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理念汲正雷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方案设计理念
何集孙浅小学
汲正雷
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
1在本组备课中我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在学习《
19、生命 生命》一文中,引入短小的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
3、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语文课程标准》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而,在学习《20、花的勇气》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花儿的动画。大家产生无限丰富的想象,令人亲切陶醉而心驰神往。学生的阅读兴趣盅然,这样开课,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
5、导入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主人公产生敬仰之情,通过交流资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理念
1、在《
19、花的勇气》教学中,用可爱的动画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不至于走神,调节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2、在口语交际学习中,我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使学生身临其境。
3、通过多媒体画面,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感悟文中的情和景。
三、诵读感悟设计理念:
1、尤其是在学习阅读课《20、花的勇气》中,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即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进了文本。
2、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使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文章,如《
19、生命 生命》。
3、对于重点句的理解,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回答要求,既让后进生在难度降低的前提下也能尝试说一说,又确保优等生的进一步发展。
4、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学生写作,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学本组课文中,我让学生读中记下他们感兴趣的部分和自己体会。
5、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学生分多种形式阅读第五组习作范文,理会作者习作意图及表达方式,在以后自己习作中加以运用。
6、在学习《
19、生命 生命》一文中,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首先要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会抓住主线,理清文章思路。同时,用小标题来概括每段内容,这种方法会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7、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在园地五品读习作中,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四、指导写字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子。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在教学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中,我不仅范写,而且边写边提醒学生关注“略”这个字的整体布局是左窄右宽,再关注笔画细节,也就是每个笔画的书写要领,这样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积累不少写好字的秘诀。“三个一”写字姿势的提醒及时必要,它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体现的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五、课堂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学习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中,坚持让学生上台演讲,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我在与学生间交流中适时总结分析。
六、作业设计理念:
1、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相结合,老师已经在课堂进行过一次指导,有家长的关注与帮助,相信孩子们能做得更好!
2、巩固性作业,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加强书写练习,学会审题读题。因此第五单元我又安排写作一篇小作文。
3、语文学习重在阅读积累,阅读可以巩固识字、增加识字量,在学习本组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中,可以累积好词佳句提高说话、写话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静气„„.(好处很多)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阅读积累作业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七、板书设计理念:
本组课文的板书不仅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体现了本课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也使学生能从板书上较直观地看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本课的内容,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利于学生记忆。同时也体现了课文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汲正雷英语论文
摘要: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特别是英语口语教学举步维艰。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激励机制,努力营造语言环境,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当下的任务所在。让学生能大胆开口说英语,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关键词: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方法
一、农村小学教学现状分析
英语教学要从娃娃抓起,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共识。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基本上已普及到小学阶段,城里的小学生接触英语早,起点高。然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状况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薄弱。担任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大部分教师是兼职教师,很多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英语知识水平有限。许多教师要教三四个班的英语,出现“跨级教学”的现象。其次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单一,基本上都是采取“全书英译汉”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厌学英语,对英语失去兴趣。
(二)农村孩子接触面窄,不敢说英语。农村小学的学生家庭教育很少涉及英语,他们接触到的人群也鲜有说英语的。在课堂上许多学生不敢开口说话,害怕说错,会遭人耻笑,羞于说英语。这些不说英语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三)缺乏学英语的氛围。农村的孩子家长都干农活,没时间管孩子的学业,而且他们那一代学历也不高,会说英语的寥寥无几,更别提辅导孩子学习英语。他们大多是从课堂上接触英语的。但是英语课本来就少,仅凭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难以学好英语的。
二、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
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着很多突出的矛盾,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改变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尴尬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英语交流氛围
国外教育家雅克·哈拉克曾说过“非正式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终身过程。每个人通过日常经历,通过来自周围环境的教育影响和教育资源,习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利用学校,这个学生的乐园,给学生以用“武”之地。
