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窗教学设计(详案)
《天窗》教学设计
东岳办伍桥小学:何细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本课“藉、蝙、蝠、霸、宙”5个生字,理解“慰藉、蝙蝠、恶霸、宇宙、猛厉、扫荡、奇幻”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感悟“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4、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教学难点:
理解第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进而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不一样的童年有不一样的快乐,不一样的生活有不一样的精彩,天窗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快乐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写的一篇散文《天窗》。
1、齐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2、带着你的疑问迅速浏览课文,并在文中画下来。
3、解答学生简单的疑问。
二、学习新知。
1、自由朗读课文4——9段,思考:小小的天窗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生: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师:“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师:你什么时候需要别人的安慰呢?对于乡下孩子来说谁是他们的慰藉呢? 师出示:小小的天窗是慰藉。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师:有区别吗?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的,只有一个,绝无仅有的)
师: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7自然段,拿起笔来找一找,画一画。
(一)感受夏天阵雨来了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1、学生自读四、五自然段。
2、课件出示四、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交流:
师: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唯一的慰藉?为什么呢?
生:从“偏就” “地洞似的屋子” 体会出屋子里的黑和静和孩子们的气愤与无聊。从“顶” 体会孩子们渴望在雨中看闪电的心情。
师:你看见什么了?
生1: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
生2:我看见闪电在天空中划了一道。师:这扇天窗使你的心情变得怎么样啊? 生:变得高兴。
师:透过小小的天窗,失望与无奈当中,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师:是啊,我们喜欢在雨里跑跳,但是却无法尽情享受,于是,在我们只能看天窗啊!孩子们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卜落卜落”的意思,并指导朗读“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拟人和比喻的写法充分表现了孩子的快乐;
师:(下雨音乐)听,雨越下越大了,你还听见了什么? 生2:打雷声,闪电声,下雨声……
师:想象一下,这风雨雷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世界呢?你能描述一下你想象的内容吗? 生:暴风骤雨掀翻了屋顶,刮跑了广告牌,刮倒了电线杆,淹没了房屋,吞噬了牛羊,拔起了大树„„
分组合作读四、五自然段,感受想象带来的奇妙与快乐。
(二)感受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教师过渡:天窗使孩子们的想象变得活跃,透过天窗看到的,该让他们的想象多么奇妙而美好呀!学生自读六、七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孩子们在被逼着到床上休息时,天窗又是他们唯一的慰藉?
1、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逼”字体会出孩子内心的不情愿和无奈,并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抓住“一颗星,一朵云”“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奇幻的云彩”帮助学生体会出孩子们的想象大胆;
3、引导学生抓住“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体会出孩子们的想象合理。同学们再想想,那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4、教师过渡:想象力是神奇的翅膀,乡下的孩子看到了窗外的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给自己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在这样的夜中,同学们,如果你们也是乡下的孩子,被关在这样地洞似的屋子中,你又可能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仿照作者的写法,完成下面的练习。(多媒体出示: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__________________,想象到这也许是_____________,也许是____________,也许是__________„„)
5、是谁让孩子们的心长了翅膀,是谁让孩子们如此快乐?(是天窗),哪怪呀,这小小的天窗成为了他们心灵“唯一的慰藉”。
6、天窗虽小,但______________!若不是有了这小小的天窗,若不是这天窗使我们产生了这么美好的想象,我们的心灵就得不到慰藉。所以说——(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板书
神奇的空白)
(三)理解“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1、为什么说这小小的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齐读8、9自然段。
师:是啊,天窗是神奇的!你想对发明这神奇天窗的大人们说些什么? 生1:你太聪明了、谢谢你们让我们从天窗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2、(课件出示最后一段)是啊!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聪明的,是应该被感谢的。一切给我们创造想象机会的人和物都是应该被感谢的!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天窗”加了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呀? 生:这里不是指的真正的天窗,而是透过天窗想象到的东西。师:这里的“无”、“有”、“虚”、“实”指的是什么?
