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模版)

时间:2019-05-12 23:3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模版)》。

第一篇: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模版)

西 师 版 四 年 级(上册)

数 学 教 案

教师:

2015年秋季

一、万以上数的认识

1、万以上数的读写

第1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7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

(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

提问: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 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 第1题

第2课时: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

1、例2,“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教学时间:2015年9月7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入图的文字内容,从而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读一读。

先让学生读一读以下两个数:592、3208。4007 再出示例题的数位顺序表和数:26970000和35651以及4896000。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定学生读和学生自由读。(2)、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读这些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读法。

(3)指导学生讨论第4页的“想一想”。

2、教学例2。出示例题。(1)、读一读。

让学生根据提示,读一读书上2050006和307000490这两个数。(采用个别读和全班齐读形式)

(2)、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读108000430和800020000这两个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听、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及时纠正错误的读法。

(3)、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接着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

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0。

(4)、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页“想一想”。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页“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3、4题。

第3课时: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的例

3、例4和“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教学时间:2015年9月8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里填上﹤或﹥。

290()300 456()480 3700()3720 2223()2229 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

2、即时练习。完成“写一写”。

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议一议。

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4、教学例4。

(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写数。

三百零四万零七十写作: 四亿零三百万零二写作: 三千万零三写作: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44554和366128 16499和16504

四、全课小结

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5题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练习一中的第6—11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十进制计数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2、熟练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3、进一步感受多位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面。教学时间:2015年9月9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在“多位数的读写”这一节内容里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读写多位

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评判肯定。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8—15题。

第6题。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错题评析,学会检验自己写的数是否符合题意要求。

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

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怎样比。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第3小题,教师应多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认识“多1”与“多1万”是不同的。

第1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情境图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课后反思:

2、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第1课时: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

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想一想”;第10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万”作单位的数或亿作单位的数进行加减法计算。

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难点:把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

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为了读、写更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探索改写方法。

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13亿

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

79260000=7245万 15000000=()万 14000000000=()亿 80000000000=()亿。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6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2)尝试练习。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 “试一试”和“想一想”。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

2、教学例2。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读题,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能用我们以前学的方法计算吗?②如果不能,应该怎能么办?如果能,应该怎样计算较简便?

把260000改写成26万,把320000改写成32万。再用26万+32万=58万(kg)答:

3、练习。

让学生完成教师板书的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10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2、3题。

第2课时: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例

3、例4及第12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3、能用“万”作单位或“亿”作单位的数进行加减计算。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出示例3。

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②在求近似数时,534670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8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应该怎能么办?(千位上的数比5小时,直接舍去万位后面的数,然后加上4个0;千位上的数比5大时舍去万位后面的数后要向万位上进1,然后再加上4个0)

534670≈530000 38290≈40000 ③用同样的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值。(注意:要根据千万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8420004613≈800000000 463214560≈500000000(3)、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11页中的“议一议”和“试一试”。

三、教学例4 出示例4。

先让学生读题,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能用我们以前学的方法计算吗?②如果不能,应该怎能么办?如果能,应该怎样计算较简便?

把140753改写成14万,把207980改写成21万。

再用21万-14万=7万(m²)答:

四、巩固练习课件展示,学生完成。

五、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4题、第6题、第7题。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二中的第5、8—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8—10题。

1、第5题。

练习时,先指名把题中的两句话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说

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2、第8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完成改写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3、第9、10题。

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解决题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全课小结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课后反思:

3、数字编码

第1课时: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数字编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 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

(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即时练习。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2、教学例2。(1)自学。

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2)交流。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号“1110241”中,“0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3)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略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1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5页“议一议”。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6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24”16

五、布置作业:即时练习

第2课时:数字编码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1、固定电话号码

2、小区门牌号

3、借书卡

4、公民身份证号码 教学反思:

4、用计算器计算

第1课时:认识计算器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18的内容和例

1、例2及练习四。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2、教学重难点

3、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17的插图。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展示或观察P1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输入数。(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输入以上各数。(3)、全班交流用计算器输入数的和清除数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数中,如果把18133输成了18163,怎么办呢?

(4)、学生合作完成“试一试“。

2、教学例2:

(1)、了解例2内容。(2)、学生合作完成。(3)交流结果。(4)做一做:

3、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48= 17300+5497= 6897+5329=

三、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用计算器计算:

1680+9275= 25736+2673= 4765+32789= 21003+125=

第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19的内容和例3及练习四。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计算器:

1、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学生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81+1263= 25181+4563=

二、授新课

1、教学例3:(1)、出示题目:

(2)、小组活动:说一说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3)、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P19的议一议、算一算、试一试)指导学生活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四1—4题。

第3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练习四5-8题。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计算器:

1、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学生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181+1063= 45181+543=

二、授新课

指导完成练习四5-8题。

4、整理与复习第1、2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整理与复习”中的第1、2、3、4、5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与整理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复习,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3、能熟练地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多位数,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整理与练习回忆知识点。

出示数位顺序表,对照数位顺序表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点。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整理与复习”中的第2—5题及补充题。

1、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这几个数分别的几位数,最高位各是什么位,并选择一个数让学生说一说各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题中各数,再议一议:怎样读多位数?读多位数要注意什么?

2、第3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并在小组内议一议: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第4题。

用计算器计算:同桌1个报数,一个计算。交替进行。

4、第5题。

同桌合作,进行多位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难疑难问题想提出来? 第3-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4页练习五中的第1-10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读写及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2、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第(1)小题是有关多位数中“0”的读法问题。5800200千位中的0应读出来。

第(2)小题是有关多位数的改写问题。用“亿”作单位时,应先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再在末尾添上“亿”字。

第(3)小题的表述是正确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通过对第(2)小题的反馈、交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中提出的3个小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第6题。

本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只要写出其中的一个答案即可。

三、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中的思考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5课时:综合实践课

第6-7课时:单元检测课

二、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时间:2015年9月28日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数之间的关系。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③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3)列式解答。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

(1)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17+18=35(人)①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②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2)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①为什么用减法算?

②“35”“17”“1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课堂活动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

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习题。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8+17=35(人)35-17=18(人)35-18=17(人)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P30-31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

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 4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二、加法结合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13+8)+5 13+(8+5)女生完成 24+(73+6)男生完成 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a+b)+c=a+(b+c)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P31的课堂活动1题。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七的1、2题。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a+b=b+a。

加法结合律: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a+b)+c=a+(b+c)第3课时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31的例3及P32的“课堂活动”2题和练习七的第3-4题。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电子白板出示例题3 113+96+87(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718+57+82 57+62+138(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3)议一议:482-159+17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2 83 1597 253。47 164 317 403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七的第5-6题

第4课时 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33的例4及P34的“课堂活动”

1、2题和练习八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

2、会正确运用规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

连减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4.教学例4:电子白板出示例题4。250-58-42(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4)算一算:

175-36-64 3600-1800-1200

三、自主训练

P33的:“议一议”、“算一算”

四、总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作业:练习八的第3-5题。板书设计

例4:250-58-42 =250-(58+42)=250-100 =150(套)第5课时:简便计算(二)教学内容:P34的例5和练习八的第6-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72 75+25 64+236 439+161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1 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1 35+300 351-100 516-400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1)电子白板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强调:867+98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 475-97 =700+58-1 =475-100+3 =758-1 =375+3 =757 =378(6)小结:

①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又比整

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作整

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做P5234的“课堂活动”3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的第6-7题。板书 简便计算(二)例5:867+98 =867+100-2 =967-2 =965(元)

第6课时: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8-11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239+102 458+203 230-102 500-203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突出重难 1.基本训练。(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 970-132-68 932-304 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376+94=376+100+6()295+75=300+75一5()193一57=200-57+7()1823-780=1823-800-20()152-(52+97)=152-52+97()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2.重点训练。(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 5876+298 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1 534+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三、总结反思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的第8-11题

五、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36的思考题。板书设计

第7-8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P37的第1-2题以及练习九的第1-9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出来吗?

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提问:这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生口述,师板书)543+497=543+500-3 543-497=543-500+3 678+502=678+500+2 784-502=784-500-2 师生归纳: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总结: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4、反馈练习:

(1)P37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校对。

(2)练习九的第1-5题。让学生独立填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3)练习九的第7-8题。指名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后指名一学生进行板演练习,全班齐练习。

(4)练习九的第9题。分析后列式指名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九的第6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四、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二)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课后反思:

第8-9课时:单元检测 第10课时:单元试卷评讲

-502 +186+863 39

三、角

第1课时: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2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板书:线。

二、进行新课 1.教学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教师将一段电线画在黑板上,并明确:这就是线段。

结合电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有2个端点、直的(先让学生观

察、口说,在集体归纳)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在两点之间画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纸片上画),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图(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进行集体交流: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教学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尽量让学生说),并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3.教学射线。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胆设想:(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强调不可能画完)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的基本特征:1个端点,直的,无限长。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

射线。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导学生从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并完成下表: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有限长 直线无限长 射线无限长

三、巩固小结

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2完成练习十第1~3题。

3.画一长3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板书设计: 线段、直线和射线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2个直有限长 直线无直无限长 射线1个直无限长

第2课时: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44页例1,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角的度量方法

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展示,教师巡视。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角。教师问:这些角是怎样形成的?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佼佼的边。

教师明确: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并给黑板上的角命名“<1”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补充板书:角的度量)

二、进行新课

1、认识量角器

教师: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量。教师出示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量角器讲解: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0度、30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完成课堂活动的2题)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2个角,并提出任务:用量角器量这些角。学生讨论: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3.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学习希望。

四、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1-4题。

第3课时: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例2页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种类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一个活动角、量角器 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激趣: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平角。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感受形成的新角。让学生说出这个角的特点: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教师明确:这样的角就是平角。

引导学生填写:1平角=()直角,1个平角=()度

2、教学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45页下面的3个例角。学生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佼佼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左边的角

小于90度,右边的大于90度)

教师直接指出: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教学周角。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特殊的角。

教师用活动角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的过程,同时又在黑板上板演。

教师:知道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射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即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教师:一个平角是180°,两个平角是360°。教师:这样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45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几种角的基本特征。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5-7题。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例3。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教学重难点: 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二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三、练习: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8-9题。

第5课时:作业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第10-15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

第二篇: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万以上数的认识 万以上数的读写

第1课时 万以上数的读法(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1,第5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4.让学生经历用万以内数的读法迁移至万以上数的读法过程,会正确读出万级以上的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教学重、难点】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3.理解读数中的相关概念。【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多位数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多媒体出示,学生口答。)(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2)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排列的?(3)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教师可以抽学生回答,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再适当板书数位顺序表。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千百十(一)个

2.激发认知需求。投影仪出示主题图。

(1)同学们,这里是两名同学在网上查阅到我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些资料,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学生看完图后,教师抽学生回答。

如果学生不会读出资料中的大数,教师可以顺势引出并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如果学生会准确读出资料中的大数,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这样读的理由是什么?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学习验证一下。”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点评:通过引入生活中真实数据信息来激发学生迫切希望读出这些大数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识(一)认识数位顺序表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1)引导学生用数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借助黑板上的数位顺序表,让全体学生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九万后是十万,如何在数位顺序表上表示出来?(2)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并认识: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万、千万、亿的认识。(3)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引导: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教师适时板书完善表格)数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计数单位„„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个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这里需特别强调“„„”表示的具体意思。

[点评: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万级以上计数单位这个知识点形成的过程。] 2.数位和数位顺序表的认识。(1)认识数位。

借助已经填好的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介绍什么是数位。完善数位顺序表: 数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计数单位„„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个 明确这里的“„„”表示的意思。(2)引导学生观察并熟记。

从右起第五位是什么位?第十位是什么位? ①认识数位分级。

教师介绍: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亿级,表示多少个“亿”。(教师适时完善表格)数级亿级万级个级

数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计数单位„„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个

②观察完整的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引导总结: 个级、万级、亿级都有四个数位;每个数级从第二个数位起,都是

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级多了个“亿”字。

从右起,数位顺序表里的数位是按从低位到高位的顺序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二)学习万级数的读法

教师:刚才通过对数位顺序表的学习,让我们了解这么多新知识,现在我们能否运用这些知识以及原来的读数知识来正确读出下面资料上的大数呢?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1.学生尝试读数。

自己独立试读或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读数情况。)全班汇报,抽学生独立回答,其余学生可质疑并完善答案。2.尝试方法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从高位读起,万级上的数要按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读完加“万”字;个级上全是0都不读。

(2)抽学生读出教科书例1中的大数。(关注学生错误读法中的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3)学生再次正确读出例1中3个大数,并把正确的读法写在书上。[点评: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让 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质疑的学习过程,形成万以上数的正确读数方法。](4)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尝试,抽学生回答,全班总结。

62和620000读作:六十二和六十二万。这两个“62”所在数级不同,所以读法就不同。

309和3090000读作:三百零九和三百零九万。虽然都有“309”,但后一个“309”是万级的数,所以读完后要加“万”字。580和5800000读作:五百八十和五百八十万。(5)全班总结方法。

抽学生归纳,全班小结方法。

引导学生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要正确读数,一定要掌握数位顺序和数级。先把大数分级,从高位读起;万级上的数要按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读完加“万”字;个级上全是0都不读。

[点评:引导学生在观察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数位顺序表的特点以及万以上数的读法进行讨论交流,同时经过教师恰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初步领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万以上数的读数方法。]

三、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一第1题的填空。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汇报,学生自我纠错。(对错题说明错因。)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2,3题(做在书上)。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全班汇报。

(3)学生自我纠错(对错题说明错因)。

五、反思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独立回答,其余学生补充完善。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及时纠错。)第2课时 万以上数的读法(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2,第5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一第4题。【教学目标】

1.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万以上数的读法,能够根据数级正确读出万以上的数。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能力。

3.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万级以上数的读法。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准备2张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上数的读法,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同学们是否忘记了。课件出示: 78125

24578660 17560000 抽学生独立回答,其余学生评价质疑,完善答案。(关注学生纠错过程。)2.你们的读数方法是什么? 学生独立回答。

教师引导小结:先分级,从高位读起;万级上的数要按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读完加“万”字;个级上全是“0”都不读。

3.复习数位顺序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数位顺序表。

[点评: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在学生回忆过程中及时弥补知识 漏洞,为后面的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新知识

看来同学们对这些多位数都能准确读出来,下面再看这几个数,它和上面的数又有什么不一样?它的正确读法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例2:(教师在数位顺序表下快速写出例2中的3个大数)1.学生尝试读。

(1)学生看黑板上的数据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读,教师巡视。(2)学生看书上提示,修正自己的答案,把例2补充完整。

2.小组交流。组长关注组员的答案,组内修正答案,教师巡视。3.小组汇报。

请小组汇报组内统一的答案,关注这样读的理由。再请其他小组完善补充。4.小结读法。

从高位读起;亿级读完加“亿”字,“万”级读完加“万”字;亿级和万级上的数要按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

5.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1)学生尝试归纳。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1个零。教师适当板书。

[点评: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探讨出中间、末尾有0的万以上数的读数方法,让学生经历大胆思考,小组交流质疑,全班交流,不断完善修正答案等过程,最后探索出万以上数的正确、有效的读数方法。] 6.及时练习。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页例2的“读一读”,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评,小组交流,修正组内答案。(3)错题汇报,关注学生错因分析。

7.回头总结,引出并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三、巩固运用

1.教科书第5页“课堂活动”第2题。

(1)请8位同学各自拿着课前准备的其中一张数字卡片上黑板

前排成一排,抽下面同学读出这个大数。(如果读错了,再请同学纠正,关注错因分析。)(2)再让9个同学各自拿着一张数字卡片排成一排,抽学生读。(3)小组游戏,抽出数字卡片读数。2.课件出示练习题单。

(1)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一个()位数,它的最高位是百万位。(2)70385600的最高位是()位,这个数中3表示3个()。(3)选择。①320600000读作()。

A.三亿二千零六十万B.三亿二千六十万 C.三亿二千零六十万零

②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是()。A.计数单位

B.数位

C.七位数

(4)用数字3个0和4,5,7,9按下面要求写出七位数。一个零都不读。()只读一个零。()要读三个零。()①学生独立完成题单,教师巡视。②小组交流形成组内意见。③全班交流。

④学生纠错,交流错因。3.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修正答案;(3)小组内修正答案;(4)各小组错题汇报,关注错因分析。

[点评:设计不同的题型和有层次的练习,激发学生主动练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反思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自我评价。

第3课时 万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页例3,第6页课堂活动,练习一第5~7题。【教学目标】

1.在熟练掌握万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写出万以上的数。

2.让学生经历万以上数的写数方法的过程,利用万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迁移到万以上数的写数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利用万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迁移到万以上数的写数方法,掌握万以上数的写法。2.特别是各级中间、末尾有0的大数的写法。【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多位数写数卡片若干张。

学生准备:课前按要求预习例3,学生完成在预习本上。【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收获交流

教师:通过昨天的预习,大家知道今天我们要探究什么新内容吗? 抽学生独立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写法。1.同桌交流,达成共识。

(1)同桌交流(按照预习的4个要求,互相交流自己的内容)。

教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都有了各自不同的收获。同桌先交流一下,看能否有新的收获? 同桌交流,一人说,另一人听,再交换说。教师巡视,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2)同桌代表展示,刚才在同桌那里有哪些新收获?(教师有意识地抽一两个学生回答。)[点评: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预习能力,教师课前根据教科书内容布置预习要求,让学生经历独立学习、同桌互学等环节,使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全班交流,探究新知识

1.优秀同桌全班展示,交流收获。

教师:通过刚才的同桌交流,你们又有了新的收获,下面请优秀同桌给大家展示一下。(教师根据巡视情况,有意识地请表现优秀的同桌全班交流。)2.课件出示“如何根据读数写出相应的数?”举例说明。(1)优秀同桌举例交流。

如:从高位写,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 写作:432551 教师: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吗?也可以随便读一个数,让他们把相应的数写在黑板上,检验一下他们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随意说一个大数,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数。全班验证对错。3.探究各级末尾或中间有0的大数的写法。

(1)教师:听了刚才两位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疑问吗?学生提问。(如果没有提出,教师可以把这个难点提出来。)教师:看来你们都没问题了,那我就考考大家。

教师随意说出一个数,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相应的数。(教师有意识地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上黑板写。)教师:四千零三万零二百零七

九亿零五千零三百 学生独立在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2)全班验证黑板上的答案。

学生判断,分析是否正确,如果有错,错在哪里? 总结中间有0的数的写数方法: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4.小结写数方法。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认为怎样准确写多位数? 引导学生回答:从高位写起,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写个级的数;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写完后还可以画出分级线检查验证。5.修正例题的补充。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已经收获了写数的方法。请你用今天的方法检查一下昨天预习时补充的例题是否正确。

(1)学生自己修正,教师巡视。(重点观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相检查,再全班交流修改情况。(重点交流预习时的错因。)[点评: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在此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预习收获,引导学生通过全班交流、同学质疑、自我纠错等环节,获得万以上数的写数 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方法运用,巩固提升 1.课件展示。

一万零两百

八十万三千零九

五千万零四 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如五千万零四,引导学生明白:每一级都有四个数位,直到写够 为止,万级上“五千”就写“5000”,个级是“零四”,就写“0004”,即50000004。2.课堂活动。

(1)教师抽取一张大数卡片,请一位学生读出卡片上的大数。请另外一名学生背对卡片,在黑板上写出刚才读出的大数,台下学生及时评价。

(2)交换同学,把准备的大数卡片读完。(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了解他们掌握的情况。)3.课堂作业。

完成书上练习一的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捕捉错误信息。

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各小组汇报错题情况,关注错因分析。

四、反思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自我评价。

第4课时 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例4,练习一第8~11题以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多位数大小的过程,利用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类推出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万以上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

1.学生预习交流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方法。2.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总结。【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收获交流

教师:通过昨天的预习,大家知道今天我们要探究什么新内容吗? 抽学生独立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1.同桌交流,达成共识。

(1)同桌交流(按照预习的4个要求,互相交流自己的内容)。

教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都有了各自不同的收获。同桌先交流一下,看能否有新的收获? 学生同桌交流,一人说,另一人听,再交换说。(教师巡视,发现有价值的信息。)(2)同桌展示,刚才在同桌那里有哪些新收获?(教师有意识地抽一两个同学。)[点评:本节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看书容易明白。教师根据教科书内容,课前布置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经历独立阅读学习、同桌交流互学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二、全班交流,探究新知识

教师:通过刚才的同桌交流,你们又有了新的收获,下面请优秀同桌给大家展示一下。(教师根据刚才巡视情况,有意识请表现优秀的同桌全班交流。)课件出示: 位数不同的数如何比较大小?位数相同的数如何比较大小?举例说明。1.全班交流,探究比较方法。

(1)教师:现在我们交流第一个问题“位数不同如何比较大小?” 举例说明。

优秀同桌两人举例得出结论:位数多的大于位数少的。教师:听了刚才的汇报,你们有问题想问他们吗? 学生质疑。

(2)教师:位数不同,我们有了比较方法,那位数相同又怎样比较呢? 抽学生汇报。(教师有意识地抽优秀同学回答。)学生举例汇报得出结论:先比较最高位,再依次比较出大小。其他学生质疑。(3)小结比较方法。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对于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形成方法。根据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小的数就小。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从高位比起,直到比出大小为止。2.验证课前预习填写例4的补充答案是否正确。

[点评: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本环节通过学生在形成同桌共识的基础上,再全班自信展示、同学质疑、自我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信交流、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三、方法运用,巩固提高

1.课件依次出示练习一第8~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同桌交流,达成共识。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答案,其余小组质疑。(关注错因分析。)2.课件出示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同桌交流选择的理由。

小组内交流,形成组内答案。抽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关注选择理由。

师生总结:一个数最高位是十万位,那十万位上的数字是1~9,最小是1,最大是9。这样逐一排除第1、2、4个答案,只选择第3个答案。3.课件出示第8页思考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同桌交流,相互验证答案是否正确。小组内交流。抽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小组质疑。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题意都肯定。

四、反思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自我评价。

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第1课时 整亿数、整万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1,第10页例2,第10页课堂活动,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标】

1.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教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学习例1 前面我们对万以上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听教师说一段话,请你把这段话中的数据快速地写在练习本上,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教师看图介绍中国的相关数据。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面积约9600000平方千米;我国人口众多,2010年人口总数已超过1300000000人。学生听,写出相应的数据。同时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可能出现两种答案:①9600000

1300000000②960万13亿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后面那种答案,教师可以直接板书出后面的答案。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写数方法的异同点。相同点:表示的都是同一个数,大小相等;不同点:第①种方式全用数字表示大数,0很多,既容易写错,也

不方便;第②种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既简单又不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用“亿”和“万”作单位表示大数的简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3.尝试练习。

(1)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抽学生独立回答。201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79260000吨。79260000=()万太阳中心的温度大约是15000000℃。15000000=()万人的脑细胞约有14000000000个。1400000000=()亿2010年,我国布的年产量是80000000000m。80000000000=()亿

(2)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3)总结方法。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4个“0”并写上“万”。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并写上“亿”。4.完成书上例1的“试一试”。(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同桌互查。

(3)全班交流,并要求学生回答: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5.引出并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整亿数、整万数的改写”。

友情提示: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点评: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总结提炼出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再次体会所学知识与现 实生活的必然联系,从而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二、方法运用

1.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引导学生用算式“26万+32万=58万”更方便。友情提示:在算式上一定不要把“万”字省略了。2.课堂活动。

(1)第1题,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学生有不同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小组全班汇报组内错题情况。3.练习二的第1、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同桌互查,组内交流;小组代表汇报组内错题情况并分析错因。4.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4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完成情况。

三、反思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2)掌握这个知识点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醒同学注意? 引导学生注意:整万数和整亿数的改写,改写前后的数一样大;改写后,亿字和万字不能省略。(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2课时 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例

3、例4,第12页课堂活动,练习二第5~10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以及主动参与新知识学习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写有大数的卡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真实的大数一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请认真倾听下面一段话,并指出哪些数是精确数。

课件出示:王小聪的学校有1580名学生,他的身高在170cm左右,在一场科技创新活动中他得到了54000元的奖金,同时他爸爸妈妈这个月辛勤工作一共得到5000多元工资,一家人很开心。

(1)抽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2.引出新课。

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精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每个人的头发根数、我国人口的总数都是一些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求近似数。

[点评: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题材引入教学,让学生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识(一)探究例3 1.请同学们独立看教科书第11页例3的内容,看能否找到求近似数的方法。(1)学生独立看书。

(2)同桌交流。

(3)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2.全班交流。

(1)同学们都经历了独立看书和讨论交流的过程,现在请各小组推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2)小组汇报,其余小组质疑补充。3.师生总结方法。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加上“万”字;千位上的数等于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加上“万”字。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四舍五入”法。

