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雪教学设计优质课比赛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品味描写雪景的语句。
2.了解江南的雪和朔方雪的特点,探究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难点重点
1、品味语句,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三、教学方式 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阵地。让学生与课文对话,从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使其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学生与课文再次对话,找出最能展现两幅画面不同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填写读书卡,理解两种雪景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塞北的雪》激起学习兴趣。说说你对雪的感觉是怎样的?
小结:雪花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再去感受一番雪世界的美妙与精彩。
2、作者简介。让学生回忆有关鲁迅的知识。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鲁迅”是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3、时代背景。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二、解读课文,把握内容:
(一)初读课文,标记优美句子
1、学生打开课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雪的特点的句子。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还有语调。)
2、提问:(1)鲁迅先生在文中写了几幅画面?(两幅)(2)哪两幅?(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3)这两幅画面在朗读时语气是一样的吗?(江南的雪应该读得轻柔、舒缓。朔方的雪读时应该铿锵有力。富有变化。)
3、以“我喜欢„„的雪,你看„„”的句式,有感情的读这些句子。(例:我喜欢江南的雪,你看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二)品读课文 制作读书卡片(写在摘抄本上)
1、层进式朗读。女同学读全文,后三段,每读一段,加入一个组的男同学,以此类推,最后一段就是全班齐读。
2、填写出读书卡。
①制作读书卡片的要求:
要求:确定板块内容:江南的雪或朔方的雪。拟定名称:要概括所写雪的特点 找出课文根据:摘抄文中相关的语句 诠释命名理由:要抓住课文中描绘的雪的特征 ②读书卡片示例: 江南的雪 名称:秀丽的雪
课文根据:“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理由:虽未直接描摹雪景,却将雪中五彩缤纷的花草置于洁白的背景下,表现了江南雪的美艳。(老师巡视,作指导。)
3、交流读书卡片,适时点评。
4、小结: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是一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朔北的雪是冰冷的,坚硬的,孤独的,灿烂的,是一幅壮美的雪景图。三.探究寓意,明确主题
1、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先生是单纯的写雪吗?在借江南雪和朔方雪是为了抒什么情呢?
板书: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追求美好理想 板书:朔方的雪 如粉如沙
反抗冷酷现实
2、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说说理由。
3、写作手法:对比、托物言志、象征。
4、主题归纳:(联系背景)这篇散文诗,通过对江南和北国的雪的细致描绘,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对北方雪的赞美,寄托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体现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四、体验感悟,链接生活
同样是写雪,不同的人对雪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年龄对雪也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时期更使人对雪寄寓了不同的情感。请大家根据自己此时对雪的认识,写一段与雪有关的片段,150字以上。
五、课后积累。积累写雪的古诗词名句。
第二篇:优质课《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鲁
迅
金江实验学校 许 磊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概括雪的特征。
2、比较探究,体验作者情感。
3、联系背景,感悟鲁迅精神。[教学重点] 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
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 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
2、朗读感悟法
3、探究引申法
4、对话互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雪为历代文人所钟爱。飞舞的雪花总能引发诗人情思,“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道韫把雪比成柳絮;岑参把雪比成梨花。鲁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随着鲁迅激扬的文字去领略雪的世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
二、赏雪
设计说明:本文难度大,课程开始必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披情入文。示范朗读,也会从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给予指导。
三、读雪
1、读懂文意
A、江南雪的特征是什么?从哪看出? 滋润美艳之至。
隐约着青春的消息,如处子的肌肤;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
B、朔方雪的环境怎样?特征是什么?
