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时间:2019-05-13 01:2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第一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行》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六十五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出塞》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思想与价值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2、体会边塞诗的风格,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导入

1、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题目是《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读诗的题目,从哪儿可以看出这首诗与战争与关?(从军征)2.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学生齐读)3.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来自民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三、诵读诗歌,了解诗意

1.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从哪里知道的?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什么事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请同学有感情地读这首诗。3.检查朗读。4.解决字词:

(1)生字:冢 窦 雉 舂 羹 贻(2)词语:始 累累 旅 葵 冢 窦 贻 5.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讨论探究,深入理解 1.采用方法,自学自悟 2.相互交流,品读诗文(1)深入品析诗句。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

3、走出诗文,引发思考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读音、意思。2.自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3.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替使用,在修辞上叫做“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万里长征人未还”突出了空间的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2)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3)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学生读诗。

(2)这两句诗讲了什么?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与有才能的将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四、结课升华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但王昌龄没有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你对“阻止战争”又有何高见?写写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第二篇: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

《房兵曹胡马》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这首诗以胡马为题材。胡马的主人房兵曹,是一位姓房的武官,其生平身世皆不可考。这首诗表面上是赞马,实际上是喻人,用的是所谓的借物言志或托物寓意。通过对马的骁腾善驰、可托生死、横行万里、所向无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的英勇气概,并寄托了他对未来前途的坚强信念。

《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字长吉,又称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之后,自幼家贫,却才华横溢,有少年心事拿当云的壮志,他七岁时,就以诗歌之制名动京华。但由于他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谐音,因此朝廷不许他参加科举考试,后韩愈上文为他辩解,也未获成功。李贺一生抑郁不得志,只做过一个奉礼郎的小官,终年二十七岁。《马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三、教学重点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结合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生平理解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电脑,自制课件

七、教学过程

1、生字教学

会写的字: 宛 骁 杜 甫 堪

会认的生字: 杜 甫 堪 宛 骁 峻棱

难写的字: 堪 骁

形近词: 杜 社 甫 浦 宛

2、词语教学

本课涉及词语: 骁勇 大宛

3、课文理解

关健句列举: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理由:峻:写出了马的气概。轻:写出了马的疾驰。

列举: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理由:咏物抒情。

列举: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理由:凄凉的景色为后面的抒情做准备。列举: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理由:抒情:期盼将良马当作良马,以效大用。关健段列举:第1首理由:古诗,要求背诵列举:

第2首理由:古诗,要求背诵

4、知识拓展

月光下的大漠(图片)

第三篇: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在正是早春二月,虽然还有着一丝寒冷,但仍抵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美好的象征,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谁能背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咏柳》

二、解题知人: 1.全班齐读课题。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3.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4. 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以下内容仅为参考,不一定都讲。)

(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少年时以文章出名,公元695年考中进士,做过礼部侍郎。性格开朗豪放,喜欢饮酒。晚年不拘礼度,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现存诗19首,除《咏柳》外,《采莲诗》、《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三、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四、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通过注释,先了解字面意思。

(2)想象一下: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写出了柳树的什么美?(颜色的美——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

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这又写出了柳树的什么美?(形态的美——“绦”用丝编成的,那么细致精美,微风吹来,随风轻舞。)(4)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5)指名读。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6)全班吟诵这两句。2.自读第三、四句。

(l)多读几遍,有什么问题吗?或者你觉得还有没有像“妆”、“绦”这样能体现柳树美的词语?(2)学生自读体会。(3)全班交流:

“裁”:用了拟人的手法,更体现了柳树婀娜多姿的美。

“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4)赛读: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五、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诗句的意思。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六、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记字的好方法是什么。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部首为“戈”。

“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资料:

a.背景知识。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繁荣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诗坛上群星灿烂,人才辈出,产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流传后世的千古绝唱。因此,唐诗成了我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来欣赏这些美丽的诗篇,来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呢?本文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方法,它运用多种手段,循循善诱地使我们渐渐进入佳境,领略到唐代诗歌高妙悠远的意境。b.内容概要。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修辞方法灵活多样;语言的魅力

文章分两部分。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咏柳》一首,宛如一轴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意境鲜明,耐人寻味。赏析者对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部分,是对诗歌语言的分析,从总体上感受诗的意境,第二部分是对诗歌艺术的鉴赏。c.课文讲析。名篇共赏识瑰宝。想象、联想、感受再现诗境。

在第一部分里,作者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揣摩诗句的含义,再现诗中的形象。作者对诗句的分析通俗而形象,第一句总写柳树给人的印象。作者紧扣“碧玉”一词,用优美的语言阐发双关意义:以比喻义想象柳叶的色彩、光泽;以借代联想柳树的袅娜多姿,静中有动,这样,就使柳树的意象在鉴赏者心中“活”了起来。如果说第一句是概述总体形象的话,那么第二句则是写局部,写细节,因此作者就像画家画工笔画那样细细地揣摩诗句的含义。“万条”写柳枝的茂密,“垂下”写它的轻柔,随风飘拂,“绿丝绦”写了它的颜色和质地,“绿”照应了前句的“碧”,“丝绦”则重在表现柳枝如丝带的柔顺与光泽。作者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第三句和第四句时则侧重于剖析设问,简洁明快地点出那“万条丝绦和数也数不清的嫩叶”都来自春风的剪裁。在第二部分里,作者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法启发我们感受诗人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引导我们进入诗的意境。

