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

时间:2019-05-12 23:4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

第一篇: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

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

摘 要:品德课作为一门关注生命和人文的德育课程,它来源于对学生的关注,最终也要回归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儿童的立场展开一系列教学环节。将以儿童立场为基础,探究在此基础上的品德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儿童立场;品德教学;教学设计

品德课程其教学目的和宗旨就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又对教学效果起着深刻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品德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出发,明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有效的品德教学。

一、基于儿童需求,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定位是课程教学的核心,以此为出发点和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定位对教学效率有着深刻的影响,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科学定位教学目标,从基础上避免低效率的课堂教学。品德教学目标的定位应坚持儿童立场的基本原则,结合每节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如,一年级上册中《让我自己来吧》一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为父母做些事为主,然而,这一目标的定位不能简单进行,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具体在哪些方面存在欠缺,在调查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课程设计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品德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学设计要尊重教材,深入理解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要着重把握学生的具体实际,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考环境和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大胆思考、质疑,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教学设计置于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与互动中,实现儿童立场上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有效地诠释教材,使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活实际,最大化地贴近学生,从而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有分析教材和开发教材、活用教学资源的能力,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和生活实际,使品德教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最终回归应用于生活。活用教材体现在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

三、课件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

课件内容的设置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教育学生、提高学生认知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生活能力作为课件内容设计的主要导向,坚持学以致用,将书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家人的爱》这一课的教学时,就需要学生以自己的家人和生活为原型,总结自己家人在一起时的快乐幸福,并以照片、视频等形式作为载体,具象地呈现家人之间的爱,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抒发自己对于家人的爱和关心,帮助学生树立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更多优秀的家庭和感人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并从中学习别人的优良品德,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力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有机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体验有机结合

生活始终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品德教学更是要求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最大限度地贴近儿童的生活,充分反映儿童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自己观察世界、感受社会生活。因此,道德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体验发生有机的关联,避免知行脱节,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平台,例如对残疾人的了解和关心、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保护、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等等,这些生活的细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并与教学有机结合,使生活体验成为学生品德学习的催化剂,在生活体验中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坚持课后践行以固化道德习惯

课后践行即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以生活为平台,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将课堂与课后践行紧密结合起来,不再将目光单纯地集中于课堂的教学,而是注重知识的应用,统一学生的知识与行为,如果学生的知识和行为出现了脱节,则品德教学就没有实效,只有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践行,才能固化儿童的道德习惯,这也是对教学目标的回归和实现。

品德课程教育在儿童身心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门内容广泛的人文学科,关注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和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教育更是对其以后的成长、成人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从品德教学中学习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总而言之,品德教学乃至一切教育,都应该以儿童为主体,站在儿童或者受教育者的立场设计教学、展开教学,这是教学的归宿,也是保证教学实效的根本点。

参考文献:

马晓颖.走进品德课堂微时代:谈基于儿童立场的细节关注[J].中小学德育,2014(09).

第二篇: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改进范文

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改进

平水镇王化小学 马志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品社教学过程中关注儿童的视角,研究儿童的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如果都能站在儿童的认知水平上去进行,教师的教学意图就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孩子们学习就会感到很快乐。

那么,我们该如何基于儿童立场,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呢?

一、回归儿童的世界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二、贴近儿童的生活

我想,如果教学能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特殊的生活世界,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我相信经过这样的学习后,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肯定会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又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三、尊重学生的地位

儿童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四、运用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特别容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而如果行为训练过于单一,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因此,我经常采用故事激趣,讲完之后,我就提出问题,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争辩,学生逐步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小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极强的阶段,他们就象是一幅洁白的锦缎,无论是在上面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还是任笔涂鸦,都极易成功。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从语言到行动,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注意把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切忌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情操陶冶。同时,还应注意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寓教于乐;另外,师生的情感交流不可忽视,一位对学生充满爱心的老师,他所传授的知识、讲述的道理,就如同温暖的春水,最易流入学生的心田。