三纬空间进行立体的描绘:无边的旷野上 凛冽的天宇下 弥漫于太空中 以突出飞腾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锐不可当的气势。特征:如粉如沙、绝不粘连(形态);奋飞、旋转、升腾(表现);冰冷、灿烂、孤独(特征)。
“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里包含着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孤独”因为“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只有朔雪在不屈地飞舞; “死掉的雨”是因为雪是雨凝结而成;
“雨的精魂”是说朔方雪有着不屈和抗争的精神。
2、读出感情 江南的雪:(课堂预设)扣紧几对虚词展示细节之美
徜徉在作者的对南国雪景的艳丽描绘和堆雪人的生动记叙中固然已经很美,但是这些美都还仅仅是在表面,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的虚词进行体味,学生就更会享受到语言文字之妙了。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还”:一是“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有“还”无“还”,情趣大不相同。惊喜和快乐之情都在这两个“还”中了。朗读的时候,让学生用气声读出这两个“还”,那么作者对于南国雪“滋润美艳”的赞美就更一展无遗了。
还有三个“也”。一是“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也”字藏着的大人小孩兴高采烈同心协力争先恐后的欢乐劲儿描述出来了。二是“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正是这个“也”字,活灵活现地表达出了雪罗汉憨态可鞠的形象。三是“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好一个“也”,含蓄而又有力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怜惜。
又如两个“终于”。一是“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有些学生设计成很遗憾的读法,也有些学生设计成嘲笑的读法,读成自嘲的口气比较好:雪罗汉塑得高明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过程中的快乐啊!二是“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这和全文的“拍手,点头,嬉笑”相映衬对比着,淡淡的愁绪就表达出来了,而它又和后文的“也褪尽”和过渡词“终于”相呼应,作者的情感变化便在文字之间淡淡地流动着了。
两个“但”。“„„我可记不真切了。但在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嗡地闹着”,这一转折,就转出了我对南国雪的美好回忆和向往。而后文的“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但”和“终于”配合着,预示了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也为全文的文思大转折“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埋下了伏笔。一个转折连词“但是”
作者惜墨如金,没有用专门的过渡段,而只用了一个转折连词“但是”。就是这个“但是”,暗示了作者的整个情感流向。前文情感是喜爱后文情感是赞扬;前文的美是秀美,后文的美是壮美。
【请两个同学各找自己喜欢的一段自由朗读】 朔方的雪:抓重点词语(课堂预设)A、“决不”二字不容置疑,写出了朔方雪刚劲、顽强的特点。
B、“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对于雪来说,太阳光应该是他最大的敌人,但是,当朔方的雪遇见太阳光的时候,他没有像南方的雪那样毫无反抗地就融化掉了,而是更坚强地奋飞和抗争。C、“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真的能体现出它的壮美。“包藏火焰”,在这样冷酷的环境里,拥有一颗火热的心,拥有旺盛的力量,拥有战斗的热情。D、“撒”字,撒到地上、屋上、枯草上,用一个“撒”字让人感到这个雪是有力量的,有力度的,他不用“飘”不用“落”,和地上、枯草上的环境相融合在一起,有一种粗犷的感觉,还呼应了前面的“如粉如沙”,可见朔方雪具有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E、“无边的旷野”,体现出朔方的雪是孤独的。孤独,是的,不在孤独中沉默,就在孤独中爆发。他爆发了吗?他依然在天宇间升腾闪烁,他不惧怕孤独。F、“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对于雪来说,太阳光应该是他最大的敌人,但是,当朔方的雪遇见太阳光的时候,他没有像南方的雪那样毫无反抗地就融化掉了,而是更坚强地奋飞和抗争。G、“旋转而且升腾”三次出现,是简单的重复么? 【机动问题】问:你能找出两部分的不同吗?(难度大,视时间而定。)A、从内容的角度:前三段写景,也写景中活动;后三段主要描写雪景。B、从写景的角度:江南雪多绘色彩;朔方雪多状情态,突出气势。
C、从句式的角度:前三段多用长句,读来温柔婉转;后三段多用短句,读来刚劲铿锵。
D、从抒情的角度:前三段喜爱中有惋惜,后三段赞颂中含敬仰。
前三段的文字细腻、绵长,看起来仿佛较重,其实很轻;而后三段粗犷、简约,看起来仿佛较轻,其实很重。文章的重心落在后三段,因为它寄托了作者的情思与情怀。
三、悟雪
思考问题:作者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描绘雪景吗?
