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春潮》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春潮》教学设计
语文论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下列词语:衰竭、山涧、崩溃、禁锢、喀嚓、驯服。
2.理解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懂得春水充满生机的热情,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感受春潮的气势磅礴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作者的喜悦心情。
2.能用自己的话清楚、有条理地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
教学准备:
黄河上游壶口瀑布春天解冻时的视频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英国诗人雪莱有句诗是这样说的:“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就是说只要冬天来了,那么春天也会很快到来。春天来了,冬天必然会退去,我们就来看看,春天是如何把冬天“赶”走的。春天来临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冰河融化,到那时候,河水中夹杂着冰块,向下游奔涌,那种气势,简直地动山摇。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在我们这里难以见到的奇景――春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崩溃(kuì)禁锢(ɡù)驯(xùn)服寒气凛凛(lǐn)
酥(sū)软溅(jiàn)起衰(shuāi)竭
3.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读句子“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你能在下文中找出描写“春天在进攻”的词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并说一说“春天在进攻”表现在什么地方?
①朝阳处雪已融化„„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②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③那冰封的大江在春天太阳的照射下。
读完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春潮刚刚形成时的“微弱”和蕴含着的具有生命力的春的气息。)
2.请你再找出“冬天在撤退”的句子。
①山的背阴处„„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
②那冰封的大江„„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为什么不说“那冰封的大江变薄了,慢慢开始融化了”,而是说“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呢?(学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与形象。)
3.再次朗读这一段,注意描写春天进攻,冬天撤退时所使用的动词,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象。
四、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点名学生说说这一阶段的“春潮”的特点。(弱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检查默写。
1.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衰竭:原指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在本课指寒冷的威力在逐渐减小。
驯服:①顺从,服从指使;②使顺从。
崩溃:崩毁溃散
2.用“禁锢”“击溃”造句。
二、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1.学生齐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
2.教师读第三自然段,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一个场面?(波澜壮阔、气势宏伟、势不可挡)
3.指导用不同于第二段的方法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相比,在语速和语调上要有所变化,读出大江势不可挡、不可抗拒的气势。(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更容易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也更能够体会到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4.播放准备好的黄河上游壶口瀑布春天解冻时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犹如钱塘江潮水般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
5.学生再次读,结合视频感受此时“春潮”的特点。
“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了!”(春潮来了,用巨大的声响告诉大地,首先就展示出了春潮的气势。)
“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此处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只见整个大江的坚冰崩溃了”(注意理解“崩溃”的含义:崩毁溃散。)
“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是谁给了大江如此大的力量,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出这股力量的源泉。)
“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喀嚓喀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此处采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想一想,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三、以读悟情、发挥想象。
1.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春潮的波澜壮阔、宏伟气势。
2.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
四、布置作业
积累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春潮
弱——强——不可抗拒
春天进攻、冬天撤退 波澜壮阔、排山倒海
第二篇:小学语文《春潮》教学设计
教师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崩溃、禁锢、击溃、驯服”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金钥匙的提示,学习对描写景物的文章的基本质疑思路,通过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以及重点词语,积累好词佳句。提倡学生背诵这篇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图片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找黄河上游壶口瀑布春天解冻时的画面资料。相应的音乐磁带。2、教师准备小说《苦菜花》的背景介绍以及与此文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看到春潮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引出课题。
(播放海潮大浪滔天声音如雷的录像(画面),也可以找到《观潮》中的录像播放大潮来时的景象。)
这是大海浪潮翻滚的场面,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波浪滔天、势不可挡、震耳欲聋)《春潮》描写的也是潮,它是什么样的呢?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出示有关词语正音。(不一定是生字,学生读不准的字音都要纠正)例如“寒气凛凛、山涧、朝阳处、禁锢、喀嚓、驯服”等词语都要让学生读准。
3、同位或小组间再把课文读一遍,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4、说说课文描写的春潮是什么。(师总结:北方冰冻的江河融化——“开江“的景象)
三、插入金钥匙,学习对散文质疑的方法。
1、自由读“金钥匙”内容,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没有质疑习惯的班级或学生要把此作为重点环节,告诉学生质疑的好处,要求学生必须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已经有质疑习惯的班级和学生可以不用“金钥匙”提示的问题,而是提出自己更有独到性的问题。)
2、根据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找到每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思路)。根据问题明确哪个自然段是重点段。
四、细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内容和思想感情。
1、默读1、2自然段,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总起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第一段)。从哪里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找出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寒冷的威力在衰竭,雪水融化,冻结的瀑布开始活动,冰封的大江变酥、变软、变暗”4句话的主要意思。(也可以用表格填写的形式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的意思。
3、自己练读这一段,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读重一些,体会景物的变化。指名读,其他想象画面。