另外,小学生对教师有盲目崇拜、极为信任的权威认识,他们往往把教师的话奉若金科玉律,甚于父母的千叮咛万嘱咐。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角色优势,引导学生走正人生的第一步路。

五、激发学生的兴趣

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社会效果。他们常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

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学,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第三篇:古诗词教学中的儿童立场

古诗词教学中的儿童立场

小学语文,乃至整个小学教育,是建立在对儿童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眼中要有“人”,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就是眼中要有“儿童”。因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然而,小学语文教学坚守“儿童立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古诗词教学尤其如此。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而诗词作者的生活与今天的生活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更是无法体会,这都是古诗词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难点的原因。

下面就以张康桥老师执教的《如梦令》为例来谈一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儿童立场。

一、还文本解读以儿童标准

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在解读文本时绝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代替儿童的标准。可以说,没有儿童标准的文本解读,就谈不上儿童语文。张老师在教学中,没有用经典或世俗的解读来匡正学生的解读,而是大胆倡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学生也在这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中积极思考、勇于表达,使得原本枯燥的文本理解变得灵动有趣。

如在教学“沉醉”一词时,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你看,我们读着读着,就感觉这词就像活了一样,仿佛就活在我们的眼前了,这语言中就隐藏着一幅画面。再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太阳下山了,霞光染红了云彩。

师:很棒,很美。你说。

生:我看到了我们喝着小酒,真的沉醉了。

师:她已经变成李清照了,喝着点小酒。你说。

生:我看到了小溪边上的亭子里观望太阳落山的情景。啊,这情景真美啊!

生:我看到太阳落山了,李清照在小溪旁的亭子里喝醉了酒,迷路了。

师:他这不是迷路了,是沉醉。

生:不知道回家的路,迷路了。

生:他看到了荷花池里优美的景色,深深地沉醉了。

师:或许小溪亭边,有美丽的荷花池、溪水、日暮霞光,总之这景色很美。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被美景吸引、迷倒,迷倒了就是沉醉了。你们的解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真的就是迷倒了,被景色所迷了,也有可能喝了点小酒,再加上看到这样的美景,倒了。(笑声)

站在儿童的立场解读文本,就是用儿童的思维、儿童的理解来解读文本。张老师在教学中没有用固有的所谓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加以点评、升华,将文本的解读确保在儿童立场的基础上,加以拓展、提升。当然,在表达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尊重儿童的表达方式。

二、还学习历程以儿童体验

“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体验。”(杜威语)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经历是需要体验作为支撑的。张老师在教学中处处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历程,给予学生个性阅读提升更为广阔的空间。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过程中,拒绝烦琐低效的机械理解,而是利用给画面起名字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强朗读、深入理解。而学生也正是在自由品读的时空中,为诗词中的画面起了如下一些美妙的名字——日暮、映日荷花、醉溪亭。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幅画面的过程:

师:你看到的第三幅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误入了荷花深处,不知哪是回家的路,急忙地划着小艇,却不知惊吓到了在水中栖息的鸥鹭,它们全都拍着翅膀,扑愣愣地飞走了。

生:我心里想着,怎样才能加快速度,让小舟划出藕花池。湖水不停地荡漾着,惊起了满塘鸥鹭展翅高飞,有的向上飞翔,有的在空中盘旋。

师:你看她的想象多么具体,有的向上飞翔,有的空中盘旋,还有的向斜冲刺过去。后面可能还有个省略号吧,对不对?这个一塘鸥鹭为什么是这样飞的?

生:因为被我给吓到了。

师:对,被你吓到了,你就是李清照。被惊飞的鸟儿,文章当中就叫“惊起一滩鸥鹭”。你在刚才说的时候还有一处地方特别令人回味:我心里想着,怎么样才能划得更快呢?有没有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别之处?告诉你们,她是目前对这首词的研究水平最高的,为什么呢?争,没有一点古文知识就不知道争的意思。一般都认为争是什么意思?

