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赤壁赋 教学设计[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23:1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赤壁赋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赤壁赋 教学设计》。

第一篇:2012年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一、引用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走入文章。

二、初读文本,纠正字音,感知大意。

(一)、自由读

1.标注语段。

2.大声朗读,坐正,读准字音。(指令明确简洁)

(二)、个读展示

1.一生诵读一段。读完,同学指正错音:少焉、既望、凌万顷之茫然、壬戌。教师点出重点字词,并让学生标注。

2.学生诵读第二段。读完,其他同学共同正音。教师标出易错字:溯、不绝如缕、嫠妇。

3.学生举手展示第三段。读完,同学正音:相属、江渚、荆州、何为其然也。教师强调字音:悄然、横槊、酾酒。

4.学生诵读最后一段。师生共同正音:消长、肴核既尽、洗盏更酌。

三、品读探究,把握情感

(一)用简练的词来概括文中情感的变化。

1.学生思考,组织答案。

2.学生答案:高兴、快乐——悲伤——悲伤——高兴

3.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本,予以点拨。

4.学生纠正答案: 愉快——乐、悲伤——悲伤——高兴

(二)找出情感变化的句子,分析并品读,交流感受

1.第一段,学生找出句子,分析,品读。

具体: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分析,美酒,好友,佳景——美。诵读——略

⑵.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重点 分析 “凌”。文意有偏解,师生共同处理。生先读,教师在读。(效果很好)

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分析重在登仙,仙的感觉。重在品读:学生自己读,小组齐读,全班都读,老师来读。教师及时指导:诵读要音低速慢,节奏停顿。

2.第二段,学生找出句子,分析,读出情感。

具体:⑴.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分析重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时更有所体现。教师指导:“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四字四种感觉,一字一情,放慢语速,读出四种感觉。师生共同品读,真正读出悲的滋味。

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l学生分析,品读乐的味道。

3.第三段,学生找出句子,分析,读出情感。

具体: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悲

⑵.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短暂,空间伤感渺小

⑶.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可望,失望。教师点拨:品读时要读出渴望与失望,音声的转换要根据字义的不同及时变换。

4.找出能打动你的劝告(让你释怀),分析品读。

具体:⑴.而又何羡乎!——大宇宙,生生不息

⑵.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四、小结:

今天年轻的的我和朝气蓬勃的同学们共同解读苏轼的《赤壁赋》,了解浅近的苏轼,长大后再读肯定有更深的理解和阐释。只要记得曾经我们一块走过赤壁就足矣。

五、选择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五到六位同学展示了自己的背诵成果。(效果很好)

(听课感受:本课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采用多媒体,没有拓展阅读。教师四两拨千斤,通过一个有效的问题串起全文,一线拎之,把一篇复杂深奥的文言散文,处理的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环节操作上,先找,再析,后品读,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意并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教学技术上指导诵读具体而微,真正让学生做到了依据文本而读。整堂课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指出了一种方向,是一节科学、严谨、成功的优质课。)

长清一中

孔竹青整理

第二篇:2012年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2012年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9日 地点: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附中)

设计原则:

1、体现学生主体的特点,以学习活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体现诵读的特点,使语文课堂充满读书声。

3、体现情感熏染和美育教育的特点。设计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聆听一首三千年前的先民的歌声,《诗经》中的《氓》。(教师板书:“先民的歌声” “氓” 课题在中间写,“先民的歌声”在课题下竖写)

师:在这首歌中,我们将学习到以下两个主要内容: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一、诵读诗歌,理解故事情节。

二、分析人物形象,关注女性命运。)

师:下面就让我们跨越三千年的时空,走入这首诗歌。

(投影展示:环节一 初读文本 要求:

1、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2、初步疏通文义并概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一下要求,先自由诵读,标画出你读不准的字音,查字典或者向周围同学或老师请教。

(学生自由诵读2分钟。)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诵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一会儿要对这位同学的诵读在读音、断句及初步把握情感方面进行点评。

(一个学生诵读)

师:有哪位同学为他点评?

