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第一课《春天》
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教 学 建 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春天”万事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 力、想像力。在“春天”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和歌曲。
三、教师可调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春天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有表现地唱好歌。
教 材 分 析
1.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在简短的弱拍开始的、节奏自由的4小节引子过后,出现下行三度模仿杜鹃鸣叫的音调,第一段以杜鹃鸣叫的下行三度所构成的动机为核心,运用重复、模进、变奏等手法发展而成。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婉转的鸟鸣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第二段以“la”的长颤音开始。主旋律应用了许多颤音,间杂着杜鹃的鸣叫声,好似杜鹃鸟灵活地在林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在这个枝头跳跃,一会儿又在那个枝头高唱,杜鹃鸟的鸣叫声为林中增添了浓浓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歌唱性,由于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颖。这一段音乐与前两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手风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乐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在竖笛模仿杜鹃鸟鸣叫以后,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复了一次,最后第一段音乐再现,并结束在杜鹃鸟的鸣叫声上,与乐曲的开始形成呼应。《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2.歌曲《小燕子》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这支歌便飞入了千家万户,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多年传唱不衰。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两个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化重复。歌曲遵循了语言的音调、节奏写成,音乐语言淳朴简练,口语化;歌曲几次出现了附点音符,都巧妙地结合了语言的节奏、韵律,还有延音记号,后倚音的使用等,使得词曲结合紧密。歌词以一颗童心描绘了小女孩与小燕子朋友般的亲密交谈,唱起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尤其作者在处理第二段歌词时,不加停顿,将小女孩要把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一一告诉小燕子,力邀小燕子来做客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以小女孩为主人公,动情地歌唱了祖国的新面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感觉。
3.歌曲《布谷》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从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有着三拍子舞曲的特点,给人以愉快、优美的感受。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4.歌曲《小雨沙沙》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好歌。可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
第一课时
一 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 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三、表演《布谷》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注意:歌曲《布谷》借用布谷鸟歌唱的方式出示歌词。课本上仍以□为四分音符的时值,表示旋律的高低、长短,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师可按照小黑板提供的乐谱进行教学。
四、编创与活动
教师启发学生对风、雨的感受,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编创其他声音,表现给大家听,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还可以分小组设计更多的像声词,使这组多层次节奏练习更加生动、形象,千万不要生硬地读,要有感情地朗读,可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风雨声更形象、生动、有趣。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小燕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歌曲《小燕子》。
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2.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3.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三、表演《小雨沙沙》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精力听歌曲。 2.再听范唱。提示: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可指导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歌曲中怎样说的?视学生能力可将学生的创作组合成两个部。
3.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复习歌曲 《布谷》: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 《放牧》
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 学 建 议
一、本课可按两课时完成。
二、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三、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教 材 分 析
1.歌曲《牧童哪里去了》
《牧童哪里去了》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曲,2/
4、3/4拍变换拍子,七声商调式。全曲由两部分构成。
歌曲为山歌风,旋律悠扬、亲切。第一部分节拍变换频繁,节奏变化较多,旋律显得自由、舒展。四乐句均以强拍弱位起音:前两乐句开始即是八度大跳至高音区转为波浪式的旋律;第三乐句平和起句,仍具有乐句间大的起伏的特点;第四乐句波浪式旋律下行至主音商,以叙述性的口吻描绘了山坡、青草、山花、笛声,回顾了牧童往日的愉快生活。
第二部分节拍一致,以衬词起句,似牧童吆喝声的新的音调出现,与前部分形成了对比。随后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与第一部分紧密呼应,弱位起句改为弱拍起句,随着主人公的疑问,“牧童哪里去了”旋律不断起伏、下行,音调有些伤感。当确认了牧童已在希望小学读书的好消息,旋律上扬,音调明朗起来。结束句出现全曲最高音,并延长,似乎要将好消息传向四方。
这首歌表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理想。
2.合唱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2/4拍,C大调。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增添了生气。第二乐句作第一乐句节奏的完全重复,只是采用了严格的模进手法,旋律移高了五度。第三乐句是歌曲的高潮,出现了全曲最高音“mi”,抒发了牧童内心涌动的快乐情感。第四乐句节奏做适当变化,旋律线逐渐下降,歌曲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第二段歌词采用卡农的二声部处理方式,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一小节进入,变化了主旋律,由于声部的加入,使得第二段歌曲的音乐情绪更为活泼、欢快,最后有力地结束在主音“do”上,为歌曲增添了明朗的色彩。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歌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4/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美的审美感受。
4.歌曲《放牛歌》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在歌唱中,我们仿佛感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放牛歌》不仅易唱,有趣味,而且用音节省,音域也只有六度,实在是适宜低年龄学生演唱的好儿歌。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
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提示: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四、复习歌曲 《小雨沙沙》: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 聆听《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编创与活动
1.认识双响筒。
提示:为什么叫双响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来吗?
2.探索。分小组敲击,听一听,双响筒两边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能敲出什么样的声音?
3.分小组用双响筒敲击出节奏,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编创的节奏连起来敲击,还可以变换连接方式敲击,为每一次敲击,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如:火车开了、小马跑了等等。
双响筒及演奏方法简介: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使学生懂得双响筒一侧发音低,一侧发音高。
三、表演《放牛歌》教学基本要求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 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自己学过的乐器,为歌曲《放牛歌》编创锣、鼓、镲的伴奏。
2.提示学生分组进行锣、鼓、镲的节奏编创。
教师尽量使用学生编创的节奏,加以调整、使用,以调动学生编创的积极性。
四、复习歌曲 《牧童》: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三课 《手拉手》
教 学 内 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音版第二册第三课《手拉手》
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能反复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三、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四、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 学 建 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使歌声更有表现力。
三、教师可预先准备一些图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放牧的生活,使学生有理解地演唱歌曲。
教 材 分 析:
1.童声独唱《让我们手拉手》
《让我们手拉手》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创作歌曲,4/4拍,大调式。
歌曲以昂扬的音调,欢快的旋律,富有特点的节奏构成。第一部分乐句间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运用,形成了具有推动力的节奏,使得歌曲紧凑,具有张力和跳跃感。歌词借喻浪花、大雁,歌唱了团结能战胜困难,歌唱了团结就是力量。
第二部分旋律在高音区起唱,音调激昂、宽广、富有号召力和时代气息,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歌唱了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心愿:把鲜花献给父母,把忠诚献给祖国。歌曲以其热情的旋律,号召小伙伴手拉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2.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
《鸭子拌嘴》是由作曲家安志顺根据同名民间打击乐曲编创的打击乐曲。在陕西民间“打瓜社”(演奏打击乐的班社,亦称打家伙)演奏的曲目中有《鸭子拌嘴》这首同名乐曲,但其结构短小,没有情节性构思。作者在编写这首乐曲时,取材于西安鼓乐《五调坐乐全套?中吕粉蝶儿》的开场锣鼓和“打瓜社”演奏的《鸭子拌嘴》,并以新的带有情节性的构思,充分运用音色、音量,打击乐器不同的敲击方法、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变化对比,生动的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
乐曲一开始,用小钹的独奏来模拟鸭子冲破黎明时的宁静引颈鸣叫,顿时将听众带入可爱的鸭群之中。人们仿佛看见一只调皮的小鸭,拍着翅膀飞出鸭棚,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接着用闷击的小镲声,模拟老鸭“嘎嘎嘎”的叫声,仿佛与小鸭在对答呼应。其间两只高低不同的木鱼敲击出的“各的各的”轻盈活跃,与云锣敲出的“叮咚叮咚”清脆的节奏均匀地结合在一起,不禁使人们联想到鸭群在河岸边蹒跚而行时的情景。此后,小钹水镲、圪垯钹、大锣、木鱼、云锣六器齐鸣,乐声时而轻快、时而热烈,还不断穿插鸭子的鸣叫声,描绘出鸭群游弋水中,相互追逐嬉戏的场面,栩栩如生。突然响起了小钹与水镲的交替敲击声,此起彼伏,互不相让,鸭子拌嘴,吵得不可开交。在一阵热烈的乐声之后,又响起轻盈的木鱼和云锣声,渐缓渐弱地,犹似一群饶有风趣的鸭子,昂首凸肚,摇摇摆摆渐渐远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该曲作于1982年,用在《仿唐乐舞》中。该曲于1983年被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评为优秀音乐作品,并荣获1984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二等奖。
《鸭子拌嘴》故事
天蒙蒙亮,鸭棚门一打开,一只小花鸭急忙窜出门,“嘎嘎嘎”地欢叫起来。鸭妈妈紧跟在后,拉开那又粗又低的嗓门和小花鸭对唱着。它们拍打着翅膀,一步一摇地漫步在空旷的场地上。鸭群挤满了场地,赶鸭的爷爷一声哨响,它们兴冲冲地上路了。“嘎嘎嘎”的拌嘴声,“噗噗噗”的脚板扑地声交织成一片,好不热闹。鸭群来到了河边,它们争先恐后地跃身入水,尽情嬉戏。有的如箭离弓,飞快地向前游去;有的钻入水底,寻觅吃的;有的伸长脖子左顾右盼,悠闲自得。那“嘎嘎嘎”的拌嘴声伴随着鸭子互相逗趣。天色渐渐晚了,该回家了,鸭子纷纷跳上河岸,抖落羽毛上的水珠,你追我赶地往回走。那“嘎嘎嘎”的拌嘴声不绝于耳,移动着的鸭群在斜阳余辉下渐渐远去。
3.歌曲《一对好朋友》
《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创作歌曲。3/4拍,徵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活泼,节奏紧凑,描述了小伢伢和小妞妞一块去放鸭和牛,一块唱着歌回家转的情景。歌颂了小朋友间真挚朴素的友谊。歌中“哩喽喽”吆喝声的加入,为歌曲增添了乐趣,使得歌曲更为生动。
4.歌曲《数鸭子》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4/4拍,六声宫调式,歌曲说唱结合,旋律的音调主要以级进为主,接近语言的韵律,极富童趣。歌词描写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反映了富裕了的农民的幸福生活。
学 生 分 析:
我校一年级大部分学生生性好动、好问、好奇,他们有着极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但是自控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多种体验与游戏活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发挥和提高。
设 计 理 念:
根据《音乐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着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所用教材进行大胆处理,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主要体现了以下的教育理念:
1、引入“体验性学习”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脑各器官功能,感受建筑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从艺术与生活两方面来感受)。
2、体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教 学 安 排:
二 课 时
教 学 意 图:
以“游戏”为主线,以编、唱、跳、演为手段进行教学。
教 学 准 备:
钢琴、录音机、节奏卡片、多媒体课件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内 容:
1、歌曲《一对好朋友》
2、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3、编创与活动:
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聆听《让我们手拉手》,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能反复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三、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 学 准 备: 钢琴、录音机、节奏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律动: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全曲。
提示:歌曲唱出了哪些内容?
