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习两首关于春天的古诗。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语,了解古诗大体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4、比较阅读两首诗,领悟诗歌意境,提高欣赏水平。
5、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小组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根据“金钥匙”的要求来自学古诗是本节课最重要的训练内容。
“蹊”“不值”“屐齿”和“柴扉”等词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片和古诗材料
学生课前搜集关于两首诗以及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点题。
春天到了,这几天的语文课上,我们一直通过优美的语言感受着春天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要用最简练的语言继续感受春天,学习古诗二首。
2、背诵春天的古诗。
提起古人对春天的喜爱程度,那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谁能信手拈来,背诵几首春天的诗句。
二、学习第一首诗
1、唐代大诗人杜甫不仅能写雄浑壮丽的爱国诗句,还能抒情写景呢。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叫?板书诗名《江畔独步寻花》。
2、学生说一说课前搜集的关于杜甫和这首诗的背景资料。
[杜甫:是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
[背景:安史之乱后,杜甫弃官住在了成都的浣花溪边的草堂,在饱经战乱后终于有了安身的居所,所以非常欣慰。这首诗就是写草堂附近的邻居黄四娘家的春天景象。]
3、认读词语:蹊娇
4、解释词语:
蹊:小路娇:可爱的5、朗读古诗:正确、流利[全班齐读、指名读]
6、掌握第一把“金钥匙”[投影出示标题]
(1)读古诗,理解词语。
小组合作朗读古诗,找出难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看图理解、联系诗句理解、一起讨论等方法来解决,实在困难时向老师求助。
(2)串起句子,说出意思。
根据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归纳出整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小组成员可在负责人的带领下补充完整。
(3)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小组中所有成员逐一朗读,选一名代表画出图画,一名代表解说,鼓励学生在大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形容词,使学生在解说古诗配画时更像是描述一段美丽的景色或一个生动的故事。
7、检查、反馈各组的自学情况。
进行小组间的评价,要求:公正、简短、友善。
二、学习第二首诗。
1、手握第二把“金钥匙”。[投影出示][要求更简化、时间更短]
(1)读古诗,理解重点词语。
(2)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2、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1)读词解词:不值[没有遇到人]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小扣[轻轻地敲]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2)有感情地朗读《游园不值》。
指名读,自由起立读。
三、古诗赛场
1、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说说两首诗的异同。
[在各小组竞相回答时,老师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从意境、诗人的心情、朗诵的语气等不同方面去考虑,并要求学生分析完后接着抑扬顿挫的朗读古诗。]
2、古诗背诵
比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背诵的最快,背诵的最多。
四、课后实践作业:创作“古诗”
索取第三把“金钥匙”[投影出示]:
(1)编写时分成两句,每句两行,共四行。
(2)每行字数相同,五个字或七个字。
(3)每一句表达一层意思,或是描述一种景物,语言简练。
(4)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最好押韵,即韵母相同或相似。
五、结束语:加油!下节课我们班的小诗人可要和杜甫、叶绍翁两位大诗人比比语言的魅力呢!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学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他是唐代伟大诗人,被称为。3.我还知道 《 》 也是他的作品。
二、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2.我把课后生字工整地抄写三遍,把易错的地方用双色笔标出来。3.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把意思写下来,:
批: 轻: 托死生: 峻: 堪: 骁腾:
三、自己尝试,理解诗意
我又把这首诗认真地读了两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交流协作:
对学:1.对子互读古诗,正音。
2.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群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3.讨论:诗句的意思。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展示激励:(一)朗读展示
1.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我要通过重读、停顿等方式读出建功立业,作者的远大抱负。(二)感悟展示
1.通过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2.透过古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3.我知道作者描写马的目的。(三)书写展示
我要把这首诗工整地抄写下来:(四)拓展延伸 我又想到了一些描写马的诗句:
五、达标检测
1.读一读,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宛()骁()峻()凌()苑()挠()俊()棱()2.仔细读《房兵曹胡马》,思考填写下列空白处。(1)这首诗前四句主要写马的,后四句主要写马的。(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杜甫对马 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自学导学 1.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2.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2)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钩: 燕山: 走: 金络脑: 3.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二、交流协作
对学:1.对子互读古诗,正音。2.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群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展示激励
(一)朗读展示:
1.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2.我要通过重读、语速的变化等方式读出作者的情感
(二)感悟展示:
透过古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四、深化引领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马,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达标测评
1.我会给下面的字注音:
—— ——
——
—— 棱
堪
蹄 峻 2.填空:
所向,真堪。有如此,可横行。“何当,快走。”
从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 3.我还能写出一句关于马的诗句:
课后反思:
第三篇:《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先疏通字词,整体感知文意;第二课时,诵读两首古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两首古诗的写作特点。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澹澹、竦峙、萧瑟、珍馐”等词语的读音。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2.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学习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字词,背诵两首古诗。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特点。
(二)教学难点 1.背诵两首古诗。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时注意调整语调,读出诗的节奏,读出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2.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中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先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教学媒体 投影仪、教学课件 ●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边,凝神静想,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他的诗篇和他交谈。此外,在唐朝诗坛上,李白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板书《观沧海》《行路难》)