1、在校园内设“英语走廊”。英语课堂上时间有限,真正用于交际能力培养的时间并不充裕。通过在校园内设立“英语走廊”,能潜移默化地延长他们学习英语的时长。“英语走廊”是针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设置的,当学生们走进“英语走廊”时,就必须用英语与其他同学进行会话交流,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兴趣,锻炼其交际能力。
2、组织英语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持续发展。如课本剧表演比赛就是一种好的形式。给学生找一个经典的英语典故,就同一主题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学生演上了自己挑选的角色,兴趣盎然。目前,我们已使用了“班班通”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制作具有有趣的一组图片,让学生依据内容配上一段相应的英语对话。学生可以尽情发挥,最后教师还可从语音、语调、内容三方面评选出“最佳
配音”。为图片配对话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二)创新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方法。
1、唱英语儿歌,形成轻松愉快的气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才会集中注意并能持久。因此教师应该创新课堂表现形式,使其新颖、独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达,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唱英语歌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2、看图说话提高口语能力
图片教学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是最直观最方便最可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根据句型、课文和练习内容,利用一些教学图片或自己制作的生动的图片等,用英语进行讲述,启发学生边观察图片,边听老师讲述基本内容;之后也可请同学进行简单复述。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听和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设计游戏情景,巩固对话内容
玩是学生的天性,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适当插入游戏环节,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不易管理,但在课堂上设计游戏活动,绝对是孩子们乐于做的事情。而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做得还不够。当然既要注意质,又要有良好的量的把握,不要把课堂变成游戏天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会到快乐轻松,却没学到任何知识。那样即使课堂气氛多么活跃,孩子多么“喜欢”上英语课,这都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因为没能完成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将游戏引入课堂时,要注意把握好度。
4、角色扮演,合作对话
对话只有在一定情境下训练才有意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具体的题目范围让学生练习听说,这些题目可以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历经的,如打招呼或交朋友、看医生、借东西、问路等。把他们分成小组,邀请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大胆的表演。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根据课文人物制作头像,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练习课文对话内容。因为贴近生活,这些对话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加深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总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口语发展的方法。为他们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从此,“让农村小学生说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不再是我们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口号和梦。
第三篇:孙浅小学六年级语文、英语教师汲正雷经验介绍
教育教学经验介绍
孙浅小学
汲正雷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给我这次发言的机会,在这里,我将敞开心扉,谈谈我是怎样提高学生成绩的,不到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四年,弹指一挥间,还记得四年前刚来学校时的惶恐与不安,还记得初为人师的欣喜和青涩。那时的我,面对着比我更小的孩子们,却不见得成熟和稳重。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四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同事的热心帮助和自身刻苦努力下,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教育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工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我觉得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要想把教学搞好,提高学生的成绩,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立足实际,循序渐进
我刚接手上一届毕业班时,少数学生的语文、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我深知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会看到起色的。于是,我在学生的课外辅导上多下功夫,但一到考试,学生的成绩还是不理想。我的带教老师张老师是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看出了我的烦恼。私下里耐心地与我交谈,我把遇到的困难都说给他听。例如:我们班几个学困生要背的课文总是背不会,英语单词记不住。他们的成绩总是徘徊在及格线附近……针对这些问题,张老师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告诉我,对于学困生要有耐心和恒心,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少数学生如果无法短时间背好书,可以先要求他们背一小段,这个要求对他们来说不难。完成后,在班级里好好表扬他们,继续去背剩下的课文,每天都要跟进。这样,这些学生在日积月累中背会了课文。同样,对于这些学困生的考试成绩,也要设定个计划,一步步地由及格线向优秀线迈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把这些受益匪浅的方法运用到教育
教学中去,学困生人数逐步减少,直至为零。
二、关爱留守儿童
我们班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学习基本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慢慢地,这些留守儿童变成了学困生。在与他们沟通交流中,我发现这些孩子缺少关爱是导致学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名家在外地的教师,课下我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多。我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用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关注他们每个阶段的成长。学习上,我多给他们鼓励和辅导。课下我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打篮球、打乒乓球、跳皮筋,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把我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看待。当他们学习进步,我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不断去鼓励他们。当他们某段时间学习成绩下降了,我会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气馁。临近毕业,学生们的语文和英语成绩一次比一次考得好。热爱学生是教师教好学生极为重要的前提,爱之愈深,教育愈好。
三、良好的班级管理
学校对班主任工作尤其重视,每学期校长都会召集全体教师一起观看魏书生等教育名家的视频。我从中体会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每一名学生发挥特长,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出乱子,就不敢放手让学生管理班级。于是,我们班的班长、组长实行轮流制,班级的门窗、电灯都有人负责,分工细致。我会让每一名学生有所担当,负起责任。同时,学生深深体会到,班级的好坏关系到每个人。这样,大家就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提高成绩作为我们这个共同体的奋斗目标,一步步去实现它。这样的班级自然秩序井然,学风浓厚。
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深情地向我告别,有的热泪盈眶。这样的一幕仿佛就在昨天。他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我为他们高兴。时至今日,每当有人提及这一届毕业生如何好时,我心中总是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以上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的一些肤浅的体会,望各位领导、专家指正。谢谢大家!
