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数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较少干预,着力创造一个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现在从以下三点来作个简单介绍。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二、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必须引导学生不断改进自学方法,提高自学效率。我们认为必须从低年级开始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自学习惯才容易形成。学生的自学习惯养成了,必然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1、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
2、注重学生上课听课的效率。
3、重视作业的质量和规范。
4、规范数学书写和字。
5、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每学期组织开展讲座。
三、放开时空,引导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探究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式,设计自己的活动方案,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等方法,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做到学生会自己解决的,不提示;学生能自己思考的,不暗示;学生能自己评价的,不先表示。让学生形成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给出一个三角形图形,请学生量量算算它的面积大小,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法来试图计算它的面积大小,如用画方格的方法等。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学生想办法,看能不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用画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出其中一个的面积。能不能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试一试,学生经过讨论、合作,会试图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测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会发现这样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并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
是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虽然拼的方法不同,但计算的结果都一样,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将实验探索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结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而这一结果是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得来的,因此,学生理解与掌握的程度远远深于教师单纯的说教。同时,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极大地丰富了,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意学习。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例如,我在教学教学“圆的面积”时,就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实验操作、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教育教学价值。
第二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首要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增提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和主体作用,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
一、抓课前预习,交给学生一把打开“自主学习”之门的钥匙。
我认为预习是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预习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教学效果就高。所以,课堂教学极力提倡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时间,做到“学生不学,教师不教;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这样,把那些原本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一部分较浅显的内容往前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解决。在学生预习习惯形成之前,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制定出科学实用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各种方法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不同的年级对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刚开始时,预习要求必须落到实处,有所侧重,学生预习起来有了抓手,弄不懂的作上记号,这样指导学生课前看书,把容易解决的问题自己先独立解决,逐步培养学生的一种内在、主动、自觉预习习惯,让学生独立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预习,为自己寻找下一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知道“我要学什么,我什么地方不理解,我什么地方已经弄清楚了”,明确努力学习的方向。
二、抓课堂指导,给学生插上“自主学习的金色翅膀”。
传统教学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总怕学生这里不懂,那里不会,总想靠老师来把学生教会,会的学生听了厌烦,不会的学生听了范难,老师则干瞪眼。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努力改变以讲为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占有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以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要把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作为一条主线,引导学生自读、自写、自算、自练、算思、自悟以及同学之间进行互学互助,使学生学会支配时间,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课堂上就成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
1、自定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巧设导入,让学生自己说出学习目标,就会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教师板书课题时问:“看到这个课题,你设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应学会什么,让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整理知识要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索中去。
2、自学内容
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教师只需要点学生的难处,拨学生的疑处。如“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手中的圆柱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后,观察手中剪开后的侧面,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自学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学会了哪些知识。有的学生说:“我们发现剪开后的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也有的学生说:“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高。”还有的学生说:“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又因为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高,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学生通过自学、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掌握了本节的知识。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热心地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逐步完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提高个性化学习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方法创新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并形成自我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3、自解习题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如学完“圆柱侧面积表面积”后,设计这样练习题: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是20米,深2米(无盖)。(1)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2)在池内的侧面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水泥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很快就答第一问求面积,第二问求表面积,在此时教师不必讲解,可让学生再次分析,自由讨论,以好带差,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依据学生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自主选择练习的弹性练习及梯形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的范围内有选择的自由。这样即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又解决“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差异的发展。
4、自行小结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收获。可以是本节课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学到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是受到的思想教育。这样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的知识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便于查疑补漏。
三、抓课后复习,助学生登上“自主学习的殿堂”。
