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石潭记 赛课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读着《小石潭记》,总是感觉是在听一首凄冷幽怨的古筝曲。如果让我选一篇最喜欢的文言文,那就一定是它了。
永州的大自然十分垂青于柳宗元,总是把最美好的湖光山色展现在他眼前,不仅赐给了他“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的小丘风光,还赐给了他“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小石潭美景。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来欣赏这美妙的小石潭。
出示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结合背景,通过对关键语句的赏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学习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二.读美文,品美景
1.活动一:听读,感受美境
(过渡语)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潭清澈的水,千姿百态的石,青翠相映的树蔓„„柳宗元用文字在我们眼前绘成了一幅清幽美丽的山水画。下面,听老师配乐朗读,然后说说在这些画面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幅哪一个片段的文字,并试着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概括其特点。2.活动二:互动讨论,读文赏景(1)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一个片段:
我喜欢文中第二段的游鱼,这一段写出了水的清澈,鱼的活泼。
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间有的鱼儿飞快地窜到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好像是在同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
问:此段写鱼,意在写什么呢,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呢?
齐白石老先生只画飞虫,不画天空;只画游鱼,不画清水;但由于虫的确在飞,鱼的确在游,虾确实是活的,因而在欣赏者眼前,出现了天空,出现了清水。这里是写的就是鱼,对水只字不提,但是水清鱼美的独特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因此虚写的就是那清澈的潭水了,在这里就是采用了以实写虚的写法。除了这个写法,作者还运用了什么写法呢? 板书:以实写虚
潭中鱼可百许头”,用鱼的数量可数来表现水之清。“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了鱼的自由之态。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日光照射水底,直视无碍的情景,鱼影落在石头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见。这是日光之强,水之清澈的结果。柳宗元不从正面而是从侧面来突出水的清澈。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鱼的活泼。板书: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问:此段写鱼除了表现潭水的清澈外,何还有用意呢? 似与游者相乐。作者看到此情此景,灵魂便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情鱼之乐,给柳宗元带来了片刻的欢乐。这句话既写了游鱼之乐,又写了游者之乐。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令文章妙趣无穷。板书: 情景交融
问:其实我们学过的许多文章中都有着同样的美妙之处,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对游鱼、细石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水的清澈。下面小组合作:用我们刚才的赏析方法来赏读。请大家找出文中其他喜欢的画面,进行赏读。
(2)我喜欢岸上景色——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3)我喜欢发现小石潭的画面——幽
句子:隔篁竹
伐竹取道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4)我喜欢“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的溪——曲
这句话善用比喻,抓住特征。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这里写小溪,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就是流动的。两个比喻,一静一动,一明一灭,半藏斗露,饶有诗意。(过渡语)如鸣佩环的流水声,诗意盎然的青树翠蔓,往来翕忽的游鱼,清明澄澈的潭水,明月可见的溪岸„„有声、有形、有色。美到极致的小石潭,为什么作者在最后却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呢? 三.论其世,知其人
过渡语:同学们能学以致用,非常用心“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所写的,要想接近真实并还原作者的情感,首先要了解作者那时那地即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至宪宗元和九年(814年)间其在永州的创作处境,尤其是宪宗元和四年的心境。
(资料)宪宗元和四年,柳宗元已37岁,在永州已度过了4年。这4年当中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此时的身为永贞革新主将的白居易33岁。1.由大唐礼部员外郎贬为邵州刺史; 2.两个月后,再贬为永州司马。
3.同时又经历着与亲朋好友生死两隔的惊恐和痛苦。①王伓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②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
③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人先后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
4.老母不幸染病身亡,其母归葬,因不能扶柩归葬尽最后的孝道,这又是人生一种极大的哀痛。
5.饱受病体的折磨,到永州不过三四年,他就已经“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柳宗元贬官永州、形同囚徒的那几年,仍念念不忘功名和仕途,对自己无罪遭谴而愤愤不平,满腹委屈和牢骚,他认为自己的不幸遭遇与屈原相似,所以要放情咏《离骚》。柳宗元的人生是充满悲情的。
知道了柳宗元的心境,接下来就让我们赏景语,论心境。四.赏景语,论心境
问:你觉得文中最能反映作者当时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文章用传神的笔触先后向我们描写了小石潭至密的树、至清的水、至奇的石、至灵的鱼、至曲的溪,梦境般的小石潭在读者眼里美得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但是作者对这样的美景却只是“心乐之”,心头一颤而已,终究还是觉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在作者这种悲伤压抑的心情下观照的景到底具有一种怎样悄怆幽邃的美呢? 【讨论】:文中的哪些细节,体现出了这种“悄怆幽邃”的心境? 课堂预设
