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知音的高低》教学设计
感知音的高低 《牧童谣》
教材:一年级教材(花城出版社)
教学内容:学习新的音符-----2,让学生尝试独立打手号视唱这首歌的第一、二、四小节的旋律。
课时:一课时。
教学理念:学习演唱,读谱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
教材分析:《牧童谣》是一首“2 3 5 6”四个音组成的短小歌曲。全曲为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一段分节歌,整首歌词大量使用了“那斯那斯”衬词,每段只有一句歌词,以1、3段问,2、4段答的形式呈现。音乐优美,抒情,表现了牧童们放牧时悠然自得的情形。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3、5、6三个音的手号,增加2的手号。
(2)能随音乐演唱《牧童谣》。
(3)能自己打手号唱出歌曲1、2、4小节的旋律。教学重点:打手号唱出歌曲1、2、4小节的旋律。尤其是最后一个音2的手号和音准。
教学过程:
一、模唱1、2、3、5、6
1、教师介绍小音库的新朋友2.学生模唱五个音符。
2、比比谁更棒。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课本中的打手号练习,并分组接龙演唱,比一比哪组学生的音高和节奏唱得准。
二、学唱歌曲《牧童遥》
(一)新课导入
1、情境导入:教师用语言和表演,带学生走进牧童的世界。
2、感受歌曲:先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述与音乐风格。
3、学唱歌曲:教师弹琴带着学生小声唱。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唱准曲中衬词,感受la的音高。
4、学新手号:学习新手号做课本中活动“唱唱”。采用其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音高观念,如用蹲表示re、坐表示mi、站表示sol、举手表示la与唱名加显示节奏的方法巩固音高观念。
5、师生互动。学生演唱歌曲教师用牧童笛伴奏;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自选敲击乐器伴奏。师生共同感受由四个音构成的湖北民歌《牧童谣》的风格并通过对唱等方式有表情地唱出味道。让学生不断巩固re、mi、sol、la 四个音之间的相对音高。
第二篇:《音的高低》教学设计
《音的高低》教学设计
《音的高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观察,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声音的高低,培养学生听辨声音高低和音色的特点。
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学生感受力,激发音乐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基本分辨日常生活及音乐中声音的高低和音色。
2.在音乐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材分析
通过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各种声音,如大钟与碰铃、大鼓与小鼓、老人与年轻人、动物的叫声以及其他各种乐器声音的对比,使学生感受音的高低。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由教师启发通过两位同学的身高对比,让学生懂得我们这里的高低比较是用眼睛,通过观察来完成的。
2.教师讲解:其实声音也有高、低之分,我们可以用耳朵通过听辨,分辨出声音的高低。
二、音乐小活动
1.初步感受音的高低
(1)教师分别播放牛和羊、老虎和猫的声音。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比较它们谁的声音高,谁的声音低?
(2)请学生分别模仿这两组声音。(教师提示学生在模仿动物叫声过程中注意比较声音高与低。)
(3)请学生试着列举出几组动物声音高低对比的例子,并模仿出来。(教师提示学生动物叫声的举例要明显,要可以明确地表现出叫声的高低音。)
2.在乐器的音响中感受音的高低
教师语:动物的叫声有高低,我们音乐王国中乐器的声音也有高低之分。
例如:
(1)大号和小号
教师要求:学生聆听并判断两种乐器音的高低,用声音模仿。
(2)大提琴和小提琴
教师要求:学生聆听并判断两种乐器音的高低,用声音模仿。
3.建立音的高低概念
(1)教师分别用钢琴弹奏高音区、低音区各一个音。
教师聆听要求:请学生说一说这两个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弹奏的这两个音,一个低,一个高,这时教师要启发并提示学生,两个音在音色上也有不同。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述两个音在音色上的差异。)
(2)教师总结:我们把听起来比较尖细、轻巧的音叫做高音。听起来比较粗重的音叫做低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高音与低音在音色上的不同。)
4.音的高低游戏,体验音的高低。
游戏规则:全班分为四组,教师分别弹奏几组高低对比的音,让四组同学听辨,认为音高的垫起脚,认为音低的蹲下,最后看哪组判断准确哪组获胜。
5.运用声音表现感受到的音的高低音色。
(1)显示节奏谱:
4/4
X X X X | X X X| 大 钟 小 钟 一 起 响,叮 叮 当 当 真热 闹,X| X X XX|
叮 当 叮 叮 当,叮 当 叮 叮 当。
(2)教师提问:这首歌谣中说的是大钟和小钟音色高低的特点,用自己的声音模仿出来。(请学生模仿大钟、小钟的声音体会音色高低的特点)
(3)请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模拟大钟、小钟,并按节奏谱读谱。(让学生通过歌谣中对大钟、小钟的声音长短的变化,体会大钟和小钟声音高低的特点。教师还要注意提示学生,在读歌谣过程中除了声音要模仿准确,节奏也要模仿准确。)
(4)请学生选用乐器来模拟小钟的声音?(踫钟、三角铁)
(5)老师用钢琴的低音模拟大钟的声音,其他同学按节奏读谱。
教师要求:在教师与学生合作读节奏谱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第一,心里要有节奏,速度不能忽快忽慢。第二,没有拿到乐器的同学在读谱过程中,不要忘记模拟大钟、小钟声音的高低。
(6)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读谱并用乐器模拟大钟、小钟声音。
三、课堂小结
