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推荐)

时间:2019-05-12 23:3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推荐)》。

第一篇: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推荐)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复习

——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猜度的能力。

2.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3.掌握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猜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教具:多媒体及幻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初中文言文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老师在教学中不是过于死抠字、词、句而显得呆板、缺乏生机,就是流于形式而显得浮夸、不扎实;同学们在学习中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兴趣也不大,甚至感到头疼。这样一来,往往课内文言文最终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需要。如此,也势必影响了同学们们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因此,使大家走出这样一个困境,真正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应该成为我们语文尝试和探索的方向。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大家掌握方法,使同学们不惧怕课外文言文,做到对课外文言文的真正理解和感悟。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下面交给大家一些实用性强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

二、讲授方法

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

(一)、读

所谓读,就是诵读。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整体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让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搜集文章中的外显信息和头脑中内存语言知识及生活体验等信息达到理解的拓宽和深入。

1、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他可以提供许多帮助了解文章的重要信息,例如《晏子使楚》《唐雎不辱使命》题目交代了重要事件,甚至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带着“什么人?什么事?结果如何?”这些问题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3、读细节,把握人物。

中考的课外文言文选文大多是记叙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是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要细心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偷画》:

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4、读注释。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提醒大家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二)、猜

所谓猜,就是猜读,根据字形揣摩字义。因为字形和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把文言文字义弄清楚,才能正确无误的阅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和构想。

1、利用字形特点,猜测字义。

形声字在汉字里占了约85%,弄懂形声字的字义对我们看懂古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我们先弄懂形声字的形旁,它对我们结合句意推断该字的词义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如:

①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吕蒙传》 “恚”与“心”有关,想去征罚他的应是心里“很生气”。

②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明史》 “馔”是“饣”旁,可猜与食物有关。

③炳烛之明,孰与昧行。《师旷论学》 “昧”从“日”旁,与“日光”有关,“日未”可猜为“没有日光”,“昧行”就是“摸黑走路”。

又凡从“页”的字,多与人的脑袋有关(“页”是“首”的变形)。有的是头部各部分,如头、颅、顶、颠、颊、颐等;有的是头的形象,如颓(秃发)、颁、硕(大头)、顷、颇(头不正)、颂(容颜)等;有的是头的动作或感觉,如顿(磕头)、頫(低头)、烦(发热头痛)等。又如从从“贝”的字多与财物有关等。会意字、指事字也可以猜其字义,如:间问群臣臧否《明史》“间”原指阳光从门缝中照进来。引申为“私下”。让学生根据字形大胆地猜字义,学生越猜越起劲,简直乐在其中。

2、利用组词特点,猜测词义。

古汉语构成句的最小单位以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居多,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词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近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实词时,可以使用组词的方法,即“单音变双音”,猜读其意义。如:

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郑人逃暑》 流(流动),影(影子),移(移动),徙(迁徙),从(跟从),阴(阴影)

②缜少孤贫,事母孝谨。《范缜笃学》

少(年少),孤(孤儿),贫(贫困),孝(孝顺),谨(恭谨)

先组词,再结合句子、上下文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比较准确地猜度出句子的含义。

3、利用词性辨识,推测词义。

汉字具有多义性的特点,词性不同,其词义往往也是不同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位置,词性不一样,意义也不一样,因此,可以根据整个句子的成分或词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出句子中较难理解的词的意义了。

采用词性辨识揣摩词义的方法,既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起到“温故”的作用,又可举一反三,以此贯彼,得到“知新”的乐趣。如:

①王贤其母,说其义。《韩诗外传》“贤”带了宾语“其母”是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②毋妄言,族矣。《学万人敌》“族”作谓语,可理解为动词,“灭族”

又如:

① 尔何来窃吾所秘?《书断 王羲之》“所”字后面跟名词,“秘”应理解为“秘籍”

②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书断 王羲之》“秘之”中的“秘”应是谓语,是动词,应理为“守秘”

3、利用对对称性文句互义特点,猜测词义。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文法讲究语言的工整,这是古文的又一显著特点。那么,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进”与“退”可以参考对称性句子理解,“进”就是“居庙堂之高”,那“退”就是“处江湖之远”了。

总的来说用“猜”方法理解字义虽然不是绝对准确,但是这种方法带给大家一种信息,那就是:学古文我们先不要怕它,把一篇古文分拆成许多字词,一个一个字词的意思弄明白了,就能慢慢弄懂整篇文章。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找到阅读古文的“入口”,像庖丁解牛一样,找到下刀的地方,找到切割的方法,翻译古文不是一件难事,阅读古文甚至会变得很有趣。

提醒大家,猜读一定要关注语境,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三)、通

所谓通,就是疏通文本。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

首先,学生要熟悉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它还有“乃”“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以上这些读懂文言文的方法都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如,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阅读文言文,平日里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就会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而积累字词解释是读懂课外文言文的关键。