4、小结:在山中,雪水一股股汇集起来流进冰封的大江,终于有一天爆发了,那景象势不可挡。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春潮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说画出来的句子,教师标出来。指名读。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气势很大,不可阻挡。抓住哪些词语才能把春潮的气势读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试读。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读,其他组评议,在评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中相关的词语(崩溃、禁锢、驯服)。
7、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哪句好,好在哪里,然后把认为好的句子朗读出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②风从窗缝里吹了进来,在我耳边吹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吹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①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8、自由朗读3、4自然段,体会这两段的不同语气,再全班交流一下(急促、气势很大——平缓、喜悦)。
9、配乐朗诵3、4自然段。
10、教师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基本含义: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的力量汇集起来,就像势不可挡的春潮。胜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春潮由弱到强的气势。
板书设计:
春潮
雪水融化——大江酥软——坚冰崩溃——奔腾汹涌——春水欢笑
第三篇: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八册《花之咏》教学设计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诗一样的语言,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蕴涵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
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进而再体会如何读好,让孩子“我口述我心”,联系上下文品读、体味,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点评:从课题入手,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点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培养自学能力。]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 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
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湛蓝天幕孕育入眠赠物招徕啜饮琼浆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点评: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指名读。)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点评:教学中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点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鼓励背诵,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对文本理解的呈现方式可多样化。]
五、拓展升华,领悟内涵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点评:作文教学的根在阅读教学,要打通作文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读写结合,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点评: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想所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对文本进行个人独特的“再创造”。]
总评:
识字教学扎实。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运用情况。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教师指导“赠”的写法。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写法,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这些基本的训练扎实而有效。
采取不同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等,教学中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背诵。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感悟写作方法。课文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教师引导学生发表看法。引出写作方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打通了作文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第四篇:小学语文第八册作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可爱的校园
一、明确习作要求
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他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也许仅有几座平房、一个小操场,不管怎样,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都度过了许许多多的快乐,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的景物,仔细观察,在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
二、课前准备
在校园里走走,观察校园里的景物。
三、指点习作方法
校园好比花园,校园时我们成长的乐园。怎样才能写出校园的特色(可爱)来呢?
1、确定观察对象,找准观察点。
我们生活在校园中,热爱校园,校园中的景物,同学们比较熟悉,可写的地方较多,比如校园中的小花坛,校园中茂密的槟榔树、高大的椰子树,操场东北边的大榕树等都是我们选择的对象,选择哪些呢?应该选择自己喜爱而又熟悉的描写对象,找出观察点进行观察,以完成本次习作。
2、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抓住特点 观察校园(事物)应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的顺序有三种:一是时间顺序;二是移步换景顺序;三是从内到外空间方位顺序。只要按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写出来,美丽、可爱的校园将程序组同学们的面前,另外观察时要抓住特点,展现特色。
3、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实景真情
校园里的建筑、花草树木,我们在写的时候都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可以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校园里的景物特征展现出来,同时还要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表达校园的可爱。
四、点拨思路
1、总写——分写——(空间方位变化)——总写
2、总写——分写——(春夏秋冬)——总写
3、开头——对比写景(静动结合)——结尾
五、学生完成习作
六、同桌交流、评改、点评(改通顺、评优点、提建议)
放飞思绪自由表达(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第二单元作文指导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叙述发生在星期天的事。
2、注意在叙事过程中写出自己和家人的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激发回忆,积累素材。
师谈话:同学们,当你结束了一周紧张的学习生活后,星期天的安排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吧?一件件家庭趣事,一项项精彩的活动,一次次让人陶醉的旅游„„或者伤心烦恼的事,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哪个周末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闭上眼睛过过“电影”,好好想想,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课始,引导学生回忆,捕捉富有情趣的周日,引发情感兴奋,勾起丰富的记忆,回味周日生活。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佳状态进入角色。]
(二)导入习作,明确要求。
1、畅谈周日生活,广泛交流。
师结合学生发言小结:周日的生活多姿多彩,有野外郊游,游戏活动,学习充电,自娱自乐,与伙伴上网聊天„„
教师稍加点拨,放飞学生思维,让学生再现周日生活后自由交流。
2、师点拨:如果要把这活泼生动,多姿多彩的周日生活描绘出来,就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得具体,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感受。还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博得同学们的共鸣。
3、小组交流。(回忆周日生活,在组内自主叙述。)
[在交流引导中,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之一,让学生养成平时注意观察,积累习作素材,让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解决无米之炊之忧。]
(三)合理安排,巧妙构思。
师:同学们的周日生活很精彩,如何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或分担你的烦恼呢?怎样才能吸引同学们的目光呢?发挥你的才能,展示你的机会来啦!
