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连城一中:李子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生物学的重要构成部分。2.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3.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能力训练点: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是让学生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责任感。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发表看法,全班汇报
三、重难点解决办法
讨论,举例说明
四、教学步骤及德育渗透的体现:
教师归纳:教材内容归纳如下:
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下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如何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
1.基因——世界的物质性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最基本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虚无的、神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2.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细胞核中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mRNA由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再以mRNA为模板、tRNA为转运工具将氨基酸一个个联结起来,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使学生从中看出有关物质和结构是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的,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
3.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当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又形成新的子细胞,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代谢、遗传、变异等生理活动,使学生明确只要生物体存在就必然表现出这些生理运动形式,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4.新陈代谢——对立统一规律
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从方向上看两者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分解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两者又是依赖存在的,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能进行,它们共同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以此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性。
5.生命活动调节——质量互变规律
随着各生物体内某种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和积累,当达到一定阈值时引起相应的生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下次调节,如此反复进行,从而使学生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后又引起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6.遗传和变异——否定之否定规律
遗传是保持生物原有特性和性状的存在,变异是促使生物向其它特性和性状的转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体现了生物体也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体。遗传除包括原有特性的遗传外,还包括新形成的可遗传变异的遗传,体现了肯定中包含否定的辩证关系;变异是不定向的,经选择后只有与环境适应的可遗传的变异才保留下来,体现了否定中包含肯定的辩证关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观。可遗传变异的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产生,这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新物种不仅包含了旧物种的一些特征,而且还包含了更适应环境的进步特征,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伴随生物始终,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
另外,生物课程还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长期以来却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学生物课程的美育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之美;
二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领略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如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有序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种群间的协同进化、生物圈的稳态等;
三是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
四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像,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总之,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多一些对自然界和科学本身的审美观念,会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得益彰,不失为科学课程
二、提高自身的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认识学生主体性地位,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教师在授课时展现给学生的不只是他们的知识,而是他们的整体形象。学生们常常把教师当作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必会给学生的言行举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那么他们的人格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教师,其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首先是要尽可能地掌握较多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其次要不断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只有将教师的自身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教师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以最终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三、关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课内外教学密切配合,做到教书育人
要提高教学效果,师生间需形成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此外,把师生联系起来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更有师生间的情谊,因此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努力通过课外交流来了解学生,并在各方面予其以热情的帮助,以逐渐建立起师生情谊,把课堂教学延伸开来,使课外交流成为第二课堂。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篇: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生物知识构成》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知道生物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能力训练点: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是让学生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
3.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责任感。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师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发表看法,全班汇报
三、重难点解决办法:讨论,举例说明
四、教学步骤及德育渗透的体现:
教师归纳:教材内容归纳如下:
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下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如何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1.基因——世界的物质性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最基本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虚无的、神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2.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细胞核中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mRNA由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再以mRNA为模板、tRNA为转运工具将氨基酸一个个联结起来,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使学生从中看出有关物质和结构是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的,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3.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当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又形成新的子细胞,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代谢、遗传、变异等生理活动,使学生明确只要生物体存在就必然表现出这些生理运动形式,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4.新陈代谢——对立统一规律
