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Microsoft Word 97 - 2003 文档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第一课时 《世界的地形》教学案(第1课时)
肥城市龙山中学 教学目标
1、理解 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3、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教学重难点
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教学方法
读图法、联系比较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课件播放几幅图片: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等世界著名的地形区,同时教师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的高度与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的高度相渲染,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到世界陆地高低不平,相差太大了!教师及时导出:不仅世界陆地相差很大,就是海底也是高低不平的。这节我们就共同学习世界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
(一)陆地地形
1:自主学习
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
(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
(3)课文中A、B、C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
(5)读地图册中的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它们各有哪些著名山脉组成?各自又呈什么走向? 分布在哪个大洲?
(6)在填充图册上填出下列山脉名称: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7)你能够说出下列世界之最吗?①世界最大的平原
② 世界最大的高原 ③ 世界最高的高原
④
世界最大的盆地 ⑤ 世界最长的山脉 ⑥ 世界最深的海沟,在地形图中找出它们吧,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个大洲或大洋?
2:小组交流
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的疑难问题是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是怎样的?
【教师精讲点拨】(1)教师出示平原与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平原与高原的相同与不同。
(2)教师出示山地和丘陵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山地和丘陵的相同和不同。(3)教师画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山地和丘陵的区别。
(4)教师出示四川盆地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盆地的形态。学生总结: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部相对低平。【探究结论】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共同点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学习任务
(二)海底地形
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9页《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海底地形结构是怎样分布的?有哪些地形名称? 2、小组交流
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大陆架是海洋还是陆地?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绘制海底地形剖面图,学生完成填图。
。【探究结论】仔细阅读课文中关于大陆架的文字表述,会发现大陆架是海洋而不是陆地,水深不超过200米。
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你的家乡是以什么地形为主?说说家乡的人们是怎样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的?
。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的特征,学习了众多的地理名称,要做到在图中落实,读图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坚持运用。五、巩固训练
见基础训练第27、28页 六、附板书设计
左为
五种地形特征表格 中间
世界海陆分布图
右面
五种地形素描图和海底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
第二篇:地形和地形图教学设计
3-7地形和地形图
(一)余杭区太炎中学 裘琴飞
裘琴飞,杭州市初中《科学》学科优质课一等奖,杭州市初中科学实验调演二等奖,杭州市“一师一优课”二等奖,余杭区优秀教师,余杭区优秀班主任,余杭区第二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中组三等奖。教学特色:教态亲切自然,朴实无华,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师生平等协作,共同成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辨别五种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了解各类型的基本特征; 2.知道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能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认识陆地地形,并会辨识陆地地形;
2.能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辨识并说基本地形及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
2.认识局部地形的丰富性,了解家乡的主要地形,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五种陆地地形及地形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问题。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有机玻璃板、记号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课件播放祖国山河风景图片并进行适当讲解。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山吗?
组织学生结合课件图片回顾山的部位名称: 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板书)
课件播放我们身边的山(余杭的):临平山、径山,进行适当介绍。提问: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二)、新课学习
1、地形图
1)课件播放常用地形图:卫星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
2、等高线地形图
1)提问: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何为等高线?其中“高”指”的是?