生:抢。

师:她说争是什么意思呢?渡是什么意思?划。“争渡”就是怎么划。所以我说她是目前班上研究《如梦令》水平最高的一个。

(指名读诗句并给予点评)

师:读到现在,如果让你给最后一幅画面起个名字,叫什么?

生:惊鸟。

师:多好啊,鸥是鸟,鹭也是鸟,核心词——“惊”,所以叫惊鸟。多么简洁,多么生动,我情不自禁又要赞叹两句。我们这样来给画面命名,就是一种创造;我们这样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对宋词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在学习中学会创造是他们的天性。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走进儿童的心灵,走到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并唤醒他们的精神反应,这样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一种生命的经历。学生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思维的天空中。他们或朗读、或思考,或理解、或品味,他们在用自己的思维创造着独特的理解。而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语文、运用语文,其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真谛所在。

三、还学习评价以平等开放

我们倡导古诗词的教学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还表现在平等开放地对待每位儿童、平等开放地对待他们的每一次学习经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平等开放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让我们继续来欣赏张老师教学《如梦令》的一个片断:

师:谢谢你的朗诵,谢谢你的创造,我们想一想,如果请你为李清照的这首词起个题目,起什么,为什么?

生:梦般景。因为这三幅画的景色就像做梦一般的美,引起了诗人的兴致,而且我们也深深地沉醉其中。

师:这一幕幕美景如画如梦,所以她起个名字叫梦般景。如梦一般的景色。还有吗?你来。

生:沉醉藕池。因为诗人在藕池里,坐着小艇饮着小酒,被这些情景沉醉了,所以我用“沉醉藕池”这个题目。

师:非常棒,作者一醉溪亭日暮,二醉夕阳和荷花,三醉惊鸟,所以她起的题目叫“沉醉藕池”。

生:醉美景。因为作者在这首词里面都讲述到非常非常美的美景,而且也沉醉在美景当中,所以我起的题目叫“醉美景”。

师:很好,非常贴切。同学们,如此美妙的画面,如此令人沉醉的场景,那是多么美好的一段经历,多么美好的一段生活啊!

给原本没有题目的词起题目,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学生只有在读懂原词的基础上,才可能拟出贴切的题目。而由于不同的学生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拟出的题目也就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见解,更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悦纳每一位学生的理解。当然,平等开放也需要引领,正确有效的引领,将会促使学生成长得更快、更好。

张老师的教学让我们坚信: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理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生课程教学行为,全面了解、理解学生,引导学生真实体验学习的历程,以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智慧地面对学生的思考与创造,那样的教学就是真实而有效的教学。

第四篇:坚守儿童立场,优化教学品质

坚守儿童立场,优化教学品质

【内容摘要】小学品德课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所呈现出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理应扬童心、葆童贞、激童趣,为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然而反观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有些老师往往还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甚至以牺牲儿童为代价来实现预定的所谓的教学意愿与目标。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四方面着手,关注儿童的需求,心灵,兴趣和热情,确立“儿童立场”,全面优化品德教学品质。

【关键词】儿童立场

灵活化

生活化

活动化

综合化

【正文】“进入课堂前,我们要反复叩问自己——你对你的教育对象了解多少?”朱乐平老师的一席话道破了课堂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促进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该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小学教育要站在儿童立场,小学品德教学也应站在儿童立场。小学品德课是一门关注生命的德育课程,它具有生活的真实和厚实,更包含生命的鲜活和温暖。然而,尽管新课程实施已经数年了,但反观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有些老师往往还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甚至以牺牲儿童为代价来实现预定的所谓的教学意愿与目标,导致教学目标华而不实,教学内容浮躁虚空,教学模式封闭单调,教学评价单一呆板。因而,我们必须深度思考通过探询“儿童立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形式等方面着手,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全面优化品德教学品质。

