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秋季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2015秋季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2015秋季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篇:2014-2015秋季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上期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掌握数位顺序表。

3

教学过程

1学生读信息。

1

望。】

二、探究新知

1 2 3位进5

10个一万是十万。通过小正方体的 2 1 3

10个一万是9

2??

10000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210单位之间

??、亿都是计数单位。

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 1 3 1

196123686表示6

6分别表示什

6表示62 3 6

三、巩固练习

11题

22题

3完成教材第8页第1、2题

1第8

四、感受一亿的大小

2

4

生在1亿的大小。】

221 2

3教学过程

1学生读信息。

0的数的读法。

2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为学生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

2后面加上一

5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便于学生进

行知识的迁移。】

54621

3080000 40500000

2496写在个级上

2496

4个0 2 1十五万零 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0来的0

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30有几个0

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 4

儿的0续有几个

0

32题

0

0数的读法

来读。便于学生掌握】

0的读法还归结到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上0

0

0就没有读出来。

0不读

0都不读。而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

0

0读了 2 3 1 2 30

0

不读

0或连续几个

三、巩固练习

24时我们一般

在个级和万级之间用竖虚线分开。

8页第3题

10页第14题

326803题

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活的题

10页第14题是较灵

31亿以内的

数。

3

0的数的写法。

(一)11)

2)

3)20

4)

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1四个字。

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内数的写

二、探究新知

(一)单位也没有

就写0占位。

一位上写

0。

3哪一级写起

24表示多少

4230184

1)明23在万

184就写在个级上。

2)23

3)上写0

教师边讲边对着数位表板书。

4)

23级上的23

“个级上的

0”这一教学难点。】 2 3字后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三百零二万六千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40或连续有几个0

际上这个数

102345 3026000 20400700

三百零二万六千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184

0

0。

0”这一教学难点。】

1 2

三、巩固练习

1 2

无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这种写

8页第4题

0

3 1 2

自己找办

1内数的大小。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 的观察、概括、类比迁移能力。

2为单位计

数的简捷性。

3用价值

1356○1280 2010○1020 5693○5297 8064○8046

3个千万、5个十万、6个百

3从最高位比

12010海有

23019148人。

2可能已经说出

设比较北京

数在生活中

二、探究新知

1101010 299864

9986最高位上是9

101010最高位上是

199864和101010

??

19612368

9比13位是十万位

生上来

99864

99864101010的最高

101010

99864

5上来就比最

1

356000和360000 2

101010

101010

1

最高位上的

1

2题。

① 学生独立完成。

于比较。

另一方面是 比较大小 学习效

率。】1

能读出来

就举手。

5000000个

500万个

3写起来比

较麻烦数。如果 1 2 3

① 5000000

② 10000

500万个 在万级上写500

4个01万个 去掉个级上的四个0

0

0500万个

0

5000000个

500万这样用“万”作单位的5000000个

10000个

1的4个0

5单位名称。

出整万

三、巩固练习

114页第1题

215页第5、6题1法省略万位

2的观察、比较

及概括的能力和符号意识。

2题。

1题

数的便捷。让学生读 3态度。

4在整个2014

赛。这时就

【设计意生

学习做好

方法回顾、准备。】

二、探究新知

150万人通过航空电子系统在飞机上收看球

2这两个数

3与原来的数

1 2

10000的点表示多

15000

12756 3 1 2

1389000的近似数

1389000

10000

20000

12756的近似数

12756

12756

1389000

1389000

学生说出这

学生的数感。】

112756为什么约是100001389000约是139000

12756在***389000在1385000近1390000

210000到20000这

一段和1380000到1390000这一段都是10000500015000千位

上的51385000千位上的512756只比10000多200012756

千位上的250002小于5右边的数全

012756接近10000成用“万”

1389000比1380000多90001389000千位上的9

139000

50000

9大于51

所以1389000约等于1390000139连接。

2所以尾数的最高位——千位

上是几很重要。

31□756的近似数也是100001□756的近似数就是20000

4138□000的近似数是1390000138□000的近似数就是1380000

2于5就

5就“入”。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为什么要 学生思考 含义。培

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概括能力。】

20。

五入”法

三、巩固练习

114页第3题

215页第4题

321□975≈29万 34□041≈35万 53□6831≈540万 2□3572≈20万1

2物主义观

点。

3处有数学”

“十亿”“百亿”“千 的思想。

一、数的产生

的方法和现

羊 的只数和小

一样。刻

道计数和结绳计数也是如此。

会古代计数方法

产生对数字的需求。】

1了一些记数

2没有位值带来 的不便。

14217

3样的计数单

位。

1389000 6

7要用不同的符

1

阿拉

记数的麻

二、认识自然数及新的计数单位等

认识自然数21、2、3、4、5、6、7、8、9、10、11?个物体也

0 3 4 1是9

2左边9个

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17页

99999

3够10 4简单。

999进制计数法

1它们的计数

9就达到10这种计数方法

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数位顺序

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三、知识运用

122页第1题。

222页第2题。

3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0的数的读写。

一、复习引入

教学目标

写法做准 的广泛应用。】

二、探究新知

亿以上数的读法

1级上的数都

0

0读了哪些0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亿以内数的

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2300000000、3090000000、700300200000

330。

309000

全是0。

7003在万级上写

200。

51、2题

生在说的过

0

0”。

2抓重点字来按

0不读和其他位上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

0全部还原回去。有时题目里没有看到

0时要注意

在哪儿写0

深学生对读数和写数方法的理解、掌握。】

三、知识运用

122页第4、5、6题

20两个??

0

0。

0

握有0的数 的读法。】 8

1近似数的方

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2培养初步的观

察、比较及概括的能力和符号意识。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一、复习引入

157910000千米。

210000000摄氏度。

32008年8月8150900多观众在现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440075700米。

315万。

是4008万。

单位的数

57910000万位后面的4个010000000万位后面的4个0150900的千位上是0

55791万。

1000万。

40075700的千位上是551

写和省略做

二、探究新知

200000000 1000000000 530500000000 2 3

2有几个0就

去掉几个0

10┊0000┊000010 35305┊0000┊0000 48个0

53题

生将整万 通过引导

0这两个问 位后面的0

0

02┊0000┊0000

28个0

8个0

530

58个0

30。】

1们的近似数。

1034500000 9876540000

2

10┊3450┊0000≈10亿 位上是

3于5

98┊7654┊0000≈99亿 15

就向前一位进1 2

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一。

是千万位上 的数。

3五入”法就

入”时

不要忘记进1况。

751

5生在说的过

区别 改写 省略

方法 去掉万位或亿位后面的0 大小

近似数

符号

计数单位 计数单位由“一”变成“万”或“亿”

三、知识运用

122页第7题。

25□8492842≈5亿 299□2816831≈300亿 12□35723670≈120亿

分析、概括能力。】 1利用生活情

境引入计算器。认识计算器各键的功能。“四舍五入”法

明的意义和作用。

一、认识算筹

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1314 cm0203 cm牙、金属等材料

制成的。怎样用算筹表示1921、2、3、4、5棒试一试。

这两根小棍加

起来就是69你会表示

5就先用纵式表

示出个位上的9很早就已经知 值制的国

家。7时间。起先

没有0空位就是

0

⒏ 65上面放一根竖着的小棍表示17、8、2929

229

0的出现也经过了很长

0306

0表示”一样。

0

1不够用的情

成了人们的

体会位值制 的作用。通过用小棒当算筹表示“19612368

生对简便的计算工具的需求。】

二、认识算盘

119612368

700多年前用○表示0。

珠。

拨数时要

2都 别表示几

0”用空档表示。

记数方便许

35215862 602、534067。

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

㈢ 认识两种算盘

3满15进1

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颗珠子。

的记数方

能出入日本、朝鲜等国的原因。】

三、认识计算器

217的先河。从冈

20珍计算器取

代。

1

217机是1642

中体现的

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1

2可以进行乘除

20世纪才有电子计算器的出现。

31946一台电子计算

ENIAC170秒可以计算

5000

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1你会选择什

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儿的时候在小卖部买了一些食物、三瓶水和一些

3用。

一起学习

计算器的使用。

携带方便的

特点。并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0

1索简单的数与

运算的规律。

2思想方法。

质疑的良好品质。

一、复习引入

1 2 386

179

5138

26×39

312÷843、8、6

幕上就显示出结果了。

18251383

CE

课之间就用 的学习方

则运算的方

法。】

M 11、7、9

26×39

312÷8

MR”进行四则计算

20341368÷9

1368÷91882 3

MMR”和“MC”键

MR

MR”

2034

1368÷9

203

521882

152

20341521882、7

41M和“MC”

合用一个键“MRC”。有了“M果了。怎么

21368÷9按下“M

就会把“1882 4 67

2139

5MR”这两个键我们就不用记住中间的结

1882

2034MR”或“MRC”

37×12

46×9

MC”清除存储的结果。

通过介绍

“M

1MR

128

284 45×77 28÷4 2345514

0

3道题不用按计

是要用到改

用的时候。

三、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1111111111×111111111

31.***e16

2

1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 2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3倒过来写到

3

1×1

***21

9999×1

9999

第二篇:新人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精品教案

新人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知识、小组合作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在统计表中填数,在统计图中画条形图来表示数据。

策略选择: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从而获得新知。

二、教学过程:

预设的学习材料与教学途径

预设的学习活动与备设活动

每个环节效果自评

(一)创设情景,收集原始数据,引入统计。

(出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1、谈话: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大家,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老师该怎么买?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你们能给老师想办法吗?

