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初发嘉州》简析-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2 23:3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轼《初发嘉州》简析-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轼《初发嘉州》简析-教学教案》。

第一篇:苏轼《初发嘉州》简析-教学教案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这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作于嘉佑四年(1059年)。其时苏轼、苏辙已中举,奔母丧返四川眉山后随父再赴京都。父子三人取岷江水路,经嘉州、犍为,出蜀出峡,直下江陵。苏轼时年二十四,尽览山川形胜,“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父子三人趁“舟中无事,博奕饮酒”,你唱我和,写下百余首诗篇,结集谓之《南行集》。《初发嘉州》便作于这年冬天,由嘉州出发之际。其时,苏氏父子已名动京师,文章播于天下。青年苏轼正英姿勃发,“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奋励有当世志”,磨拳擦掌,渴望为国效力,一展抱负。然而,慈母新亡,一旦要离别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苏轼又不可抑制地流露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之情。早晨开船的鼓声咚咚,西风猎猎,旗幡飘飘,禁不住心旌摇摇。回道望去,故乡的岷江水渐去渐远,如一线蜿蜒;青衣江、大渡河清洌澄澈,那么秀美可爱。合流的三江水奔腾浩荡,从乐山凌云大佛脚下一掠而过,一下子就进入了空阔坦荡的一马平川。一草一木而寄意,一山一水而动情,“凡耳目之所接者”,无不撩动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思。诗人情感的流露妙在不直抒胸臆,而是诉诸形象,寄情画外,写得含蓄隽永。苏轼诗文,多率性挥洒,“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姿态横生。诗人笔峰一转,忽又联想到曾与同乡僧人宗一,相约在钓鱼台话别。宗一和尚大约早已在那里等候了吧,久久伫立,期待着友人的到来,却只见雾霭沉沉,但闻水声潺潺。末四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味,进一步强化了对家乡的依恋不舍之情。诗人就想象中友人久候难耐之景寓自己急切之情,就友人相约话别寓自己难舍难分之意,恋乡情结,何以言之!纵观全诗,诗人以白描和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段铺陈,抒写了自己质朴真率的浓浓乡情,这种真挚的情绪贯穿了他终身的诗文,即使宦海浮沉,流离辗转,未尝一刻淡忘。然而,“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此时的苏轼正踌躇满志,志在高远,“往意”坚决,他仍然昂首远去。作为苏轼早期的作品,这首诗在朴拙中似乎还显出几分幼稚,但诗中蕴含的真性情却令人倍感珍贵。

第二篇:苏轼《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初识苏轼)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认识一个人,此人年少读书时——“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后却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但他面对不堪的命运,却高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苏轼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走进他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板书课题、作者】,去领略苏东坡先生独特的个性风采。

二、读词以入境

1.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余光中)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这么说,一起读。

词是一定要读的。我们先一起来读题——《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题目是“江城子”吗?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师:谁在密州出猎? 师:你怎么知道?

师:哦,你们已主动地在读词的内容了。那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障碍的词句圈出来。(粗步感知课文内容。)

2.再读,同桌之间彼此读,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可以讨论一下这首词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3.推荐读。生评价。

4.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5.师:苏轼有知音在同学们中呀。的确,苏轼自己也说:一起读“②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①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知道“柳七郎”是谁吗?柳永,北宋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所说的“自是一家”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哪一家?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正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6.范读。听的时候仔细体味哪个字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

三、品词以入味

怎么读好词人的豪放?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赵忠祥老师说,一起读:“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受的过程。”的确,在诗歌中,往往看似小小的一个词,却有着极重的分量、极大的张力。

1.请同学们说说哪个字最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狂” 为什么是“狂”字而不是别的字?哪些词句体现了“狂”,谈谈你们的理解?

