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拓展阅读《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时间:2019-05-12 23:3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拓展阅读《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拓展阅读《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拓展阅读《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拓展阅读 晏子使楚

教学设计要点

一、这三篇文章可以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如课外无法落实,也可以安排在课内。学生的阅读可以只要求围绕“阅读练习·探究”进行准备。课堂讨论交流,教师讲评。

二、《晏子使楚》主要学习与理解晏子在外交斗争中机智与幽默的智慧。

三、《杂说》主要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四、关于《讽谏小议》,可让学生阅读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五、课外布置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借鉴所学课文,写一篇作文: 1.《我与ⅩⅩ的一次精彩对话》 2.《与 ⅩⅩ老师的一次交谈》

六、“阅读练习·探究”三可在课外完成,安排在“综合练习活动”中进行交流。教学建议:

一、《晏子使楚》

(一)让学生课外阅读《晏子使楚》,根据课文注解笔译全文。

(二)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 1.交流和检查翻译的情况; 2.讨论问题。

问题涉及如下,仅供参考: 导入:

这是一篇论辩性很强的文章。从论辩性来说,它与上一篇《唐且不辱使命》在以下两点相似:第一,都是代表一方政治集团出使另一方。第二,都以口头论辩为主。但和前面一篇又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安陵君与秦王相比是弱者,而晏子代表的齐国和楚国一样都是大国。当使者的,国力不同,形势不同,策略也有不同。唐且处于弱势,除了口才之外,就是拚命。而晏子则全凭口才。

一般地说,春秋游说之士,基本修养就是善于辞令。所谓善于辞令,常常被理解为化解对抗,缓 和紧张,语气委婉。像唐且那样不惜拚掉老命,是很少见的。但这不等于说,特殊情况下,游说之士就不能坚持自己的利益和原则,进行反击。晏子和楚王论辩的最大特点,就是机智幽默,针锋相对。

问题一:楚国和齐国同为大国,照理楚王应该善待齐国来使。可是楚王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小心眼,搞小动作。先是弄了一个小门,不让晏子从大门进入。这是在拿晏子的矮个子来开玩笑,对晏子是带有侮辱性的。

问题二:对此,晏子采取了什么办法?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晏子采取的办法是针锋相对:“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这话的妙处在于:第一,拒绝入门,对方小动作不能得逞。第二,不是我无理拒绝,而是有道理的。道理不是为我考虑,而为对方考虑。把“小门”歪曲为“狗门”,又把“狗门”和“狗国”联系起来。既然是狗门,一定是狗国。这是骂人,但是骂得含蓄,留有余地,其中有假定性,如果是狗国的话,就只有这个门,但我出使的是楚国,楚国不是狗国,所以我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第三,这是最主要的。这样的说法,就把对方放在一种两种选择判断中:1,如果你说这就是国门,就等于承认自己国家是狗国。2,如果你说这不是国门,就应该换一个门。换句话说,如果你坚持侮辱晏子,就得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如果你不想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就得承认这个小诡计的失败。

问题三:网上有一篇文章说,晏子的这个做法不太妥当。如果楚王感到你骂他是狗,他火了,声明说,这不是狗洞,你看着办,自便罢。这样晏子就不能完成任务了。他应该这样说:“看来你们缺乏诚意,准备也不够,是不是我先回去,你们先请示大王一下?”对此,你有何评价?

明确:这就是没有看懂晏子使楚要义。晏子在这里,既要完成外交的任务,又要不失尊严。如果主动打退堂鼓,既不能完成任务,又不能在才智上胜过对方了。晏子迫使楚国方面让他从大门入,就是一大胜利。既是外交的胜利,又是才智,特别是现场的即兴应对的胜利。要知道,在这种场合下,现场即兴反应是关键,需要的是急智,事后诸葛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本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现场即兴应对,既针锋相对,又不失理路,显得机智幽默。

问题四:晏子与楚王斗智的第二个回合,楚王说,难道齐国就没有人了吗?把你这样的人派到我们这里来。这是公然小觑晏子,也是带有侮辱性的。对此,晏子是怎样回答的?请说出他的话语中体现怎样的智慧。

