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知平方米的教学设计(写写帮整理)
篇一:《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其中一个课时《公顷、平方千米》。
二、教材内容分析
面积单位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常用的较小的面积单位。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对单位面积的认识并不陌生,所以本内容的的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已经的知识经验上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初步感知公顷、平方米,并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有公顷、平方千米,掌握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3、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认识公顷、平方千米。
五、教学难点
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⑴提问: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⑵引导:1平方厘米相当于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1平方分米相当于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1平方米相当于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⑶思考:有比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二)创设情境。
1、认识公顷。
①观察图片,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单位都是公顷
②初步感知1公顷。
智慧老爷爷: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计算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面积。
得出结论:1公顷=10000平方米
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2、认识平方千米。
①初步感知1平方千米。
智慧老爷爷:边长是1000m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计算边长是1000m的正方形面积
得出结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00公顷 ②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三)、回顾面积单位,巩固面积单位的换算。1平方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七、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篇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马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感知它们的实际大小。2.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建立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看情境图,(出示淘气和笑笑比较数学书大小的方格),找同学来找一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淘气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6个格子。”笑笑说:“我量的结果是24个格子啊!” 师: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因为他们用的格子不一样大,应该统一单位。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学习新课
师:你知道有哪些面积单位呢?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一)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在小组内自学这三个面积单位,要求分别从它们的展示、测量、定义、身边的物体来展示汇报。(出示活动要求)
(二)展示汇报
展示平方厘米:
生1:今天由我们小组来为大家汇报面积单位——平方厘米。我来展示。
生2:我来量一量。
生3:我来写定义。
生4:我来找一找。
生1:请大家看,我手上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生2:请大家看我测量,这个小正方形四条边的边长都是1厘米,所 以他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3:请大家跟我一起写,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用字母表示是1cm2.生4:我的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谁还能找一找。平方分米以及平方米的汇报与上相同。
(三)探究质疑,教师指导
我们分别学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并且对它们的大小有了一定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会运用它。比如,测量操场的面积要用——(生:平方米),测量数学书的面积要用——(生:平方分米),测量橡皮的面积要用——(生:平方厘米),你们真棒!
三、检测反馈
练习一:填空题
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用字母表示为()。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是(),用字母表示为1m2.练习二:画图题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2页,来看练一练的第2题,找同学来读题。生:自行在数学书上画图。
议一议: 1平方厘米和 1 厘米有什么不同? 练习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枝圆珠笔长约 15()(2)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 54()
(3)课桌面的面积约是 40()
(4)文具盒盖的面积约是 80()
(5)一根跳绳长约2()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m2)。2)。2)。1cm 1dm 篇三:两数和的平方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导学案》附后
《两数和的平方》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 程勇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内容:
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两数和的平方》。
解析:
“两数和的平方”是继“平方差公式”后的另一个重要公式,是因式分解、分式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一节教材安排两课时,考虑到我班学生实际,我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初步运用 第二课时——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
今天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初步运用。通过几何拼图,让学生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建模思想;从公式的探究、推导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从“特殊→一般→特殊”的探究方法。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可以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以及简便方法巧算的意识。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目标:
1、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公式的过程,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感受利用归纳、数形结
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在探索公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公式的学习及运用中积累学习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而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会推导乘法公式(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我班学生从七年级以来,我即采用“3· 6·1”的教学模式,利用学案导学,他们养成了比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有一定的动手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由此我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的认知基础:已经学习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以及平方差公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化归能力。但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结构特点有一定困难。且容易出现以下错误:
