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形和地形图教学设计
3-7地形和地形图
(一)余杭区太炎中学 裘琴飞
裘琴飞,杭州市初中《科学》学科优质课一等奖,杭州市初中科学实验调演二等奖,杭州市“一师一优课”二等奖,余杭区优秀教师,余杭区优秀班主任,余杭区第二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中组三等奖。教学特色:教态亲切自然,朴实无华,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师生平等协作,共同成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辨别五种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了解各类型的基本特征; 2.知道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能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认识陆地地形,并会辨识陆地地形;
2.能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辨识并说基本地形及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
2.认识局部地形的丰富性,了解家乡的主要地形,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五种陆地地形及地形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问题。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有机玻璃板、记号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课件播放祖国山河风景图片并进行适当讲解。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山吗?
组织学生结合课件图片回顾山的部位名称: 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板书)
课件播放我们身边的山(余杭的):临平山、径山,进行适当介绍。提问: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二)、新课学习
1、地形图
1)课件播放常用地形图:卫星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
2、等高线地形图
1)提问: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何为等高线?其中“高”指”的是?
学生作答,并小结“海拔高度”、“相对高度”、“等高线”的概念。
2)生活中的等高线
分别观察比较“盘山小道”、“茶陇”、“梯田水面”上各点,提问:它们是否在同一条等高线上?(通过师生问答,加深对等高线概念的理解))等高距
展示:画有等高线的山体模型 提问:如何将模型上的等高线表现在平面地图上? 学生作答,老师演示俯视山体模型,并播放课件出示“俯视图”。俯视图上标上相应高度,小结“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学生观察比较相邻两条等高线上两点的垂直距离。小结等高距的概念及注意点。
4)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将各小组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表现在平面地图上? 老师引导,学生作答。
小结切面描轮廓的方法并播放绘制方法的步骤示意图。提问:还有什么粗略但更简便的绘制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作答。老师演示用有机玻璃板竖压山体模型,观察结果。a、布置任务,分组活动:
①.将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画在平面(有机玻璃板)上,并标出相应的高度。②.找找山体模型上的地形部位,并在相应处插上标有名称的小旗。
③.完成后,仔细观察山体模型各部位和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并写在学案表格中。b:小组成果展示,并介绍山体模型上的特殊部位及等高线的分布特点。c:组织学生归纳小结山体各部位对应等高线的分布特点(板书展示)5)课堂练一练:
a在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A~E部位的名称
b根据等高线地形的知识,在图中选择一个建造水库大坝合适的部位,并说明理由。
3、陆地地形的五大类型
1)播放图片,组织回顾除山地之外,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基本特点。
2)观察比较ab 以及cd两两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地形差别,从而判断它们的地形类型。3)结合模型图,小结五种地形的基本特征
(三)、课堂小结
1、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及特点;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3、认识不同地形类型及相应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特点;.4、认识以及绘制等高线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模型法
(四)、作业布置
1、作业本相关题目
2、选择调查家乡的一些山形,描述它们相应的等高线特点
第二篇: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
秦宏亮
一、高考目标要求
(一)、高考考纲内容:
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三)、高考命题趋势:
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
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结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加!