2.我们先从词的上阕中来研读。一起读,注意把握词的豪放风格。

为什么是“狂”字而不是别的字?哪些词句体现了“狂”?谈谈你的理解。来,我们先在四人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再派代表在班内交流;当然也完全可以把你们的不同意见或困惑提出来,因为问题同样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思考。注意要作好记录。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也很积极,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 “狂在哪里”,当然也可以是疑难问题或不同意见。

①“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这是从哪个方面来写太守出猎的?装备(齐全)。▲你用自己的话帮我们再现一下太守当时的装备: 只见苏轼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帽,身穿貂皮衣。

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②随从众多(阵容庞大):“干骑卷平冈”。▲请你展开想象,描写一下当时的画面。

成千的骑士情绪高昂,浩浩荡荡,纵马奔驰,疾风一般,腾空越野,马下是尘土飞扬。

▲ “卷”能不能换成“过”或者“扫”?不能,体现不出人马之多、速度之快,无法体现出恢弘的气势。朗读指导:“卷”字重读,我们给“卷”字画上着重符号。

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③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为报倾城随太守”。人们倾城而来,万人空巷,只为观看太守出猎。▲我不解的是,这样的出猎在当时也算不上稀奇,怎么竟然能够吸引全城的百姓都来观看,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呢?让百姓倾城相随的会是一位怎样的太守呢?

受百姓衷心爱戴的太守。很对。有了解苏轼政绩的同学吗?苏轼一生勤政爱民,每到一处,皆为百姓拥护爱戴。在任杭州通判时,疏浚运河,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产——苏堤。

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

④自比孙郎(豪气冲天):“亲射虎,看孙郎”。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词人活用这个典故,暗示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暗示了自己也和孙权一样有雄才大略,表达了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意气奋发。

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

▲朗读指导:所以这里要读出满满的自豪和自信。和上句连起来叫同学们齐读。⑤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 有认为不狂的吗?或者认为有语句不能完全体现出“狂”的吗?

▲“聊”是什么意思?

★ 有点无奈和落寞,因为苏轼年纪已大,而且只能姑且、暂且发一回少年般的狂气。这英雄少年只能暂时做一回。

其实当时苏轼年纪不老,三十九岁,人生正当年,他却自称“老夫”,你体味到了什么? 苏轼勤政爱民,在外在形象上确实已是两鬓斑白;更重要的是,由于身陷北宋当时的新旧党争之中,长期不受重用,让苏轼感到自己仿佛已经老了。▲有没有补充意见? 朗读指导:这一句的重音应该放在哪里?“少年狂”。并且要读得激扬一点。而“老夫聊发”语速和音量读呢?缓慢、低沉。读这一句的时候情感应是丰富的:

前四个字是缓慢、低沉的,要包含淡淡的无奈和不受重用的积郁;后三个字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张狂,要读得铿锵有力。

集体朗读这一句

4.总结上阕:

师:集体有感情地朗读上阕。

师:在上阕中,词人给我们展示的其实是一幅什么图?

那能在这幅出猎图的前面用点修饰语吗?这是怎样一幅出猎图?意气风发

气势磅礴 【确实是气势磅礴。那下阕又是一幅什么图呢?

加上适当的想象,用现代文将你认为最有特色的画面描摹出来。】

四、论词以识人 因何而狂?

但老夫为何会放浪形骸(意气风发、气势磅礴)地在这次出猎中作一回少年英雄呢?让他有这狂举狂态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我们来看下阕。

1.一起把下阕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让老夫有狂举狂态的内在原因有哪些么?请你结合词句谈谈。

【让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怀?】【从哪里体现出来】

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但又有什么关系!因老当益壮而狂!这句话要读出老当益壮的气概来,重音要落在哪几个词上?我请同学来读。【“开张”何意 又何妨 重读,作下记号】

这种老当益壮的豪情是苏轼人生态度的主基调之一,我们在课堂的开始也提到过,还记得吗?一起背一背。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会”是什么意思?是定将的意思。▲那要读得坚定有力。那我一定要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句中的“挽”、“望”、“射”这三个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词人因雄心壮志而狂的感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我们的朗读在这里也到达最高亢。一起读。

③但这是实际已经发生事的吗?不是,是想象。如果要实现得有一个什么前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难道他们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吗?我们一起看206页的注解⑤,有一个字你若留意了,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自比为魏尚。“迁”字。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好经历了由杭州通判被贬官为密州太守的人生转折。当英雄老去,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的时候,这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要读出什么样的意味来?这句要读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淡淡的悲哀。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的壮志难酬的无奈。