4.讨论:求近似数时,什么情况该“舍”?什么情况该“入”?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形成共识:(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要看千位上的数字,如果千位上的数字小于5,就“舍”尾数加上“万”字;如果千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就“入”,就是向前一位进1,加上“万”字。(2)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万位上的数,千万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亿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加上“亿”字;千万位上的数等于5或者大于5,就向亿位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加上“亿”字。

[点评: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亲身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在此环节中,让学生经历独立看书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自我修正、方法总结等过程,形成知识方法。] 5.方法运用。

教师:同学们通过讨论和交流,对求近似数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大家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完成教科书第11页例3的 “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查,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

(3)小组全班汇报,其余小组质疑并完善答案。(4)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答案并汇报错因。(二)自学例4(1)学生独立完成例4。

(2)全班汇报,教师适当板书:207980-140753≈21万-14万,21万-14万=7万(m2)。(3)追问“21万”和“14万”的来历。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1)教师出示卡片,学生说出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并说出思考过程。

(2)学生独立回答,其余学生判断质疑。(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机会,关注纠错过程。)2.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要求把大数的近似数写在大数的下面。(2)同桌互查。

(3)组内交流形成组内意见。(4)小组全班汇报。3.课件展示。

练习二第5、6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抽学生汇报,其余学生评价,关注错因分析。

[点评:新课标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在学生已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修正自己答案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在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中,你对同学的友情提示是什么?(3)自我评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7~10题,学生做在书上。(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

(3)全班汇报,其余小组评价质疑。

(4)小组成员督促错误同学修正自己的答案。数字编码

第1课时 数字编码(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例1,练习三第1、2、4题。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体会到邮政编码就是一种数字编码。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一些数字编码的规律。【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当地的邮政编码,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以及编码的由来;了解车牌号码。【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知道数字在生活中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你们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编码,谁先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收集的生活中的数字编码。(2)教师也收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课件依次出示。)(3)这些数字编码是怎样来的?有什么排列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字编码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数字编码。

二、探究新知识(一)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图中获取信息。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1)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点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邮政编码由6个数字组成,邮政编码401320中,“40”表示重庆市,“13”表示巴南区,“20”表示鱼洞镇投递所。

(2)你在课前调查的当地邮政编码是多少?各个数字又表示什么意思?(3)及时练习。

课件出示其他部分省市邮政编码,引导学生观察。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 北京市100000成都市610000沈阳市110000 上海市200000石家庄市050000大连市116000 天津市300000太原市030000鞍山市114000 重庆市400000长治县047100抚顺市113000 万州区404100长春市130000哈尔滨市150000 云阳县404500吉林市132000齐齐哈尔市161000(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成长的省级城市或熟悉的几个市、区县、镇的邮政编码,引导学生观察。)通过以上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回答后引导其发现规律:所有的邮政编码都是6位数,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邮政工作人员利用它可以借助机器来识别并分拣信件,这样信件传递的速度就更快。

[点评:该部分设计是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践需要的关系。](二)认识身份证编码(练习三第4题)1.师生游戏。

(1)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教师读一个,教师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是哪个地方的人,相信吗? 试试看。学生读身份证号,教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学生惊叹,跃跃欲试。(2)谁知道教师是怎么猜到的? 引导总结:身份证号码编排有一定的规律。2.身份证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具体意思。

身份证号码一共是18位数,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

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8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末位加了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代表男性。3.及时练习。

(1)学生拿出自己课前调查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每人的出生年月日。(2)猜一猜。

李平的身份证号码是***227,根据这个身份证号码,你认为李平的出生年月是()年()月()日,李平的性别是()。

三、巩固练习1.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抽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评价质疑。(2)从熟悉的电话号码了解信息。

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2.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看题后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抽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评价质疑。(2)用数字编出自己家居住的小区门牌号。学生独立编码,再全班交流。

(3)交流车牌号码,谈谈自己从中了解的信息。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2课时 数字编码(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例2,第16页课堂活动,练习三第3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借助探究学生学籍号的编排方法,初步学会怎样编数字编码。【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在学校调查自己的学籍号,并了解学籍号的编排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昨天学习委员到学校教导处把我们班每个人的学籍号发到了我们手上,并向教导处的教师了解学籍号的编排方法。下面请学习委员介绍自己的学籍号中各个数字表示的具体意思。(学习委员介绍自己的学籍号。)1.学生说出自己学籍号具体表示的意思。(1)抽学生独立说。(2)同桌互说。2.引出课题。

看来数字编码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学籍号中,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数字编码”。板书课题:数字编码(二)。

二、探究例2 刚才了解了我们学校学生学籍号编排规律,下面我们来看看希望小学学籍号又是怎样编排的。

1.课件出示例2的部分信息。

希望小学给每个学生编学籍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学生,用“2”表示女学生。如:2011年入学的第10班的24号学生是男学生,他的学号是1110241。(1)从1202192这个学号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汇报,其余小组质疑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这是2012年入学的第2班的19号女同学。

(2)这个班有45人,最后一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学生尝试编学籍号,教师巡视。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得出正确答案:1202451。

(3)按照例题的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学号,再与同学交流。学生独立思考。

同桌交流学号代表的信息。全班交流。

三、方法运用

1.课堂活动第1题。

分组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组内同学编学号。(1)各组合作,教师参与小组讨论。(2)小组在全班汇报。2.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看来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我们再找找身边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1)抽学生回答。

(2)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数字编码。

数学书的条形码,银行卡卡号,借书卡卡号等。3.练习三第3题。

教师:看来借书卡号中也用到数字编码,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借书卡号又是怎样编号的。课件出示练习三第3题。

宏达小学学生借书卡的卡号由8位数字(依次为4位入学年份,2位班级,2位学号)编成。如:2012年入学的3班的18号学生,卡号是20120318。

(1)从20100541这个借书卡卡号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2)按此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借书卡的卡号,同桌互说卡号的信息。学生独立编借书卡号,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点评: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人人参与,这样既突出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理解、参与、热爱数学。]

四、实践运用

(1)课件出示:天府商务宾馆有两层客房大楼,分别是9层楼和15层楼,每层楼都有20个房间。你认为宾馆应该怎样为房间编号,才能使旅客拿到房间钥匙就能明白房间的具体位置。请你尝试为每层客房大楼的房间编号。(2)学生看题后,独立思考。(3)同桌交流。

(4)全班展示。(关注编号的理由。)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用计算器计算

第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例1,第18页例2,第20页课堂活动,练习四第2、5、6题。【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及功能,能借助计算器计算。

2.通过对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让学生体会计算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重、难点】

认识计算器,知道计算器主要键的功能,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准备一个计算器,并了解各个键的功能。【教学过程】

一、学情调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一个计算器。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对于计算器,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陈述中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便确定教学起点。)2.引入课题。

(1)多媒体出示一些有关计算器的发展史资料。出示各种形状和款式的计算器,让学生认一认,并且说明这些都是计算器。(2)对于计算器,你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并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自主探究,认识计算器

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计算器,对照教科书第17页的计算器介绍,了解计算器每一个键的功能。计算器一般由几个部分构成?计算器上有几个键?它们各有什么功能?(1)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操作。

(2)同桌相互介绍各自计算器各个键的名称以及功能。(3)组内介绍。(4)全班交流总结。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多媒体呈现下面内容:计算器一般由电源及开关、显示屏、键盘和内部电路等部分构成。

ON/C是开机键,按一下这个键,就接通计算器电源,还有清屏的作用。OFF是关机键,按一下这个键,就切断电源。

+-×÷是四则运算键,01„9是数字键,C.CE是清除数据键。教师适当板书。

三、用计算器计算(一)例1:用计算器输数

1.教师说数,学生在计算器上输出相应的数据。2.说一说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有可能出现不同方法。

(3)全班汇报总结:按C.CE,清除18153,再输入18163。也可 以按开机键重新输入。

3.及时练习:第18页“试一试”,把下面的数输入计算器。(二)例2:购物,用计算器计算 1.出示例2情境图。

(1)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2)同桌交流按键步骤。(3)全班交流,总结步骤。

先按开机键,再按数字键3670,再按+键,再按数字键2488,最后按=键。2.完成第19页“算一算”。

(1)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2)同桌交流并校正答案。

(3)全班交流,请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按键过程。(学生边说边演示。)(4)错误同学修正答案,汇报错因。

3.质疑:如果用计算器做完第1道题后,再做第2道题时,又该如何按键呢?(1)抽学生说出自己处理的办法。

(2)引导学生总结:做完一次计算,就要按一次开机键,把显示屏 上的数据清除为“0”,再做下一道题。

四、练习

1.第20页的课堂活动。

(1)第1题:在计算器上找出开机键和清除键。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说,全班汇报。(2)第2题:我报数,你计算。①教师报数,学生计算。

35680+9872

5632+7895

10260-3809 ②同桌报数计算。(控制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2.练习四第2、5、6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小组代表汇报组内情况。

五、课堂作业 课件出示下面题。1.填一填。

计算器一般由()、()、()、()、()等部分构成。2.填表。

把计算器计算7375+5483的过程填写在下表。按

键显

示 3.想一想。

小明把2891+9375输成2891+9315,要得到正确结果,应该怎么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更正。

六、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在这节内容中,你对同学的友情提示是什么?(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2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3,练习四第1、3、4、7、8题。【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快速、正确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并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体会到了计算器在我们生活中的计算方面能够带来很大方便。这节课我们将再次体会计算器计算的快捷。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独立尝试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1)学生独立尝试。

(2)小组交流形成组内意见。(3)全班交流(关注按键步骤)。

请学生在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解说按键过程。先按数字健7930,再按+键,再按数字健8785,再按-键,再按数字健13600,最后按=键。

[点评:这道例题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为此教师应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完成例题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2.质疑:在什么情况下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 看来计算器确实是我们计算的好帮手,那我们每一次的计算都用计算器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抽学生回答。(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可能是:每一次计算用计算器都快捷。

也可能是:不一定,如果计算比较简单,我们能够口算,那口算一定比计算器快捷。引导学生小结:只有在数比较大的情况下,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3.学生再次体会计算器计算大数时的快捷。课件出示“算一算”。

4251+23096

86408-51266 1680+9275-732825736-8690+2673(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统计计算最快又全对的同学。(3)学生自评速度慢和做错的原因。4.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刚才我们用计算器做了很多大数的加、减法,那你们还能用计算器快速计算乘、除法吗? 课件出示:15649×9

78342÷6 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按键过程和结果。

三、练习应用

1.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3、4题。(答案写在书上。)(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3)全班交流正确答案。

(4)学生修正自己的答案,查找原因。

(5)讨论:如何做到又快又对?(按键正确,专注完成。)2.完成练习四第7、8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2)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3)全班交流正确答案。

四、全课总结

(1)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新收获?(2)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4)自我评价。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整理与复习第1~3题,练习五第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万以上的数和比较数的大小。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自主复习、合作交流中,形成知识网络。【教学重、难点】

1.数位顺序表的掌握,读写数的方法。

2.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研读教科书第1~8页,自主整理复习“万以上数的读写”知识。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第1~8页,要求学生利用板块式复习法(将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确定知识板块,并根据知识板块再进行知识细化复习,并辅以实例举证)自主整理复习“万以上数的读写”内容,并用作业纸或图画纸以数学小报的形式进行书面呈现。

[点评:四年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分类整理能力,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其能举一反三,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汇报交流,形成“万以上数的读写”知识板块体系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对“万以上数的读写”这一章节进行复习和整理(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写整理与复习。),大家课前已经进行了自主整理,那谁来告诉我们“万以上数的读写”这个章节究竟学习了哪些知识板块? 学生:万以上数的读法,万以上数的写法,数的大小比较。

教师:还有一个关键知识,它贯穿这3个知识板块的始终,谁知道是什么? 学生:数位顺序表。教师板书知识板块图:

三、分板块复习,细化知识体系,强化认知结构(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计数单位。

你了解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2.数位。

(1)你知道有哪些数位呢?(2)万位在哪?还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找到万位呢?学生:右边起第五位,计数单位“万”对应的数位就是万位。

(3)那亿位在哪里?学生:右边起第9位。3.小结。

这些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就是数位。让学生一起说一说完整的数位。谁来说说数级是怎么分的。(每4位1级。)(二)复习数的读写法 1.万以上的数的读法。

(1)对照数位顺序表,谁来说一说万以上的数的读法是怎样的?并举例说明。

学生:先读亿级的数,再读万级的数,最后是个级。如:35651,读作:三万五千六百五十一。(2)当数中有0的时候怎么读呢? 学生: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1个“零”。如: 307000400,读作:三亿零七百万零四百。(3)练习读数:5204,52040000,520400000。①读一读这3个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这3个数中的“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万以上数的写法。

(1)对照数位顺序表,谁来说一说万以上数的写法是怎样的?并举例说明。

学生: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是个级。如: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写作:432551。(2)当数中有0的时候怎么写呢? 学生: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如:二亿零八万,写作:200080000。(3)练习写数:三千零三万零三百零三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温馨提示:在读写数时,多使用数位顺序表进行对照读写,直到熟练方可直接读写。(三)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被遮住一部分的两个多位数:8562300和18562300,你能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说一说理由。学生说出三种可能性:如果两个数不相同,哪个数位多,哪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边第一位(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第一位大,哪个数就大,依次类推„„最后一种可能就是它们的位数相同,每位上的数也一样大,那么这两个数就同样大。试一试:8562300○18562300。分板块细化复习时,教师要随机板书学生汇报的要点,形成板块知识整理图(详见板书)。

[点评:在学生形成知识板块时,再对每个知识板块进行深入细致的整理与复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辅以练习进行应用巩固,加强知识的内化。]

四、巩固深化

第22页整理与复习第1~3题。

五、反思总结

(1)谈谈你今天最大的收获。(2)你最想提醒同学们的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1~5题。

第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整理与复习第4、5题,练习五第6~10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掌握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2.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件出示)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并订正。)(1)万级上的数位有万、十万、百万和千万。

()(2)比最大的四位数多1的数是最小的五位数。()(3)一亿四千零五万二千三百,写作:14052300。()2.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0708000000 3.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二、复习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1.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

(1)课件出示70000,你能把它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吗?(7万)你是怎么想的?出示:8万,能把它改回以1做单位的数吗?(80000)那8亿呢?(2)小结方法:表示整万的数:去掉万位后面的4个“0”并写上“万”字。表示整亿的数: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并写上“亿”字。

(3)练习: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0900000000 2.求近似数的方法。(1)课件出示数轴。

①这里把7万和8万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中间平均分成10份,这些点表示几? 学生:71000,72000,73000,„

②7万和8万之间还会有哪些数呢,能举几个例子吗? ③你觉得哪些数接近7万,哪些数接近8万? 学生:„„接近7万,„„接近8万。

教师:接近7万是一个近似数,就用约等号来连接。

教师:谁能说一个范围把数轴上所有接近7万的数都概括进去呢? 学生:小于75000。

教师:为什么是75000?(课件显示范畴)还有哪些也接近7万呢?(课件延伸左边。)教师:哪些接近8万?(课件延伸右边。)教师:刚才我们直接观察数轴找到了这4个数的近似数,其实是运用了哪种方法?(四舍五入法。)教师:什么是四舍五入法?谁来说一说? ④小结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通常省略尾数的最高位,比5小,省去尾数;是5或比5大,省略尾数后向前一位进1,最后写上“万”或“亿”。(2)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近似数。1063800 996007 1930000000 390000000

三、复习用计算器计算

1.课件出示计算器界面,请学生对计算器功能键进行逐一介绍。2.用计算器计算。

7805+5341+1956

602890-55034+22001 25680-7335—8249314827+65091-63802 分组练习,比一比,看哪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3.用计算器计算,找出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12345679×36= 12345679×45=12345679×54= 12345679×63=12345679×72= 12345679×81= 4.出示题组。

第1组

第2组

4×61

620÷36×24 210÷7

520+208×58 60+42

321-7824÷48 59-20

63360÷30-798 教师:同学们,这些题是否都要用计算器计算? 观察、分析、交流(第一组计算比较简单,不用计算器;第二组计算比较复杂,用计算器能又快又正确地计算)。学生选择计算方法计算出上面两组算式的结果。

[点评:前面3道练习题充分让学生感受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第4道题让学生发现有的计算可以不用计算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复习数字编码

我们已经知道,数字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请利用学过的编码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

(1)你所在地区的区号是(),你的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是()。

(2)一位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是:***918,这位公民的出生日期是()年()月()日,性别是()。

(3)在本学期期中考试时,景区一小四年级1班的32号同学的考号为“14132”,则景区一小五年级2班的15号同学的考号是()。考号为“11305”的同学是()。

(4)如果男学生用1表示,女学生用2表示,学籍号200941231表示该同学是2009年入学,现在是四年级1班23号学生,该同学是一名男学生,请你根据这个数字编码给自己编一个学籍号是()。

五、巩固深化

1.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6)约等于3亿的数(7)约等于10亿的数 2.思考题。

一个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得到是380万,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六、反思总结

(1)谈谈你今天最大的收获。(2)你最想提醒同学们的是什么?

七、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6~10题。

综合与实践:三峡工程中的大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综合与实践“三峡工程中的大数”。【教学目标】

1.通过三峡工程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大数的读写、比较、改写、计算,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收集资料,使学生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4.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2.对大数具体的感受。【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计算器,社会实践调查表。【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通过网络、电话、询问等方式,完成下表(三峡工程数据调查表)。三峡工程数据调查表 班

收集形式

数据类型

数据内容

我的收获与想法

二、情境引入

播放雄伟的三峡工程图片或动画。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对,这就是三峡大坝,今天我们

就一起去认识三峡工程中的大数(板书课题:三峡工程中的大数)。

三、展示课前收集情况

课前,同学们自己去收集了许多三峡工程的数据,现在请同学来 展示自己调查的情况。学生展示:(1)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2)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是全世界最大的(装机容量)水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万千瓦。

(3)水电站大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库长600余千米。

(4)2010年7月,三峡电站机组实现了电站1820万千瓦满出力168运行试验目标(日发电量可突破4.3亿千瓦时)。1949年,中国总发电量仅为43亿千瓦时。„„

四、对三峡工程大数据的综合实践运用(一)工程建设数据

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一亿三千四百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二千八百万立方米,耗用钢材五十九万吨。水库总面积十亿八千四百万平方米,总库容三百九十三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二百二十一亿五千万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1.在作业本上写出上面的数据。

134000000m3;28000000m3;590000吨;1084000000m2;39300000000m3;22150000000m3。

2.将上面写出的数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34000000m3=13400万m3;28000000m3=2800万m3;590000吨=59万吨;

1084000000m2=108400万m2;39300000000m3=393亿m3;22150000000m3=2215000万m3。3.说一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学生:三峡工程建设数据巨大,耗资巨大,工程雄伟„„

(二)资金投入数据 课件出示: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的静态投资概算,枢纽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50090000000元,移民工程静态总投资为40000000000元,输变电工程静态总投资32374000000元(以上均为1993年价格)。1.读出上面的数据。

枢纽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五百亿九千万元;移民工程静态总投资为四百亿元;输变电工程静态总投资为三百二十三亿七千四百万元。2.比一比,哪个工程静态投资多?哪个工程静态投资少? 学生:因为50090000000>40000000000>32374000000,所以枢 纽工程静态投资多,输变电工程静态投资少。3.算一算,三项工程静态总投资约多少亿元? 50090000000元≈501亿元 40000000000元=400亿元 32374000000元≈324亿元

501亿+400亿+324亿=1225亿元

答:三项工程静态总投资约是1225亿元。4.说一说你的感受与想法。学生:投资巨大,工程量大„„(三)发电量数据

课件出示:2012年,三峡水电站发电量约981亿千瓦时,是大亚湾核电站的5倍,是葛洲坝水电站的10倍。

(1)请用计算器算一算大亚湾核电站2012年发电量大约是多少亿千瓦时?葛洲坝水电站2012年发电量大约是多少亿千瓦时?(2)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四)环保数据

课件出示:三峡水电开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清洁能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截至2012年年底,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量6291亿千瓦时。按平均发电能耗每千瓦时约300克标准煤计算,三峡工程的水电部分累计节煤超过2亿吨,累计减排二氧化碳(CO2)5.5亿吨以上。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点评:通过对三峡工程各类数据的读写、比较、改写、计算等,让学生充分体会三峡工程的投资巨大,工程量大,以达到学生充分感受大数的应用性和必要性。]

五、反思交流,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哪些感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实践作业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面积是179968000平方千米;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面积是4400万平方千米;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面积是17075870平方千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长度是6671千米。

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把它记在数学日记或小报中。

用计算器计算

第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例1,第18页例2,第20页课堂活动,练习四第2、5、6题。【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及功能,能借助计算器计算。

2.通过对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让学生体会计算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重、难点】

认识计算器,知道计算器主要键的功能,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准备一个计算器,并了解各个键的功能。【教学过程】

一、学情调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一个计算器。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对于计算器,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陈述中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便确定教学起点。)2.引入课题。

(1)多媒体出示一些有关计算器的发展史资料。

出示各种形状和款式的计算器,让学生认一认,并且说明这些都是计算器。(2)对于计算器,你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并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自主探究,认识计算器

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计算器,对照教科书第17页的计算器介绍,了解计算器每一个键的功能。计算器一般由几个部分构成?计算器上有几个键?它们各有什么功能?(1)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操作。

(2)同桌相互介绍各自计算器各个键的名称以及功能。(3)组内介绍。(4)全班交流总结。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多媒体呈现下面内容:计算器一般由电源及开关、显示屏、键盘和内部电路等部分构成。

ON/C是开机键,按一下这个键,就接通计算器电源,还有清屏的作用。OFF是关机键,按一下这个键,就切断电源。+-×÷是四则运算键,01„9是数字键,C.CE是清除数据键。教师适当板书。

三、用计算器计算(一)例1:用计算器输数

1.教师说数,学生在计算器上输出相应的数据。

2.说一说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1)学生独立思考。(2)同桌交流,有可能出现不同方法。(3)全班汇报总结:按C.CE,清除18153,再输入18163。也可以按开机键重新输入。3.及时练习:第18页“试一试”,把下面的数输入计算器。(二)例2:购物,用计算器计算

1.出示例2情境图。(1)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2)同桌交流按键步骤。(3)全班交流,总结步骤。先按开机键,再按数字键3670,再按+键,再按数字键2488,最后按=键。2.完成第19页“算一算”。

(1)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2)同桌交流并校正答案。

(3)全班交流,请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按键过程。(学生边说边演示。)(4)错误同学修正答案,汇报错因。

3.质疑:如果用计算器做完第1道题后,再做第2道题时,又该如何按键呢?(1)抽学生说出自己处理的办法。

(2)引导学生总结:做完一次计算,就要按一次开机键,把显示屏上的数据清除为“0”,再做下一道题。

四、练习

1.第20页的课堂活动。

(1)第1题:在计算器上找出开机键和清除键。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说,全班汇报。(2)第2题:我报数,你计算。①教师报数,学生计算。

35680+9872

5632+7895

10260-3809 ②同桌报数计算。(控制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2.练习四第2、5、6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小组代表汇报组内情况。

五、课堂作业 课件出示下面题。1.填一填。

计算器一般由()、()、()、()、()等部分构成。2.填表。

把计算器计算7375+5483的过程填写在下表。按

键显

示 3.想一想。

小明把2891+9375输成2891+9315,要得到正确结果,应该怎么办?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更正。

六、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在这节内容中,你对同学的友情提示是什么?(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2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3,练习四第1、3、4、7、8题。【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快速、正确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并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体会到了计算器在我们生活中的计算方面能够带来很大方便。这节课我们将再次体会计算器计算的快捷。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独立尝试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1)学生独立尝试。

(2)小组交流形成组内意见。(3)全班交流(关注按键步骤)。

请学生在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解说按键过程。先按数字健7930,再按+键,再按数字健8785,再按-键,再按数字健13600,最后按=键。

[点评:这道例题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为此教师应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完成例题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2.质疑:在什么情况下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 看来计算器确实是我们计算的好帮手,那我们每一次的计算都用计算器吗?学生独立思考后抽学生回答。(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可能是:每一次计算用计算器都快捷。也可能是:不一定,如果计算比较简单,我们能够口算,那口算一定比计算器快捷。

引导学生小结:只有在数比较大的情况下,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3.学生再次体会计算器计算大数时的快捷。课件出示“算一算”。

4251+23096

86408-51266 1680+9275-732

825736-8690+2673(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统计计算最快又全对的同学。(3)学生自评速度慢和做错的原因。4.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刚才我们用计算器做了很多大数的加、减法,那你们还能用计算器快速计算乘、除法吗? 课件出示:15649×9

78342÷6 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按键过程和结果。

三、练习应用

1.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3、4题。(答案写在书上。)(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3)全班交流正确答案。

(4)学生修正自己的答案,查找原因。

(5)讨论:如何做到又快又对?(按键正确,专注完成。)2.完成练习四第7、8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2)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3)全班交流正确答案。

