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整合教案

时间:2019-05-12 23:0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整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整合教案》。

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整合教案

《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

备课人:寿光市圣城中学 王伟

【课 型】

预习指导课 【学习目标】

1、会认读10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潭面、敬亭山、波澜壮阔、屏障、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掌握多音字“似、卷”。

2、能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能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且做好批注;

4、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古诗词三首

一、自读课文,并作标注。

自读古诗词要求:(PPT出示第3张)

以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读准字音,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

二、再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含义

1、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2、熟读成诵。

三、检查预习情况

古诗内容我先知:(PPT第7张)

1、《独坐敬亭山》是()诗人()写的。描写了敬亭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望洞庭》是()诗人()写的。描写出一幅优美的(),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之情。

3、《忆江南》是()诗人()写的,通过回忆曾经游览()时所留下的印象,赞美了()。

桂林山水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中很多壮观的景象让我们叹为观止。2.首先老师给来两幅图片,看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出示ppt第9页、第10页)3.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共同领略它的独特景色。

二、我能读课文

1.(出示ppt第11页)师:同学们,我们来第一遍读课文,要将课文读正确标出自然段序号,用钢笔圈出生字,划出生字带的词语。

生:读课文。

2.师:同学们第二遍课文,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注意这些字的正确读音(出示ppt第12页)

3.师:继续读课文,划出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词典理解它的意思,并且做批注。有疑问的做标记,待会老师与大家共同解决。

生:读课文,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讨论。

三、课文内容我知道。(出示ppt第14页)

1.师:同学们,小组成员比赛读,一定要认真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

2.师:读课文时,同学们理清课文思路,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我们下一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四、检测关

1.第一关:课文内容知多少(出示ppt第15页)

《桂林山水》围绕“ ”,描写了漓江的水具有、、的特点;桂林的山具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 之情。【桂林山水甲天下 静清绿 奇秀险 喜爱】 2.第二关:生字新词我会写。(出示ppt第16页)wú xiá fěi cuì pān dēng()()

()

fēng luán xiïng wěi

ài shān luî tuï()()()wēi fēng wù lì lián mián bù duàn()()luï liâ píng zhàng()()3.第三关:好段我来读。

熟练朗诵课文第二、三段:写桂林山水的景象;(出示ppt第17、18页)

五、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出示ppt第19页)

1.师:同学们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大家一起解决;

生:„

2.师:根据你在文中做出的的批注,提出你自己的疑难问题;

六、教师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寿光市圣城中学 王伟

【课型】

精读引领课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能够背诵默写三首古诗词。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古诗词。【教学难点】

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课前准备】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师: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生:李白 杜甫(诗仙、诗圣)

2、师: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二、释题,简介背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新诗《独坐敬亭山》。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PPT第3张、第4张)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提出自读要求(PPT出示第5张):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提出问题: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四、小组合作学习

师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试着说一说诗句的诗意。(PPT出示第6张)

五、全班交流

1、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师:在自学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独:独自 厌:满足 闲:悠闲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生:........(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教师总结。(PPT出示7-8张)

六、学法指导(PPT出示第9张)

读好题目、了解作者及背景

看注释、想画面,理解诗意

反复品读、体会感情

《望洞庭》

一、交流学法,自学古诗

《独坐敬亭山》中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诗歌,用我们刚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望洞庭》。(PPT第10张)

二、自由吟读

1、了解作者。(PPT第11张)

2、提出自读要求:边读边参阅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PPT第12张)

三、点拨理解,描绘诗意

1、点拨理解。

师:在自学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和:和谐

师:诗中有几句是比喻句,请找出来。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PPT第13张)

2、指名说一说诗句大意。

3、教师总结。(PPT第14张)

《忆江南》

一、导入

我们学习了两首唐代的诗歌,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词。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文体。(PPT第16张)

二、读诗词,理解内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PPT第17和18张)。

2、边读边看课文插图,领悟词义,结合注释理解意思。(PPT第19和20张)(难理解的词教师进行点拨 谙:熟悉。胜:超过,胜过。蓝:一种植物。)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3、教师总结。(PPT第21张)【课外拓展】 师: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宝库的明珠。我们已经学习完课内的三首古诗词,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

生:是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主题学习》的诗韵飘香模块,再次沐浴古典诗歌的阳光雨露,尽情享受馥郁的诗歌芳香。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四首诗好不好?

生:好!