引导学生凝神思考,唤起他们对生活细节的回忆,合理安排材料,创意构思。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理清思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四)放飞思绪,用心体会。
1、师:同学们互相交流,回忆了丰富多彩的周日生活,个个都沉浸在或喜
悦,或欢快,或烦闷之中,同学们是否能把你们的感受说一说,释放一下你的情感。(引学生进入“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境地。)
2、组织学生自主互动。
[注意在叙事过程中写出自己和家人的感受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之二。教学中,教师遵循从说到写的训练程序,在学生已有观察,回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倾听,欣赏中受到启发,实现资源共享,以分享同学的快乐与烦闷。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有个性的表达,突破写具体这一难点。]
(五)自由习作,引导思维。
1、自主拟题。根据自己选定的习作内容,尝试个性化拟题,打开习作思路。然后全班交流,欣赏及评点。
2、独立构思,尝试习作。
师:同学们多姿多彩的周日生活,让我感受到同学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充实了,学习负担减轻了,课余生活丰富了,现在就我手抒我心,把你所说、所感,用你的笔尽情地写下来吧!我相信大家一定能下笔如有神了!
[激情是写作的动力,在学生动笔前,教师也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次习作的内容。
写“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活动经过或心得。“习作”既可写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又可写活动经过或心得。看完习作内容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本次习作内容透露了哪些信息? 写“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本次习作指导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 1.让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2.通过师生共同查找有关人类与自然联系的资料,深入感受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并从自然中受到启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一思想。3.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活动的过程与心得。
4.引导学生表达自己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为学生今后的探索播下兴趣的种子。课前准备:习作备课准备
我们应该做好什么准备呢?
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做好的准备有以下几点: 1.关于习作知识点的了解:
了解过渡和照应的方法
了解叙述的顺序
理解如何由物及人的感悟 2.关于口语交际课:
本次“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是指导学生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老师指导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给人启示的资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和同学交流。
“口语交际”教学前,教师可简单地创设情境,如,请擅长书画的同学在黑板上题写活动主题:“‘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成果汇报会”,配上简单的背景图画;自荐或推荐学生主持人,准备开场白与串联词等。
“口语交际”交流时,先分小组人人发言,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不善于说的同学,并请能说会道的同学当好“小老师”,作好示范。在汇报中,听的人可以向台上的同学请教提问,发言者可以当即回答,也可讲完后解答,还可以请台下的老师、同学解答,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
3.关于习作素材的搜集:
①学生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的图文资料、小发明、小创意等。
②教师准备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与发明事例的资料或课件。
本次习作教学,策略预设如下: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开始上课时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直观图片资料的导入新课,创设了一种情景,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了课程中间,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指导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猜一猜”、“看一看”、采访等环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写作的热情。
本次习作的教学重点是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教学难点是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并把这次活动进行了习作指导。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内容:
看图片,展开合理想象,记录自己真情实感。(人教版第八册学习园地四习作)习作要求:
1、明确写作内容,不能脱题
2、把事情的经过叙述清楚
3、一定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叙写清楚习作重难点:
1、认真看图,了解图上表现的是什么事?为什么孤独的孩子在哭?
2、展开联想,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指导过程:
回顾历史、进入情境
1、播放日本轰炸上海的视频
2、学生谈谈感受
引导预设:假如你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你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企盼?