四、全课总结

(1)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新收获?(2)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4)自我评价。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整理与复习第1~3题,练习五第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万以上的数和比较数的大小。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自主复习、合作交流中,形成知识网络。【教学重、难点】

1.数位顺序表的掌握,读写数的方法。

2.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研读教科书第1~8页,自主整理复习“万以上数的读写”知识。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第1~8页,要求学生利用板块式复习法(将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确定知识板块,并根据知识板块再进行知识细化复习,并辅以实例举证)自主整理复习“万以上数的读写”内容,并用作业纸或图画纸以数学小报的形式进行书面呈现。

[点评:四年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分类整理能力,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其能举一反三,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汇报交流,形成“万以上数的读写”知识板块体系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对“万以上数的读写”这一章节进行复习和整理(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写整理与复习。),大家课前已经进行了自主整理,那谁来告诉我们“万以上数的读写”这个章节究竟学习了哪些知识板块? 学生:万以上数的读法,万以上数的写法,数的大小比较。

教师:还有一个关键知识,它贯穿这3个知识板块的始终,谁知道是什么? 学生:数位顺序表。教师板书知识板块图:

三、分板块复习,细化知识体系,强化认知结构(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计数单位。

你了解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2.数位。

(1)你知道有哪些数位呢?(2)万位在哪?还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找到万位呢? 学生:右边起第五位,计数单位“万”对应的数位就是万位。(3)那亿位在哪里? 学生:右边起第9位。3.小结。

这些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就是数位。让学生一起说一说完整的数位。谁来说说数级是怎么分的。(每4位1级。)(二)复习数的读写法 1.万以上的数的读法。

(1)对照数位顺序表,谁来说一说万以上的数的读法是怎样的?并举例说明。

学生:先读亿级的数,再读万级的数,最后是个级。如:35651,读作:三万五千六百五十一。(2)当数中有0的时候怎么读呢? 学生: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1个“零”。如: 307000400,读作:三亿零七百万零四百。(3)练习读数:5204,52040000,520400000。①读一读这3个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这3个数中的“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万以上数的写法。

(1)对照数位顺序表,谁来说一说万以上数的写法是怎样的?并举例说明。

学生: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是个级。如: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写作:432551。(2)当数中有0的时候怎么写呢? 学生: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如:二亿零八万,写作:200080000。

(3)练习写数:三千零三万零三百零三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温馨提示:在读写数时,多使用数位顺序表进行对照读写,直到熟练方可直接读写。(三)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被遮住一部分的两个多位数:8562300和18562300,你能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说一说理由。

学生说出三种可能性:如果两个数不相同,哪个数位多,哪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边第一位(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第一位大,哪个数就大,依次类推„„最后一种可能就是它们的位数相同,每位上的数也一样大,那么这两个数就同样大。试一试:8562300○18562300。

分板块细化复习时,教师要随机板书学生汇报的要点,形成板块知识整理图(详见板书)。

四、巩固深化

五、反思总结

(1)谈谈你今天最大的收获。(2)你最想提醒同学们的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1~5题。

第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整理与复习第4、5题,练习五第6~10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掌握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2.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件出示)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并订正。)(1)万级上的数位有万、十万、百万和千万。

()(2)比最大的四位数多1的数是最小的五位数。()(3)一亿四千零五万二千三百,写作:14052300。()2.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0708000000 3.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二、复习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1.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

(1)课件出示70000,你能把它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吗?(7万)你是怎么想的?出示:8万,能把它改回以1做单位的数吗?(80000)那8亿呢?(2)小结方法:表示整万的数:去掉万位后面的4个“0”并写上

“万”字。表示整亿的数: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并写上“亿”字。(3)练习: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0900000000 2.求近似数的方法。(1)课件出示数轴。

①这里把7万和8万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中间平均分成10份,这些点表示几? 学生:71000,72000,73000,„

②7万和8万之间还会有哪些数呢,能举几个例子吗? ③你觉得哪些数接近7万,哪些数接近8万? 学生:„„接近7万,„„接近8万。

教师:接近7万是一个近似数,就用约等号来连接。

教师:谁能说一个范围把数轴上所有接近7万的数都概括进去呢? 学生:小于75000。

教师:为什么是75000?(课件显示范畴)还有哪些也接近7万呢?(课件延伸左边。)教师:哪些接近8万?(课件延伸右边。)教师:刚才我们直接观察数轴找到了这4个数的近似数,其实是运用了哪种方法?(四舍五入法。)教师:什么是四舍五入法?谁来说一说? ④小结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通常省略尾数的最高位,比5小,省去尾数;是5或比5大,省略尾数后向前一位进1,最后写上“万”或“亿”。(2)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近似数。1063800 996007 1930000000 390000000

三、复习用计算器计算

1.课件出示计算器界面,请学生对计算器功能键进行逐 一介绍。

2.用计算器计算。

7805+5341+1956

602890-55034+22001 25680-7335—8249314827+65091-63802 分组练习,比一比,看哪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3.用计算器计算,找出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54=

12345679×63=

12345679×72=

12345679×81= 4.出示题组。

第1组

第2组 4×61

620÷36×24 210÷7

520+208×58 60+4

2321-7824÷48 59-20

63360÷30-798 教师:同学们,这些题是否都要用计算器计算? 观察、分析、交流(第一组计算比较简单,不用计算器;第二组计 算比较复杂,用计算器能又快又正确地计算)。学生选择计算方法计算出上面两组算式的结果。

四、复习数字编码

我们已经知道,数字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请利用学过的编码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

(1)你所在地区的区号是(),你的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是()。

(2)一位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是:***918,这位公民的出生日期是()年()月()日,性别是()。

(3)在本学期期中考试时,景区一小四年级1班的32号同学的考号为“14132”,则景区一小五年级2班的15号同学的考号是()。考号为“11305”的同学是()。

(4)如果男学生用1表示,女学生用2表示,学籍号200941231表示该同学是2009年入学,现在是四年级1班23号学生,该同学是一名男学生,请你根据这个数字编码给自己编一个学籍号是()。

五、巩固深化

1.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6)约等于3亿的数(7)约等于10亿的数 2.思考题。

一个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得到是380万,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六、反思总结

(1)谈谈你今天最大的收获。(2)你最想提醒同学们的是什么?

七、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6~10题。综合与实践:三峡工程中的大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综合与实践“三峡工程中的大数”。【教学目标】

1.通过三峡工程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大数的读写、比较、改写、计算,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收集资料,使学生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4.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2.对大数具体的感受。【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计算器,社会实践调查表。【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通过网络、电话、询问等方式,完成下表(三峡工程数据调查表)。三峡工程数据调查表 班

收集形式

数据类型

数据内容

我的收获与想法

二、情境引入

播放雄伟的三峡工程图片或动画。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对,这就是三峡大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三峡工程中的大数(板书课题:三峡工程中的大数)。

三、展示课前收集情况

课前,同学们自己去收集了许多三峡工程的数据,现在请同学来 展示自己调查的情况。学生展示:(1)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2)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是全世界最大的(装机容量)水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万千瓦。

(3)水电站大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库长600余千米。

(4)2010年7月,三峡电站机组实现了电站1820万千瓦满出力168运行试验目标(日发电量可突破4.3亿千瓦时)。1949年,中国总发电量仅为43亿千瓦时。„„

四、对三峡工程大数据的综合实践运用(一)工程建设数据

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一亿三千四百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二千八百万立方米,耗用钢材五十九万吨。水库总面积十亿八千四百万平方米,总库容三百九十三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二百二十一亿五千万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1.在作业本上写出上面的数据。

134000000m3;28000000m3;590000吨;1084000000m2;39300000000m3;22150000000m3。

2.将上面写出的数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34000000m3=13400万m3;28000000m3=2800万m3;590000吨=59万吨;

1084000000m2=108400万m2;39300000000m3=393亿m3;22150000000m3=2215000万m3。3.说一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学生:三峡工程建设数据巨大,耗资巨大,工程雄伟„„ •84•

(二)资金投入数据

课件出示: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的静态投资概算,枢纽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50090000000元,移民工程静态总投资为40000000000元,输变电工程静态总投资为32374000000元(以上均为1993年价格)。1.读出上面的数据。

枢纽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五百亿九千万元;移民工程静态总投资为四百亿元;输变电工程静态总投资为三百二十三亿七千四百万元。2.比一比,哪个工程静态投资多?哪个工程静态投资少? 学生:因为50090000000>40000000000>32374000000,所以枢纽工程静态投资多,输变电工程静态投资少。

3.算一算,三项工程静态总投资约多少亿元? 50090000000元≈501亿元

40000000000元=400亿元

32374000000元≈324亿元 501亿+400亿+324亿=1225亿元

答:三项工程静态总投资约是1225亿元。4.说一说你的感受与想法。学生:投资巨大,工程量大„„(三)发电量数据

课件出示:2012年,三峡水电站发电量约981亿千瓦时,是大亚湾核电站的5倍,是葛洲坝水电站的10倍。

(1)请用计算器算一算大亚湾核电站2012年发电量大约是多少亿千瓦时?葛洲坝水电站2012年发电量大约是多少亿千瓦时?(2)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四)环保数据

课件出示:三峡水电开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清洁能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截至2012年年底,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量6291亿千瓦时。按平均发电能耗每千瓦时约300克标准煤计算,三峡工程的水电部分累计节煤超过2亿吨,累计减排二氧化碳(CO2)5.5亿吨以上。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点评:通过对三峡工程各类数据的读写、比较、改写、计算等,让 学生充分体会三峡工程的投资巨大,工程量大,以达到学生充分感受 大数的应用性和必要性。]

五、反思交流,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哪些感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实践作业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面积是179968000平方千米;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面积是4400万平方千米;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面积是17075870平方千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长度是6671千米。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把它记在数学日记或小报中。

二、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加减法的关系

第1课时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主题图,第28页例1,第28页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六第1、2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2.能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

1.出示单元主题图,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知识内容。2.分段出示情境。

动物园里有成年大熊猫17只,熊猫宝宝18只,一共有35只熊猫。

提问: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选取其中两个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 大熊猫有17只,熊猫宝宝有18只,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一共有35只熊猫,其中大熊猫有17只,熊猫宝宝有多少只? 一共有35只熊猫,其中熊猫宝宝有18只,大熊猫有多少只? 根据学生问题会出现3个算式:17+18=35(只)

35-17=18(只)

35-18=17(只)[点评:划定问题要求,防止学生天马行空的提问,很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识体系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1.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当有部分学生举手时,引导:请在小组内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同学听,记录员请把同学的发现简单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并展示:(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一些发现。)(1)3个算式的数据都相同,就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两个减法算式。(2)加法的和在减法中是被减数。

(3)加法中的一个加数在减法中成了减数或者差。„„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展示板书。

[点评:给学生思考时间,有利于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示:(1)这3个算式究竟有没有相互的关系?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能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简要说明吗?(2)第1个算式用“加数+加数=和”来描述,那第2个减法算式你还能用加数、和来描述吗? [点评:教师适当提示是教学重点落实的关键,达到帮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的目的。] 学生可能会说:原来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就是加法算式中的和,减法算式中的减数或者差就是加法算式中的两个加数。4.归纳总结。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以上5个关系式。5.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加法和减法之间还存在什么其他的关系呢?(1)小组交流。

(2)教师适时提示:可以请教科书帮忙,看看书上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吗? 记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点评:难点知识安排小组合作,重点体会什么是“逆运算”,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小试牛刀,巩固新知识 1.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先说第一个算式,学生说出另外两个算式,然后同桌互说。2.课堂活动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数,再议一议是怎样算出来的。注意让学生对思考方法进行表述,以强化和检验学生对加减法关系的理解。如:()-56=120,想括号里的数是被减数,根据“被减数=差+减数”可知括号里的数是120+56=176,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安排全班交流。

[点评:课堂活动教师先扶再放,议一议、说一说,起到既复习又练习的作用。]

四、总结梳理,形成学法

(1)总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都掌握了哪些数学知识?(教师最好指着黑板板书,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与归纳整理。)你还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请回家后把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讲给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听。(2)作业:完成练习六第1、2题。第2课时 加减法关系的运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练习六第3~7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加减法关系的理解。2.能熟练地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相关问题。3.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对新知识回顾的相关知识点、基础练习题及拓展练习题。【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2)加减法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适时出示: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师鼓励:今天就看同学们能不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点评:以复习引入,引起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忆,同时对完成后面的练习有很大帮助。]

二、基本练习

1.()+560=800

65+()=100

()-248=31

295-()=153 练习要求:(1)先独立填完。

(2)抽4个学生汇报:该题是运用加减法之间的什么关系计算出来的? 2.完成练习六第3题。练习要求:(1)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特别强调要按列计算。)(2)教师抽几个学生汇报。每个学生汇报一列的每道题的算法和计算依据,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发现:两个加数的和在减法里是被减数,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差就是另一个加数。3.完成练习六第4题。练习要求:(1)抽4个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台下独立完成。

(2)利用学生板演的情况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引导学生体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并掌握不同的验算方法。

[点评:这组练习设计的目的是对加减法关系的巩固和运用,同 时,也让学生知道怎样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练习要求:(1)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线段图帮助理解,独立列式计算。

(2)抽学生列式计算,并利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2.完成练习六第6题。练习要求:(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为什么要这样算? 3.完成练习六第7题。练习要求:(1)独立解决一共要多少元?提出至少两个问题并解答。(注意提醒学生多余条件不参与计算。)(2)汇报交流: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不能解决,教师也不必硬性要求学生解决。

[点评:这组题都是采用“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列式?为什么这样算?”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

四、拓展应用

爷爷家果园丰收了,上午摘苹果697千克,下午摘苹果762千克,这一天摘了多少千克苹果? 练习要求:(1)列式计算。

(2)改编成两道运用减法计算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五、反思总结

通过练习,你认为运用加减法关系进行练习时,特别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加法运算律

第1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例

1、例2,第31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第 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含义,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学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 动物园要进行有趣的口算比赛,看看都有哪些题目。(课件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12+25=

25+12=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1200+650=

650+1200= 小松鼠怎么算得这么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点评:以问题“小松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引入,引起学生急于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识体系 1.教学例1。

(1)算一算:根据刚才的情境图,先自己算一算。

(2)议一议:小组讨论交流:小松鼠为什么算得这样快?它究竟用了什么办法很快就算出来了,小松鼠的计算方法和你的计算方法一样吗?(3)说一说:小组汇报。

学生回答,课件呈现:12+25=37

25+12=37

500+300=800

300+500=800

30+20=50

20+30=50

1200+650=1850

650+1200=1850 引导学生回答:小松鼠的方法是只算左边一列,右边一列就不用算了。教师追问:为什么不用算了?学生回答:因为加数都一样,只是他们的位置交换了。

教师要再次追问:位置交换了,和就真的不变吗?当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教师提示:请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板书: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教师继续提问:这些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都是加法题,都有两个加数。(4)理一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完整: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提问:像这样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真的不变吗?请在小组内举例验证。学生验证后发现结论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这时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律。(5)抽象概括。

提问:既然和不变,那么我们可以用等号把两个式子连在一起吗? 引导学生写出:12+25=25+12

500+300=300+500

„„

提问:像这样的式子多吗?能写完吗?可是,如果我想写完怎么办?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实现我的愿望?学生思考后教师提示:我们能用字母来代替这些数吗?怎样代替呢? 学生会出现多种表示方式,教师继续提示:在一个算式中,每个数只能用一个字母来代替。总结得出:如12+25=25+12中,12用a表示,25用b表示,替换得出:a+b=b+a。(黑板板书)小结:我们用文字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但如果我们用刚才总结得出的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就简单多了,请看着a+b=b+a,说说加法交换律。这就是加法交换律的字母表示法,学生记一记。

[点评:整个例1采用议、说、理、概括的线索安排学习活动,学生学习思路会非常清晰,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更加深刻。] 2.教学例2。

刚才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的前提是两个数相加,那如果是三个数相加呢,和还会相等吗? 出示例2:3个年级共有多少学生?信息呈现三年级有89人,二年级有86人,一年级有114人。(1)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提问:要求3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89+86+114(2)算一算:学生呈现最多的计算方法:(89+86)+114 =175+114 =289(人)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引导得出:89+(86+114)

=89+200

=289(人)(如果学生出现其他算法,教师给予肯定,但不板书出来。)(3)议一议:对比两种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4)小组汇报: 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相同的,第一个算式是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第二个算式是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和都是一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要点:“三个数”“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 “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和不变”。)教师:既然和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一个等号来连接吗?引导学生写出:(89+86)+114=89+(86+114)(板书)教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还能举例说明吗?如:(3+4)+5=3+(4+5)„„ 归纳得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者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5)抽象概括:(89+86)+114=89+(86+114)(3+4)+5=3+(4+5)„„

提问:像这样的式子还有很多,我们能例举完吗?能不能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式子呢? 引导学生得出:(a+b)+c=a+(b+c),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学生记忆加法结合律。)(6)反馈:我们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究竟有什么用? 请算一算下面两道题:(153+315)+85,153+(315+85)。分两组同学算,第1组算前面一道,第2组算后面一道。这时出现冲突,第1组的同学不愿意了,觉得这样不公平。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公平? 学生回答:因为后面一个算式简便,315+85=200,能够凑成整百数,我们能很快口算出来。

教师及时肯定:对,像这样能凑成整十数、整百数的,我们叫作凑整(板书:凑整)。看来,利用加法结合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这就是我们学习加法结合律带给我们的好处。

[点评:以算、议、汇报、反馈为线索安排学习活动,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字母表现形式,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凑整,明白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简便。]

三、小试牛刀,巩固新知识 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四、总结梳理,形成学法

这节课我们都认识了哪些新朋友?认识这些新朋友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请把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回家告诉爸爸妈妈。

五、作业

练习七第1题。(完成在书上)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页例3,第32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七第2~6题。【教学目标】

1.加深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能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2.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昨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能用字母表示它们吗?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我们学习了这些新朋友有什么好处?(能进行简便运算。)现在 我考考你们,看你们对昨天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2.出示练习。(1)填空。

360+279=()+360

125+()=79+125 58+25+42=58+()+25 368+274+126=368+(+)(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2+69+31

168+32+246

152+227+173

385+15+87+13 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全班订正。

[点评:以复习引入,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与运用。]

二、探索新知识

我们知道,加法结合律能使我们的计算简便,那如果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同时使用,能使我们的计算简便吗? 1.教学例3。

出示教科书第31页例3的情境图:3个班为残疾儿童捐款,一班捐了113元,二班捐了96元,三班捐了87元。

(1)理解题意: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2)算一算:要求3个班一共捐多少元?应该怎样列式。113+96+87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很快计算出这道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2个算法不同的学生上台板演。

(3)汇报算法:讨论板演的同学的计算情况。113+96+87

113+96+87 =209+87

=113+87+96 =296(元)

=200+96 =296(元)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出:和都一样,但第2种算法简便一些。

(4)归纳、概括:第2个算式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它把96和87交换了位置,然后再先算113+87=200,这样就凑整了,所以计算起来就简便了。板书:凑整。

这道题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用了。)总结:在一道计算题中,为了使我们的计算简便,我们可以同时用几种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点评: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两个算法不一样的学生上台板演,目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运算,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可以同时运用,能让我们的计算更简便。] 2.灵活运用。

在计算过程中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或结合律来简便计算呢?我们来看看(课件显示): ①265+337+35

②274+68+59 ③108+213+92

④457+288+346 在这些题中,哪些可以简便运算?哪些不能简便运算?学生通过观察,会选择①③。在这些算式里,有的可以简算,有的不可以简算,这给你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观察计算题中数的特点,如果能凑整,就能进行简便计算。

小结: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不要盲目拿起笔就开始做题,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能简算的要简算,这就是解题的灵活性。

[点评:及时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综合运用,同时用两道不能运用简算的题让学生知道:不是所有的连加题都能简算,能凑整的才能简算,不能凑整的就不能简算。]

三、巩固运用

1.课堂活动第2题。要求:(1)先观察算式中数的特点。

(2)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简算和为什么不可以简算。教师抽问:120+170+280为什么可以简算,是怎样简算的?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要求:(1)先观察每个算式中各数的特点,然后再动笔。(2)注意书写的格式正确。全班订正。

3.完成练习七第5题。

要求:(1)观察数的特征,正确进行简便计算。(2)把正确答案填在表里。

抽问:武龙家合计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为什么?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特别强调能简算的才简算,不能简算的还是按照运算格式进行计算。]

四、总结提升

(1)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2)我们前面学习的都是3个数相加的简便算法,如果是4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你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出来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七第3、4、6题。第3课时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页例4,第34页课堂活动第1题。【教学目标】

1.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能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定律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减法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减法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今天我们来一场计算比赛怎么样?课件出示如下: 753-157-243

753-(157+243)

426-66-34

426-(66+34)397-155-45

397-(155+45)

214-39-61

214-(39+61)左边的同学做左边的题,右边的同学做右边的题。(2)设疑:右边的同学为什么做那么快?是因为他们很聪明吗?这两个算式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减法的性质。

[点评:从激趣入手,让学生在快乐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例4。

课件出示情境图:还剩多少套服装? 这个月一共进了250套服装,第1周卖了58套,第2周卖了42套。(1)提问:要求还剩多少套服装应该怎样列式?请独立列式计算。(2)小组交流算法: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3)汇报算法:抽2~3个小组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50-58-42

250-(58+42)=192-42

=250-100 =150(套)

=150(套)学生1:先算第1周卖了58套后剩下多少套?250-58=192(套),再算第2周卖了42套后还剩多少套,192-42=150(套)。

学生2:我们先算出两周一共卖出多少套,58+42=100(套),再算还剩多少套,250-100=150(套)。(4)提问:上面两种方法,哪种计算更简便一些?为什么?(52+48=100能凑整。)(5)总结规律。

讨论: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汇报:得出结论,三个数都相同,结果也相同。

追问:既然结果相同,我们能把这两个算式之间画上等号吗?得出:250-58-42=250-(58+42)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板书:250-58-42=250-(58+42)再次追问:如果我们用字母表示这个算式,又该怎么表示呢?引出:a-b-c=a-(b+c)2.运用。

完成书上第33页的算一算,抽4个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1)举例: ①同桌互相出题计算。

②抽两个同桌展示自己的成果。

[点评:同时利用不同等级来加强难度,循序渐进地深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本例题采用探索算法、汇报算法、总结规律、举例说明等活动方式对减法的性质进行学习,每个活动之间联系紧密、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1)分析数据特点。(2)说出简便计算的理由。2.补充练习。

536-68-32

347+216-47

623-129-71

765-236-164 [点评:先让学生试着完成第1题,并说出理由,在说理由的过程中巩固算理,然后再出补充题让学生逐渐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教学知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最想告诉同学们的是什么?你特别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点评:让学生及时回忆所学知识,并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第4课时 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5,第34页课堂活动第2、3题。【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2.能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2.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前面已经学过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这三个运算定律?(抽学生回答。)(2)请运用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67+82+33

562-279-21 抽两个学生板演,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点评: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例5。

出示例题: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缴电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张阿姨家电费98元。(1)提问:要求何叔叔一共收电费多少元,应该怎样列式?引出算式:867+98=965(元)。(2)情境再现:试想一下,张阿姨会怎样给钱?何叔叔又该怎样找零钱给张阿姨? 学生1:张阿姨可能会直接给何叔叔98元,但前提条件是张阿姨有这么多零钱。学生2:张阿姨可能会先给何叔叔100元,然后何叔叔补2元给张阿姨。问:哪种可能性大?为什么?(第2种可能性大,这样方便一些。)问:你能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板书:867+100-2 =967-2 =965(元)(3)提问:这两个算式答案一样吗?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引出:867+98=867+100-2(4)你喜欢用左边的算式计算还是右边的算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点评: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经验中理解算理,把较难的知识点从生活中抽取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探索算法。

(1)提问: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中数据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98接近100。)在计算时我们把98看成100,这样就多拿了2元,所以我们还要再减去2。板书算式:867+98 =867+100-2 =967-2 =965(2)小组讨论:为什么要减去2而不是加上2? 引导学生说出:何叔叔收到了100元,多收了张阿姨2元,所以要从何叔叔收入里面拿出2元还给张阿姨,所以,要减去2元而不是加上2元。3.小结算法。

因为98接近100,所以把98看着100,867+100=967,而98变成100后,多加了2,所以要在和里再减去2,967-2=965(元)。多抽几个学生复述一遍。

[点评:让学生利用算式的特点,通过讨论,找到类似题的简便计算方法。]

三、例题延伸

1.完成教科书上“想一想”。

(1)抽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2)全班订正。

(3)提问:指着475-97问:像这样的题也像第1题一样减去3吗?像这样的题我们又该怎样简便计算呢?(4)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并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得出算式: 475-97 =475-100+3 =375+3 =378(6)质疑:为什么是加3而不是减3呢?(7)怎样检验我们的结果对不对?应该怎么办?(用竖式计算。)2.变式练习。