2、收集原始数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3、用什么方法把收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4、汇报得出一些常用的整理记录方法。

5、教师报,学生进行记录。

6、比较:哪种记录方法比较简单?

7、小结: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统计数据更加简便、清楚。今天我们记录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全班交流,得到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名学生上来进行记录,其余学生在纸上进行记录。

通过创设“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整理,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

(二)1、(出示统计表):我们可以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以备查找。

(1)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写。

(2)说一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统计图):我们不光可以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

(1)观察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根据喜欢红气球的人数如何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接着把喜欢黄气球、蓝气球、绿气球的人数也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

(3)老师收集学生中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4)小结,揭示条形统计图。

(5)提问: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3、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有什么不一样?

你喜欢统计图还是统计表呢?

4、由各组组长交流汇报。

5、教师小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好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中的填数。

学生用数学语言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描述。

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学生同桌议一议,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觉。

三、人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教师向学生提供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处理,及时地点拨,通过亲身操作获得处理信息的两种方法和统计表、图各自不同的特点。并设计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收集到的数据这样一个开放的环节,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多种能力的提高。

(三)练习应用:

1、六一儿童节那一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来请小朋友吃。(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呢?

2、提问: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买哪一种呢?你们七嘴八舌地说我该听谁的呢?

3、用学生交流过的“排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4、收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5、把收集到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

6、展示评议作业。

7、你们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吗?

学生选择后快速地排好队,由排头点清本组人数并向老师汇报。

学生用水彩笔在图中涂色,老师巡视指导。如果数据大了向学生提供另外一班的信息进行涂色。

分组提出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各组代表汇报交流。

练习应用还是利用“六一”这个情景,安排了大家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活动,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分析交流中再一次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也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四)今天老师的收获可大了,知道了各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还知道了要买的水果是哪一种。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对所学的知识作一个整理,有利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记忆。

四、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渡过一个“五一”长假,又将迎来一个什么节日呢?

生:六一儿童节。

师:这是大家都盼望着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每个小朋友。(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气球的图片)你们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呢?

生1:我喜欢红气球。

生2:我喜欢绿气球。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都不一样,那老师该怎么买呢?各种颜色的汽球分别要买多少呢?谁能给老师想想办法?

生1:如果喜欢红颜色气球的就举一下手,老师就知道要买多少了。

师:对,老师只要把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问一问大家,通过举手数一数就知道要买多少了。但这种方法在操作中可能要出现重复举手的现象。

生2:可以排队分组,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都走到一起来。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分别排好队,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而且也不会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

生3:可以统计一下。

师:是的,我们在上一学期已经接触到了统计的知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来收集喜欢各种颜色气球的人数分别有多少?为了能收集到大家选择的结果,除了上面大家说的两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老师发下的纸上,然后请各组长收齐交到老师地方来。

(学生操作后收上来。)

师:现在我们要根据每个同学的选择分别在各种颜色的气球下面。用什么办法来记录呢?请大家来想想办法。

生1:老师报一个,我们打钩。

生2:画三角形。

生3:画圆。

生4:画方块。

„„

师:除了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一个人进行记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生4:可以写“正”字。

师:对,大家可以看书第94页,有三位同学正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收集数据。你们也想参加吗?

生:想!

师:那好,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报颜色,你们就在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另外再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来记录。

(老师报,学生进行操作。结果这两位学生用图形的方法进行记录。)

师:全班学生喜欢哪种气球的结果都已经记录完毕。现在请大家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在旁边写上数量,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这时候,我发现用划“正”字的叶**小朋友数得最快。)

师:你们看叶**小朋友数得这么快,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呢?

生(叶**):我用的是划“正”字的方法。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画,这样数起来就快了。

师:说得真好。其实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眼就能看出结果是多少。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数,而且记录起来比较整洁、清楚。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老师报,学生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次。)

师:最后数一数结果,你觉得比你第一次数放便了吗?

生:方便了。

师:所以今后大家来记录收集到的数据时可多用画“正”字的方法这样更清楚,也更有利于统计出结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2、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师:我们可以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出示统计表)

气球

人数

绿

这个统计表有两项内容:一是气球,二是喜欢的人数,你能把刚好统计到的数据填入

表中吗?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表中进行填表,教师巡视学困生,最后集体校对,教师板书。)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1:我知道了喜欢红气球的有9人,喜欢黄气球的有5人。

生2:喜欢红气球的人最多。

生3:喜欢黄气球的人最少。

生4:都没有超过9人。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也知道不同颜色的气球该买几只了。今天我们不光可以把统计到的结果填到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出示统计图)

你们发现统计图中有什么?

生1:有数字。

生2:有很多的格子。

师:对,这些数字和格子可是很有用的。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一个人,那么这些数就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找到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画好格子。这样一个条形就出现了。(教师边讲边演示)现在请大家把喜欢黄、蓝、绿气球的人数也像老师一样在图中画出来。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图中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好的作业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师:看这就是大家完成的统计图。这“一条一条的”就是表示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美!

生2:很漂亮!

生3:高高低低的。

师:为什么会高高低低的?

生:因为喜欢各种颜色的气球人数不一样,所以就高高低低的。

师: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各自的理由。

(学生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1:我们四人都喜欢条形统计图。因为我们四人都喜欢画画,可以边学边画很有意思。

生2:我们喜欢统计表。因为它很简单,不用画图,直接把数据填上去就可以了。

生3:我们也喜欢统计表。因为统计图老要画错,画到格子外面去。

生4:我们喜欢统计图。因为它很漂亮,高高低低的,很美!

师:大家各说各的理由,很有自己的主见。统计表查找数据比较方便、快捷。而统计图比较直观形象,从条形的“高高低低”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虽然画的时候老要涂到外面去,但只有多加练习,仔细一些就一定能画好。

3、练习应用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的图片)

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呢?

(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大家都兴奋地说着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师:但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听谁的呢?我该买什么呢?

生:哪种水果吃的人最多就买哪一种?

师:那现在老师不知道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那怎么办呢?

生:统计一下。

师:刚才统计的方法比较适合无记名投票,如评选三好学生,竞选班长等,但比较花时间。现在就用大家讲到过的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请大家思考一下,确定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说开始,大家就跑到这些水果地方去有秩序地排好队。

(学生进行排队,并由排头数出这一排的人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回到座位上,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汇报一下。

生:喜欢吃西瓜的有19人,吃草莓的有3人,吃苹果的没有,吃葡萄的2人,吃菠萝的4人。

师:你知道老师该买哪种水果了吗?

生:西瓜。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吃西瓜的人最多.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你有困难吗?

生:吃西瓜的不够画了。

师:对,因为这里一格只表示一个人,所以不够画了。但等我们读二年级知道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了,那就可以画了。

(学生略有明白,教师马上出示隔壁班学生喜欢这些水果的信息统计表:吃西瓜的有7人,吃草莓的有5人,吃苹果的有2人,吃葡萄的5人,吃菠萝的9人。)

请大家帮隔壁班的同学画到统计图中去好吗?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并把好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能根据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分组进行提问,再汇报交流。)

生1:吃西瓜的比吃草莓的多几人?

生2:吃葡萄的比吃西瓜的少几人?

生3:吃葡萄的和吃菠萝的一共有几人?

生4: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哪种水果的人最少?

„„

4、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大了,我知道了不同颜色的气球要买几只,还知道了该买哪种水果。你们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1:学到了统计的方法。

生2:会画条形统计图。

生3:知道我班喜欢吃西瓜的人最多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再复习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2、理清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把四边形分类。

3、练习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作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

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教师演示。

拿一个活动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2)

(三)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

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1、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

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听行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量一量书上的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三、巩固新知。

1.教材P。72“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十二第1题。

2.练习十二第6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笔算乘法2 教学内容:教材52-5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2.知道因数概念及检查乘法的计算是不是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14×2314×5314×30314×200314×400

2.算出下面的乘法题,并在右面的方框填上数

(一人板演,其它同学填在52页书上)

3.说说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4.导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分别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内容,板书课题:笔算乘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试做例3

(2)小组讨论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数去乘被乘数的计算方法与乘数是两位数的相同.

②用乘数百位上的2乘被乘数,表示200个314是628个百,所以第三部分积628的末位数8应与百位对齐.

③最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4)扩展:若乘数百位上的2改为3去乘,表示什么?积的末位数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若改为4、5、6......呢?