一、关注儿童需求,将统一化的教学目标灵活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很多老师在备课时都有这样的倾向,那就是依葫芦画瓢地参照“教师参考用书”中的活动目标进行教学,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恰恰是没有全方位地解读学习目标的体现。当我们走进课堂,预设教案时,就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想想学生最需求什么,最有待于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合理定位课时目标。

例如:《让我自己来吧》一课的总目标是:

1、培养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能力,尤其是穿衣能力。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自觉做作业的习惯。

3、愿意并能够为父母做一些事。《让我自己来吧》一课教学时,由于是借班上课,对于班上孩子的自理能力并不是很了解。于是,在一个星期之前,老师就将问卷提早发给孩子们的家长,以便于了解孩子们在哪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经过问卷调查发现,该班绝大多数学生整理书包和系红领巾这二项较为欠缺。放学回家能自觉做作业的学生较少。而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就将第一课时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能力。尤其是系红领巾和整理书包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自觉做作业的习惯。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有很大差别,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根据当时、当地实际生活情况以及学生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年龄特点适度、灵活地制定教学目标。如《我爱秋天》这一课,城里的老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的周围找秋天,教师则可在课前准备秋天的谷穗、花卉、水果等。上课时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观赏校园里秋天的花草树木。然后重回教室里说秋天,赞美秋天,品尝秋天的果实。而农村的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不必准备秋天的谷穗、花卉、水果等,可直接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去看看,感受秋天的风光美与丰收美。自然而然,学生会从心底里去赞美秋天。可见,同一节课,虽然它的宏观教学目标相同,但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我们可根据当地实际生活情况以及学生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年龄特点适度调整教学内容,灵活制定教学目标。

二、贴近儿童心灵,将知识化的教学内容生活化

传统的品德教学将道德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而研究证明:道德知识只是道德的一部分,光有道德知识的人不一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品德的教学,也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并且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道德。

事实也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教学中,我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大胆舍弃,适当改变,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如《爱心小天使》这一课,课文中的故事是讲述了小朋友在家关心家人、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我在家访中了解到本班的学生邵嘉婧也恰恰是这样一个在言语和行动上都是为家庭添欢乐的爱心小天使,因此,我以她为实例(以她生活中的照片代替了故事园中的图片)进行教学,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可接受性,对学生来说就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一课,学生对长江黄河的了解知之甚少,无法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于是我结合语文课,让他们搜集家乡曹娥江及村里小河的图片资料,用身边的实例唤醒孩子的环保意识。又如《墙上的球印》这一课,我在对教材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教材要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于课前有意识地收集学生生活中的有关事例(有一位学生把纸团扔在了校园里),选取典型对学生进行了不说谎话、敢于承认错误的教育,班级中那位乱丢纸团的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再也没有比这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可信性,收到了使学生真正有所悟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以课本为中心和唯一教学内容的陈旧的传统做法,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利用品德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找教材,解决实际问题。贴近学生的心灵,以此作为教材,才更具有教育意义。

三、激发儿童兴趣,将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活动化

在日常的品德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弊端,那就是“重说教”、“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应付考试,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开展活动化教学,就是要变学科中心为儿童生活经验中心,变学术性教学为经验性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1、课前热身,服务课堂