(1)符号的错误:如(a?b)2=a2?2ab?b2或(?a?b)2=a2?2ab?b2(2)系数不平方的错误:如(2a?b)2=2a2+4ab+b2(3)系数漏乘的错误:如(2a?b)2=4a2+2ab+b2(4)公式运用错误:如(a?b)2=a2+b2,(a?b)2=a2-b2 其原因是学生只了解公式的表面形式,而未真正掌握公式的本质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公式的探索过程,去自主探索、归纳得出公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基于此,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而本节课的难点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为了更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先通过几何背景拼图让学生直观感知公式,再利用多项式的乘法验证公式,然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从而内化新知。在教学中我以实践操作为主,直观演示、设疑诱导为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积极状态,从而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初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策略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故我采用了我校的“3· 6·1”教学模式,采用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主导,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老师适时引导、点拔。整个过程充满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
律,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掌握知识。
五、教学条件支持
1、教具:学案、课件、教材、边长分别为a和b的正方形纸片以及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纸片各2块。
2、提前一天,将学案中的“自学尝试”部分发给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此部分,这部分的学习学生投入的精力占整个课时的 3 ;上课前五分钟,10 将学案中的“课内探究”部分发给学生,这部分的学习学生投入的精力占整个课时的 6。10
3、根据本班的学生特点,我将全班学生按3:6:1确定为优生、中生、学困生,然后按比例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
第二篇:平方米的教学设计
篇一: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教学设计
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学会测量土地面积,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换算。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谈话:周末了,小明去郊游。他先来到一片很大的草地,又来到一处茂密的树林。景色美极了,小明高兴得上窜下跳。玩着玩着,小明突然有了一个问题:这片草地、这处树林的面积到底有多大?正在这个时候,土地老爷爷出现了,他告诉小明:草地的面积是2公顷,树林的面积是3公顷。得到这个答案后,小明对草地和树林到底有多大还不是很清楚。(结合课件展示。)设疑:你得到这个答案后,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公顷”、“平方千米”,指出它们都是面积单位。
提问: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指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让学生理解这些单位不够大,在丈量土地面积时,我们就要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板书课题: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新授
1、认识“公顷”。
让学生回忆“平方米”是怎么定义的。引入“1公顷”的定义: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是1公顷。(课件展示)算一算:1公顷合多少平方米?
学生计算并汇报,要求说出计算过程。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提问:
(1)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2)3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50000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
课件展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简单讲评。
2、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课件展示)。
(1)贺龙体育场图片
贺龙体育场运动场的占地面积是10900平方米,合(1)公顷(900)平方米。
(2)火星小学塑胶运动场效果图
火星小学塑胶运动场的面积是5000平方米,()个这样的运动场的面积才是1公顷。
(3)火星小学多媒体教室图片
火星小学多媒体教室的面积是330平方米,1公顷土地最多能建()间这样的教室。
(4)天安门广场图片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40公顷,合()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5)故宫博物院图片
故宫博物院的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提问:你在生活中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说过公顷?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认识“平方千米” 让学生根据“1公顷”的定义联想“1平方千米”应该怎样定义。课件展示:边长是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00平方米,也是1平方千米。
算一算:1平方千米合多少平方米?
学生计算并汇报。
板书: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思考: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要求讲出思维过程。
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 ×100=100公顷)
4、平方千米的进一步认识(课件展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陆地面积是()平方千米。
(2)湖南省地图湖南省的面积是21万()。
5、简单介绍“亩”这个土地面积单位。
学生自学课本p137“你知道吗?”,同桌间互相交流。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了解“步测”是大致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方法。
6、课堂练习 2公顷=()平方米 50000平方米=()公顷 2平方千米=()公顷 4000公顷=()平方千米
四、作业
1、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2、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篇二:平方根教案 2.2平方根(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2.了解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是互逆的运算,会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3.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二)能力训练要求
1.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2.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训练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教学难点: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教学过程:
ⅰ.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无理数、了解到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 的必要性,掌握了无理数的概念,知道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是: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比如在a2=2中,2是有理数,而a是无理数.在前面我们学过若x2=a,则a叫x的平方,反过来x叫a的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ⅱ.讲授新课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勾股定量,结合图形完成填空.根据下图填空 x2=_________y2=_________z2=_________w2=______ ___ [师]请大家思考后回答.[生]x2=2,y2=3,z2=4,w2=5.[师]请大家再分析一下,x,y,z,w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生]x,y,w是无理数,z是有理数.[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没有任何整数或分数的平方等于2,3,5,所以x,y,z不是有理数,而22=4,所以z=2.[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正确,那么大家能不能把上图中的x,y,z,w表示出来呢?请大家仔细看书后回答.[生]x=2,y=,z=4,w=.[师]若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则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读作“根号a”.这就是算术平方根的定义.特别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即0=0.[师]下面我们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900;(2)1;(3)49;(4)14.64 解:(1)因为302=900,所以900的算术平方根是30,即00=30;(2)因为12=1,所以1的算术平方根是1,即=1;(3)因为()2?7 849749497,所以的算术平方根是,即?; 64864648(4)14的算术平方根是.通过上面的例题,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在求算术平方根时是借助于哪一种运算来求的?