二、出示图片、指导观察
1、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先指名个别学生说观察结果,再集体重复观察成功;表扬观察独特的学生。集体说时按“时间——天空——地面——人物”等顺序进行。
2、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观察孩子的外貌、表情、动作等。
三、展开想象,探究前因后果。
这张照片只是历史瞬间的一个具体场景,但它不是这段历史的全部,不能看出侵略者如何狂轰滥炸,屠杀无辜的全貌。因此,同学们必须敞开心扉,大胆想象,探究前因后果。根据照片所拍摄的人和景,想象与照片相关的故事,要求想象得合情合理:照片中的孩子怎么到了这个地方?他为什么哭?他的家呢?他的父母呢?这个地方怎么没有人?人呢?照片中的房子、天桥、铁路原来是什么样子?这个小孩能活下来吗?他未来的命运怎么样?先想了来,再说出来,然后写下来。
三、点拨习作思路
同学们在写作时要以孩子为重点,可从孩子的视角来写,也可以用我们的视角写,要用凄凉的景物烘托孩子悲惨的处境和命运。习作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可以先写人,再写景;也可以先写照片上的内容,再想象以前可能发生的事;最后想象孩子未来的命运。师生共议:
1、此次习作可用那些人称?可以使用第一人称吗?可以使用第二人称吗?
2、你打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板书预设:
思路1──习作开头描述照片,中间主体引出丰富合理的想象,结尾点明中心(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思路2──习作开头点明时代背景(时间和历史事件),中间主体再现当年的具体情景,结尾对战争的发动者提出忠告!
思路3──习作倒叙开头,写“我”现在的生活情况;其次,回忆“我”悲惨的童年生活;然后,叙述一个的老人收留了“我”;最后,描述解放后的幸福生活和“我”对和平的呼唤。
四、模仿开头,构思文章结构
(1)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张旧照片。它印证着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的真实情景。
照片上,只见一片本来繁华的景象在一阵狂轰滥炸中化作废墟。只留下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满地的砖瓦碎片 „„ 还有一个孤独的小男孩。
这个仅有两三岁大的小男孩 „„
(2)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8月28日,这是悲惨的一天。日本进行周密的计划过后,准备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来给中国一个下马威。上海人闻风而逃,收拾好自己行李,冲向大街,跑向火车站,而火车站正是日本轰炸的焦点。多多一家也不例外,父亲带着妻子和多多,跑到了火车站。爸爸好不容易在卖车票的地方买了两张车票,又到了月台上等车,一起都是用跑步进行的。
(3)当我手持这一张照片时,我感慨万分。小时候,我就不断听养母重复这样一句话: “ 日本人太坏了,坏得丧失了人性!”(点明时间和历史事件。)
我看到这张照片,眼中浮现了当时的情景,这是一张 1937 年 8 月 28 日,日本侵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4)来自天堂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好!
我叫福来,已经在1937年8月29日告别了这个世界,现在正在天堂。我就是照片上那个哭喊着的小男孩。(交代写信者的身份)
整整七十年了过去了,我却永远难忘那一幕 „„
五、品读优秀例文
例文1 一张照片
当我手持这一张照片时,我感慨万分。小时候,我就不断听妈妈重复这样一句话:“日本人太坏了,坏得丧失了人性!”(点明时间和历史事件。)
我看到这张照片,眼中浮现了当时的情景,这是一张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一个可怜的孩子,坐在一堆废墟中,伤心地用脏兮兮的手捂着脸大哭起来,他身旁的繁华在一刹那间变成了废墟,他伤心极了──因为他失去属于自己的家园,他失去了自己最最熟悉的亲人,他在心里默默的叫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在哪呀!”他望了望周围,又用迷茫的眼睛望着砖头,用稚嫩的小手一点点的搬开砖头:“妈„„妈别扔下我!”他眼里已经没有希望,如果他懂事了,他一定会想:为什么会这样,我的家,我的亲人们都到哪儿去了!是呀!这个小男孩的亲人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在日本飞机轰炸时,妈妈用全身护住了自己的孩子,不幸被炸死,孩子艰难地活了下来。后来他被一位拍照的记者看到,送进了孤儿院里。(动作和心理描写恰当好处。)
这时,我想起了妈妈对我说的一句说:“日本人太坏,坏得失去了人性!”没错,我总是认为,日本人难道没有孩子、亲人吗?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失去亲人的危机感和恐惧感吗?难道他们就只会拿刀枪去杀些无辜的人吗?我痛恨日本侵略者,在他们的身上充满着血腥和野心!在他们不像其他国家那样:热爱和平,拥抱和平。(发表看法,反问有力。)
直到现在,以日本首相为首的日本人还不肯承认历史,承认自己给其他邻国造成的伤害,他们这样只会玩火自焚。
日本人呀,请珍爱他人的生命,为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吧。(结尾提出忠告。)
本文围绕照片上的孩子进行了细致的动作、心理描写并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催人泪下,阵述了战争的罪恶,盼望和平。开头清楚点明时代背景,结尾对战争的发动者提出了忠告;文中的反问、感叹句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例文2 幸运的战争孤儿
“杰森,你看过这张报纸上的这张照片吗?”维廉先生问黑头发黑眼睛的儿子。儿子摇着头,迷惘地看着父亲。
“你仔细看看,这孩子像谁?”