(PPT第22-25张)【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李白 刘禹锡 白居易 闲:悠闲 和:和谐 谙:熟悉 厌:满足 胜:超过,胜过

蓝:一种植物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天山景物记(节选)》(主题学习丛书1)

备课人:寿光市圣城小学 杨晓丽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积累描写山水的优美语句。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用相同句式描写事物。用优美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意,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用相同句式描写事物。【教学难点】

用优美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意。

【教具准备】预习第二课,主题学习丛书第61-68页;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年的央视春晚你最喜欢哪个节目?(生......)你觉得哪个节目最美?(生......)老师特别喜欢一个节目《山水中国美》,里面有句歌词“中国美 山也美水也美山水之间流淌着中国美”。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美丽的山水。(板书:桂林山水)(课件第一页)

二、理清脉络,初步感受山水之美

1.师: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读课文,借助问题边读边做批注。(课件出示第2页)(1)找出最能代表桂林山水美的一句话(中心句),理解意思并能说说他的作用。(2)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呢? 师小结:(课件出示第三页)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甲”是第一,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2)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3)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板书:“总——分——总”)

三、理解、学文,欣赏山水之美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美景的?希望你能从中学到描写景物的好方法。1.学习第二自然段。师出示漓江水的图片。(课件出示第4张)出示:静、清、绿画面各一幅。然后学生诵读第二段(课件出示第5.6.7.8.9.10张)。(1)精读,理解重点。

师:同学们在朗读时要注意要读出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通过朗读我们知道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板书(水:静、清、绿)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11)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比喻、排比)

师小结:作者把水比喻成无暇的翡翠,写出了水的颜色,是闪光的绿、透明的绿贴切而精妙。三个相同句式排比句描写漓江水,大气使我们对它的爱幕之心油然而生。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排比句。(课件出示12)下面我们来仿写一下:(课件出示13)公园的花真香啊,香的(); 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的();(),()。(2)背诵,充分感悟。(课件出示14)

漓江水的美,我们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用背诵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课件出示)

我看见过()的大海,玩赏过()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啊,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真()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真()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小结:真美呀!别说作者,连我们在座的人都被陶醉了,当作者从美景中醒过来,才发觉自己的船在前进。漓江的水这样美丽,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桂林的山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呢?

2、小组自学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15.16.17.18.19.20.21)师: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22)刚才我们学完了第二自然段,下面请小组自学第三自然段,然后进行展示。

小组展示: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板书)。修辞方式:排比、比喻。

小结:这一段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特点。桂林的山奇异到山山不同,峰峰各异,秀丽得像苍翠壮美的屏风,像新生的竹笋;危险得叫人简直不敢站在它的下面,兀立的怪石好像时刻会栽倒下来。下面我们来背一背吧(课件出示23)

我攀登过()的泰山,游览过()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________,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_______,_______;桂林的山真()啊,像_________,像新生的竹笋,________,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啊,________,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3、学习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24)

桂林的山、漓江的水都那么奇特,那么美,如果把它们合二为一,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学习第四自然段。

山围绕水,水倒映山的画面,山水交融,美如画卷(板书:美如画卷)。

师小结:山水中国美,作者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式让我们认识了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在《天山景物记(节选)》也采用了这些描写手法,你找到了吗?小组内交流一下吧。(课件出示25)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去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比喻句)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排比句)

师: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真是让我们流连忘返。同学们,春天来了,我们要多出来走向大自然的怀抱,奔跑吧,同学们。【板书设计】

总:甲天下

水:静、清、绿(排比、比喻)

桂林山水

分: 天山景物记(节选)

山:奇、秀、险(排比、比喻)

总:美如画卷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4.《七月的天山》

备课人: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李妍

【课型】预习指导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积累佳句。【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读写,好词佳句的积累和背诵。

2.跟随作者游览过程,欣赏溶洞奇观和天山的美景。【教学难点】

学习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祖国幅员辽阔,祖国的美景更是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就去欣赏一下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吧。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这两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带着这两个预习要求:(1)标出自然段,划出四字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三、生字新词大闯关。

同学们,你们都预习好了吗?接下来我们来闯关好不好?出示这两篇文章的生字生词,检查学生的识记情况。(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相结合)

四、课文朗读我最棒。

读了这两篇文章,这里面的句子你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段。出示课文的优美段落,让学生们朗读。(男生女生分读)

小结:同学们,经过了刚才的大闯关,老师觉得咱们预习的特别棒,接下来给你们留个小作业。请把你喜欢的优美语句或段落背一背。课下交流两篇文章在写作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教学反思】