[生]是通过平方来求的.[师]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正数的平方和求算术平方根是互为逆运算.而且我们在例题中的步骤采取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的做法,目的是让大家明白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以及从计算中进一步体会一个正数的平方和求算术平方根是互为逆运算.在以后的步 骤中可以简化.[例2]自由下落的物体的高度h(米)与下落时间t(秒)的关系为h=4.9t2.有一铁球从19.6米高的建筑物上自由下落,到达地面需要多长时间?
解:将h=19.6代入公式h=4.9t2得 t2=4,所以t=4=2(秒)即铁球到达地面需要2秒.[师]下面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咱们求出的算术平方根有什么特点.[生甲]算术平方根是整数或分数,即为有理数.[生乙]不对,那是不是有理数?若是则是,分数还是整数? [生丙]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整数或分数的平方等于14,所以不是有理数,而是无理数.[师]大家的分析都有道理,我提示一下从符号方面考虑.[生甲]噢,算术平方根是正数,如2,3,5,,2.[生乙]不对,还有零呢.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零的算术平方根为零.[师]非常正确,那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否为负数呢?若(-2)2=4.则4=-2对吗?或者?4=-2对吗?
[生甲]不对.因为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是一个正数的x的平方等于a,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所以算术平方根不可能是负数.[师]由此看来,定义中的a和x都为正数,即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用式子表示为a(a≥0)为非负数,这是算术平方根的性质.ⅲ.课堂练习
(一)p32随堂练习1、2题.(二)补充练习.一、填空题
1.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5,则这个数是_________.2.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_.3.正数_________的平方为1447,1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__.25949 4.(-1.44)2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__.5.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__,0.04=_________
二、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并用符号表示出来:(1)(7.4)2;(2)(-3.9)2;(3)2.25;(4)2.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理解了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求算术平方根是互为逆运算,求一个非零数的算术平方根,以及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即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14 篇三:两数和的平方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导学案》附后
《两数和的平方》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 程勇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内容:
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两数和的平方》。
解析:
“两数和的平方”是继“平方差公式”后的另一个重要公式,是因式分解、分式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一节教材安排两课时,考虑到我班学生实际,我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初步运用 第二课时——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
今天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初步运用。通过几何拼图,让学生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建模思想;从公式的探究、推导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从“特殊→一般→特殊”的探究方法。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可以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以及简便方法巧算的意识。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目标:
1、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公式的过程,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感受利用归纳、数形结 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在探索公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公式的学习及运用中积累学习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而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会推导乘法公式(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我班学生从七年级以来,我即采用“3· 6·1”的教学模式,利用学案导学,他们养成了比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有一定的动手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由此我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的认知基础:已经学习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以及平方差公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化归能力。但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结构特点有一定困难。且容易出现以下错误:
(1)符号的错误:如(a?b)2=a2?2ab?b2或(?a?b)2=a2?2ab?b2(2)系数不平方的错误:如(2a?b)2=2a2+4ab+b2(3)系数漏乘的错误:如(2a?b)2=4a2+2ab+b2(4)公式运用错误:如(a?b)2=a2+b2,(a?b)2=a2-b2 其原因是学生只了解公式的表面形式,而未真正掌握公式的本质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公式的探索过程,去自主探索、归纳得出公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基于此,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而本节课的难点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为了更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先通过几何背景拼图让学生直观感知公式,再利用多项式的乘法验证公式,然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从而内化新知。在教学中我以实践操作为主,直观演示、设疑诱导为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积极状态,从而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初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策略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故我采用了我校的“3· 6·1”教学模式,采用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主导,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老师适时引导、点拔。整个过程充满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掌握知识。
五、教学条件支持
1、教具:学案、课件、教材、边长分别为a和b的正方形纸片以及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纸片各2块。
2、提前一天,将学案中的“自学尝试”部分发给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此部分,这部分的学习学生投入的精力占整个课时的 3 ;上课前五分钟,10 将学案中的“课内探究”部分发给学生,这部分的学习学生投入的精力占整个课时的 6。10
3、根据本班的学生特点,我将全班学生按3:6:1确定为优生、中生、学困生,然后按比例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
第三篇:平方米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认识1平方米。
会用平方米来表示较大图形的面积.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1平方米,能用平方米来表示较大图形的面积。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1平方厘米有多大?”