(1)如果是867+102,该怎样计算?如果是867-102,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计算 板书。

(2)总结算法:这样一些简便计算,要先观察数的特点,再对接近整百、整千的数进行拆分、增减来凑成整百、整千的数,从而使计算简便。板书:拆分、增减。

[点评:该例题只有一种简便类型,为了让学生灵活掌握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特意补充两道常见的简便运算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2)补充练习: 428+301 642-201 567+198 611-137-63 [点评:在讲解了加减接近整百数的简便运算后,又采用变式练习的形式告诉学生,加、减接近整百数的简便运算该怎么办,为学生以后的简便运算学习提供范例。]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加减法简便运算复习课(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2.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算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熟练程度。【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回忆知识点引入课题

教师提问:学了这一单元,你们又有哪些收获?(学了加减法的 关系、加法运算律、减法的性质、凑整方法„„)

二、整理知识点

(1)小展示:学生整理单元知识点,梳理知识树。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整理的成果,互相评价、补充。

(2)大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小组内整理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如下: 加减法的关系和简便运算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简便运算

加法运算律a+b=b+a

(a+b)+c=a+(b+c)减法的性质:

a-b-c=a-(b+c)凑整方法:多加了要减,多减了要加

(3)讨论:你认为本章哪些知识比较难学,你还有什么疑问?(点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和交流。

(4)举例:请同学们根据知识树分别举例说明,如:367-98。

[点评:让学生提前在家整理本章知识,再在课堂上先组内讨论,再综合组内的意见完善学生自己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梳理知识,再举例。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三、合作复习知识点

1.复习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目的:第1题是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复习,是复习的重点。

练习指导: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一填”练习题。再全班交流:为什么要这样填?(4)+96=100,括号中的4是这样算的:100-96= 4,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所以括号里应该填4。而890-(110)=780,则是根据“减数=被减数-差”得出结果。2.复习简便方法计算。

第2题是对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复习,是复习的难点。这是一道加减法简便计算的混合练习题,学生在做之前教师要先提醒学生认真看题,特别注意数的特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简便算法。练习指导:(1)学生先独立完成简便计算。(2)抽3个学生上台板演。

(3)根据学生的计算过程,全班订正。

对于395+99这道题,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办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肯定。3.注意要点。

让学生说一说,在进行简便计算时,特别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请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第2课时 加减法简便运算复习课(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练习九和第38页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熟练程度。

3.让学生在练习中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知识点回忆及简便计算。【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并板书

(1)说明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及目的,并板书课题。(2)回忆知识点,教师适时点评。

二、指导复习并练习

1.复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抽一个学生说一说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九第1~3题。

(3)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4)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填写结果,特别要提问:你要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如:360+()=780,括号中应该填420,依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130-()=90,括号中应该填40,依据:减数=被减数-差。

(5)总结经验:首先要看的是这道题是加法题还是减法题,再看需要填的内容是这道题中的什么数,再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算出得数。2.复习简便计算。

(1)抽学生说一说本单元学习的简便计算都有哪些,每种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减法的性质以及接近整百数的简便计算。)引出简便计算的凑整方法和简便计算中需要做到的五点:一看、二找、三变、四算、五查。(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九第4~9题。(3)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4)全班交流时具体分析如下: ①第4题:数学医院。368-273+27 =368-(273+27)=368-300 =68 这道题的计算过程是错误的,它不是减法的性质,减法的性质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而这道题是一个数减去一个数后又加上一个数,所以不能用减法的性质来做这道题。因此,不是每道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我们不仅需要观察数据的特征,还需要观察运算符号的特征。520-198 =520-200-2 =320-2 =318

过程也是错误的,从减去198到减去200,多减了2,就应该加上2,而这道题多减了2还减2,所以是错误的。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同学,可以让他们把520-198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来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是正确。303+273 =300+273-3 =573-3 =570

计算过程也是错误的,把加数303看成300,比原数少加了3,应该在后面再加上3,可这道题却减去了3,所以这道题的计算过程是错误的。②第5题:在里填合适的数。463+396+37= 285+199=285+()–()512-98=512-()+()这是3种简便运算形式的题,第1道题要运用凑整的办法,观察数据特点,然后把396和37交换位置凑成500。第2道题和第3道题都是接近整百数的题,要运用多加了要减、多减了要加的知识。

③第6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这是一道明确要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一共有6道,观察这6道题的特点是:375+128+25和167+359+33是运用凑整的方法计算的题;582-135-65是运用减法的性质计算的题;299+657是多加了要减的题;432-397是多减了要加的题;102+98比较灵活,既可以用少加了要加,又可以用多加了要减,还可以两种办法都用。④第7~9题都是解决问题。

这3道题列算式很简单,主要检查学生是否会进行简便计算。第7题是用凑整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第8题是用多减了要加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第9题比较灵活,第1小题主要让学生观察数据特点,4个数都接近100,都可以看成100,多加了的要减、少加了的还要加,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当然,如果学生只把其中一个数看成100也可以,只要是合理的简便计算,都要给予肯定。而第2小题最好把105看成100,这样就少减了5,所以后面还要减5。

[点评:通过对知识的复习,再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复习、及时练习的作用。]

三、拓展练习完成思考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引导学生明确用计算器操作的步骤、方法和要思考的问题。在学生做题之前,教师要先举例加以说明,如:1,3,5,7这4个数字,先算7531-1357=6174,接着按同样的运算方法,再算7641-1467=6174,因此最终结果是6174,这就是发现的规律。这道题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再观察特点,最后得出结论。

三、角

线段、直线和射线

第1课时 线段、直线和射线(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单元主题图,第41页例1和第42页课堂活动第 1题,练习十第1题。【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画出线段、直线和射线。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线段是两点间的距离。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1.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2.能正确画出线段、直线和射线。【教学具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着重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出 简单的数学图形。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图形? 学生观察后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学生可能找到:有很多线,如电线、钓鱼线;还有很多角,如晾衣

架上的角、房屋顶上的角、大雁排成的队形是角、小山的形状也是角„„ 2.揭示课题。

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让我们来找找身边的线和角吧!学生可能找出课桌的一边是线,数学书的一边是线,窗户上有角,课桌上有角„„ 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数学现象中揭示本节课题:这节课我们 首先来研究线。板书课题:线

[点评:从直观的主题图中寻找线和角,再到学生发现身边的线和角,这样的情境引入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感到亲切,自然会很快进入到关于线的知识探索中。]

二、探索新知识(一)学习例1 1.教学线段。

(1)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把多媒体课件中单元主题图的其他情境隐去,只剩下电线杆和电线。)①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拉紧的一段电线,你们有什么发现? ②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一些性质,如“发现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这段电线的长度能测量,电线的两头是电线杆柱头。”

③教师引导:把两根电线杆之间拉紧的一段电线画出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板书:线段。

教师示范画一条线段。黑板的一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④说一说: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线段? ⑤画一画:在两点间画线。

让每位学生都自由地在两点间画线,可能得到如下图形。让学生量一量,议一议,哪条线最短? 学生讨论后回答: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⑥小结: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⑦通过以上的探究,你知道哪些有关线段的知识呢?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两个端点间的线是直的,并且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还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⑧练习:完成第41页“试一试”。

[点评:用截取主题图一部分内容作为新课研究内容的方式,保

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采用观察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线段的一些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对线段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直线。

(1)多媒体课件演示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的过程。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在的线段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发现线段向两端延长。(2)这样的延长是无限的延长,想象一下这条线是怎样的一条线? 引导学生想象出这条线很直很直,并且很长很长。

(3)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4)小结:一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教师示范画一条直线:(5)画一画: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学生试一试后交流: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 画一条直线。

[点评:突出线段与直线的比较,有效地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线段)来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在这个教学环节,加强了比较,让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加深对直线的理解。] 3.教学射线。

(1)多媒体演示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的情境。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思考这样几个问题:①这条线有端点吗?②这条线能画完吗? ③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2)小结:一条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点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线段、直线、射线。]

三、练习应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小组交流所画线段,教师巡回辅导,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确定的两个点的位置不同,就能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段。(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题。

教师巡回查看学生练习情况,并讲评。

(3)画一长3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四、反思总结

(1)本节课认识了哪些线?这些线有哪些区别和联系?(2)试一试独立画出线段、直线。

(3)关于线的知识学习,你还有哪些困惑?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第2课时 线段、直线和射线(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例2,第42页“议一议”和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第2、3题及思考题和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会根据指定的端点画出射线和独立画出射线。

2.知道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能熟练地判断出线段、直线和射线。3.利用线段、直线和射线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4.经历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有关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数学问题,并能正确解决。【教学重、难点】

利用线段、直线和射线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经历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有关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数学问题,并能正确解决。【教学具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请看。(引导学生看课件视频展示的生活中的各种线。)生活中的这些电线、电话线、电视天线、射灯线、电话机的话绳、跳绳的绳子,写字的时候铅笔尖移动会画出这些各种各样的线,你能找出其中哪些是线段、直线和射线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各自找出的线段、直线和射线,然后再分组汇报。(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分别板书:线段、直线和射线,揭示本节课巩固练习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有关知识。

[点评:用呈现生活中的各种线的视频引入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练习课,能够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用处,能把生活中这些各种各样的线区别出来,正确判断出线段、直线和射线。]

二、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读例2题目要求,理解后根据要求画射线。2.完成例2的第(1)小题。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端点,再启发学生交流发现,以这个点为端点画射线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发现,因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所以画射线时只能以这个点为起点,然后用直尺比着往外画射线,如果射线的一端超过了这个起点,画出的就不是射线,而是直线了。因为这个点是没有方向的,所以可以以这个点为端点往任意方向画出一条射线。3.完成例2的第(2)小题。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一个点为端点画射线,只能画出一条吗?在练习本上试试看。

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发现因为点没有方向,所以可以以一个点为端点往任意方向画射线,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

让学生分析第(2)小题,要求是“以下面的点为端点画两条射线”,让学生明白可以往任意方向画射线,但是只画出两条射线就可以。学生理解后准确美观地画出两条射线。4.完成“说一说”,怎样画射线? 同学们有了完成例2时的交流和练习,对怎样画射线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引导全班学生交流、小结,进一步掌握画射线的方法。小结画射线的步骤:(1)确定一个点为射线的端点。

(2)用直尺比着这个点为起点,往外画射线。

(3)画射线的时候注意射线的一端不能超过起点,不然画出的就不是射线而是直线了。

三、教学第42页“议一议”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对线段、直线和射线的了解。

(2)教师出示表格,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完成表格。名称端点个数能否度量能否延长 线段 直线 射线

四、完成第42页课堂活动第2题

在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总结出“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的结论。

五、基本练习

学生自主动手在课堂练习本上画出线段、直线和射线各一条。

六、综合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第2题。

学生手势比画判断对错,并请学生抢答说出错题的原因在哪里。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3题。

学生完成在书上,教师巡回批改。

3.快乐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1)一条直线长12cm。()(2)直线比射线长。()(3)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4)两个端点之间可连成一条直线。()(5)小芳量出一条直线的长度是31cm。()(6)手电筒发出的光是射线。()(7)在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部分就是一条线段。()(8)射线可以度量长度。()

七、拓展应用 1.选一选。

(1)一条()长6cm。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太阳的光线可以看成是()。A.直线

B.射线

C.线段(3)直线有()端点。

A.没有

B.有限个

C.无数个 2.画一画。

(1)画一条长6cm的线段。

(2)以下面的点为端点画3条射线。3.完成练习十的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八、反思总结

(1)请学生谈谈关于线段、直线和射线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收获?(2)请学生说说关于线段、直线和射线还有哪些困惑?(3)请学生把还能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说出,请组内同学解决。每个小组至少自主提出两个问题并解决。

[点评:练习环节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注重练习过程中体现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根据不同的练习环节,有重点地获取知识,对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相关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并深刻理解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角的度量

第1课时 角的意义和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内容,第44页例1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理解角的意义,知道角的组成、读法和表示方法。2.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第三篇: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最新版

第一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内的数。

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 理解不同数位上的书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 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4、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 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结合数突破“翻坎数”。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卡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主题图,P2—P2例

1、例2、例3。课堂活动1、2、3、4。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 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

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 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2、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 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

3、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 成功。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边说边摆10个一根小棒,再出示一捆小棒。)并板书:10个一是十。

2、请学生摆10捆小棒,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同桌可以合作摆 一摆,从而得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小朋友已经会数100以内数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还会遇到很 多的数。请小朋友打开书第1页,看一看,你看到些什么?知道了什 么?学生独立看书,再指名说一说。

4、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书知道了塔高465米,飞机飞行高度8000 米,每小时飞行900千米,实验小学有1200多人。这些数都超过了 100,都比100大。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我们先来数数。并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一)、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印有100个小格方块的灯片,先让学生数一数一块 有多少个格子(100个),然后再看着灯片一百一百地数:一 百、二百、三百、四百„„九百、一千。

师:刚才我们数了几个一百就是一千? 生: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1000)

2、在计数器上拨珠数。师:在计数器上怎样拨一百?

(1)请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生: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百。

(2)请学生边数数边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三百„„九百、一 千,并对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一千这个数的。

(3)指名全班交流。

3、在直条图上数数。

教师出示有刻度的直条图,先让学生 认识一格表示一百,再让学生从0依次数出100、200、300、„„900、1000。

(二)用实物数出一万

师出示实物,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并问:几个一千是一万?生: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10个一千是一万(10000)

(三)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认识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

1、让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十、一百、一千、一万,同桌互相

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师可指名说一万的拨珠方法。(在万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万)。

2、师:我们知道10个一是十,那么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同桌互相讨论,再交流得出: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10。

3、那么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同桌互相讨论,在全班交流得出:十和百之间的进率是十,百 和千之间的进率也是十,千和万之间的进率仍然是十。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知道了个

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还知道了个和十、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都是10,也就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

5、学生看书P3,读一读右下角的一段话。

三、课堂活动

1、P4—第1题,数一数,说一说。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

2、在计数器图上画珠子。(P4第2题)

3、填一填。(P4第3题)

4、下面的人民币每一扎是100张,各是多少元?(P4第4题)学生先独立填空,再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100个一是100,10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计数单位有:一(个)、十、百、千、万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5—例

4、例5,P6—课堂活动1、2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了解 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 不同数位上的数的含义。

2、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数出 万以内的数。

4、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使学生 能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地数出万以内的数。

2、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组成的。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突出计数单位,突破翻坎数。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那些计数单位?

生:认识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那么10个一是(),10个()是一百,()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指名口头回答,全班齐读一遍。

二、师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数,并板书课题:数数

三、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4,通过一根一根数小棒,突破翻坎数数的方法。

1、小朋友自己用小棒从九十七开始,一根一根地数,一直数到一百二十。数好的小朋友可以同桌互相数一数。

2、指名全班交流。

师问:数到九十九,再往后怎么数? 生:该数一百了。(因为9后面添上1就变成10,10和90合起来就是 100。)

3、师问:一百二十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 生:一百二十里面有1个百和2个十。

4、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①请小朋友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

地数,从二百九十三数到三百零 五,先独立拨珠数,再指名拨珠数。

②再一个一个地数,从三百九十八数到四百零二; ③再一个一个地数,从四百九十九数到五百一十; ④再一个一个地数,从五百九十五数到六百一十。

4、接龙数数

①一个一个地数,从六百九十六数到七百零八; ②一个一个地数,从七百九十七数到八百一十三; ③一个一个地数,从八百九十九数到九百一十三 ; ④一个一个的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五。

(二)教学例5

1、一十一十的数

⑴在计数器上从九百八十数到一千零五十;并说出九百八十由()个百、()个十组成的,一千零五十由()个千、()个十组 成。生先自己拨珠数数,然后填在书上,再和 同桌说一说这个数的 组成。师指名回答。

⑵在计数器上从一千九百数到二千零一十;并在书上填出一千九百和 二千零一十这两个数的组成。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⑶继续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

①从二千九百七十数到三千零九十; ②从三千九百二十数到四千一百; ③从四千八百七十数到五千零四十; ④从五千九百六十数到六千一百三十 师指名边拨边数其中的数,全班订正。

2、接龙数数

⑴ 十一十地数,从八百数到一千;

一十一十地数,从六千九百数到七千零六十;

一十一十地数,从七千八百九十数到八千一百三十; 一十一十地数,从八千九百五十数到九千一百二十。⑵ 百一百地数,从一千数到二千;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千四百数到三千二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六千五百数到七千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七百数到一万。

⑶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四、课堂活动:

1、P6—2题⑴,先让学生看懂计数器图,再填空。

2、P6—2题⑵,由学生直接填在书上,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数万以内的数)你学会了 什么?(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 千地数)

六、课后记:

写数 读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7—P9例

1、例

2、例

3、例4,课堂活动1、2、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 含义。

2、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广泛性、现实性。

教学重点: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教具准备:计数器、一些实物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计数单位?这些计数单位在计数器上是 怎样排列的?

生:认识了个、十、百、千、万。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 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指边说各个数位。并请生在计数器上拨出85个数,再写出这个数。师指名说是怎样写的。

生:十位上有8颗珠子就在十位上写8,个位上有5颗珠子就在个位上 写5。师:小朋友已经会写100以内数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写数和读 数。

二、师揭示并板书课题:

写数 读数

三、通过拨珠,探索万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例1

1、师:谁会拨二百八十五这个数?你是怎样拨的?

生:在百位上拨2颗珠子,在十位上拨8颗,在个位上拨五颗。

师:怎样写这个数?小朋友先自己写一写,再对同桌说一说怎样写的。并指名说。

生:百位上有2颗珠子,就在百位上写2,十位上有8颗,就在十位上写8,个位上有5颗,就在个位上写5。

2、生看书P7例1的第二幅计数器图,并在书上写出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指名上台板写,集体订正。

3、师:刚才我们在写这几个数的时候,是从哪位开始写的? 同桌讨论后,再全班交流汇报。

生:从高位写起,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在那一位上写几。

(二)教学例2

1、师:小朋友会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六十吗?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指名拨。师:你们会写这个数吗?

生写一写,和同桌说一说。指名上台写,并问为什么在十位写0? 生:因为个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所以写0。师:这个数该怎么读呢? 生:读作二百六十

2、生看P7例2的第二幅计数器图,先写出这个数,再读出这个数。师:为什么这个数的十位、个位上都写0?

生:因为十位、个位上都没有,所以用零占位。

师:刚才我们在读这两个数时,末尾的零读出来了吗? 生:末尾的零不读。

补充: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这个数,学生写完后再读出这个数。

3、师小结:读数时,当我们遇到末尾有一个零,或者两个零,还 是三个零,我们都不读。

4、学生看书自学P8例2的后两幅图,先填写在书上,再和同桌读 一读,互相讨论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的读法。师指名汇报。生: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教学例3 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一听。师指名读,再出示卡片让 全班看着卡片齐读。

(四)、教学例4

1、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四千八百,请小朋友写出这个数,并对同桌 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指一生上台写,并说出是怎样写的。

2、学生在书上写出其它三个数,再同桌讨论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小结写万以内数的方法: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写;几千就在千位上

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如果中间或 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四、课堂活动:

1、读出下面各数。(P9—第1题)

2、⑴读出第1页情景图中的数据;

⑵用四张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四位数,再读出来。(P9—2题的小道)

3、写出下面各数。(P9—3题)做在作业本上。

4、读我写。(P10—4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六、课后记:

第二课时

练习内容:练习一第1、2、3、4、5、思考题。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2、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分地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练习重点:熟练地写出万以内的数。教具准备:卡片、计数器等。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 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五位是()位。2、10个一百是(),()里面有10个一千。

3、个千、8个十组成的数十();6个千、8个一组成的数是()。4、39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5、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二、指导练习

1、P10—1题,边数边写,写在作业本上。再集体订正。

2、2、P10—3题,(2005 3150 4510 5200)

①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再指名说。②师:这四个数中的5各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生自己说,再同桌说一说,师再指名说。3707这个数中的两个7各表示多少?同桌说一说,再点名说。

3、P11—4题,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弄懂4328的组成和填写方法。然后,再独立完成⑵、⑶小道。指名学生上台填写,全班集体 订正。

3、小调查。填在书上。

三、独立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P10—2题)

2、看卡片写数:二千七百四十 一千零三 五千零八十八 六百零三 八千 一万 四千五百零二 七千九百

四、拓展练习 P11—思考题

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多1,百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少1,这个三位数可能是()。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

五、课后记:

大小比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2—P14例

1、例2,课堂活动1、2、3、4,练习二1、2、3、4、5。

教学目标:

1、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掌握大小比较 的方法。

2、会比较数的大小。

3、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 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

教学重点: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索、讨论,寻求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写数

1、P17—1⑴,依次写数; 997,998,(),(),(),()。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再指名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2、小朋友能一个一个地依次写数,能在线段图上依次写数吗?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指出一格是100,那么两格是多少?(200)三格„„ 十格、十一格呢?学生说,教师在黑板上填写。

3、请小朋友看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前面的数最小,越往后面就越大。

师:小朋友真能干!观察得真仔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小 比较。师板书课题:大小比较

二、师生共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出示800○1000,问:800和1000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 为什么? 生在书上填写,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再指名说。甲生:因为1000数在800的后面,所以800小于1000。乙生:800是三位数,1000是四位数,所以800小于1000。

师:小朋友都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根据数数的顺序,还可以根据位数不同判断数的大小。

2、我们再来看一看,师出示: 100○1000 500○1000 700○1000 900○1000 学生先独立填,再讨论如果不看图,怎样判断大小呢? 指名回答。(如果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就大,位数少的就小。)

3、师:如果位数相同,又该怎样判断呢?出示: 200○800 1000○1100 生独立填写,在讨论判断的方法。

点名说怎样判断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是: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 大,位数少的数小;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如果千位上的数相 同,就看百位;百位上的相同就看十位,十位上的相同就看个位。

4、①小朋友你们想考考老师吗?请你出两个数,老师来判断。②同桌互相出两个数考一考。

(二)、课堂活动

P13—

1、2,学生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指名说判断的方法。

(三)教学例2

1、学生看书自学,师指导橘子的个数在哪一排画√,釉子的个数又 该在哪一排画○。

2、学生独立填完后,指名板填,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三、课堂活动:

1、P14—3,学生先在书上连线,再集体订正。

2、游戏:比大小(P14—4)师讲明玩法。

(1)两人出手指,每出一次,将两人手指个数的和各自填入自己 选定的一格中(和为10时不记);

⑵连续进行三次,各自组成一个三位数,数大者获

胜。

四、课堂作业:P17—1、2、3、4、5、6。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课后记:

较大数的估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5—P16例

1、例

2、例3,P16—课堂活动1、2,练习二7、8。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进 初步的估计、判别和推测。

2、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 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教具准备: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请小朋友猜一猜老师每天给你们上课都要用到什 么东西?(粉笔)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盒粉笔有多少支。师生 同数,然后得出一盒粉笔大约50支。老师从中大约拿出一半的支 数,小朋友猜一猜现在盒子里大约有几支?(大约25支吧。)指 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师:小朋友真能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较大数的估计。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

较大数的估计

三、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出示装有大约40支铅笔的笔筒,那么这样的两盒大约有多少 呢?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你是怎样猜的。

生:一盒是50支,两盒就是50+50=100,所以大约是100 支。

2、请生看书P15例1,先独立填空,在给同桌说一说怎么想的。指名 说一说。

3、师再拿出粉笔盒,刚才我们知道了一盒大约有40支,那么两盒大 约有多少支,三盒呢?四盒呢?

(二)、教学例2

1、让学生先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量完后,再汇报交流,得出一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7厘米。

2、生看一看这本书大约有多少张,(大约76张);

师:也就是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那么100张这样的纸大约有()厘米;1000张呢?

3、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全班交流汇报。全班齐读得出的结论。

(三)、教学例3

1、师给每桌(四人一桌)准备一盘花生,让学生 估一估一盘花生 大约有多少颗。

2、分组讨论估计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估计的结果。

一种:先数出一把有多少颗,再抓一抓盘子里一共有几把,就知道 道一盘有多少颗了。二种:一颗一颗地数就知道有多少颗了。

三种:用自己的小杯子先数出一小杯有多少颗,再看能装几杯,就可以知道有多少颗了。

3、比较这几种方法,得出哪种估计方法最快、最好。

(四)通过这几道例题的学习,小结较大数的估计方法。

先确定一个数,再看较大数里面大约有几个这样的数,就可以很 快估计出这个较大数了。

四、课堂活动

1、P16第1题。师重点问是怎样猜的。

2、P16第2题。①师想一个数,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数大约是多少。(给三次机会)②请一学生想出一个数,老师来猜一猜。(给三次机会)③同桌互相猜一猜。(给三次机会)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二第7题,看图后,说一说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练习二第8题,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第一课时: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22页例

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想一想”;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课本21页例1的教学情境挂图,及写有多位数的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

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为了读、写更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探索改写方法。

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13亿

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 72450000=7245万

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三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2)尝试练习。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两个填空练习和“试一试”。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

2、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②在求近似数时,534670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9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工业,应该怎能么办?