【设计说明】本步骤是提高,不必过于拔高,通过资料链接,交代【写作背景】,学生能简单悟出道理即可。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制和不倦的战斗,艰苦的探索。作者想启发人们要像朔方的雪一样去坚强地战胜困难。
(学生齐读):“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这里,雪就是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象征。
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他要向朔方的雪一样,即使在致命的晴天之下,只要有旋风,就蓬勃的奋飞,而且使得整个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三段,来感受鲁迅昂扬不屈的战斗精神。(齐读)师总结课堂:我们品读了鲁迅的美文《雪》,既感到了雪景之美,语言之美,又感受到了先生的精魂之美!板书设计:
雪 鲁迅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灿烂的世界 充满生机 奋飞 抗争的精神 滋润美艳 孤独 不屈的灵魂
【自我备份与提高】江南的雪
“江南的雪”在鲁迅的笔下是如此的美丽而妖娆着。“滋润美艳之至”“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成了二八少女,青涩而妩媚,那种娇艳和性感是从每一朵的皮肤渗出来的吧。而且苍茫雪野,有春花,有稚童,有成人,这该是一幅怎样和谐浪漫的图景。雪,是点缀,是锦上之花。
塑雪罗汉是全文中文采最为奢华的部分,可是,如此美而和谐的图景有个怎样的结束呢!“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江南雪美则美矣,可是太容易被忽视了,如此的“雪”可还担得起那寂寞、孤傲,一如梦想,梦想是美的,却那么容易破碎,融化成生命里浅色的遗憾。
此时的鲁迅,应该是初步感受了社会的狠厉和世道的无情。他由小康生活忽而陷入困顿之中,从此尝遍世态炎凉。父亲病逝后,他告别母亲外出求学,初步形成自由、民主的梦想。然后,他怀着“血荐轩辕”之志东渡日本,既而仙台学医,“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可是,理想的肥皂泡迅速被现实打破。于是,前路迷茫。于是,要于无路处踏一条路走。“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江南的雪,美则美矣,可弃其容色,精魄可存? “朔方的雪”:
通过对朔方雪的描绘,作者的吟唱达到高潮。这才是一个斗士笔下灿烂辉煌的“雪”,他不妥协,不屈服,倔强而骄傲地旋舞,“包藏火焰”,而且“永远如粉,如沙,永不粘连”。此时的雪,只有两个必然的结局:在斗争的焰火中燃烧自己,化为灰烬,向生而死,刚强绝烈;旋舞于无穷的天宇,弥漫升腾,孤独寂寞地释放张扬的个性,以冰刀雪剑,战天斗地。
此时的雪正如鲁迅,虽然前途渺茫,然不可放弃希望,故“呐喊”故“彷徨”,故不寄求于无所谓的希望,而要披荆斩棘,做勇者的向前,一个人的,向前。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此句当为全文点睛所在。文中鲁迅拟了水的三个不同意象,“雨”“江南雪”“朔雪”,以这三个意象的螺旋上升,代表自己在民主、自由道路上探索的思想历程。年少时自由不羁的雨;青年时代和谐美好,点缀清音的江南雪色;成年后一身杀伐之气,风骨凛冽、嚣张绝烈的朔国之雪。每一个意象都带着作者的影子,然其褒贬之意不是也昭然若揭吗?当自由率性的魂灵(雨)被迷惑,被粉饰,被扭曲,即使他拥有一时秀色(江南雪),又怎可长留于世,只能有短暂的美好,然后便是铭心的怀恋和遗憾吧!而当磊落不羁、轻忽放纵(雨)彻底被抛弃,以其死的决然大步前行,才成就他生命的升华(朔雪)。这种升华的本质便成为责任,成为鲁迅的“铁肩道义,妙手文章”,成为他青碧的侠骨,成为他一笔刀戈,千年长叹。《雪》,选自《野草》,其基本格调是晦暗、苦闷和思索,是一种于无处生有,于死地寻生,是一种狂烈的嚣张和抗衡。雪,或鲁迅,绝烈的死或寂寞的生„„
第三篇:《沁园春·雪》优质课的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优质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立】
《沁园春
·雪》是毛主席诗词
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毛主席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毛主席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
1、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
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 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3、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
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 6 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⑴ 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
⑵ 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
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一、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二、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三、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6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形成了。
四、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习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五、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6 / 6 / 6 / 6
第四篇:“鸡兔同笼”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铜城学校 何忠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列表、假设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以前有没有学过《数青蛙》的儿歌?(学过)那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再读一读。看来动物身上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发生在动物身有趣的数学问题。