但这句话中更多的情感是什么?是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2.知识链接:

苏轼这位天纵大才,一生凄凉,历典八州,颠沛流离于大半个中国。可我们很难把这种命系江湖的流浪汉式的生活看做是一种惩处,我们可从从他给朋友李常信中见得一斑。(集体读)“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于笑生死之际。” 且不论贬谪,在“生死之际”苏轼都能“笑谈”,究竟是什么撑起了这个英雄的豪放和洒脱? “道理”“忠义”的信念。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燃烧于苏轼慷慨激昂的诗词中的,正是他那颗豪迈旷达的心灵。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不断地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一位中国古代优秀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行与操守。

这一句的整体情感和上阕的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们在读“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一句时,应用向下的低沉而又不失希望的语调来读。范读,跟读。3.总结下阕

如果说词的上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出猎图的话,那么下阕其实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什么图?

赤胆忠诚的报国图(杀敌图)

4.我们一起完整地朗读全词,再次感受苏轼的狂举豪情。注意词的风格,把握词人在情感上细微变化。

五、悟词以入心

1.时下的我们,浮躁张扬,信仰缺失,是不是可以从苏东坡的坎坷人生中得到一点什么有益的启示?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

”的句式说说你对他的理解。先写一写【视时间机动安排】。

2.苏轼毫无疑问是阳春白雪,但他却在下里巴人中也能找到知音。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将全词吟诵出来,个别句子记不住的,可以看一下书本。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注意节奏、语气语调。

4.全体起立,并背诵。

五、结束语

师:同学们,文字可以有限,但精神是无限的。只要赤壁下的长江永远地奔流,苏轼的文章,连同他的品格、气度、精神就将永远存留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中!最后我们用一小段文字来结束我们师生的这次观苏轼密州出猎之旅。

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第三篇:苏轼忠州诗歌

苏轼忠州诗歌

【按】北宋嘉祐四年(1059)十月,苏氏父子举家赴京。他们先走水路,自眉山沿岷江、长江而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犍为(今属四川)、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出三峡,于同年十二月初到达江陵(今属湖北);一路上,他们且行且止,每到一地多舍舟登岸,游览名胜古迹。次年正月从江陵出发,再由陆行北上,于嘉祐五年二月到达京城。苏轼有关忠州的诗歌均写于此次赴京途中。

留题仙都观

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舟中行客去纷纷,古今换易如秋草。空山楼观何峥嵘,真人王远阴长生。飞符御气朝百灵,悟道不复诵《黄庭》。龙车虎驾来下迎,去如旋风抟紫清。真人厌世不回顾,世间生死如朝暮。学仙度世岂无人,餐霞绝粒长苦辛。安得独从逍遥君,泠然乘风架浮云,超世无有我独存。

【附录】

查慎行《初白庵苏诗补注》卷一:《百川学海》:“治平末,东坡泊舟仙都观下。道人持阴长生石刻《金丹诀》就质真赝。(原注:“空山楼观何峥嵘,真人王远阴长生。飞符御气朝百灵,悟道不复诵《黄庭》。”坡曰:„不知也。然士大夫遇此,必以请。久之,自有知者。‟”)按治平末,先生方在凤翔,焉得泊舟观下?或误以为嘉祐为治平尔。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一:气味遒逸,但乏精意。

【朱按】

仙都观,道观名。在四川丰都县平都山。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百二十二里至忠州酆都县。去县三里有平都山仙都道观。本朝更名景德……碑牒所传,前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山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及两君祠堂皆存。”

仙都山鹿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尽城霞。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五行迹。

【附录】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一:诗亦清拔,但乏深警。“至今”二字太率易。

严颜碑

自注:在忠州,严即巴陵太守,事见《蜀志·张飞传》。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刘璋固庸主,谁为死不二。严子独何贤,谈笑傲碪几。国亡君无执,嗟子死谁为。何人刻山石,使我空涕泪。吁嗟断头将,千古为病悸。