精读引领课《记金华双龙洞》《七月的天山》

备课人: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李妍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和天山的美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3.能按照游览顺序写作。【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文章中过渡句的运用。

2、练习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作。【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作 【课前准备】预习第3、4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时】1课时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奇特的景观。出示(第2、3、4张幻灯片)双龙洞的美景照片,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美丽的双龙洞。

二、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并思考(出示第5张幻灯片)

同学们,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并带着以下两个要求。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双龙洞的哪些景色?请在文章中做批注。(2)作者是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写双龙洞的?请你来按照顺序画出游览示意图。生回答后交流总结并板书:(出示第6张幻灯片)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然后点出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用游览的顺序描写每一处景点的。请大家线来看这一句。详细讲解一下从路上到洞口用了这一个过渡句: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齐读句子,并点出这是个过渡句。你还能在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吗?请找出其他的几句。由这几句来引出孔隙和内洞。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作者是通过这一句将我们的视线拉到了孔隙这里。同学们,孔隙就是这样的,是不是又窄又小啊。(出示第9张幻灯片)4.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同学们,我们已经坐着小船来到了内洞,我们通过作者的这就过渡句是不是就很容易的看出啊,出示过渡句: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作者又是通过这一句将我们带进了内洞,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让我们来通过作者的描写想象一下内洞的景象吧!

同学们,内洞的景观十分使人震撼。我们看见了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都有形状?(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出示第11、12张幻灯片)5.小结

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再次总结作者是用了游览的顺序来写双龙洞的。(出示第13张幻灯片)同学们,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出示示意图,然后请同学们起来尝试解说双龙洞的美景。孩子们起来解说,老师点评。

三、结合《七月的天山》,让孩子迁移运用。

游览了金华双龙洞的奇特风光,接下来,让我们去北方的天山看看。(出示第14张幻灯片)

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也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找出作者主要描写了天山哪里的景色,做批注。

2.请同学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一下七月的天山。小组交流并汇报,老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小练笔:

同学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这两课,我们学会了用游览的顺序来写景,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一下咱们的学校,语句要通顺。课上汇报交流,教师点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七月的天山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游览的顺序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生字整合教学

备课人:寿光世纪初级小学 杜晓娜

【课型】:写字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掌握汉字左右结构的钩字规律和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2.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心理品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汉字左右结构的钩字规律和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2.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课前准备】

幻灯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观察,进行分类

师:汉字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第一单元生字,先将它们按照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共20个:潭、螺、谙、澜、瑕、骆、驼、障、绵、浙、桐、浓、稍、擦、蜿、蜒、乳、据、源、额;(出示ppt第2页)

上下结构共7个:亭、峦、罗、泰、簇、臀、攀;(出示ppt第3页)

半包围结构共1个:庭;独体字1个:兀(出示ppt第4页)

二、分类讲解: 1.左右结构:

(1)左窄有款类:体形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出示ppt第5页)

以“桐”为例讲解黑板板书,学生书写;

学生自己观察“据”书写。

(2)三点水的写法:撇点注意向左运行,短而有力,第一笔出锋处顺势向下运行,边行笔边提笔,要渐渐变细,最后完全提起,再稍向左下起笔,接着向右下顿笔,向右上写出挑点来,笔锋指向第一笔起笔处或稍偏右。注意三点弧形排列,二三笔笔断意连。(出示ppt第6页)

以“潭”为例讲解黑板板书,学生书写;

学生自己观察“浓”书写。2.上下结构

(1)当上下结构汉字的上、下部结构单位均为对称性结构单位时,要使其重心相聚,只需将其上、下部结构单位以竖中线为轴作对称安排即可。(出示ppt第7页)

以“峦”为例讲解黑板板书,学生书写;

学生自己观察“攀”书写。

(2)当上下结构汉字的上、下部结构单位均为非对称性结构单位时,要使其重心相聚,我们先要假想一条竖中线,然后将其上、下部结构单位以这条竖中线为轴作匀称安排即可(注意:不是对称安排)。(出示ppt第8页)

以“臀”为例讲解黑板板书,学生书写;

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三、作品展示(出示ppt第9页)

1.小组内展示,组员相互评价,在写的最漂亮的字的下面画,并在组内推选优秀者。

2.班级内展示,各小组相互评价,最终班级内推选出三名优秀者,一个优胜小组,将其作品展示于班级白板文化上,并颁发喜报。

四、知识延伸,王羲之练字小故事(出示ppt第10页)