声音的世界真神奇,有了高低不同、音色不同的神奇声音,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很有趣。今天,我们了解了用“高”、“低”来分辨声音的音色特点。老师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请你试着用声音高低不同的乐器或是动物来创编新歌谣的歌词。
第三篇:二年级音乐《音的高低》教学设计
二年级音乐《音的高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观察,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声音的高低,培养学生听辨声音高低和音色的特点。
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学生感受力,激发音乐情感。教学重、难点
1.能基本分辨日常生活及音乐中声音的高低和音色。
2.在音乐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材分析
通过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各种声音,如大钟与碰铃、大鼓与小鼓、老人与年轻人、动物的叫声以及其他各种乐器声音的对比,使学生感受音的高低。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教师启发通过两位同学的身高对比,让学生懂得我们这里的高低比较是用眼睛,通过观察来完成的。
2.教师讲解:其实声音也有高、低之分,我们可以用耳朵通过听辨,分辨出声音的高低。
二、音乐小活动 1.初步感受音的高低
(1)教师分别播放牛和羊、老虎和猫的声音。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比较它们谁的声音高,谁的声音低?(2)请学生分别模仿这两组声音。(教师提示学生在模仿动物叫声过程中注意比较声音高与低。)
(3)请学生试着列举出几组动物声音高低对比的例子,并模仿出来。(教师提示学生动物叫声的举例要明显,要可以明确地表现出叫声的高低音。)2.在乐器的音响中感受音的高低
教师语:动物的叫声有高低,我们音乐王国中乐器的声音也有高低之分。例如:
(1)大号和小号
教师要求:学生聆听并判断两种乐器音的高低,用声音模仿。(2)大提琴和小提琴
教师要求:学生聆听并判断两种乐器音的高低,用声音模仿。3.建立音的高低概念
(1)教师分别用钢琴弹奏高音区、低音区各一个音。教师聆听要求:请学生说一说这两个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弹奏的这两个音,一个低,一个高,这时教师要启发并提示学生,两个音在音色上也有不同。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述两个音在音色上的差异。)(2)教师总结:我们把听起来比较尖细、轻巧的音叫做高音。听起来比较粗重的音叫做低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高音与低音在音色上的不同。)
4.音的高低游戏,体验音的高低。
游戏规则:全班分为四组,教师分别弹奏几组高低对比的音,让四组同学听辨,认为音高的垫起脚,认为音低的蹲下,最后看哪组判断准确哪组获胜。5.运用声音表现感受到的音的高低音色。(1)显示节奏谱:
4/4
X X X X | X X X | 大 钟 小 钟 一 起 响,叮 叮 当 当
真 热 闹,X | X X X X | 叮
当
叮 叮 当,叮
当
叮
叮 当。(2)教师提问:这首歌谣中说的是大钟和小钟音色高低的特点,用自己的声音模仿出来。(请学生模仿大钟、小钟的声音体会音色高低的特点)
(3)请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模拟大钟、小钟,并按节奏谱读谱。(让学生通过歌谣中对大钟、小钟的声音长短的变化,体会大钟和小钟声音高低的特点。教师还要注意提示学生,在读歌谣过程中除了声音要模仿准确,节奏也要模仿准确。)
(4)请学生选用乐器来模拟小钟的声音?(踫钟、三角铁)(5)老师用钢琴的低音模拟大钟的声音,其他同学按节奏读谱。教师要求:在教师与学生合作读节奏谱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第一,心里要有节奏,速度不能忽快忽慢。第二,没有拿到乐器的同学在读谱过程中,不要忘记模拟大钟、小钟声音的高低。
(6)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读谱并用乐器模拟大钟、小钟声音。
三、课堂小结
声音的世界真神奇,有了高低不同、音色不同的神奇声音,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很有趣。今天,我们了解了用“高”、“低”来分辨声音的音色特点。老师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请你试着用声音高低不同的乐器或是动物来创编新歌谣的歌词。
第四篇:《音的高低》教案04
《音的高低》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基本听辩日常生活及音乐中声音的高低和音的特点。
2、在音乐生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感受力。
3、培养音乐兴趣,激发音乐情感。
教学道具:
瓷碗、一面大鼓和一面小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新授
1、用手势来训练音阶,然后直接导入课题《音的高低》。问:因从下往上(手势)他的音慢慢地怎样?(变高)
师:对了,音是有高有低。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因的两个特点,一是音的强弱;二是音的长短,那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音的第三个特点,那就是音的高低。(课件出示题目:音的高低)
2、课件分别出示大钟和小钟的声音。(即少林寺的钟声和我们上课的铃声)问:比较一下,大钟和小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高低)(师引导学生去模拟大钟和小钟的声音,区别谁的音高谁的音低)
3、童谣《大钟和小钟》(1)师,请看这个童谣。(2)指一名同学读。
(3)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童谣时,借走读得很准确,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请大家想想是什么呢?(大小钟声音的特点)
(4)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遍,记住要把大小钟的声音特点表现出来呀!
