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大全)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

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篇:《开国大典》课时教学设计2

《开国大典》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2.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三、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指名读本组“导读”,了解教学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出示挂图或放投影、录像,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要求每个同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完成“思考·练习”1。

1.各自阅读思考课文叙述顺序(教师记时间)。

2.出示“思考·练习”1第一小题,各自口答,再指名回答。

3.小结:从今以后,要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要做到眼睛看得快,脑子跟着想。阅读之后,要能了解课文大意和叙述顺序。

4.各自再用较快的时间阅读(要求比第一次再快些),思考如何分段以及各段之意。

5.讨论交流。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像海上的波浪”)讲典礼前的会场。

第二段(从“下午三点整”到“响起一阵掌声”)讲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是典礼重要的部分。

第三段(从“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到“欢喜和激动”)讲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段(从“阅兵式完毕”到“同志们万岁”)讲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和群众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散会后的情景。

四、讲读第一段。1.自读第一段,思考:(1)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方面的人?(2)课文是怎样介绍会场和主席台的?(3)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

第(1)题一方面要了解参加开国大典的都有哪些人,另一方面培养归纳能力,可这样归纳:有国家领导人和政协会议的代表,各界群众,部队和外宾。

第(2)题一方面了解会场和主席台的情况,另一方面学习作者按方位描述景物的方法。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喜悦心情。3.朗读第一段。

(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一段。

1.自读第二段,思考:(1)这一段讲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件事?(2)注意哪些地方是讲事情本身,哪些地方是作者的感慨、议论以及群众的反映?

2.讨论交流。

(1)这一段主要讲了开国大典的三件事:毛主席的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2)在叙事的过程插进作者的议论和群众的反映,不仅使文章更生动,而且更能表达人们的心情,突出文章的中心。

3.朗读第二段。

(读事情本身一般用叙述的语气,读作者的感慨和群众的反映,可适当提高速度,读出感情。)

六、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画出都有哪些军兵种参加阅兵式。2.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字形,理解生词。

第二课时

一、分别指名读一、二、三段,说说各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讲读第四段。

1.自读,思考:这段讲了几层意思?总的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讲了三层意思:(1)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2)群众队伍走出广场的情形;(3)毛主席向群众挥手致意。这段主要讲了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和群众游行的情况。)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烈的气氛。

三、讲读第五段。1.自读,思考段意。2.交流。(这段概述开国大典后游行的盛况。)3.朗读。

四、看课文,根据段意列提纲,然后交流,最后写出提纲。提纲:1.典礼前的会场;

2.典礼开始(毛主席升国旗,读公告); 3.阅兵式;

4.群众开始游行; 5.光明充满北京城。

五、识记生字,练习书写。檐:注意右半部的写法。汇:左窄右宽。

擎:后鼻音。上边是“敬”,下边是“手”。泽:平舌音。左窄右宽,右下是两横。钮: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瞻:翘舌音。可同“檐”比较音、形、义。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指导背诵第二段。

1.明确按顺序主要写了什么(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2.一部分一部分地练习背诵。3.背诵第二段。

七、作业。

1.读全文。背诵第二段。2.书写生字词。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1.听写生字词。

城楼 檐下 汇集 擎着 电钮 瞻仰 2.指名背诵第二段。

二、检查“思考·练习”2。1.个人读、思。2.指名回答。3.全班订正。

(第一句是说毛主席的宣告迅速传遍全国,人民欢呼雀跃。因为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第二句写出群众看到检阅部队那样威武,人民武装力量如此强大,所表现出来的无比欣喜和激动。)

三、完成“思考·练习”3。

1.逐句出示,比较加点的和括号里的词语的不同。

2.归纳:加点的词语和括号里的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加点的词语更准确、形象。

四、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复习生字词。3.预习《狱中联欢》。

第三篇:《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立贤学校(小学部)五年级:邱凤英

一、教学分析:

《开国大典》是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由于课文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情境带入,以读带悟,对比强调,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作者用场面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让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语句品读感悟,读中悟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瞻仰、飘拂、汇集、宣告”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掌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2.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场景描写。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典礼中。

1、出示问题.①、学生自主完成。

②、小组讨论。

③、集体汇报。

重点指导研读领悟: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

语,借助资料体会对领袖的爱戴之情。)

语段二: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

来。(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

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了。(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加深学生对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体会。)

三、小组合作学习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部分。

1、小结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完成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部分。

3、学生回答。

重点指导研读:

语段四:

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

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语段五: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

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感受当时场面,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爱国热情。)

4、引导学生理解: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红流为什么加引号?怎样理解光明?)