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一天,王羲之在读《笔论》时被父亲发现了。父亲王旷看见儿子读得入迷的书竟是自己珍藏的《笔论》,很诧异地问道:“你能读懂这样高深的书吗?”王羲之答道:“书非读不能懂,孩儿虽然一知半解,但还是能受到教育的。”父亲听后把《笔论》送给了王羲之,得到书后的他练得更加勤奋,更加认真,更加投入。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竟然连头都没有抬起来看一下,专心致志地边看字帖边练字。书童最后不得不去请他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时,只见羲之手里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笑着说:“羲之,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练字,王羲之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五、总结

汉字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伟大中国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汉字书写完美,不论何时、不论何地,记住:提笔即是练字时!(出示ppt第11页)

【板书设计】

生字

左右结构:桐、潭

上下结构:峦、臀

【教学反思】

《追寻美的足迹》(主题丛书一)

备课人:寿光世纪初级小学 杜晓娜

【课型】:阅读汇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章优美词语品读,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游记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方法。

3.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章优美词语品读,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游记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方法。

2.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

1.学生阅读《夜宿泉州》、《青岛海景》、《雄关赋》、《墨城红月》、《天下第一坛》、《三访雁荡山》6篇文章。2.幻灯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章优美词语品读,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游记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方法。

3.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诵读文章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并交流阅读体会和感受。

2.通过文字描写,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追寻美的足迹》;幻灯课件。【学习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阅读《夜宿泉州》、《青岛海景》、《雄关赋》、《墨城红月》、《天下第一坛》、《三访雁荡山》这6篇文章,与作者一同感受不同景点的别样风景。初读文章,感知大意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阅读这几篇文章,走进这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想一想,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并在句子旁写上批注。

2.在读的过程中,标记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及优美的段落。可以把它们多读几遍,能够正确流利地读下来,以便与同学们分享交流。【板书设计】《追寻美的足迹》

标注读书感受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优美词语品读,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游记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方法。

3.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追寻美的足迹》的7篇文章,相信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下面来进行读书交流会,比一比,看谁的收获多。

二、宣布规则

今天的读书特色展示共分三大项:一是美文佳句诵读会;二是写作方法知多少,三是读书心得我会说;四是随笔创作。(出示ppt第4页)

比赛规则:每个小组基础分都是100分,答题规则是每组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参赛,人人发言,有一人不发言的扣小组2分,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或不完整不得分也不减分,小组内每人发言最多不能超过三次,全对者闯关成功。(出示ppt第5页)

三、过关闯将 第一关——美文佳句诵读会(出示ppt第7--14页)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发挥一下自己的朗诵水平,跟其他同学比一比,争做我们班的朗诵小明星呢?(好)那么现在我们就开始朗读那些优美段落或句子。记分标准:感情朗读一段1分,感情诵读一段2分。点评恰当加1分。——板书:好词佳句要积累 先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段落,之后同学互相竞争朗诵,最后集体交流点评。

第二关——写作方法知多少

师:同学们读的这么好,知道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吗? 1.“排比”句式:(出示ppt第16页)2.“移步换景”描写方法:(出示ppt第17页)

3.找出课文中相关句子,学生回答写作方法各是什么。(出示ppt18--21页)

第三关——读书心得我会说 师:《追寻美的足迹》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每一篇文章描绘的美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借用文中的句子来说,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吧。(出示ppt第23页)(1)小组交流,确定该小组交流的段落篇章。

(2)各小组之间派代表交流心得体会,看谁说得比较好。(3)集体交流,评价哪个小组读书感悟深刻。第四关——随笔创作

通过朗读汇报,相信你一定也积攒了很多想说的,那就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吧!——板书:学后运用乐趣多(出示ppt第25页)

四、总结

教师总结,根据各项成绩评选出优秀小组和阅读小明星,颁发喜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板书设计】

《追寻美的足迹》

好词佳句要积累 写作方法知多少 学后运用乐趣多 【教学反思】

第二篇: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5

《长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生字,新词。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播放长城录像)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嘉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作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打出字幕:远看)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长的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2.熟读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投影书上第一幅图)、由整体到部分、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板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唯一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篇:语文人教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教案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字词

1.读上节课学过的字:雷、澡、软、梢、梳、醒、耍、枝

2.开火车认生字。

3.开火车形式读词:打雷雷雨树枝树梢软和梳洗玩耍苏醒

二、看图,熟读课文

1.出示挂图:同学们,春天来了,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你们看这幅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有的在拍照;有的在寻找春天;有的在唱歌。)

师:是的,他们唱呀跳呀,在歌唱春天,歌颂美好的大自然,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柳树醒了》。

2.自由读,读准音,并标小节号。

3.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三、细读,理解课文

1.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分小组读书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学习相应的小节)

(1)学习第一节。

试题试卷

........A.指名读。

B.想像:春雷会跟柳树说些什么话呢?