(5)让学生根据节奏边拍打节奏边读童谣。(快慢节奏交替练习,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
4、举例
(1)课件出示大提琴和小提琴的演奏片断,生区别谁的音高谁的音低?(在听中让学生模仿拉大提琴、小提琴的动作,边感受音乐的旋律。)
(2)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区别萨克斯和小号声音的特点。师过渡语:我们知道音乐中的声音有高有低,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
(3)教师举例:大家想想,牛怎么叫?小羊怎么叫?它们两者谁的声音比较高?(生分别模拟这两种动物的叫声然后区别)
(4)师分别拿出一面大鼓和一面小鼓敲打,让学生区别大小鼓的音的特点。(复习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注意引导学生把大小鼓的音的特点演唱好。)
5、创造:创造到低音
师:生活中有那么多的高低不同的声音,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创造高低音。规则是这样:在每组中间,我为大家准备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瓷碗。请你与本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如何才能让这两个碗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学生讨论(2)分组动手实践(3)展示
6、想象:听旋律,想象他所表现的事物。
师:高低不同的旋律能表现不同的事物。那么下面请你认真听一听,想象一下老师在用音乐表现什么?(1)听高音部分的旋律,学生说。(2)听低音部分的旋律,学生说。
(3)总结:高音旋律大家说像在模仿小鸟、小蜜蜂等,它们都是较活泼的动物;低音旋律像在模仿大象、狗熊、大猩猩等,它们都是较大的动物。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旋律用动作来模仿他们,比一比看谁表现得与众不同。
7、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1)师:想一想,我们在演唱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时,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说出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特点。在下面的演唱中加入这些特点。)
(2)教师弹奏,学生表演。(个别、小组进行表演。在表演中注意把大小鼓不同的声音特点演唱出来。)
三、教师总结
师:正因为音有长短、强弱、高低的不同,所以音乐中才有了美妙的旋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体验、多思考,这样你会发现音乐会给我们带来非常美妙的感觉。
第五篇:知识“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教学设计
知识“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教学设
计
知识“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教学设计
演丰镇中心小学李小芬
我校李小芬老师正在同步课堂授音乐课
教学内容
1.知识“音的高低”
2.知识“柯尔文手势”
教学目标
能初步模仿和听辨生活中各种声音的高低。
学习“柯尔文手势”并模唱唱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听辨日常生活及音乐中声音的高低。
教学难点
用“柯尔文手势”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课前律动(大鹿)
二、学习新课
知识“音的高低”
(1).由有视觉感的物体的“高度”引入“音的高低”对比
① 教师与同学或同学之间相互比身高
② 图片中建筑物的高低对比
③ 图片中长颈鹿与斑马的个子高低对比
④ 图片中人物的个子高低对比
(2)学生聆听几组声音,辨别音的高低
①.碰铃与寺庙铁钟
②闹钟和大钟
③三角铁和鼓
(3).学生聆听三组声音,辨别音的高低
①鸟和牛
②大号和小号
③大提琴和小提琴
(4).学生分别模仿两种动物或物体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请其他同学听辨
(5).“音的高低”游戏
规则:教师弹标准音,当听到比这个音高时,举起双手,听到比它低时,双手叉腰。
2.知识“柯尔文手势”
(1).认识唱名
①音乐中,“音的高低”用“1234567”来表示,由低到高排列。
⑤ 教师带领学生用模唱唱名(u),边唱边用手势模仿爬楼梯的动作,以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音的高低。
(2).学习“柯尔文手势”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也可用“柯尔文手势”来表示“音的高低”。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首创的,所以称之为“柯尔文手势”。)
②教师边唱边示范“柯尔文手势”
⑥ 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柯尔文手势”并纠正学生错误手势。
⑦ 用“柯尔文手势”来模唱唱名(la).⑧ 听歌曲《哆来咪》,一起做“柯尔文手势”。
⑨ 用“柯尔文手势”表现歌曲《闪烁的小星》。
(3).拓展
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程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听辨了音的高低,认识了7个唱名,还学会了“柯尔文手势”,非常开心和演丰中心小的老师、同学们度过了一节愉快地音乐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