【附录】王文诰《苏海识余》卷一:公少作《孔明论》,主老主之说,其南行之《严颜碑》(略)诗皆同,故持论多未当。

屈原塔

自注:在忠州,原不当有碑塔于此,意有后人追思,故为作之。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瓢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附录】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一:“投饭救饥渴”,“渴”字添出趁韵。(“遗风成竞渡”)“遗风”二字亦不自然。结四句(“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结。”)将屈原说作好名,语病不小。若节去“至今”四句及此四句,转觉完美。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一:(“应是奉佛人”二句)完除证据,若实有其事者然。公凡随手起波,必于随手抹到处敲进一层,此终其身用笔如一辙者,而其法初见于此。亦犹曲工必送足五六上而后回至四合,工中有天籁存焉,不可强也。

香岩批《纪评苏诗》卷一:(“名声实无穷”)但易去“名声”两字,便是好诗,节去却不成章法。“至今”四句,亦不可节也。

朢夫台

自注:在忠州南数十里

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回石似屏。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谁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空伶俜。

竹枝歌

《竹枝歌》本楚声,幽怨恻怛,若有所深悲者,岂亦往者之所见有足怨者与?

夫伤二妃而哀屈原,思怀王而怜项羽,此亦楚人之意相传而然者。且其山川风俗鄙野勤苦之态,固已见于前人之作与今子由之诗,故特缘楚人畴昔之意,为一篇九章,以补其所未道者。

苍梧山高湘水深,中原北望度千岑。帝子南游飘不返,惟有苍苍枫桂林。枫叶萧萧桂叶碧,万里远来超莫及。乘龙上天去无踪,草木无情空寄泣。

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

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人。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

吁嗟忠直死无人,可怜怀王西入秦。秦关已闭无归日,章华不复见车轮。

君王去时箫鼓咽,父老送君车轴折。千里逃归迷故乡,南公哀痛弹长铗。

三户亡秦信不虚,一朝兵起尽喧呼。当时项羽最年少,提剑本是耕田夫。

横行天下意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项王已死无故人,首入汉庭身委地。

富贵荣华岂足多,至今惟有冢嵯峨。故人凄凉人事改,楚乡千古为悲歌。

【附录】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一:每段八句,过接处若断若连,章法甚妙。势须有一总收。(“富贵荣华岂足多”四句)音节酷似《汾阴行》,其声哀曼动人。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一:第九章(“富贵荣华岂足多”四句)总结。

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卷一:依序中伤二妃、哀屈原、思怀王、怜项羽,平列四段,下三段事本相因,惟此处(“水滨击鼓何喧阗”句)是突接。

评说:苏轼与苏辙在忠州所作竹枝歌与竹枝词,都认为竹枝词为楚声,所谓“舟行千里不至楚”,“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竹枝词本楚声,幽怨恻怛,若有所深悲者”。原因何在呢?据有关材料推测,忠州向无屈原塔,也无有关纪念屈原之建筑,其本诗中也说“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屈原塔》)。忠州有的大概是严颜的坟墓附近的汉阙或佛塔。但是苏轼借这个题材表达的是深层的历史与家国隐忧。在北宋面临北边强大的军事力量时,文人的感时忧国情怀出之。其三,忠州地临楚地之施州南利川一带,南宾(今重庆石柱)在唐白居易时曾属忠州辖,属于频临楚地,而事实上川东鄂西的当地人在发音与方音上向无太大差别,除非一些特殊行业语与行话,其他是能通的,这也就直接导致当代学人面对苏轼苏辙的诗歌中直接指正竹枝词属楚声,疑惑不解。事实上,忠州之地无论在政治格局与版图上都不从属于楚。再次,这大概与巴蜀文化中蜀文化至少在汉唐时期,蜀文化优于巴文化,巴文化虽然民风强悍,歌舞凌殷人,但事实上属于民间文化之俗文化,在汉族文人中是没有太高地位的,所以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来说,苏轼能写出一组九章竹枝歌已难能可贵了。这间接原因,在于白居易在忠州写有竹枝四首,三百年后的苏轼苏辙在拜谒忠州白公祠后,把白作为一个楷模与潜在的竞争对手使然。【按】据说白公祠始建于明代崇祯三年(1630)。