C.如果你是春雷,那就把这悄悄话说给组员们听吧!

D.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节。

E.指名读,评议。

F.比赛读,评选“朗读高手”。

(2)学习第二节。

A.指名读。

B.教师板画柳树。

C.愿意上台画一画柔软的柳枝吗?

D.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这一小节呢?

E.比赛读,指导读。

(3)学习第三、四节。

A.音乐声中,教师引读第三、四节课文。

你们瞧!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生读)“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生读)。

B.春风中,柳树展示出它婀娜多姿、俏皮可爱的样子,你愿意让柳树变得更美吗?请哪位小画家上来画一画吧!

C.让学生带着想象好好地读一读课文。

D.小组汇报读。

(4)学习第五节。

A.醒了的小柳树可高兴了,他们在干什么呢?请你们找一找读一读吧!(生练习读)

B.指名读,评议。

C.全班读。

四、训练,发挥想象

试题试卷

........小柳树的好朋友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孩子们和它在一起做什么?

出示:

春雷和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_____________,柳树对春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帮助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变得_____________,柳树对春雨说:“_____________。”

春风帮助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变得_____________,柳树对春风说:“_____________。”

春燕和小柳树_____________,柳絮_____________,柳絮边飞边说:“_____________。”

孩子们和小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柳树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

五、比赛,背诵课文

师:春天里的景物这么可爱,让我们走进春天,美美地读一读!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喜欢这一小节的其他同学可以一起读。

2.会背课文的站起来,齐背课文。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评一评谁背得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六、实践活动

1.课堂活动。仿照课文编诗句,再说一说。

春天跟__________说话了,说着说着,_________。

师:(学生看着图)柳树醒了,春雷把她从沉睡中叫醒了。她睁开睡眼,春雨给她洗澡,春风给她梳头,春燕跟她做游戏。柳树醒了,她是那么柔软,那么鲜嫩,那么活泼,那么妩媚动人。她不就是春姑娘吗?

柳树醒了,春姑娘来了。春天闪耀着明丽的色彩,跳动着轻快的音符,弥漫着逗人的童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柳树醒了,孩子们也醒了。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又长高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孩子们又投入新的学习中了。那读书声,那欢笑声,给春天的乐谱上增添了美妙的音符。

试题试卷

........2.课外活动。

在春天里,还有什么和柳树一样也醒了呢?可从动物、植物、人物、气候等方面观察。

试题试卷

第四篇: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古诗词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理解诗句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第一课时

一、导

1.立春过后,春天来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宋代诗人杨万里一起走进新市徐公店,看一看作者在这里看到了什么?

2.齐读课题。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

二、读

检查学生“读”情况,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再要求读准停顿、节奏。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注重指导。

三、解

1.小组学习

要求:(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 2.集体交流

(1)汇报交流已经理解的字词。(2)深入理解诗境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指导朗读: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多么美呀,谁来试着读一读

指导基调:优美,惬意,舒服,旷达。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D.学习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物? 走:跑。急走:快跑。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B.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深入体会孩子的“趣“与”“乐”,指导学生朗读。“无处寻”后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再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师小结: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

4.背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之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欢乐。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指名背诵。

四、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试着画下来吧?

第二课时

一、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板书:清平乐 宋辛弃疾)

2.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一生主张抗金北伐,词风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42岁遭到因奸官馋言落职,退居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因喜爱乡村的田园景色和村民朴素、淡雅的生活而写了不少农村题作的词作,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3.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能合着音乐歌唱,所以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就是词牌名,常见的还有“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等。词有各种格式。《清平乐》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谁能读好?