三、实战演练 《枭将东徙》《郑板桥开场济民》《义猴》

教后反思:同事们普遍反映方法很好,实用性很强,学生也有基本掌握方法。但我个人感觉到我讲得还是多了些,最后的15分钟练习,我还是“抱着学生走”,应该放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在练习中去巩固方法,养成良好的猜读思维习惯。

第二篇:课外文言文断句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过程:

一、由一个故事引出“句读”的概念。

从前,有一位阔少爷,总希望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美人,非常高兴。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 什么是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断句的方法:

基本方法: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

1、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2、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示例一:

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 阴影字都是什么词?(名词或代词)老师支招一:找名词(或代词),标主宾,定句读。

1、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广故数言欲亡”,有时还会承前省略主语。

常用名词和代词:

 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  代词有:

 吾、余、予(表示“我”) 予、尔、汝(女)

 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表示“他”、他们)我来试试:学生练习。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

(指导:找出句中几个名词、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 示例二: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影阴部分是都是些什么词?(虚词)老师支招二:看虚词,找位置,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常用虚词:

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中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奚、焉、孰等词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少顷”“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断句。

我来试试:学生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教师指导:找出虚词,就基本可以断句了)示例三:

曰/我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老师支招三:看对话,找标志,定句读

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我来试试:学生练习版

 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教师指导:找到人物对话的标志,可以断句)示例四: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陈胜者/阳城人也 阴影部分的字是什么词:“如„„何”是反问句式,“„„者„„也”是判断句式 老师支招四:看语法,找句式,定句读。常用典型句式有: 判断句式:“„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也)、孰与„„乎、岂„哉、奈何„„乎等。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我来试试:

 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 ——《买鸭捉兔》

(教师指导:找出语气词、代词、反问句式即可)示例五:学生齐读

1、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思考:以上句子都有什么共同之处?答:运用了修辞。分别运用哪种修辞?答:

1、顶针、2、对偶、3、排比)

老师支招五:明修辞,定句读。

排比、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我来试试:学生练习

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教师指导:此题可根据修辞知识和古汉语语法知识来断句 小结:文言断句的方法PPT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2、看虚词,定句读。

3、标对话、定句读。

4、看语法,定句读。

5、明修辞,定句读。(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形

三、我能行——断句专题练习

(一) 请用“/”给划线句子标出停顿的地方。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勤训》

2、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选自《说苑》)【注释】①炳烛:点燃蜡烛照亮。

3、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教师总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积累文言词语,多读文言范文,多练文言断句。布置练习:做《古诗文考点通》课外文言文(一----五)

彭修芸

第三篇: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一)徐孺子的故事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世说新语•言语》)

1、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孺子九岁时在月下玩耍的时候,别人指责了他。B、有人告诉徐孺子,月亮里什么也没有。

C、徐孺子告诉别人,人的眼睛里如果没有瞳仁会更明亮。

D、徐孺子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将月亮与人的眼睛比较,让提问者更容易明白这个问题的道理,从而通过比较来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二)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1. 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 用力多者收功远。B .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 .书不可不成诵。D .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2.请用两个 “/”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三)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1.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A.王冕每天晚上读书直到天亮。

B.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C.主要是王冕的父亲打了他一顿,让他明白了读书的重要。

D.在狰狞凶恶的佛像前读书时,王冕不敢不读,因为这些佛像会惩罚他。2.请用三个/给 文中划线句断句: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四)太祖视察东阁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参军③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选自《典故纪闻》)

【注释】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③参军:官名。1.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2.请用“ /”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两处):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

(五)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

1. 对董遇的“必当先读书百遍”这句话理解最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

B.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C.他很高傲,懒得理会那些向他求教的人。

D.这句话告诉了人们,他自己也是这样读书百遍才学有所成的。2.请用三个“/” 给下列句子断句: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第四篇:课外文言文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注释】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ū):吸饮。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盬 ②其脑果腹而去

2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4分)

⑴之 ①反侧倾跌之状 ②蛇复昂首待之

⑵以 ①以刺刀攫其首 ②以首俯地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⑴然审视殊无所见

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2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最后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2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21. ⑴听到 ⑵从上往下看 ⑶ 终于 ⑷ 曾经 ⑸离开

22.⑴之 ① 的 ②它,指蜘蛛 ⑵以 ① 用 ②把

2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2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2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第五篇:课外文言文专题

课外文言文专题阅读

2010上海初三二模专题复习

杜刚

【奉贤】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商汤见伊尹

①②③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

④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

⑤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注释】①汤:商朝建国君主。②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③御:驾车。④贱人:普通百姓。⑤下:使„„下车。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非汝所知也()(2)譬之良医善药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则吾必说而强食之。__________________ .