第四篇: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2010年,韩国多次举行大规模的军事实弹演习,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战士的综合素质,你知道还有什么目的?(对不友好的国家示威,以起到震慑作用),苏轼也曾经组织了一次武装演习,不过他的目的却是提高民众保卫祖国的意识和能力,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这次演习的盛况和作者的感想。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是在哪里出猎?谁在出猎? 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

2、出猎的装束是怎样的?出猎的场面是怎样的?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3、那么,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作者希望能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4、对,那么,这首词的风格怎样呢?

豪放派:语言 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 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婉约派:语言 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 以情感为题材。同学们预习得不错。我们今天一起来研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显示学习方法

请同学们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屏幕显示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

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突出在一个字上,是什么字?(学生读)我们突出在“读”字

三、读题。

突出一个“读”,读什么?首先读题。

1、“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才是题目。

2、“密州出猎”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出猎和出猎的地点:密州。

3、出城打猎,不同于一般的消遣式的打猎

四、读作者,学法指导:“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

1、作者是谁?苏轼。

2、你了解苏轼吗?你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回答、补充 补充资料: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共享文名,合称“三苏”。政治上,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饱尝艰辛。但他生性豁达乐观,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五、读课文。

下面最重要的是读什么?

(一)初读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发(fā)、骑(jì)、为(wèi)

2、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 ——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昂扬的语调,奔放的气势

3、个别试读——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读懂词意

1、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作记号,然后在班上提出,我们共同探讨解决。好,现在开始。(讨论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

2、请两位学生分别说上下阙的意思。

3、理解了词意,请你说一说,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壮观 打猎的雄壮 豪放

4、场面很壮观,语言有气势,下面,我们再次一起读这首词,读出气势来。(学生齐读)

(三)领悟情感

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我们学古诗词,不仅要感受它的语言,更要感受诗词的内涵。

学法指导:古诗词往往都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内容的关键性字眼。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阅读时,抓住文眼斟酌字句,可以深刻品味古诗词的内涵。

请判断哪个字是这首词的文眼,(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

1、“少年狂”的“狂”字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苏轼生性豪放,不受拘束的姿态。

2、那么“狂”又表现在哪里?他怎么狂呢? —— 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千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郎”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作者已经“鬓微霜”了,还想驰骋疆场,报效祖国。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牵黄擎苍:姿态 信心:亲射虎 锦帽貂裘:着装 狂 忠心:遣冯唐 倾城千骑:行为 决心:射天狼

3、分析典故

A、“遣冯唐”和“射天狼”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决心和爱国的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希望被重用的愿望。B、为什么这两句话就能让你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呢?

提示:,“遣冯唐”和“射天狼”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射天狼?

射天狼就是赶走外来侵犯的敌人,这里的“天狼”就是指来自西北的敌人。

G、这是一个典故,天狼是指来自西北的敌人,敌人来了就把他们射走,这就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H、爱国感情就这样表现出来了。那么“遣冯唐”呢?

“遣冯唐”就是作者希望冯唐一样的人来赦免他的罪,使他能够象魏项一样为国立功。魏尚因为打仗时多报了杀敌的数字而获罪,后来冯唐持节云中赦免他的罪,重新重用他。作者当时做太守,希望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4、下面,我们带着这种热情、豪放的感情来朗诵。

朗读指导:

上阕: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 下阕: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豪迈

(全体同学朗诵)

5、指导背诵

下面欣赏标准的朗诵,感受词的美。生听录音: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豪放美

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有没有信心?(学生背诵)

六、读材料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注释:

1.大江:长江 2.淘:冲洗

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中郎将时年仅24岁,称为“周郎”

? 4.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古代儒将的装束。? 5.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6.樽:古代盛酒的器具。7.酹:古人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思考:《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又表现在何处? 描绘壮丽之景:长江的非凡气势