3、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22页中的“试一试”和“想一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1题、第4(2)题。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25页练习三中的第2—6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中的第2—6题。

1、第2题。

练习时,先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改写多位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

2、第3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完成改写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3、第4题。

练习时,先指名把题中的两句话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说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4、第5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5、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解决题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全课小结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五、课后反思:

3、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28页“数字编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 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即时练习。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2、教学例2。(1)自学。

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2)交流。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号“0310241”中,“0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3)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略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0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24”表示什么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习四中的第2、3、4题。

六、课后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37的内容和例

1、例

2、例3及练习七。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37的插图。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展示或观察P3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 - × ÷)、数字键(0 1 2„„9)。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181+63= 181-63=(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计算中,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呢?

2、教学例2:

(1)、学生合作完成。(2)交流结果。(3)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3、教学例3:

(1)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同例2。(2)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三、课堂活动(P41的课堂活动): 指导学生活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七的习题。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例1:181+63= 181-63= 例2:2680+2500=5180(元)答:共要5180元。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例3:7830+6780-13600=(㎏)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六、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一课时

教学内容:P19—P21,整理与复习,练习三1、2、3、4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的过程,尝试整理的方法,体验整理的优越。

2、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能熟练地读、写万以 内的数,以及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数的大小。

3、通过回忆、整理、复习和练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具准备: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理与复习

(一)、请学生回忆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可以看书回忆,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数数 写数 读数 大小比较 较大数的估计

1、师:在数数时我们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

生:认识了个、十、百、千、万这五种计数单位。

师:这五种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生做P19第2题,再集体订正。

3、师:我们是怎样写万以内的数,读万以内数的呢? 指名生说出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4、生做P19第4题。

5、师: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呢?

指名生说出比较万以内数的方法,再做P19第3题(做在作业本

上)。然后再集体评讲。

6、师:怎样估计较大数呢? 生回答后,做P19第5题。

师:你是怎样估计出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的?

生:先估计一个班的人数,再估计出一个年级的人数,最后估计出 全校的学生人数。

(二)师:刚才通过回忆、复习,我们知道了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写 数、读数,大小比较和较大数的估计。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小 朋友是不是这些知识都学得很好。

二、课堂练习

1、写数。P20第1题(让学生说出填数的方法)

2、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在()内打“√”。(P20第2题)

3、比较快慢。(P21第3题),让学生说出理由。

4、P21第4题,学生先独立填写,再指名学生说出理由。

5、补充: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⑴一个一万就是一万个一。()⑵最大的四位数是1000。()⑶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写。()⑷一个四位数,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⑸五千零八十写作5000080。()

⑹306是一个两位数。()

⑺个位上的1,十位上的1,百位上的1,千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 同都是“1”。()

6、拓展练习(P21—思考题)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填空。指名说出是怎样想的。

三、课后记:

课题:第一单元测试

一、测试目的:

测试本单元,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讲测试的纪律。

强调测试纪律,要求独立认真完成,养成完成后认真检查习惯

三、进行测试。

课题:单元试卷评讲

目的:评讲本单元试卷,查漏补缺。

要求:认真听讲,不懂就问。

认真修改,查漏补缺。

一、讲本次测试的大概情况。

二、疑难讲解

三、学生修正

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P43的加减法的关系及练习八的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 数之间的关系。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③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3)列式解答。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

(1)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17+18=35(人)①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②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2)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①为什么用减法算?

②“35”“17”“1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P44的课堂活动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

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习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8+17=35(人)35-17=18(人)35-18=17(人)

六、课后反思: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P46-47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 +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二、加法结合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 女生完成

3024+(73+6)13+(8+5)男生完成

30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P47的课堂活动。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九的习题。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a+b=b+a。加法结合律

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a+b)+c=a+(b+c)

六、课后反思: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教学内容

P50的例

3、例4及P51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十的第1、2、3题。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113+96+87(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718+57+82 57+62+138(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3)议一议:482-159+18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 283 1597 253。

164 317 403 4.教学例4:200-108-42(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4)算一算:

175-36-64 3600-1800-1200

三、自主训练

1.做P51上面的课堂活动。

2.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99+100 =(1+100)+(2+99)+„十(50+51)=101×50 =5050

四、总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作业:练习十的第1、2、3题。板书设计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例3:113+96+87 113+96+87 =209+87 =113+87+96 =296 =200+96 =296 例4:200-108-42 =200-(108+42)=200-150 =50

六、课后反思: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

教学内容

P51的例5和练习十的第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 1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 135+300 351-100 516-400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1)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强调:867+98 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 475-97 =700+58-1 =475-100+3 =758-1 =375+3

=757 =378(6)小结:

①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又比整

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作整

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做P52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的第4-7题。板书

设计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例5:867+98 =867+100-2 =967-2 =965(元)

六、课后反思:

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十的第8-11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239+102 458+203 230-102 500-203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突出重难 1.基本训练。(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 970-132-68 932-304 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

376+94=376+100+6()295+75=300+75一5()193一57=200-57+7()1823-780=1823-800-20()

152-(52+97)=152-52+97()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2.重点训练。(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5 876+298 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 1534一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三、发展提高 用简便方法计算。

98765一9一99一999 12345一37一22一41

四、总结反思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的第8-11题

六、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54的思考题。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

P55的第1题和第3题及练习十一的第1-5题。教学目标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确立知识结构

1、揭示复习内容及要求。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2、整理知识。(1)看书回忆,学会整理。

(2)反馈讨论:说说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单元知识提纲。

3、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二、构建认知网络,突破重点,难点。

1、做P55的第一题。

①学生填空,教师巡回检查,有针对性的批改。②校对反馈。

2、做P55的第三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回指导中差生。

三、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一的第1-5题。

第1题,指名学生看教师的卡片说得数。第2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第3题,学生先独立帮助小动物们找朋友,同桌交流,教师做最后的评议。第4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第5题,先指三名学生说错误在哪里,然后在黑板上帮忙批改过来。

四、总结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六、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内容

P55的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和练习十一的第6-12题及星号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出来吗?

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提问:这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生口述,师板书)543+497=543+500-3 543-497=543-500+3 678+502=678+500+2 784-502=784-500-2 师生归纳: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总结: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4、反馈练习:

(1)P55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校对。

(2)练习十一的第6题。让学生独立填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3)练习十一的第10题。指名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后指名一学生进行板演练习,全班齐练习。

(4)练习十一的第12题。分析后列式指名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7、8、9、11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四、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3题和思考题。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二)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六、课后反思:

课题:第二单元测试

四、测试目的:

测试本单元,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五、讲测试的纪律。

强调测试纪律,要求独立认真完成,养成完成后认真检查习惯

三、进行试卷测试

课题:第二单元试卷评讲

评讲目的:评讲本单元试卷,查漏补缺。

评讲要求:认真听讲,不懂就问。

一、讲本次测试的大概情况。

二、疑难讲解

三、学生修正

认真修改,查漏补缺。46 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51页例1,第51页上的课堂活动1-2题及练习十二第1~2题。教学目标:

1. 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2. 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真美!下面让我们走进丰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引导观察单元主题图)教师:从这些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桃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1吨脐橙,每吨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小黑板一一出示这些问题)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学生口答)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学例1。

教师:下面让我们走进例1(指导看图),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为什么列式为400×30?

学生:因为有30个400棵。教师: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比如:

学生1:因为400×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00。

学生2:4×3=12,然后再在12后面添3个0,就是12000。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教师:请同学们做第77页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之后抽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集体订正答案!然后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按课堂活动中的第二题对口令,以达到熟练程度!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从这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请大家观察,5×3变成50×30,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第二个因数也扩大了10倍。教师:积有什么变化?

学生:积扩大了100倍,也就是10×10=100倍。同法教学从5×3变成500×30的变化规律。(2)师生共同小结。

(小黑板出示)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3)及时巩固。

根据24×3=72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 240×3= 240×30=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公布答案,最后选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小黑板出示。

第2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2和议一议,第52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第3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 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新课

1、引导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李叔叔在桃园里摘了91箱桃,每箱能卖198元。”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这些桃大约能卖多少个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91看作90,把198看作200,因为200×90=18000,所以桃园大约能卖18000元。

教师:估算一下这些桃园大约能卖多少元,又该怎样列式? 学生1:198×91≈18000(元)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第四篇: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

1、例2以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小数乘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暑假生活过得很愉快吧?

学生:愉快!

教师:老师这儿收到一位同学在暑假中拍的照片。(课件出示:没有对话框的主题图)说说照片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学生看图介绍略。

教师:小朋友们的暑假生活真丰富,我们先到这张照片中的菜市场去看看。

课件出示:放大稍作修改的买菜图,增加有关整数乘法能解决的问题,如:买每千克茄子6元,买17千克多少钱等内容。

教师:阿姨们在买菜中遇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能帮他们解决吗? 学生根据情景图列出算式:6×17

1.7×6 0.3×12 0.8×35 教师:选择这些算式中会算的进行计算。

学生计算后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题算,估计会出现以下情况。

假设1:学生除了第1道整数乘整数的题能计算外,其余小数乘整数的题都不会计算。假设2: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计算小数乘法。

如果学生会计算小数乘法的题目,则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会这样算?如果学生不会算小数乘整数的题,则按以下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大家都会算6×17,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看看大家都不会算的题是什么样的题? 学生:都是小数乘整数的题目。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来思考买西红柿的问题,“每千克1.7元的西红柿,买6千克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可能学生会想出以下方法:

学生1:我是用加法来计算的,因为1.7×6就是6个1.7相加,即1.7+1.7+1.7+1.7+1.7+1.7。我算出来的结果是10.2元。

教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学生:可以。

学生2:把1.7元转化成用“角”做单位是17角,17×6等于102角,最后再把102角转化成用“元”做单位的数是10.2元。

教师:老师对这种解决方法很感兴趣,同学们分析一下,把“元”化成“角”的目的是什么?他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讨论出:把“元”化成“角”的目的是把1.7这个小数转化成整数,然后再计算。他采用的是“转化”的方法。

教师:对了,这个同学采用的是转化的方法。(板书:转化)除了用“角”来计算可以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以外,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把这个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把1.7扩大10倍就变成整数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7×6= 17×6= 1.7×6扩大10倍1 7 ×6

教师:是这个意思吗?

学生:是。

教师:转化成17×6后同学们会计算了吗?(学生:会)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

学生计算后,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作业。

教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这个同学做得对吗?二是102是不是1.7×6的结果?如果不是1.7×6的结果,应该把102这个结果做什么处理?

指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明白102是17×6的结果,要把这个结果转化为1.7×6的结果,还要把102缩小10倍。

教师:能说说为什么要缩小10倍吗?

学生:因为我们是把1.7扩大10倍变成17来乘的,要使它的结果不变,应该把算出来的积缩小10倍。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7×6=10.2

17×6=102

1.7 ×6扩大10倍17×6 02缩小10倍1 0.2 教师:谁再来给大家解释为什么要把102缩小10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喜欢先把因数扩大成整数来乘,再把积缩小相同倍数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老师也赞同你们的意见。我们把大家的意见总结一下,就是把小数

扩大几倍,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来做,乘完以后,再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那么像这样的 算式大家会算了吗? 学生:会。

教师:在这个菜市场里(指情景图)选择一个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来解决。

学生自由选择问题解决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随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并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1.7×6=10.2 0.3×12=3.6

0.8×35=28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中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因数中有一位小数,算出来的积也是一位小数。

教师:就是说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同样多。根据这样一个规律,你觉得该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看因数中的小数位数来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买菜中学到了解决小数乘整数的方法,真不错!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课件出示:教科书例2情景图)学生:他们在计算一箱糖果的质量。教师: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能!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后组织全班交流,教师根据汇报进行板书或者由学生直接板书,如下:

0.25×60=15 交流中可对学生作以下引导: 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1:这里的小数位数是两位,不能把小数点点错了。

学生2:我认为把0.25看成25与60相乘时,不要把60后面的0忘了。如果忘了,积的小数位数就不准确了。(可以让学生结合板书进行讲解)

三、巩固运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中你能不能注意这些呢?下面就来试一试。(1)课堂活动。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不计算,根据规律直接填空)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并谈谈收获,感受成功。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未修改的单元主题图)教师: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来解决。学生选择问题,独立解决后交流。

教师:为什么小芳家水费的问题没有同学解决呢? 学生:这是小数乘小数的问题了。

教师:对!小数乘小数又怎样计算呢?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我们以后再来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这节课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教学内容,这样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二是重视把学生活动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教学中采用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同时出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原有知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从而产生认知需求。三是重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算法的探索过程,学生对算法的理解经历了“初步感知——加深理解——运用升华”的过程,这样不但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还能帮助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四是注重主题图的运用,首先运用主题图中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然后用主题图中的问题来进行新知识的探索,接着又回到主题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利用主题图为学生再造认知冲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学生实际生活中。】

小数乘整数(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2.使学生学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 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练习:计算下列各题。16×0.29 16×0.3 7.51×13 7.5 ×13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教师: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上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也比较接近,它们的积也比较接近。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整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课件出示例3的情景图)

教师:要求这幢教学楼大约长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用每步的长度乘所走的步数,列式为92×0.39。

教师:这道题需要精确计算出教学楼的长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从题中的叙述可以知道,这里不需要精确计算出教学楼的长度。教师:怎样才能很快估算出92×0.39大约是多少呢?

如果学生能估算,就请学生讲一讲估算的方法。以下是按学生不能正确估算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师:同学们学过整数乘法的估算。能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请大家小组内合作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并汇报解决方案。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1:我们小组是把92看做90,90×0.39=35.1,所以92×0.39≈35.1(m)。学生2:我们小组是把0.39看做0.4,92×0.4=36.8(m),所以92×0.39≈36.8(m)。学生3:我们小组是把92看做90,把0.39看做0.4,90×0.4=36(m),所以9 2×0.39≈36(m)。

教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 有这么多不同的估算结果?

学生:在估算时,有的是用一个因数的近似数来乘的,有的是用两个因数的近似数来乘的,所以估算结果不一样。教师:谁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呢?为什么?

学生:通过笔算,我发现把92看做90,把0.39看做0.4,用90×0.4的结果最接近准确数。教师:哪一种估算快一些?为什么?

学生:我们认为把92看做90,把0.39看做0.4,这样估算最快。

教师:今天学的小数乘整数的估算与整数乘法的估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1:小数乘整数的估算是把小数看做最接近精确数的整数或比较简单的小数再计算。而整数乘法的估算是把整数看做整

十、整百„„后再计算。

学生2: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把比较复杂的计算变成比较简单的口算。教师:对。这就是估算能化繁为简的关键所在。在估算时,我们要

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大家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例3的情景图,条件改为“如果每步大约是0.43m呢”)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汇报估算的方法。教师:在估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在估算中你们能不能注意这些问题呢?下面就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解决练习一第7题。

学生先独立估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总结。

五、拓展应用 出示第6页第8题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理解“上月读数”、“本月读数”和“实际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怎样由“上月读数”、“本月读数”算出“实际用量”,再引导学生计算应该缴多少水费。

【课后反思:该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关注了估算情景的营造。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估算的需求。二是在估算的方法上,提倡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可以把92看做90,也可以把0.39看做0.4,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导致不同的估算结果,不同的结果反映了不同的估算精确度,是需要结果精确度高一些还是需要估算速度快一些,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来思考,这正是估算灵活性的具体体现。】

小数乘小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例1和例2以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2.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而且服务于生活,感受小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星期天,五(1)班两位同学分别测量了自己教室里的黑板和学校操场边大黑板的长和宽。(课件出示测量情景: 五(1)班教室里的黑板长、宽分别是3.1m和1.2m;操场边大黑板的长、宽分别是12m和3.1m)教师:怎样求这两块黑板的面积? 学生:用长乘宽就得到黑板的面积,算式是3.1×1.2和3.1×12。

教师:这两个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前面学过的?能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3.1×12的? 学生:计算时,把3.1看做31,用31×12=372,再把372缩小10倍得37.2。

教师:把3.1×12看做31×12来计算,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教师:3.1×1.2与3.1×12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 3.1×12只有一个因数是小数;而3.1×1.2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小数乘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尝试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1教学例1 教师: 小数乘小数又该如何计算呢?大家是否都能用“转化为整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 能。

教师:怎样把小数乘小数的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整数?下面请大家以3.1×1.2为例,4人为一组讨论,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合作讨论,尝试计算。

讨论后,学生一边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一边汇报。学生说思考过程时,重点归纳出把3.1看成31,原数扩大了10倍,把1.2看成12,原数扩大了10倍,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所以算出积后,要把积缩小100倍。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计算3.1×1.2和计算3.1×12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相同点是都要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乘。不同点是3.1×12中只有一个因数需要转化成整数,而3.1×1.2中两个因数都需要转化成整数。

教师: 如果每道小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都这样想:两个因数各扩大了多少倍,积扩大了多少倍,然后再缩小相应的倍数得到原来的积,是不是有些麻烦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学生:因数中一共有多少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师:大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这个问题吗?已知456×37=16 872,你能马上得到4.56×37的积吗?4.56×3.7,0.456×3.7呢?

教师:通过尝试计算我们已经摸索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那谁能说一说小数乘法可以怎样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刚才大家总结出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真不错。下面我们继续看他们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1的第2问。

教师: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能。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全班交流。2教学例2 教师:学会了小数乘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教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检查。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略。全班完成后,请学生板书。

教师:835×18的积的末尾有0,是点上小数点再去掉0呢,还是先去掉0再点小数点? 学生:先点上小数点后再去掉0。教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出在这个算式的整数积里,0只起占位的作用,因此在点小数点时,这个0是占了一个位数的;如果先去了0,再把整数积缩小1000倍,实际上就缩小了10000倍,其结果就不正确了。

教师:谁来总结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小数点,再去掉小数末尾的0。

三、巩固运用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1)练习二第1题、第2题。

(2)计算:3.5×4.82.97×0.3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尝试计算,找到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希望你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认知桥梁。通过学生比较3.1×1.2和3.1×1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这样通过比较和辨析,就能抓住新知识的关键所在,思考如何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从而主动地掌握新知识。二是重视对学生探索过程的引导。学生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历了“尝试计算——探索规律——应用规律——总结方法”的过程。在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

小数乘小数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0页例

3、课堂活动第2题以及练习二中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乘法的理解。2.经历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规律、发现规律的数学能力。3.能运用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小数乘小数的问题,并解决。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学问题,教师根据汇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的知 识。如:

学生1:昨天我用小桶在一个坏了的水龙头下接了1时,得到了4.08kg的水。大家能算出一个坏了的水龙头一天要白白浪费掉多少水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汇报。

学生:用4.08×24就等于97.92kg。教师: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4.08×24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得到这个数据你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节约用水。

教师:这个同学发现的数学问题真有意义!还有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都用到了前面学的哪些知识? 学生: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

教师:对了,用这些知识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教师可以随着学生回答的生活情景出示新的学习内容)老师这里也发现了一个坏水管,它每时要漏掉0.14吨的水,这根水管从坏了到抢修好一共用了0.25时,在这段时间里一共漏掉多少吨水?这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0.25×0.14=。

教师:这是什么乘法? 学生: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教师:今天我们就要继续研究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0.25×0.14吗?

由于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作深层次的思考,估计学生都说会。这时老师可以请学生先独立算一算。教师:计算中发现什么新的问题了吗?

如果学生说没有问题,则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处理它的乘积的;如果学生发现了问题,则请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该教案按后一种设想备课。

教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我把0.25×0.14看成整数乘法计算,算出的积是350;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4位小数,从积末尾数4位数时,积的位数不够。

(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0.25×0.14= 问题:积的位数不够。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用上一册学的有关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借助原有的经验思考。设想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知道用0补位,另一种是不知道用0补位。如果不知道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书来了解。以下按第1种情况设计。

学生:可以用0来补位。教师:怎样用0补位?

引导学生结合四年级下册学习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思考。学生:在积的前面加0。教师:应该加多少个0呢?

学生讨论后,估计有两种答案,加1个0或者加2个0。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主张加1个0吗?

学生:因为现在的积是3位数,要从积的末尾数出4位点小数点,只要加1个0就行了。教师:你为什么主张加2个0呢?

学生:因为加1个0,只能保证小数点后面有4位小数,小数点前面还要加1个0,表示个位上一个也没有。

教师:你们赞同谁的意见呢?(学生表态后)你们加1个0试一试,看能不能保证小数点后面有4位小数?加2个0呢?

学生试后回答略,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0.25×0.14=0.035(吨)教师: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知道由于工人叔叔抢修得快,漏掉的水并不多。我还知道小数部分差一位时,要添两个0;小数部分差两位时,要添3个0„„

教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学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中,当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位,再点小数点。

2.探索规律

(1)探索纯小数相乘的规律

教师:像这样的题,同学们会做了吗?请同学们完成教科书第9页的“试一试”。

学生完成后汇报,教师可随学生汇报在多媒体上出示答案。汇报中重点关注学生怎样用0补位的问题。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0.17×0.02=0.0034,0.43×0.12=0.0516,0.05×0.25=0.0125,0.37×0.28=0.1036。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的因数和积,你有什么发现?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后发现:

学生1:这些算式都是纯小数相乘,而且用整数乘法算出的积的位数都需要用0补位后,才能点小数点。

学生2:我发现两个纯小数相乘,它们的积都小于1。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纯小数相乘的积都小于1呢?大家可以任意写一个纯小数相乘的算式来试一试。

学生用算式检验后发现,只要是两个纯小数相乘的算式,其积必定要小于1。

教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不错,这样一个规律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引导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纯小数相乘时,如果计算出的结果比1大,用刚才的规律就能判断这个结果是错误的,就是说用这个数学规律可以对我们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教师:对,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对乘积进行估计,从而检验计算结果。(2)探索因数大小变化引起积的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师:除了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外,在小数乘法中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数学规律,想去发现吗? 学生:想!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0页课堂活动第2题中的3.2×0.8,3.2×1.3,其中3.2用红色显示)教师:先计算,再把计算的积与3.2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我发现3.2×0.8的积比3.2小,3.2×1.3的积比3.2大。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估计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后回答:估计与另一个因数有关。并猜测另一个因数小于1时,它的结果小于3.2,另一个因数大于1时,它的结果大于3.2。

教师:把另一个因数换成0.6和2.3试一试,看你的猜测对不对。学生换后验证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0页课堂活动第2题中的0.72×12,1.05×12,其中12用红色显示)教师:用刚才得出的结论猜测这两道算式的积哪个大于12,哪个小于12。

学生猜测后,请学生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一个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比1大时,它的积要比另一个因数大;当一个因数比1时,它的积要比另一个因数小。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探讨了哪些问题?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

四、运用巩固

1.练习二第3题

要求学生运用规律,不计算直接完成,再通过计算进行检验。2.练习二第6题

要求学生运用规律直接进行判断,然后再改正。3.练习二第5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课后反思:本节课有以下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关注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用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小数乘法的数学问题来揭示课题,不但能避免单纯的计算练习给学生带来的厌倦感,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运用中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二是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对例3的教学重点突出了“用0补位”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补位?”“怎样补位?”等问题,这样学生经历了这类问题的探索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三是注重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和运用,学生通过对因数和积的对比、观察发现规律,不但增强了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能力,而且从发现的规律中打破了学生的一些习惯思维,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数乘小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

4、例5以及练习二中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估算方法,小数连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使学生养成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来思考估算方法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运用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爱心中队的19名队员星期天乘船去看望王奶奶,可他们出发时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队员来到河边,河边的小船上写着“准载800 kg”和中队长说“平均每名队员重39.9 kg”。提问“爱心中队的19名队员一次乘船过河安全吗?”)

教师:要回答“19名队员一次乘船过河安全吗?”这个问题,主要是从哪方面考虑? 学生:主要是看19名队员的体重之和是否超过小船的载重量。教师:用什么方法判断最快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19=758.1(kg),758.1 kg<800 kg,所以一次过河是安全的。学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40,40×19=760(kg),760 kg<800 kg,我们也认为一次过河是安全的。

学生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40,19≈20,20×40=800(kg),我们也认为一次过河是安全的。

教师:三个小组的结论都相同,但是哪种方法判断最快?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没有必要精确地计算出19名同学的体重?

学生讨论后回答:没有必要,只需要估计这些队员的体重是否小于800 kg就可以了。

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下面同学们来到集市,准备给王奶奶买肉,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例4稍作修改的情景图)教师:从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1:每千克肉9.8元。学生2:队员们要买的肉重1.9kg。学生3:队员们带了20元钱。学生4:这20元钱够不够买这块肉?