明确:晏子所用的方法和前面的有一点相似。他毕竟身为齐国宰相,当然要维护自己尊严,但他不是直截了当的顶撞,而是退一步,说自己不行,不行的人,才到不行的国家来。“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这句话,在逻辑的空白中暗含着这个意思:如果你说我不行,那就是因为你不行。晏子的语言机智,显然高出楚王一筹。楚王在晏子面前显得很笨,骂人的话,瞧不起人的话,都是直接讲出来的。而晏子骂人的话,刻毒的话,都是暗含在话语的逻辑空白之中的,而且都不是顶撞对方,相反是在语义表面上,顺着对方的话说,我是不行啊,那是因为你不行。把对对方的进攻,暗含在对他的赞同之中。

问题五:楚王处心积虑要侮辱晏子,所设计的情境,不但侮辱晏子,而且要侮辱整个齐国人。抓了一个人,从宴会堂前过,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借此上纲,说怎么齐国人都长于偷窃啊?在这种情况下,晏子如果直接反驳楚王的逻辑错误,该怎么说?

明确:从一个人犯了偷窃罪,怎么能推断出全体齐国人都善盗呢?(这在逻辑上叫做以偏概全,或者叫做轻率概括。)

问题六:但晏子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那样有一个缺点,就只是被动地防守,没有反击。问题七:那么,他最后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应对呢?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晏子采用的方法,是春秋时期游说之士和学者常用的办法,那就是类比法。他说,橘子生长在淮南的时候,就是鲜美的橘子;而到了淮北,就变成了酸苦的枳子。品种虽然相同,但是环境导致变异。从这个植物生长变异的现象,晏子引申到人类社会中来:环境改变品质,“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

这个反驳的好处是:一来说明,他本来在齐国是良民大大的好,之所以为盗,是后来变的。二来说明,他之所以变坏,是因为在楚国这个地方,是楚国的环境所致。这就不但推翻了“齐人固善盗”的论点,而且骂了楚国是强盗窝。这个骂法骂得巧妙,因为他没有直接骂出来,而是利用对方提供的前提,推导出来的,这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一种幽默应对的办法。

问题八:你怎样理解楚王的笑?

明确:楚王的笑,既有对晏子的辩才表示欣赏,也是一种自我解脱。也是尴尬心里得体现。问题九:楚王把晏子称为“圣人”,而且说,圣人是开不得玩笑的,自己则是自取其“病”。对于楚王的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明确:从文章一开始,楚王说那么多的话,都很放肆粗野,都是送给人家话柄,不像个有权威有修养的王者,倒是这一句话说得很有分寸,以退到底线为守,再没有什么话柄给晏子,使晏子的口才再也没有发挥的余地。

附:《晏子使楚》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个子矮小,就在大门的旁边另外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肯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招待宾客的人换一条道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居然派你来当使者。”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闾,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了,一起挥洒汗水就汇成大雨,肩并肩,脚接脚地居住在那里,怎么会没有人呢?”

楚王说:“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当使臣呢?”

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规定。那些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君那里,不贤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无能的国君那里。我晏婴是最不贤无能的,所以正适合出使楚国。”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对左右的臣子说:“晏婴是齐国能言善辩的人,现在要来了,我想羞辱他一下,用个什么法子呢?”

左右的臣子说:“当他一到,让我们绑上一个人,从大王跟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什么人?’我们就说:‘齐国的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啦?’我们就说:‘犯了盗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请他喝酒。正喝得高兴,两个小吏绑着一个人走到了楚王跟前。楚王就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齐国人,犯了偷窃罪啦。”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晏婴听人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象,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水土不同啊!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擅长偷盗?”楚王笑着说:“道德高尚的人是不该被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啊。”

二、《杂说

(四)》

(一)让学生课外阅读《杂说

(四)》: 1.根据课文注解笔译全文。2.朗读课文。

(二)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

1.交流和检查翻译的情况;积累重点词句。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虽:即使。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外见:表现在外面。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2.讨论问题。

问题涉及如下,仅供参考: 导入:

“伯乐相马”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看来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人们把千里马当成了一般的干苦力活的马来使用了。为什么韩愈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呢?这与当时的社会有关。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尽管科举制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参政的道路,但是把持朝政的门阀贵族们仍然坚持朝廷上的重要职任必须在公卿子弟中选择,而绝难让这些白衣秀士们厕身其间。所以,虽然韩愈一生经历了唐代的五位皇 帝,但不管他何时发出这种对于埋没人才问题的呐喊,都是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都是带有必然性的。

问题一:千里马有怎样的特点?