刻画豪迈之人:肯定周瑜的关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抒发壮志豪情。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妻子,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释:

1、思量:想念。

2、纵使:即使

3、“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4、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5、小轩窗:有窗的小室。

6、明月夜,短松冈: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点拨:

①齐读《十年生死两茫茫》 ②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这首词显得委婉,含蓄,细腻柔美,抒写了作者的儿女情。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兼顾的矛盾体;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七、总结课堂

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狂”字贯穿全篇,在词中既有外在表现也有内在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比较这首词与《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异同 板书设计: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牵黄擎苍:姿态 信心:亲射虎 锦帽貂裘:着装 狂 忠心:遣冯唐 倾城千骑:行为 决心:射天狼

古诗词有效教学——朗读

唐诗宋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感深沉。然而,初中的学生却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更不会知人论世,不能很好地体会诗词中的深沉情感。如何有效地开展古诗词教学一成为语文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张基石老师认为应该“以读来促品,以品来达悟。”我觉得朗读肯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诗词教学方式。《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第一篇。政治上,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饱尝艰辛。但他生性豁达乐观,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他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词人在上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阙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有效地欣赏词的韵味,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立功报国的愿望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试图引导学生读题、读人、读文,争取读通,读懂,读透。

读题,即读懂标题,标题是诗词内涵的第一表现,诗歌的标题往往富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因此,认真研读诗词的题目,往往能得到有关诗词内涵和情感的暗示。比如读这首词的标题《江城子·密州出猎》,首先要把词牌名和题目区分开来,其次要读出事件和地点,第三,要读出“出猎”与“打猎” 之别,这样才能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词的内涵做好准备。

读人,“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了解作者的经历、心态以及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诗人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及所处的时代,往往决定了词作的情感和内涵。如这首词,学生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以及他气势磅礴词风,和壮志未酬又不乏乐观旷达的胸襟;才会明白“何日遣冯唐”的内涵,才能理解作者“射天狼”的豪情。就更便于他们准确地分析、把握词作的感情。

读文,理解文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因此,我把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读通,读懂,读透。

读通,扫清词中出现的文字障碍,辨析多音字,这样才能准确流畅地进行朗读。并为下面的理解打下基础。这个环节中,我安排学生自己轻声地读,注意找出自己觉得比较难或者不确定的字音,学生普遍会找到两个多音字:发(fā)、骑(jì)。然后,通过词性分析,明确读音,再联系之前所学,使学生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准确流畅地齐读,初步感知文本。读懂,疏通理解词意,为探究词作内涵做准备。我安排学生先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作记号,然后在班上提出,共同探讨解决。学生们出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同桌间交流对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提出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学生提出“聊”的意思,应理解为“勉强、姑且”,同时就了解了作者的豪气,“为报”是“为了报答”还是“替我通报”,到底是作者还是将士们“锦帽貂裘”,学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最终,我们根据词要表达的豪情,明确了正确的理解。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场面的壮观,语言的气势,因此再次朗读时,效果要好得多。

读透,古诗词往往都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内容的关键性字眼。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阅读时,抓住文眼斟酌字句,可以深刻品味古诗词的内涵。这首词中最能体现豪情的是一个“狂”字,如何让学生能深刻理解此人的狂放状态和意气风发的豪情,我组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从词中找出体现豪情的语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领悟,逐步体会到了作者的豪迈之意及其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再读一读,就更能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细读古诗词,找准切入点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这是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读出韵味,诵读出精神,读出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这些更为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长河落日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 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五篇:苏轼教案

走进苏轼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师过渡:好一首大江东去,历史的巨浪淘尽了古今多少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却淘不尽苏东坡那横空出世般的亘古豪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特立独行的旷世奇才,带着满腔热情开始我们的豪放之旅,一起来见证苏轼豁达的人生体验,激进的人生态度。学习目标,(教师出示课件)诵读:——通过赏析《密州出猎》《定**》两首词来感悟东坡风骨。学生解释风骨,教师评价:非常好,风骨不光指苏轼词的特点,更多的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我们要通过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案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并且根据三级达标层次预习了《密州出猎》《定**》,(教师出示课件)预习成果展示:

A级(诵读)层次:有感情的背诵,准确的默写。B级(鉴赏)层次:再现画面、鉴赏手法、深品情感。C级(评价)层次:选准切入点,进行探究评价。

下面跟往常一样进行我们的预习成果展示。(教师出示课件学习活动一)

温馨提示:借助交流,完善自己学习成果。进一步提升自己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审美感知,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

好,先请两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一遍。(生朗读,生评价,师评价:字音准确,节奏鲜明,感情充沛。生齐读《密州出猎》)

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小组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取长补短。下面请同学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

我赏析的是——我依据的诗句是——我的看法是——。我评价的是——,我认为——,我的依据是——

生展示,生补充点评,教师点评,全班学生做好记录。我们先来交流《密州出猎》:

教师过渡: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对于苏轼,沉痛是豪放的奠基石,东坡一生多遭磨难挫折,仕途几经沉浮。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由此,苏轼的生命才发生了质的飞跃,才真正成为苏东坡,下面我们一起赏析他的另外一首豪放词《定**》,齐读一遍,然后生展示,生补充点评,教师点评,全班学生做好记录。

教师总结过渡:这场雨是苏轼一生中一场温暖的经历。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通过刚才的预习成果展示,我们了解到此时苏轼性格已不单单是狂放不羁所能概括的了的,他性格中更多的是多了一份洒脱与旷达。在预习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帮助我们更好的来了解东坡风骨。

(教师出示课件学习活动二)温馨提示:

在质疑探究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尊重他人的成果,并能集思广益,培养探究能力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1、两首词当中都出现了“何妨”,这两个“何妨”有区别吗?

内容和感情的不同。仔细揣摩一下两个何妨的意思有区别,一个是没有什么妨碍,一个是为什么不?《密州出猎》中的何妨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借出猎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表达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定**》中的 “何妨”似在劝别人,实际是在劝自己:这样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呢,它不但不值得逃避,反而可以让人好好地享受一下,吟诵诗文,慢慢行走。真是不一样的襟怀,不一样的感受啊!不是经历大风大雨,焉能如此?由此可见苏轼的旷达。

2、《密州出猎》的感情仅仅是狂放吗?

联系作者身世,诗中关键词和典故来理解。还有一种不得志的激愤。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老夫聊发少年狂”总括了自我形象所独具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作者的豪壮感情,又蕴涵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苦闷。还有他所运用的典故,都能体现这种复杂感情。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如何理解“谁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有的版本是问号,这是个反问句,“谁怕”?我不怕自然界中的风雨,我也不怕人生中的风雨,这是对荒唐世界的嘲笑,也是对以后艰苦环境的一声掷地有声的呐喊!一蓑一笠,平生快哉!该是怎样的一份从容啊!

4、《定**》中的“归去”如何理解?

从苏轼和陶渊明归的结果上来看显然是不同的。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中归字出现了一百多次,李泽厚先生说苏轼表达出来的归,既不是对政治的逃避,也不是对社会的退隐,他的归比任何口头或事实上的退隐更深刻,更沉重,他是在用出世的心情去做入世的事情。和陶潜的刻意不同,苏轼的从容是随意的,一切都是面对烟雨人生后从容回眸。“归去”,是挑战,是新的选择,更是从容的态度。

5、“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何来理解“也无晴”?

„风雨‟和„晴‟指的是什么?„风雨‟是打击,是一种不幸;„晴‟是温暖,是幸。„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他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他。在他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就是说,他现在已经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了。此时的苏轼是一个大智者,他已经不只是通观,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教师过渡:经过成果展示和质疑探究,大家对苏轼的这两首次词已经有所把握,请大家自由朗读,思考:苏轼词的特点是什么呢?