生:“无”和 “虚”指没有的,虚无的,“有” “实”指由看到的景物所想象到的。师:比如你透过天窗看到了一颗星,由此,你会想象到—— 生接:天空中有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星;
师:透过天窗看到了一朵云,由此,你会想象到——
生接:天空中有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师:所以说——
(课件出示: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生:齐读课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跟随茅盾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妙。感谢茅盾先生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4、问题:学完了这篇文章,这时候你觉得天窗还是乡下屋子房顶那一扇小小的玻璃窗吗?它是什么?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课题
师:是啊,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啊?天窗有什么作用?天窗什么样啊?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一找答案。
生:快速浏览课文。师:谁来说? 请你来。
生: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1-3段。师: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有光线而在屋顶上面开的天窗,这就是天窗的来历。
师: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过些许阳光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体验这天窗的魅力吧!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4-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天窗,对于乡下的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字词掌握的怎么样呢? 生:读词
师:藉是本课要求我们会写的一个字,在字形上,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字最相近呢? 生:书籍的籍
师:我们把籍的竹字头换成草字头,就是慰藉的藉。记住这个字的写法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屏气凝神,认真的写一写吧。
生:写字 出示:卜落卜落
师:再来看这个词,这个词不常见,跟老师读(指着“卜落卜落” 领读),这个词在文中形容的是什么声音——下雨的声音,它是一个——象声词。
师:把这个词送回句子,再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课文大家都读过了,那么你认为天窗对于乡下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生: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师:“慰藉”是什么意思? 生:安慰、抚慰。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生1234:„„
师: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我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唯一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一个、独一无
二、绝无仅有 师:没有唯一不行吗?
生:不行,没有唯一就说明还有别的选择
师: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7自然段,拿起笔来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
师: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2次
师: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生:在阵雨来的时候,还有晚上
师:为什么在阵雨来的时候,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为什么在阵雨来的时候,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
生:因为夏天阵雨来的时候,孩子们被关在屋里,只有天窗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师:夏天阵雨来了时,大人们不许我们在外面玩啊,其实我们反而喜欢怎样? 生:我们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
师: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木板窗又了关起来,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1:很不高兴。生2:很失望。生3:很沮丧
师:那就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谁来读。请你来,端起书来读一读。生1:指名读,师;听出他的心情了吗?谁再来读? 生2:指名读
师;他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我感觉他很沮丧、失望、难过
师:是啊,我们喜欢在雨里跑跳,但是却无法尽情享受,于是,在失望与无奈当中,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师:我们只能看天窗啊!师:你看见什么了?
生1: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
生2:我看见闪电在天空中划了一道。
师:(下雨音乐)听,雨越下越大了,你还听见了什么? 生2:打雷声,闪电声,下雨声……
师:想象一下,这风雨雷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世界呢?你能描述一下你想象的内容吗? 生:暴风骤雨掀翻了屋顶,刮跑了广告牌,刮倒了电线杆,淹没了房屋,吞噬了牛羊,拔起了大树„„
师:这扇天窗使你的心情变得怎么样啊? 生:变得高兴。
师:那我们就来自由的,高兴地读一读这段话吧!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下雨了,透过天窗,我们可以想象到无穷无尽的景色,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师:当夜幕降临,孩子们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唯一的慰藉。师:从这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一条黑影,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展开想象
师:这是你们的想象,那茅盾先生透过一颗星、一朵云、一条黑影是怎么想的,他又是怎样写的呢?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这样的描述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啊? 生1:我感觉作者写的很美、很好……
师:感受都是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的,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茅盾先生的这一段落描写为什么能这么富有感染力呢?
生1:茅盾先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文章用了排比的句式、文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词准确
师:是啊,真得感谢茅盾先生,他用如此充满魅力的语言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
(音乐起,文中的“你”换成了“我”)生齐:有感情朗读。
师:若不是有了这小小的天窗,若不是这天窗使我们产生了这么美好的想象,我们的心灵就得不到慰藉。所以说——(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
生:齐读。
师:是啊,天窗是神奇的!你想对发明这神奇天窗的大人们说些什么? 生1:你太聪明了、谢谢你们让我们从天窗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师:(课件出示最后一段)是啊!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聪明的,是应该被感谢的。一切给我们创造想象机会的人和物都是应该被感谢的!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天窗”加了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呀? 生:这里不是指的真正的天窗,而是透过天窗想象到的东西。师:这里的“无”、“有”、“虚”、“实”指的是什么?