1.至荒的境。“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从句中我们可以想见小石潭四面只有竹子、树木,一条出路都没有,还需柳宗元边走边砍竹子,才能开辟出一条通道,足见小石潭是一个冷清荒僻得无人问津的地方。2.至奇的石。是“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柳宗元靠近岸边,发现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这些石块有些似乎成了水中的小洲,有些似乎成了海中的洲且之上有山,有些似乎成为了凹凸不平的山,有些似乎成了崖岸。作者看着靠近岸边的这一堆堆奇形怪状、嶙峋突兀的乱石,再看看远处若“犬牙差互”、狰狞崎岖的溪岸,一定令他心悸心乱不已。3.至密的树。他不仅注意到小石潭树之茂密,要“伐竹取道”,才能“下见小潭”,“四面竹树环合”密不透风;青树在藤蔓遮盖缠绕下成长的高大茂密的树木。看着密不透风的、把自己重重包围的树,看着被藤藤蔓蔓束缚、如同身为囚徒的自己的大树,是憋闷压抑,对他来说树“至密则闷”。
4.至乐的鱼。看着“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自由自在的鱼,想象着“似与游者相乐”来安慰这潦倒落魄之人的、富有灵性的鱼,怎能不让作者心生悲凉和忧伤呢?他可能会对潭空叹,顾鱼自怜,对鱼心生羡慕,觉得自己还不如这条鱼。对他来说小石潭的水“至清则空“,鱼“至灵则怜”。
5.至曲的小溪。眺望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的溪身,他的心可能也随着那忽隐忽现的溪身起伏不定,这溪流一路将要遇到多少巉岩险阻呢?他将要流向何方呢?自己坎坷的人生、渺茫而不可知的未来不就像这条溪流吗?这条至曲的小溪又平添了柳宗元几许的惆怅和迷茫。真可谓溪至曲则迷。
过渡语:翟满桂先生曾说:“柳子的山水游记,不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借山水写心境,抒发失意的情怀,表达现实的感慨与人生理想,带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类作品,在他的《永州八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石潭记》写的是地处荒芜被人遗忘的却异常美丽的山水景致,作者其实是想借这样的山水表达一种自己虽才华横溢却被远弃遐荒的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悲伤之情,可以说是“悲多乐少”。由起初的乐到后来的忧,这就叫做:境由心生(板书)同学们 五.感其人,慰其心
〖活动一〗与宗元共鸣诵读感其心境
下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闭上眼睛,自己轻声的诵读这篇文章,来感受小石潭的幽深冷寂,感受柳宗元的孤凄悲凉。〖活动二〗感其人,慰其心
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大家发现没有?作者前后有矛盾。有这么多人和他一起去,他前面却说寂寥无人。为什么? 课堂预设:我认为是虽然身边有人,但是他内心是孤独的。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矛盾。因为柳宗元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凄凉,他借景抒情,所以景色就凄凉了.问:柳宗元47岁正值盛年就死去恐怕和他的这种无法摆脱对自己命运的迷茫分不开啊。遭遇挫折的时候,这种态度可取吗?同为知识分子,同为壮志不酬,同为朝廷贬官。我们不妨再来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做个比较—— PPT:
比较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请同学们自己比较体会两篇作品作者不同心态.课堂预设:虽有失意,但仍旷达。
那么大家认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应该保持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此时,如果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他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来写一句安慰柳宗元的话。
示例:老师会对他说: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结语】中国古典文学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那末写山水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篇文学艺术中的珍品。
板书设计:
以实写虚
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乐”——“忧”
境由心生
第二篇:小石潭记 微课教学设计
26《小石潭记》
一、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唐宋八大家都是谁吗?请说一说。你了解柳宗元这个人吗
二、预习检查
1.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及课文诵读情况。
三、初读感悟
1.读课文,用我觉得小石潭很 ,说说你对小石潭的感受 2.请结合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用现代汉语梳理文章的内容。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 潭中气氛
四、讨论研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闻声—见形)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这种记叙叫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3.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4.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5.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6.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 1
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鱼儿似乎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
7.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8.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9.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这种情感,从文中哪句可以看得出来?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课文写景中融入感情,文章先写什么?后又写什么?。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幽伤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1.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第三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评价、补充,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整体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洪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请其他组来评价。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生1:“水尤清洌”中的“尤”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助他? 生2:是“特别”的意思,这句应该翻译为“水特别清澈、甘冽” 师:这位同学不但助人为乐,还一助到底,把整句话的意思也翻译了,非常好