苏东坡词的特点:豪放,具体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上:题材的豪放(以小见大,国家危亡,人生体验)表述方式的豪放(以议论入词,表达方式上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内容上:人物形象的豪放(外在形象和内在思想)

旷达的人生哲理(这是苏轼豪放词的根基)教师过渡:(出示课件)王国维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四个诗人是:屈原、陶潜、杜甫和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文学小言》六)

四伟人中,每人所代表的时代与思想又有所不同。如果说,屈原和杜甫表现了儒家的忠君、爱民、“致君尧舜”等进取的观念,苏轼的人生观念,则提供了如何使儒家的进取与佛老的退避批判地结合统一的范例;如果说,陶潜是封建社会前期的产物,提供了以归隐批判现实的方式,苏轼则是封建社会后期的投影,提供了比归隐更高一层次的批判现实的道路。既用出世的心情去做入世的事情,这样的内心才不会痛苦。昔年东都一试名动朝野,策论天下而成一代鸿儒,十几年的宦海烟尘与翻转,尊崇与嫉妒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苏轼!不见了鸿儒往来和琴瑟相和,黄州那一片寂寞的山水因为苏轼而变得灵透俊秀,一切的苦难不因生活的窘迫而变得苦涩,一切还原了世俗生活中难以拥有的从容。从容中天地朗阔、风生水起,从容中淋漓痛快,苏子以昂扬从容之态站立于中国文学史中。那么下面请一位同学用几个词来概括东坡风骨:

苏东坡的风骨,用几个词概括:豪放、旷达,超然,淡定

在赏析苏东坡两首词之后,请两位同学有感情的把这两首词美读一遍。

教师过渡: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苏东坡让无数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我个人比较喜欢苏东坡,喜欢他那大气而豪放的诗词,更叹服于他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活观。如果让我打个比方的话,我觉得苏东坡像向日葵,一株随太阳回绕的花,在阳光下闪耀着凄艳的色彩与火热的激情,正如苏东坡,山头斜照却相迎,疯狂的向着太阳,坚定地迎着希望,点亮这世界最热烈的光芒,是文学艺术的宠儿,是仕途的弃子,疯狂执著的不是他的身体,而是献给理想而追求的灵魂。我想在学完这两首词以后,你们跟老师一样,也有自己的感悟,请完成写作提升(100字左右):教师出示课件学习活动三温馨提示:在写作提升中,深悟其词作的丰富内涵,思考人生的真谛,提升自己的审美创造力!

我心中的苏轼,如果让我选择一种物象(大海,酒,太阳,水,山,茶,月,骆驼,白杨,向日葵„„),我会选择——,因为——

10分钟以后当堂交流,学生有整理,有记录。教师结语:„„

作业:结合自己对苏轼的理解以及课上的交流选择5个物象来形容我心目中的苏轼。

形式如“如果让我选择一种植物,我会选择向日葵,因为……如果让我选择一种动物,我会选择骆驼,因为……”写一段排比,不少于400字。拓展阅读

《文赤壁》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传》序

下载苏轼《初发嘉州》简析-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轼《初发嘉州》简析-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轼词两首教学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昌吉州二中 李家群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及写法,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能熟读成诵。 2 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会回答诗歌有关情感方......

    苏轼`定**教案

    苏轼《定**》教学实录 一、 本词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

    苏轼《江城子》教案

    长河落日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

    苏轼《定**》教案

    《定**》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

    苏轼书法教案

    刘熙载《艺概·书概》云:“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东坡论传神,谓:„具衣冠坐,敛容自持,则不复见天。‟《庄子·列御寇》篇云:„醉之以酒而观其则。‟皆此意也。”苏轼固然在正书碑......

    蝶恋花(苏轼)教案

    福安二中教务、教研文档——电子教案 《蝶恋花》(苏轼)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欣赏苏轼作品清新婉丽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

    苏轼词教案

    苏轼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苏词的贡献,体会其豪放兼有执着的创作特色。 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苏轼的词,了解诗词教学。 情感目标:体会苏轼旷达的心胸,用以指导人生。 教学重......

    走近苏轼 教案(范文大全)

    《走近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 刘瑶 一、游戏导入 1、在优美的歌声中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1)竹外桃花三两枝,( )。(2)一年好景君须记,( )。(3)欲把西湖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