(5)练习:52页的做一做

2.概括法则

(1)比较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明确:

①从低位到高位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②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③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3)练习:235×314

3.教学因数概念及乘法验算方法

(1)学生自学53页下半部分内容,同时完成书上填空.

(2)通过自学使学生明确:

①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②检查乘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

(3)练习: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221×123=271837×9=63a×b=c

(4)完成53页做一做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在乘法里,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

(2)用乘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对齐.

2.判断改错.

3.55页3题

4.55页4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55页1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

例3:

法则:1.从低位到高位分别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2.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3.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

练习一

级万级个级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

万万万

1 3计数单位

8 2 0 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0 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数一数”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对于我班孩子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建立数感。它不像一位数、两位数,看得清,数得清。所以,一味地传授其知识点,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因此,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和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又能使新旧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认真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了解数级的划分。

(五)教学难点:

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知道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

计数器

(七)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最熟悉的就是数的应用了。让我们看看身边的数据吧。

一、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课件出示:

人大约有十二万根头发

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三十八万四千千米

据20xx年人口统计,世界人口总数约为六十九亿

说一说你身边的大数。

学生交流搜集的大数数据。

师:看来,仅仅用万以内的数来计数是远远不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认识更大的数)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认识计数单位“百万”,感知“满十进一”。

课件出示人民币,这里是某超市一个月的营业额,让我们一起数数有多少?

学生一起一捆一捆地数(十万一捆)。

师:数到九十万有好多同学已经停下来了,十万十万地数,九十万后面应该是多少呢?

拨计数器,讨论交流,汇报。

生:十万,二十万,……九十万……一百万

师:一百万!真棒!谁来说说为什么十万十万地数,九十万后面就数到一百万了?

生:因为九十的后面是一百,所以九十万的后面就应该是一百万。

师演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的十万位上每次拨一颗珠子表示十万,拨到10颗珠子的时候应该是十十万,可是满十进一,所以就在十万位的前面拨一颗,现在计数器上就是一百万。

小结:十、百、千、万、十万我们一般把它叫做计数单位。那么一百万的计数单位就应该是百万。一百万是有十个十万组成,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它们都是满十进一。10个十万是一百万,相邻数位满十进一。

(过渡)师:如果我们继续数下去,肯定有比十万、百万更大的数。

2、认识更大计数单位

(1)推想:十个百万是千万。(课件计数器演示)

(2)类推: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

(课件计数器演示)

3、数一数,想一想,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探究并演示

4、认识十进制数位顺序表,探讨数级。

(1)认识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①提问:我们已经学了“个、十、百、千”是计数单位,那么今天我们所认识的计数单位又有哪些呢?

生:按大小列一列,出示课件。

②想一想,讨论两个数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满十前进一。

小结:(课件展示。)

(2)探讨数级

探究:回顾“个级”,认识“万级”、“亿级”。

归纳:每一级有四个计数单位。

生:(黑板演示)

个级:千、百、十、个

万级:千万、百万、十万、万

亿级:千亿、百亿、十亿、亿

师:指导理解这种划分方法,帮助认识什么是“数级”。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5页1—4题(课件出示)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这节课上,你收获了什么?

五、教学预反思

板书设计:

认识更大的数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相邻数位满十进一

10个一千万是一亿、千、百、十、个

十进制计数法千万、百万、十万、万、千亿、百亿、十亿、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体会文章内容情感,指名读、范读、自由朗读等达到不同方式读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朗读的方法使孩子会读书。

2.通过读文、组词、用词说话、讨论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里的字只识不写。理解能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在反复练习中巩固认知,做到会认会写会用,在老师的指导下书写生字,达到规范、端正、整洁。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法学法:

1.示范朗读,引导点拨。

2.看图、想象与品读相结合。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还记的我们刚刚学到的《秋天到》这首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秋天这么好,你们都想出去玩玩吗?

二、解题

1.读课题,“秋游”这个课题什么意思?

2.拓展:春天,我们到郊外游玩叫什么?在天朗气清的秋天里能去郊外游玩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呀!带着这种欢乐的心情齐读课题。

3.孩子读了两遍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带着问题读书,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观察图画,初读课文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插图,由远及近,由上至下,你都看到了什么?天空什么样子?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田野上同学门在干什么?

(用“有的??,有的??,有的??。”回答)

瞧!读书的时候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这美丽的秋天里同学们玩得多开心呀!让我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自学生字。3、想想我们提的小问号,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预习的时候我们标出了小节,画出了生字词。让我们分小节来读读课文吧。

指名读,评价。

听你们评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这篇课文了。

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交流板书。其实,课文的第一小节就告诉了我们课文主要讲的事情。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课件比较:天气凉了和天气渐渐凉了,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准确?“郊外”什么意思?到城市以外的田野游玩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呀,让我们一齐读读第一小节。瞧,孩子认真读书就会有收获。

四、认识生字

1.相信读好了课文,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课文的生字宝宝。

2.课件出示词语,同桌互读,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

3.指名读。

4.四人小组读字组词,讨论记字办法。

5.交流

6.开火车读字组词。

五、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田字格,看看哪个字容易写错,给大家提醒。

观察一下生字表中的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美观?(生自由说,师作适当补充。)

2.按笔顺表书空。

3.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计算。

2、知道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用品吗?(出示教科书第30页主题图)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逛逛文具店,店里的商品可真不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商店里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师: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也一起到商店买学习用品。他们要买什么呢?

(出示问题)小军说:“我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设计意图: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呈现学生熟悉的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能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是有意思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二、解决第一个问题

1、师:大家愿意帮忙吗?在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吧。(绝大部分学生会分步列式解答,也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的情况)

2、学生板演 5×3=15(元)15+20=35(元)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做的对吗?谁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认识综合算式。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像同学们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分别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地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板书:分步算式)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两道分步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算式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20或20+5×3(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一道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分步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这样分层推进,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相应的分步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

4、教学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第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没有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

5×3+20

=15+20

师: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5×3+20

=15+20

=35(元)

5、认识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白: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都要先求出3本笔记本的钱数,再加上1个书包的钱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一个是乘法算式,一个是加法算式;综合算式是把这两个独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研究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把计算过程写下来,重视对混合运算书写格式进行指导,既便于学生看清楚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又能促进学生自觉按格式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解决第2个问题

1、师:小晴也想请你们帮个忙,愿意吗?(出示问题)小晴说: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

2、师:怎样求出“应找回多少元”?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尝试解答)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8×2

3、讨论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这道综合算式应先算哪一步?怎样把计算过程用递等式表示出来?

引导交流,使学生明白:要先求出2盒水彩笔是多少元,再做减数。因此在计算时,算式前面的“50”要照抄下来,写在被减数的位置上,减号也要照抄下来,把18×2的得数“36”写在减数的位置上。接着再计算减法。边交流边板书如下:

50-18×2

=50-36

=14(元)

4、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1)(2)两道综合算式,想一想,它们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第一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法,乘法在算式的前面;第二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减法,乘法在算式的后面。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由于解答这个问题的综合算式是乘法在后,但要先算乘法,与学生已掌握的从发往右运算的习惯不相同,所以教学的重放在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交流时,要说出各题错在哪里。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不同,应先算哪一步,然后独立计算。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5、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6、拓展(机动):80 ○ 8 ○ 4=

(1)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同一级运算。

交流质疑:(教师指着含有加减运算的两条算式)这两题你能不计算就知道哪一题的结果最大吗?有什么奥秘跟大家分享一下呢!(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及时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交流中总结、反思所学知识,对混合运算的价值再认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时间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出示简笔画、激趣引入2分钟出示简笔画:

问:同学们,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

∠1和∠2谁大,大多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学生仔细观察后汇报:

①我发现图中两个人分别在跑和站立;

②我发现有我们上节课刚学过的线段和角,还有圆形;

③我发现它的手和脚是由锐角、直角或钝角组成的。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10分钟那么量角用什么工具呢?(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

看着量角器,你想对发明量角器的人提些什么问题呢?