学生作答,并小结“海拔高度”、“相对高度”、“等高线”的概念。
2)生活中的等高线
分别观察比较“盘山小道”、“茶陇”、“梯田水面”上各点,提问:它们是否在同一条等高线上?(通过师生问答,加深对等高线概念的理解))等高距
展示:画有等高线的山体模型 提问:如何将模型上的等高线表现在平面地图上? 学生作答,老师演示俯视山体模型,并播放课件出示“俯视图”。俯视图上标上相应高度,小结“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学生观察比较相邻两条等高线上两点的垂直距离。小结等高距的概念及注意点。
4)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将各小组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表现在平面地图上? 老师引导,学生作答。
小结切面描轮廓的方法并播放绘制方法的步骤示意图。提问:还有什么粗略但更简便的绘制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作答。老师演示用有机玻璃板竖压山体模型,观察结果。a、布置任务,分组活动:
①.将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画在平面(有机玻璃板)上,并标出相应的高度。②.找找山体模型上的地形部位,并在相应处插上标有名称的小旗。
③.完成后,仔细观察山体模型各部位和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并写在学案表格中。b:小组成果展示,并介绍山体模型上的特殊部位及等高线的分布特点。c:组织学生归纳小结山体各部位对应等高线的分布特点(板书展示)5)课堂练一练:
a在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A~E部位的名称
b根据等高线地形的知识,在图中选择一个建造水库大坝合适的部位,并说明理由。
3、陆地地形的五大类型
1)播放图片,组织回顾除山地之外,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基本特点。
2)观察比较ab 以及cd两两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地形差别,从而判断它们的地形类型。3)结合模型图,小结五种地形的基本特征
(三)、课堂小结
1、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及特点;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3、认识不同地形类型及相应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特点;.4、认识以及绘制等高线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模型法
(四)、作业布置
1、作业本相关题目
2、选择调查家乡的一些山形,描述它们相应的等高线特点
第三篇: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完成表格:
第一级 界线 第二级 界线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昆仑山--2000---1000米 大兴安
-阿尔金塔里木盆地、准岭---太青藏高原和柴地形区 山---祁噶尔盆地、内蒙行山---达木盆地
连山---古高原、黄土高巫山---第三级 50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横断山脉 原、四川盆地、雪峰山 辽东丘陵、山
云贵高原。东丘陵、东南
丘陵和两广丘
陵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三、山脉纵横交错(板书)
1、过渡:在我国的三级阶梯都是以山脉为界,感觉山脉就像骨架一样。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地形的骨架)
2、读图(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找出以下方向的山脉:(板书)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3、活动:找五岳
谈:我国奇峰名山众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们自古就是人们争相祭 拜之处,游览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们能在图上找出来吗? 它们分别们于哪一个省?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岳?
四、随堂练习:
1、“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说的是我国河流大多向东流,原因是我国地势()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是我国()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
C、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 D、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
3、下列地形区中,哪些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A、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 B、东南丘陵、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D、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4、在色彩斑斓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颜色代表着不同海拔,下面各组不正确的是()A、蓝色——海沟 B、浅紫色——湖泊 C、棕色——山地或高原 D、绿色——平原
五、板书设计: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第四篇:世界地形说课稿
导语:地形指的是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具体指地表 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世界地形说课稿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世界的地形》,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说教材
《世界的地形》是对上节《地球海陆分布》的细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三大内容,即“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陆地地形”教材首先从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作出了简略对比。对于各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形图,重点学习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有关的世界之最。“海底地形”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形的组成。“学看地形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故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2、通过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如何从地形图上辨方向、量距离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山脉带的分布规律,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与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任务重,等高线地形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一—获取知识—一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读图法贯穿始终。各种图像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比较教学法:通过对地理知识(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等)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地形的概况。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当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辨图识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探究活动,既考虑到了基础性,又考虑到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看地形图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图的基础,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辨图、用图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
利用课件放一些我国的各种陆地地形(青藏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江南丘陵等图片)地球表面存在着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地形,那么我们用什么表示地形的高低呢?(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
[讲授新课]
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一、陆地地形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提出疑问,启发学生。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课文图示2-38,巩固定义找出区别并计算B、C点的相对高度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