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从方向上看两者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分解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两者又是依赖存在的,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能进行,它们共同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以此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性。5.生命活动调节——质量互变规律
随着各生物体内某种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和积累,当达到一定阈值时引起相应的生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下次调节,如此反复进行,从而使学生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后又引起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6.遗传和变异——否定之否定规律
遗传是保持生物原有特性和性状的存在,变异是促使生物向其它特性和性状的转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体现了生物体也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体。遗传除包括原有特性的遗传外,还包括新形成的可遗传变异的遗传,体现了肯定中包含否定的辩证关系;变异是不定向的,经选择后只有与环境适应的可遗传的变异才保留下来,体现了否定中包含肯定的辩证关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观。可遗传变异的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产生,这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新物种不仅包含了旧物种的一些特征,而且还包含了更适应环境的进步特征,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伴随生物始终,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
另外,生物课程还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长期以来却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学生物课程的美育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之美;
二 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领略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如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有序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种群间的协同进化、生物圈的稳态等;
三 是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
四 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像,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总之,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多一些对自然界和科学本身的审美观念,会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得益彰,不失为科学课程渗透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二、提高自身的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认识学生主体性地位,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教师在授课时展现给学生的不只是他们的知识,而是他们的整体形象。学生们常常把教师当作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必会给学生的言行举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那么他们的人格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教师,其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首先是要尽可能地掌握较多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其次要不断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只有将教师的自身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教师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以最终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三、关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课内外教学密切配合,做到教书育人
要提高教学效果,师生间需形成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此外,把师生联系起来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更有师生间的情谊,因此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努力通过课外交流来了解学生,并在各方面予其以热情的帮助,以逐渐建立起师生情谊,把课堂教学延伸开来,使课外交流成为第二课堂。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篇:生物德育渗透案例(推荐)
生物德育渗透案例
清明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在生物课上,同学们在展示着自己三天的“劳动成果”,他们述说着各自家族先人的光辉历史,一个个本应熟悉但却又陌生了的先人形象在同学的描述下渐渐得清晰起来。在了解了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先人后,同学们有的惊奇,感喟先人的光辉岁月;有的沉默,低头沉思祖辈创业的艰辛;更有甚者,说到精彩处,慷慨激昂,泪流满面。一场以“清明,让我们走进先人”为主题的班会正在热烈的进行着。清明成为法定假日以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本来想像平时一样到班级去宣布假期规定,诸如安全、劳逸结合等问题,当然,也会“象征性”说说清明是如何重要,应该给逝去的祖辈们上上坟,扫扫墓等,可是那天我上完课后听见两个学生在楼道里说话:“管他哩,你就跟你爸妈讲来回跑太累,不如不回去了,就住在同学家,好在一起痛痛快快玩完。上坟有什么意思,哪年不上啊!„„”听到这里,我浑身打颤,这就是我们学生对清明节立为法定假日的理解吗?我不敢说所有的学生都不回家,可是就是回家的人又有多少是怀着缅怀先人的心情去扫墓的呢?难道清明这天放假仅仅还是人们一贯从商业角度所说的“黄金日”吗?我们的孩子又有多少人知道清明扫墓的意义呢?又有多少同学了解他们的祖辈、曾祖辈甚至更远的祖先们?他们还知道先人的名字吗?因此,为了让本班的学生真正“过好”清明节,结合“生态德育”教育,我布置了一个“清明,让我们走进先人”的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亲验活动学会亲近自然,从而在生态体验中学会缅怀,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实施措施]:
第一,查出本家族已逝先人(最少三代)的姓名,写出50字以上有关家族班字意义的一段文字。第二,最少了解一位本家族已逝先人中的身平,要有史实支撑。第三,通过了解先人,你最崇拜的是谁?并写出原因。第四,和家人一起去野外,给先人扫墓、祭祀,完成亲验活动。
第五,以“清明,走进先人”为班会主题,组织讨论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先人,为什么要感激先人,于活着的我们甚至我们意义后代何在。[具体过程]:
1.利用清明及双休日的三天假期,通过询问,查阅,搜集等方式了解知晓[实施措施] 中的第一、第二、第三项任务。
2.根据体验活动与交流,完成[实施措施]中的第四、第五项任务。3.生物课交流、讨论。以下几个环节:
(1)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谈谈家族班字的意义所在,从中可以看出家族奉行何种道德标准和治家理念以及对家族后代的期望。
(2)组内交流,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说说自己最敬佩哪位先人。
(3)讨论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去缅怀家族先人?本家族的先人有哪些值得自己去学习和继承的品质?除了本家族的先人,那些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为国家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于他们留给我们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又如何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将事业更进一步呢? [感想倾诉]:
快要下课时,同学仍然沉浸在浓烈的缅怀先人的氛围当中。我让同学根据班会上的讨论,每人写一段话,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辈的感恩之情。
A:以前,我从未关心过我家里逝去的祖辈们,几乎已经忘记了他们。通过清明这两天对先人的了解,我才了解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他们的艰辛与不易。B:我在想一个问题,多年以后,当我离开这个世界后,我的后人会缅怀我吗?他们会体会到我的付出和对他们的期望吗?我觉得“清明——走进先人”这个活动正是让一代记住一代的最佳方式了!
C:我真想不到我的爷爷年轻时候是那么的有本事!在布行里是数一数二的能人,算盘可以顶在头上用,想想现在的自己,整天无所事事,我决定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像爷爷那样有用的人。
D:我家几代人都是农民,从我曾祖父时的一无所有到今天的有车有房,我真不知道这一路的艰辛他们如何扛过去的,通过了解他们的奋斗的历史,我深深地感激他们,他们为了我们后人的成长努力奋斗直到最后,将积累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们,我现在有责任沿着他们的道路将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E:其实何止是我们的自己的先人,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正义而献身的人们又何尝不值得我们去瞻仰和缅怀呢?忘记过去就是背叛历史,我们有时总认为自己是最痛苦的一代,我们要穿怪异的衣服学校家长不给,我们要留长发打耳洞长辈不让,总觉得好好学习是落后,总觉得扮演新新人类是时尚,殊不知,当我们的祖辈和千千万万个志士仁人在我们这个年纪时都在做什么?我们惭愧啊!