生:“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师:“说说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生①:“第一个图形有12个25px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为300px。” 生②:“第一个图长为100px,宽为75px,面积为4×3=300px。” „„„„
师:“我们的黑板有多大?教室又有多大呢?要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才能铺满呢?”
生①:“需要知道黑板的长和宽。”
生②:“面积很大,要很多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才能铺满。” „„„„ 师:“当物体的平面比较大时,用平方厘米作单位太小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平方米。”
新课探索 探究一
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1m比25px大很多。” „„„„
师:“猜一猜,1平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位同学?” 生①:“8人。” 生②:“10人。” 生③:“5人。” „„„„
验证:让学生站在1平方米的纸上。
结论:1平方米大约可以站16个小朋友。
探究二
师:“猜猜看,我们的黑板大概有多少平方米?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
生:“用1平方米的纸摆一摆。” 估测教室:
教室的长估计能放多少个1平方米?
宽又能放多少个1平方米?
猜一猜:教室的面积大约多少平方米?
课内练习练习一 小结:图形占有几个1平方米的方格,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米。练习二
小结:面积比较大的物体,我们一般用m作单位。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
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1平方米大约可以站16个小朋友。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51页。
第四篇:感知树叶教学设计
篇一:感知物《树叶》教学设计
感知物作文指导课
《树叶》教学设计
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 杨俏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五种感官感知事物。
2、探究、归纳出感知事物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发现能力,运用感知的基本方法尝试写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五种感官感知事物。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发现能力,运用感知的基本方法尝试写作。教学工具:树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天来了,俗话说“一叶知秋”,到处可以见到落叶的身影?你们可曾仔细欣赏过落叶,你们可曾想起他们青翠欲滴的时候?老师课前布置你们各自带来一片树叶,下面就让我们来写一写桌上的树叶吧。写作时间5分钟。
二、前测
学生自由感知写作。(10分钟)
三、作文反馈
1、选取三个学生代表,分别抽取三位同学的作品朗读。
2、评价:他们的短文哪些地方写得好?这几位同学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树叶的?
3、合作探究:调动学生从感观的五个角度——视、触、嗅、听、味逐一感
知树叶,进行训练。
①视觉:你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②触觉:摸摸它,你有什么感受?
③嗅觉:闻一闻,它有什么气味?
④听觉:你听到了什么?你还听到了什么?
⑤味觉:尝一尝,它的味道有怎样的特点?
四、总结感知事物的方法。
我们不光可以用手来书写作文,还可以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来写作文。这就是运用感观五个工具进行作文感知训练的好方法。
五、感知后测。
让我们依据感知事物的方法,再次对全面感知过的树叶进行写作。(时间:5分钟)
六、交流评价。
再次抽取学生作品朗读,比较前测习作,进行全面赏析。
七、结束语。
眼耳口鼻手,作文不用愁。
板书设计:
树 叶
眼耳口鼻手
视觉:看看 触觉:摸摸 嗅觉:闻闻
味觉:尝尝 听觉:弹弹 篇二:《树叶》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树叶》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课前用真正的树叶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师:孩子们在前段时间已经随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了大自然,捡了许多美丽的树叶,现在请把它拿出来,给朋友和老师们欣赏一下。
生:纷纷拿出树叶。
师:老师虽然没有瞬间转移大法带你们走进树林,但是老师带来了几张照片,大家想不想看?(出示四张枫叶图)刚才老师听到了赞美,听到了惊叫,你们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生:(说感受)
2.用树叶当做奖励,促进课堂组织教学的有序进行。
师:刘老师今天也带了几片非常美丽的树叶(展示),你们想不想收藏它?可是老师只有几片,我要把这几片树叶送给我们班今天坐得最端正,听课最认真,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小朋友,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这篇优美的诗歌就是(把树叶举起来)——树叶!全班大大方方、放开声音把这两个字齐读一遍——树叶!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识记课后生字词,便于更快掌握文章。
师:这么美的树叶,我们可以摘几片做个书签或者贺卡,送给爸爸妈妈,老师或者同学。这些树叶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给树妈妈和小动物一些特别的感受呢。下面我们就读读文字,到文章中去读一读小动物们的感受。
1.自由读生字,在文中圈出课后九个生字,然后请小老师带读。(长 它 当 被 河 到 真 高 兴)
2.开小火车读词语,积极带动学生识字兴趣。
师:想不想体验一下自己是不是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你们看生字宝宝也急着出来和大家见面呢!(树枝 扇子 高兴 被子 花伞 喜欢 风筝)
火车开完后,送给读得正确的小朋友树叶。
3.初读文章,抓住易错字音讲解。
师:孩子们真棒,生字词都认识了,现在我们把它送回文章中,自由读课文,你们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但必须读准每一个字的音,一边读一边数数有几句话。(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读读,大家来听,倾听别人就是好的习惯呀!他读得怎样,评价一下。(学生读)
师:我要跟你握握手,知道什么原因吗?