如在上《谢谢你们,我的父母》这一课时,针对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导致了他们只知道享受爱,不知道付出,没有一点体谅父母心的这种情况。于是我课前先布臵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学生从早上的买早点、买菜,到中午、傍晚的饭菜准备,从室内的打扫到生活用品的采购,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当一天的家。一整天下来,许多学生都体会到了当家的不容易,想到父母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务,该有多辛苦。学生在日记中纷纷写道:“一天下来,我才体会到当家也是不容易的,仅仅一天的时间,买、洗、烧,再加上打扫卫生,就累得我腰酸背疼的。爸爸妈妈天天如此,还加上白天上班,在单位忙个不停。一天下来该有多辛苦啊!”等到再上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整堂课的教学感觉得心应手,学生们对父母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对爱父母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从学生的心中滋生蔓延。这种来自体验的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2、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在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3、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活动化教学指教师在课堂中模拟创设场境,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场景中的活动,去进行体验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一位教师上《做妈妈的小帮手》这一课时,教师打破教材以讲、说、谈为主的说多做少的教学格式,创设了“择韭菜”、“切韭菜”的活动情境,使孩子们亲自实践“择韭菜”、“切韭菜”。这些家务活学生在家根本没有做过,干起来非常费劲,有的孩子手都磨红了。在这切身体会中,学生感受到父母家务劳动的不易,爱父母之油然而生。另一位老师在上《红绿灯》这一课时时,也巧妙地创造了一种情境:一幕有趣的动画剧《新龟兔赛跑》吸引了同学们。此次小兔子虽然跑得快,但因为他撞小孩、闯红灯等险些酿成悲剧,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严肃的话题“交通安全最重要”。整节课以小兔为主线贯穿始终,孩子们则以关爱者的角度帮助小兔识路标,告诉小兔要遵守交通规则,回家路上的安全常识等。在这个充当快乐助人者的过程中,也使孩子们懂得“安全回家最重要”。在情境化的课堂中,学生感受自然深刻。

4、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对于品德课教学来说,“课后生活的行为比课内的表现更重要”。学生课堂上懂了,课后是否真的懂了?学生课堂上讲了,课后是否真的做了?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学生普遍在唱高调,只有“雷声”,没有“雨滴”。学生往往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此,为了避免“导”而“不行”或“不能行”的现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去接触原原本本的生活,促进学生知行互动,和谐发展。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延续课堂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我们身边的环境》这一课时。教师课后提出探究的问题“了解我们生活周围的环境问题。”学生自愿进行观察并汇报自己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学生1拍摄了住家附近垃圾的照片,并介绍垃圾的危害。

学生2拍摄住家附近早餐店的照片,早餐店内人影晃动,早餐店外垃圾成片。

学生3认为电池的用途很多,但现在正在给环境带来污染,例举了一些数字。

教师引导探究住家附近水污染的问题。

学生1手里拿着2瓶水,一瓶是黑水,一瓶是干净的自来水,黑水是从学校附近的河沟里舀取的,经学生的实地考察,黑水是一家小工厂排污水造成的,河面上漂浮着垃圾,小鱼不能生存。

学生2画了一幅图,图中被污染的河水像墨汁一样,一条小鱼在吐黑水,画外音“别吃我,我有毒”。

教师引导探究“什么原因引起的环境的污染,都是人为因素吗?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垃圾为例)

学生小组1:实行分类垃圾。可再生的垃圾进行回收,资源重新利用。

学习小组2:收集到我们国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法律和法规。

学习小组3:收集了近期报刊杂志上的有关环境问题和治理问题的报道。

学习小组4:走访区(县)的环境保护局,了解本地区环境治理的常见措施,介绍给其他的同学。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我们生活周围的环境问题,并从中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问题。课程的学习时空的开放,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

四、唤醒儿童热情,将单一化的教学评价综合化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如果把教学的全面性、导向性、发展性比作一个地球,那么教学评价就是撬动这个地球的支点。

当前大多学校品德评价主要采以前“一支笔一张试卷”的考试模式,这样的评价,大多是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答案,它不能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反映学生个体的发展变化。在考查前,学生死记道德知识,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内化的动力,这种单调、乏味的评价方式,很难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把握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很难推动道德行为的发展。针对当前品德课评价的现状,我认为,在品德课的评价应从单一化向综合化转变。