F:清明扫墓活动让我们又有了一回亲近自然的机会,感受到了我们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了我们的后代,我们还应该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与自然和睦相处。
教师:刚才同学的感想真是让人感动。祖辈们有的已经逝去了,他们带着一生的劳累、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后走了,只留下他们的寄托与希望——你们,在这里,我请每一位同学记住先人们为你们创造基业的艰辛,要心怀感恩,继承他们的遗愿,将对他们的缅怀与感激之情化做前所未有的学习动力,趁着你们风华正茂,汲取知识的力量,为你们的祖辈增添光彩。同时,大家还要从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自觉养成热爱自然和生态保护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为后代做出我们的榜样!
第四篇: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心得
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心得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古代学校总是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弗畔矣。”孟子说:“设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他们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优先于智育,把明人伦即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目的。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21世纪被认为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将因其领头学科地位的确立而在新世纪里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以下是我一些浅薄的思考与研究,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中已经规定了德育目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自尊自爱,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良好品格等。但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它不同于思想政治课,其思想教育内容并没有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的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因此生物教学要求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能使学生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唯心主义思想的侵袭,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给了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正确观点和方法,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
1.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从化学组成上说,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除病毒外,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原生质是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在生物体内,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又构成了各种化合物,由各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化学元素所构成的,从而揭示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均统一于物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仅从分子水平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而且还指出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分子运动。因而通过对蛋白质、核酸等分子结构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变化活动,可进一步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例如,生物的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由小到大,由幼体到成体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等等,都阐明了生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都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2.生物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正统一的。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明白三组辩正关系:一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正统一。例如,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由氨基酸形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如人和动物的肌肉主要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有催化的作用,如参与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有些蛋白质有运输的作用,如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是运输氧的蛋白质;有些蛋白质有调节的作用,如胰岛素和生长激素都是蛋白质,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有些蛋白质有免疫的作用,如动物和人体内的抗体能消除外来蛋白质对身体的生理功能的干扰,起到免疫的作用。总之,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功能。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与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是相统一的;细胞质中每一种细胞器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完成各自专有的功能。如叶绿体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而线粒体一般呈球状或短棒状,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核是细胞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二是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正统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必须指出,细胞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人和动物体中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分别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三是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辩正统一。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所有现存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周围的环境大体上相适应的,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使环境发生变化,例如,地衣,它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耐酸性很强,能在峭壁、岩石或树皮上等严酷环境中生长,说明地衣适应环境能力很强,但适应能力总有一定限度,超过生存极限,地衣也会死亡。地衣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再加上自然界的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逐渐变成土壤,为其它植物创造了生存条件。再如豆科植物的根系可以肥沃土壤,蚯蚓的活动可使土壤疏松等。此外,生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等都体现了辩证统一的观点。
3.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它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规律。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秸杆中的能量;如果将秸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此外还有生物个体发育的规律,遗传的三大规律,基因表达的规律等等。人们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诸多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基因,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起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以及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二、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后进生对教师的说理产生反感,听不进去,便需要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学生思想的转变。
笔者认为,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自我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不断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
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都不赞同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十分重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不赞成紧紧抓住青少年的手不放,一直到17岁还把他们当作受教育者的不科学的做法。他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还指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的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充分说明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学生成长中的重大作用。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第五篇: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芜湖市十九中
笪秉梅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古代学校总是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弗畔矣。”孟子说:“设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他们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优先于智育,把明人伦即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目的。这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呢,以下是我一些浅薄的思考与研究。
一、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1.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在生物体内,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又构成了各种化合物,由各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化学元素所构成的,从而揭示了生物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仅从分子水平上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而且还指出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分子运动。例如,生物的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由小到大,由幼体到成体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等等,都阐明了生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2.生物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 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正统一的。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明确四组辩正关系:一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正统一。例如: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二是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正统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必须指出,细胞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三是生物多样性和共同性的辩正统一。生物虽然具有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但生物体还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如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说明生物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共同性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还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四是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辩正统一。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所有现存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周围环境大体相适应的,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使环境发生变化。3.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它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规律。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人们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也面临着威胁。通过这些内同的具体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它们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二、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学生对说理产生反感,便需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其思想的转变。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便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自我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不断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现代教育理论都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不赞成紧紧抓住青少年的手不放,一直到17岁还把他们当作受教育者的不科学的做法。他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还指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的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些充分说明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新编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 [3]吴昌顺.明师心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4]贺建.中学生物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