听了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的自编动作表演。
三、歌曲《一对好朋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
第二遍教师可提示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学得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
7、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编创与活动:
1、结合歌曲《一对好朋友》安排好一个参与歌曲表现的练习。
教师可提示学生在歌声哪几处加上牛或鸭的叫声比较合适。
2、分组演唱:请每一名同学加上叫声,试一试,看哪一种加入更好。
3、选择出最合适的一种方法完整地演唱歌曲。
五、课堂评价活动:
教师适当小结,适时下课。
第 二 课 时
教 学 内 容:
1、歌曲《数鸭子》
2、聆听《鸭子拌嘴》
3、编创与活动:
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聆听《鸭子拌嘴》,学唱歌曲《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四、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 学 准 备:
钢琴、录音机、节奏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律动: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鸭子拌嘴》教学基本要求
1、聆听《鸭子拌嘴》,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述教材分析中提供的小故事。
2、初听乐曲,提示哪里表现出小鸭叫,哪里表现出老鸭叫。
3、想像音乐描绘的情景,分小组讨论每一情景是怎样用打击乐配合的。
A、这是结合本课安排的一个创造性练习。
B、提示学生看图并自选打击乐器,模仿鸭子的走路或叫声,制造出小鸭的故事。
c、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教师可提示学生加上人声。
4、分小组编制、表演。再一组组表演给大家看。
四、表演《数鸭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录音,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2、分小组边唱边表演,自编动作。
3、编创与活动:
这是一个二声部读拍节奏的练习。一个鸭子在“吹口哨”,发出“du”的声音,其它几只鸭子叫“ga”。请同学们按着节奏读一读,拍一拍,再把两种声音合起来。
提示:鸭子的叫声可分小组处理,要有一定力度变化,可表现各种情绪的。
4、分小组设计,并表演给大家看。
五、音乐活动:
1、认识四分休止符。不告诉名称只告诉休止一拍,应提示学生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2、连续拍击 ×O×O×O×O:‖
3、看看歌曲《数鸭子》中有几个“O”。
4、学会歌曲后,跟着老师唱谱。
提示:唱到“O”时怎么办?
六、课堂评价活动:
教师适当小结,适时下课。
课 后 反 思:
这节音乐课中,我尽量结合学生特点,使该课以活动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歌曲。通过唱歌、谈话,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说一说、想一想,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学习唱歌时,充分利用媒体:录音机、琴,激发学生想唱、学唱的欲望,带动学生活泼快乐的学会唱歌曲。再通过分小组活动,如编创舞蹈动作、做游戏、全班比赛表演,增进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
第四课《长鼻子 》
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二、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观歌曲。
三、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
教 学 建 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教师可围绕本课主题“长鼻子”,突出人与自然的主题,从认识大象开始,向学生渗透保护自然、爱护动物的意识。教师可在课前搜集有关大象生活的图片、录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音乐,通过学音乐了解自然,了解人的生存的环境。
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要给予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用歌声、身体的节奏、伴奏、表演等办法来学习音乐,就是体验的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参与体验中多多积累对音乐的感受,获得对音乐的记忆。
教 材 分 析
1.管弦乐《小象》
《小象》是美国亨利?曼仙尼乐队演奏的爵士风格的乐曲。乐曲轻松活泼,形象地表现了小象们玩耍嬉戏的情景。乐曲首先出现的是小象蹒跚行进的主题;接着弦乐齐奏主题,表现了小象可爱温柔的性格,接着好像出现了象妈妈的召唤;然后,木管乐器再现了第一部分主题,乐曲统一完整,似乎小象愉快地回到了象妈妈身边。
2.管弦乐《大象》
《大象》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五首。《动物狂欢节》,又称《动物园狂想曲》。这是一部形象生动、充满幽默谐趣的管弦乐组曲。这部乐曲常采用两架钢琴和小型管弦乐队的形式演奏。1886年2月,圣-桑曾先后到布拉格和维也纳等地旅行演出。途中在奥地利小城库普拉哈休养,在休养期间,他应巴黎的好友夏尔?勒布克(大提琴家)的请求,为狂欢节的音乐会写了这部组曲,并亲自指挥演奏,由于在这部作品中糅合了某些名家作品的主题旋律,并加以夸张和变形,含有善意的戏谑成分和明显的讽刺色彩,因此作者禁止在他生前出版和继续演出,但其中的第十三首《天鹅》例外。直到作者死后的第二年(1922年),这部作品才公开出版,同年2月25日正式公开演出。 在这部新颖奇特的组曲中,作者以漫画式的笔调,运用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情特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动物们滑稽的动作和可爱的情态。《大象》这首乐曲取材于柏辽兹歌剧《浮士德的沉沦》中《风妖之舞》圆舞曲的片断。圣-桑改为低音提琴演奏,表现大象沉重笨拙的步伐的滑稽可笑的舞姿。乐曲采用降E大调,3/8拍。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在钢琴奏出几小节的圆舞曲节奏后,低音提琴奏出圆舞曲主题,表现大象愉快地迈着笨重的脚步,费力地旋转舞蹈,给人以幽默可笑的感觉;中段比较抒情,舒展而优美的旋律自由地在各调上模进、重复,犹如大象伸着鼻子在舒心地歌唱;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在这个喜剧性的乐曲中,还穿插了门德尔松的歌剧《仲夏夜之梦》中“诙谐曲”的片断,乐曲的戏谑成分更为突出。
3.歌曲《小象》
《小象》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3/4拍,结构是由一个问答句构成的一段体。歌曲的旋律抒情而优美,节奏配合歌词的语气重音,词曲结合紧密。唱起来流畅上口。歌曲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两个小动物之间的友好交谈,一问一答之间表露了小象以长得酷似自己的妈妈而引为自豪,歌唱了小象爱***真挚情感。
4.歌曲《两只小象》
《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的创作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 X X XX| X X X0 |的典型节奏贯穿全曲,仅结尾句稍加变化。亲切的旋律可以使人感受到幼象玩耍的姿态,生动而形象。歌词用儿童的语言描述了一对好朋友用长鼻子互相问好,一同在河边嬉戏的友好的情景。好像在告诉小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歌表演【动作说明】
男女学生各站成一排,相距1.5米面对面站好。
第一段:
第1—4小节双手相握、躬腰,一小节向前走一步,同时双臂先向左,再向右一小节摆动一次(见本册教参40页图一)。
第5小节,左手托右大臂,右臂柔软地向上甩起(见本册教参40页图二)。
第6小节,向下落下。
第7—8小节,动作同第5—6小节。
第二段:
第1—4小节,动作同第一段,此时男女学生相距约一步远。
第5—8小节,男女学生同时慢慢地伸出右臂,用手腕互相勾起来,以示“握手”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小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初听前,教师可提示学生是否知道有关大象的事物,吃什么、住在哪?提示学生用手指指点小象的脚印。
提示:你感到乐曲是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小象叫了几次?
2.复听时,随着乐曲表演、模仿小象的叫声。注意要求学生合着音乐和节拍。
三、表演《小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演唱,边听边用手指按课本上的图示划动,体会旋律的起伏。
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分小组编创歌词,可用其它小动物,找出它们的特点编唱,看哪一组编唱得好。
3.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边唱边表演。
4.请几名同学自愿用打击乐为同学的歌唱及表演伴奏。
四、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是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设计的。教师可指导学生认真看图,说出都是什么象。第一幅猛犸象,第二幅亚洲象,第三幅非洲象。从亚洲小朋友喂大象吃草和非洲小朋友为大象清洗及大象运输货物,小象演马戏等画面,为人们展示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2.提示:为什么说大象是人类的朋友,用谈话法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也可边听边说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大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绪。
二、聆听《大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初听前,提示学生: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为什么音乐缓慢沉重。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2.复听音乐做动作。
提示:大象有哪些习性?它怎样走路?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在对比的感受中,加深印象。
三、表演《两只小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歌曲演唱。采用听唱法教学。演唱歌曲时要注意提示学生歌曲的每小节第一拍要唱得强。歌中的衬字“呀”不要唱得又重又长,要使演唱给人以亲切、优美的感受。2.歌曲学会后,为小组创编动作,要让学生听着演唱录音编创动作,一方面通过听觉加深印象,一方面用动作帮助记忆歌词。
3.有感情地边唱边表演。请几位自愿敲击打击乐的同学按课本上的标记用打击乐为大家演唱伴奏。
四、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条三声部复习巩固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练习,教师可引导学生看画面编讲短小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示:大象怎样走?两只小象各是怎样走?
2.拍节奏时可将学生分成三组,边读边拍,然后象***节奏分别和两只小象的节奏组合,最后三组节奏组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多声部的认识。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五课《跳起舞》
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自编动作表演。
二、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中能听辨出音乐力度的变化,简述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
三、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辩、感受。
教 学 建 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或三课时完成。
二、本课以蒙古族民歌或描写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器乐曲、舞蹈构成一课,旨在通过音乐的学习感受并了解蒙古族音乐。教师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风情,如吃的、住的、用的物品等。
三、把本课学会的歌曲唱给家里人或朋友听。
教 材 分 析
1.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我是人民小骑兵》是吴光锐、齐景全、王小平作曲的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题及其变化重复)~B段(变奏+华彩)~A段+尾声等三部分组成。前24小节为引子,其中第1至12小节是节奏型乐汇的重复。由ppp→渐强→mf→f→ff的力度变化模仿马蹄声。描绘一队小骑兵由远而近奔驰而来的形象。乐曲的A段(第25节~77小节),由a+a1两个乐段组成,乐曲表现了小骑兵威武而活泼地扬鞭催马的形象。B段(第78小节~156小节),乐曲表现小骑兵喜悦欢快的心情以及战马奔驰飞跃各种障碍的情景。C段(第157小节~结束)是A段的变化再现和尾声,表达了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后的欢快心情,描绘出战马远远离去的意境。音乐为2/4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密集收拢,全曲采用乐节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下行的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表现了小骑兵挎枪骑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欢腾场面。音乐所描绘的小骑兵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乐曲深受广大小听众的喜爱,是一首趣味性强的好作品。
2.器乐曲《挤奶舞》
器乐曲《挤奶舞》是采用一首欢快的蒙古族民歌写成,2/4拍,羽调式,乐曲描绘了孩子们学做小小挤奶员,愉快忙碌着挤奶的情景。学生边听乐曲边学做挤奶舞。这个舞蹈主要由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硬肩”、“笑肩”和“挤奶”等动作组成。
《挤奶舞》可分小组表演,每次四~六人。
前奏
〔1~2〕四人各捧小奶桶碎跑出场。
〔3〕四人成一排,右脚后撤成右后踏步蹲,把奶桶放下(见场记图一)。〔4〕各自做“单脚跪”。第一遍音乐
〔1~2〕保持“单脚跪”姿势做两次“硬肩”,1号和2号,3号和4号互相交流情感。
〔3~4〕继续做两次“硬肩”,2号和3号互相对视交流感情,1号向左看,4号向右看。
〔5~6〕四人对正前方做两次“硬肩”。
〔7~8〕动作同〔1~2〕。
〔9~10〕四人各自做“挽袖”:第1~2拍:双手于左胸前,右手挽左袖,上身微前倾,头略低。
第3拍:右手扶左手,左手抬于左斜前方,压腕,手心向外。上身微后仰,头抬起(如动作图1)。第4拍:静止。
〔11~12〕换手换方向做“挽袖”。
〔13〕左脚向前移一步,双手拿桶往前放(如放在牛肚子下)。
〔14〕右脚跟着上一步做“单脚跪”。
〔15~16〕双手向前伸出手心相对,轻轻拍三下。
第二遍音乐
〔1~3〕上身移向右做三次“挤奶”。 〔4〕先做一次一拍两次的“挤奶”,后做一次一拍一次的“挤奶”〔5~8〕上身移向左先做三次一拍一次的“挤奶”,后做一次一拍两次的“挤奶”,和一次一拍一次的“挤奶”。
〔9~10〕上身移向右先做两次一拍一次的“挤奶”,后做一次一拍两次的“挤奶”,和一次一拍一次的“挤奶”。
〔11~12〕上身移向左做〔9~10〕的动作。
〔13~16〕动作同〔9~12〕。
第三遍音乐
〔1~4〕动作同第一遍音乐的〔1~4〕。
〔5~6〕四人上身向前俯,做两次“硬肩”,双手轻扶桶边,低头看奶桶里的奶。
〔7~8〕四人上身后仰做两次“笑肩”,表示劳动后的愉快心情。
〔9~10〕做两次“硬肩”,1号和2号,3号和4号互相对视。
〔11~12〕做两次“硬肩”,2号和3号对视,1号向左看,4号向右看。