课后复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续,每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结束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该课或该单元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间内在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时,为学生归出类,如果是上下一致的立体图形体积都是底面积乘以高,只有圆锥体积特殊,是底面积乘以高的三分之一。这样可以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记忆。在教学中,凡是有规律的知识,都要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形成习惯后自己便会了。
总之,只有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的课堂会多一些灵活,会变得欢快、充实,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课堂的精彩与激情,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课堂,自主学习才能成为一种内在优良的品质。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龙桥九义校 饶佳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而自主学习则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
当今时代,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终身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所谓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因此,教师仅看到学生是主体还不够,还要对学生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 意愿。”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 智力潜能的契机。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知识时,精心创设情境,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也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
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可创设本班学习委员到文具店,统一购买学具的系列情境。上课开始了播放购买文具用品实况:⑴购买圆珠笔8盒和铅笔10捆,每盒圆珠笔6支,每捆铅笔10支。⑵学习委员给同学们说:“圆珠笔的价格好贵一盒6支就要9元,一捆铅笔10支才2元。”让学生观察购买文具用品情境,从中收集、处理好信息,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⑴购买圆珠笔和铅笔一共有多少支[6×8+10×10=48+100=148(支)]⑵每支圆珠笔比每支铅笔贵多少元?[9÷6-2÷10=1.5-0.2=1.3(元)]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出计算两个积(商)之和(差)的运算顺序应同时先算两个积(商)。情境素材取自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改变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动手操作,增强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圆”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半径不同的圆形纸片。上课时,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折痕相交于几点?(1点),而这一点刚好在圆正中心,最后得到圆心的概念,再让学生在同一圆中通过测量圆的直径、半径,从而找出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为d=2r,r=d/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
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人字形屋顶的房架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对此,教师都一一肯定,并引导:“那么,究竟为什么将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让我们自己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研究,好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操作:
1、小组合作:利用发下的七根木条,螺丝、螺帽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
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制作图形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发现,使学生认为这个数学知识是我自己动手实践出来的,只要自己动手实践数学知识也是很容易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动手。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提供空间让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共120棵,松树是柏树2倍,松树和柏树各多少棵?),这道题可用多种方法解答。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根据已学的知识探索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最后老师加以指导,进行归纳和总结。由此学生体会到了“殊途同归”的妙处,学习更有兴趣了。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活实践自主探索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来自身边熟悉情景,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习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挖掘小学生身边的数学学习素材。
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课临近结束之际,我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说:“我们教室的窗户上有一块面积是24dm2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学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有的说长是6dm,宽是4dm;有的说长是8dm,宽是3dm;有的说长是12dm,宽是2dm„„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老师话锋一转:“玻璃不光面积要相等,而且要能装到教室的窗户上,即形状也要相等,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只要用尺测量出打破后的玻璃的长度,就能知道玻璃的长。
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的手段和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再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和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让学生去统计学校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在教学“测量”时,我让学生拿着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教学楼、操场等的有关数据。在教学“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一只茶杯能放多少水(圆柱形)。这类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展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自己当做一名初学者,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中学。学生要在合作交流中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索。例如,教学“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让学生每人从自己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到一个圆柱体,然后分组活动:“观察这些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热烈讨论起来。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圆柱体上下是一样粗的„„老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一情境中有个学生提出问题:“圆柱上的这两个圆是不是一样大呢?老师紧紧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证明这种观点。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他们热烈讨论,群策群力,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小组把圆柱一头的圆画在纸上,再把另一头掉过来比较;有的小组用纸条量圆柱两头的外围,看是否一样粗;有的小组量圆的直径是否一样长„„在这个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活动中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作者:布鲁巴克 3.《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刘忠智 张晓霞主编 4.《小学数学教师》 2007年第5期 5.《心理学》作者:叶一舵
第四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故君子欲其得之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较深的造诣,须用自学的方法达到。郭沫若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和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材料学习的方法,独立获取知识,且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需要,不仅有助于学生终生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措施。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的成分,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跃起来。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某老师在教学“年、月、日”时,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2月29日过第26个生日,你们猜猜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有的从一年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26岁。”教者问,“小明的爷爷今年26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26岁抱孙子的爷爷吗?”学生哈哈大笑,一想也是,那有26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岂不早了点。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充满疑问时,教师说:“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学完“年、月、日”这节课就明白了”。在兴趣盎然中学生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数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且最终为生活.