发 言 稿
发言教师: 汲正雷
所在学校:固镇县孙浅小学
第四篇: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当今全球艾滋病患者已达4000多万,而据最新统计,我国艾滋病患者也已达到了70万,正处于艾滋病的暴发期。因此,让人们了解艾滋病的常识,加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唤起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关心,已经是整个社会刻不容缓的责任。青少年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对他们开展预防艾滋病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艾滋病防治常识,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抵制和消灭这一比癌症更可怕的全球性疾病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增强学生对艾滋病的防护意识,还要培养他们关爱、帮助艾滋病病人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生活态度,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2.能力目标:增强预防艾滋病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学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情感,消除歧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营造良好的活动气氛,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互动和感悟,激发积极的情绪,努力做一个关注艾滋病、关爱艾滋病病人的人。
难点:改变学生们对艾滋病的态度与看法,并真正地在生活中关注艾滋病病人。【教学准备】PPT课件,调查问卷,宣传片视频,红丝带 【教学方法】情绪体验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与学生一起伴着音乐进行扑克牌传递游戏,音乐停止,传递结束。问同学们红桃A在谁手中,并向这名同学表示祝贺,因为红桃A在扑克游戏中一向都是“好牌”,被认为是幸运的象征。接下来,再了解都有哪些同学在传递过程中接触到了红桃A。开始时,这些同学都为自己能拿到或接触到红桃A而沾沾自喜,可当我向同学们宣告,在这节课中,红桃A代表的是HIV病毒时,课堂气氛顿时由轻松愉快变得严肃而紧张起来,而刚才还自认为很幸运的同学,更是面露恐惧和不快。我即时采访了这几名同学的感受,并告诉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艾滋病病毒就像游戏传递过程中的红桃A一样,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那么当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时,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观看了由濮存昕和彭丽媛拍摄的2009年艾滋病公益广告,并告知同学们,一旦怀疑得了艾滋病,不要犹豫,要立即去进行艾滋病检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要扼制艾滋病,就得了解艾滋病。那么同学们对于艾滋病到底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设了四道有关艾滋病的选择题目并引入几组数据——中国及辽宁抚顺近年来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病例,让同学们意识到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如果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再次让同学们感到危机的存在,并引发同学们对于艾滋病知识学习的紧迫感,从而正式导入课文——HIV/AIDS: ARE YOU AT RISK?
二、教学主体
1.以教材为载体,普及艾滋病防治常识 我对课文内容只是作了简单的处理,通过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和正误判断三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病毒在患者体内的作用原理。
2.影片播放与讨论,增强情感体验
接下来转到下一个环节——视频播放《好死不如赖活着》。整部影片聚焦于一家艾滋病患者的小院,通过记录家庭成员陆续死亡过程中发生的事,反映生命的平等和尊严、母婴传播对生命的残酷戏弄,希望社会能够理解艾滋病患者不是异类,他们比正常的生命更需要理解和支持。这是一段实时录相,很多同学在观看录相时热泪盈眶,它使同学们真实地了解到艾滋病患者及其家人生活的艰难,唤起了他们想帮助艾滋病病人的决心,从而把这节课的内容推向高潮——我们,作为中学生,如何预防艾滋病?能为艾滋病病人做些什么?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到小组展板上,最后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宣布结果。同学们热烈讨论,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洁身自爱,艾滋病到我为止;了解更多关于艾滋病的常识并帮助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拥抱艾滋病患者,来表现出对他们的关爱;与艾滋病患者交谈,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并全力配合治疗;捐款以作为艾滋病研究和教育资金……
作为全国第一家青艾小屋,我们学校每年都要开展艾滋病公益宣传实践活动。在2009年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前,抚顺二中心理社团“青艾使者团”90多名同学在白云阁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街头,通过问卷调查、发放宣传册、传系红丝带和万人签名等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常识,同学们的爱心公益之举不仅得到了广大市民及相关媒体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关注,对学生自身也是一次难得的生命教育实践体验。借此机会,我对参加活动的部分同学做了现场采访,邀请他们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在公益实践中的感受。同学们声情并茂的分享,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爱亦在无声中传递!3.爱在凝聚,主题升华
最后,我用一曲《爱的奉献》结束了这节课,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将别在自己胸前的红丝带粘在了红丝带爱心墙上,形成了一个大的红丝带,它象征着小爱将凝聚成大爱;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关爱艾滋病患者。“红丝带”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连接着我们和艾滋病患者与感染者的心,真正体现出健康人对艾滋病患者这个弱势群体关心爱护的宗旨。这是这节课的主题的升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课后访谈,深化主题
课程结束后,我们又对班上的一些同学做了采访,请他们谈谈学习这节课的感受。张鸿达同学表示:“我们应该马上就行动起来,真正地去做些什么,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的建议上。”
龙腾飞同学对于他错过了2009年学校组织的艾滋病公益宣传活动深感遗憾,而这节课带给他的启示,不仅是要保护好自己,更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全社会都去关注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面对挫折、死亡,我们应该学会积极乐观而又坚强地对待。
参加艾滋病公益宣传实践活动的于坤池同学,活动中深深地为某些市民对艾滋病公益宣传活动的冷漠态度感到难受,而这却更加坚定了她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常识的信念与决心,在多次被拒绝后依然坚持到底并胜利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杨帅同学表示,现代高中生在努力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更要肩负起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常识作出自己的贡献。这节课,尤其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影片中的故事,带给自己的震撼将永远难忘。陈志鹏同学希望能借助自己的力量,发动起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家长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帮助市民们了解艾滋,预防艾滋。