教师:解决“这20元钱够不够买这块肉?”这个问题,需不需要精确地计算出这块肉究竟需要多少元钱?

学生:不需要。

教师:怎样很快就能知道20元钱够不够? 学生:可以通过估算。

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板书:小数乘小数的估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 教师:同学们学过小数乘小数的估算吗?能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请大家小组内合作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汇报解决方案。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1:我们组是把9.8元看做10元,10×1.9=19(元),19元<20元,带的钱够买这块肉。学生2:我们组是把1.9 kg看做2 kg,9.8×2=19.6(元),19.6元<20元,我们觉得带的钱够买这块肉。

学生3:我们小组是把1.9 kg看做2 kg,把9.8元看做10元,10×2=20(元),但我们仍然觉得带的钱够买这块肉。

学生4:„„

教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估算结果?谁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哪一种估算快一些?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虽然大家的估算方法不尽相同,但在估算时,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都是把不是整个、整

十、整百的数看成是整个、整

十、整百的数后再估算。教师:对。这就是估算能化繁为简的关键所在。

教师:大家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例4稍作修改的情景图,问题是买4.2 kg肉大约需要多少元钱?)

2.教学例5 教师:爱心中队中小明的妈妈在野生动物园工作,小明从妈妈那里了解到以下信息。(课件出示:例5的情景图)

教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梅花鹿身高多少米? 学生2: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教师:怎样求长颈鹿高多少米? 学生:0.7×2×3.5。

教师:0.7×2的结果是谁的高度?为什么要再乘3.5?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计算小数连乘时,一般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教师:同学们能计算3.1×4×2.5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学生1:我是这样计算的:3.1×4×2.5

=12.4×2.5

=31 学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3.1×4×2.5

= 3.1×(4×2.5)

= 3.1×10

=31 教师:哪一种算法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整数连乘中的乘法结合律,在小数连乘中同样适用。

三、反馈练习,拓展应用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现在考考你们。

(1)练习二第7题第2排题。(重点检查学生估算的方法是否合理)

(2)练习二第8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3)小检验员。(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0题)要求学生学会从发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能抓住有联系的两个数量解决问题。

四、归纳小结

教师:从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课后反思:本节课有以下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关注估算情景的营造,让学生从估计“20元钱够不够”的现实情景中体验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二是在估算的方法上,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可以把9.8元看做10元,也可以把1.9 kg看做2 kg,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导致不同的估算结果,不同的结果反映了不同的估算精确度,如把1.9看

做2来思考,估算出的结果19就比较接近准确值,但是估算起来要复杂些;而把1.9看做2,把9.8看做10来估算,很快就可以估算出结果是20,但这个结果的精确度就要差一些,是需要结果精确度高一些还是需要估算速度快一些,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来思考,这正是估算灵活性的体现。】

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例

1、例

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三中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意义。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自己确定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运用数学活动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你们回家查阅了上个月家里用了多少水吗?知道我们当地每吨水多少元? 学生1:每吨水1.75元。学生2:我们家用了6吨。学生3:我们家用了5吨。

……

教师:怎么计算你们家应该缴多少水费?

学生:知道每吨水的单价,用单价乘用水量就得总价。教师:现在算一算你们家上个月应该缴多少元的水费。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教师:李奶奶家也该缴水费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你能帮李奶奶算一算该缴多少元水费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选择不同解法的同学汇报,估计有以下几种解法。学生1:我是这样算的:1.75×8.5=14.875(元),所以李奶奶该缴14.875元的水费。

学生2:我是这样算的:1.75×8.5=14.875(元),14.875元≈14.88元,所以李奶奶该缴14.88元的水费。

教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请大家想一想,你赞成哪种?为什么? 学生1:我同意第1种答案,因为我计算出的结果也是14.875元。

学生2:我认为第2种答案正确。因为14.875元就是14元8角7分5„„我认为应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所以李奶奶该缴14.88元的水费。

教师:大家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到底选择哪一解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体验感悟

教师:刚才大家计算出的结果,为什么必须求近似值呢?

学生1: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在收付现金时,通常只能算到“分”。而5厘钱没办法付,所以要把小数点后面第3位这个“5”收起来,约等于14.88元。

学生2:我认为可以把分以下的钱省略,约等于14.88元。学生3:我认为应该把“分”以后的数作为“1”收起来。

……

教师:大家认为哪一种建议好?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比较好,因为这样对自来水公司比较公平,可以减少公司的损失。教师:都同意这种方法吗? 学生:同意。

学生4:我认为应该约等于14元。教师: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好吗?

学生4:现在日常生活中收付现金时很少用到分。比如买菜时,几分的零钱人家一般就不收了。学生5:我认为必须保留两位小数,我的妈妈在税务部门工作,她们工作中一分钱也不能少收。学生6:对,如果每人少收几分钱,全国就会少收很多钱。学生7:我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只不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对,这位同学说得对,计算钱的数额时,要先计算出应付的钱数,然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应保留的小数位数,较小的钱数可保留两位或一位小数,较大的可保留整数(特殊情况除外)。

教师:你们能用这些发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学生:能!课件出示例1后面的两个练习,学生独立解答。

三、拓展应用

出示例2的情景图,问题中不出现“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学生列式。教师:0.47×3286的积有几位小数?你认为积保留几位小数比较合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学生:我认为积保留整数较合理。因为零点几千克对于榨出的总油量来说影响不大,不需要非常精确。

……

教师: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在这道题中,省略的数不影响对3286kg油菜子出油量的预测和判断,为了简便,我们可以把积保留整数。能计算这道题吗?

学生:0.47看做整数是47,四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们没学过。教师:像这种较大数的计算,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算。学生用计算器解答例2。

四、归纳梳理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是先求出积,再根据要求一般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的位数。学生2: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或题目的要求取积的近似值。学生3:较大数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来算。……

五、巩固延伸

出示第14页课堂活动的情景图)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应该保留几位小数”,让学生明确求积的近似值是生活的需 要。

【课后反思:这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中,体验到求积的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二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打破了教科书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例1的教学中,没有局限于原题中的“保留两位小数”,而对现实生活中有时采用“去尾法”求积的近似值的合理性也进行了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求积的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

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并会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怎样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比较复杂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查看天然气表

出示例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像这样的计算天然气费的问题,城镇的孩子每家每个月几乎都要遇到。同学们帮助你的爸爸妈妈计算过天然气费吗?

如果学生计算过,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样计算的,然后按他的讲述一步一步地分析计算天然气费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则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计算天然气费包括查看天然气表和计算天然气费两个步骤。下面我们先来看第1步,怎样查看天然气表。

课件放大天然气表。

教师:我们把天然气表放大以后,你能看清天然气表上的数吗? 学生:能。

教师:天然气表上每天都显示着数,你看到的这个数就是你家用天然气的总数;随着你家天然气用量的增多,这个数也在不断地变大。我们把这个数称为天然气表上的“读数”。

教师板书:读数。

教师:现在你能看清表中的读数是多少吗? 学生读表中的数。

教师:现在图中显示的是两个天然气表的读数,书上告诉我们分别叫做“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你知道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则告诉学生,上月读数就是上个月表中显示的天然气用量,本月读数就是你看表这天天然气表上显示的用气量。

教师:你知道在生活中,“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是由几个天然气表中显示的吗?

让学生明白两个读数都是在同一个天然气表中显示的,只是显示的时间不同。书中是由于不好表示才画了两个天然气表,不能理解成两个读数是在两个天然气表中分别读出的天然气用气数。

教师:为什么不同的时间读出的天然气表中的数不同呢?假如要计算一个月的用量,你认为应该在哪两个时间内读天然气表中的数。让学生理解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就是用这个月的用量减去上个月的用量,所以要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应该在每个月的同一天查看天然气表。比如上次是9月7日查看的,这次就应该在10月7日查看,这样两个时间之间刚好相差一个月,因此就能比较准确地算出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

教师:我们看看这幅图就能更好地理解两个读数之间的天然气用量了。

【课后反思:这个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读数”、“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由于不同地区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样,所以教学中作了两种预设,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就让学生起来当小老师,教师采用追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上述概念;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则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概念。教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例如什么叫“读数”,而后面延伸的概念(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则由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还对这些读数是几个表显示的、两个读数分别在什么时间读比较准确等问题进行了追问,通过这些追问丰富了学生查看天然气表的经验,为计算天然气费作好基础性的准备。教学中还用线段图直观地展示了上月读数、本月读数和本月天然气用量的关系,理解这个关系后学生计算天然气费就不很困难了。】

2.教学计算天然气费

教师:我们知道了如何查看天然气表以后,下面我们思考的该是怎样计算天然气费了。看看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计算天然气费的条件。

学生看题后汇报:天然气每立方米1.3元,还告诉了我们天然气的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教师:凭借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天然气费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立方米的单价×这个月天然气的用量=这个月的天然气费。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这个数量关系中,哪些条件是已经知道了的,哪些条件还不知道?应该怎样求? 让学生理解每立方米的天然气单价是知道的(1.3元),但这个月天然气用量不知道,应该先求天然气用量。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你知道怎样求天然气用量吗? 引导学生说出用本月读数减去上月读数,就是本月天然气的用量。教师随学生的回答逐步完成下面的板书:

教师:根据我们分析的数量关系,现在可以计算出这个月的天然气费了吗?(学生:能)把它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课后反思:这个教学环节重点抓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应用分析法一步步地进行追问,通过追问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还从中学到了初步的逻辑推理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掌握,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利的。教学中还采用把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板书出来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都学得不错,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完成“做一做”吗?

学生完成后汇报。2.练习四第1~5题。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后,教师批改。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了些什么?在解决问题中,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略。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继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2.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平时乘坐过出租车吗? 可能大多数学生都乘坐过出租车。教师:你乘坐出租车时,是怎样付费的呢?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出租车的起步价也不同。这里按起步价是5元来组织教学。可能有的学生说短距离时每次5元,有的说坐得越远钱就越多。

教师:王叔叔乘坐出租车去看展览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帮他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揭示课题,板书题目。出示例2。

【课后反思: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入,让学生感觉数学问题就在身边,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提供学习动力方面的支持。】

二、新课教学

教师:在这个问题中,那些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估计学生在理解“起步价是5元,2km以后按每千米1.2元计费”这句话时,比较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如果有学生理解起步价,可以让学生先说,然后教师再作补充;如果没有学生能说清楚,教师再结合前面学生坐出租车的经验来做解释,要让学生明白:不是每次坐出租车都是只付5元,只有当你坐的距离没有超过2km时才收5元,这就叫起步价。超过2km以后的路程就要在起步价的基础上按1.2元/km来收费,坐得越远收的钱就越多。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在学生理解了题意以后,教师继续追问:你认为在求王叔叔坐20km一共要付多少出租车费时,该怎样来算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出以下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1:一共要付的费用=起步价+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 方法2:一共要付的费用=全部以1.2元/km计算+起步价里少算的钱

学生讨论后,教师抽学生在全班汇报。并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算。第1种算法在图上表示得很清楚;重点理解第2种算法,让学生明白:如果全部都按1.2元/km来计算,起步的2km就只算了1.2×2=2.4(元),和起步价5元相比,少算了5-2.4=2.6(元)。所以,如果每千米都按1.2元算,就会少算2.6元,应该加上这2.6元,才是应该付的出租车费。

教师:顺着这样一个解题思路,接着应该怎样分析?先分析第1种解法,起步价和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这两个条件中,哪个条件是已经知道的?哪个条件还不知道,怎样才能算出这个不知道的条件?

学生讨论后回答:起步价是已经知道了的,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不知道,要用“1.2×以1.2元计价的千米数”才能求出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能像分析第1种解法一样分析出第2种解法的具体解题步骤吗?

鼓励学生像老师那样一步一步地进行追问,分析出具体的解题步骤。然后抽学生汇报,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步一步地追问,板书出以下的解题步骤:

教师:如果这两种解题方法都对,那么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学生:应该是一样的。

教师:请单号组的同学选第1种方法算,双号组的同学用第2种方法算,看算出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计算后回答,是一样的。

教师抽学生两种解答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解答过程,看看结果是否一样。

教师:两种方法的解题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虽然两种方法不一样,但是都能计算出相同的结果,说明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课后反思:这个教学环节关注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关注学生对一些不熟悉的词的理解。比如“起步价”,就采用了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介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生活中的术语,消除学生在理解题意上的障碍。二是采用图解法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三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充分理解题意和直观图的前提下让学生分析出解决问题主要的数量关系。四是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用解法一的分析作示范,引导学生独立地分析出解法二的解题方法。五是既让学生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又让学生感受解题过程的严谨性,让学生从中掌握多种策略的解题方法。总而言之,这个教学过程在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方面,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练习巩固

教师:像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课件出示第20页练习四第8题)同学们能像刚才一样进行分析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解决问题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6,7,9题。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页第1题及练习五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整理,沟通本单元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及时整理知识的好习惯。【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教师:本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本单元的知识,并完成下面的板书: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小数口算方法 估算方法 笔算方法 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积的处理——积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 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教师: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可以分成3个部分,其中小数乘整数和小数乘小数是研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积的近似值研究积的处理方式;应用小数乘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属于知识应用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课后反思:用树形图的方式,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单元知识的整体认知结构;教学中又把所学内容按“计算方法”、“积的处理”、和“知识应用”这3个方面进行归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更加系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教师: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哪些不同的地方呢?我们通过这两道题来看一看。出示右图。

学生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两道题都要算273×25,只是在计算2.73×2.5时,还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从右起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除了要计算正确外,重要是要数清小数位数,点上小数点。

教师:这样的题你们会算吗?

出示0.36×35,4.3×0.28,3.16×0.17。

学生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订正。在这里要特别注意0.36×35计算出的结果在未点小数点以前是“1260”,末尾有0,在点小数点时要从最末位的0开始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后要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完成上面的练习后,学生再完成第22页练习五第1题,先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错了,怎样改正等。

接着完成练习五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展示汇报。

教师:在笔算小数乘法中,我们除学习了像这样的一步计算外,还学习了连乘的小数乘法。你认为连乘的算式和一步计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连乘的算式还是要按照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来算,不同的是连乘的算式要多一步或几步,有时还可以简便计算。

学生得出这个结果后,完成第23页练习五第6题,然后全班订正。

教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小数乘法的笔算,但是在计算时,我们不是所有的算式都需要笔算,能口算的我们就要口算,这样可以节约时间。下面我们来复习小数乘法的口算。你觉得什么样的小数乘法我们可以口算呢?

根据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得出:可以直接想乘法口诀来算的,或是可以转化为简单的整数口算来算的„„这些都要尽量口算。

教师:同学们口算下面各题,看你是怎样口算的? 视频展示台展示:0.5×6,1.1×2,3.2×3。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同学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展示时说清楚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同学们对小数乘法的口算掌握得比较好,你们对小数乘法的估算又掌握得怎样呢?下面我们接着复习小数乘法的估算。

教师:你认为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进行估算呢?

引导学生明白:如果题目要求估算,我们可以进行估算;如果在口算比较困难而又不需要太精确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估算。

教师: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可以把题中的数看做一个近似数,使这个数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比较容易,然后用口算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师板书:0.49×2.8≈4.6×3.99≈3.01×5.3≈ 教师:这些题该怎样来估算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在估算0.49×2.8时,把0.49看做0.5,把2.8看做3;在估算4.6×3.99时,把4.6看做5,把3.99看做4;在估算3.01×5.3时,把3.01看做3,把5.3看做5。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看?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这些数都与原数比较接近,这样看以后,计算就变得非常简便了,用口算的方法就能解决。

教师:所以,在小数乘法的估算中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是要思考怎样估算才能使计算简便;二是要考虑用于估算的两个数要接近于原数。

教师:请同学们估算出第23页练习五第3题的结果。学生估算后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具体的估算过程。

教师:我们复习了小数乘法的笔算、口算、估算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呢?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什么时候用计算器计算呢?

引导学生说清楚:在相乘的数比较大或数位比较多时,就可以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同学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这些题吗?

视频展示台展示:3.768×2.45,9876×2.7,33.9×564.3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课后反思:本课教学中按计算方法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计算方法。在进行分类整理的同时,也关注这些计算方法的联系。比如估算和口算的联系,这样进行知识的沟通,能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计算打好基础。】

三、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也可以问老师。

学生回答略。

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

教师:先看这样一些现象。(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知道这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教师:在三年级时我们就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教师:很好,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①研究长方形的平移

教师:我们以长方形为例,(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方格图)仔细看看长方形是怎样平移的?(课件演示长方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看清楚了吗?再看一遍。(课件放慢速度再演示一遍)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了位置②。

教师:长方形平移了多少格呢?请先用学具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学生操作学具后讨论。估计有的学生会说移动了6格,有的会说8格。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观察长方形移动格数的?

请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一个到视频展示台上边展示边介绍,说6格的是两个长方形间相隔6格,说8格的是从位置①的某个点到位置②相应点相隔8格。

教师:你们觉得谁的意见对呢?

如果学生能说出平移是点到点的移动,则加以肯定;如果学生思考有困难,则可以用课件再演示一遍。演示时先在位置①的长方形上找一个点A闪烁,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这个闪烁的点到A′平移了多少格,通过演示统一学生的意见。

教师:你们觉得是平移了6格还是平移了8格呢? 学生:8格。教师:从中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我知道平移的距离是平移前的点到平移后相应点的距离。教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长方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从位置①向右平移8格到位置②。②研究的平移

教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研究平移现象时要关注点到点的距离。现在我们回到开始上课时看的图片中,(课件出示例2)这也是一个平移现象,把它和刚才的长方形的平移相比,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估计会回答:相同的是和长方形都在平移而且都是点到点之间的平移;不同的是长方形是沿水平方向平移而是沿竖直方向平移)

教师:在方格纸上竖直平移了多少格呢?

(如果学生能直接看出来,教师给予表扬;如果学生不能直接看出,仍可以在方格纸上用学具操作后再说出平移了5格)

教师:现在你又能说说是怎样从位置③平移到位置④的?

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能说完整:是从位置③向下平移5格到位置④的。教师:从上面的研究中你知道我们研究平移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注意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教师:很好!我们观察平移现象时就应该注意观察图形的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板书:方向距离)③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练习六第1(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学得不错,(课件出示如下图情景)你能再说一说三角形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吗?

学生:三角形从位置①向左平移5格到位置②。

教师:不错,(课件出示位置③的三角形)三角形怎样才能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呢?小组讨论,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平移,操作完以后抽学生展示汇报,汇报的结果可能有两种: 学生1:三角形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4格到位置③。学生2:三角形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5格到位置③。教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种方法,你们赞成哪一种呢? 学生:两种方法都可以。

教师:我们就以第1种方法来研究(课件演示三角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再到位置③的过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次我们研究的平移和前面我们研究的平移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我们研究的是1次平移,现在我们研究的是2次平移。

教师:对,你能介绍一下三角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的吗?注意两次平移都要介绍清楚。请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把同学们的说法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像这样介绍:(课件出示)三角形先由位置①向平移格,到位置②;再由位置②向平移格,到位置③。

学生一起介绍一遍。

教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介绍刚才同学们汇报的第2种方法吗? 学生:能。(抽学生介绍)

教师:同学们在介绍的时候把两次平移有顺序地介绍清楚了。你觉得在介绍两次平移时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有顺序地介绍,还要注意把两次平移的方向和距离都介绍清楚。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第1(2)(3)题,在完成第2题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在平移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略。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每道题教学的侧重点都不同,例1中的第1个小题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平移现象,重点让学生理解平移距离是点到点的距离;而第2个小题重点让学生比较水平平移和竖直平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了解平移与方向和距离有关。这样从不同的侧重点设计教学,使学生感到每个小题都有新意,能自始至终地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二是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依靠学生对原有平移现象的了解来教学新知识;三是教学内容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设计花边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图形的平移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26页例

3、例4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运用两次平移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移,我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右图)平行四边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的?

引导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从位置①先向下平移4格到位置②,再向右平移7格到位置③。

教师:你是从哪些方面来清楚地描述平行四边形的平移的?

引导学生说出:关键是要说清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怎样观察平行四边形平移的距离?

学生要明白图形平移的距离是图形上的点到平移后的相应点之间的距离。

教师:看来上节课同学们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研究平移要从方向和距离这两方面来研究。(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同课件上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和方格图)你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4格吗?

学生先用自己的学具操作,再抽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抽到的学生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请其他学生来检查。检查时要引导学生从方向和距离两方面进行,更重要的是检查距离时是点到点的距离。

教师:(把平行四边形原来的位置画出来,再拿走)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拿走,你能在这个方格纸上画出它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4格的图形吗?

学生:能。

教师:你准备怎样找出它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不同的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找到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二是怎样使画出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一样。本案例以下面的学生汇报为例:

学生:我看着方格在心里想向右平移5格会到哪儿?然后继续想再向下平移4格会到哪儿?最后把它画下来。

教师:你们对他的方法有什么要问或要补充的吗?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怎样找出5格的位置和4格的位置?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办法:先在平行四边形上确定一个点,然后再根据点到点的距离看通过两次平移后这个图形会到哪儿?做上记号。

学生讨论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师:找到点不一定就能画出和原来的图形一样的图形,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确定点后还要看原来图形中的每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多少格? 教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说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呢?

抽一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画,其余的在自己的方格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质疑:按照这样的方法来画是否正确呢?请一个学生用平行四边形来按要求移一移、验证一下。

通过验证,平行四边形和画出的平行四边形刚好重合。教师:现在你能总结一下怎样才能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点: 一是平移前,先确定一个点,看这个点会平移到哪儿,保证平移的格数正确;二是注意看原来的图中的每条线段各占几格,保证图形和原来一样。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完整地演示一次。

教师:在课件中出示例3中的梯形,你能画出他先向上平移3格,再向左平移8格后的图形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

【课后反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意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以能清楚地描述两次平移作基础,来探讨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教学中加强了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平移过程中的表象,并强调在画图形时应注意的两点,使教学重点突出,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把平移用到图形的变换中

教师:同学们已经对平移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平移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很有用处的。瞧!(课件显示例4的图,指第1个图形)图(1)这是裁缝阿姨做衣服剩下的4块同样大小的边角料,她想通过平移把它变成图形(2)的样子,你想帮助她吗?

学生:想。

教师:想一想,这次的平移和刚才我们研究的平移又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刚才我们研究的平移只有一个图形在平移,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平移有4个图形都要平移。

教师:对,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多个图形的平移与一个图形的平移比有哪些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说出多个图形的平移要注意观察哪个图形平移到什么地方,也就是要思考平移前的图形对应哪个平移后的图形。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在图形(1)中的每一个图形平移后在图形(2)中的对应的图形是哪一个?比如,图形(1)中的①号图形在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是哪一个?

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图形(1)中的①号图形和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

教师:图形(1)中剩下的②号、③号、④号图形在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又分别是哪个图形呢?请你像老师一样把图形(1)中的图形和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

学生开始在学具上完成完成后汇报。

教师:图形(1)中的每一个图形我们都在图形(2)中找到了对应的图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代替图上的图形移一移,看怎样才能把图形(1)平移变成图形(2)的样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代替图形讨论如何平移,然后展示汇报,汇报时要边平移边介绍每个图形分别是怎样平移的。学生平移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只要是正确的都应给予肯定。

教师:通过刚才的平移,你发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图形通过平移可以变换成另一个图形。

教师:这个发现真了不起,在我们后半期推导各种图形的面积时就要用到你们的这个发现,把一个图形通过剪拼,再平移就可以变成另一种图形。比如(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请你用学具操作思考怎样通过剪拼和平移使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学生用学具操作后汇报。

【课后反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重点突出一个图形怎样变成另一个图形,帮助学生建立起图形变换的意识。在变换过程中,突出一个图形的平移与多个图形的平移的不同点,让学生找到对应图形后再进行平移。多个图形的平移找对应图形是一个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突破这个难点,能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学中还提到了所学知识与今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价值体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出两次平移的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把一个图形通过平移变成另一个图形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略。

四.练习巩固 练习六第3,4题。

图形的旋转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并从位置、点、方向、角度这4方面进一步研究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通过研究旋转,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1个钟面、每小组准备1个装有花瓣的信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昨天,老师到游乐场去拍了一段录像(播放录像:录像里有旋转的风车和旋转的摩天轮及其他的一些游乐项目),这里面有旋转现象吗?

学生:风车和摩天轮都在旋转。

教师: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学生1:风车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课件随学生的回答,演示风车绕着转动的点和转动的方向进行旋转)

学生2:摩天轮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课件随学生的回答,演示摩天轮绕着转动的点和转动的方向进行旋转)

教师:看来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教师:但是刚才同学们说的“顺着旋转”用更准确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叫“顺时针旋转”。知道什么叫什么“顺时针旋转”吗?