“日行千里”“食量大”(一食或尽粟一石)

问题二: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讨论后归纳总结:“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生就这样庸碌地度过了,没有施展才华。吃不饱,力气不足,没有办法展现自己的才华。而且它遇到的都是不了解它的人。全文都覆盖着千里马的种种遭遇。这篇文章简直就是对千里马遭遇的血泪控诉。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会感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呀?(同情)读出同情。

问题三:千里马有种种不幸遭遇,那么到底谁应当为它负责呢?

如果我们读完这篇文章,只是认为它原原本本地呈现了千里马的不幸的遭遇,那它就没有那么深刻,没有那么受人喜爱,我们的阅读也只是浮在表面上,没有贴近作者的心灵。我想深入地问一个问题,千里马有种种不幸遭遇,那么到底谁应当为它负责呢?

讨论后归纳:

食马者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把千里马当常马看待。还嫌它们吃得多,认为它们不是一匹好马。还用鞭子抽打它。千里马身体上受摧残,精神又得不到交流的机会,所以千里马又可怜又孤独寂寞。那么这样的食马者,我们对他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憎恨鄙视嘲讽)

伯乐要对千里马负责。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发现,很多千里马被埋没了。那么作者对伯乐是一种什么情感啊?因为伯乐在这个世上太少了,作者多么渴望世上多一些伯乐呀!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伯乐作用的强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也要对自己的遭遇负责。千里马一定要表现,而不是像文章说得那样——“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要经常表现自己的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千里马。

问题四: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在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图?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这种写法后人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或者叫做托物寓意。问题五: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朗读课文。教师提示:

韩愈的散文,后人多有评价,其中褒贬俱有不一而足。但是对于这篇“马说”却是一致推崇的。首先,这是一篇一气呵成的比喻文章,全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比善喻。字里行时洋溢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作者所谓“气盛言宜”的创作理论在本篇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体现。该文通篇以马喻人,然而由于引得得体,用得贴切,便使读者从中觉不出一点离皮离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种人马合一,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使那些深有感触的读者们不由联想到自己“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时的种种不幸,产生出与作者之间在心灵上的迅速沟通。而顺势读将下去,更觉心舒气顺,意气昂扬,经日积愤为之一吐,阵阵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飞跃,万里急驰之心。现在就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样的情感吧。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附:《杂说》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三、《讽谏小议》

1.学生课外自学《讽谏小议》;

2.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在课堂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一:文章是怎样分析了中国古代诤谏制度的?

明确:首先,它存在的基础就是一个矛盾。封建王权的特点就是专制,就是独裁,就是“独霸”,人君“连对骨肉、功臣、亲信都心存疑虑,提防他们对自己的宝座有觊觎之心。”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不能相信任何人,也不能和任何人共享真理的。作者引用了一个常用的词语“寡人”,给予了新颖的解释,说这是君王的“孤独感”的表现。这种说法很新鲜,给读者以很有趣味的感觉。但这并不是说这个解释很准确,相反,是有点牵强的。在古代汉语中,这个字的本义是“少”。《说文》:“寡,少也。”《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成语“寡不敌众”,都是这个意思。后来才指妇人丧夫,男子无妻或丧偶。人君自称“寡人”,并不是孤独的意思,而是一种自谦之词,说自己是“寡德”之人。(据考证,在唐代以前,王侯、诸侯夫人,甚至普通的士大夫都可以自称“寡人”,唐代以后,才成为皇帝的“专利”。)但本文是随笔体的写法,只要不无道理,显得机智,就不太追求严密和准确性。这叫做涉笔成趣,和正式的论文不同。

问题二:下面这二句话,作者意在强调什么?

他孤零零一人料理庞大的帝国,当然力不从心。他的希望是:属下既不挑战自己的权力,又能够排忧解难。

„„

君臣关系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无理性的统治与服从,这是天下最不平等的关系。

明确:从根本上揭示了诤谏制度的局限,强调其严酷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冤枉死了还要谢恩)。而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古代游说之士的限度,而不至于把古代帝王与臣下的关系理想化。

问题三:作者是怎样表述文章的主题句的?