生:我读得很好!
师:知道好在哪儿吗?“当”是一个多音字,你读对了!
师:我们就像这个同学那样读得准确。(学生齐读)
师:接着读。(指学生读)
师:我也要跟你握手,知道为什么吗?提示一下,这里也出现了这个“当”。生: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我读对了。
师:让我们像这位同学一样有感情的把这句话朗读一遍(学生齐读)师:继续往下读(学生读)
有个字音——“里”和“儿”,他读得怎么样(指另一名学生评价一下)生:(评价)
师:谢谢你,你学会了认真倾听,并善于发现。
(强调这两个字在文中读轻声,带读:河里,鱼儿)
师:再请一个能干的小朋友读一句。
师:树叶看到它能够给树妈妈和小动物带去快乐,可开心了,它说——大家都喜欢我,我真高兴!(学生齐读)
师:这么短的时间检查同学们读课文,我发现,你们读得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棒!(伸出大拇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句感知课文
师:我们可爱的树叶用途可多呢,正如刚刚孩子们读到的:长在树上,树枝拿它
——当扇子(指学生说)
2.师可抓住“它”再进行教学:你从哪知道是树叶呢?(让学生体会“它”的用法。)
师:炎炎夏日,太阳像个火球烤着大地,有树叶当扇子扇风,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凉快······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珍藏的树叶,当一回树妈妈身上的树枝,你们是怎么用树叶扇风的呢?(小朋友边做动作边读)
师:我看到你做得非常形象生动,那你能不能再当一回小虫子,表演一遍小虫怎样用树叶当被子的呢?
生:表演
师:你太厉害了,动作非常可爱,读得也很好!
师:小树叶漂呀漂,漂到了河里(指一名学生起立),鱼儿便拿它——当花伞(边读边做动作)
师:小树叶又飞呀飞,飞到了天上,小鸟看到了便拿它——当风筝(边读边做动作)
师:小树叶无论来到哪儿,大家都会喜欢它,它心里特别的高兴。这里的“大家”是指拿些小伙伴呢?
生:树枝、小虫、鱼儿、小鸟(按顺序)
2.通过游戏再次感受课文,并学会背诵。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第一大组你们现在是树枝,第二大组你们就当小虫,第三大组你们当鱼儿,第四大组当小鸟。拿起你们手上的小树叶,边读边做动作,看谁的动作有创造,谁的动作美。
长在树上————
落在地上————
漂在河里———— 飞到天上————
树叶说:“大家都喜欢我,我真高兴!”
师:老师看你们玩得好开心呢,我也想来玩,现在我们换一下好不好。(换学生读前部分,老师读后部分并做动作)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第一次表演的有模有样,第二次又和老师配合的十分默契,来,掌声送给自己。
师:孩子们玩得开心吗?还想再来一次吗?现在把书合上,我们边朗读边做出你们最可爱的动作,用你们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的快乐、有趣、开心。(播放课件和配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四.想象说话
1、说话训练:树枝、小虫、小鱼、小鸟都是树叶姐姐的好朋友,它的朋友还有许多许多,还有谁是树叶姐姐的朋友呢?请同学们在同桌之间交流交流,把自己想的跟大伙说说。
2、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组中有说得很好的请推荐他来说。
3、师:你们真聪明,知道的这么多,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师: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秘密,等着小朋友去发现!