2、建立1°角的概念。

让学生看书,自学1°的概念,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度)(课件演示1°角)

3、认识几度角。

从一边的0°刻度线起移至30°处,问: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课件闪烁)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

从一边的0°刻度线起移至150°处,问:这又是多少度的角?(课件出示)

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熟悉了量角器的特征,这些特征在量角的大小时有些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试着用量角器量这两个角。

同学们赶快动手吧。

学生仔细观看,合作研究量角器。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量角器中间有个空心点,边上有许多刻度线,还有许多数字……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适时启发)

学生看书学习:量角器把1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角。

学生可能回答30°角或150°角

学生开始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应得出:这个角是锐 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已有的条件下,经过筹划、安排,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发展优化意识,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成语故事“田忌赛马”抽出本质的要素来构造数学模型,寻求一个跟决策者“田忌”的目标有关的解决方案;探索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构,并找到系统的探索过程;从可行方案中寻求系统的最优解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能从多样化的方案中,选出最满意的方案,实现方法最优化。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例4的教学内容————探讨田忌赛马中的数学问题。在这之前,人教版已经学过搭配和排列的有关知识,而且对可能性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主要是通过“田忌赛马”的实例,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对排列知识的巩固应用,

人教版教材在三年级初步接触了有关可能性大小的知识,一些有关排列的知识,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救问题中的运用。本课则以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的教学素材,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田忌赛马”是一个经典的应用“运筹”的故事,80%的学生对这一故事应经有了了解,但仅仅是听过这个故事,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而本课就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故事,体会对策论方法和运筹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我的思考:

数学,绝不是解决几个数学问题。数学教学,也不是仅仅教学生学会解题。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上,体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上。怎样能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思考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通过比较扑克牌大小,了解基本应对规则。

1.游戏引入:比点数大小,一对一PK。

(1)红牌分别是10、7、4;黑牌分别是3、2、1,比较双方点数的大小。

师:这就说明,红牌和黑牌双方大小悬殊明显,胜负分明。

(2)红牌不变,黑牌变为9、6、3,再次比较。比赛的结果会是怎样?说说你的理由。

2.抛出问题,突破定势。

师:红10与黑9比,红7与黑6比,红4与黑3比。这是双方对局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

(1)还有没有其它的应对策略?一共有几种?

(2)在不同的比较过程中,黑牌是不是一定没有机会获胜?

师:请同学们把不同的应对策略都填在表格中,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交流。

学生活动。

通过第二次比较大小,引出与“田忌赛马”相同模型的数据,并且让学生突破根据扑克牌上下位置一一比较的定势,如红牌10可以和黑牌任意一张牌比较大小。

二)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策略的多样性,初识取胜的应对方法。 1.分层反馈,感受应对策略的多样及思维的有序。

(1)反馈不完整的、无序的方案,突出每一局的比较结果及最后的获胜方。师:这位同学写了三种方案,我们来看看分别是哪一方取胜?(教师指这红、黑方的点数,学生一一判断,三局中黑方、红方分别赢了几次?)(2)反馈有序思考的完整方案,引导体会优势。出示学生作品,

师:请这位同学介绍他的方法。

师:同学们听懂了吗?他的方法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2.初步感受黑牌(弱队)取胜的策略。

师:我们发现当红牌分别出10、7、4时,黑方一共有6种应对方案。请看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的,一看红、黑牌的点数,觉得红方要比黑方大一些,但现在看来,黑方还是有取胜的可能,想一想,这种取胜的方法有什么高明之处?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种高明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总结: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性一一找出来,并从中找到最好的策略,这是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课件出现)

(3)多次体验,探究黑牌取胜的条件。

1.调换一张黑牌,保证黑方有取胜的可能。

师:黑牌9、6、3应对红牌10、7、4,也有取胜的可能,如果允许黑方变换一张牌,那黑方能否在比赛中还能有获胜的可能?你准备怎么换?

2.同时变小三张黑牌,保证黑方有取胜的可能。

师:刚才把一张黑牌变小,依然有取胜的可能,现在如果把三张黑牌都变小,并且要尽可能小,使黑牌还有可能取胜,你们觉得三张黑牌分别可以是几?可以怎样对局?想好后,请填在下面表格内。(学生活动)

3.初步提炼取胜的条件。

师:请同学思考,要使黑方在比赛中有获胜的可能。你认为黑方要具备哪几个条件?

4.师生比赛,进一步完善取胜的策略。

师:老师想和同学们挑战一下,我是红方10、7、4,你们是黑方8、5、1,你们能赢吗?

小结:刚才的两组牌,黑方实力稍逊,但应用策略还是能以弱胜强。

(四)介绍故事“田忌赛马”,内化对策略的理解。

1.课件出示故事“田忌赛马”,让学生说说田忌的应对方法。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齐王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田忌下等马上等马中等马获胜齐王田忌田忌

2.请学生用成语或是谚语来说说“玩牌游戏”和“田忌赛马”的共同点。

(5)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1、争当优秀教练员。

2、说一说,田忌赛马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应用?

(6)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

沏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当教材呈现小明帮妈妈烧水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情境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的问题,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帮助小明解决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的问题打下基础,使学生处于主动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探究新知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例如,帮小明设计沏茶方案;讨论各小组方案的合理性;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从中明白节省时间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工序图卡片

学生准备:沏茶的六道工序图卡片

教学过程

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年皇宫里发生了火灾,一夜之间整个皇宫被烧成了一片废墟。当时的皇帝是宋真宗,他决定在原址上重建皇宫,便找来大臣丁渭负责这个工程,并限期完工,如不能按时完成,就要把他杀掉。丁渭到现场看了一圈,发现有三大难题需要解决:第一,造房子要用很多新土来烧砖,这些土如果到郊区去取,路程太远;第二,运输木料、石料等材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被烧毁的废墟上有大量的垃圾以及施工产生的废料要运到远处倒掉,也很浪费时间。以当时的施工条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按期完工的。丁渭反复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施工方案:首先,丁渭把皇宫前的一条大街挖成一条大沟,用挖出来的土烧砖,与此同时,再将附近汴河的水引入沟内,形成一条临时的运河,可将需要的建筑材料用船直接送到工地,所需材料都备齐之后,再将水放掉。一边施工,一边把工地上的垃圾及时填进沟中。这样,等皇宫重建完成时,垃圾也填平了皇宫前的那条大街。丁渭不仅提前完成了工程,避开了杀身之祸,还为当时的朝廷省下了几十亿两白银。

师:大家说,丁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踊跃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用丁渭的方法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家里你们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呢?周末,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请小明帮忙为客人烧壶水,沏杯茶。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做这些事才能使客人尽快地喝上茶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出示沏茶的六道工序图卡片)一共需要做六件事,要想知道怎样做花费的时间最少,就需要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板书:沏茶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听故事”导入新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解决“怎样节省时间”这一生活问题打下伏笔,同时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明确沏茶顺序。

(1)设疑:家里来客人,要沏茶时,通常需要做哪些事?(生自由回答)

(2)课件播放沏茶情境图,请学生边看边读: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3)沏茶需要做这六道工序,你认为先做哪件事比较合理?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

2、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

明确设计要求。(课件出示)

(1)将设计方案展示出来,要让别人知道每道工序用了多长时间。

(2)最后计算出整个过程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

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5、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三、实践应用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作业本。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多媒体出示图片:鸡蛋。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鸡蛋)如果煮熟一个鸡蛋大约要用4分钟的时间,那么煮熟10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间呢?(学生作答)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烙饼的方法吧!

师:随机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课件出示情境:同学们,图中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们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

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两面都要烙又是什么意思?(生答)

(二)观察学习,探究两张饼的最佳烙法。

1、明确烙一张饼的时间。

师:想一想,如果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生:6分钟)

师:为什么是6分钟?(生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用流程图把刚才这位同学的烙饼过程板书下来。

板书:一张:正反

3分钟3分钟(6分钟)

2、探究烙两张饼的最优方法。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烙两张饼,怎么烙?有几种可能?(同桌合作,用圆纸片代替饼进行实践并作好记录)

汇报交流:学生回答并上台演示,教师板书。

第一种:12分钟。

板书:两张:(1)正(1)反(2)正(2)反

3分钟3分钟3分钟3分钟(12分钟)

第二种:6分钟。

板书:两张:(1)正(2)正(1)反(2)反

3分钟3分钟(6分钟)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演示同样烙两张饼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你们认为那种烙法最快?为什么第一种烙法多用了6分钟呢?(学生展开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就是说本来可以两张放在一起烙,而第一种每次只烙了一张,浪费了空间,也浪费了时间,所以多用了6分钟。

师:如果我们要尽快的把饼烙熟,你会选择哪种烙法呢?(生答)我们给第二种烙法取一个名字,就叫做“两饼同烙”。(板书)

(三)动手操作,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现在妈妈烙几张饼?(3张)瞧瞧小精灵提的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生读)那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呢?(生答)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分组动手烙一烙吧。看看怎样才能把3张饼最快的烙熟,在动手之前,我们先看清要求。(课件出示数学信息:探究要求)。

师:请小组长拿出3张圆纸片当作3张饼,小组进行合作,动手操作烙饼。(生操作,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板书。

第一种:3张(1)正(2)正(1)反(2)反

3分钟3分钟

(3)正(3)反

3分钟3分钟(12分钟)

第二种:3张(1)正(2)正(1)反(3)正

3分钟3分钟

(2)反(3)反

3分钟(9分钟)

师:同学们,请你们比较一下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都是3张饼一种需要4次,另一种需要3次?(同桌相互交流说说)

教师引导归纳:常规的烙法,先把两张饼放进去,正反面烙完后,再烙第3张。第3张饼的两面得一面一面烙,浪费了其中一个位置。经过合理安排,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空间,最省时间。所以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像这种轮流交换着烙确实很快。这种烙法帮我们解决了数学难题,我们也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叫“交替烙”或“轮流烙”(板书)。

师:同学们,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事先做好安排、想好策略,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和空间,提高办事效率。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空间。

三、总结方法,探究规律。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烙4张饼,条件不变。谁能不能动手摆摆就知道怎样烙最节省时间?大家先想一想,你来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清楚。(实在想不出来的可以借助学具帮忙)。

1、反馈烙4张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生答)师板书4张分成2张2张。能不能说得更简单一些?(可以说2张2张烙)最少需多少时间?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烙一烙,大家帮他数一数烙饼的次数好吗?(观察后生答:4次12分钟)

2、反馈烙5张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5张饼,怎样烙?你能不能很快说出烙5张饼最少烙几次?最少需多少时间?