(两个学生点评)

师:请原诵读者或点评的同学之一,在诵读的基础上二次诵读

(学生二次诵读)

师:在刚才的诵读中,我们同学们注意到在情感方面还有一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还不太了解,恰到好处的诗歌诵读是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因为这首诗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在理解上有一些难度,所以,要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把不懂的地方标注下来并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同时,看看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给同学们6分钟的时间。

(学生疏通文义,标画交流)

师:在刚才标画的过程中,有些疑难问题已经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得到了解决,可能还有一些同学的疑问没有解决。下面请还有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看看这些疑问你能不能解决或者正好就是你的疑问,如果你能解决,帮助同学是快乐的,同时也能落实你掌握的知识,展示你的风采。(学生质疑,可能在文字方面也可能在修辞和文章内容方面,对学生的疑问,首先请其他同学解答,目的在于体现合作学习的特点,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解答)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同学们对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应该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默想三十秒,自己组织一下语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学生默思,学生发言概述故事情节,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出故事情节:相恋结婚—婚后遭弃—分手反思)

师:通过同学们对情节的概述,我们发现,文中的女主人公坎坷的经历,那么这位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品读文本,在品读的过程中注意下列问题,一会儿请大家发言。

(投影展示:环节二 品读文本 要求,你在诗中的什么地方读出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和情感,请你按照你体会到的情感进行诵读)(学生活动,约5分钟)

(学生发言。发言内容预测如下:性格 痴情 勤劳 美丽 自省等,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把学生的归结到上一环节总结的情感的三阶段上去,二是一定要让学生把他找出的文本依据进行诵读。举例入下,如学生答痴情,教师要追问,你从哪儿读出“痴情”的,学生答“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教师引导:这时候女主人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学生答,甜蜜。教师,请你把刚才找的这些句子读书“甜蜜”来,学生读,其他学生和教师点评指导,通过反复的诵读与指导,——如热恋中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啊,《诗经》中另外一首《蒹葭》诗也写了,补充《蒹葭》语句或者问学生,你们喜欢听的流行歌曲有吗?——使学生尽量读出“甜蜜”之情。)

师:在刚才对文本的品读中,同学们读出来女主人公的性格,也读出了她的情感变化。歌声总是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这首先民的歌声,在情节的开始部分,唱出了女主人公的“甜蜜”;婚后的生活,则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悲伤;被遗弃后的歌声则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反思和自省。

(教师在“先民的歌声”右侧板书:甜蜜的歌声 悲伤的歌声 自省的歌声)师:文学作品除了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外,还能让读者认识社会和人生。本单元的话题为“关照女性命运”,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命运给了你哪些启发呢?你有什么感悟?谈谈你的想法,发言时要言之有据。其他同学注意听,既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质疑。

(教师投影:环节三 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命运给了你什么启发和感悟,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2分钟后发言,师生互相补充发言。

(预测:

1、如果学生提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教师要补充“婚姻的真谛是两个人牵手共同走向同样的目标”,引导学生对婚姻形成正确是认识。

2、如果学生提出,女人不要沉溺于爱情,教师可以补充“对于男人来说,婚姻和爱情只是他的一部分,而对于女人来说,却往往是全部”。

3、如果学生提出女性在婚姻中要独立,教师可以补充舒婷的《致橡树》。

4、如果学生提出男人不可靠,教师可以引导“婚姻的成功取决于两个人,而一个人就可以使它失败。——塞缪尔”。此环节生成性内容会较多,教师要多做准备,尤其补充好一些课外内容,进行拓展。)

师:同学们,我们本节课聆听了一首古老的歌曲,歌曲中的故事让我们感慨也让我们启发,下面的2分钟请同学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争取背诵。

(教师投影:环节四 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诗中的至少一节)(学生背诵)

(教师提问两个同学背诵)师:下课。注意事项:

1、一定要抓住诵读,本设计的四个环节均有诵读;

2、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包办课堂活动,教师的发言要精练,真正起到点拨的作用。

3、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要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学习活动,尤其关注学生展示。