首先,请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鸡和兔,请看大屏幕,谁能描述一下他们从数量上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鸡有一个头,兔也有一个头,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四只脚),说得真好。如果有4只兔和3只鸡同笼,一共有多少个头和多少只脚呢?请同学们算算。算完的同学请举手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板书(鸡的只数+兔的只数=总的头数,鸡的只数*2+兔的只数*4=腿的条数)你们能否完成大屏幕的问题并齐读出来吗?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叫鸡兔同笼。(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课件出示例题并介绍,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3、猜想验证。
(1)、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根据“鸡、兔共8只”这一信息,请你猜一猜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多让学生猜测)我也猜猜:鸡有2只,兔有6只,对吗?为什么?、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的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刚才同学们就能抓住这个本质进行猜测,只是你们的猜测有些零乱,老师将你们的猜测稍加整理(师点击课件)。在这些猜测中只有一种猜测是正确的,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吗?请找出它来,并将你验证的过程记录在课本P113页的表格中
(2)、假如笼子里的动物都是鸡,那么8×2=16(条腿)符合题意吗?照此类推。
鸡的只数 8 7 6 5 4 3 2 1 0
兔的只数 0 1 2 3 4 5 6 7 8
腿的条数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刚才我们先将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列举,通过排除,最后找到正确答案,这种方法我们称为列举法(板书:列举法)。如果遇到数目大的时候,这种方法行吗?怎么办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接下来,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看看还有什么解决方法,看谁的方法最新最棒!解答后可以与同桌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有时候兔子对鸡也很好奇,它认为鸡叫起来很好玩,于是提起两条腿学鸡叫,你又会发现什么呢?(笼子里的脚少了,少的也刚好是兔子学鸡叫得数量。)也就是说,如果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成是鸡的时候,笼子里有:8×2=16(条腿),比实际的26条腿少10条腿,那么这笼子里少的10条腿就是兔子学鸡叫得出的,即:10÷2=5(只兔),如果笼子里少了18条腿,同学们知道是几只兔子在学鸡叫吗?有时候,生活在同一笼子里的鸡看到兔子走路很好玩,于是他把两只翅膀伸出来学兔子走路,同学们说说,你会发现什么问题?(笼子里的脚多了,多的刚好是鸡学兔子走路的数量。)也就是说,如果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着是兔子的时候,笼子里有:8×4=32(条腿)比实际的26条腿多6条腿,那么这6条腿就是鸡学兔子走路的得出的,就可以知道笼子里的鸡的只数:6÷2=3(只),如果笼子里多出40条腿,你能够知道有多少只鸡在学兔子走路呢?(有20只,笼子里多出的40条腿刚好是鸡学兔子走路得出的,即40÷2=20(只鸡)。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列式。
(3)、假设全是鸡:(课件板书)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4)、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生:3×2+5×4=26(只),5+3=8(只)。
师:看来做对了,最后写上答语。
(5)、假设全是兔
8×4=32(条)(如果把鸡全看成兔一共就有8*4=32条腿)
32-26=6(条)(把鸡当成兔来算,两条腿的鸡当成4条腿兔算,每只鸡就多了两条腿,6条腿是多算了鸡的腿)
4-2=2(假设全是兔,是把两条腿的鸡当成有4条腿的兔。所以4-2表示是一只鸡当成一只兔多算了2条腿。)
6÷2=3(只)鸡(那要把多少只鸡当成兔来算就会多算6条腿呢?就看6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鸡当成了兔算,所以6÷2=3就是现在鸡的只数。)
8-3=5(只)兔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6)解:设鸡有X只,则兔有(8-X)只。2X+4×(8-X)=26 32-2X=26 X=3 8-X=5 答:鸡有3只,兔有5只。
(2X代表鸡的脚数,4×(8-X)代表的是兔的脚数,加起来就是26只脚)
师:受这一解答方法的启发,你又想到什么? D、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8-X)只。4X+2×(8-X)=26 16+2X=26 X=5 8-X=3 答:鸡有3只,兔有5只。
(4X代表兔的脚数,2×(8-X)代表鸡的脚数,加起来一共是26只脚。)……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列表法,假设法和列方程)
三、练习
1、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你会做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去解决
请同学们自学P114页下面内容。这个内容我们留到下节课进行讲解
四、课后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解答千年数学趣题,还会用这些不同的方法来解答,你们学会了吗?真是了不起!所以说,学数学就要有钻研的精神。这节课过得开心吗?教师也很开心。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1、列表法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总的头数,鸡的只数*2+兔的只数*4=腿的条数
2、假设法
3、解方程
第五篇:《搭石》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21搭石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去过乡下的小山村吗? 30年前,著名诗人刘章爷爷也生活在一座美丽的小山村里,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你们看,那里有古朴的青砖瓦房,那里有山楂之王,被称为板栗之乡,有热闹的集市,勤劳的乡亲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然还有一条潺潺而流的溪水。五六个村子的人家散落在溪水的两岸。课前,咱们都读了课文,到溪边去走了走,看了看,看到了那里的——“搭石”!