首先,作者从这是一首咏物诗说起,点出柳树是报春的使者,并引用民间俗语“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来证明这一点,接着抒写自身的感受,说明诗人是“借柳树歌咏春风,歌咏春天的到来。”借咏柳而咏春,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咏物诗的独到之处,它将作者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柳树成为春天的使者,春天的化身。作者对诗的深入探究使我们的理解向纵深发展,从对诗作表面形象的欣赏深入到对其内在意蕴的理解。

其次,作者从诗作的构思角度精辟地分析了诗作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一是巧用比喻。把柳树喻为碧玉,喻为美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二是用联想、想象启发读者。作者不惜笔墨,娓娓道来,引着我们随着他的思路去联想、想象,去品味诗的意境,去丰富诗的内容。如剪刀的春风“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绿。”这些对春天美好的想象烘托出诗作深远的意境。三是给人以启示,是谁在手持“春风”这把剪刀来“剪裁”绿柳,妆扮春天呢?作者从更深一层诱导我们思索,得出结论是大自然。造物之神在描绘春天,在进行着这值得人类歌咏、赞美的创造性劳动。是它,挥舞剪刀,裁出了万紫千红的世界。由此可见,写树在于写春,赞春在于赞美一切创造性的劳动。

最后,作者分析了这首诗层次的变化。富于变化的层次可以造成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使诗的意境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先总写后具体描述,也可以说是先勾轮廓再画细节。前两句为直接描写,语调平平,后两句一改前面的平铺直叙而写猜测和回答,近乎于修辞中的设问,层次中有了起伏的变化,就构成了一种节奏美、韵律美了。

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从诗题入手: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2、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3、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二、深入理解诗境: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四、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完整地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课外延伸: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资料: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1、出示二字词语: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 春天三日晴。

●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第四篇:2 古诗二首

北师大版《同步课堂》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

《古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参悟到古诗所蕴涵的道理。

2、认真朗读古诗培养语感,体会文字和诗句的美。

3、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景物和事物来表达要说明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和诗句的意思,自学古诗。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所阐述的道理,体会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老师和家人一同到杭州西湖游玩,那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老师就当导游带领大家去游览一番。2.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3.师: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课题)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出示多媒体课件)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5.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6.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配《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课件出示: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除了在状物抒情外,大部分都在讽刺封建统治,表达心中的不满。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3.汇报学习收获。(1)了解诗题。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亦作词牌名。(2)再读古诗,理解词语。

交流“平沙、淘不住、遂令”等词语的意思。(3)交流诗句的意思。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一朵连着一朵翻滚着,澎湃着,举目望去,海的尽头是天,天的尽头是海,海天连成一片令人心境开阔。水中间的田地十分辽阔,也是看不到尽头。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到暮色渐至,不停地推拥着大地,冲涤着大地。致使浩瀚无际的东海变成令人赞叹的美丽桑田。(4)悟诗情

“遂令东海变桑田。”这句诗表达了什么?

通过描写海上的变迁,感叹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告诫我们在这样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就算是浩瀚的东海都会变成桑田,又何况其他的万事万物。(5)诵读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七)交流有关水的古诗 《望洞庭》 《忆江南》

(八)布臵作业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了解白居易和苏轼的其他作品。

第五篇:古诗二首2)

第二课时(4月23日 星期一)

教学目标:学习《浪淘沙》,学习3个生字,1个多音字。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黄河很长很长。

教学重点: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学习3个生字,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知道黄河很长很长。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准拼音。

2、指生读古诗,读准下列字音:曲簸淘

3、个别读古诗,读准字音。

二、感悟诗意: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写了黄河怎么样?

通过“九曲、万里沙、浪淘、直上”等词理解黄河的场合波涛汹涌的样子。

三、练习有语气地读:

1、你认为应该怎样停顿,标一标,读一读。汇报读

2、指导读: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背一背

四、学习生字:

牵淘

1、出示生字卡片,读字扩词。

2、用熟字学新字

3、观察天字格中的范字,说说注意的笔画。

4、描一个写一个。

五、作业:

1、抄写生字各3个

2、把这两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3、选做:自选背诵1——2首古诗

板书设计: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下载《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第4课 古诗二首 杜庄镇大道小学 房桂莹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2课时)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二、......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是第一单元的第二。本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先疏通字词,整体感知文意;第二课时,诵读两首古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两首古诗的写作特点。 ● 教学目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古诗 18、《古诗二首》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由两首古诗组成,一首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是朱熹的《观书有感》,都是写读书产生的感想。《冬夜读书示子聿》写的是南宋著名爱......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2个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