生:上台演示、讲解:先烙2张再烙3张共5次,需15分钟。

3、出示烙6、7、8、9、10张饼的课件。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表格,如果烙6、7、8、9、10张饼,分别至少要烙几次,需要多长时间?(生答完成表格)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最短的总时间=烙饼的次数X烙每一面饼的时间(1除外)烙饼的次数=烙饼的张数(1除外)。

师:找到了规律我们解决问题就容易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去做更多的事情。

四、结合实际,实践应用。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找到了烙饼的规律,总结出了公式,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和公式来计算一下给我们班的每一位学生烙一张饼至少需要几次?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同桌互说)

师: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效率,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xx×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在2分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

设计说明

“亿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了认识亿以内数和读万以内数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注意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温故知新,做好铺垫,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复习数级、读数等知识,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好铺垫,并在知识的迁移中使学生在思维能力、迁移类推能力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2.关注过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先教学整万数的读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非整万数读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最后总结出读数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数位顺序、表计数器

学生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上的数位有()、()、()、();万级上的数位有()、()、()、()。

2.读出下面各数。

3612236112366123

师:上面每个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个数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分级和万以内数的读法,突出个级数的读法,有利于把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到万级,为本节课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

【单元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应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算理,并且在此基础上熟练进行计算。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为本单元的学习铺平了道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本单元内容,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口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第二部分笔算除法(商一位数、商两位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第三部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系统整理和全单元的全面复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教材的编排特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上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交流、归纳口算、笔算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同时还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让学生灵活掌握试商的方法。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除法;掌握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另外,有些学生课前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会口算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除法,还有个别学生会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及试商的速度,建议教师准备好口算卡片,供每天课上口算练习使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48= 90÷30= 83÷20≈ 80÷19≈

(1)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2、书后:(p80 1、2、3、4、5)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第二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结: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 )9 2

9 0

2

练一练

20 )80 30) 64 40)85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

4

30 ) 140

120

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20)140 50)280 80)565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 30)160 90)820 90)480

2、p82 1、2。

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82页2,第83页1、2。

第三课时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5……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第四课时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15×3=25×4=15×4=15×5=25×8=

2、笔算:326÷81294÷58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114÷24208÷26135÷15128÷16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6525×()<12425×()<95

15×()<12426×()<15016×()<100

2、计算:405÷15192÷24728÷26496÷14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第五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4: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

练一练:805÷23826÷59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293÷349588÷28独立完成订正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175÷25288÷24234÷26384÷16775÷25

3、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题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2=416÷4=432÷8=4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94、1(填空),书p942(填空),书p943、4。

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背景: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通过观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相关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方法:

想象法、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演练法

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想象感知。

1、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垂直与平行》这节课。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再用手摸一摸它的平面,然后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像,这个平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像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它又有哪几种情况呢?

2、让学生把它们画在白纸上。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1、展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师:同学们,你们画的跟老师的一样吗?

2、引导学生分类,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以分成几类?根据什么来分?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图(2)和图(4)的两条直线交叉在一起,也就是这两条直线是相交了,图(1)的两条直线延长后没有相交,图(3)的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了。所以,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不相交的,像图(1),另一类是相交的,像图(3)、图(4),还有图(2),它们都属于相交那一类。

3、深入探究垂直与平行的现象,突破难点。

师:我们把图(1)的两条直线放在方格纸上,发现它们之间都相差2个方格,我们把方格去掉,再用尺子量一量,左边是5厘米,右边也是5厘米,说明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向两端延长后也不会相交。所以,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我们再来观察图(2)的两条直线,它们相交成锐角和钝角,也就是说,它们相交不成直角,是普通的相交。而图(4)的两条直线,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发现它们相交成直角,它是相交中的特殊情况,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我们可以说这条直线是这条直线的垂线,这条直线也叫这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判断平行与垂直。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判断的练习。下面图形中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叫平行线,这两条直线相交了,所以不是平行线。

这两条直线,延长后它们也相交了,所以也不是平行线。

我们所说的平行,必须在同一平面内,这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内,不是平行线。

下面的直线只有一条,平行线是一组的,有两条,所以,也不是平行线。

这两条直线延长后没有相交,而且,它们是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它们是平行线。

下面图形中的两条直线垂直吗?请你们想一想,因为这两条直线没有相交成直角,所以不垂直。

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了,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发现它们相交成直角,所以,它们是垂直的。

2、根据下列各组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它们找到各自的家。

1 2

5 6 7 8

平行的垂直的相交的

四、贴近生活,充分感受。

1、运动场上也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找出来吗?

2、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欣赏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现象的图片。

五、知识回顾,深化表象。

师:同学们,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你学会了吗?

垂直与平行

不成直角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

成直角(互相垂直)

不相交(互相平行)

教学总结: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情况较单一,不利于展开研究;二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师:让大家通过网络收集我国国土面积的一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后面有“万”,有的“亿”,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国土面积大数的改写

2、出示中国地图。(并多媒体演示中国地图)

3、提问:我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9600000平方千米。

4、师: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请说一说。多媒体出示四个数据:

(1)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

(2)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0000平方千米。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平方千米。

(4)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0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学生活动: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并说出数据的特点。

二、结合实际背景,体会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1、师:大家在读写这些数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

2、再比较分析一下课前我们收集的资料上的数据的特点,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么进行改写。

三、探究改写方法。

1、师:你知道这些数据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吗?它们是以“一”为单位,一般以“一”为单位是不写计数单位的,怎么把这些单位是“一”的数进行改写呢?

2、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3、观察这些数据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9600000=960万450000=45万1660000=166万100000=10万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300000000=3亿

学生活动:生先读出来,再改写。师:为什么同样的数据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归纳大数改写的基本方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想;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位后面有几个0?亿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亿的数位后面有几个0?学生讨论后,由学生自己概括改写方法

(多媒体演示结论)

结论: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八个0去掉,加上一个亿字就可以了。

四、比较大小。

1、让学生思考一下,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怎么比较的,并在小组内交流。

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并集体交流。

五、试一试。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排列的方法。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六、练一练。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父母说一说,并利用网络、报刊、杂志收集生活中的大数,练习改写。

八、布置作业

1、教材第9页的1、2题

2、思维训练:伦敦20xx年人口约7188000人,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该是多少?

九、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大数的改写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

10000000000=100亿300000000=3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线与角这部分知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谈话激趣,引导自学。

上课伊始,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线与角的知识,使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对本册书所学的“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线与角这部分内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2.讨论练习,深化理解。

教学中,结合典型习题,通过讨论、练习,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及区别、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及角的相关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构建知识网络

(1)谈话导入。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线与角的内容。

(2)归纳、整理。

①在这一环节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③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线与角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分类复习

1.结合典型习题,复习线的种类。

(课件出示)

(1)说一说下面各图的名称及特点。

(2)指名回答。

2.结合典型习题,复习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课件出示)

(1)复习直线间的相互平行关系。

过点A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先弄清画法,再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完成画图)

(2)复习直线间的相互垂直关系。

过点A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完成画图。提醒学生注意写垂直符号)

3.结合典型习题,复习角的分类、度量和画法。

(课件出示)

师:图中有几个锐角、几个钝角、几个平角和几个周角?(锐角:2个,钝角:2个,平角:4个,周角:1个)

师:怎样测量∠1的度数?

(引导学生说出角的测量方法)

师:如果∠1=60°,∠2、∠3和∠4各为多少度?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使学生对线与角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正确地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会量指定角的度数,会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进一步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课堂练习

1.填空。

(1)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

(2)按照角的大小,角可以分为()、()、()、()、()。

(3)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10°的角,这个角是()。

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角的边越短,角就越小。()

(2)射线比直线短,线段更短。()

(3)180度的角是平角,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3.按要求画一画。

用一副三角尺画出75°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4.完成教材103页3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3页4题。

板书设计

线与角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基于以上安排,将本课时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对概念的理解,倡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本课时的过程中,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垂直现象,找几何图形中的平行线、垂线等活动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最后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让学生体会了平行与垂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了平行与垂直的重要性,更感受了数学的魅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与比较,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第二部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直尺手工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画一画。

(1)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

(2)教师总结同学画的各种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

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有以上几种情况,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直线,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探究比较,掌握特征

1.讨论,下面的图形可以分成几类?