二、知识结构:
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2.等高线的特点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
4.等高线图的实践运用 附).等高线综合判读和主要应用:(根据要求考虑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1)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地段,“口袋形”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第 1 页
2)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应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3)建港口、海滨浴场
港口应选在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一般选在海滨缓坡沙岸。
4)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5)选择引水线路:不仅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6)选择输油管线:
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
7)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塞;近岸要有足够的水深,表现为沿岸等深线密集并且数值较大。8)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
9)进行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 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三、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导入新课。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和疏密特点,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基本特征。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程必相等—等高。
2.各条等高线必然闭合,如不在本幅图闭合,必定在相邻的其他图幅闭合—闭合。3.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相交—不相交。
4.同一幅图内等高距为定值,所以,地面缓和处等高线平距大、陡峭处平距小—稀缓密陡。
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和判读方法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疏密特点和数值变化等,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1)山头与洼地
第 2 页
山头:曲线内高外低,示坡线向外
洼地:曲线内低外高,示坡线向内(2)山脊与山谷
凸低为脊(中间高两侧低)
凸高为谷(中间低两侧高)
(3)鞍部:两个山头间的低凹处,一般也是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的会聚处。
(4)悬崖
悬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起。
强调:分水线与集水线 ●雨水垂直于等高线、向下坡方向流淌。因此,山脊线成为分水线、山谷线成为集水线。
第 3 页
●一系列山脊线可作为汇水范围的边界线。
[学生探究点] 1)老师利用下图先讲解崖顶高度、崖底高度的取值原理。
2)让学生课后进行探究学习:想方设法运用数学不等式的运算原理列出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
附)陡崖高度的计算
陡崖的判断:该图中崖顶高度、崖底高度和相对高度各是多少? 相对高度与等高距之间的关系:
(n-1)×等高距≤h<(n+1)×等高距
[布置课后练习]
1.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5.河流ab段的流向为()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东北
6..下面叙述土地利用方式中较不合适的是 A.甲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
第 4 页
B.丙坡种植果树 C.乙坡植树种草
D.乙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 [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知识作为等值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等高线学习为学习其他等值线铺路,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本节的学习只作基本知识的介绍,内容的深化还需在今后的学习中强化。
第 5 页
第三篇:高中地理。中国地形图,经纬线经过的地形
高中地理資料
——中国地形图,经纬线经过的地形。
纬线,【从左至右】
45°N:准格尔盆地、内蒙古盆地、大兴安岭、东北平原
40°N: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太行山脉、辽东半岛、渤海35°N:昆仑山脉、青藏高原、秦岭、华北平原、黄海
30°N: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海22.5°N:云贵高原、南岭、东南丘陵、台湾海峡
经线【从上至下】
125°E:东北平原、黄海、东海
120°E:大兴安岭、渤海、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
115°E:内蒙古高原、太行山脉、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南海110°E:内蒙古高原、阴山山脉、黄土高原、秦岭、巫山、琼州海峡、105°E: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秦岭、四川盆地、云贵高原、100°E:内蒙古高原、祁连山脉、青海湖、横断山脉、95°E::阿尔泰山脉、阿尔金山脉、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山脉90°E: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雅鲁
藏布江、喜马拉雅山脉
85°E:额尔齐斯河、准格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河、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青藏
高原、冈底斯山脉、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脉
80°E: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第四篇: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完成表格:
第一级 界线 第二级 界线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昆仑山--2000---1000米 大兴安
-阿尔金塔里木盆地、准岭---太青藏高原和柴地形区 山---祁噶尔盆地、内蒙行山---达木盆地
连山---古高原、黄土高巫山---第三级 50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横断山脉 原、四川盆地、雪峰山 辽东丘陵、山
云贵高原。东丘陵、东南
丘陵和两广丘
陵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三、山脉纵横交错(板书)
1、过渡:在我国的三级阶梯都是以山脉为界,感觉山脉就像骨架一样。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地形的骨架)
2、读图(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找出以下方向的山脉:(板书)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3、活动:找五岳
谈:我国奇峰名山众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们自古就是人们争相祭 拜之处,游览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们能在图上找出来吗? 它们分别们于哪一个省?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岳?
四、随堂练习:
1、“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说的是我国河流大多向东流,原因是我国地势()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是我国()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
C、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 D、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
3、下列地形区中,哪些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A、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 B、东南丘陵、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D、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4、在色彩斑斓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颜色代表着不同海拔,下面各组不正确的是()A、蓝色——海沟 B、浅紫色——湖泊 C、棕色——山地或高原 D、绿色——平原
五、板书设计: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第五篇:《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TRS_AUTADD_119079491733{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P{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TD{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DIV{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LI{ARGIN-TP:0px;ARGIN-BTT:0px}/**---SN--{“":{”argin-tp“:”0“,”argin-btt“:”0“},”p“:{”argin-tp“:”0“,”argin-btt“:”0“},”td“:{”argin-tp“:”0“,”argin-btt“:”0“},”div“:{”argin-tp“:”0“,”argin-btt“:”0“},”li“:{”argin-tp“:”0“,”argin-btt“:”0"}}--**/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比较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
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见或内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不同点 相同点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9882米
D19882米
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师:投影(板书设计)。
[内小结]
这节我们学习了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并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判读地形图了。
[布置作业]
活动:
1、2和3题
[板书设计]
[后记]
地形图的判读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二、等高线的特点和应用
1特点:
⑴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同。
⑵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2应用:
⑴能判断山地的不同形态。
⑵会判读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