小结:课前、课后先后两次我对我的学生们做了同一份试卷调查,结果有很大差异。课前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0%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是一种血液病,15%的学生不知道世界艾滋病日是每年 12月1日,9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10%的学生认为握手会传播艾滋病,5%的学生认为同桌吃饭会传播艾滋病,5%的学生认为不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游泳可以预防艾滋病,只有10%的学生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而对艾滋病患者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的人数竟高达75%。课后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能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对艾滋病人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的人数降至16%。鲜明的数据对比坚定了我将抗击艾滋进行到底的决心。当然我们知道,在艾滋病防治进程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一节生命教育课已经告一段落,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示。我为艾滋病患者所遭受的痛苦而感到震撼,为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爱心奉献而感到自豪与欣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我不仅要教育我的学生们学会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我更应该将他们发动起来,将知识普及,将爱心传递。(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中学)
第五篇: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
作者: 李娟(高中生物
云南保山生物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1 / 4251 发表日期: 2009-07-28
23:20:16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部分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其中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反射弧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只需通过回顾即可,兴奋的传导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辅以课件可使其直观化,从而突破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也要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看清其结构,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和临床实际等方面的有关常识,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策略是:将兴奋的传导形式、方向作实处理,将传导过程中能量的变换、影响兴奋传导的因素及人们对该过程的控制作虚处理,这样处理是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5分钟而定的。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具有相对独立性,微观又不直观,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故拟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模型,对局部放大,变微观为直观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探究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及实质,并对二者作出比较,理解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而实现的。
2、能力目标:模仿科学研究过程,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细胞间的传递方向。
3、情感目标:认识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形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四、教学重点:兴奋的传导
五、教学难点:兴奋的传导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安定”说明书、“金思力”说明书等。
七、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法
八、教学设计思路
导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即实现“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
让学生推选一位学生代表,老师与该生合作做一个“心慌慌” 的游戏,然后分析游戏引入本节课题。
回顾:反射的概念、类型、结构基础及神经元的结构,为学习兴奋的传导做准备。
新课学习:首先,兴奋的传导: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然后,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及在细胞间的 传递方向。
结课: 人和动物体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细胞间以递质的形式传递。
九、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一:导课:生物生活化。
教学活动首先从一个游戏切入,该游戏学生经常在课余玩,将之引入课堂,即生物生活化,且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射现象,再加上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做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环节二:生活理论化。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简明精炼地分析游戏,引出反射的概念,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实现了生活理论化,由此课件演示“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图”,学生通过现察就会发现,人体的神经遍布全身,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了解神经系统的全貌的前提下指出:各种反射活动的完成都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 反射弧来完成的。课件演示反射弧的示意图,回顾反射弧的结构,并提请学生观察:反射弧是由一个个的神经元组成的,课件演示神经元的结构图,回顾神经元的结构,重点让学生注意图中神经元间的联系,课件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的示意图突触,以上各步演示是按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此时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神经纤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即所谓的兴奋),变化发生后又是怎样传到效应器的?