四、总结全文,铭记大典,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五、继续学习场面描写。

导语:这篇课文都是抓住场面来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场面描写呢?

1、明确场面描写的特点:把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融为一体的才是场面描写。

2、阅读相关资料。

3、完成小练笔。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2、自选内容,试写一个场景。

推荐阅读:《毛泽东传》。

场景气氛 会场布置喜庆

板书设计:典礼前群众入场隆重

盛大

开国大典典礼时典礼仪式升旗鸣炮激动人心

宣读公告自豪

阅兵仪式骄傲典礼后: 群众游行喜悦

第四篇:《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方法,读懂二、三段;

2、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

3、能感情朗读,并运用背诵方法,准确背诵第二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有一定速度阅读的方法,理解含义深的句子。

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万众欢腾的心情。【教学准备】

录像、文本(句子,区别词)。【教学过程】

一、课前诊测

1、导:同学们,五十年前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盛况空前。昨天,大家初步学习了运用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方法去通读全文,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大典前

大典

阅兵式

游行

大典后

2、你是怎样有一定的速度来阅读的?

一句一行地看,想想写了什么。

二、展示目标

1、能初步学会运用阅读有一定速度的方法学习二、三段。

2、能理解其中意思比较深的句子。

三、目标导引

大典仪式

1、导:同学们,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三十万代表。他们等啊,盼啊。下午三时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看,毛主席来了,庆典开始了。

录像:看了刚才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

2、导:作者亲眼目睹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场面,饱含热情地把大典的盛况写下来。请同学们注意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边读边想:这部分写了几个内容?哪部分是主要内容?(边读边想边圈划)

3、汇报

生板书:宣布成立

升国旗

宣读公告

4、开会前,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时,群众有哪些表现?

投影: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向一定目标看去(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

(比较后认同“投向”更贴切,更体现群众盼望见到毛主席的急切心情,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信赖。)

朗读。

5、理解句子含义

导:曾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的国歌一奏完,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时,群众有什么反应?

仅仅是现场群众欢呼吗?

投影: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⑴ 小组合作学习:

① 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② 你联系上下文知道了句子实际上要讲的意思?

③ 朗读。

⑵ 汇报

生到教坛板演(投影)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

指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⑶ 词语:庄严、雄伟: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

欢跃:欢腾跳跃

⑷ 为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会欢跃起来?(内在意思,表达群众怎样的情绪,毛主席宣布、震动全中国,使全国人民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⑸ 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把这场面表达出来吗?

欢呼雀跃 欢天喜地 喜气洋洋

欢腾跳跃 喜笑颜开 欢歌曼舞

万众欢腾 万分喜悦 喜上眉梢

⑹ 导:昔日奴隶、今日主人,能不激动吗?感情朗读自由、个别、评议再读(为什么这样读,体会到什么)

6、指导背诵(突出学法,减轻负担)

文章比较长,理清了层次背诵起来比较轻松。

请同学们有一定速度默读宣布成立部分,看看写了几个意思。(毛主席出现、毛主席宣布成立、群众反应)

7、导:接着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群众的情绪又一次高涨起来。结学习步骤: 学习提示:

1、有一定速度阅读,知道写了什么。

2、理解句子的含义。

3、感情朗读。阅兵式

1、放录像。导:让我们随着镜头亲临现场看一看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吧!(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威风凛凛、声势浩大)

2、提示学习步骤,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

3、汇报:

(1)阅兵式开始的情况 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 群众看到检阅部队的激动

(2)投影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

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2)朗读、评议(为什么这样读,体会到什么?)总结:

1、开国大典的盛况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欢欣鼓舞和高度热情,是中国人民推翻反动统治、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的集中表现。

2、这么长的文章,我们可以怎样读才有一定的速度? 板书: 大典前 宣布成立

(开国大典挂图)开国大典 大典 升国旗 宣读公告 阅兵式 游行 大典后

第五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1.指名读第2段课文。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

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2.然后指名背诵。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4)他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

(五)作业: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下载《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一、二两段的内容。 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

    开国大典 教学设计

    《26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伟人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课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肖寨门九年一贯制学校 边丽丽《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内容:S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开国大典》一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设计,是我校张艳红老师在2015年10月份参加全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设计并执教的。因为没有亲临现场,只是对其在本校“磨课”时所上课情况的点评,不一定恰当......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模版)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学习毛泽东大公无私居安思危与民众打成一片善于团结党外人士等崇高品质。 学习用平凡小事表现伟人精神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9个新词的意思,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学写排比......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开国大典》 是S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