如果有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让他先说,然后老师作补充。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师则可按以下方式引导:

教师:我们可以在钟面上形象地理解。(课件出示一个有指针的钟面)你们还记得钟面上的指针是往哪个方向转的吗?用手比一比。

抽一位同学用手比。

教师:指针像这样(课件演示指针转动)转动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明白吗?

教师:(课件演示指针从A旋转到D)你能说说指针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度数吗?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教师:你能再说说风车和摩天轮是怎样转的吗?

抽学生说(略)。

教师:不错。和时针旋转方向一致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你知道和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叫什么方向吗?

教师:叫“逆时针方向”。(课件指针逆时针转动)拿出手和大屏幕上的指针一起转一转。(课件演示指针从A旋转到B)你又能说说这次指针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度数吗?

抽学生说(略)。2.深入研究旋转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但只认识这两个方向还不够,这节课我们还要深入地研究。我们以风车为例。(课件出示旋转的风车)

教师:这个风车转得太快,我们让它转慢一点好吗?(课件让风车慢慢旋转),4张叶片一起转动太复杂了,我们重点研究1张叶片好吗?(课件只剩下1张叶片)现在我们可以让它旋转了。(课件演示风车叶片旋转)

教师:为了我们方便研究,我们把风车旋转时的几个关键的地方标上字母。

教师:标上字母以后,(课件给风车标上字母)我们再来看一遍它是怎样旋转的?(课件再演示风车的转动)

教师:看清楚了吗?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这张风车叶片旋转的哪些方面呢?我们要研究叶片在旋转时位置是怎样变化的?绕哪一个点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是往哪个方向旋转的?(教师边说边板书)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为1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研究。

(学生选择项目进行研究,教师巡视,学生研究完后全班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时说清楚研究的项目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完成板书: 位置点方向角度

从位置A绕O点顺时针转90°到位置B

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大家的研究结果连起来完整地介绍风车是怎样旋转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风车是从位置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位置B。

教师:同学们介绍得真不错!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叶片的转动的呢? 学生:是从位置、绕的点、方向、角度这几方面来介绍叶片的转动。

教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来介绍叶片是怎样从位置B转到位置C吗?(课件演示叶片从位置B转到位置C)

学生先讨论再汇报:叶片从位置B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位置C。

教师:在同学们的回答中,位置、绕哪一个点、方向、角度(指示板书)都说得很清楚。你们能不能连起来说一说叶片是怎样从位置A旋转到位置C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

学生1:叶片是绕O点从位置A通过两次顺时针旋转到位置C的。学生2:叶片绕O点直接顺时针旋转180°也可以到位置C。

学生的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都应给予表扬,特别是第2种更应鼓励。教师:(课件显示下图)这次你觉得叶片还可以怎样旋转到位置C呢?

学生讨论也可能有两种想法:

学生1:叶片是绕O点从位置A通过两次逆时针旋转到位置C的。学生2:叶片绕O点直接逆时针旋转180°也可以到位置C。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能用不同的方式让叶片从位置A旋转到位置C。这两种方式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的都是从这4方面来研究旋转的,不同的是方向不同。

教师:叶片可以从位置A顺时针方向旋转到位置C,也可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位置C。这还能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三、练习

1.第3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略)

2.第32页练习七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略)

四、总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2. 研究旋转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五、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今天学到了这么多,你们想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吗?(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花瓣各一个和一颗大头针)你能想办法,用一个花瓣画出一朵完整的花吗?

学生:能。

教师:怎么画?

引导学生说出:把一个花瓣固定,然后把它旋转到一处就勾画下来,这样就可以画出一朵花。教师:拿出信封用你们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开始设计画花。

……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原来学会的“往哪个方向怎样旋转”入手,在此基础上来展开本节课,既顺理成章又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把复杂的问题分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来研究。本来旋转着的4张风车叶片研究起来是比较复杂的,本课用多媒体课件首先把旋转的叶片放慢,再从位置、方向、绕哪个点、旋转的角度这4方面来重点研究1张叶片,深入浅出。三是教学内容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画花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图形的旋转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例

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旋转物体和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旋转,还记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研究图形的旋转的吗?

学生:我们是从位置、绕哪个点旋转、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这4方面来研究旋转的。(教师把这4点板书在黑板上)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教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板和方格纸(如图)。课件出示要求:将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绕A点旋转90°。

教师:(指黑板)在这里4个方面的要求都说清楚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哪一方面的要求没说清楚?

学生:旋转的方向没说。

教师:只说绕A点将三角板旋转90°,怎么办呢?我们该往哪个方向旋转呢?

学生:我认为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都可以,因为都是旋转了90°。

教师表示赞同,并把“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板书在相应的位置。

教师:现在你能把这里旋转的要求完整地描述一遍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位置绕哪个点旋转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

三角板的位置O点 顺时针方向90°

或逆时针方向

教师:这4方面的要求都明白了,请同学们先选择一个方向试着旋转一下,看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尝试后汇报:发现要保证旋转的角度是90°比较困难。

教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在小组内选择一个旋转的方向讨论一下。

学生操作讨论后展示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

学生1:以长的一条直角边为标准,绕O点顺时针旋转90°。

学生2:以长的一条直角边为标准,绕O点逆时针旋转90°。

学生3:以短的一条直角边为标准,绕O点顺时针旋转90°。

学生4:以短的一条直角边为标准,绕O点逆时针旋转90°。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清楚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哪条线为标准;二是借助方格纸上的直角保证旋转的角度是90°。

教师:你觉得在这样的旋转中,什么最关键? 引导学生说出:找准一条线段作为标准。

教师:不错,请翻开书第31页,课堂活动第2题你能完成吗? 学生完成后展示汇报。

2.教学例4

教师:(课件出示右图)下面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吗?你觉得这一次的要求和刚才的要求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比较出两点: 1.刚才是用三角板直接在方格纸上旋转,这次是要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2.刚才可以直接在图形上选一条线段作标准旋转90°,现在直接在图形上选一条线段旋转90°不好把握。

教师:同学们很会比较,我们重点关注第2个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 学生讨论后可能有两种方法:

学生1:直接在图上选一条线段作为标准,然后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着旋转90° 学生2:可不可以不在围成图形的4条线段中选,而在图形中选其他的线段。

教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我对第2种方法比较感兴趣,但是究竟选哪条线段最合适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选择线段OA最合适。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这些小方格都是正方形的,OA正好在这些小方格的一条边上,这样容易找到它顺时针旋转90°后的另一条线段。

教师:这一点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找到线段OA,再将O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然后把它画下来。学生完成后展示汇报。(课件再重复演示一遍)

【课后反思:用上节课的知识引入新课,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过渡自然,易于让学生接受。通过找关键的线段让学生感受到研究图形旋转90°是和研究线段旋转90°是有密切联系的。并通过知识间的对比,突出每一个环节的重点,让学生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本节课研究的重点是把一个图形旋转90°,再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连接OA,让学生发现线段OA从位置A开始绕O点旋转90°就到了位置B,成为线段OB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在图形中寻找一条关键的线段,再根据这条线段画出这个图形的方法。】

教师: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最关键的仍然是要找到一条线段。

教师:你觉得应该找怎样的线段呢?

学生:要选择便于观察和便于旋转的线段。

教师:说得对,在刚才画旋转后的图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旋转的过程中,要关注关键的一条线段,用这条线段的旋转来判断这个图形的旋转。

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师:通过这样一对比,我们就更能发现图形旋转的关键在哪里了。下面请同学们像这样继续旋转两次,依次在书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画后汇报。

【课后反思:再一次引导学生把研究图形的旋转和研究线段的旋转进行比较,重点突出研究图形的旋转不是关注整个图形,而是要关注该图形中关键的一条线段,让学生掌握把一个图形旋转90°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三、总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图形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略。

四、练习巩固

练习七第4,5题。

轴对称图形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知道对称轴的作用。

2.知道学过的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很多条对称轴。

3.能用对折的方法或通过观察方格图等方法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一条或几条对称轴。

4.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例1中的6个图形,1个一般三角形、1个等腰三角形、1个等边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1个圆、1个五角星。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形(课件出示例1的6个图形),喜欢吗? 学生:喜欢。教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些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你能在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思考后讨论,并回答)学生:除图形④外,其余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1:我是用眼睛直接看的。

教师:真会观察,还有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这些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吗?

学生2:我还用了折学具的方法来判断。

教师:你真会动手操作,请大家都用学具来折一折,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折完后在小组里交流发现了什么,然后抽学生汇报)

学生:我也发现除图形④外,其他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学生:在折学具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完全重合。

教师:哦,也就是说你发现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有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指一指你是沿哪条直线对折才使轴对称图形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的。

(请两个同学到视频展示台上折一折,并指出是沿哪条直线对折的,教师依照学生展示情况在多媒体上画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师:你能发现这条直线在轴对称图形中起什么作用吗?

(引导学生讨论出:这条直线能使轴对称图形两部分完全重合。多媒体演示重合过程)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能使两部分完全重合的直线叫对称轴。这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个新朋友。(板书:对称轴)请同学们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

(全体同学一起读“对称轴”)

教师:这些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呢?同学们开动脑筋折一折、找一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在学具中折找对称轴,讨论出:有的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课后反思: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通过折、找、画等操作手段来发现对称轴,并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来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通过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来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二是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回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引出对称轴,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2.教学例2

(1)用对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请同学们拿出等腰梯形的图形,想一想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学生边操作边汇报,学生的回答大概如下:先用对折的方式找到对称轴,再用直尺画出这条对称轴。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再演示一遍。教师: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可以。

教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的?

引导学生说出:刚才我们是先用对折的方法找到对称轴,再用直尺等工具把它画下来。板书:找对称轴对折画对称轴

教师: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画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学生操作后展示汇报。

(2)用观察的方法找对称轴

教师:同学们都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到并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下面请你们看大屏幕上的梯形(课件显示方格纸上的等腰梯形),请你仔细比较这个图形和刚才那个图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两方面的不同:一是这个图形在大屏幕上没法对折;二是这个图形在方格纸上。教师:这个图形我们没法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它的对称轴,你们能想其他的办法来找它的对称轴吗?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题卡上画出对称轴,讨论后展示汇报。

学生:等腰梯形的两腰是一样长的。上底有4格正好可以分成左右各2格。下底有8格,刚好可以分成左右各4格。这样我们可以在上底和下底的中间画出它的对称轴。这样,对称轴的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方格,这两边的方格沿这条对称轴是可以完全重合的。

教师:他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是对称轴吗?请你进行验证。学生经验证确定这条对称轴是正确的。

教师: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对称轴的呢?

学生:我们是直接观察方格图找到对称轴的。

板书:

找对称轴对折

画对称轴

观察方格图

教师:我们不但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对称轴,还可以借助方格图来找对称轴。你觉得在观察方格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找对称图形的中线,并观察这条中线的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不是完全一样的图形。

教师:同学们提醒得很好,请你选择第35页“试一试”中的一个图形画出对称轴。

学生画了以后汇报,在汇报第2个图形的对称轴时,重点让学生说清楚每条对称轴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课后反思:首先用对折的方法研究怎样找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画出对称轴,再过渡到没法对折,要先通过观察方格图来找对称轴的这种情况。这样由浅入深,从特殊到一般,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画对称轴的方法。】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什么叫对称轴?怎样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四、练习

练习八第1,2题。

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1后的扩展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完例1后,学生已经理解了对称轴,并且能用对折的方式找图形的对称轴,在此基础上教师作如下的扩展教学。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对称轴,并且能用对折的方式找一个图形的对称轴,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找一找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中的对称轴。

(多媒体出示这样一组图形:一般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如图)

教师:这些图形中,分别能找出几条对称轴?

(引导学生先独立在图上画对称轴,然后再讨论得出:1号三角形没有对称轴、2号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3号等边 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多媒体随学生的回答画对称轴)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吗?

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三角形,有的三角形的对称轴多,有的三角形的对称轴少。

教师:为什么同样是三角形,为什么有的三角形的对称轴多,有的三角形的对称轴少呢?你猜测这与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猜测:三角形对称轴的多少是否与三角形的特殊性有关?一般三角形没有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教师: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再来找一找这一组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多媒体出示图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教师:根据我们的猜测,在这3个图形中,你认为哪个图形的对称轴最多?哪个图形的对称轴最少?

学生:平行四边形的对称轴最少,正方形的对称轴最多,因为正方形在3个图形中最特殊。

(引导学生先独立用学具找这些图形的对称轴,然后再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没有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多媒体随学生回答画对称轴)

教师:真棒,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说出:等腰三角形是比较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更特殊;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在这两组图形中,越特殊的图形对称轴越多,这样的图形也更美)

教师:这个猜想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正方形和其他四边形比,等边三角形和其他三角形比,它就特殊在这个图形从几个方向看它都是对称的,它的对称轴多,当然就更美了。我们再来研究一个更特殊的图形——圆,找一找圆里有几条对称轴?(多媒体出示圆)

(引导学生先操作再讨论后得出:圆里有无数条对称轴)

(多媒体随学生回答画对称轴)

教师:这些讨论都非常有趣,前面我们就是用这些图形的对称现象来认识正方形每边都相等、等边三角形每个角同样大等图形特征的,今后我们在图形面积的学习中还要用到这些图形的对称,看哪些同学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对称的知识用得更好。

【课后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是在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一组三角形、一组四边形和圆作为研究内容,从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加深学生对原有知识理解的同时,使学生对对称轴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体会到对称轴在认识图形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的价值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的学习。】

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性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方格纸、例3中的图形、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轴对称图形,认识了对称轴。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找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先看这些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拿出你们的学具,用自己的方法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是轴对称图形的? 学生1:我是观察的。

学生2:我是通过折的方法知道的。

教师:不错,能用上自己的方法了。你能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吗?

学生用学具对折的方法或是把图形放在方格纸上找出图形的对称轴,然后画出来。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画图形对称轴的过程。

教师:好,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继续研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课后反思:从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找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入手,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这样为画对称轴的另一半提供认知基础,有利于学生主动应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同学们不但能找到对称轴,而且还能画出对称轴,真能干!但老师还有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想让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下:我有一个轴对称图形,把它对折后是这个样子(课件显示例3中的图形),请你猜猜这个图形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可能回答:这个图形的另一半也是和这一半一样的。

教师:是完全一样的吗?

学生:是的。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教师:如果我们要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你准备怎么画呢?(课件在图形下面显示方格纸)

学生1:我觉得还可以用描点的方法,找到左边这一部分的关键点,然后在右边方格里描出相应的点,最后把他们连结起来。

学生2:我觉得可以用涂色的方法。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找对应点法、涂色法„„

教师:你们想了这么多的办法,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试一试,画好了以后,再检查一下是否正确。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图形的另一部分,画好以后展示汇报。学生展示后,老师要引导全班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上再解释一遍,以便学生能看得更清楚。

教师:请你们观察同学们画的这些图形(指视频展示台上学生画的图形),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学生: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因为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对称轴两边的部分是完全一样的,对折后两边也能完全重合。

教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画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第36页“试一试”中这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完成后汇报。

教师:在我们画这样的图形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一是对称轴两边图形所对应的方格数要相同;二是左边部分的图形要和右边部分的图形相同。

【课后反思:用“轴对称图形对折后是这个样子,猜猜剩下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时候,就会自觉地考虑到自己画的这一半必须和另一半完全一样。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画的这一半和原来的一半完全一样的问题,就不难了。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涂色法、找对应点等之类的方法来画出另一半。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理解得更加深刻,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掌握水平。】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要注意什么?

四、练习巩固

练习八第3~7题。

(该案例由郑继提供)设计图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1,2,3,课堂活动及练习九。【教学目标】

1.能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设计图案,掌握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2.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让学生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有关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运用这些图形的变换方式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漂亮的图案,怎样设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设计图案

二、应用已有知识设计图案 1.运用图形的平移设计图案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怎样应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第1幅图(如图)和小孩的对话框。

教师:看看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应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的?

指导学生说出图中的小朋友是把图形①向右平移1格得到图形②,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A。

教师:图案A中哪个图形是图形①向右平移1格后得到的图形?

学生指图形②。

教师:按我们前面学习的平移方法,把图形①平移到图形②后,原图形①位置还有图形吗?

让学生意识到原图形①的位置没有图形了,因为这是一个图形的平移。教师:所以图中的小女孩特别强调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特别强调把图形①和图形②合起来才能组成新的图案A。

教师:这就是应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与图形的平移不同的地方,平移后的图形要和原来的图形一起才能组成新的图案。从图形A到图形B也是这样平移的吗?

多媒体课件先演示图形②平移到图形③的过程,再把图形③与原有的图形①②组合在一起。让学生意识到,从图案A到图案B的设计过程也是一样,先将这个图形平移,然后把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图案。

教师:同学们会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吗?请同学们把教科书上例1的图案画完整。学生画完后,找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要求学生说一说画的过程。

教师:像这样的图案,我们就把它叫做连续图案。画连续图案时,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画比较简便呢?

引导学生回答:在画连续图案时,我们通常用平移的方法来画。

教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练习九第1题。在做这道题之前,先想一想这道题有哪些要求?

学生:要求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

教师:既然是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你们准备把图中的三角形往哪个方向平移呢?每次平移多少格呢?

指导学生说出应该往右面平移,因为左边已经没有平移的位置了;至于每次平移的格数,可以是1格,也可以是2格或3格,由学生自己定,但是强调每次平移的格数必然相等。

学生理解题意后,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设计出图案,然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抽学生的作业时可以把平移1格、2格或3格的各抽1个来对比,看看每次平移多少格的图案最漂亮。

2.运用图形的旋转设计图案

教师:刚才是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的图案,那么用图形的旋转又该怎样设计图案呢?请同学们看一看例2,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例2这个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图。

学生相互讨论后,引导学生归纳:把图形①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②,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

教师:我们把这两句话仔细分析一下,其中“把图形①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②”是我们原来学习的图形旋转的方法,在图案的设计中,多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强调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

教师:对了,和例1一样,在这里也强调变动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组成新图案。所以,我们不管是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还是用图形的旋转来设计图案,都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指导学生归纳出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1)要按照前面学习的图形的平移、旋转对图形进行平移或旋转;(2)变动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组成新图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你能看图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吗?

指导学生完整地说出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案的设计过程配合学生的回答,加深学生对图案设计的理解。

教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练习九第2题,想一想,用图形的旋转设计图案,在基本图形定为梯形的情况下,图案的样式与旋转时的什么有关?

指导学生说出图案的样式与旋转的角度有关。教师:你们可以按哪些角度进行旋转呢?

学生:可以按90°的角进行旋转,也可以旋转180°或45°。教师:按你们的想法旋转,看设计的图案哪些不一样。

学生完成图案后,分别抽取按不同角度旋转的图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比较这些图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应用图形的对称设计图案

教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用图形的平移、旋转设计图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用图形的对称怎样设计图案。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图。

教师:能用你原来学习的知识说一说怎样用图形的对称来设计图案的吗?

指导学生说出“沿虚线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同学们都会画图形的另一半,那么,在这个图案的设计中画图形的另一半与前面学习的画图形的另一半有哪些不同呢?

指导学生说出原来画图形的另一半只画一次,现在画图形的另一半要连续画两次。教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多媒体课件演示图案的设计过程,请一位学生讲解,也就是要求学生具体说一说图案的设计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九第3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

三、图案欣赏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图案设计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图案。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40页课堂活动中的图案。教师:漂亮吗?你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

指导学生说这些图案的设计方法,重点说出三个花边主要应用图形的平移进行设计的,脸谱主要应用了图形的对称,方巾主要应用了图形的旋转。

教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漂亮的图案,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怎样进行图案设计?

学生回答略。

【课后反思:本课的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强调本节课是应用前面学习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的知识来进行图案的设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前面掌握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方法应用于图案设计,通过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二是强调图案设计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的不同之处,是变动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组成新图案,理解了这个问题,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图案设计的方法;三是重视讲练结合,研究一个例题就做一道相应的习题,通过习题的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四是分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分析掌握了图案设计的方法以后,再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漂亮的图案,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图案(教学片断)【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例

1、例2。【教学过程】 „„ 1. 教学例1 教师:利用图形的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些漂亮的图案。(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师:在方格纸上的图形①是怎么样变成了最后的那一个图案?请同学们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教师:哪一小组的同学愿意先来汇报?

抽学生汇报,指导学生说出“把图形①向右平移1格得到图形②,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A”的设计过程,如果学生只说到图形的平移,没有说出“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A”,教师则提示学生:“把图形1平移后原位置还有图形吗?因此新的图形是怎样组合的?”由此指导学生说出“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A”的图案设计方式。

交流时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图形①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教师:像这样平移若干次后,就成了一个漂亮的花边,那你能将用平移的花边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怎样画呢?请同桌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

指导学生讨论后得出基本的画法是: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点按要求平移,最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师: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把花边画完整。

画完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1题,要求学生先思考要把三角形每次平移几格,然后再进行图案设计。

抽学生设计好的图形在视频展示台展出,要求学生对照自己设计的图案说一说设计过程,再全班进行评比。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利用图形的平移完成了一组花边图案的设计,现在我们来看看利用图形的旋转是否也能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呢?看看下面这个设计。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大家认为这个图案漂亮吗? 学生:漂亮!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图形①怎样变化才能变成到最后那个美丽的图案呢?

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抽学生说图案的设计过程,指导学生说出:把图形①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②,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

交流时应重点解决:图形①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每次旋转的角度是多少?

小结:在旋转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确定好一个点,并且围绕这个点按照一定的角度旋转。教师:同学们,那你们想不想利用图形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九第2题。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说自己的设计过程,全班评价。„„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用在前面掌握的图形平移和图形旋转的图形变换的方法来解决图案设计的问题,这样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教学例1和例2,学生易于接受;二是突出本节课与前面学习内容的区别是,前面是一个图形在方格里平移或旋转,而本课要把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有的图形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图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图案设计的方法。】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中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能利用原有的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234÷6。

教师: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解决,一会儿咱们再请一个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学生独立解答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从计算单位方面说计算过程。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整数除法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吗?昨天,丁丁给我发了email告诉我他们这学期搬进新的教学区了,他还把开学第1天的录像资料给我们发过来了,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学习例1

教师:瞧,校园里多热闹啊!大家都在为新学期做准备呢?可是他们却遇

到了这么多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发现这些问题“新”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这些除法算式里都有小数。

教师: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关于小数的除法随处可见,怎样解决呢?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小数的除法。

(板书:小数除法)出示例1。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题目,分析一下该怎样列算式?

学生: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我觉得应该用除法解决,算式列为23.4÷6。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刚解决的234÷6这个算式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一个是小数,一个是整数;但是它们的除数都是整数。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完善课题板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第五篇: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1、秋天向我们微笑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嚷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等。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秋天。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情景激趣。出示反映秋天的图片,初步感知秋景,激发孩子对秋天的热爱。

2、揭示课文题目。

(1)板书课文题目:秋天向我们微笑。

(2)齐读课文题目两遍。

(3)谈谈你读了课文题目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识情况,多种形式识记,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识字。

3、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上下文理解新词,注意以下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烦恼、酿造、音符、觅食、珍藏

4、指名读诗,分组读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思考: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示出来。

2、想一想:课文哪些诗节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象与丰收的喜悦?课文剩下的内容主要写了什么?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重点诗句,欣赏秋天的美丽

1、默读1——5小节,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注意思考或旁批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试着有感情地读读。

2、小组交流、补充。

3、全班交流,鼓励补充、争辩,师适时点拨。

如:

(1)喜欢“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轻轻地把它们涂掉”,从这里体会到秋天里桂花开放,给我们带来香气,从“轻轻地”、“抓”、“涂掉”体会到秋风轻柔的特点。

(2)第2、3节诗:喜欢秋天丰收的景象,从对苹果、葡萄、玉米、高粱的描写中体会到秋天里这些水果和粮食成熟了,尤其欣赏作者拟人手法的运用,把事物的特点表达得十分生动形象:“嚷”、“穿红袄”、“披紫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苹果、葡萄急着成熟的情态;动词“举着„„乐,红着„„笑”不仅形象地写 出了玉米、高粱的成熟,而且表达了作者沉浸在秋天的丰收里的由衷的喜悦。品析“烦恼”、“酿造”。思考:夏天里,玉米可能遇到哪些烦心的事?高粱成熟后可做什么?(联系工具书。)

(3)第4节诗:喜欢第2、3、4行诗。从“快活的音符”体会到鸟儿们一路欢歌,反应了作者欢乐的心情。从“觅食的小蚂蚁„„蚁巢”可体会到蚂蚁在秋天里忙着觅食准备过冬的勤劳。在这里,注意渗透道德教育。

(4)第5节诗:喜欢满树的黄叶,从诗句对黄叶的描写中可以联想到黄叶飘落时纷纷扬扬的美景,从“明年春天„„长满树梢”可以体会到春天里,落光叶子的树木又会重新长出充满生机的新叶。

(5)齐读第1——5节诗。课文题目说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你认为“微笑”是什么意思?她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6)拓展:除了诗中介绍的礼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礼物也是秋天送来的?(鼓励尽量说。)能把文中引起你想象的景物画下来,再给画取个名字吗?