篇三:拓印树叶真有趣教案
《拓印树叶真有趣》教学设计
执教:黄陂区王家河中心小学 袁卉
教材:新版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第十一课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不同叶形的观察与组合,与不同事物产生奇妙的联想。
2、能力目标
用不同叶形组织出新的造型,并进行拓印和联想、添加。
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乐趣,体验创造的快乐。教学重点
不同叶形的组织与相似形的联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叶形进行有创意地组织。
教具准备
教学ppt、各种形态的树叶,彩色卡纸和大白纸各两张、油画棒、双面胶 学具准备
各种形态的叶子、彩色卡纸和白纸各两张、油画棒、双面胶 教学设计
一、学生课前准备
1、收集各种形态的树叶并观察树叶的形态
2并思考:怎样才能把树叶的纹理拓印得清楚
1画
2印树叶真有趣
发创造
1方法
a、启发探究,质疑:怎样才能把树叶的纹理拓印得清楚
b探究方法
c师总结方法
2方法
a知联想,添加的乐趣。
思考:这两幅拓印作品,你觉得哪一张有趣?为什么?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联想、添加
拓印的树叶,你还能联想成什么呢?
④学生联想,教师相机引导
大树
小老虎 鱼 小鸡、拓印五片树叶,二、欣赏导入新课、欣赏树叶拓印、板书课题:拓
三、主动感知,启、探讨交流拓印、学生自主拓印,、学生交流、教、感知启示拼摆、对比欣赏,感① 对比欣赏,启发③拓展联想:这片萝卜 万能车 b、比欣赏,感知组合的趣味
① 对比欣赏:两幅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更有趣?为什么?
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方法:组合
③欣赏感受:哪些树叶组合得最有趣?
c、师生合作制作,知晓制作步骤
画
组合;
2、拓印;
3、联想、添加)
师辅导
2师辅导
化激情
六、课堂小结
方法:组合、联想、添加 步骤:
1、组合
3篇四:s版《树叶》教案
8叶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意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作者的描述方法。3.①师生合作组合叶②教师示范拓印 ③启发联想、添加 ④总结制作步骤。(板书 步骤:
1、四、学生创作,教、提出制作要求、学生创作,教、学生作业评价
五、课后拓展,深
七、板书设计 拓印树叶真有趣、拓印、联想、添加、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理解感悟词句指导背诵。【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词句意思,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仿写诗句。
【教学准备】:
树叶、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生字和词语吧。(设计意图:由旧知过到新知)
过渡语:《树叶》这一课的生字和词语大家都能读准确了,真棒!现在老师要看看你们的观察能力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是否也这么棒呢?
3、展示树叶,引导观察,指导说话。(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
(1)前几天你们去观察了树叶,老师要问问你们了,你们喜欢树叶吗,为什么?
(2)树叶像什么?
过渡语:不仅我们喜欢这些漂亮的树叶,小动物们和植物们也喜
欢,今天我们就随着诗人一起看看,它们都是如何与树叶玩耍的呢,请仔细听老师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范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谁喜欢树叶?
三、理解感悟诗意,感情朗读,并指导背诵。
1、孩子们,请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这首童话诗有几句话?(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句子,理清课文层次。)
2、学习第一句。
(1)第一句话写什么?抽读。板书。(意图:初步感知句子意思。)
(2)为什么诗人要想象,树枝把树叶当扇子呢?利用课件帮助学生体
会。(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句意,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为仿写句子做铺垫。)
(3)理解“长”“它” “当”。(设计意图:理解词意)
(4)指导朗读,展示课件。(指导过程:利用课件讲解--------范读-------自己试着读一读------抽读-------男女生比赛读)
(5)指导背诵。(意图:教学生背诵的方法。)
过渡语:第一句写树枝把树叶当扇子,可见树枝是多么喜欢树叶。
现在我们又来看一看,第二句又写谁把树叶当作什么来玩耍呢?
二句话?板书。
想象说,小虫把树叶当被子呢?展示课件。(设计意
诗人的想象力的合理性,理解句子意思,并为仿写句子做 铺垫。)是怎样掉下来的?为什么不说是“飞”下来的呢?