生3:“斗折蛇行”,课文注释翻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我不理解
生(七嘴八舌地):就是呀,没有哪个字翻译为“像”呀? 师(面带微笑地):同学们很细心,这里的“斗”和“蛇”两个字用法很特殊,分别解释为“像北斗七星~ 样”,“像蛇一样”,它们本身是名词,现在作状语了(师边说边板书)师:老师要考考大家,文中和这个用法一样的字句还有吗?找一找,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生4(犹豫地):是不是“犬牙差互”里的“犬”? 解释为“像狗的牙”
师:找得很准,就是这句,翻译也很准确(师生共同鼓掌)师:另外,在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些方位名词的用法很特别,也作状语比如“下见小潭”中的“下”,要解释为“向下,或者往下”大家学着举一反三,看看还有哪些方位词语的用法和这个一样?可以相互交流(生讨论交流)生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 生6:“目光下彻”中的“下”
生7:“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
师: 同学们真是独具慧眼,又快又准地找出了这些词语,自行决了困难下面由老师提问,你来翻译,好吗? 师(众):“潭中鱼可百许头”
生(众):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师:记住这一句中“可”的意思注意与其他句中“可”的意思进行比较如“不可知其源” 中的“可”。
生1:这里的“可”是“大约”的意思,“不可知其源” 中的“可”是“能”的j还有“不可久居” 中的“可”,“明灭可见”中的“可”
师:好,学会比较记忆也是掌握文言词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把这几个“可”的用法记一下。
(生自由记诵“可”的意思)师: 我.继续我们的翻译提问下一句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生(众):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人来往,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
师:这一句中也有两个词的用法有点特殊,大家注意到了吗?看“凄”和“寒”,它们本来是什么意思? 在这儿该怎样解释它们呢? 生(众):“凄”是“凄凉”,“寒”是“寒冷”的意思。
师:确切地说,是该这样解释:“使···凄,使···寒”这叫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提问暂告一段落,还有疑难的地方我们在下面的研读品味中继续攻克。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附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
相乐
石 柳 鱼乐(动静结合)潭
宗 小潭源头: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记 元 潭中气氛: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第四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章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3、了解文章写景手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柳宗元的《江雪》导入
2、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师板书重点。
3、释题并板书课题26《小石潭记》
4、讲解关于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1、指名读或齐读课文,师生查找误读和难读字。
2、师出示小黑板正音(生上台板演)。
3、师范读正音,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这篇课文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内容?或说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并以“小石潭真——!”(静、清、绿、美……)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细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要求以4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
2、小组派代表接龙翻译,师适时点拨。
3、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回答。(隔簧竹……心乐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二、继续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小组讨论: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小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3、继续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讨论: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师生共同朗读第四自然段,小组探究、引导讨论:
问: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引导明确:写了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清—冷清、凄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透露出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不得志的郁闷。
三、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如何理解作者的先乐后忧的?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发现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地融情入境了。
2、中心思想: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凄苦、忧伤、孤寂的情感,流露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作业:背诵及翻译课文。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水石树鱼侧面描写乐
小潭源流——比喻(静—动)
潭中气氛———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忧
-------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抒孤凄之情
第五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清冽()
为坻()
B.为屿()
为嵁()佁然()
C.俶尔()
翕忽()
差互()
D.寂寥()
悄怆()
幽邃()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