(清平乐注意“乐”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词文

1.过渡:了解了题目与作者.让我们来读一读词吧!注意读准读通读出词的节奏。(出示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说说你觉得哪些字要注意读音? 3.配乐范读。4.把这首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一听评价。5.配乐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2.逐“片”讨论:

(1)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茅檐:茅屋。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媪:翁,老年的男子;媪,老年的女子。老年夫妻。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2)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好在我们都是些农村来的孩子,都很清楚)。

无赖:顽皮(文中是对小儿的爱称,并无贬义)。

村居:乡村闲居。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同桌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背诵

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自由背诵)

六、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爱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天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读课文

课下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按预习要求,在小组中检查预习结果。呈现小组检查预习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B把易错的字、不理解的字词和你喜欢的词语写在小本本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举手问老师。

学生自己在小组中读课文。2.交流易错的字。

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强调。

强化指导易错字:(1)文中读错的字。(2)教师预设的易错字。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学生读词语(把这些字读给你的小组同学听一听)指名检查。

特别检查词句:玻璃

慰藉

帐子

蝙蝠

夜莺 猫头鹰

闪烁

雨脚在哪里卜落卜落地跳

带子似的闪电刷的一瞥 小组竞赛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正确,最流利。我们拿出小本本读一读你写的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

3.我们认识了这些生字,读熟了这些难读的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课文读的更好的。现在老师想让你们在全班再读一读课文。

同学按自然段轮读文章学生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那么小小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神奇,是乡下孩子唯一的慰藉。师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出示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预设:

(1)2自然段: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最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随着大人的呼唤,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

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2)3、4、5自然段从那小小的玻璃上面,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地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刷地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丰富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5自然段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圆眼睛的猫头鹰——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它让你看到的很少,却让你想到很多很多。”天窗很小,只是屋顶上的一个小方洞,通过它孩子们只能看到很少的景物,而它却给孩子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想象,那么多的慰藉。小小的天窗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3.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快乐的足球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四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九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裁判、暂停、捧腹大笑、摔跤、前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举例说明这是一场“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联系文中的精彩片段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描述的这场球赛的情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足球赛带给孩子们的无穷乐趣,了解这场没有裁判、没有界限的足球赛依然是一场精彩的足球赛。

2.理解诗歌内容,能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体会孩子们在比赛过程所享受的快乐,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赛的情趣。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足球的魅力,感悟足球赛带给孩子们童年的快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从字里行间感受这场足球赛带给孩子们的乐趣,理解“我们的球赛”“在足球史上也难找”。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初赏“足球赛”

1.经过课前准备,快乐的足球赛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2.是的,同学们,没有大牌球星,没有火爆的宣传,没有标准的场地,没有计时,没有裁判,但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品味一般的“足球赛” 1.播放媒体:一场足球赛片段。2.畅谈此时自己的感受。

三、触摸“足球赛” 1.自由朗读。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读出感情。3.指名朗读。

4.简述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5.师生共同讨论提出中心问题。

四、感受我们的“足球赛”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话题展开想象、谈感受,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足球赛好玩,快乐,有意思。中心话题可设为:你从哪看出这是一场快乐的足球赛?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阅读感受:

(1)“不贴海报,不卖门票,我们的球赛却十分热闹。场地就在小河边上,这里长满了青草。”

这两句话告诉人们这场足球赛与众不同,不贴海报,不卖门票,场地在小河边”,产生兴趣,让读者不禁想去了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场足球赛。

(2)“比赛双方不用约定,前街一队,后街一队,谁也不知道人数多少。” 这里写出了大家不用约定,放学后不约而同的都来到这里,参加比赛的人数不定,随到随上。

(3)“至于比赛啥时开始,恋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球早已经满场乱飞,人也一个个大汗直冒。”

比赛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只看到他们迫不及待的进入比赛,你追我赶,大汗淋漓,玩的高兴,玩的尽兴。

(4)“啥叫最精彩的球艺?看我们小胖这一大脚----把球射进自家球门,他还在那儿拍手叫好”

小胖的那一脚飞射,给比赛增加了悬念,意想不到的突然转变,把这场足球赛推向高潮,可爱的小胖玩的忘了自家的球门,不得不暂停了比赛。

(5)“好不容易组织一次进攻,球正向对方禁区高吊。我刚想来一个凌空飞射,他们的“球门”却不见了-----”

笑够了,正当“我”准备凌空飞射,“球门”却不见了。两个调皮闲得难受的小家伙跑到一边摔跤去了。读者怎能不随着这戏剧性的变化发笑。

(6)有人躺在草地上养神,有人跳进小河里洗澡„„我们的球赛多快乐,在足球史上也一定难找!