生:“无”和 “虚”指没有的,虚无的,“有” “实”指由看到的景物所想象到的。师:比如你透过天窗看到了一颗星,由此,你会想象到—— 生接:天空中有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星;
师:透过天窗看到了一朵云,由此,你会想象到——
生接:天空中有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师:所以说——
(课件出示: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生:齐读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跟随茅盾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妙。感谢茅盾先生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生:有滋有味读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作业超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2、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又是你的慰藉呢?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3、下雨了或下雪了,透过玻璃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模仿课文中的句子,用上“也许…也许…也许…也许”写下来。
插上了想像翅膀的小男孩就从这天窗中振翅起飞,成为了中国文坛上一颗闪烁的巨星,他就是——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1896年出生于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浙江桐乡县乌镇。1981年茅盾病逝于北京。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等职。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蚀》等,1958年已出版《茅盾文集》十卷。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临终前,茅盾捐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设立文学奖,专门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这就是著名的“茅盾文学奖”
第二篇:天窗(详案)
天窗
宋国飞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理解与积累“慰藉”“一瞥”等词语。
2.感悟4---9节,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教学过程:
一、示图引题
1. 出示老房子图片,师随图叙述1—3小节。
师:著名作家茅盾的童年是在江南水乡乌镇度过的,这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即使是白天,屋子里也像黑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就叫天窗。
板书:38天窗 齐读课题。
2、出示1—3小节,齐读。什么是天窗?为什么要开天窗?
交流。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师:天窗只是一块普通的玻璃,人们发明这“天窗”就是用来采光,使屋里亮一些。那么天窗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有怎样特殊的感情呢?快速浏览课文4—9小节,找找哪句话概括写出了孩子对天窗的感情。
2、交流,出示: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板书:唯一的慰藉
理解“慰藉”的意思。
进一步理解“安慰”的意思。——安慰的意思是使心情舒畅。言下之意就是原来
心情不舒畅,是这小小的天窗使孩子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起来。这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出示:_______________,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交流。
板书:夏天阵雨来了时
晚上被逼着上床“休息”时
三、精读课文
1、师:那我们先来看看下阵雨时情景,出示第4小节。
自由读第4小节,思考:这时候,孩子的心情舒畅吗?可是整个小节没有一个地方直接写到孩子心情不愉快,你又是如何感受到的呢?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体会。理解“顶喜欢”、“偏就不许” “然而”、“地洞似的屋子” 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这段话。
2、出示第5节。
师:这时候,透过那小小的玻璃,看到了什么? 交流。
板书:看到
雨脚
闪电
随机理解“雨脚”、“一瞥”。(知道拟人手法,理解雨脚,雨脚在那小小玻璃上卜落卜落跳,指导读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节奏感。“一瞥”是怎样的看?读出快)师:孩子们被眼前这小小天窗中看到的情景迷住了,已经忘记了原先的不愉快。他们又想象到了什么? 交流。
板书:想象
风雨雷电
扫荡世界
师:假如你就是那被禁锢的孩子,这风、雨、雷、电比你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大胆地想象用
一、两句话形容一下。出示填空。
透过那小小玻璃,我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我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我想象到(雨、风、雷、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猛烈地扫荡着
这世界。
师评价:你想象到的要比我们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你的想象比你所看到的更真切,更广阔。
引读:同学们,现在请展开你们的想象,想象风像狮子一样在吼,雨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大地,雷像锣鼓一样重重敲响着,闪电像利剑一样划破天空。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风雨交加的夏天。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的心情是多么无奈,多么沮丧啊。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透过那小小玻璃,你会惊喜地看见——,你想象到——,你想象它们的威力——,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丰富起来,在想象中你获得了快乐。
3、学习6、7小节
师:晚上,被逼着上床去休息时,小小的天窗又是孩子唯一的慰藉。这部分内容和前面4、5小节在写法上是不是一样的呢?自己读一读。
出示第6节。
第6节又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不愉快的呢? 理解“逼”,“休息”双引号的作用。
齐读第6节、引读第7节: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透过天窗—— 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 交流。
板书:一粒星、一朵云
无数的星、奇幻的云
一条黑影
蝙蝠
夜莺
猫头鹰
把孩子们看到的和想象到的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体会。交流:
从“一颗星”、“一朵云”想到“无数星”、“无数云”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想象的世界更广阔。)
板书:更广阔
从“一朵云”想象到“千姿百态的云”
(“„„似的„„似的„„似的„„”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云的千姿百态,想象的事物更复杂。)
板书:更复杂
从“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运用排比手法,想象出了三种动物,这三种动物都是夜晚出来活动的。想象中的一切比实际他所看到的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