学生体会“落”的用词准确,并体会树叶掉下来的状态,示课件。(指导过程:利用课件讲解-------抽读-------读-------齐读)
小虫都喜欢树叶,接下来又写谁喜欢树叶呢?谁
4解小鸟把树叶当花伞的?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体
觉得“漂”这个词用得好吗?
用课件讲解-------抽读------同桌互相读一读-------齐读。)
写了鱼儿也喜欢把树叶当花伞来玩耍,我们来看看
样喜欢树叶呢?、学习第二句。(1)谁来读一读第(2)为什么诗人会图:帮助学生体会(3)这句话说树叶(设计意图:帮助并为仿写句子做铺垫。)(4)指导朗读,展学生评价------抽(5)指导背诵。过渡语:啊,树枝、来读一读第三句话。、学习第三句。(1)抽读,板书。(2)你又是怎样理会。(3)展示课件,你(4)指导朗读。(利(5)指导背诵。过渡语:第三句话下一句又写了谁同、学习第4句话。
(1)抽读,板书。
(2)诗人真是会想象啊,你能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会这样想象吗?展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
(3)诗人说树叶是怎样到天上去的?为什么要说是“飞”到天上去的呢?(意图: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4)指导朗读。谁能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抽读---------评价--------小组比赛读。)
(5)指导背诵。
(6)这句话的末尾还是用的句号吗?展示课件,师讲解省略号的用法。(意图:体会省略号的用法,也起过渡的作用。)
5、拓展训练:你能像诗人一样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来描述一下吗?展示课件。
落在地上,蚂蚁拿它当()。
漂在池塘里,青蛙拿它当()。
飞到天上,蝴蝶拿它当()。
树叶(),()拿它当()。
过渡语:你们真能干,都能当小诗人了。通过学习前四句话和你们所描述的,我们知道,大家都喜欢树叶,我们接着看第5句话,看看树叶的心情怎样呢?
6、学习第5句。
(1)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句话。
(2“)大家”指谁?(意图:理解词语)
(3)哪个词写出了树叶的心情?板书。你能用“高兴”说一句话。
(4)指导朗读。(指导过程:抽读------利用课件讲解-------抽读-----齐读)
(5)指导背诵。
7、指导背诵。(指导方法:利用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楚层次。)
四、总结全文,激发感情。
1、展示课件,请大家看看老师给大家收集的漂亮的树叶图片。
2、看了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树叶说什么?
3、树叶是大树的一部分,而无数的大树构成了我们美丽的大自然,你还想对大自然说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树枝扇子 小虫被子
树叶
鱼儿(高兴)花伞
小鸟风筝 篇五:《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马红梅
一、教材分析: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课文中的事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感兴趣,轻松易懂。所以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反思,通过读和讨论以及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回忆来体会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感兴趣,轻松易懂。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四、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教学难点:
1、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蕴涵的道理。
六、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来问问:你们平时看到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指名说
常看到的都是绿色、黄色和红色的。)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看一种奇特的树叶,它是蓝色的!大家想知道它为什么是蓝色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19课中找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由自己以往对生活中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的回忆,引发孩子对课文中蓝色树叶的好奇和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二、感知体悟
1、请同学们认真听故事,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师播放课件)
①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指名说)
②谁还能用一句话来说说,课文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③师小结:这篇课文就讲了美术课上李丽向林园园借铅笔的故事。
2、现在,请同学们轻轻的打开书本第89页,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3、李丽要画绿树时,绿铅笔找不到了,她想向林园园借笔,这时又发生了什么?请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生自读文)
①谁来说说,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指名说)李丽借到笔了吗?为什么?(林园园说自己还没有画完。)
②林园园是真的没有画完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③林园园吞吞吐吐的回答,这里的“吞吞吐吐”,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在同位间说说吧)
④那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读一读这句话吧!(生可先自读品味,再齐读)⑤那谁能说说她为什么会吞吞吐吐的回答?(心里不想借,找理由)
4、因为林园园吞吞吐吐的回答,李丽只好趴在桌子上等她都画完。这次李丽第二次向林园园借笔,她借到了吗?请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生默读)
①谁来说说这一次李丽借到笔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②从林园园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③那她为什么没有立刻借笔给李丽?