(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武帝曹操,又名吉利,字孟德。中国东汉末权臣,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擅长诗歌,作品多慷慨悲凉,与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作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他也是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及含义:“澹澹”、“竦峙”、“丛生”、“丰茂”、“日月之行,星汉灿烂”、“珍馐”。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诗歌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说说读诗后的感受:印象,感觉,评价,体会,感悟都可以。(3~4人)
4.集体诵读(有条件的可配上背景音乐进行朗诵,前一首诗在朗诵时以海浪澎湃的音乐为宜,后一首诗以激昂慷慨的音乐为宜),注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第二课时
三、问题探究
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对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板书)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白草丰茂。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2.《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者通过登高览胜,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投影显示)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欲渡黄河中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中的“冰塞川”、“雪满山”,应当如何理解?(投影显示)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4.《行路难》中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请结合具体诗句,描述一下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板书)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诗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5.作者在《行路难》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投影显示)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诗中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6.谈谈这两首诗的写作特点。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观沧海》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行路难》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四、活动建议
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来谈谈感受、收获。比如:可以画简笔画、写解说词、翻译、说说作者的观察角度和顺序,或者是怎样展开描写的,改写成散文、朗读、写一段评价的文字、给曹操写一封信、给渤海风光影片写文字脚本、表演等等。(画----翻译----朗诵----信等等)
五、总结
鲁迅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历史上,这是第一首山水诗。大海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
《行路难》中,作者一方面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失意的苦闷中,相反,作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需要汲取的人生给养。
●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一、作者简介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三、问题探究
四、总结
五、活动建议
第四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古诗
18、《古诗二首》
2017——2018学上学期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前两句从视觉感受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之高耸人云霄。后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到“山寺”与 “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惊人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收录在《乐府诗集》中。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书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已学过很多首古诗,但是由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有限,对诗意的理解仍很欠缺。因此,在学习时,可采用多种方式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目标:
1、学习12个生字,会写8个汉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敕勒歌》的内容,初步体会这两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
4、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会写8个汉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以拜访名人导入:小朋友好,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去拜访一位古代的名人。他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敲敲门,来,一起来,咚,咚,咚!,门开了,是谁?(李白)对了。(出示李白头像)
2、认识诗人李白。
老师:李白是什么人?我们知道他哪些作品?(《静夜思》、《古朗月行》——)过渡:小朋友,李白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的人,这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电脑出示一座山)在这座高山上还有一座高高的寺庙。夜深了,李白站在寺院的楼台上,仰望满天的星星,觉得美丽极了,于是,他展开美妙的想象,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夜宿山寺)
二、解诗题。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请看古诗
读准下列字音:寺、宿、恐。
(认读生字时,字形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识字,如:“寺”和“诗”,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字音字形。)
三、明诗意。
老师:小熊猫提醒大家,请个别同学读一读。
(电脑出示读诗歌的要求:
1、身子坐直。
2、眼离书一尺远。)老师:请小朋友按照小熊猫的要求自由地、轻声地读一读古诗。还这样读呢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学生自由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学做小诗人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读、集体评、再读、再评,教师纠正个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过渡:大家齐读好不好?(教师重提小熊猫的要求后,学生读。)
3、现在,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跟随着诗仙李白一块到山上去游览一翻吧!(电脑出示:山、星、诗)
过渡:李白沿着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这座高山。在夜色中,他还登上了山顶的寺庙的这座高楼,站在这么高的楼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4、学生回答。
教师:小朋友觉得李白这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座楼实在是太(高)了。那他是怎样描写楼高的呢?
5、学生读出第一个诗句:危楼高百尺 教师:从这行诗里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并说出“高百尺”的含义。
教师:哦,我明白了,太好了。小朋友,当你一眼看到了一座这么高的楼,你的感觉会怎样?
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行诗? 学生读:危楼高百尺
教师:真高呀,还有谁读?高不高?还有想读的吗?有点矮了。还请——读得怎样?