2、昨天,当我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字,布置大家预习时,你们问了什么?
搭石是什么?为什么摆搭石呢?
3、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本110页,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来读读课文,如果遇到新的问题就在旁边打个小问号,一会儿我们交流。
二、交流:
1、什么是搭石呢?谁能给大家画一画、讲一讲呢?你们明白了吗?
2、为什么“搭石”呢?是呀,必经之路。你很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就可以走搭石了。
3、在刘章爷爷的另外一篇文章《写《搭石》的前前后后》中有这样一段话,相信大家读了以后就更清楚了。你离得近,你来给大家读读!
小溪冬天结冰,人们来回走冰;夏天山洪暴发,唯有脱鞋绾裤,来回趟水。山洪过后,秋风将至,乡亲们为了不涉凉水,便摆起了“搭石”。一年365天,有近200多天走搭石。人们祖祖辈辈走搭石,习以为常。1964年,我岳父从山外到我家串门,出于好奇,一道道计数,十里路竟走了32道搭石。我当村干部的13年间,不超过3天就要到乡镇办事一次,都是当天往返,一天要走64回搭石,总共走了千万回,对搭石的印象怎能不深刻呢?”
4、现在知道为什么秋凉以后摆放搭石了吗?从这段话中,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这一道道搭石刘章爷爷走了多少回,无法计数,会遇到多少乡亲们哪?相信也无法计数,可乡亲们走搭石的画面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
5、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新的问题呀?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风景,字典里的解释是:一些美丽的可供人们观赏的自然景观或建筑,举例说明?可这搭石就是摆在小溪里的一块块石头啊,为什么说是一道风景呢?学贵有疑,这个问题提得好!板画:搭石
6、为什么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7、同学们,这景在文中,这情在文中,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乡亲们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想一想美在哪里?板书:走
三、第3自然段
1、谁来?生读课文:每当上工、下工„„
(1)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品一品其中的词语,说一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2)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人们动作整齐。协调有序,谁查字典了?生: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3)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生:就是前面„„ 师:你会联系下文理解了,真好。(4)让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竖排学生:(你是前面的,你是后面的„„前面„„后面„„),咱们合作来走一走。
(5)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乡亲们是有人喊着121指挥的吗?对,没有人指挥,却走得那么有序,配合得么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6)没有人跌倒,没有人踩脚,人们为什么能走得这么协调有序呢?因为在作者的家乡有这样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人们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走搭石才走得那么协调有序。
2、师:你还从哪儿体会到了美? 生:从踏踏的声音„„
(1)是呀,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我们音乐课上?让人感觉到节奏美。
(2)除了踏踏的声音,此时,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小鸟的叫声)这是一首多么轻快的交响乐啊!
3、师:你还从哪儿体会到美了?生:(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1)“绰”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一是宽裕,二是姿态柔美。应该选哪一种?(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透过这两个词语,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是的,溪水清清的,仿佛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水波在轻轻地荡漾,人影倒映在水面上,多美的一幅画!好,就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来读读这两个词。
4、(1)师引读:刘章爷爷不愧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了家乡人走搭石的画面,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2)谢谢你把我们带入了那么美的画面里!清波漾漾,水中的搭石是美的;人影绰绰,走在搭石上的乡亲们也是美的。协调有序走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男同学想象画面,女同学一起读!