④师小结:从刚才的这段话中,我们知道,李丽第二次借笔还是没有借到。
5、因为李丽一直向她借笔,后来,林园园终于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这时她又交代了什么?请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林园园说出的话。(生可边读边画出)
①谁来说说林园园交代了什么?(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
②从这几句话中你看出,林园园是要求李丽要怎么做?
③那大家想想,在画画时提出这些要求行不行?(请快速在同位间说说)④林园园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的要求,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
6、是啊,林园园一下子又提出了这么多的要求。可李丽还是连忙说:“只画树叶和小草。” 这样林园园总该要借她笔了吧?(还是没有借)
①没有借,那林园园是怎么做的?(皱着眉头说)
②谁能也皱着眉头来读一读?(指名1-2名品读)
③看着皱着眉头的林园园,李丽没有接笔。她借笔三次都没有借到,此刻她的心里会 怎么想呢?(指名说)(很难过,不想再借笔了。还是自想想办法吧!)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讨论和联系实际、回忆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意,联系实际,进行情感渗透。)
三、讨论探究
1、是啊,李丽一定也和大家想得一样。所以她用自己的笔画出了蓝色的树叶。看到这一片片蓝色的叶子,林园园有什么反应?(脸红了)那她为什么会脸红?请四人一组先在小组内说说吧!(四人一组讨论)
2、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明白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有时候帮助别人需要舍弃自己珍爱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自私,就会成为充满爱心的人。)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相信林园园一定也知道自己做错了,她以后一定会改正自己的错误。
那请同学们想想,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发生过这样的事吗?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呢?(指名说)
1、指名说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别人或被别人帮助的事情。
2、师小结:嗯!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很感动。因为你们都有一颗关爱别人的心,都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主动伸出手。的确,每个人都会有需
要帮助的时候,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号召身边所有的人都来分享帮助别人的快乐吧!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说说,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事该怎样做?通过学生自己的故事或小例子引导学生明白人与人相处应充满温情,相互关怀,相互帮助。)
五、小结质疑
1、学到这里,一节课的时间就快结束了,老师想来问问,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什么?
2、还有想要知道的吗?
(设计意图:超脱文本,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并提出疑问,自己在师引导下和同学们共同解决疑问,在了解本课主旨基础上做深入思考。)
六、作业
最后,留给大家一个作业,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去发现你周围更多感人的故事吧!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感情渗透,教会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学会做个会欣赏真善美的人,学会做个热心帮助别人的人。深层次加工本课主旨。
第五篇:感知橘子教学设计
“感知桔子”教学设计 莆田逸夫实验小学
张萍
教学目标:
1、以桔子为例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感官全方位感知事物的方法。
2、在感知训练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感知事物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全面、细致、准确地描绘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感知桔子。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全面、细致、准确地描绘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感知汇报。
1、生汇报一下今天你运用感知工具感知到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前测。
1、回顾一下,对于物,我们可以写它的哪些内容?(形状大小
内外构造
声色气味
软硬粗细
质地来源
功能作用等)
2、揭示这节课要感知的物是桔子。
3、让学生认真感知自己带来的桔子,并对它进行描述。(时间3分钟)
4、抽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朗读。
5、评价:两位同学的作品中,哪些部分写得精彩?运用了哪些感官工具?
三、训练。
1、引导学生逐一运用感知的工具——眼、耳、口、鼻、手、换时、换情、换位来感知桔子。
(1)、视觉:你看到了什么?它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2)、听觉:你听到了它的声音吗?是怎样的,在什么时候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它像什么?猜猜它会对你说些什么?
(3)、嗅觉:闻一闻,它有什么气味?让你想到什么?你喜欢吗,为什么?
(4)、触觉:摸摸它,有什么感觉?你会想到什么,为什么?
2、总结归纳:
写作时,我们要综合运用眼、耳、口、鼻、手多种感官来进行全方位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后测。
让学生运用全方位感知事物的方法,再次对桔子进行感知,并进行写作。(时间20分钟)
二、交流、评价。
1、再次抽取学生的作品朗读,与前测的品进行比较。
2、让学生进行评议:作品好在哪里?运用了哪些感官,如何进行感知的?
3、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
4、小组内进行互评。
三、说体会。
1、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