青年杰森大惑不解的看着手中已经发黄的满是汉字的报纸。“这个坐在废墟中铁轨中央,满身血污,哇哇大哭的孩子是谁呢?爸爸这样问,他一定是一个我认识的人。可是我没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啊。说不定是妈妈的亲戚,爸爸曾告诉我妈妈是中国人,她早已经去世了,没有听爸爸说起过我在中国还有亲戚啊。”
“爸爸,这是谁啊?我不认识。是妈妈的家人吗?”杰森问。
“孩子,你长大了,我也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你了。”维廉先生显出很痛苦的样子,显然,他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才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爸爸,你要告诉我什么?”杰森非常惊讶地问。
“孩子,报纸照片上的孩子就是你。”
杰森一听脸色煞白,浑身颤抖,“不!不可能!”
“他就是你!请听我说!”维廉先生神色镇定了下来。
“你是个中国孩子,你的爸爸妈妈都是中国人。他们在1937年8月28日日本轰炸上海时遇难。你是那次轰炸的幸存者。我的妻子和孩子要乘
第五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0人,其中女生25人,男生35人。从整体来看,全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能力弱,尤其是阅读理解、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较欠缺。二是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有少数同学因非智力因素而影响了学习成绩。同时,还普遍存在贪玩,粗心,不爱动脑等不足之处。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针对本班语文学习的现状,将在本学期语文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科成绩。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严格遵循课标要求,着力文化奠基、工具奠基、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奠基以及学会学习奠基。基于中年级学段目标,本册教材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主题或情境,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安排了12个主题单元,其中第7单元为开放单元。这些单元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相结合,围绕这些主题或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第八册教材“主题鲜明,体现了时代特色,颇具育人的针对性”。每单元有主体2—3篇主体课文,共计28篇课文“选文丰富多样,文质兼美,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有新意。其中新选篇目占一定比例,且有不少优秀作品,富有儿童情趣和感染力。”“语文天地”包括“日积月累”“开卷有益”“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金钥匙”等栏目,对单元主题“加以拓展和深化”,由丁丁冬冬“以儿童对话的形式,简明扼要地提示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目标要求: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要求会写200字,认清字形,了解在语文
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200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特别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学过用词造句的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教给学生阅读的步骤、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需要长期的过程,力求通过朗读、思考、想象、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自己的意思,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并能简单转述,说话要有礼貌。
6、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本学期的习作中,让学生能够有条理、具体地表达:把一件事写明白:写作中力求有条有理、有声有色、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教学重点: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大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阅读、写作能力。
2、体会句子的意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4、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2、字、词、句的掌握及段、篇的理解。
3、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的提高。
4、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措施: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目标为主旨进行教学。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加强阅读训练。认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把阅读时间交给学生,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注意阅读习惯的培养,合理利用《阅读文库》,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增加阅读量。
5、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爱学、会学。
课时安排
1、话语 10课时
2、春潮 9课时
3、花 9课时
4、手 8课时
5、智谋 9课时
6、眼睛 9课时
7、纪念日 4课时
8、舟船 10课时
9、太阳 8课时
10、路 10课时
11、快与慢 9课时
12、回归 10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