14.从文中看,“子不欲我见伊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从商汤去见伊尹的行动,可见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国君。(3分)

【虹口】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

①②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

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①诟,责骂。②适,指女子出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篱败不修修_____ .

⑵妻且号且诟号_____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旦日,延人治屋_____

14.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有:(4分)

⑴_____⑵_____

15.“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是_____(2分)

【黄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

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任之()(2)去任之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的人。(3分)

【卢湾】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①②刘羽冲,性孤僻,好讲古制。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

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

③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注] ①经年:经过若干年。②将:率领。③甫:刚刚,才。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会有土寇()(2)州官使试于一村()..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古人岂欺我哉?

14.用自己的话概括刘羽冲的两次失败:(1)(2)(4分)

15.下列各项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是(2分)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C.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闵行】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一国尽服紫

①②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

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

紫也,谓左右曰:‘君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

④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注:①紫:紫色,这里指紫色的衣服。②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③臭:气味。④郎中:官名,这里代指宫中。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齐桓公好服紫()(2)君欲止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14.文中与“紫贵甚”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2分)

15.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高位者在生活上不能追求奢华。

B.做臣子的应该敢于进谏,并善于进谏。

C.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改变不良现象。

D.上行下效,要改变不良现象必须从上做起。

【浦东】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鹦鹉噪虎

①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

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

②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

者也,何以噪为?”

注释:①朴簌:小树。②木末:树梢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虎行地者也()(2)故噪而去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

14.鹊“集而噪之”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这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3分)

【普陀】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馔(zhuàn):准备食物。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觉饥甚而不敢去()(2)公取自食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其人已心怪之 .

14、“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的人。(3分)

【青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4分)

诗画皆以人重

①②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惇、京、卞岂不工书,③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

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②章惇(dūn)、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都被《宋史》列入《奸臣传》。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1.“永叔”,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指北宋的__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经典散文名篇_________。(2分)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2)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章惇、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14.画线句属于_________论据,其作用是_________。(3分)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B.作者认为章惇、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C.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D.本文标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就是本文的论点。

【松江】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①②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

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③④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

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 有狱久不决狱()(2)囚得免得()..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1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分)

15.联系全文,对“王逵最终所明白的道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周敦颐善于断案,才智在自己之上。

B.周敦颐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自己拗不过他。

C.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D.为人不能太残酷凶悍,要善意待人。

【徐汇】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2分)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

①②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

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还:通“环”,环绕。②贾:通“价”,价钱。

12.为下列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项。(6分)

(1)比三旦立市().

A.比较B.紧靠C.接连D.等到

(2)人莫之知().

A.知道B.了解C.知识D.通“智”,智慧

13.那人为了卖出自己的马,恳请伯乐做出的举动。(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4.这个故事本意用来讽刺这一类人。(3分)

【杨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陈章侯蔑视显贵

1,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陈章侯性诞僻○

2笔也。有一龌龊○3显者,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

4,谩骂不绝。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头裸体○.

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1诞僻: 怪僻○2搦(nuò)握○3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

4头裸体:不戴帽子○

12(1)下列“之”的解释与文中加点词“诱之入舟”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何陋之有?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言之,貌若甚戚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去”的解释符合文中加点词“乃自先去”意思的一项是.

A.除掉、去掉B.失去、损失C.距离D.离开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5.短文赞扬了陈章侯。(3分)

【闸北】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①老儒。一日,雅②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

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

哭子矣。

【注释】①偃蹇(yǎnjiǎn):迂腐萎靡的样子。②雅:美好不粗俗。③针黹(zhǐ):针线活。④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比相见()(2)故走觅兄()..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14.下列各句不能表现傅显性情迂缓的一句是(2分)..

A.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

B.望之如偃蹇老儒。

C.或指所在,雅步以往。

D.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

15.这个故事的寓意是(3分)

下载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外文言文

    (一)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 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 蛇成,夺......

    课外文言文(本站推荐)

    课外文言文阅读(A级) (一)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

    文言文课外

    11、崔景偁拜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

    课外文言文

    (一)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

    如何读懂文言文(推荐五篇)

    如何读懂文言文 每次考试结束,总有同学抱怨文言文阅读题难,读不懂。这一堂课,我们就想结合“十一”给同学们布置的假期练习二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讲一讲如何读懂文言文的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精选5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 新民中学 刘军 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把握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翻译技巧。二、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法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流程: (一) 导入: 以对话交......

    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教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教案 郑州第四十九中学 耿秋娟 【教学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出所选文言文意思。 2、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文后练习题......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精选合集)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 一、考点聚焦 (一)课外文言文选文特征 选取短小精悍,有教育性、趣味性、有相对完整情节的文段。如求学、做人、为官、人物传记、人物故事等。 (二)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