明确:随笔要有趣味,就要有一定的生动性,就要有一定的文学性、形象性。因此作为主题句“其实臣子对君王的进谏,实在是一种刀斧手阴影下的血腥冒险。”作者把理性和形象、深邃和情感交融起来。

问题五:对于主题的论述,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随笔要有趣味,但不是一般的情趣,而是和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智趣。历史知识的含量,成为随笔成功的一个条件。历史上的事例不胜枚举,一个一个讲,没有那么长的篇幅。在这样一篇小文章中,只能 采取简单枚举的办法,一笔带过,把最突出的部分,最具震撼性的细节提示一下:

比干进谏商纣王,结果被挖了心;春秋时代的史鱼,干脆自我了断,来个尸谏„„ 海瑞要直谏,就变得聪明而冷峻了,自己先准备好棺材。

问题六:文章写到这里,似乎任务已经完成,已经把封建诤谏制度的矛盾揭示得相当淋漓,到此为止,亦未尝不可。但是读来未免感到单薄。为什么,因为论点只有一个层次。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思想的深度还是有限。为了深化论点,作者在层次上进行了转化。那么作者是怎样实现这个转化的?

明确:转化的方法,就是从上一个层次的事例中,提出新的矛盾。上一个层次,举比干、海瑞的例子,是说明诤谏制度的残酷。紧接着,来一个明英宗的感叹:“敢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难得。”为什么呢?论点很自然地深化了。下面的论题,就很明快的亮出来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君王本身。暴君手下出佞臣,明君手下出骨鲠之士。接下来的例子,举得很雄辩,裴矩在隋炀帝治下是奸臣(作者在这里突然用了一个口语词语:马屁精,很有通俗的趣味),而到了唐太宗治下,又成了直言之士。

把新层次上的论点总结起来,作者用了两个方法,一个是例证的方法,一个是理论的方法。但是,他不用自己的话,因为用自己的话,不如用历史文献上的话,这也是智趣决定的。作者用了史学家司马光的话:“皇帝不喜欢批评,忠臣变佞臣,皇帝喜欢批评,佞臣变忠臣。”光有一个例证可能变成孤证,所以作者又引用了元朝一个很没有名气的大臣的话。为什么呢?引证不是以权威的为上吗?但引文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新异,最好是冷门,冷门的例证,会带来新知识,随笔本来就有传播知识的任务。此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概括面广。唐朝的贤臣,已经广为传播了,元朝却是个冷门。权威的例证,很多是多次引述过的,容易造成重复,失去新鲜感。而名气不大的人的语言要引用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真有过人的深刻或者生动。元英宗问身边的人今天是否还有魏徵那样敢于说话的人时,拜往说:

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圆盘子盛水,水是圆的;方杯子盛水,水就是方的。因为唐太宗有度量,肯纳谏,所以魏徵才敢说真话。

这话不但说得很深刻,而且还很生动,很形象,值得一引。但这好像不是古人的话,因为作者没有引用原文,其原因是,这是一篇写给初中生看的文章,引用原文多了,很容易变成阅读的障碍。用现代汉语转述,也是一种引用方法。这不是很有权威了吗?但是,作者觉得还不够。还要用自己话来说一下,当然话要说得漂亮一点:

皇帝是标杆,臣子不过是随杆移动的影子。

问题七:这是论述的第二个层次,已经是相当深刻了,但是作者还是没有想结束的样子。为什么呢? 明确:文章的主旨是讲进谏的风险的,论点发展到这里,给人一种印象,好像是只要遇到明君,就没 有风险了。是不是这样呢?又一个层次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提出来了。即使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也是很危险的。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没能贤明的皇后,魏徵的命运就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提出这个矛盾进行分析,论点就有了发展:尽管封建王朝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设立谏诤机构,养了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这样的官职;但是,又正是封建体制本身,养育了阿谀逢迎之徒。最后作者又一次强调:

真正的批评不可能存在于主奴之间。更为警策的是作者最后的结论: 没有平等,就不能分享真理。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虽然是写随笔,追求趣味性,但更为突出的是,作者对思想深邃性的追求。

四、“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晏子的机智幽默化对抗为一笑。本篇对话的特点即幽默应对。)

楚王输了却笑,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晏子的应对,确实十分机智幽默。幽默的功能,就是把矛盾对抗化为轻松一笑。第二,楚王与晏子,并非完全的敌对关系。他之所以“欲辱之”,无非是想在外交场合出出晏子的洋相,占个上风,取得精神优势,因此多半是抱着游戏的心态而进行的。第三,捉盗的事端,本来就是他与左右设计的闹剧,其中的虚假胡闹荒唐可笑,他原就心知肚明。第四,他的笑,并非完全的开心快乐,多半还是自嘲苦笑。学生能答到第一条即可。