愉快的气氛荡漾在小河边,引起我们无数的遐想。

五、融入“足球赛”

1.品味后我们已融入“足球赛”。你能像宋世雄、黄健翔那样为这场球赛当解说员吗?请同学们为自己感兴趣的小节配解说词。

2.配乐请同学上台做解说词。

六、回味“足球赛”

1.再读这首小诗,完整地体验它带来的快乐。

2.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像足球赛这样快乐的活动吗? 3.拓展阅读。

《快乐的足球赛》等(附后)

4.喜欢踢足球的孩子们可以到大操场上痛痛快快地踢上一场球,把足球带来的快乐延续下去

芦叶船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并会写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掌握相关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桅杆、舢板”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根据课文最后一段话,展开合理想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进一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芦叶船的喜爱之情。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的心灵手巧与聪慧。【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2.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慧来创造快乐; 3.体会作者的细致与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本领。【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小纸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走进江南水乡,走近《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效果。

1.指名开火车读课文,正音。(注意:“唾沫”的“唾”念“tuò”,不念“tù”,“沫”念轻声;“ 喇叭”的“叭”念轻声;“苇”念三声“wěi”,而“桅”念二声“wéi”,要区分清楚。)

2.在小组中分段读课文,互相认真听读,正音。把自己错的句子画出来。3.自己把自己认为读得不够流利的词句再读一读。4.多媒体出示本课生词,开火车认读,正音。质疑。芦叶 芦苇 桅杆 舢板 折叠 唾沫 喇叭 港口 崇明岛 蜘蛛网 大篷船 5.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认读,学生口头组词。芦 崇 苇 桅 篷 叠 唾 沫 喇 叭 港 6.识记生字。

重点指导:“芦”的下边是“户”而不是“卢”,“崇”的上面是“山”而不是“出”,“篷”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叠”的中间是“冖”,而不是“宀”,“港”的最后一部分由三笔组成,不要写成两笔,而且最后一笔是全封口,要写正确。

三、再读课文,小组探究。1.出示思考题,在小组中探究:(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2)小组合作,试着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2):介绍自己家乡的环境。第二部分(3-4):“我”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第三部分(5-8):“我”和表兄到长江边上玩芦叶船。(3)芦叶船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

(4)“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2.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小小的芦叶船带给作者儿时许多快乐。芦叶船在水上漂,它会漂向哪里?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芦叶船》。

五、布置作业: 1.写《写字》书。

2.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多读几遍,下一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字词听写,同桌互评。2.齐读课文。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1.谈话导入。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快乐。

(1)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作业要求: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和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注意:每交流好一部分,都要引导着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预设点: ①第一自然段。

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读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如果你就是江边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如读到“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我们就能想到这里的河道纵横交错,像迷宫似的,这样的水乡环境,一定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

作者在这一段用了三个比喻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河道、芦芽、芦叶的样子,而且也让人领悟到了那勃勃的春意,使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②第三自然段。

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描写,详细回忆了作者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时的情景。表现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巧手创造出一只只各具特点的芦叶船,充满着个性与创造,更充满

了智慧。

③第四自然段。

孩子放了芦叶船却还依然牵挂着它,总喜欢在第二天回来找寻。从孩子们的手艺不同,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地心灵手巧。他们还把找不到的芦叶船想象为“远航”,把能找到的称为“进港”,显得非常地有童真童趣。

④第七自然段。

在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一个三桅杆的芦叶船竟然真的乘风破浪地开走了,真的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这里,通过对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娴熟和动作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与自信。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三、比较语句,学习写作手法。多媒体课件出示:

(1)A、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B、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2)A、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B、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说说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第八自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象芦叶船到底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小组交流。

3.各组推荐想象合理的同学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小小的芦叶船把我们带入了作者的童年,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把生动优美的语言抄在积累本上。2.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3.课外阅读:故乡的芦苇

4.自己用手头的材料也做一只小船,看看谁做得船有意思。随堂小测验:

一、根据课文内容加标点。

1.大阔叶折成大篷船 小窄叶做成小舢板 有时 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 做成三桅杆 五桅杆的大船

2.我们上学路过的是竖河 是直通长江的呀 那我们做的芦叶船 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 长江是通向东海的 那我们的芦叶船 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芽一根根直立着,像()。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

2.表兄说着,()采来三片芦叶,()了一只三桅杆的船。在船底()上口唾沫,()地放进江水中。就见这只芦叶船()着风,()着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三、芦叶船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你呢?什么东西给你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动笔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女孩儿乌塔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本课十二个生字。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情。

4.了解课文内容,并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读自悟,在老师的引导下交流、体验。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

2.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读完后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情感 2.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逐步培养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的时候,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一起玩呢? 学生:喜欢(并讲述一些旅行中的见闻)

老师:老师知道,有位12岁的德国小姑娘一人游欧洲,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位小姑娘是怎么独自到欧洲旅游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小组内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话语概括出来?”