4、教师的语言要有张力,对活动提出要求时要具体准确,声音要洪亮,该强调的地方要强调,要把声音送进学生的耳中,让学生听进心里去。

5、学生发言时要控制时间,如果学生没有听清要求,发言内容答非所问要及时制止,再次明确要求,不可使其发言完毕避免占用时间。

第三篇: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

张慧

【设计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文章借对山水风物的描绘,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苏轼的代表作,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让学生了解本文诞生的背景,了解苏轼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从喜欢这篇文章开始,喜欢苏轼。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很注重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探究,独立的表现,课后的延伸,我想把一颗种子埋进学生的心里,可能现在看不见他们的不同,但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这颗种子就会生出根,发出芽,甚至长出一棵参天的大树。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让学生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诵读 合作探究 延伸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 赤壁 苏轼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根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关键。

冤案,文字狱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过平静,他却突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二、逐段品读文章,梳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

1、学习读第一段,展示自学成果

梳理内容:

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

明确:画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面对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从容、洒脱、自由、高雅......作者也写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诵读实践:

请试着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我们对文本的感受。

提示:注意重音、节奏,读出意境。

点评:随堂

2、学习第二段 展示自学成果

梳理内容:

“饮酒乐甚”是对第一段的概括,那第二段作者的情感是否发生变化了?

明确:由乐到悲。

什么触发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诵读实践:

请试着读出这种感情上变化。

提示:注意停顿、声调变化。

点评:随堂

3、展示自学成果,学习第三段

梳理内容:

解释“愀”的含义。

容色改变。

苏子容色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扣舷而歌——正襟危坐。

“客”的这段话联想到了历史人物曹孟德,主要想到他的哪些事迹?

文治、武功

与赤壁相关的失意和得意的经历

这个联想的目的是什么?

和现实的自己形成对比

合作探究:

对比曹孟德的一生,“客”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这个悲有几层含义?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生命短暂、平凡、渺小而宇宙江月无穷,岂不悲乎?

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这样的悲,用 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诵读实践::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英雄与凡人的对比?我们的人生也是短短的几十年,平凡而渺小,能读出共鸣吗?

提示:注意内容和情感的关系:铺垫——转折——悲凉、深沉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

4、学习第四段

梳理内容:苏子也觉得宇宙的无穷值得羡慕吗?他的观点你理解吗?

而又何羡乎?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水与月自变化的角度来看,不能有一刻的永恒,这一刻的水已经不是上一刻的水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月自然也不是上一刻的月了。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物无尽,我也无尽。

永远流逝,永不消失,盈虚有变,皓月长明。我如何无尽?

我价值的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跳出个人小我的局限,人类的大我是生生不息,与万物同在的。

请问同学们,苏轼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结,超越人生困厄?

此时的苏子已处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中,全然不受时空局限。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而又何羡乎?”一句该怎样来读,轻而易举又重若千钧。

这一段话里还有怎样的胸怀?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共适清风明月。

不祈祸福、忘怀荣辱、超脱死生、旷达自适,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实现了人生的圆融。最难得的是此刻的苏子被记录了下来,成为后世莫大的一笔财富。清代古文家方苞曾经这样评价《赤壁赋》:“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诵读实践:谁能为我们读一读苏轼实现了人生超越后坦荡的襟怀。

提示: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学习第五段

客喜而笑,宾主尽欢,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三、学习总结

时间:月出——东方既白

情感变化:乐——悲——喜

诵读心得:注意重音、节奏。

注意停顿、声调变化。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

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

四、课外阅读

我给大家找到了几篇跟苏子相关的文章,“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希望我们能将对苏轼的品读延伸下去,延伸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五、合作探究

1、本文由“乐”而起,极“乐”而收,两次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2、你在本文中能读出“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之事对苏轼的影响吗?

3、有人说苏轼去的地方叫赤鼻矶,跟赤壁远着呢,他犯了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呢?

4、“客”是真有其人吗?他在文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苏子与客本质的不同在哪里?

5、理解苏轼的胸怀对你有影响吗?老师提供的相关文本,你会选读哪一个?