分组读、自由读。个别读,再评。
过渡:这么多的小女孩,你面前有一座这么高的楼,让我们一起来说:“危楼高百尺”真是太高了。这时候,李白还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手可摘星辰”,教师正音。教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
教师:咱们也来摘摘。伸出手来,使劲摘,有没有?没有。但是,站在这楼上,仿佛伸出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这座楼真是高呀。小朋友,现在,站在这么高的楼上摘星星,你的心里肯定是非常非常的(高兴)。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手可摘星辰”,教师正音。(个别再读,再评。要求读得高兴。)
教师:启发读得高兴。(想想看,那么高的楼,伸出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呀,心里多高兴呀。这次高兴了。)
学生自由读。
过渡:这位同学读得很可爱,请你读。然后齐读。过渡:李白又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不敢高声语”,说意思。教师:李白还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恐惊天上人”,说意思。
过渡:小朋友,刚才在楼上呀,我们都快跟神仙成了邻居了,你们说这楼高不高呀?真是好极了。想想,夜已经很深很深,天上的神仙都睡着了,那么,我们该怎么读才不把他们吵醒呢?
学生回答:小声读。学生读。
教师指导,个别读,齐读。
四、悟诗情。
过渡:小朋友,回忆以下,刚才,我们跟着诗仙李白一步一步地登上了高山,登上了山顶寺庙的这座高楼,面对此情此景,李白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我们一起读—— 我觉得还不够,再一起来。小声——真是美呀!小朋友,天上真的有神仙吗?(没有)可以摘星星吗?这是诗人的大胆想象。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学生回答:因为这座楼太高了,太高了。(板书:高)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美妙的诗句呀,小朋友是不是很想很想——(电脑出示“要求”)
个别读:
1、想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想表演这首古诗
3、我想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同学们之间合作完成。教师巡堂参与。
教师:谁想?你想?——想的都起立,还有谁?还有谁想表演?先背还是先演?先背,加动作演。
个别学生说。
教师:老师也想说一说,那得闭上眼睛,听老师说得美不美。(悠扬的美不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图画?画下来,谁愿意上来画?(配〈彩云追月〉,教师指导。)
画好后播乐,介绍中国语言文字。
教师总结:小朋友,画得怎样?美不美?今天,画美、诗也美,李白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小朋友在课后可多去看一看,读一读,下一回,咱们要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到时候,相信大家的表现会更出色。
五、背诵古诗。(1)填诗背诵(2)指名背诵
六、指导书写生字:辰 寺 诗 尺
1、分析字形
笔顺跟随,看清笔顺、间架结构。
交流书写生字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寺”,由两的熟字“土”和“寸”组成。“土”要扁一些,“竖”写在竖中线上,两个“横”,起笔低,收笔高,都向右上方倾斜,第2个“横”贯穿左右,是这个字的3个横中最长的笔画,决定整个字的宽窄。“寸”的“竖钩”在竖中线的右边。
“尺、辰”两个生字,字形相似,学生比较他们的共同点:都有舒展的捺和撇。描红(注意起笔、收笔、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书写。
4、展示、评议。
七、课外拓展作业 背诵古诗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
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 师板书)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
师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
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怎么样?(茂盛)
牛羊怎么样?(肥壮)
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天高地阔
辽阔无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六、课外拓展作业:
1、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诗、合理想象、注意抒情)歌曲欣赏中结束本课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本课是两首古诗,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诗歌的朗诵上,在揭示课题理解课题意思后,让学生自由读诗歌,然后通过指名学生读,男女生合作读,分小组读等方式,让学生熟读成诵,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夜宿山寺》这首诗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夸张手法的运用时,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教学”恐惊天上人“时,学生质疑:天上没有神仙,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我直接告诉学生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但是显然,孩子们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并不是很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需要我去思考,如何引导孩子深刻地理解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呢?诗歌学习结束,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背诵诗歌,并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检查,扩大了检查面,同时 也激发孩子的背诵兴趣,这一做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使用。
在教《敕勒歌》这首诗时,首先主题明确: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风光,抒发了敕勒族人对养育他的的水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其次,描绘景物,动静结合。诗中写平川、大山、天空、都是总体的静态勾画,末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草原景物的动态描绘,展现了辽阔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风在“吹”,草在“低”,牛羊在悠闲地吃草。另外,我在上课时讲到侧面描写。此诗写草、风、牛羊,都是写人的侧面,其实人是多么的幸福与知足,快乐与恬静。
第五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由两首古诗组成,一首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是朱熹的《观书有感》,都是写读书产生的感想。《冬夜读书示子聿》写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获得升华。《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该诗借景喻理,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目标预设]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字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和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重点难点] 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设计理念] 1.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极力主张的,既关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2.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赋材料以人文性。如教学伊始,以《示儿》为桥梁唤醒学生对陆游的记忆,继而声情并茂地叙述陆游创作此诗的情境,此时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已幻化成生动的画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急切地期望与文本进行对话。
/ 7
[设计思路] 我准备采用“通读”、“研读”、“悟读”“拓展”这四部曲来教学。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古诗;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同学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在组内研究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之疑,其他同学自由补充,发表见解。悟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置身于诗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如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通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诗的认识,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拓展:宋诗讲究 “理趣”,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朱熹的《春日》,使学生明确宋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再引导学生积累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以深化对诗人读书哲理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课前板书——22 古诗两首
1.师:我们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先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遗产,有物质的,也有精神文化的,其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古诗”就是这遗产宝库中一块无价之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其中的两首古诗。