〔13~14〕做两次“硬肩”,面向观众。
〔15〕上身微前倾,双手捧桶。
〔16〕全体起立,右脚向左斜前方上一步成左踏步,双手捧桶置于右肩上,身对左斜前方,眼看正前方(如动作2)。
3.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这首旋律流传已久,填词很多,早年为《红旗歌》,流传在我国北方地区,反映了当时土地改革时期的革命斗争生活。
《草原就是我的家》为2/4拍,六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使得歌曲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4.歌曲《小松树》
《小松树》是一首动听的内蒙古民歌。2/4拍,徵调式,复乐段结构。松树是一种常绿乔木,种类很多,有红松、白松、樟子松、马尾松、落叶松等,其叶子为针形。松木成材好,不易虫蛀,用途广泛。《小松树》这首歌以赞美小松树为题,从拟人的角度,赞美小松树“绿茵茵”,“真漂亮”,“像小兄弟一样”,“幸福的在微笑”,比喻小朋友像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喜爱小松树挺拔、顽强的品格,勇敢地与风沙搏斗的精神。歌曲起伏的旋律优美抒情,歌唱性强,音域不宽,仅有八度,适宜低年级学生演唱。
蒙古族人民及其音乐文化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据1982年统计,人口为3411657人,其中200多万人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与中国北方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蒙古为民族自称。说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蒙古文。
蒙古族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故有“游牧民族”之称。解放后,主要从事畜牧业,部分人则半牧半农或从事农业。善于骑射,能歌善舞。骑马、摔跤、射箭等至今为群众所喜好。蒙古族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丧葬、社交都有自己的特点。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黑蓝、褐色帽或束红、黄色头巾;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现在其服装样式和鞋子都有改进。在饮食上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及蔬菜。普遍嗜饮砖茶。牧区多住容易拆卸、便于搬运的蒙古包,这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的住室。在定居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室;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落。 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待人热情有礼,坦率诚恳,颇受兄弟民族称赞。现在很多蒙古族地区已把每年七、八月间隆重举行的祭神节日——“祭敖包”转化成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射箭、摔跤、赛马的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音乐属于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范畴。它的独特形态和风格,是由蒙古族人民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和各地区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总的布局上看,蒙古族音乐分布为:
1.巴尔虎——布里里特色彩区,其草原牧歌较为发达,具有简法、热情嘹亮优雅清新的特征。2.科尔沁——喀尔沁色彩区,其音乐以古朴苍劲见长。而短调民歌则将深刻的哲理性同完善的叙事性结合在一起,推动了蒙古族音乐的发展。
3.锡林郭勒——昭乌达色彩区,其草原牧歌有着完善的形式和高度发展的形态。
4.鄂尔多斯----色彩区,有大量的短调民歌。
5.卫拉特——阿拉善色彩区。
从音乐体裁形式上,蒙古族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等3类。民间歌曲是流传最普遍、数量最多、音乐最丰富、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
狩猎歌有:1.原始狩猎歌舞;2.动物歌,如呼盟《小白兔》;3.寓言动物叙事歌,如内蒙古西部的《三百六十只黄羊》。狩猎歌曲调简短,节奏鲜明,带有强烈的舞蹈性,演唱形式多为齐唱、对唱和歌舞表演等。 牧歌:在蒙古族音乐中,草原牧歌曾长期处于中心地位。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实则指牧歌风格而言。牧歌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热爱生活、充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牧歌的歌词既擅长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和谐关系。一首好的牧歌,可以说是一幅动人的草原风景画。牧歌的音乐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
2.节奏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形式。一般情况下,牧歌上行乐句节奏悠长徐缓,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形成华彩乐句;
3.曲式的典型结构是上下句构成的乐段。另外由于有些牧歌的篇幅长,音调音量大,其非方整性结构的占主要地位。带有再现意味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以及多段体的联句结构,也较常见。
赞歌:多在那达慕大会或其他公共集会、庆典活动等特定场合演唱。赞歌的曲调简洁有力,节奏规整鲜明,较长华彩性装饰音。旋律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调式上大量采用徵调式和宫调式,以适应赞歌的豪放,雄壮的气质。
思乡曲: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较为普遍的一种体裁。在蒙古文学史上思乡曲有颇负盛名的《母子歌》和《阿莱钦伯之歌》,还有《旷野中的蓬松树》、《白色骆驼羔》、《诺文吉娅》等。其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结构严谨,调式运用丰富大胆,转调离调手法多用,常从模进手法发展曲调。
礼俗歌:在特定场合演唱的,带有生活风俗性和实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礼歌、安魂曲等。宴歌的音乐一种是欢快热烈的带有舞蹈性的短调宴歌。如《灿烂的阳光》。一种是悠长潇洒的抒情性长调宴歌,如《西泉之水》。婚礼歌分迎宾曲、敬酒歌、欢乐歌、母女惜别对唱和送宾曲。歌曲数量大、难度高,风格多样。安魂曲是举行葬礼时演唱,曲调悲切哀婉,庄重肃穆,多为齐唱和合唱。摔跤歌是在那达慕大会举行摔跤时演唱。每当双方摔跤手跳跃出场时,由男高音歌手领唱,其余人以“潮尔”——固定低音式的和声予以伴唱。
短歌:亦称短调歌曲,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主要流传于内蒙古东部的哲里木盟、兴安盟以及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在原始音乐中曾占主导地位,在草原牧歌得到充分发展后,其退居次要位置。短调歌曲如:《森吉德玛》。
叙事歌:主要有3类:1.歌颂人民起义斗争和英雄人物的,如《嘎达梅林》、《英雄陶克图之歌》等;2.表现爱情悲剧故事的,如《诺丽格尔玛》、《达那巴格》;3.反对宗教束缚,向往世俗生活的。叙事歌曲调简短方整,同语言密切结合,带有浓厚的说唱性。其演奏形式是用马头琴或四胡自拉自唱。还可以根据需要插入道白。 摇儿歌和儿歌:摇儿歌曲调简洁婉转。儿歌还有一种表演唱如:《蛤蟆调》、《嬉戏歌》。儿歌的曲调轻快活泼,节奏鲜明,音域不宽,适于儿童学唱。
除民间歌曲以外,还有说唱音乐,说唱音乐有:古代英雄史诗、好来宝、说书。
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有流行于哲里木盟库伦地区的安代舞,流行于呼伦贝尔盟的布里亚特舞,流传于昭乌达盟的嬉戏性孛尔吉纳舞(即公驼舞),还有技巧性较高的灯舞和盅碗舞。蒙古族民间乐器主要有:马头琴、四胡、三弦、笛、雅托克(类似汉族筝)以及古老的乐器火不思。代表性的蒙古族器乐曲有科尔沁的《八音》,察哈尔的《阿斯尔》,鄂尔多斯的《沁王衙门》、《清泉水》等。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挤奶舞》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教学基本要求
1.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时,可结合教材中的插图,也可选择适当的幻灯片、录像片启发学生。
提示:这首木琴曲表现了哪些内容?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并用简短的语言说一说音乐表现的小骑兵的故事。
3.复听时要求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做动作,注意音乐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你感到小骑兵由远至近?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
4.选择打击乐器进行参与或伴奏。
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组结合聆听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安排编创节奏、参与表现乐曲的练习。教师可提示学生思考每一件乐器的音色及如何配合乐曲的表现。
2.在复听音乐时,带着问题去选择乐曲的一个片断,考虑如何参与伴奏。并注意提示学生敲击的乐器及所采用的节奏与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吻合。
三、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基本要求
1.在完整地聆听感受中熟悉歌曲的音调。
2.轻声随着演唱录音哼唱旋律。
3.听着录音有感情地读歌词。
4.分小组编创动作,请小组内一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有感情地唱歌。
四、编创与活动:
1.教师可组合一组汽车、轮船的音响、录音或用琴模仿这些音响,让学生听辨、模仿。2.可让学生按课本插图模仿动物的叫声或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让大家听辨,说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3.提示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模仿给大家听。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挤奶舞》,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境。
二、聆听《挤奶舞》教学基本要求
1.可在组织学生聆听《挤奶舞》的同时选放有关《挤奶舞》的录像,引发学生的兴趣。
2.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合着音乐跳一跳。
挤奶动作说明
准备姿态:右脚做“单脚跪”(右膝跪地,右脚前脚掌着地,臂右部坐在右脚跟上)。上身微后仰,双手拇指按于两腿的膝盖处,双肘稍架起(见教参本课动作图一)。
第1拍:上身移向右,面对左斜前方,双手手心相对于胸前(间距为一拳),右手压腕(拇指、食指、中指相捏向下捋)如挤奶,左手提腕,面对正前方,收下颔,眼看挤奶的手(见教参本课动作图二)。
第2拍:换左手压腕,挤奶,右手提腕。
注意:(1)可以一拍一次地挤奶。也可以一拍两次地挤奶,随速度加快,动作幅度相应要小。(2)上身可移向左,做“挤奶”。
挤奶舞动作
硬肩:
第1拍:双手拇指分别叉于身后的两腰上,左肩头向前推出,左肘稍向后;右肩头向后,右肘微向前。
第2拍:动作相反。
肩部动作要小巧。
笑肩
第1~2拍:双肩先稍抬起后又放下,连续三次,上身稍后仰,双手微屈,肘张于身平侧,压腕、手指翘起。
三、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有趣的练习,是一组蒙古族运动项目。有摔跤、赛马,还有射箭。教师可指导学生为下面两组节奏选择适当的项目,填上象声词,如射箭:嗖○嗖○;摔跤:嗨—嗨—。分别填写在方框里。
2.分声部拍一拍,再三声部同时拍出。
3.分声部读一读,再三声部同时读出。
4.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选择的象声词合适,读出的效果好。
四、表演《小松树》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听录音的范唱和教师的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2.轻声有感情地随着音乐读歌词。
3.听着教师的琴声,轻声地填词,教师注意发现问题,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4.能正确地演唱时,可合着录音伴奏。
5.听范唱,分小组自编动作表演。
6.教师可不要求动作统一,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像力,编创自己独特的动作表演。
7.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 课堂评价活动:
六 教师小结,下课。
第六课《咯咯哒》
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聆听、表演,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认识铃鼓和响板,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
三、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 学 建 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本课围绕着“鸡”的学习内容展开,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表述自己对“鸡”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表现歌曲的情感。
三、聆听乐曲的图形谱供参考,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初听乐曲后自画图形谱,便于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教 材 分 析
1.管弦乐《公鸡母鸡》 《公鸡母鸡》选自法国作曲家圣—桑1886年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这部组曲由13首带有标题的小曲及终曲组成,分别是(1)序奏与狮王进行曲(2)公鸡母鸡(3)骡子(4)乌龟(5)大象(6)袋鼠(7)水族馆(长耳朵的角色(9)森林深处的杜鹃(10)鸟舍(11)钢琴家(12)化石(13)天鹅。
《公鸡母鸡》首先由钢琴和小提琴采用以同音反复组成的音调和顿音,模仿母鸡咯咯的啼叫声,仿佛刚刚下了蛋的母鸡在报喜;接着钢琴模仿公鸡的啼叫声。公鸡和母鸡的叫声交织在一起,乐曲情趣盎然。
2.童声合唱《我的小鸡》
《我的小鸡》是一首阿塞拜疆儿童歌曲,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首歌的曲式不规范,类似带再现的三段体,和声大调式。旋律活泼、明快,口语化的歌词亲切、上口,词曲结合自然而紧密,首尾呼应。歌中小鸡“吱吱”的叫声和音乐的旋律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只只小鸡惹人喜爱的画面。歌中各种力度记号的安排恰到好处,合唱、独唱巧妙地交替运用,不仅从一个侧面为儿童展现出阿塞拜疆的人情风貌,同时也尽情抒发了他们对自己饲养的小鸡的爱惜之情。
3.歌曲《母鸡叫咯咯》
《母鸡叫咯咯》是一首活泼有趣的德国民歌,2/4拍,由带再现的两段体构成。歌曲的节奏规整,旋律巧妙地运用了同音反复和小跳、重复和变化重复等手法模仿了母鸡生蛋的啼叫声,很形象、有趣。歌词译配也很有特点;生动地描绘出母鸡生蛋时“脖子伸伸、两翼扑扑”的高兴样子。歌曲只有六度,也只用了六个音,易唱易记,是一首能博得学生喜爱的外国民歌。4.歌曲《下蛋啰》
《下蛋啰》是一首2/4拍、民歌风的创作歌曲。歌曲形象地表现了大母鸡生蛋的得意样子。歌曲中大母鸡的叫声完全用节奏表示,说说唱唱很有情趣。歌曲的音域只有五度,极适于低年级学生演唱和表演。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公鸡母鸡》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公鸡母鸡》
1.完整地聆听乐曲两次,分辨公鸡、母鸡的叫声,乐曲开始是公鸡叫还是母鸡叫?