板书:更真切
更实在
师:老师相信你们也是活泼会想的孩子,现在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吧。出示:
透过那小小玻璃,我看见一朵云,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过那小小玻璃,我看见明亮的月光,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___。透过那小小玻璃,我看见摇曳的树影,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___。透过那小小玻璃,我看见__________,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评价。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小小的玻璃带给我们的快乐。齐读第7小节。
4、学习8、9小节。
师:在作者眼中,这小小的天窗不仅仅是一块用来采光的普通玻璃,它更是孩子们心中唯一的慰藉,他们在想象中得到了快乐。难怪作者会这样赞叹道:——(出示第8、9节),齐读。
理解句子: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结合板书,说说什么叫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四、根据板书总结
师:透过天窗,孩子们看到雨脚——,看到——,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看到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看到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透过天窗,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板书:无、需;有、实)这一切都源于丰富的想象,世界在孩子的眼中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比他所看到的一切——。
是天窗为孩子们的心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画图)。PPT愿你们都能打开属于你自己的天窗,让生活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板书:
天窗 唯一的慰藉
看到
想象 夏天阵雨来了时
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
雨脚
闪电
一颗星 一朵云
一条黑影
风雨雷电
扫荡世界 无数的星
奇幻的云
更广阔
更复杂 蝙蝠 夜莺 猫头鹰
更真切
更实在 2016、5、12
第三篇:教学设计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以及开辟的意义。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丝路有关的资料及乐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趣
1、(课件配乐)诵读诗歌《山的那一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奶奶却说:那是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 山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于是,我怀着一种神秘的向往,盼着、盼着……
终于有一天,我沿着一条路走了下去,原来,那里是富饶的西域国度。
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题目)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到达罗马,这7000多千米的路又被称为“万里丝绸之路”(板书)对于这条路,你还有什么了解?
4、本文除了写丝绸之路,还写了谁?(板书
张骞)这个人和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地去学习、了解。
二、直奔重点,细读感知。
师: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84页,自由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注意边读边勾画、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抽生汇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体会张骞的勇敢:
1、生:我读出了一个勇敢(板书)的张骞。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勇敢?
3、(大屏幕)“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4、你能读读吗?孩子,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价再抽生读)
6、(出示丝绸之路艰险的画面):师叙述:是啊!当时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漫漫长路之上有茫无边际的沙漠、有冰雪覆盖的高山、有荒无人烟的山野、还有寸草不生的戈壁、经常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张骞没有退缩,他们穿过沙漠、翻过高山(引读)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7、从一个“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
8、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过渡语:孩子,你除了读出了张骞的勇敢,还读出了张骞的什么? 体会张骞的耐心和不露声色: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耐心?
2、(出示课件)是啊!整整十一年啊!“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3、理解“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4、11年的光阴,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没有直接写时间匆匆而过,而是通过写牧草和雁阵的变化来表达,你能不能仿照说一句话,表明时间匆匆而过。
5、从“一转眼”,你体会到了什么?
6、时间真的过得快吗?
7、十一年,对于一个被软禁的人是来说是怎样的十一年啊!
8、什么叫“软禁”?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哦!
9、张骞在这十一年里,仅仅是在草原上放牧吗?
10、(音乐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一转眼,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学会了匈奴话。
11、(课件出示)“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引读)张骞与匈奴牧人融洽相处。
12、(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13、在这十一年里,张骞是忙碌的,时光匆匆而过。
14、这里的默记能否换成“记住”?为什么?
15、当时他能写吗?能画吗?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所以他只能默默地把一切记在心里,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什么叫不露声色?
16、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17、这“默记”二字写出多少艰辛,写出多少智慧呀!
18、(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多么思念年迈的父母,家乡的亲人,可他只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19、(课件出示)十一年,他铭记汉武帝的嘱托,(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0、(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心系祖国、牢记使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1终于有机会逃走了,如果你是张骞,此时最想见到谁?