(生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预设学生以是否相交为标准,可能会把①、③分为一类,②、④分为一类。(图形④可暂不做纠正)

2.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图形特征。

(1)明确分类标准:按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进行分类。

(2)重点讨论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

(3)明确分类结果。

相交:①、③、④;

不相交:②。

设计意图:分类是建立概念的基础,引导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感受相交与平行的本质区别。

3.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平行。

①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平行)

②表示方法:平行可以用符号“∥”表示。a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垂直。

①分类:把上面的图形①、③、④以“是否相交成直角”为标准再次分类。

师:你怎么知道是否相交成直角呢?(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量一下)

②呈现概念:图③中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板书:垂直)

③表示方法: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直线a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垂足用字母“O”表示。

4.联系实际,深化概念。

(1)过渡: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平行与垂直打交道。你们看,书本封面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

(2)学生举例:同学们,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找到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

2、比较角的大小。

3、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角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预设:不一样大。

和学生交流怎样才能比较出角的大小的方法,通过交流可以发现: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比较麻烦,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比较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从画角的操作过程中,体会角的意义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由学生画出的角有大小,巧妙地引出角的度量问题。

探索新知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要测量出角的大小,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同学之间交流,并推出代表汇报

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向学生一一介绍:中心、外刻度、内刻度、外刻度0°刻度线、内刻度0°刻度线和角的计量单位以及度的符号。

分别在量角器上找一找任意的刻度线(如:45°、85°、165°的内、外刻度线)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正确判断所摆的角的度数是读内圈,还是外圈,从而解决量角时读数的难点。

教学例1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测量角的度数?

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步骤:

第一步:点重合

第二步:线重合

第三步:读准数

学生动手量一量第40页中两个角的度数,并标注出来。

延伸讨论,学生自己有没有更好地看刻度的方法。

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边向右,就认内圈的刻度线;相反,就认外圈的刻度线。

设计意图: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认识量角器的过程是让学生去发现规律,找到特殊点,掌握新知,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新知,体验成功。

点题精讲

通过讲解典型题目,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注意度量角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并灵活运用。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对同学的汇报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这节课概念比较多,测量角的大小几乎没有旧知识进行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对手和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即使量的方法正确了,面对内外刻度线又会不知所措。对此,我的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是课题的引入。这里我让学生尝试自己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通过自己的方法在同桌之间进行比较(有的用三角尺,有的直接重叠相比较)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从何使学生产生学习角的度量的欲望。

二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量角器上找不同的角时,让学生特别注意看清楚内圈和外圈的刻度,并指出所找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三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这个角时从0°开始向哪边展开的,这就分清了究竟是哪个刻度上的数。

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1.对量角错误的同学没有及时给机会让他再次量角;2.教学评价方式略显单一,缺少同学之间的评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交流怎样看准量角器上的度数。

板书设计:

练一练 画角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二(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还记得两天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样子吗?

学生用小棒摆出互相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复习更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前两句话。

(1)我国最大青少年活动面积3735200㎡,其中水域面积133400㎡,国家投资近1000000000元。

(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的大草坪。

指名回答,读出画线的数据。全班动笔,写出数的具体方法。

2、出示教材第31页主题图。

(1)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图中的平行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段。

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先说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再找互相垂直的线段,可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全。

教师及时加以评价和鼓励。

(2)学生动手绘图

学生独立设计房子的门和窗,教师巡视指导。班级展示,互相交流,欣赏作品。

(3)画垂线

从A 点到小房子设计最短的路。

提问:想想画什么线距离小房子才最近?(从A点画一条垂直于小房子的线,这条路最近)

学生画垂线,然后交流画图方法。

3、出示教材第32页的画面

学生独立思考

(1)有什么办法把镜框挂正呢?

(2)已经参观了2时,时针走了多少度?(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会看到,现在时针正好指向3时,这是参观了2小时后的时间,说明开始参观的时间为1时整,时针从1时走到3时时。正好走了60°)

(3)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有问题可以当堂解决。

(三)课堂作业

(1)量一量风筝各个角的度数。

(2)每块花砖每个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能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板书设计:

练习

走进大自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1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

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

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

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硬币、若干张圆纸片(涂上正反不同颜色)、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学习新知

同学们早上你们的家人给你们做了什么好吃的?老师的家人给老师烙的饼。你们知道吗厨房里也有数学问题。想知道是什么吗?(课件出示例1图)小华妈妈正在为全家人做自己的拿手绝活——烙饼。(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一)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目的让学生了解一个锅可以烙两张,每面都需要烙。)

师:妈妈烙饼的一面需要几分钟?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生:3分钟、6分钟(学生对饼需要烙两面有直接的了解)

师:“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生:12分钟、6分钟(让学生讨论出6分钟是对的)

让学生用圆纸片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用硬币操作)

师:那么烙4张饼那?

生讨论并让同学黑板演示。(其他同学用硬币操作)

师引导6张饼、8张饼、10张饼需要多少分钟。(将上述张数和总用时对应板书黑板上)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些张数和总用时,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讨论总结出双张数×3=总用时

(二)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3张饼呢,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看看谁用的时间最短,能最早让他们吃上饼。(提示学生每次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让学生用发的硬币烙一烙,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几位不同意见的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解说)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生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

师:谁能再把如何9分钟就能烙好饼的方法再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学生黑板边演示边解说)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给同桌解说(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引导:那么烙5张饼需要多少分钟那?7张、9张那?

学生自己动手并同桌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张数与总用时。(生得出5张饼可以先烙2张,再烙3张。7张、9张同理)

师提问:同学们发现黑板上单数饼与总用时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总结出单张数×3=总用时

引导出双张数、单张数与总用时的关系都是一样的进而总结出烙饼问题的一个规律:张数×3=总用时

(由3是单面时间)进一步总结出张数×单面时间=总用时。

二、实践应用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一般会从等待时间考虑,可以提示中间桌子是一位老伯伯。)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进行升和毫升的单位换算。

2、在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关系,以及对1毫升有正确的感知

教学难点:对较小容器容量的估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带有“ml”或“毫升”单位的容器。各小组分别准备:水盆,50ml的量筒,500ml的量筒,1毫升的针筒,滴管,装水的小量杯,装有一升水的自制1升量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容器,一个小汤碗,一个上下粗细接近的玻璃杯。一块小黑板,画上7个小量筒。教师准备装有一升水的量杯,200ml左右的茶杯,10ml的小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唤醒升的概念

1、提问: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单位“升”,谁能说说“升”是计量什么的单位?

液体的多少?容器的容量

2、比较引“毫升”

指装有一升水的量杯问;一升水,这个量杯的容量与1升比,正好是一升,还是少,还是多?

分别出示200ml左右的茶杯和10ml的小杯问:这两个容器的容量跟1升比呢?

如果把这两个容器内装满液体,这些液体的多少与1升比呢?

谈话:尤其是这个小杯里的液体比1升少得多,这时如果还用“升”作单位,升前面的数字会太小,记录起来会很不方便。那么用什么单位会更合适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毫升”。(mL或ml)

二、观察实验,体验毫升的概念

1、感知1毫升。

(1)认识1ml的针筒,抽1ml的水观察

(2)1ml的水注入滴管,数一数有几滴。

先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注入滴管时要先排出空气,数时捏橡皮管要满一点)

每小组实验两次。

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1ml的水大约是15滴左右。

(3)介绍:边长都是1cm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ml.

(4)抽1ml的水放入手心中观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一毫升有多少。说说有什么感受。

小结:1ml很少,毫升一般计量比较少的液体。

(5)进行爱惜水的思想教育

2、认识几十、几百毫升

《毫升与升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事先是听了师傅上过后,自己再另外一个班上同样的内容。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某些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这节课的重点是要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因此准备了教具:量杯、量筒、滴管和烧杯。

首先谈谈满意的地方:

1、教学导入方面:使用情境导入,让学生切身思考,使课堂顿时活跃。正值秋游回来,问学生你在旅途中口渴的时候,一下子能喝多少杯水?这是一个与切身体会的问题,因此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都七嘴八舌讨论。最后请了几位学生回答,有些回答的很切实际,有些回答的很夸张,就当即让学生评判一下:到底谁喝得多谁喝得少?自然而然让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喝得多谁喝得少,必须要有同样的大小的杯子测量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时候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的水杯中,有刻度是500ml,有的是450ml。之后我就说以乐扣杯500ml为例,你能喝这样的几杯?我们就能得出某些同学很能喝水。随机提出问题,到底他能喝多少量的水,你知道吗?因此我们测量水等液体时要有一个表示容量的单位,引出毫升和升。