2.听乐曲:在课本的方框中画线条表示听到的公鸡、母鸡的叫声。
3.听乐曲:分别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表演。
三、铃鼓及演奏方法简介 铃鼓是一种色彩性很强的膜鸣乐器,音量较大。铃鼓是将精制的羊皮蒙在用木条弯成圆形鼓框的一面,鼓框上有若干空格,每格装有一对金属制的小钹,空出一格做为手持的部位。也有的铃鼓不蒙鼓皮。演奏时,左手持鼓用右手弹击、拍击或在膝盖上撞击,有时也用右手拇指在鼓的边缘上搓奏。铃鼓多用于舞蹈伴奏,还经常用来增强节奏或完成某种特殊的音乐效果。
四、编创与活动
1.认识铃鼓,并在教师的示范下学会演奏铃鼓的正确姿势。
2.把演奏铃鼓的方法留给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奏出短音?怎样奏出长音?
3.试着用铃鼓为学过的歌曲伴奏。想一想哪首歌曲合适?选一首让大家唱,并由几个学生用铃鼓伴奏。
五、表演《母鸡叫咯咯》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母鸡为什么叫咯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母鸡生蛋后向人们报喜的意图。
2.听音乐按节奏读词,并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边唱边用动作表现歌曲。
六、响板及演奏方法简介
响板:也称舞板,打击乐器的一种,原是西班牙的一种小型的木制乐器,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南部和拉丁美洲国家。响板是将两片贝壳形状的木片用细绳固定而成。演奏时:
1.可将响板放在左手手心上,用右手拍击。
2.将细绳套在中指上,与其他手指的力量撞击两片木片。可一只手演奏,也可双手同时演奏两个响板。(现在乐队中使用的响板已加装了木柄,用手摇动即可。)
七、编创与活动
1.认识响板,由教师示范学习演奏响板的正确姿势。
2.分小组讨论响板的演奏方法,交流演奏方法。
3.选择一种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八、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公鸡母鸡》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我的小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童声合唱,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提示学生回答歌中表现的小鸡的可爱处有哪些?听了这首歌后是愉快还是悲伤,并为课本上的小人头涂上颜色。
2.复听歌曲,自编动作表现出对小鸡的喜爱。
3.随着歌曲录音用自编的动作表演。
三、表演《下蛋啰》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这首歌是谁在唱《下蛋啰》,随着歌声拍手感受节拍。
2.听歌曲读歌词,教师可用事先做好的头饰,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拍手。
3.用听唱法尽快学会歌曲。注意:读衬词时要清晰、准确。
4.边唱歌边表演。
四、课堂评价活动:
五、教师小结,下课。
第七课《大海的歌》
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表演《海》、《云》,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二、通过聆听分辨大海的不同,并能用划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能够看图为歌谣填上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读拍。
四、能发挥想像力,用打击乐或身边的物体与同学共同制造各种声响表现心中的大海。
教 学 建 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本课可围绕大海的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此课之前,可提示学生在课前预备制造大海声响的物品。在聆听、表演后做“大海”的练习。
三、编创歌谣可培养学生编创意识,有能力的学生可自行改编歌谣,但节奏要准确,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条件。
教 材 分 析
1.歌曲《大海摇篮》
《大海摇篮》是一首具有民歌风的少儿歌曲。2/4拍,宫调式,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较有规律的节奏似平静的大海般摇荡,配以抒情的旋律、诗一般的歌词,歌唱了少年儿童心中美丽的大海。第一部分,童年的回忆。很有特点的两个起句中前倚音、切分音的运用,似大海轻柔翻动的浪花,委婉的音调留恋地歌唱曾经给予人们童年欢乐和幸福的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
第二部分,情感的抒发。衬词“啊”在高音区起句,由于出现新的因素,旋律明朗、振奋,更为抒展,使人感到大海的宽阔,与前段的柔美形成对比,歌唱了大海是历史的见证。陪伴人们走过今天,走向明天。随后旋律又变化再现了前段的音调,与前段呼应看,形成全曲的统一,歌唱出更加美好的催人向上、奋进的音调,最后在结束句的全曲最高音上渐弱结束。
2.管弦乐《海上风暴》
管弦乐《海上风暴》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91年的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培尔?金特第二组曲》是根据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8~1906)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所作的戏剧配乐选编而成。
诗剧《培尔?金特》以挪威民间传说为题材。剧情为:乡村破落子弟培尔?金特生性粗野、放浪无羁而又耽于幻想。其行径为众人所不齿,惟有少女索尔维格对他另眼相看,并产生了爱情。在一次参加朋友的婚礼时,他拐走了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荒芜的深山里,第二天就抛弃了她,独自在山中游荡。后无意闯入山妖的洞窟,因又爱上了山妖的女儿,遭众妖凌辱与折磨,几致丧命,幸而传来黎明的钟声,妖魔星散而去,培尔才死里逃生。但培尔不能安分度日,旋又去森林冒险。奥萨终日盼儿归来,积思成疾。在她弥留之际,培尔赶回家中,奥萨听着儿子漫无边际的海外奇谈,溘然长逝。失去母亲的培尔冒险出海去寻觅富贵。几年后,他在摩洛哥经商致富,因在航海时,海船突然爆炸,他的财产也全部毁灭。培尔又混入阿拉伯人部落,谎称先知,骗得众人的尊敬和信赖,并与酋长的女儿阿尼特拉相爱。后来培尔辗转来到美洲,在加利福尼亚淘金成为百万富翁。经历了种种冒险之后,培尔漂海回国,途遇风暴,船只沉没,他又变得一贫如洗。这时,培尔?金特不禁想起了自己忠实的爱人索尔维格和自己的家乡,而且从现实中猛省过来: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见到自己的亲人和同乡。最后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索尔维格的怀抱里。
格里格发挥了他的巨大想像力和精细的构思,以挪威民间音乐为依据并运用高超的管弦乐技巧,生动而精确地以音乐描绘了剧中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性格。《培尔?金特》(OP.23)戏剧配乐共23曲。其中包括每一幕的前奏曲和舞曲等器乐曲12曲以及独唱曲、合唱曲等。因为戏剧演出极受人们欢迎,于是,1888年作者从中选出4曲编成第一部管弦乐组曲(OP.46)1891年作者对整部戏剧配乐做了修订,并另外选出4首乐曲编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海上风暴》为第二组曲的第3曲,《培尔?金特回故乡》,又名《海上风暴之夜》。这一曲选自戏剧第五幕间奏曲。描写培尔?金特在美洲淘金成为百万富翁后乘船回国,在海上遇到风暴袭击时的情景。
乐曲为升f小调,6/8拍,小快板,单主题,二部曲式结构。
乐曲开始,先由木管呈现主题。弦乐用震音伴奏,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这两个不同性格的动机将乐曲的戏剧性气氛不断地推向高潮。乐曲中部,长笛、小提琴和大提琴交替演奏半音阶构成的旋律。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用上下翻滚的音型为之伴奏,描写海上的惊涛骇浪,气氛十分紧张。从第22小节开始,大鼓、定音鼓和低音提琴用震音奏出低沉的音响,进一步烘托了呼啸的狂风和充满恐怖感的电闪雷鸣。预示了船桅杆被狂风折断,船体破裂的险情即将来临。随后,高音声部奏出好似飓风般的音响由弱到强,一切消失在风暴中。海上风暴渐渐平息了,音乐变得越来越宁静,木管孤寂单调的长音象征海船沉没后的寂静,培尔?金特死里逃生,形影孤单,定音鼓沉闷的音响表现了他忧心忡忡的心境。
3.歌曲《海》
《海》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是一首海的抒情诗、海的赞歌。歌曲为3/4拍,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节奏很有规律,其旋律前两乐句一伏一扬,第三、四乐句各自形成起伏,使得歌曲的旋律似大海的波涛,浪与波交融起伏、跌宕。这五个音的旋律充满了吟唱性,质朴无华。由于节奏的疏松,旋律显得宽广,有着海的气势,又因旋律多为级进式的起伏,音调带着柔和的美,描绘了月光初上碧浪相逐远去的海面。这首短歌诗画一般的意境,让人遐想„„
4.歌曲《云》
《云》是一首抒情的儿童歌曲,3/4拍,五声D宫调式,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节奏舒展平稳,旋律起伏跌宕,优美抒情,白云在蓝天上飘荡,引发了孩子们天真的联想,从“蓝天”、“白云”到“大海”、“帆船”,从“装着小雨点”的大船到“快快浇麦田”,寄托了孩子的真诚而美好的愿望——愿大自然忠实地为人类服务,让人们的幸勤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这首歌自创作以来,一直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久唱不衰,可以说是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中的典范。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大海摇篮》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大海摇篮》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的心情怎样?
2.复听歌曲,边听边用笔画线条,表示自己听到的感受。
3.将歌曲、乐曲相比较,用简练的话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三、表演《海》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范唱录音。
提示: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海?你见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
2.听录音,用手拍节拍,心里默唱。然后有感情地读词。
3.听录音范唱或教师范唱,进行跟唱,用手臂表现歌曲的起伏。感受歌曲描绘的大海。
4.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歌唱的错误,可借助手势调整歌词倒字带来的音准不正确。
5.随着教师像唱词一样唱歌谱,视学生的演唱能力,一句或一小节唱歌谱。教师适时加入手势提示高低。一二遍即可,不可久唱。
四、课堂评价活动:
五、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大海摇篮》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海上风暴》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管弦乐曲。
提示:这段音乐告诉我们大海有了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怎样?