2.生齐读——22 古诗两首
二、揭示第一首古诗课题。
1.记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请学生背一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说一下。
2.简介陆游。
我们对于陆游已是很熟悉的了,谁再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指名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如: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一生爱国,所写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爱国诗人。)
3.揭示写作背景。
在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一个冬日的寒夜,北风呼啸,冷气逼人,陆
/ 7
游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激情,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写出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
【师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今天我们课文中的那首是其中的第三首,短短四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学生齐读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
4.理解题意。
谁来给我们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学生试说题意。(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有七子,子律是他的小儿子,54岁时生。题意: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来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过渡:那么,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何感?想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学习了古诗就知道了。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经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简单概括并出示并请生读一读。【出示】一诵读(读通诗文)二研读(读懂诗意)三悟读(读明诗理)
3.师:大家可以根据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看看自己对诗中的字、词、句是否能理解;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来教育儿子?把自己知道的在书上写一写。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与喜悦。
4.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2)再读,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和教师针对同学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4)学生齐读古诗。
/ 7
四、研读古诗,悟读明理。
过渡:同学们刚练读很认真,不仅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还读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1.师: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那么,他对儿子进行了哪些教育呢?
2.学生交流,根据回答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指名学生读第一句。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这一行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3)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4)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激励学生简单讲一讲成语背后的故事。【师板书——孜孜不倦】
3.师:“古人学问无遗力”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想要做好学问是很艰难的,仅靠一时的孜孜不倦是远远不够的,陆游是怎么告诉他的儿子的?
1)生:少壮工夫老始成 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始:才。这一句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你由“少壮”到“老”明白了在学习上除了孜孜不倦,还需要什么?(持之以恒)
4)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有所成就】
4.教师小结:确实,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孜孜不倦地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经过长年的努力后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好学问的艰难。
5.这是诗人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
/ 7
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6.生齐读这两句。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要从小下功夫,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陆游告诉他儿子做学问要把功夫特别要下在“哪里”?
7.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8.请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1)“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2)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
3)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你在家什么事是亲自做的啊?你认为做学问中的“亲自做”该怎么理解? 4)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5)师小结: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可谓——“实践出真知”啊!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师板书——实践出真知】
6)读了这一句,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叹?
生交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7)齐读这两句。
9.陆游通过这首诗对儿子讲明了关于做学问的一些道理,谁能来细细道来? 1)学生在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意味深长„„)
3)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4)那么,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 7
请学生用朗读来表现。
过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诗歌内容顿时立体起来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搁下笔来,情绪激动的他立即叫来小儿子,把他想到的做学问的一番道理告诉全告知子律。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
10、出示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1)请学生说一说。简单评价。2)建议学生演一演。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来预演一下。请生上台表演。
五、巩固古诗。
过渡: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
1.回顾古诗学法,指名背诵。
2.仔细观察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注意难写的字。友情提醒:这些字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工夫的“工” 3.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就学会游泳。(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3)明天有()再来玩吧!(4)中国(),名扬海外。比较填空后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领会到: “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
/ 7
领。
4.投影出示:“我学会,我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陆游通过诗文向儿子讲述了这样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六、拓展延伸。
1.师:陆游经常通过写诗来教育他的儿子们,比如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他最疼爱小儿子子聿,冬夜读书有感,写下了八首诗来训示他的小儿子。
出示其余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一读。
2.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3.赠送学生古人的读书诗以劝勉。
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4.介绍宋诗具有的“理趣”这一特点。
师:宋诗讲究一个“理趣”,常常以诗喻理,流露出一种情趣、理趣,在诗歌的感性形象中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如我们下节课将要一起学习的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
七、作业超市。1.出示作业。
2.自由选择超市中的两项来完成。
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一下,读一读,并背下来。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3)把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感悟的道理讲给父母听一听。
4)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