学习数学的 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为了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兴趣可运用教具,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还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相互交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学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是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它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会学习”,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好比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可以不断地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比给金子要好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具有选择和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一般可按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明了各种学法的运用范围,使学生在特定的 学习情境中能够选择有效地方法进行学习。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赞可夫认为:“学生不只是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要自我观察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这里的学习过程正是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一个关键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在课堂提问时部分教师往往满足学生正确的答案,一个或几个学生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答错,则一概不予追究,由于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下次不定答对。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结论。而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当几个学生的结论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是怎样知道的?你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这不仅使学生有效地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起到交流的作用。再次,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学习方法上或思维方法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产生错误的根源,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找到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学生已经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法交流,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不尽相同,各有其独到的方法,在同一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引导学生交流总结学习过程,不仅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 工具”,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方便,才是数学课程学习的真正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够达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境界。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计算操场的周长和面积,安排学生量一量从而获取相关的数据,捕捉相关的数学信息。在统计知识的教学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及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又如每条小船限乘4人,17人需要租条船,你认为怎样分才合适?这些实际生活问题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真正教活。学生在生活中,在操作中学,其自主学习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改在摸索中前进,学校先后派教师到山东杜郎口、河南永威中学、邢台威县人才学校、山西新绛中学观摩学习,把课改名校的成功经验同我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到“学案课堂”的逐步渗透与融合中,全校教师努力遵循“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的价值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单一,效能低下;老师很卖力,学生不买账;方法陈旧,创新不够。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课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听不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由于跟不上课,多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表现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说闲话,搞小动作。作业完不成,整天无所事事,毫无追求地在浪费着大好时光。
鉴于此,我校顺应新课改的浪潮,提倡课堂改革。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为学生以后的自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它是学生自我发展规律的需要;再次,它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须着重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营养。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把自主学习引进课堂。我们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围坐一起,合作探究,并在教学时适当降低难度,因材施教,让课堂逐渐形成了或主动、或探究、或合作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具体做法
1.明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民主和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块“金子”都能在课堂上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
教学方法得当。让课堂充满活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对策,让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挖掘教材,紧扣住学段目标。围绕阅读课、写作课、练习课、活动课等不同课型,探讨课堂生成的规律与对策,从而为构建和谐生动的课堂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操作方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养成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养成学会学习的习惯。
2.确定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
坚决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育”。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要求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在这过程中,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这样一来,就不是“你讲我听”、“你启我发”了,而是“互讲互听”,“互启互发”、“互相欣赏”了,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那种“老师讲得嘴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了。
指导方法,掌握规律。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学习起来更积极主动,更快速高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在开学初制订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详细做到课内、课外,在校、在家的具体目标,并请同学家长和老师监督执行情况;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介绍;第三,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后复习,先回顾当天学习内容,问自己今天我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再下点工夫;第四,课后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学习体会,把我平时在报刊杂志上收集的学习方法和自己的亲身体验介绍给学生,启发他们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五,让学生写考试总结,要求学生分析考试成功与失败之处,重点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掌握程度如何,解题思路是否正确,答题时间是否安排合理等,通过反思,不断调整,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第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并在合作中逐渐培养克服困难的习惯,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同伴互助,智慧共享。主要包括集体备课、上课、说课、参与式评课以及经验交流等。要善于向同行业的专家甚至是同事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其基本途径就是多观摩优秀教师的模范课。采用“滚动式集训”的活动方式,通过展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充分调动各位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借助公开课形式,使老师在实践中体验研究的价值;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通过专家报告形式,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课改中虽然也遇到一些问题,诸如“教学进度”与“考试范围”的矛盾,“难度降低”与“高考要求”之间的矛盾,有些老师也因此产生动摇;但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坚持“生本教育”的课改原则,潜心研究,力求把握课改实质,找到最佳切入点,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会借课程改革的东风,结合我校的校情,坚定不易地推行“自主学习”,做到教学与育人并重,知识与能力同步,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营造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和谐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