试着模仿其中的一个声音,让同学们相互评价。
2.复听。边听边用笔划线条表示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三、表演《云》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录音范唱或教师范唱,教师用动作提示学生拍击节拍,即教师拍三下(拍手、点手心、点手心),学生便会跟上。边听边感受节拍的强弱。
2.复听录音范唱。
提示:歌中唱到了什么?帆船指的是什么?你观察过云吗?你知道的云有多少种?歌中的云是怎样的?
3.听录音或教师范唱,轻轻地跟唱歌词,教师注意纠正字音,使学生正确地演唱歌曲。
4.分小组听录音,边唱边编创动作。
提示:自编动作表现云。
5.随着录音伴奏,边唱边表演。
四、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条编创歌谣的练习,也是巩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节奏练习。
教师可启发学生自己练歌谣,看图填词,看歌谣中缺少的词应填写什么更合适。
分小组进行,学生可讨论,并进行编创。
2.将填写完整的歌谣读给同学们听,边读边拍,看哪一组最准确。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八课《幸福生活》
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聆听和演唱,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背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二、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
三、能编创简单伴奏,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能按图意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
教 学 建 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本课在“幸福生活”主题下构思,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还学过哪些表现幸福生活的歌曲,分小组背唱给大家听。
三、本课内容重点放在《彝家娃娃真幸福》、《快乐的啰嗦》、《乃哟乃》,其他两个聆听乐(歌)曲可做浏览式欣赏。
教 材 分 析
1.弹拨乐合奏《快乐的啰嗦》
《快乐的啰嗦》是作曲家张式业根据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而成的弹拨乐合奏曲。这是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优美、流畅,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
乐曲在简短的前奏之后,用彝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月琴奏出了这段舞曲的主题。这一主题在高音区重复演奏一遍。接着又在其它调性上用各种乐器反复演奏,变换着力度,给人们以新鲜和生动的感觉。中间一段由琵琶演奏出较抒情的音乐,并运用与乐队相呼应的形式,与前部形成对比。最后完整地出现了主题音调,音乐的速度不断加快,全部乐器都加入了演奏,舞蹈的节奏也越来越欢快,表现了人们的情绪不断高涨。音乐就在这高潮中收住,好似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突然成了一幅静止的画面。
乐曲的主题仅两个乐句:第一乐句几乎全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明显地具有宫调式的明亮色彩;第二乐句却以la、do、mi为骨干音,转入了色彩柔和的羽调式。上下乐句的调式对置,色彩对比,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常见的特征。
彝族及其音乐文化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据1982年统计有人口5453448人。历史上彝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人民一起不断地进行了反封建、反奴隶制的斗争。1914年在四川爆发了彝族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起议——拉库奴隶起义。193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彝族地区时,彝族人民曾积极支援,不少青年随军北上。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一致。深山、黔西一带,男女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方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彝族人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兼事畜牧业。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方言土语较为复杂。文字属音节文。节日以火把节最隆重,不同地区、支系还有不同的节日,如巍山、祥云一带彝族的“拜本主会”,阿细人和撒尼人冬季有“密枝节”等。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音乐文化传统的民族,各支系的音乐又具有不同的风格,而舞蹈是彝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所以,舞蹈音乐极其丰富多采,有欢乐活跃的舞曲,有优美的舞蹈歌,有奔放粗犷的舞曲。例如云南西部彝族腊倮支的“打歌”,是流传很广的歌舞,舞蹈歌“打歌调”丰富多样,其中保山地区的打歌调曲调由do、re、sol三个音构成,欢快活泼,别具风格。
楚雄彝族自治州白彝支系的舞蹈歌,多用切分节奏,欢乐俏皮,又是一种风格。
牟定等县彝族的舞蹈歌,常编出不同的歌词,反映当地的世俗动态,也可离开舞蹈传唱。 杂弦调红河北岸尼苏支系的“杂弦调”,是以小嗓齐唱的舞蹈歌,唱起来轻盈优美,与柔软多姿的舞蹈合为一体,颇富魅力。
三步弦红河南岸尼苏支系的舞蹈音乐,以竹笛、树叶、巴乌、草杆、四弦、二胡、三弦等七种乐器组成的乐队演奏,加上时起时伏的舞蹈欢乐的歌调,表现了尼苏青年们朝气蓬勃的气质。
“三步弦”的音乐,是由一个经常变换前半部分的短乐句反复成曲。欢乐舞弥勒县西山区彝族阿细人的“欢乐舞”(文艺工作者称为《阿细跳月》),乐队由竹笛、月琴、三胡、三弦等四种乐器组成。竹笛和三弦按高低不同的音域分成三四个声部,音乐具有多声效果,清脆明亮的高音笛声与大鼓般雄浑的大三弦声,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融为一体,表现了阿细人刚直豪放的性格。
2.歌曲《阳光下的孩子》
《阳光下的孩子》是由张名河作词、晓丹作曲的一首富有时代气息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朝气蓬勃的音调,欢快的情绪,歌唱了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
第一部分,歌词为衬词“啦”,节奏紧凑,旋律跳跃,活跃而明朗地表现了孩子的愉快的心情。第二部分,旋律出现新的因素,节奏变得舒展,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并以叙述性的口吻,浪漫的歌词,歌唱了孩子们的成长历程。
第三部分,以合唱的形式,畜有动力的旋律,抒发了孩子幸福欢乐的心情。
3.歌曲《夏天的阳光》
《夏天的阳光》是一首瑞典民歌,4/4拍,降B大调,歌曲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四乐句,旋律起伏,带有附点的节奏,具有一种推动力,给人一种奋进的感受。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采用了器乐曲常用的加花手法,使得旋律更为活泼、跳跃,表现了瑞典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的乐观情怀。
4.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
《彝家娃娃真幸福》是一首根据彝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作品通过对彝家娃娃在喜庆佳节中狂欢歌舞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彝族儿童的幸福生活。歌曲为2/4拍,五声d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词简洁形象,旋律欢快、跳跃,加之全曲采用等明快活泼、具有舞蹈性的节奏型贯穿始终,以及“阿里里”这一彝家韵味的衬词的运用,极富民族色彩,生动地描绘出一群天真可爱的彝家娃娃身着节日盛装,在山寨空旷的青草坪上尽情歌舞的动人场景。
歌曲律动
〔动作说明〕
准备姿势:双手叉腰,脚正步。
第一段:
第1小节:第一拍前半拍左脚起步向左横迈一小步。后半拍,右脚紧跟(如图一)。第二拍,左脚再向左横迈一步。
第2小节:按×××节奏,右脚跺地三次,同时眼视第二点。
第3小节同第1小节,只是跺脚的同时拍手。 第4小节动作同第2小节。
第5-8小节动作同1-4小节。
第二段:
第一拍前半拍起左脚向前小跑步,后半拍右脚向前小跑步。同时双手从一位手向上托至二位手。第二拍左脚向前落地同时手托至三位。
第2小节,按×××节奏,右脚跺步,同时双手击掌。
第3小节第一拍右脚向后退二步,同时双手从三位落至二位。第二拍右脚向后退步,同时双手落至一位。
第4小节,按×××的节奏,双手击掌的同时,左脚跺地三次(如图二)。
第5小节动作同第1小节。
第6小节(如图三)左腿按×××节奏踢三次同时双手击掌。
第7小节动作同第3小节。
第8小节动作同第6小节做反动作。(张安利编舞)
5.歌曲《乃哟乃》
《乃哟乃》是一首简短的土家族民歌,2/4拍,全曲由五个小乐句组成。旋律中只用do、mi、sol三个音,而且每个乐句的句尾最后一小节都是sol、mi、do顺序,音高、节奏完全相同。由于歌曲乐句的长短不同,形成了(2+2+3+3+3)有变化句式结构,旋律简单而不单调,简短旋律欢快热烈,表现了土家族儿童欢乐开朗的性格。
土家族及其音乐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与汉、苗等民族杂居。据1982年统计人口为2832743人。历史上土家族曾多次起义反抗封建王朝的统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各族人民一起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土家族人操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多通用汉语汉字。主要从事农业,手工刺绣编织精细,其土花铺盖尤为著名。解放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两个自治州和四个自治县,以及三个单一自治县。
土家族人民喜爱歌舞,每年农历正月和三月是传统的歌舞节“社巴日”,民间音乐主要有民间歌曲和器乐两类。民间歌曲按土家族的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语言上有土家族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之别;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苏区产生过大量革命山歌,在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在集体薅草、耘田或挖土时,由2人或4人在劳动队伍前鸣锣击鼓歌唱。劳动号子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撬岩抬石,行船驾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
摇儿歌与儿歌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戌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戌县的摇儿歌有羽调式和徵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来夙县卯洞的摇儿歌与龙山县近似,用汉语演唱。儿童们在娱乐、放牧时喜唱儿歌,一种用汉语演唱的儿歌是在童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调单一,多为二声腔;一种用土家语唱的,曲调与土家族吹管乐“咚咚喹”的曲牌相同。
风俗歌有4种。一是姑娘出嫁之前要唱哭嫁歌。二是按土家族风俗,老人死后安葬前一夜,要请人唱孝歌。三是土家族在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中要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四是老土司“梯玛”在驱鬼除邪等宗教活动中边舞边唱的梯玛歌。
土家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1.在调式上,徵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有调式交替现象。
2.曲式结构上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远山寨有一个乐句不断反复的乐句式结构。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曲)体结构比较普遍。
3.旋律多为级进,与语言紧密结合,富于吟诵性。
器 乐
土家族民间流传的乐器有咚咚喹、唢呐、竹号、牛角、木叶等。咚咚喹是土家族妇女、儿童喜爱的单簧吹管乐器,流行于龙山、保靖两县。竹制,约13厘米长,开3孔或4孔,直吹,音色柔和悦耳。流传的曲调有《巴列咚》、《慢巴列咚》、《咚咚喹》、《那帕克》、《呆嗜里》、《乃哟乃》等8首。乐曲短小,旋律流畅。土家族的器乐合奏,曲牌丰富,风格独特,有打溜子、五支家伙,花锣鼓、丝弦锣鼓等。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快乐的啰嗦》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快乐的啰嗦》教学基本要求
1.聆听乐曲时,教师可借助弹拨乐演奏的图片或电视录像,让学生感受弹拨乐合奏的这一形式。提示:这首乐曲的情绪,让学生回答。
2.复听乐曲时,可让学生分小组按自己熟悉的弹拨乐音做模拟演奏动作,或听教师介绍彝族的简单舞蹈动作,学做彝族一二个舞蹈动作,随着音乐表演,体会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三、聆听《夏天的阳光》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这首歌曲。
提示:歌中唱出了什么?你的心情如何?
2.复听歌曲。
提示:你感到这首歌适合跳舞还是适合走路?选择一个图,并随着音乐试着做一做。
3.教师可选择一组学生,用打击乐随着歌曲录音敲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四、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看图编词并进行读拍的练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别拍击两条节奏,说出各是几拍子的。
2.分小组看图编词,用蜜蜂和鸟叫的声音编创模声衬词,也可编创词组。
如:
×× × - ×× × -
嗡嗡 嗡, 嗡嗡 嗡,× ×× ○ × ○ ×
哩 哩哩 哩 哩
可启发学生想像编创各种鸟儿的叫声,再读一读、拍一拍。
3.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打击乐为自编的带词节奏敲击,可击节拍,也可击节奏,提示学生敲击出音的强弱。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快乐的啰嗦》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阳光下的孩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初听歌曲。
提示:这首歌曲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歌中唱出了什么内容?