(2)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必需解决两个问题:
① 兴奋在一个神经内是怎样传导的?
② 兴奋在神经元间又是怎样传递的?
经过这样的思考分析,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问题便得于顺理成章地提出,两个问题于此同时提出,以便通盘考虑。
环节三: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通过前面师生共同回顾,分析、蓄势,学生已十分想弄清兴奋的传导到底是怎样进行的,这时不急于讲述,而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讨论、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这样做,能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好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思路,最后归结为:在人工控制下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体现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讨论形成后,首先课件演示神经纤维的模式图,学生可能会对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产生疑惑,这时可告诉学生,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是科学家用电位测量仪测出来的,是有实验依据的,同时简单介绍一下电位测量仪的用法,这也为后面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做准备,然后课件演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变化情况,此为重难点,此处动画演示分步进行,演示前提请学生仔细观察,请学生边观察边表述观察到的现象。首先刺激导致电位变化,电位变化后又导致刺激部位与临近部位出现电位差,有了电位差,就出现电荷移动,有了电荷移动,就形成电流,这个电流仅在神经纤维局部形成,故叫局部电流,此演示可重复1-2次,然后让学生完整表述全过程,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善,最后达成共识:兴奋即是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具体产生及传导情况如下:刺激—>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环节四:探究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问题解决之后,再次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示意图,并提请学生观察思考:神经元间并没有直接接触,根据电学原理,电流不可能传到下一个神经元,那么局部电流是怎样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呢?这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总结一下自然界信号传递的形式。学生会想到:电、声、光、波、化学物质等,学生将理化知识应用于生物,体现了综合,随后追问学生此处最可能为哪一种形式,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后可初步认为:此处以化学物质的形式传递的可能性最大,这样通过质疑、讨论,使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具体的培养。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演示局部电流传到突触后引起突触小体内小泡移动并释放递质,递质移动后与后膜接触又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一系列动画过程映证了学生的猜测,学生的猜测得到证实会使学生获得极大地满足,成就感油然而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观察此动画并表述该过程,又一次具体落实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最后完整地演示传导及传递过程,让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进一步地总结出在兴奋的产生及整个传导过程中的能量变换情况,这样做是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又回到整体的认知规律。
环节五: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细胞间的传递方向。
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加以比较:形式不同,前者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后者以递质的形式,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可能会提出另一问题,那就是传导的方向与传递的方向如何。当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此时学生可能根据刚学的知识,想到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即:用电刺激仪刺激有生理活性的反射弧,在一定部位用电位测量仪测量并记录电位变化情况,根据测量结果来确定传导和传递的方向,这样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便落到了实处。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的探究,结合“反射弧模式图”,具体解决下列问题:
①刺激部位
②测量部位
③可能的测量结果及相应结论
④科学家实际测量结果
⑤结论
类似的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也要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前者当堂完成,后者由学生课外自行完成,一实一虚,讲究策略。
环节六:结课。
当人和动物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各种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以递质的形式进行。
九、板书设计:
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的传导的板书,课件中已较完备,此处不再重复。
以下是关于“传导方向”的板书设计:
(一)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1、刺激部位:
2、测量部位:
3、可能的测量结果:
4、相应结论
① ①
② ②
③ ③ ④ ④
5、科学家实际测量结果:
6、结论: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部分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其中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反射弧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只需通过回顾即可,兴奋的传导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辅以课件可使其直观化,从而突破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也要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看清其结构,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和临床实际等方面的有关常识,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策略是:将兴奋的传导形式、方向作实处理,将传导过程中能量的变换、影响兴奋传导的因素及人们对该过程的控制作虚处理,这样处理是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5分钟而定的。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具有相对独立性,微观又不直观,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故拟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模型,对局部放大,变微观为直观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探究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及实质,并对二者作出比较,理解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而实现的。
2、能力目标:模仿科学研究过程,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细胞间的传递方向。
3、情感目标:认识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形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四、教学重点:兴奋的传导
五、教学难点:兴奋的传导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安定”说明书、“金思力”说明书等。
七、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法
八、教学设计思路
导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即实现“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
让学生推选一位学生代表,老师与该生合作做一个“心慌慌” 的游戏,然后分析游戏引入本节课题。
回顾:反射的概念、类型、结构基础及神经元的结构,为学习兴奋的传导做准备。
新课学习:首先,兴奋的传导: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然后,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及在细胞间的 传递方向。
结课: 人和动物体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细胞间以递质的形式传递。
九、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一:导课:生物生活化。
教学活动首先从一个游戏切入,该游戏学生经常在课余玩,将之引入课堂,即生物生活化,且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射现象,再加上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做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环节二:生活理论化。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简明精炼地分析游戏,引出反射的概念,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实现了生活理论化,由此课件演示“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图”,学生通过现察就会发现,人体的神经遍布全身,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了解神经系统的全貌的前提下指出:各种反射活动的完成都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 反射弧来完成的。课件演示反射弧的示意图,回顾反射弧的结构,并提请学生观察:反射弧是由一个个的神经元组成的,课件演示神经元的结构图,回顾神经元的结构,重点让学生注意图中神经元间的联系,课件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的示意图突触,以上各步演示是按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此时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神经纤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即所谓的兴奋),变化发生后又是怎样传到效应器的?