[知识运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但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却说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米高。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生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是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五种基本地形。(生答名称)
仔细观察课本P27、P28的五幅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图,课件展示自绘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让学生从海拔高度、地表起伏(相对高度)等方面观察比较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特征异同,讨论后归纳完成表格:(比较、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表格一目了然,让学生轻松学习)地形类型平原 高原 丘陵 山地 地面崎岖不平相同之处 地面起伏小 不同之处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海拔较高,边缘陡峻 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布置阅读“世界地形图”从中找出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熟读名称,记清位置。陆地地形。海拔、相对高度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第五篇:世界的地形说课稿
世界的地形说课稿 ㈠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将在《世界的地形》一课中使学生达到以下的三维目标:
(1)一是知识传授方面。使学生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2)二是能力培养方面。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五种地形类型并且能够对照地图说出世界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通过读图、识图、分析图、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说明解释地理事物能力。
(3)三是思想教育方面。使学生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㈡教学内容、简介教材地位。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中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的第一课时,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是学习地理的基础。通过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的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主要的地形类型,并且能够阅读常用的地形图。在第一课时将学习——陆地地形。、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作为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图文并茂,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第二是符合普遍认识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方便学生记忆。于是我打破原来的顺序把这节课教材五个知识点:概念;图表;两组地形类型比较;景观图;陆地上山脉和平原分布。把它重新编排为三个内容模块:概念景观图;图表;两组地形类型比较、陆地上山脉和平原分布。、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本节课的内容由海拔、相对高度概念、比较五种地形类型及差异和在地形图上识别这五种陆地地形两大部分组成。
重点定为海拔、相对高度概念、比较五种地形类型及差异。确定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学习地形图的基础;二是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激发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将它确定为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在地形图上识别这五种陆地地形。确定的依据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教材一个是学生。在教材方面,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阅读有关的区域地形图。二是初一学生同时接受消化这么多知识信息的能力有限;学生对地形图有关知识的了解有限,记忆、想象空间事物的能力也有限,所以把它列为教学难点。㈢教学方法、总体的教学构想及构想的优点或依据。在《世界的地形》的总体教学构想是突出两点,一是突出知识结构,二是读图、识图和说图,一改学生以往的死记硬背,进而形成感知、体会、欣赏,再感知、再体会、再欣赏直至成功。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的认知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地图教学,加强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完善认知结构。2、具体的教学过程(导入、讲解、结束等)设计及其优点或依据
导入方法是影象导入,首先展示陆地地形景观片段,然后导入新课。优点有二,一是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在后面讲解陆地地形景观图的时候,可以考察学生观察、记忆能力。
讲解方法是师生角色互换。先让学生担任解说员解释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教师协助演示图表,并提出问题由学生给解答。优点是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达到“教学相长”。
结束设计:结束每个独立的内容的时候,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并完成、完善板书。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完整的全局的概念、突出重点。、转折点、难点知识教法设计及其优点和依据。
教学重点“重点定为海拔、相对高度概念、比较五种地形类型及差异。”的教法设计:讨论分为三步进行,第一、设疑。我们用什么表示这些地形的高低呢?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有什么不同?第二、质疑。在地理上是怎么表示地形的高低的呢?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共同特点又是什么?第三、解疑。通过观察、阅读、讨论、演示、练习,理解概念及五种地形类型特征。设计的目的有三个,第一个目的,在学生动耳、动眼听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动脑思考、动嘴说、使多种器官协调运用,促进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第二个目的是通过教师讲,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把这节课推向高潮。
“难点是在地形图上识别这五种陆地地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我将采取“讨论、讲解、归纳”的方法,首先出示P32世界地形图。学生在读图后很容易就说出,这五种陆地地形。然后让学生讨论“你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你各举一个世界之最,并且和同桌交流。”在活动中教师提示性讲解,最后归纳出结论,完成填表。这样教学既能使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上升到理性认识;又能分散难点,使理论条理清晰、便于理解;更能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地形图,培养其观察能力。㈣教学对象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对学生的情况做如下四个方面的分析。、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学习本节课可能出现的困难及解决的对策。
知识掌握上,在小学阶段学过一些地理知识,但是片段的、零散的,甚至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根据其特点所采取的教学对策。
心理上,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喜欢问关于地理的问题,老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学好地理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表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学习本节课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地表、形态、海平面、山脉、山系、山体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解释。㈤训练反馈
训练设计:首先学生训练为主线达到巩固知识功能,考查理解记忆功能,反馈掌握功能;其次训练题难度,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为中等层次的学生设计的、五种地形景观图判断是为学困生设计的、五种地形类型特征是为中上等层次的学生设计、P29活动1.2,作为课后作业,面向全体学生;第三训练依据的四条原则。⑴遵循课标基本理念、三维目标。⑵有梯度。⑶灵活性。⑷训练量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