2.复听歌曲。边听边轻轻地合着节拍做拍手的动作。
三、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个听辨音的高低的练习。虽然一年级还未开始学习识谱,感受、听辨音高的铺垫已经开始了。教师可以弹奏出sol和do两个音,让学生听辨,开始可弹距离远远两个音,在学生说出高低后,再听辨sol和do。可采取听和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听sol唱sol,同时将双手举过头。听do唱do时双手自然下垂。
2.也可以做听辨的游戏。一组组听辨,看哪一组听得又准做得又快。
四、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1.教唱歌曲之前,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可简单介绍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解放后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粗犷豪爽的性格和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可结合一些有关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听唱的基础上,随着范唱录音轻声朗读歌词。要求学生吐字清晰地演唱歌曲。提示学生,衬词应唱得轻巧,要求学生注意表达歌曲的情感,使歌曲演唱得轻快而富有弹性。 3.在歌曲唱会的基础上,编创动作,并由小组讨论选择适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五、表演《乃哟乃》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一至二遍学生拍手。
2.教师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简单介绍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歌词中的“乃哟乃,乃哟嗬”是快乐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轻声读歌词。
3.边听音乐或教师弹琴,边用手指着课本上的小人图形谱唱歌;感受音的高低变化。速度可稍慢些。
4.可跟着教师像唱歌词一样唱歌谱,学生只是感受歌谱。
5.歌曲熟悉后,可用稍快的速度演唱,以恰当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6.分小组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
7.结合歌曲的音乐表现的需要,按小组编创伴奏,为歌曲伴奏。
六、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九课《巧巧手》
教 学 目 标
一、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粉刷匠》、《理发师》。
二、认识沙球、串铃,辨别其音色并能用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多种演奏方法。
三、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总结、创造意识。
教 学 建 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本课以“巧巧手”为主题,是一个劳动光荣主题的学习,教师可提前预备一些旧报纸,便于学生利用。
教 材 分 析
1.歌曲《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儿童歌曲。2/4拍,五声徵调式。轻松的旋律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合着有规律的节奏,一气呵成,表现了歌唱劳动的活泼、愉快的情绪。歌曲以表演唱形式出现,历数一双手的功劳:洗衣服等家务劳动,补图书、平操场等爱校园的劳动,拾麦穗、拔野草等生产劳动,真是样样事情都会做,因而得到爸爸的夸奖,使学生在歌唱中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2.管弦乐《铁匠波尔卡》
《铁匠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同年3月在保险箱制造商为制成两万个保险箱而举行的焰火庆祝大会上首次演出。是作曲家所作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做保险箱少不了铁匠,在德语中“铁匠”与“火的节庆”是同一个词(Feuerfest),因此,乐曲喻意为这次大会的内容和形式。据说在焰火大会上首次演出时,乐队曾采用两台打铁用的铁砧作为节奏乐器。
乐曲采用D大调,复三部曲式,3/4拍,在以敲打铁砧为节奏的4小节引子后,乐曲呈示出采用单三部曲式写成的第一部分主要主题。此主题轻快活泼,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欢乐。其中在每个乐句末尾一小节强调后一拍,并突出打铁的节奏,使人联想到铁匠们在火光下快乐地劳动的情景。乐曲中间转为G大调,用二部曲式写成。中间部主题强调后半拍节奏的主题形成了轻松跳跃的舞蹈气氛。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后,在简短的结尾中用铁砧叮当叮当的造型性音响效果和活跃欢快的气氛结束全曲。
3.歌曲《粉刷匠》
《粉刷匠》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2/4拍,F大调,一段体结构。全曲音域仅有五度,由五个唱名do、re、mi、fa、sol组成短小严整的四个乐句。旋律多使用重复的手法,简单而且易唱易记。第一、二、四乐句旋律基本相同,第三乐句旋律稍有变化,并以 ××××|×××|××××|×—| 的节奏贯穿全曲,给人以完整统一的感受。轻松风趣的旋律与幽默诙谐的歌词相结合,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粉刷匠在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得意炫耀自己劳动技术的同时,表现了小粉刷匠一心只顾劳动,弄得鼻子也刷上了白灰的顽皮神态。一方面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4.歌曲《理发师》 《理发师》是一首热情、欢快而又不乏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F大调式,2/4拍,单乐段结构。旋律采用上行级进、乐句模进,八度大跳、同音反复等发展手法,并将三次模拟理发的“咔嚓”、“沙沙”声与有规律的 × ×|× ×| 节奏相配合,生动地描绘了理发师认真、快速、愉快地忙碌着的形象。反映了劳动时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歌表演
同桌二人共同表演,一人扮顾客坐着,双手自然放在腿上。另一人扮理发师站在顾客后面。表演动作可参照课本简图,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歌词内容创作。
【动作说明】
第一段:左站右坐(见课本上图)
第1-2小节,左边学生扶“顾客”左肩,右手半握拳,伸出大拇指,先向左再向右做“摸胡子”动作。
第3-4小节,右手伸出食指、中指模仿剪刀,由右向左剪四下。
第5-6小节,右小臂向上垂直举起,向前后方向抖动四下。
第7-8小节,动作同第3-4小节。
第9-11小节,换左手理发,从左向右剪六下。
第12-16小节,左手伸直似抚摸“顾客”的头发,由下而上随节拍轻推四下,同时右手上举,五指分开,手腕随节拍上下晃动,做喷雾动作。
第二段:右站左坐。
第1-2小节,右手向右下方伸出,做“请”的动作。左边学生向右转身点头打招呼。
第3-4小节,动作同第一段。
第5-6小节,“顾客”双手举起手心对面部模仿照镜子,两人同时先向左,再向右各晃动一次,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第7-8小节,动作同第一段。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歌曲唱出小朋友的手都会做什么事?你会做什么事?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做表演。
三、表演《粉刷匠》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尽量记住旋律的音调。
提示:这首歌唱出了哪些内容,小粉刷匠都做了什么?
2.复听歌曲范唱,心里默唱,看谁记的旋律多,试着唱唱,可分小组唱。
3.随录音唱歌词。
提示:如果你是粉刷匠,或着帮妈妈做了一点事,得到夸奖,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边听录音边唱,试着编创自己的动作,也可以试着用旧报纸把自己打扮成粉刷匠的样子,边唱边表演。
5.跟着教师完整地像唱歌词一样唱歌谱。
6.提示学生重点唱好“小鼻子变呀变了样”,也可展开讨论:小鼻子为什么变了样,懂得劳动要不怕脏和累,理解小粉刷匠忘我的劳动精神和看到劳动成果的喜悦,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铁匠波尔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乐曲。
提示:乐曲中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不是乐器发出的声音。
2.教师简介乐曲的来历,引起学生的兴趣。复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边听音乐边指看课本上的图形谱。试看记住这一句旋律。
3.按乐器的声音图谱,选择打击乐器合着乐曲敲击。体验参与音乐表现的快乐。
提示学生注意听:伴奏的声音要控制,要与乐曲吻合。
三、编创与活动
1.认识串铃:看图或看教师示范手持串铃的正确姿势。
2.分小组探索,让串铃发出长短不同的声音。
3.展示每个学生的探索。鼓励学生不同的探索。
串铃及弹奏方法简介 串铃:俗称马铃,原为蒙古族、藏族的打击乐器。形状为:将十几个金属小铃系于皮条弯成的弧形带子上,也有的将铃系在塑料制成的圆环上(儿童打击乐中的圆环均为塑料制成),演奏时,用手摇动。常用于民间歌舞音乐的伴奏或器乐合奏中。儿童演奏时可采用下列两种办法:
1.用左手持铃,用右手击左手腕部。
2.左、右手各持一铃,摇动时,左、右手在胸前交替动作。
四、表演《理发师》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
提示:《理发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简单叙述歌曲内容。
2.复听范唱,用跟唱的方法尽快学会歌曲。分小组编创角色进行表演。
3.请一部分学生加入打击乐器沙球、边打边唱。其他同学边唱边表演。
五、编创与活动
1.认识沙球,看图或看教师示范持沙球的正确姿势。
2.分小组尝试,发出声音。
3.指导学生看右面的练习:
第1小节:左手一下,右手一下,第2小节:左手一下右手两下。
沙球及演奏方法简介
沙球:又名沙锤,用密封的椰子壳外加木把制成(儿童打击乐为塑料壳,内装沙粒,两个一组)。演奏时,左、右手各握一把,双手交替上下晃动,奏出各种节奏音型。沙球发音清脆呈短暂的沙沙声,多用于演奏有特殊风格的舞曲。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十课《汪汪与咪咪》
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聆听、表演和编创活动,突出“汪汪与咪咪”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
二、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想像力编创动作表演。
三、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运用×和×编创节奏,并能背唱自己熟悉的有关小动物的歌曲。教 学 建 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结合本课主题“汪汪与咪咪”进行学习、比较两首聆听乐曲,感受小狗的音乐是急促的、旋转的,小猫的音乐是悠闲的。
教 材 分 析
1.管弦乐《小狗圆舞曲》
《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或《瞬间圆舞曲》。由波兰作曲家肖邦作于1846~1847年间。初作为钢琴曲,后被改编为长笛曲、管弦乐曲等。
作曲家的朋友法国女作家乔治桑(1804~1876)豢养了一只小狗,常喜欢飞快地旋转着追逐自己的尾巴。乔治桑请作曲家用音乐表现这只小狗的可爱动态,于是作曲家欣然写成此曲。乐曲篇幅短小,速度很快,一气呵成。乐曲采用三部曲式写成。4小节引示之后,在圆舞曲节奏伴奏下呈示出带有急速旋转感的主题。旋律围绕尾音sol不断反复,带有“无穷动”的体裁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调皮的小狗团团旋转的动态。随后,乐曲出现了甜美抒情的中间部主题,轻松而悠闲。乐曲再现旋转不停的开头部分后结束了全曲。
2.管弦乐《跳圆舞曲的小猫》
《跳圆舞曲的小猫》是一首专为孩子们写的管弦乐曲。由美国作家R.安德森作曲。
曲调诙谐有趣,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猫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了优美的圆舞曲。乐曲具有拟人化与写实的特点,为三部曲式(A+B+A1),4小节的引子,好似一个自豪的小猫一步步走进了“舞场”,准备翩翩起舞;A段主题旋律优美抒情,用弦乐器主奏,小提琴“滑奏”技巧的运用,形象地模拟了小猫的叫声,增加了乐曲的诙谐情趣和突出了主题内容。旋律进行中快慢交替,充分表现了小猫那顽皮好动的性格。B段旋律欢快活泼,音乐一气呵成,表现了十分热烈的场面。用木管乐器主奏。它描绘小猫越跳越高兴,在快速地转,音乐进行中不时传来几声猫的叫声,好像时刻提醒着欣赏者:这是小猫在跳舞。尤为有趣的是在乐曲的结尾处,突然传来了几声狗叫,使正在专心跳舞的小猫大为震惊,音乐用了一连串的上行音后,突然结束了全曲,形象地描绘了小猫听到狗叫后迅速跳离了舞场,巧妙地结束了全曲。
3.歌曲《猫咪别淘气》
《猫咪别淘气》是一首儿童歌曲,2/4拍,羽调式。歌曲幽默诙谐并带有说唱风格,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歌曲的节奏、旋律紧紧依托于语言的音调,说唱结合,七度下行大跳音程的倚音、切分音的运用,形象地带出了小朋友的稚嫩语气,生动地表现出小主人对淘气的小猫的叮嘱,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内容,渗透了关心动物的意识。
4.歌曲《谁在叫》 《谁在叫》是一首儿童歌曲,2/4拍,七声宫调式。歌曲描绘了小动物不同的叫声,生动形象,极富童趣。歌曲的节奏有规律地重复、变化着,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流畅上口。歌词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为什么小动物叫了?它们都在做什么?意在调动小朋友的想像力。同时也在教育学生细心观察事物,了解小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小狗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随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
提示:你感到乐曲描绘了小狗怎样的动作,或小狗在做什么?