学生:课文讲述了一个叫乌塔的小女孩独自一个人到欧洲旅行的事情。随堂小测验: 1.读课文填空:

课文讲的是一位()岁()国的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她已经游历的国家有(),正在游历的国家是(),还要游历的国家有()。我认为乌塔是一个()的女孩子。

2.仿照词语写句子: 丁零丁零: 结结巴巴: 筋疲力尽:

第二课时

三、分析课文,把握人物

1.以“你觉得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并说说你的理解”这一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并抓住重点句段,相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本环节教学预设点:(1)预设:

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游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再给家

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乌塔多么胆大细心!(2)预设:

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个国家的有关书籍。

这三年,乌塔准备,准备,准备,这三年她阅读 阅读 阅读。为的就是这次旅行!

乌塔多么坚定智慧!(3)预设:

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助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里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为了挣旅费,她还去,还去,还去,挣旅费。乌塔多么独立自主!

老师: 这样一个智慧能干细心的外国孩子,中国的孩子也具有这样的品质,可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会那么做,也没有人那么做,为什么?中国的乌塔在哪里?

四、课外延伸,引发思考

根据上一段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乌塔身上的优秀品质,再次提出疑问“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让学生自由发言

本环节预设点:

预设(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提炼出:我们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缺少乌塔意识。

预设(2):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是不完美的,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她的美丽才深深地打动了我。

提炼出:我们中国的孩子缺少乌塔的思想。

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莽撞;胆大心细,会待人接

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作业

1.跟父母做一次沟通:讲讲乌塔的故事,讨论什么是爱? 2. 给乌塔写一封信,说说自己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感想。随堂小测验: 读一段话做练习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并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在这里,它的美丽才感动了我。

1.完美的意思是()。

2.光从电视上认识世界并不完美是因为()。3.你对意大利有哪些了解?

第五篇: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 草船借箭 练习题

《草船借箭》习题

-、给加粗的字注音

丞相()

饮酒()

都督()

惩罚()

水寨()

呐喊()

调()度

二、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带“然”的词,请用线把他们和后面的解释准确地连起来,并选择带“然”的词填入下面各句中。

1.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误了大事。”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不提借船的事。4.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三、写同结构词。

1.动静(一对反义词):()()(2.呐喊(一对近义词):()()(3.顺风顺水(ABAC):()()(4.探听探听(ABAB):()()(四、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境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是()。

2.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3.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作者))))););)。)。))

4.“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课文中和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把这句话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五、阅读答题。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2.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 经过: 结果:

六、文学常识填空。

1.()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与()、()和()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2.诸葛亮复姓(),名(),字(),又称()先生,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谋士。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有关他的故事大都脍炙人口,例如()、()、()等等。请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参考答案: 一、二、1.必然 2.仍然 3.果然 4.忽然

三、1.虚实、开关、装卸、是非;2.推却、延迟、惩罚、语言;3.十全十美、全心全意、成千上万、不卑不亢;4.商量商量、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学习学习

四、1.《三国演义》,罗贯中。2.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3.有胆有识,才智过人。4.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真比不上诸葛亮。

五、1.如鱼得水。2.起因:刘备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经过:刘备和结拜兄弟关羽、张飞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着,第三次才见到并共商天下大事。结果: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

六、1.罗贯中;《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2.诸葛,亮,孔明,卧龙。《空城计》《草船借箭》、《借东风》。

下载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整合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整合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教案(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教学时间 七课时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 3、能比较水与空气的异同; 4、知道......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语文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

    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内容: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精选]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1、认识土壤 教学目标: 探究: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

    语文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 鄂教版语文第八册 执教者: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三篇讲读课文《少年》、《小松树》、《小溪流的歌》,一首古诗《游园不值》和一个语文乐园。 课文有的描写了充满希......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课诗人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9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伶牙俐齿、呈现、真谛”等词的意思。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结合......

    先做语文人

    先做语文人 -——读《我们二年级啦》有感 暑期逛书城,我被薛瑞萍老师著的《我们二年级啦》一书吸住了眼球(因为我任教的班下学期也进入二年级啦)。于是我当即买下它,捧回家细细......

    人教四年级第一单元测试卷(1)

    四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测试题姓名班别分数成绩(卷面整洁3分)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cànlànzhàoyàoɡuīlǜlǒnɡzhàohuīfùshùshāochuánjiǎnɡjìnɡjì二、给带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