相信下面这位老师别出心裁的考试会给我们许多启发。

老师让学生以“在家中选鸡蛋、煮鸡蛋、画鸡蛋、班级彩蛋展示”的综合活动形式,尝试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品德考试。考试内容分选、煮、画、展四个环节,评分标准包括彩蛋的创意设计、美化装饰以及个人制作的彩蛋数量,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做彩蛋,周一在班级展示,由学生进行评选打分。

这样考试的目的有五个:

一是考察学生的诚信:让学生明白“言必行,行必果”,周五兴高采烈答应了,周末就要认真完成,周一要记着带来。

二是教育孩子学会爱护:空壳的鸡蛋不小心就会被碰破,学生需小心谨慎,时时注意保护它。

三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是班级内的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等能力。

五是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家人)合作的快乐。

考题一出,立即迎来学生们的阵阵欢呼。相信那次别具一格的考试一定会是学生童年生涯中难忘的记忆。

当然,教学评价的综合化还表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伙伴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如观察、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如学习能力、方法,态度和学习质量等。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山泉在流动中清澈,山花在绽放中灿烂,孩子的心智和品性则在以生为本的优化教学中滋长。小学品德教学应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出发,从尊重学生、唤醒学生的意义出发,只要我们坚守儿童立场,用兴趣来驱动,用情感来维系,用心灵来体验,这片“沃土”就一定会结出美丽的德育之花!

【参考文献】

[1] 钟佳妮 《防患于未然

未雨先绸缪——浅谈品德教学中的“儿童立场”的课前准备》

[2]《用心体验 加强实践 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小学名师教学网)

第五篇:教学设计品德与生活

翼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一单元第二课时

我上学啦我和同学交朋友

教学目标:认识新的同学,知道同学的姓名。

教学重难点:教会小朋友与同学交流,让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一).观看视频《大耳朵图图之上学第一天》,集中小朋友的注意力

(二).提问揭示课题。师:小朋友们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生:小朋友们在做自我介绍。

二、活动

(一).说说你认识了哪些新同学,交了几个好朋友。

(二).1.分享活动,说一说你跟你的同学做了哪些课外活动。

2.看幻灯片插图活动的场景,下课跟同学一起进行玩耍。

3.师:新同学见面了,老师看见你们相处得非常愉快心里十分欣慰。小朋友们要记住新朋友的姓名哦,下课之后跟朋友一起玩一下课上学到的游戏。

三、共栽“朋友树”。

师,板书,范画大树。小朋友们把自己新交的朋友的名字写在大树上

四、读儿歌。

同学们,在一起,同学习,同游戏。共栽一棵朋友树,共同进步结友谊。

齐唱《找朋友》

五、课堂小结。1.通过今天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了。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伸出友谊的小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让小手拉小手,共同成长,一同进步。

2.老师希望小朋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帮助,你们的朋友树上果儿越结越多!

板书设计:课题《我和同学交朋友》

游戏名称:老鹰捉小鸡,两人三足,打陀螺,丢手绢踢足球。

朋友树,画一棵树。

下载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 第一主题单元 自己拿主意 一 、 让我想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在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 2.培养学生独......

    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诚信是金》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诚信,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以往的生活经验,了解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诚信的含义,懂得诚信是中华......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大全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教学设计 各族儿女手拉手 勒流中心小学 杜笑焕 羊婷 【教学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各族儿女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当矛盾发生时》案例 五年级 刘春胜 一、活动主题 当矛盾发生时 二、教材分析 《当矛盾发生时》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三课。随着年龄的增长,五年级的孩......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中国制造”走向全球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陈立宁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商品形象的变迁,感受“中国制造”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2、感受中国经济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直面灾害 1.天有不测风云 (第一课时) 元江第四小学 王记芸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成因,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曾......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10.衣食的来源 林丰乡中心校:肖 维 一、教学目标: 知道衣食对人生存的重要,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我爱我家》三年级品德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家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大部分都认为家是自己温暖、安全的港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的家庭不完整或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