(2)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必需解决两个问题:
① 兴奋在一个神经内是怎样传导的?
② 兴奋在神经元间又是怎样传递的?
经过这样的思考分析,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问题便得于顺理成章地提出,两个问题于此同时提出,以便通盘考虑。
环节三: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通过前面师生共同回顾,分析、蓄势,学生已十分想弄清兴奋的传导到底是怎样进行的,这时不急于讲述,而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讨论、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这样做,能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好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思路,最后归结为:在人工控制下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体现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讨论形成后,首先课件演示神经纤维的模式图,学生可能会对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产生疑惑,这时可告诉学生,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是科学家用电位测量仪测出来的,是有实验依据的,同时简单介绍一下电位测量仪的用法,这也为后面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做准备,然后课件演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变化情况,此为重难点,此处动画演示分步进行,演示前提请学生仔细观察,请学生边观察边表述观察到的现象。首先刺激导致电位变化,电位变化后又导致刺激部位与临近部位出现电位差,有了电位差,就出现电荷移动,有了电荷移动,就形成电流,这个电流仅在神经纤维局部形成,故叫局部电流,此演示可重复1-2次,然后让学生完整表述全过程,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善,最后达成共识:兴奋即是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具体产生及传导情况如下:刺激—>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环节四:探究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问题解决之后,再次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示意图,并提请学生观察思考:神经元间并没有直接接触,根据电学原理,电流不可能传到下一个神经元,那么局部电流是怎样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呢?这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总结一下自然界信号传递的形式。学生会想到:电、声、光、波、化学物质等,学生将理化知识应用于生物,体现了综合,随后追问学生此处最可能为哪一种形式,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后可初步认为:此处以化学物质的形式传递的可能性最大,这样通过质疑、讨论,使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具体的培养。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演示局部电流传到突触后引起突触小体内小泡移动并释放递质,递质移动后与后膜接触又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一系列动画过程映证了学生的猜测,学生的猜测得到证实会使学生获得极大地满足,成就感油然而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观察此动画并表述该过程,又一次具体落实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最后完整地演示传导及传递过程,让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进一步地总结出在兴奋的产生及整个传导过程中的能量变换情况,这样做是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又回到整体的认知规律。
环节五: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细胞间的传递方向。
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加以比较:形式不同,前者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后者以递质的形式,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可能会提出另一问题,那就是传导的方向与传递的方向如何。当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此时学生可能根据刚学的知识,想到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即:用电刺激仪刺激有生理活性的反射弧,在一定部位用电位测量仪测量并记录电位变化情况,根据测量结果来确定传导和传递的方向,这样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便落到了实处。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的探究,结合“反射弧模式图”,具体解决下列问题:
①刺激部位
②测量部位
③可能的测量结果及相应结论
④科学家实际测量结果
⑤结论
类似的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也要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前者当堂完成,后者由学生课外自行完成,一实一虚,讲究策略。
环节六:结课。
当人和动物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各种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以递质的形式进行。
九、板书设计:
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的传导的板书,课件中已较完备,此处不再重复。
以下是关于“传导方向”的板书设计:
(一)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1、刺激部位:
2、测量部位:
3、可能的测量结果:
4、相应结论
① ①
② ②
③ ③
④
5、科学家实际测量结果:
6、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