四、摆搭石
1、刚才,通过品读词句,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还有哪些场面让刘章爷爷念念不忘呢?快速浏览课文第二、第四自然段。
2、还写了哪些场面?摆、整、让、过。从这四幅画面里,你又发现了怎样的美呢?下面咱们用心读读二、四自然段,走进这四幅画面,你可以划一划关键词语,在旁边写写体会。
3、你从哪个场面发现了不一样的美呢?乡亲们摆搭石的场面很美。板书:摆 我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体会到乡亲们都很为别人着想。试想一下,摆搭石的人是为了方便自己才摆放搭石的吗?
3、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反过来看,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就说明这里的人们——
4、是呀,没有人安排,也不是为了称赞,为了大家的方便,乡亲们早早地、自觉地将搭石摆放好,所以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五、整搭石
1、我从老人整搭石的场面发现了美,因为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老人非常会为别人着想。板书:整
3、请大家再细细读读这句话,想想特别是其中的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老人的这种美好情感。他可能急着——,也可能急着——,还可能急着去——。一起来!
4、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一个秋风习习的傍晚,一位老人急匆匆地走着。突然,他脚下一晃,原来是踩上了一块不平稳的搭石,他是怎么想的,他一定会这样做——(音乐,课件出示)
5、或许,他什么都没想,只是觉得自己就应该这么做。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哪,谁能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呢?
6、是呀,没有人安排,也不是为了称赞,为了大家的方便,老人们默默地做着一切,他们不就像这一排排默默无闻的搭石吗?
出示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六、让搭石
1、我从【如果两个人„„】体会到家乡的人能够互相谦让,友好相处。板书:让
2、你体会到了什么?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搭石路,正是这种只能单向通过的路,才成就了乡亲们的谦虚礼让,所以作者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七、过搭石
1、我从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这个场面发现年轻人很尊敬老人。板书:过 你透过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2、伏下,你能做一下动作吗?你为什么把腰深深地弯下去?(生1:老人没力气,生2:老人年纪大)真是一位孝顺的孩子。年轻人,当你把这位颤颤巍巍的老人背过小溪,老人拱手言谢的时候,你会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理所当然)。
3、是呀,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伏下身子背过老人过搭石),因为——当这个年轻人老的时候,一定也会有(一位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过搭石),因为——而,4、是呀,这搭石见证了多少年轻人尊老爱老的画面啊!一起来:一排排„„
5、可不只有老人需要帮助呀!还有什么人也来走搭石,乡亲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假如遇上小孩来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假如„„„„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八、拓展:
1、同学们,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仅仅是搭石吗?不是,还有走搭石的乡亲们。板书:乡亲们
2、透过这一块块小小的、平凡的搭石作者赞美了什么?(赞美了乡亲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和谐相处,无私奉献,一心为别人着想美好品质。)
3、刘章爷爷在《写<搭石>的前前后后》一文中还写道:“1977年末,我来到省里工作。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到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然地想起家乡潺潺的小溪,想起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来……当我看见马路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噢,搭石上有心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此可见,作者不仅仅是在赞美搭石、赞美乡亲们,更告诉我们每个人什么样的行为是美的。生活中,什么样的行为是美的呢?
4、刘章爷爷从平凡的“搭石”上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美的事物还有很多。你们看!课后,我们也用心观察一下生活中那些平凡的事物,感受一下他们的“美”,下一节课我们也像刘章爷爷这样来写一写。
课件出示:
美
搭石是美的
它联结着家乡的小路
也联结着乡亲们互助互让、尊老爱幼的情感
粉笔是美的它……
九、结课:
同学们,现如今在刘章爷爷的家乡,搭起了桥,修起了路。人们进进出出,骑自行车、摩托车,坐汽车,再也不用走搭石了。可是,那种为他人着想、互助礼让、尊老爱幼的情感却深深地融入了乡亲们的血脉里,相信也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最后,让我们这一行人也像踏着搭石那样离开今天的课堂!(配乐《爱的奉献》)
五、板书设计:
搭石
摆
整 景
乡亲们 走 搭石 美
让 情 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