2、探究新知过程方面: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学生们的量感。先让学生们猜一下1ml到底有多少滴?带着这个问题,观察我的操作。对于教具的使用,更加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PPT呈现生活中用ml为单位的实物,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猜猜一盒牛奶大致有多少毫升?等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随后,说说生活中还看到哪些是用毫升做单位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毫升的感受。之后通过毫升引出升,并且引出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将1000毫升的有色液体倒入1升的量杯,让学生感受1000毫升和1升是相等的。进而用1000毫升=1升来表示。进而更现实化,用500ml的乐扣杯表示1升的话,就是这样子的两杯水。然后展示教材中几个容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猜测,下面的液体有多少?建立1升的量感中,更加的生活化。

3、巩固练习方面:练习层层递进,由简单到难,逐渐升华。首先是模仿练习,根据所给容器,填入升或毫升。其次是判断题,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容器,故意把升和毫升颠倒,再次巩固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量感。之后是对于难点的突破,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换算的练习。最后是提高题,探讨与之相关的实际应用题——搞促销的问题,让学生们先讨论再思考。

4、课堂总结方面: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了解他们对于本节课掌握的情况。

其次谈谈不足的地方:

1、由于学生们对于教具演示过程的好奇,导致在我演示的时候,有很多后面的学生纷纷跑到讲台边上观看,导致纪律有点松散,一下子难以收回。课后我在想,借用投影仪等仪器,会不会效果好点,使全部学生都能看到量筒的刻度线等。因为学生的特点不同,这个班级的学生与师傅上课的班级学生相比,非常的活泼,所以他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看到老师操作的每一步骤。所以我在这点上,考虑欠缺。

2、在对于毫升到升的引导过程中,我个人觉得引导语还是不到位,PPT做得不够好,导致上课过程中,一下子一起跳出两者之间的换算。我再进行实验,效果有点不佳,思路有点混乱。

3、在对于提高题中,时间所剩无几,我对于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还不知道他们掌握的如何。以至于在课后的练习中,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对于搞促销的问题还不是很能理解。

本节课是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上课的,因此上下来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对于实验这一块,学生们都觉得很新颖,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感,也使学生们更加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

提高口算正确率。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450÷9 6000÷6 100÷10

270-52 15×3 37+18

39÷3 72÷4 80÷5

30÷3 200-26 2700÷9

120+48

2、估算。

387÷5 426÷8 218÷4

142÷5 135÷7 320÷6

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课件。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 8 16 32 ( )

2 43 81 27 9 ( )

2 5 11 23 47 ( )

8 24 12 36 18 (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3、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年级时学过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与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时还学过了两种不种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区城乡统计表

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1985年至20xx年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分别画出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镇与乡村人口进行对比,用一个统计图能描述这些信息吗?画出复式统计图。

3、四人小组讨论小精灵的问题:这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4、汇报交流,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5、回答书本上的三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xx×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在2分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文具实物图、小黑板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请你算一算(看卡片口算)

1、40×2= 30×3= 20×7=

2、( )×40=80 ( )×30=60 ( )×20=120

3、8÷2= 24÷8= 15÷3=

二、新知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到新学期,孩子们都会为自己添置一些文具,这学期你又为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

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文具店(贴出挂图:每个文具盒20元),想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些文具(揭示课题:买文具),你们帮帮他们好吗?

2、学习80÷20和140÷20

⑴从文具店里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淘气今天带了80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

师:“你会列出算式吗?”(板书:80÷20)

师:“你为什么这么列式?”(因为求的是80里面有多少个20)

师:“80÷20等于几?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算法。

师:“那你会用竖式来计算吗?请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时提出:“为什么4要写在个位?(因为80里面有4个20)”把你的想法告

诉同桌的孩子。

⑵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80元可以买4个书包,那140元呢?可以买多少个书包?(学生列出算式)

师:“你能像刚才一样用竖式来计算吗?”

学生试做,并回答为什么7要商在个位。

⑶比较80÷20与140÷20两个算式,你发现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师(用手势显示被除数的前两位)提问:为什么80÷20中的4要商在这里,而140÷20的7不商在这里?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孩子说说。

学生汇报时教师可以引导,80÷20你拿什么来除?先看的什么?140÷20呢,为什么不拿14来除?

通过小组内讨论感知“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的算法”。

⑷巩固:带着这样的想法请你做一做。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90÷30 120÷40 100÷30

师用手势表示:除数30,先看什么?如果不够就看什么。

3、学习268÷20和268÷30

⑴师“笑笑今天带了268元,也想买一种文具,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贴出:每个书包30元的实物图)[

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268÷20和268÷30两个算式。

师:“请你估一估笑笑能买多少个文具盒?你是怎么估的?”、“那能买多少个书包呢?”

⑵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试着做一做268÷20”

学生试做268÷20。提问:你是怎么做的?汇报时讲清算理:除数是两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先用26除以20,在十位上商1;1乘20等于20,26-20等于6,再用68除以20在个位上商3,3乘20等于60,余8。

师:“268÷30呢?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学生明确用268来除后再自己做一做。

⑶师:“请你仔细观察268÷20和268÷30有什么不同?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帮着梳理,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不够除就看前三位。

⑷巩固: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165÷30 210÷50 482÷40 731÷60

三、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算式中除数有什么样的特点?”(揭示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师:“在做这样的题时,你想提醒小朋友们注意些什么?”

四、开放练习

听说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买文具,大队部先后收到了350元和562元的捐款。你能像刚才一样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自由提问题,并用竖式来解决问题和进行练习。

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除法的第一单元《买文具》,即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以及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2、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呈现80÷20与140÷20这两个算式的解决,即整十数除以整十数,但在试一试中又出现新的知识点,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分为了以下两个层次来进行:

1、80÷20与140÷20,整十数除以整十数。学生在解决时通过以前学过的口算来完成,老师主要在于帮助其解决商的定位问题。并通过比较80÷20与140÷20的相同与不同,让学生感知除法竖式的算理与法则,从而完成从口算到竖式的迁移。

2、通过具体情境呈现268÷20与268÷30,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比较两个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异同来进一步的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法则和算理,并且会进行运用。

在最后的练习中,老师通过呈现开放式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目的在与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让优秀的学生能完成更多的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

3、在此基础上,引出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7、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1)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xx个班级。

(2)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3)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4)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1、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2、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3、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仧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三、练习活动

1、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2、3、4、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7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实践作业

1、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十亿

个亿

亿

亿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上第1页例题以及第2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验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直尺一把。

【设计理念】: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连贯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应用计算;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包括自觉验算的习惯和书写的习惯。

一、情境引入(购书)

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籍吗?看书是个好的习惯!看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了增加同学们的阅读面,学校图书管理员购买了一批《科学天地》(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设计说明:看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用这样的情境引入有三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计算的价值,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计算不是枯燥的,而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二、自主探索

1、口算

(1) 能口算出结果吗?同学们先独立口算出结果,再把自己口算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 汇报——你们口算的结果是多少?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

20×3=6060÷20=3

6÷2=360÷20=3

2×3=660÷20=3

想乘算除 推算 推算

(3) 出现了不同的口算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突出第一种方法是想乘算除,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表内乘除法推算)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借助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的。

(4) 刚才同学们自己探索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下面请大家来做一组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的1)

a、仔细观察后再想想,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是横着算还是竖着算比较合理?

b、汇报结果

c、谁来汇报一下40÷20是怎样很快算出结果的,第一组题都用了那句乘法口诀?120÷60是怎样很快算出结果的,第三组题都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D、可以看出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怎样算比较快?(将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去掉1个0,用乘法口诀算)

[设计说明:由于有表内乘除法以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经验,所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尊重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思考,展示了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实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完成想想做做1时通过“是横着算还是竖着算比较合理?”,“40÷20是怎样很快算出结果的?”,“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怎样算比较快?”使得算法的最优化水到渠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8页──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让学生经历角的形成过程,会画角。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间合作的精神,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直线和射线的认识。

教学难点:

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建筑,你们知道吗?(课件出示:鸟巢图片)

生:鸟巢!(预设)

师:鸟巢的设计师利用一些直的、弯的线条进行排列和组合,从而设计出这样漂亮的建筑,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线条,它们同样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同样展示着线条的美!

学生欣赏图片,感受线条的美。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线的王国,共同来了解这些有趣的线。(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一)认识线段

1.引出线段,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谁?没错!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孙悟空有一样神奇的宝贝金箍棒,就是靠它,孙悟空才能在取经的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像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平面图形?(线段)

师:看!孙悟空现在把金箍棒变成3厘米长。如果让你用线段表示3厘米长的金箍棒,你会画吗?请在课堂练习本画出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认识线段的特点(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测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条线段,和同桌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师板书:线段,并画一条线段)

生: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点。

师:同学们,线段上的这两个点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端点。(师板书:端点) 师: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呢?它的端点在哪里?

生:线段有2个端点,分别在起点和终点。

师:如果把第一排的学生看做一条线段,它的端点在哪里?

生: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

师:从课件上我们知道这条线段的'长度是3cm,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的?

生:尺子或三角板来测量。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怎么测量线段的长度呢?