(7)有感情地品读第1——5节诗。注意读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可采取试读——抽生读——点评——再试读——齐读的方式读。

4、过渡:你喜欢秋天,我喜欢秋天,他喜欢秋天,我们都喜欢这硕果累累、金风送爽的秋天。这不,一群喜欢秋天的孩子走到了披满黄叶的大树下。请读第6节诗,说说你的感受或想法,谈谈你对“悄悄珍藏”的体会。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欣赏诗句的美、秋天的美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找找描写秋景的文章,然后读一读。

2、推荐《秋色赋》。

七、作业

1、指导书写生字,注意扩词。

2、完成课后作业第3题,注意启发学生给画取个名字。

3、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1、秋天向我们微笑

秋天带来了 香气

果实成熟

动物欢歌

黄叶飘落

秋色迷人 喜爱之情

2、三棵银杏树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认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读课文题目,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师再配以相关画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勾画生字、新词。

2、自主识字,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课文主要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 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字词的检查。注意“投”、“没”、“设”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你最喜欢银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读时注意勾画、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小组交流、补充、评价。

4、全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这段描写了三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

B、本段中第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

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小才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美读本段,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1)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2)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这部分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银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银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说说这三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D、品析“经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拓展: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F、有感情地读读第3——7段,品味人们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点评:评出学得最好的,要求阐述理由。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进一步体会感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再次熟读课文

六、总结全文

1、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2、除了银杏树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板书设计

2三棵银杏树(带来欢乐)

生长空间美形态美干、叶、花、果(形、色、味)

意境美鹰停秃枝天空背景喜爱赞美情 海滩上的雕塑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滩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3、了解批读的好处,养成边读边批注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海滩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课文

1、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那海边金色的沙滩带给你什么乐趣呢?

2、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3、教师:或许有的同学没见过大海,更没有体验过海滩带给你的乐趣。那今天,就让我们伴着优雅的旋律,一起走向大海,去欣赏《海滩上的雕塑》。

二、自主朗读,读通课文

1、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程度,并适时指导学生区分形近字。

3、抽生朗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自主体会

1、师:我们今天学的文章,旁边有批注,这叫批读文,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批读文的?(①边读边想。②借助旁批的内容学习课文。③在文章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问题„„)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篇课文吧!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海滩上的雕塑师是谁。

3、抽生汇报:海滩上的雕塑师是谁?(板书:我们、小动物们)

4、学习1——3段。

(1)师:海滩上这么多有趣的图案,它的作者到底是谁呢?(出示第2段旁的批注。)编者知道了,你知道吗?请你把这些图案的作者名字勾画出来吧!

(2)面对海滩上这么多有趣的图案,你有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吗?(了解蛤蜊,争论“曲线”的作者是谁,并指导读出猜测的语气。)

(3)同学们,从这些猜测中,你体会到什么呢?(图案多,图案的作者也多,让我们分不清,给我们带来快乐。)板书:乐趣

(4)齐读第3段,根据旁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师:同学们,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把海鸥可能会发表的评论,批注在旁边的空白处吧!生自由批注。抽生读批注。师生共同交流。

5、学习4——10段。

(1)齐读第4段及批注,思考:更大胆的构想是什么?(2)自由读5——10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我们”干得很起劲,很开心!)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抽读、赛读、齐读等。)

(4)说说第10段的省略符号省略了什么。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有创意的、有个性的设计批注在文章的空白处。生批读,然后交流。

6学习11-14段。

(1)师:当你们精心设计的雕塑被浪涛吞没时,心情如何?海边的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齐读11——14段。

(2)读批注,体会“收藏”一词的精妙。(可用换词法体会。)

四、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优美的课文,观赏了迷人的景色,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请批注在文章末尾吧!

生批读,然后交流。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金色的沙滩,共同设计了全新的雕塑,我们徜徉其间,流连忘返,愿这美好的画面,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板书设计 海滩上的雕塑

大运河

乐 趣 人工湖 对大海的喜爱

大山

家园

4* 一颗小豌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豌豆给小姑娘带来的力量。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豌豆给小姑娘带来的力量。教学准备

师: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安徒生,收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生字、词语卡片。

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安徒生,收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豌豆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丹麦作家安徒生以豌豆为题写了一篇童话故事,想读读吗?请齐读课文题目。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这是一颗什么样的小豌豆?这颗小豌豆有什么作用?)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新词。

2、认读生字、新词。师生正音。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并在全班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4、分段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5、读了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6、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生词,以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7、全班交流,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如:这是一颗什么样的小豌豆?小姑娘为什么能站起来?小姑娘的康复与小豌豆的成长 有什么关系?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主学习1——7段。

(1)自由读1——5段,看看这颗小豌豆的心愿是什么,与其他几颗豌豆有何不同。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五颗豌豆不同的理想。

(2)小豌豆长大后安了一个家,它在哪儿安的家?用勾出有关的句子。

(3)读一读句子,说一说这个家怎么样。

(4)自由读第7段,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个小姑娘快要死了。勾出有关的词句。(瘦瘦的、黄黄的、躺了一年、连„„也„„一点力气也没有。)

(5)多可怜的小姑娘啊!咱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情、体谅、关心、爱。)

2、合作学习8~14段。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小豌豆生长变化的语句和小豌豆生长变化带给小姑娘的变化的语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讨论:小姑娘为什么会站起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你喜欢小豌豆吗?喜欢小姑娘吗?为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可采取小组赛读、男女赛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练习读。

四、拓展延伸 安徒生爷爷写的童话故事可有趣了,你还读过他写的哪些童话故事?其中深受同学们喜欢的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等,课外去读读吧!

板书设计

4一颗小豌豆 小豌豆 长大——开花

小姑娘 好转——康复 火烧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火烧云的图片。学生:留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火烧云的图片。

学生:留意观察晚霞。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美丽的自然现象呢?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美丽神奇的火烧云。(出示火烧云图片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2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火烧云的?(上来——变化——下去)

4你对火烧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找出课文中相应的段落。

三、精读课文,感受美景

(一)学习第1段

1自由读第1段,霞光照在大地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2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变化?

3霞光照映的地面景色是那么的美,如果你也被这一片霞光所包围着,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4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作铺垫。)

(二)学习第2、3段 1火烧云上来了,霞光使大地的一切颜色都变了,这耀眼的霞光,不仅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齐读第2段。

2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写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这些云叫做火烧云。

3自由读第3段。勾画出写天空颜色的词语。

4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这些颜色?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来?试着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说还可能有哪些颜色。(苹果绿、橘子红„„)

5天空中那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能否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出火烧云颜色的变幻呢?(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6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第4、5、6段

1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呢?默读描写形状变化的部分,思考: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多:马、大狗、大狮子;快:一会儿、忽然、接着)

2“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这马的样子是怎样的?它是怎样变化的?它又是怎样消失的?教师引读。

3你觉得这里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想象,表达的形象,情景的有趣。如:火烧云出现时“马头向南,马尾向西,跪着”的静态美;“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的动态美等。)

4指导朗读:谁能把这种有趣的情景用朗读表达出来?

5自由读读“大狗”、“大狮子”的部分,你觉得哪里描写 得最有趣?

6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情景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听。

7你觉得天空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你学着作者的写法,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说一说。

8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形态万千„„)

9火烧云的形状如此有趣,谁想用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去享受享受?指名读。

(四)学习第7段

1自由朗读第7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你是怎样理解“恍恍惚惚”的?(指看不真切。)这说明什么?(火烧云瞬息万变。)

②“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孩子们看累了,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想沉静一会儿再看,火烧云却下去了,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留恋、惋惜)谁能把孩子们那种留恋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朗读全文,练习背诵

1这么美的景象,一转眼就消失了,怎能不使人留恋呢?不过,细心的作者已经用优美的语言把火烧云最为绚丽的一刻摄录了下来。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领略火烧云的美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用喜欢的方法背诵课文。

五、谈话结束 1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收获。)

2火烧云那美丽的景色,作者那优美的文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奇丽景象。愿你们用明亮的眼睛、美好的心灵不断地去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板书设计: 火烧云

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耀

颜色:多、快 红彤彤 像着了火

天空什么颜色都有

形状:多、快 一匹马——一条小狗—— 头狮子——什么也不像

(动静结合)

火烧云下去了:什么也看不清莫泊桑拜师

一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学习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学习莫泊桑肯吃苦、勤练习的精神。教学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学习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学习莫泊桑肯吃苦、勤练习的精神。教学重点

运用批读方法,体会莫泊桑肯吃苦、勤练习的精神。教学准备

收集法国作家福楼拜、莫泊桑的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文题目

1同学们,平常你们觉得写作文最难的是什么?(没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作文总是平平常常,不吸引人„„)

2你们觉得难,并不奇怪,因为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年轻时对写作跟你们有着同样的感受,于是他就去请教著名作家福楼拜,在福楼拜的指导下,他终于成了法国著名的作家。你们想自己的文章写得更美吗?好!我们也跟着莫泊桑一起去拜师吧!板 书课文题目

3齐读课文题目,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带有拼音的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可以仿照课文旁边的批注,在你读懂了的地方、你喜欢的句子或你感兴趣的地方作批注。想想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同学和老师帮助,也在书上作批注。

3学生交流汇报,梳理共性问题。

①读带有拼音的词语。注意读准“揣”、“殊”、“桑”的字音。指导学生写好“貌”、“拜”、“陋”等字的字形。

②梳理共性问题。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莫泊桑几次向福楼拜请教?

(2)每次各有什么收获?

(3)他是怎样下工夫的?

(4)从福楼拜老师的3次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汇报。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学习。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从读中体会福楼拜老师第一次告诉莫泊桑要仔细观察,把看到的记下来;第二次告诉他观察要细心,要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等去观察。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第3次则告诉我们如何 写作。写作不但要仔细观察,还要发现特点、写出特点,这样写出的东西才会各具特色。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悟

再次默读课文,谈谈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勤学)福楼拜(善学)

焦急万分 虚心求教——功夫还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一无所获 再次求教——怎么没什么好写的呢?要细心观察 全神贯注 坚持观察——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特点 一次特殊的实验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白发苍苍”、“燥热”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用心品读的阅读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对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无比热爱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教学重点

感受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崇高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写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学生:收集科学家的小故事。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道路。无数科学家为科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共同去感受“一次特殊的实验”吧!读课文题目,理解“特殊”。问:这次实验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我们自己读书弄明白。

2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初步自学生字、新词。

3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学收获。

4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自学情况汇总,再选几个在全班交流。

5同桌互读课文,检查是否把课文读通。

6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精神

1读着课文,我们的心时时被感动着,再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用心读读,体会体会,想想为什么让你特别感动。

2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悟重点句,引导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读,体会科学家的顽强品格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产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施密特先生一点儿也不怕,他仔细观察蛇的外形、特点”,“施密特拼尽全力把蛇捉住,重新放进笼子里,锁好”,从这些句子中体会科学家面对凶恶的毒蛇不畏惧的胆量。

“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记录下来”,从这句中体会科学家在自己被毒蛇咬伤又无人救援、生命危急时,想到的仍是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

从“详尽”、“认真”、“仔细”、“像往常一样”等体会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从“汗水淌着”、“肌肉抽动”、“感到燥热”、“耳朵里发出噪音”、“伤口、鼻子和嘴开始淌血”等感受科学家经受着剧烈疼痛还坚持作科学记录的顽强意志。“时间啊,你慢些走„„不!时间你快些走„„”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科学家敬业精神的敬仰,对科学家遭受痛苦折磨的心痛。

4说一说这次实验特殊在哪里。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再交流。

三、拓展延伸,学习品格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科学家的故事。板书设计

一次特殊的实验

总 世界科学工作者的贡献

笼外观察

分 博士观察南美洲毒蛇 取射血被咬

包好伤口 继续观察 作下纪录

总 用生命完成实验 ,留下宝贵遗产 金蝉脱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2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主动探究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教学重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2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主动探究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教学重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金蝉的资料和大自然中其他动物有趣的现象。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世界,妙趣横生。今天我们一块走进金蝉家族,了解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有趣现象。请齐读课文题目——金蝉脱壳。

2你们见过金蝉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金蝉是什么样的?金蝉是怎样脱壳的?它为什么要脱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是通过我们自己读书来解决的,再看看我们在读书中又能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

2分组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比一比哪组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3师生共同评价,并相机指导朗读。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及变化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段是写金蝉脱壳的过程的,哪几段是写金蝉脱壳后的变化的。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段,边读边勾画出写金蝉脱壳过程的句子,然后把金蝉脱壳的主要步骤归纳出来。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弄清金蝉脱壳的过程。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语言的生动有趣。如: 金蝉脱壳的过程作者写得活灵活现,逼真形象,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很仔细?

4教师引读本段,让学生熟悉金蝉脱壳的过程。

5第3段写了金蝉脱壳后的变化,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变化?(翅膀、身上的颜色)

6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议一议”的方法弄清金蝉翅膀和身上的颜色的变化情况。

7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8这奇妙的变化让作者一饱眼福,我们也感到太有趣了,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延伸

大自然中像这样有趣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用你们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我们准备开展一次“动物趣事”交流会,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趣事,好吗?

板书设计 金蝉脱壳脱壳

过程:露出背——钻出头——露出脚——抽出尾“空中霸王”的克星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蜂鸟的特点以及它为什么能够“克”老鹰,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1了解蜂鸟的特点,知道它能克老鹰的原因。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教学难点理解蜂鸟为什么能“克”老鹰。教学准备

阅读有关动物的书籍,收集有关鹰和蜂鸟的图片、文字资料;预习课文,勾出生字、新词,标出段落序号。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它在动物世界里可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出示图片:鹰——空中霸王你印象中的鹰有哪些特点?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空中霸王”的克星(板 书)。生齐读课文题目。现在请把“克星”换一个词,意思不变。(可换:敌人、对手)

二、质疑

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或者你想知道点什么?预设:为什么说鹰是“空中霸王”?鹰的克星是谁?为什么能够“克”老鹰?(板书问题)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解决了哪些问题?从哪里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1学习第1段。

① 找出能说明鹰是“空中霸王”的句子,指导朗读。

② 文中有两个词,写出了鹰在飞翔时和站立时的“霸气”,找出来,想想该怎样读。飘然翱翔:体现了鹰飞翔的平稳与自在。兀立自若:体现了鹰站立时的威武、傲慢、目空一切。

③ 给这一段分层次,想想每一层讲了什么。

2学习第2段。

①看一段关于蜂鸟的录像,回答:蜂鸟是什么样的?(贴上蜂鸟图)板书“体形娇小、羽毛艳丽、嘴尖而锋利”。

②你从“娇小玲珑”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读第2段,读出蜂鸟的娇小可爱。(指名读——齐读)3学习第3、4、5段。

①勾画出写蜂鸟攻击鹰的句子。

②指导朗读勾画出的句子,读出蜂鸟的勇猛,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

凶悍好斗(联系下文“奋不顾身地向鹰猛攻”理解。)

奋不顾身(联系上文“它们不但不惧怕鹰这个庞然大物”理解。)

敏捷(联系下文“它可以向前飞,也可以倒退飞,甚至还可以在空中翻滚盘旋”理解。)

遍体鳞伤(联系上文“鹰被蜂鸟刺中后,还来不及还击,蜂鸟已快速飞开,又从别的方向发起了攻击”理解。)

③小结:蜂鸟是靠哪些“法宝”来“克”鹰的?尖而锋利的嘴、凶猛而有力的攻击、快速而灵活的飞行。

④下面我们来帮这“空中霸王”的克星填写一份小档案。(小组合作完成。)姓名性格特征体形特征外貌特点羽毛嘴飞行特点

五、课外延伸

小小的蜂鸟却能“克”老鹰,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你还知道动物世界中的哪些故事?

六、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背诵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9“空中霸王”的克星

体形细小

嘴巴锋利 凶悍好斗 ____鹰

肌肉结实

双翼速拍

10向大树道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媒体”、“采访”、“虐待”、“制裁”、“生意兴隆”、“水泄不通”、“衣冠楚楚”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丹尼尔为什么要向大树道歉,增强学生保护树木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新词。教学准备

收集环保小故事。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文题目

当我们说了中伤别人、不尊重别人的话或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向别人道歉,这是一种美德。你听说过有人向大树道歉吗?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向大树道歉》这篇课文将告诉你原因。

二、齐读课文题目,质疑问难

1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2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归纳学生的问题:

(1)谁向大树道歉?

(2)他为什么要向大树道歉?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本课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分段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正音。

4带着质疑再读课文。

5学生交流自学收获,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

6抽生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生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自主学习第1~4段。

1自由小声读第1~4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丹尼尔的“罪行”指的是什么?文中那位先生在揭发信中是怎么说的?用“”勾画出来。引导学生朗读悟出这句话的意

思和体会美国人民的环保意识。

(二)合作学习第5~6段。

1默读第5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词和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你会感动。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3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泄不通”、“衣冠楚楚”等词语。

4用“——”勾出丹尼尔向大树道歉的话,用“△”标出表示丹尼尔向大树道歉时动作的词进行体会,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齐读第6段,说说你从人们的掌声中悟出了什么。

6有感情地读第5~6段。可采用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练习读。

(三)集体讨论。丹尼尔为什么向大树道歉?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现场的一名记者,你将怎样向人们报道这条奇特的新闻?

2在改造周围环境,绿化、美化家园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建议,又能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0向大树道歉

起因___用铁链锁大树

顾客检举 人与自然

经过 公园管理局处罚 和睦相处

结果___向大树公开道歉

漂浮的山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冰山的资料、图片。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说起山,人们就会想起我国的几座名山,如黄山、泰山等,而提起泰山,我想请同学们猜一个与泰山相关的成语,知道它是什么成语吗?(稳如泰山)是的,山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美丽的地球上,还有一种漂浮的山——冰山。

2教师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冰山毁船的片段,激起阅读兴趣。

3揭示课文题目:影片中造成船毁人亡的就是漂浮的山。

33(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读自悟,初学课文

1抽生汇报前面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批读方法,再看本文四处批注。教师总结批读要领,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批注。

2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要求学生简单批注。(1)找出新词,利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2)“漂浮的山”指什么?课文介绍了它哪几个方面的特点?(3)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2全班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点拨。

3出示两组句子。读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1)a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身高”。

b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高度。

(2)a这些顽皮的“大个子”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可以作长途旅行,有的则只能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地方逛一逛。

b这些冰山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漂到很远的地方,有的漂得不远。

4让学生再找一找文中采用拟人手法描写的其他句子进行体会。

5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指导朗读。可采用抽读、评价、指导读等方式。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冰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漂浮的山

身 高

外 貌

漂 浮又多又大

12联欢会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2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关注动物世界、探索动物世界的意识和情趣。教学重点 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2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关注动物世界、探索动物世界的意识和情趣。教学重点

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孩子们,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加一个别开生面的动物联欢会,你们愿意吗?(愿意)待会儿,如果看见你认识的动物朋友,就请你叫叫他的名字。(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联欢会的热闹场面:大象、狮子、老虎、小猴、斑马、羚羊„„)

2可是这次联欢会引起了一场**。你们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吗?赶快读课文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新词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号,还可以把你读后的感受和体会加上简单的批注。

二、再读课文,感悟体会

1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要求:

①理清课文层次,读懂课文的内容。

②哺乳动物有哪些特征?

2汇报交流。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部分(第2~16段):写联欢会的“**”。一层(第2~6段):第一场“**”;二层(第7~12段):第二场“**”;三层(第13~16段):第三场“**”。第三部分(第17段):总结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动物的特征:都是胎生,都是吃奶长大

的,身上都长有乳腺,都能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三、读演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选择角色,读一读,记一记。

2试着加上动作、神态读一读。师生评议,指导朗读。3分角色表演。(师生评议,评出“最佳表演奖”、“优胜奖”、“优秀奖”等。)

四、拓展延伸,强化理解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总结:孩子们,今天我们走进哺乳动物朋友的联欢会,收获真不少,但是关于动物朋友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呢,咱们赶快学习探索吧!推荐阅读《少年百科全书》,收看《动物世界》电视栏目,启发学生探索动物奥秘

五、作业

1把你学到的新知识告诉家人。2收集有关哺乳动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联欢会的**

鸭嘴兽(下蛋的)

蝙蝠(会飞)

鲸、海豚(会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美丽的花(板书:夹(jiā)竹桃)

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夹竹桃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其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

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3、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南海上的明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海南岛的富饶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海南岛的神奇与美丽。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图片和资料。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海南岛的位置;收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图片和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受

1欣赏音乐:《请到天涯海角来》。

2师谈话揭题:孩子们,歌中介绍的天涯海角就在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地方——海南岛上。要体验海南岛的神奇与美丽,当然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下海南岛的风光吗?让我们一起踏上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岛。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学生互相交流认字情况。

3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4通读全文,在了解课文大意和各段意思的基础上交流看到了哪些景物,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三、学习第一段,整体感知

1自读第1段,说说第1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欣赏图片:感知“万里碧波”和“富饶美丽”。

3指导朗读,体会万里碧波上的明珠——海南岛的富饶美丽。

四、图文结合,学习第2段

1(课件显示)欣赏“橡胶园”、“椰子园”和“热带植物园”的图片,让学生交流欣赏后的体会。

2(课件显示)欣赏海南岛在不同季节里硕果挂满枝头的美景图和各种名贵水产等图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海南岛的物产丰富。

3再读第2段,读出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感受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五、读悟结合,精读第3、4段

1自读自悟学习第3段:

(1)可用“读读、勾勾、悟悟”的方法学习,说说本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交流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2)背一背: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背一背。(3)鼓励学生交流学习本段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4)赏读全段并小结:本段从五指山的热带雨林、滔滔奔流的万泉河、美丽壮观的天涯海角、旅游胜地亚龙湾海滩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现了海南岛的美景。

2自主学习第4段:

(1)可用学习上一段的方法“读读”、“勾勾”、“悟悟”、“背背”自学本段。

(2)讨论交流学习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等,可借助音像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遣词造

句的准确。如教学句子“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

(3)课件出示椰子林的画面,让学生在看看议议中体会“屏障”。

(4)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课文将“椰子林”比喻成“屏障”好在哪里。

(5)想象情景,指导朗读。

(6)鼓励学生找出本段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六、总结全文,主动积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赏读本文,赞美海南岛的美丽富饶。

2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词、句、段,或勾画,或摘录,或读,或背。

七、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欣赏家乡的美景,夸一夸自己的家乡。(先说后写)板书设计

14南海上的明珠

富饶 :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美丽 :气候宜人 风景优美

15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

1.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3.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题,导入诗文

1.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②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③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初读诗题

1.大诗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歌,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2.检查反馈。

①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读课题、作者。

②请生读古诗(学生评价)

③齐读。

3.古诗方法渗透

①了解了诗题和作者,读准了古诗还不能算读好了,还得读懂古诗,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习古诗的时候有什么读懂古诗的好办法?(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②有这么多好办法大家一定要用起来。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三、细读诗句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1.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2.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水光潋滟

(1)借助注释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

(2)你从诗句中那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潋滟)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

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小结: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赞同的小朋友举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水光潋滟的精致,山青水秀的景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山色空蒙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48 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在晴天里西湖的山是什么样的景象?(苍翠欲滴)现在呢?(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亦奇

(1)闭眼想象一下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当中读一读。

(2)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奇妙吗?(也奇妙)

(3)从哪个字当中你读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情境对话:

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他自己办公的地方就是在西湖边,西湖在夏日里时晴时雨的景象也常常看见。此时,苏轼和朋友看到不同天气下的西湖,苏轼和他的朋友边喝酒边聊天,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选择刚才我们学过的词语用一用,比较一下晴天西湖和雨天西湖的不同,同桌互相演一演。(晴天: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雨天: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

(2)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

(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通过材料,西施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2.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看图说一说)

(3)总相宜

A.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的怎么赞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总相宜)

B.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4)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

下载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准备课:上学了 教学内容:1——2页 教学目标:1、在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让初入学的孩子了解学校生活,渗透思品教育。 2、在数1-——10 各数......

    新编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范文大全)

    我上学了 设计说明 《我上学了》是初入校园的小学生的第一个语文学习内容,设置目的是帮助小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校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此,本课......

    新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四则混合运算 第1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例1,第2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能......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 主备人:刘大国2007年9月1日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的任务: (思想教育、“双基”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方法指导、习惯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1: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1) 教学内容:教科书1—2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西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第1课 你好!新年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诗节。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

    西师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西师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森林音乐会 内容结构 森林音乐会美丽的大森林欣赏《森林的歌声》(自然之声)歌表演《大树妈妈》 欢腾的大森林欣赏《龟兔赛跑......

    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_全册

    第1课水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二、过程与方法: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