22、我们原本以为他会回到家乡,回到大汉皇室,但他毅然决然地去了西域。那么张骞又是怎样一个人?(从孩子的回答中精选词语板书)
体会丝绸之路的作用:
因为张骞,这条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畅通无阻,这条万里之路带给了我们什么?请孩子们默读九自然段。(指名汇报)
1、(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机智勇敢,所以(引读)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
2、(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坚忍不拔,所以(引读)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3、(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不辱使命,所以(引读)“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四、再造想象,拓展生成
1、通过我们与文本的交流,两千多年前的张骞仿佛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你一定有不少的话想对他说,那就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在本子上。能够用上名言警句更好。(抽生汇报)
2、(出示翦伯赞的评价。)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高度地评价了张骞,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让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回忆——
(播放有关丝路文化交流的图片,配以音乐。)正是这条路,亲历了卫青西征的铁马金戈,这条路,目睹了昭君出塞的悲欢离合;也是这条路,见证了敦煌飞天的精雕细琢,玄奘西行的虔诚执着;更是这条路,铸就了“千年大汉之魂”!(板书)
4、现在,对于这条路,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呢?这仅仅是一条丝绸之路吗?(生表达)师总结(课件出示): 这是一条“友谊之路”。
这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
这是一条“传承文明之路”。
总结: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张骞,让中国看到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现在,每当提到丝绸之路,总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名字——张骞;每当提到张骞,总会忆起一条伟大之路——丝绸之路。就让我们永远记住名垂青史的张骞,永远记住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结束)
板书设计:
丝 绸 之 路
长安
河西四郡
罗马
万里丝绸之路 张骞
勇敢
坚忍不拔
忠诚
千年大汉之魂
第四篇:《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第五篇:元日-教学设计-(详案)
元 日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大意。
4、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过年的快乐、热闹和喜庆,体会诗人在除旧迎新是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提到饺子、新衣服、压岁钱你会想到什么?(春节/过年),能说说去年你家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放鞭炮、吃年夜饭喝洒、贴对联)
2、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大年三十晚上到了也意味着过年啦!那有谁知道中国为什么会有过年这个习俗呢?年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欣赏视频,观看“年的传说”)
3、过年就意味过春节了。这是什么字?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是什么意思?(一年的第一天)。
3、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读经典之作,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6页,认真听古诗,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3、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诗。
4、古诗有古诗的味道,在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出示断句符号,再指名1-2名同学读诗。
三、了解掌握,古诗大意
同学们读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看一看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一)
1、出示“爆竹”: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爆竹就是鞭炮,出示爆竹图片,寓意竹报平安。
2、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大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一行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除
3、播放鞭炮声:伴着喜庆的鞭炮声,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开心、欢快)
谁来试着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一行?(指名读,点评,齐读)
(二)1、过年后冬天就要过去了,马上迎来的是什么季节?(春季)
出示“春风送暖”:猜一猜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春风送来了温暖)
你还知道哪些与“春”有关的成语或词语吗?(回答后大屏幕出示词语和成语,生开火车领读)
2、过年这么开心,人们吃饭的时候可以怎么庆祝一下呢?(喝酒)
出示屠苏:在古代春节时人们喝的酒是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了解屠苏酒)
3、春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既热闹又喜庆,谁能读好第二行诗?(指名读)
出示前两行诗句: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再一次感受一下春节家家户户放鞭炮、喝屠苏酒的热闹气氛吧!
(三)1、文中哪个成语表示家家户户的含义呢?(千门万户)也可以说千家万户。你还能说出带有千…万…的成语吗?(开火车领读,积累成语)
2、出示第三行诗句:谁能根据字形,猜一猜“曈”字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太阳)出示日出图片,曈曈指的是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3、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初升的红日照到了千家万户,给每家每户带来了光明、温暖和希望,那么这句诗该怎么读呢?(指导朗读)
(四)1、出示贴春联图片:观察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你会读春联上的内容吗?(同桌互读)
2、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挑选漂亮的春联贴在门上,除旧迎新,同时也表达对新一年寄予的美好愿望。在古时候也是一样,只不过人们在门上挂着的是用来辟邪的两块桃木板,出示图片,这就是桃符,我们如今贴春联的习俗就是由古代挂桃符演变而成的。
3、每一年人们都要告别旧桃符,换上新桃符,4、出示最后一行古诗:你能在这行诗中找到一对反义词吗?(新-旧)
你能说出一个含有这对反义词的成语吗?(除旧迎新)
5、出示插图: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你能不能说出宋朝人过春节时都做些什么呢? 放爆竹、喝屠苏酒、挂桃符
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开心、喜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三、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一)、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暖”、)这暖不仅仅是温暖,还有快乐、热闹。我们就来找找这“暖”意来自何方。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
1、感受“暖”
“暖意”何处来?(放鞭炮的热闹,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
2、谁“暖”?
(1)作者“暖”:新法推行成功(相关资料)(读: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读作者]
(2)百姓“暖”千门万户:普天同庆(读: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
(3)读者“暖”
文字的传递(读:这是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吟诵千年的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
所有的中国人:文化的传承(读: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这是我们华夏祖先传递过来的温暖。)
(二)、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小结:这样一首融情入境,寓意深刻的经典诗作,我们跟着视频一起来吟诵吧!
四、推荐古诗经典,拓展延伸激励读写古诗
1、这首描写春节的故事脍炙人口,还有其他描写春节的哪些古诗?
2、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以及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