生:把一个端点对准0刻度线,另一个端点指向几厘米,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长。 师:所以线段是可以测量的,它的长度也是有限的。

3.用字母表示线段

师:为了表述方便,可以把两个端点用字母A、B来表示,这条线段就叫做线段AB。

4.小结过渡

(二)认识射线

1.感知射线

师: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一端无限延伸) 请同学们根据金箍棒的变化,再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现在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看看又得到什么图形?

生动手画,师巡视。

师:谁来给这个图形取个名字?(射线)

师:这位同学和数学家想到一块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2.感知射线的特点

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这条射线,小组讨论射线有什么特点?

生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师质疑:射线的端点是哪一个?B是端点吗?

生:不是,B只是射线上的一个点。

师:射线可以用端点A和射线上的另一点B来表示,叫做射线AB。(板书:射线AB)

(2)感知射线无限长

生:射线无限长,不可度量长度。

师:你是怎么判断射线无限长的?

生;因为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可以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射线无限长。 师:我们再请课件来帮忙(播放课件)

师:射线的长度是无限的,无法测量。(板书:无限,无法测量)

3.找生活中的射线

(三)认识直线

1.感知直线

师:同学们,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呢?(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两端无限延伸)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在本子的中间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接着请你像老师这样,把线段AB向两端无限延伸,会得到什么图形了?

生动手延长线段AB。

师:同学们,像这样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直线。(板书:直线)

2.用字母表示直线

师:这条直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AB,还可以用字母l表示直线,叫做直线l(师板书:直线AB或直线l)

3.认识直线的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生汇报:无端点或有2个端点;无限长;不可测量(师板书并打问号)

感知直线无端点

师:(手指着AB两个点)问,AB是端点吗?

生:不是,AB这两点只是直线上的两个点。所以直线没有端点。

(2)感知直线无限长

师:刚才同学说直线是无限长的,到底是正确的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师: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把线段AB向两端延伸再延伸。告诉老师,可以延伸到什么地方? 生:本子的尽头。

师:再延伸出去呢?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现在我们这条线要延伸出本子,超过桌子,延伸出窗外,延伸出我们的学校,延伸出厦门市??

师:就这样不断地延伸再延伸,到底可以延伸到哪里?

生:没有尽头。

师: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如果孙悟空没有喊停,它就会无限延伸出去。当把一条线段向它的两端无限延伸得到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到底有多长?

生:很长很长,无法说明有多长。

师;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它称为“无限长”。

师:既然直线无限长,哪有办法测量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计算。

2、知道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用品吗?(出示教科书第30页主题图)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逛逛文具店,店里的商品可真不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商店里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师: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也一起到商店买学习用品。他们要买什么呢?

(出示问题)小军说:“我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设计意图: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呈现学生熟悉的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能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是有意思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二、解决第一个问题

1、师:大家愿意帮忙吗?在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吧。(绝大部分学生会分步列式解答,也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的情况)

2、学生板演 5×3=15(元)15+20=35(元)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做的对吗?谁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认识综合算式。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像同学们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分别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地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板书:分步算式)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两道分步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算式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20或20+5×3(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一道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分步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这样分层推进,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相应的分步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

4、教学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第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没有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

5×3+20

=15+20

师: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5×3+20

=15+20

=35(元)

5、认识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白: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都要先求出3本笔记本的钱数,再加上1个书包的钱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一个是乘法算式,一个是加法算式;综合算式是把这两个独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研究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把计算过程写下来,重视对混合运算书写格式进行指导,既便于学生看清楚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又能促进学生自觉按格式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解决第2个问题

1、师:小晴也想请你们帮个忙,愿意吗?(出示问题)小晴说: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

2、师:怎样求出“应找回多少元”?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尝试解答)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8×2

3、讨论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这道综合算式应先算哪一步?怎样把计算过程用递等式表示出来?

引导交流,使学生明白:要先求出2盒水彩笔是多少元,再做减数。因此在计算时,算式前面的“50”要照抄下来,写在被减数的位置上,减号也要照抄下来,把18×2的得数“36”写在减数的位置上。接着再计算减法。边交流边板书如下:

50-18×2

=50-36

=14(元)

4、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1)(2)两道综合算式,想一想,它们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第一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法,乘法在算式的前面;第二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减法,乘法在算式的后面。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由于解答这个问题的综合算式是乘法在后,但要先算乘法,与学生已掌握的从发往右运算的习惯不相同,所以教学的重放在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交流时,要说出各题错在哪里。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不同,应先算哪一步,然后独立计算。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5、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6、拓展(机动):80 ○ 8 ○ 4=

(1)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同一级运算。

交流质疑:(教师指着含有加减运算的两条算式)这两题你能不计算就知道哪一题的结果最大吗?有什么奥秘跟大家分享一下呢!(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及时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交流中总结、反思所学知识,对混合运算的价值再认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汇总填表75页9题。

3.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新知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直线和射线,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能正确区分线段 直线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亲生经历线段 直线和射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 直线和射线段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线段 直线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线、手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准备好的线)

生:线、电线................. 师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且拉紧 (安全教育:当我们在用线玩耍的时候,请不要用线来勒住同学或者玩伴的脖子,甚至自己的脖子,这样会威胁到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安全。)

师:刚才老师手中的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变直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线,他们也都是直直的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捏住线段两端且拉直

师:如果我们把学生甲和学生乙的手看着端点,那这条线我们叫做什么?

生:线段、直线.......

师:那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线段的呢?它有几个端点?

生:因为一根拉紧的线,可以看作线段,它有两个端点。

师: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到了线段的定义:一根拉紧的线或者弦,都可以看作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在数学上为了更方便表述,可以用端点的字母表示线段,例如线段AB或者线段ab。

师:你们还能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线段吗?

生1:还可以表示为线段BC。 生2:线段CD。

师:那一条线上同时出现ABC三点,你们能看出它有几条线段呢?(生尝试交流后回 答)

例如:

生1:1条

生2:2条

生3:3条

生4:4条

总结:有3条:线段AB、线段BC、线段AC、

2、认识直线

学生丙、学生丁和师用皮筋共同展示一条直线且两端无限延伸

师:你们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想像且描述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

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

师:你们能画出一条直线吗? 学生试画直线且展示,师将学生所画的直线变换位置,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直线。

师:你们准备怎样表示直线呢? 学生相互交流表示方法。

师适当总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换,都是直线,就是把线段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了一条直线,无始无终、无头无尾。直线可以像线段那样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直线AB或直线l。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经过一点能画出几条直线?

3、认识射线

(1)通过激光演示射线 师展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教室的墙上。

师:墙上的亮点与光源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什么?为什么?

生:线段,墙上的亮点与光源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两个端点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

师展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窗外。

师:现在我们把光线射向窗外,如果光在传播的过程中没有被物体挡住,你们还能找到这束光线的另一个端点吗?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如果激光灯的能量足够大,那么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将笔直地延伸出教室、然后延伸出校园、延伸出普定、延伸出中国乃至地球。

师:你们能用言语描述这束光的特点吗? 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只有一个端点,没有尽头,不能度量长度等。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笔直地向一段无限延伸的线叫做射线,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2)画射线

师:你们能画出一条射线吗?自己试试,再仔细想想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试着画射线

学生展示:学生画的射线有长有短,是对比两个学生画的射线—— 一条长一些,一条短一些,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射线。

师总结: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个点来表示。例如:射线AB。同学们所画的线只要具备了射线的特点,无论画得长一些或者短一些,它们始终都是射线。

师: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几条射线?

学生试着在纸上画且交流

生1:一条

生2:很多条

师总结:一个点能够画出无数条射线

(3)举例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师:刚才激光灯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可以近似的看成射线,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太阳光、汽车灯光、探照灯光等。

师:看来我们只要抓住“从一点出发,笔直地像一方无限延伸”这一特点,就可以将这种现象理想化的看成射线。

4、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

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同桌讨论一下,并把你们发现的题写在表格中。

联系: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习到了什么?

下载2014-2015秋季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2015秋季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人教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1学年三( 教 学 计 划 2)班数学上册2010 2010-2011学年三(2)班数学上册 教 学 计 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冀教

    倍数和因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自然数、倍数、因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写出一个数的倍数、因数。 2.进一步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快速地判断......

    2013年秋季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3年秋季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官成镇苏茆小学 张坤 时光如梭,眨眼间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既紧张忙碌而又很充实。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的数学......

    2016秋季四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望谟县大观镇九年制学校 (2016秋季学期) 四 年 级 数 学 学 科 教 学 工 作 总 结 任课科目:数 学 任课班级:四( )班任课教师:谢平浪 四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谢平......

    2017年秋季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工作......

    新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课四季的色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分析艺术作品,能够认识到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及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2、过程与方法:介绍的四位画家,并对其作品进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田忌赛马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田忌赛马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田忌赛马1 一、预习检查,理解内容1、揭题板书(可课件出示),《田忌赛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指导书写“忌”字。2......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1)》教学设计 姓名:李醒 永州市双牌县 阳明山管理局学校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本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104-10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