《赤壁赋》教学反思

张慧

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本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有过无数次的被解读;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广阔;本文以赋为体,主课问答,应突出诵读;本文又是以文言文为载体,应强化理解。一时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畏首畏尾,总怕设计漏洞百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但又不愿调换内容。

我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先定下了诵读这条主线,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本文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苏轼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我的这一节课,完全是一节生成课,学生不是我所带的学生,尽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惊喜。我对学生的表现是满意的,我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还有遗憾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指导。

第四篇: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鲁人讲解

《赤壁赋》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章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三﹑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竞赛﹑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四、学习目标: 1.把握文赋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3.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 1 人生感悟。

(说明:把握文赋的有关特点,注意掌握节奏快慢和音调高低,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诵读;而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有助于进一步的品味鉴赏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妙处;体会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描绘动人的情境,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这些目标体现散文鉴赏方法的指导,也要求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有较深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学习难点和重点: 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背诵课文

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六、教学方法: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注释及南方出版社出版的教辅《优化设计》,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初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给学生提出诵读指导建议,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我们为语文学习建立了公共邮箱,利用公共邮箱给学生发送指导资料):

⑴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⑵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⑷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洒脱)

⑹根据文赋对仗特点背诵相关句子。⑺根据文赋押韵特点背诵句子。

⑻理清文章层次﹑情感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如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⑼重点记忆关于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上列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二)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2.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赤壁赋》的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3.回顾“赋”的文体知识。(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4.检查预习效果:(各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激发学生积极性)

⑴按课本段落,要求四个自然组的学生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听朗读示范录音,正字音,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快慢﹑情感变化)⑵检查男生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把握。

(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

⑶检查女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按《优化》提示,可将课本最后一段“客喜而笑„„”另作一段)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5.分析第一段:

⑴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⑶四人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请一个学生描述。

⑷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⑸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

(三)第二课时

1.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让学生齐读第三段(主乐客悲。)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⑴找出表现苏子快乐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⑵客之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展示客吹洞箫的画面。

⑶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男生读“苏子乐”的内容,之后哀怨伤感的洞箫声响起,女生读“客悲”的内容。

⑷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2.全班齐声诵读第三段。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明确:①无枝可依② 英雄安在③人生无常(悲)3.在优美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四段。

⑴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请学生回答)(即事而议,自然之理)

明确: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适时加以点拨。)

⑵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4.末段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体现出充分的哲学思考后真正的超越。(全班齐读,读出感情)(乐)

5.板书

赤 壁 赋 苏 轼

景(乐—山水之乐)——情(悲)——理(乐—达观之乐)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即景而议 由情入理 6.布置课后背诵课文

(四)第三课时 1.检查背诵效果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⑴《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⑵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⑶情﹑景﹑理融为一体: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

⑷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实际上,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3.继续阅读课文,加深感受,深化认识,争取在课堂消化所学知识,熟读成诵,提高学习效率。

4.课后参考作品: 林语堂 《苏东坡传》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5.研究性学习作业:

比较阅读苏轼《后赤壁赋》(资料发在公共邮箱中)6.作业:背诵

第五篇:赤壁赋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赤壁赋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赤 壁 赋 苏 轼

诵读:字音、断句、语速、情感

喜 入世 儒 筛选信息

乐 文化 翻译:替代、补字、结构(对文)

知人论世

悲 出世 佛

下载2012年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赤壁赋 教学设计[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赤壁赋 教学设计[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 1.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2.体会景物描写之......

    山东省2011年高中语文优质课评委点评

    山东省教研员 厉复东点评: (两赛区综合)1、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关注学生的学习,不是一味展示个人的精彩。 2、教学设计读文本,感知文本,深刻理解文本之上的鉴赏文本。......

    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 2.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点: 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

    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赤壁赋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2、态度情感与价......

    雪教学设计优质课比赛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品味描写雪景的语句。 2.了解江南的雪和朔方雪的特点,探究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

    《赤壁赋》教学设计[大全]

    《赤壁赋》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

    《赤壁赋》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赤壁赋》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理从读中悟,情在诵中明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属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与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