2.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
三、表演《猫咪别淘气》教学基本要求
1.反复聆听歌曲。提示学生歌中唱出的小猫咪在怎样淘气?
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小组讨论,做分角色表演的准备。
4.分小组边唱边表演。
5.加入打击乐器表演。
四、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练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小组试一试每个人关于选择乐器的建议。
2.选择一种效果较好的伴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这首篇幅短小的管弦乐曲。
2.提示:听了乐曲你想到了什么?可让学生根据标题去想像。
3.跟着乐曲和教师哼唱第一部分主题A,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4.复听乐曲。用手指在桌上画图形谱。
提示: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你能听到哪两种小动物的叫声?
5.分小组讨论:你感到小猫在做什么?结尾使你想到什么?
6.听乐曲,用动作表演。学小猫的样子跳圆舞曲。
三、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是一个编创节奏与复习歌曲相结合的趣味性练习。要求学生不但能按节奏编创小动物的叫声,而且能唱出关于这个小动物的歌曲。(即:课本中学过或平时自己听过的歌。)
2.在编创节奏中,再次熟悉运用×、×节奏。可分小组进行填创游戏,要求边说边做小动物的动作,看谁将节奏读得准,动作做得生动形象。
四、表演《谁在叫》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用手指随着课本上的旋律线划动。
提示:听一听,谁在叫?为什么小动物叫了?它们都在做什么?再一次聆听,使学生在聆听中熟悉旋律、内容、发现问题、回答问题。
2.听着歌曲录音跟唱全曲。或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组进行编创活动。
提示:你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怎样叫,利用小组的智慧你一句、我一句为歌曲编创新歌词,分组表演自己的歌。
4.边唱边表演动作。第一段唱原词,第二段唱小组填创的歌词。
5.背唱自创的歌曲给爸爸、妈妈听。
课本中《谁在叫》这首歌采用了图与旋律线示意的方法呈现,生动形象而有趣。学生可通过旋律线的示意,结合看图,迅速地记忆歌词。同时也有助于提示学生的动作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八课 时间的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唱《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2.主动参与为歌曲伴奏,即兴创编动作,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音响,创编节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的节奏,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它的相同与不同。【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在钟表店里》 教学基本要求
1.初听音乐,学生根据音乐展开联想。
听了这段音乐仿佛你来到什么地方? 好像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那些细、高、轻、短、快的声音表现了什么? 那些低、粗、长、慢的声音表现了什么? 2.复听音乐,听到相同的音乐举手表示。
你感到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讲给大家听。
3、在相同乐段处也可用双手伸开表示钟表里分针、秒针机械转动的动作来表现,当听到不同钟表发出的报时声时,可以配以相应的动作。
4、还可以想象钟表店里的工人们辛勤工作的情景,进行表演。
二、表演《时间像小马车》 教学基本要求
1.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学生听录音跟唱歌曲,边唱边用手按课本上的示意线做旋律的走向动作,感受音的高低。
2.这首歌速度比较快,演唱时尤其要注意节拍重音,字头要清楚,唱“哒哒”时应舌尖动作,使吐字清晰,唱时省力。
3.初步学会歌曲便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听录音,创编歌曲动作,选择打击乐器。
选择哪几件打击乐器伴奏这首歌曲比较理想? 哪一件乐器像马铃声?哪一件乐器像马蹄声? 小马车奔跑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声音伴奏? 怎样变换力度敲击更合适?等等。
4.分组汇报,一组学生表演,一组学生唱歌,一组学生打击乐伴奏,共同合作完成歌曲的表现。5.编创动作建议
第1~4小节:双手做勒马状,双腿交替屈膝,双脚原地一拍一下提足跟。 第5~6小节:右手握拳伸出二、三指做甩鞭动作;
第7~8小节:手举至头,上腕部绕三圈。腿与脚的动作不变。 第9~11小节:做一次甩鞭动作; 第11~12小节再做一次甩鞭动作。 第13小节:左脚踮起,足跟点地两次, 第14小节右脚踮起,足跟点地两次,双手一直做勒马状。
第15~16小节:双腿交替屈膝,双脚轮换一拍一下提足跟。一手做勒马状,一手叉腰。
三、编创与活动:传消息
这是一个编创节奏,培养内心听觉的练习。
1、要求:分小组不出声音地做。由每一小组的第一个学生编创四拍节奏,写在课本上,然后点在下一个学生的手心里,向后传,直到最后一个同学,由最后一个同学站起来,边读边打出节奏,由其他组同学验证是否正确。然后由下一个学生换到第一座位,游戏开始。至小组内每一个学生。
2、评定:根据每小组节奏准确率的高低确定优胜组。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五角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老师今天让大家猜个谜语,看你行不行,“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猜一件物品。如果你猜不出,请听一首歌,听听歌中唱的是什么,请你用笔把它画出来。2.放歌曲《这是什么》并重复多次,学生用笔画,大多数学生画出闹钟,有的学生画出表,教师加以引导,那种合适,并将画的好的进行展示。
二、学唱歌曲,感受表现音乐形象
1.师出示各种小闹钟,请学生说说闹钟的功能(它能提醒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是我们小朋友的好伙伴。)2.听听闹钟走的声音(嘀哒嘀哒),提示学生要用轻松而弹性的声音来读唱,并用合适的动作来进行配合。
3.听听闹钟的闹铃声(当当当—),提示应该用相对稍强,连贯的声音。进行两声部的节奏练习
[ 嘀哒 嘀哒 嘀哒 嘀哒 xx xx xx xx [ 当 当 当 — x x x —
4.学唱歌曲难点解决:50 50 5—和20 20 5—这两句不同音高准确演唱通过比较、重复的方法来来学会。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6.师:用什么打击乐器来伴奏呢?怎样敲最合适?(双响筒,木鱼,碰铃,三角铁等)7.分小组表演歌曲,由学生之间展开评价,锻炼学生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和表演的能力。
三、聆听《调皮的小闹钟》,进一步体会音乐表现的闹钟形象
1.故事导入: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小闹钟,它每天勤勤恳恳地叫醒小主人,因为它给我们带来欢乐,可是那天小闹钟坏了,他的小主人就来修这个闹钟,请大家听一听他修好了吗?你在音乐中还听到了一些什么声音?为什么?
2.初听全曲,感受乐曲情绪,鼓励学生可以随着音乐用动作来表示。学生交流回答:大多数学生说修好了,因为听到了闹钟的铃声,闹钟恢复了正常,个别学生就说没有修好,因为觉得是快修好了的时候,听到最后结束是的一声滑音,表现闹钟里面的弹簧跑了出来,又坏掉了,所以没有修好。
3.师:小朋友在曲子中听到了闹钟走动的声音,还听到了闹钟的铃声,听一听出现了几次?再次欣赏乐曲,请学生用笔在书上画出来,看谁画的次数准确。4.学生交流,师归纳小结。
四、结合歌曲乐曲中表现的闹钟的音乐形象总结归纳,认识时间的珍贵,懂得要珍惜时间。
1.让学生说说你该怎样爱护你的小闹钟,怎样珍惜时间的。
2.生回答交流,师总结归纳时间就象小马车,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时间用在正确的地方,不要浪费时间。
3.表演歌曲《这是什么》及上节课学的《时间就象小马车》,唱着走出教室。
五、编创与活动:探索生活中的声音
这是一个高低、长短、强弱的综合性练习。
1.教师事先准备好水桶、玻璃杯、易拉罐、木梳、纸等物品。
2.启发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能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生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 3.还可以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物品,敲击出声音,列举自己探索到的高的、低的、长的、短的声音,做出来给同学们听。
第二篇:一年级音乐下册 云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云
教学目标:1.在游戏中,学习并巩固do--si各音及音位的认识。
2.学生能用甜美的声音歌唱《云》并感受三拍子乐曲的特点。3.通过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
1.能用感情的背唱歌曲《云》。2.能自己创编歌词。Ok
教具:数码视频展示台、风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放一个小动画,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蓝蓝的天空,飘着一朵朵白云。就象大海里飘着一只只帆船。多美呀。船里装了小鱼和小虾。云里装的是什么呢?等会儿老师用歌声来告诉你们。”那你们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歌曲名字是什么吗?
生:《云》
(二)学唱歌曲: 1.师弹琴范唱《云》
提问:①船里装了什么?②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2.教师介绍歌曲节奏,并带领学生手画三拍子,哼鸣全曲。3.师生根据节奏进行歌词接龙。4.教师教唱歌曲,学生跟教师琴声学唱。5.学生分组演唱,教师指导。6.全体同学一起演唱歌曲。
(三)创编歌词:
1.分组讨论:云是怎么形成的? 2.分组讨论:雨的作用。3.学生进行歌词创编。4.学生进行演唱。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精神面貌不错,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很好的进行自我思考和语言表达,在学唱 1
歌曲《云》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好的随教师讲解理解歌词大意,在乐谱及节奏学习中,能掌握歌曲的速度和节拍,并能通过划“三角”的三拍子形式,唱好歌曲,虽然也有个别学生有点抢拍,但是经过分组指导和纠正,整体上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歌曲演唱时的表情变化也更丰富了。
第三篇:一年级音乐下册 云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最新版
云
教学目标:1.在游戏中,学习并巩固do--si各音及音位的认识。
2.学生能用甜美的声音歌唱《云》并感受三拍子乐曲的特点。3.通过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
1.能用感情的背唱歌曲《云》。2.能自己创编歌词。Ok
教具:数码视频展示台、风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放一个小动画,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蓝蓝的天空,飘着一朵朵白云。就象大海里飘着一只只帆船。多美呀。船里装了小鱼和小虾。云里装的是什么呢?等会儿老师用歌声来告诉你们。”那你们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歌曲名字是什么吗?
生:《云》
(二)学唱歌曲: 1.师弹琴范唱《云》
提问:①船里装了什么?②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2.教师介绍歌曲节奏,并带领学生手画三拍子,哼鸣全曲。3.师生根据节奏进行歌词接龙。4.教师教唱歌曲,学生跟教师琴声学唱。5.学生分组演唱,教师指导。6.全体同学一起演唱歌曲。
(三)创编歌词:
1.分组讨论:云是怎么形成的? 2.分组讨论:雨的作用。3.学生进行歌词创编。4.学生进行演唱。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精神面貌不错,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很好的进行自我思考和语言表达,2017.3.1 最新版
在学唱歌曲《云》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好的随教师讲解理解歌词大意,在乐谱及节奏学习中,能掌握歌曲的速度和节拍,并能通过划“三角”的三拍子形式,唱好歌曲,虽然也有个别学生有点抢拍,但是经过分组指导和纠正,整体上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歌曲演唱时的表情变化也更丰富了。
2017.3.1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
《柳树醒了》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重点难点
《柳树醒了》的教学重点是识字,难点是背诵课文。教学时让学生在聊中学,在游戏中巩固。背诵课文的难点在于“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几个词学生容易混淆,所以学习课文时帮助学生分析出,柳树醒了后首先要洗澡,然后梳头。洗澡需要春雨,梳头需要春风。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愉快中识字,在轻松中学文了。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景,读中识字。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文插图,媒体资源:《柳树醒了——情景演示》、《柳树醒了——泛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说说你看见这个字会想到什么?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
春(天、雷、雨、燕、草、花……)
3.再看一看视频(柳树醒了——情景演示),感受一下春天的情景。
4.出示课文插图,这儿还有一幅美丽的图画,想看看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情景)。
二、初读,了解短文
1.同学们,春天来了,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你们看这幅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有的在拍照;有的在寻找春天;有的在唱歌。)
师总结:是的,他们唱呀跳呀,在歌唱春天,歌颂美好的大自然,请同学们打开第1课。先跟着动画默读,再自己读一读,读时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播放媒体资源《柳树醒了——诵读》 2.出示字词卡片,反馈读音。(1)板书课题:1.柳树
了
(2)谁来读课题,柳树怎么啦?(醒)谁能从字卡中找到“醒”字贴上去?(补题后让这位学生带着大家再读课题)(3)除“醒”字外,你们还会认儿歌中的哪些汉字?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请看字卡。(老师出示字卡,请学生读字并组词)3.分节读文,了解内容。
(1)读第一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春雷跟柳树说话,柳树就醒了)教师板书:说话醒了
①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春雷)教师板书:柳树 春雷
②春雷怎样跟柳树说话,小柳树睡醒了又是什么样?你能想像着再读一读第一小节吗?(2)春雷的朋友们还和柳树在一起做什么啦?分小组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①以小组形式汇报,老师板书:
春雨 洗澡
柳枝 软了 春风 梳头
柳梢 绿了 春燕 捉迷藏 柳絮 飞了
(3)春天里的景物那么可爱,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小节,看看着急了的柳树在干什么? ①齐读第五小节。
②请同学说一说又知道什么啦?教师板书:柳树 玩耍 小朋友 长高了。③哪些同学愿意跟柳树做朋友站起来,看着板书背一背。
(4)同学们,春天万物都在生长,除了柳树醒了,还有什么也醒了呢?(学生自由说)(5)春天真的是太美了,让我们再欣赏这美丽的图画,读一读课文吧!(自由读)
三、巩固生字,写好字
1.看板书再读词。2.指导书写。
①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写好两个相同偏旁的汉字,你们看田字格表里是哪两个字(说话)②这两个字的偏旁谁认识?(言字旁)③写言字旁时第一笔点起笔不能太低,横要向上斜一点,折要向左斜一点,注意左边偏旁窄一些,右边部分宽一些。
④描红。
⑤自己练写,老师巡视。⑥成果展示。
四、板书设计
1柳树醒了
春雷
说话
柳树 醒了 春雨
洗澡
柳枝
软了 春风
梳头
柳梢
绿了
春燕
捉迷藏
柳絮 飞了 柳树
玩耍
小朋友
长高了
五、课堂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写好“说、话”两个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抽读字卡:
醒、雷、澡、枝、软、梳、梢、耍 2.完成课后说一说。
3.请同学领读词语:(老师出词语,同学领读)
二、读背课文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学生齐背。
三、实践活动
仿照课文编诗句,说一说。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师生评议。
五、课堂作业设计
1、完成练字作业。
2、词语连线练习。
春雷 说话
柳树醒了 春雨 洗澡
柳枝软了 春风 梳头
柳梢绿了 春燕 捉迷藏
柳絮飞了
柳树 玩耍
小朋友长高了
《春雨的色彩》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3.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用具:媒体资源:视频《春雨的色彩》、视频《整体感知——春雨的色彩》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视频《春雨的色彩》
2、同学们,我们刚才感受了下春雨时的情景,现在,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课文吧?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自己在心里默读,并标记好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同时通过拼拼音的办法记住它们,读会它们。
3、播放视频《整体感知——春雨的色彩》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读课文,把拼拼音才会读的字圈起来。
2、这些圈起来的字都是我们的新朋友,看看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线 论 趣 题 底 颜 淋 洒 滴 油 欢……等)
3、同桌互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就教教他,还可以问其他同学,每人读一遍。
4、课件出示这些字,请会读的同学展示读。
5、愿意给哪个生字组词就给哪个组词。
6、看视频演示的情景,用一个字抢答A、一群人在雨中(淋)B、洒水车(洒)C、小水珠落下(滴)
7、出词给学生读。
三、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生字大家都认识了,课文肯定也读得更好。分小组帮读,老师指定每组一名学生过一会代表小组读,小组成员帮他读流利。
2、朗读比赛,师生评价。
3、感知内容,相互交流:你知道春雨的样子了吗?你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你知道田野里来了哪些小客人?
4、课外延伸: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春雨的色彩》。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理解积累
1、同学们的字记的很好,课文也一定能读出感情来。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精读。
2、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调整方案:
方案一: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这一问题较开放,如果学生已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即可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学生回答只停留在零散的词句上,就按方案二教学。)
方案二:小燕子、麻雀和黄莺它们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色的?他们为什么这么认为?(板贴写有字的小写图片和对应的颜色)
3、小组内讨论:a.如果分角色朗读的话,该怎样读争论的语法,朗读好“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b.怎样表现春雨、小鸟和大自然。
4、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小组内分角色读、表演读。
5、请一组同学配乐表演读,学生评价
6、同学们,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把你的想法说一说,画一画(自选粉笔板画春雨)
7、指导积累。同学们读得真有感情,现在请把你喜欢的词句画下来。
8、课堂练习:读读说说
滴 雨滴、水滴……
欢 欢乐 欢笑……
题 题目 数学题……
线 纺线 棉线……
三、指导写字,扩展思维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观察今天的生字有什么特点
2、范写临摹
3、重点指导“绿”字的笔画
4、对照
5、拓展:春雨到底是什么色的?请同学们在下春雨时好好看看,并听听春雨说些什么,把看到的说出来,把听到的写出来。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颜”的认识和“绿”字的书写;分角色朗读。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媒体资源:视频《邓小平爷爷植树——范读》、视频《邓小平在深圳(1992)》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春天来了,柳树绿了,桃花红了。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植树的好日子。
2、请了解植树节来历的同学作简单介绍。3、1985年的植树节,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为什么呢?请大家看这段视频。(播放媒体资源:视频《邓小平爷爷植树——范读》)
二、自主学习,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注意巡视,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给学习困难学生适当点拨。
2、同桌互查:生字会认没有,课文是否读通。
3、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展示交流
1、出示讨论题
⑴你知道邓小平爷爷哪些情况?他为什么要来植树?
⑵读了课文后,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全班交流反馈:
⑴相机播放视频《邓小平在深圳(1992)》,并适当作以补充,激发孩子们对邓爷爷的敬仰之情。
⑵相机讲述邓小平同志与人民一起植树的场面。
⑶抓住文中的长句子及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如:
A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B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填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
C他站到几步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四、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
2、请学生上黑板在田字格中演示生字的书写,教师相机指导或示范,重点指导双人旁的写法。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教师了解学生读长句子的情况,及认读生字的情况。
2、读生字,给生字扩词。
3、小组互相帮助,牢记生字。
你还有哪些字不太认识吗?快和小组同学交流,看看别人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二、朗读质疑
1、自由读全文,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小组内提出不懂的词句或问题,互助解决。
3、全班交流讨论各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4、齐读课文。
三、扩展延伸
如果条件允许,和爸爸妈妈一起种一棵小树,定期为它浇水,并作观察记录。
四、作业设计
1、参加一次植树活动,说说植树的过程。
2、写字练习。
《古诗两首》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认识生字“醉”和书写“声、处”。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媒体资源:动画《春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学生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准?(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也可利用动画资源《春晓》中的范读部分辅助教学)。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4、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多请几位学生读)
三、再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诗中哪里说了鸟?读给大家听。(处处闻啼鸟)同学们,瞧,(引导学生看图,想象鸟飞鸟叫的景象。)你想说些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哪里讲了花?(花落知多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到过的花落的过程。)
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同学们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应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4、以各种方式练习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分小组说,指名说。)
2、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画笔,画出美丽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则谜语,请听:
一只蝴蝶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宵。
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绳子栓着腰。
2、这是指什么?(指名说)
2、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指名说)
二、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高鼎把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村”。)
三、初读感知
1、播放动画《村居》,2、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么写的?(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们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意境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开展放风筝活动。
七、作业设计
1、说一说你放风筝的过程。
2、写字练习。
第五篇:一年级音乐下册 藏猫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藏猫猫
教学目标:
通过听《捉迷藏》,唱《躲猫猫》等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童年生活幸福欢乐的情绪。
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的演唱歌曲。并通过歌曲的游戏,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会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2.正确运用节奏。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找与游戏有关的歌谣、歌曲、乐曲(如:歌曲《找朋友》、《跳绳》等)教学器材:
钢琴、录音机、歌曲、欣赏曲的录音带、电脑课件、摄像机、钢琴曲《骑竹马》片段、伴奏带《哦,十分钟》、歌曲《找朋友》、乐曲《苗岭的早晨》、表现《骑竹马》、《捉迷藏》意境的图片 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学生听《找朋友》的歌曲,拉手进教室围成圆圈,和教师一起参与“找朋友”的游戏。
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并主动邀请学生参加游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2.对比欣赏
对比欣赏《捉迷藏》和《骑竹马》两首乐曲,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绪,分辨相同的乐器音色,结合插图选择乐曲表现内容,并选择加入曲名。
以猜谜的形式设下悬念,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为音乐加入名字:“捉迷藏”、“骑竹马”。3.情感导入
学生倾听教师范唱歌曲《躲猫猫》,感受苗族音乐风格及韵律,体验美感。
教师穿着苗族服装范唱歌曲,为学生创设民族音乐及文化的艺术氛围。4.快乐节奏
用节奏型“0 0│XXX X ”为歌曲拍手伴奏,注意强弱对比,体验歌曲的动感,为有感情的歌唱做铺垫。
指导学生用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通过实践活动感受音乐、学习音乐。5.趣味歌词
按歌曲节奏高位朗读歌词,加入二拍子简单律动体现歌曲强弱。会念的学生可以下座位,到有困难的同学身边和他一起朗读。教师以介绍游戏规则的方式,教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加入手势帮助学生记忆。6.歌曲学唱
学生看光盘跟唱歌曲旋律。(边唱边拍击二拍子节奏)听琴模唱并运用齐唱、男女生接唱、同学互相邀请演唱等形式练唱歌曲,通过竞赛检验小组的学习效果。得到音乐祝贺请同学们随音乐拍手表示庆祝。
教师放光盘带动学生学唱歌曲。用钢琴弹奏歌曲旋律,指导学生模唱,并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唱的好的组用电脑课件播放《苗岭的早晨》的音乐给予祝贺。7.情境表演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道具设计游戏方法,进行游戏表演。(演唱组、道具组、表演组、裁判组)请学生观看表演的摄像,了解自己的表演情况,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反思。
教师了解学生游戏前的准备情况,在学生游戏时,为学生摄像,帮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提高表演、歌唱等能力,增强游戏的愉悦性。
8.歌词创编 再次进行游戏时,加入苗族小朋友的游戏规则,喊两声“哦”,被找到的同学演唱与游戏有关的歌曲。(如:《跳绳》、《火车开啦》等)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用《躲猫猫》的旋律创编新词。
教师介绍苗族小朋友的游戏规则,并和学生一起参加游戏,根剧生活中的游戏创编新歌词。9.情感升华
学生听教师演唱歌曲,并接受教师的邀请,到室外参加游戏活动。
教师为学生演唱歌曲《哦,十分钟》,邀请学生到室外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