本篇的对话与其他各篇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机智幽默。邹忌、曹刿、唐且都是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晏子相反,他把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装作肯定对方观点,并按照对方的逻辑,歪理歪推,使对方的荒谬最大化,用对方的观点和逻辑来否定对方。比如第一则,楚王本想让堂堂齐国使者晏子从小门入,以此来羞辱晏子的矮小。而晏子也装作肯定用小门迎接来使是合适的,但他虚拟出一个“前提”:这个小门是狗门,只有狗国才可以用它来迎接来使。于是就推导出一个与楚王初衷正相反的结论:如果你要我从这个小门进去,那么就等于承认自己国家是狗国。后来,楚王又想侮辱晏子是齐国最“不肖”的人,晏子也是表面上承认这点,并由此歪推:正因为我最不肖,所以齐国才派我出使楚国这个最不肖的国家。这样,楚王说晏子最不肖,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国家最不肖了。第二则故事中,晏子也没有正面论证那个人到底是不是齐国人,是不是真的偷东西了,即使是,一个齐国人偷东西也不能证明齐国人“固善盗”,等等,而是表面上承认这个人就是齐国人,确实偷东西了。但他抓住这个人是在楚国偷东西这一契机,歪理歪推,得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的结论。本来楚王想用来说明齐国是盗国的案例,到头来反倒成了证明楚国是盗 国的证据了。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第二题

第1小题:“传说中的诤谏故事,往往把臣子对君王的批评,特别是那些比较成功的批评,渲染得过于轻松,好像是全凭一点口头表达的技巧,就君臣一体,同心同德,一点风险都没有。”

第2小题:不完全一样。齐王、鲁庄公是闻言称善,言听计从,而唐太宗也有生气甚至忌恨的时候。另外,齐王、鲁庄公只是在某件事情上纳谏,而唐太宗是把谏诤者(魏徵)看做是自己的“镜子”,认识较为深刻。

第3小题:略。

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第三题

第1小题:详见各篇主编导读和有关的练习解答。

第2小题:首先当推《晏子使楚》,其次是《唐且不辱使命》和《曹刿论战》的第一段。它们的共同点,一是主人公表现出了即兴应对、处于不败之地的现场口语交流能力,二是双方不但有言语对答,而且有思想观点的交锋。

第3小题:略。

第4小题:略(本题是开放性的试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言之成理即可。)第3、4小题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各有关练习解答。第四题

1.使使:派遣出使。前一个“使”的主语是齐王,后一个“使”的主语是“不肖者”。宜:适宜,合适。

2.何以:用什么办法。“何”是疑问代词,作“以”的宾语,前置。3.坐:犯罪。4.避:离开。

5.病:责备,侮辱。焉:相当于“于之”,意为“从他那里”,另外还略兼有语气词“啊”的作用。6.食(sì):通“饲”,供食,饲养。7.食:吃。见(xiàn):同“现”,显现。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晏子使楚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读懂课文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结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什么是类比,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结合书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总结文言现象及学习规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并学习晏子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教学重点:

1、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3、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总结文言现象及文言语文学习的规律。教学难点: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教学过程: 导学: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机智善辩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谁能讲一个机智善辩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我国古人机智善辩的故事--《晏子使楚》。探究:

二、诵读课文

1、自由默读或轻声读一遍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

教师用课件列出重点生字:晏(yàn)缚(fù)酣(hān)曷(hé)枳(zhì)熙(xī)

2、注意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也

其/实味不同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精导:

三、合作翻译

让学生把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几个不同于现代汉语特点的文言句式整理出来。通假字: 曷--何 熙--嬉

古今异义词: 方(古:将要 今:方的形状)对(古:对上说的话或回答 今:正确)坐(古:犯罪 今:坐下)

避席(古:离开座位 今:避:躲开;席:席子)徒(古:只 今:徒弟)

其实(古:它们的果实 今:实际上)

得无(古:莫非 今:得:得到;无:没有。)病(古:辱 今:疾病)固(古:本来 今:坚固)

特殊文言句式:

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肯定判决)

圣人非所与熙也。(否定判断)

翻译时语序需调整的:何以也——以何也 何坐——坐何

何为者也——为何者也 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缚一人诣王 提升:

四、感悟形象,体会语言

1、在朗读楚王手下的对话时,应让学生体会到楚王手下为讨得楚王欢心,积极出主意以辱晏子,按捺不住激动与兴奋的心态,应读出一种谄媚的语气;对楚王,应读出一种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的语气;对晏子,应读出一种沉着冷静,不卑不亢的语气。根据学生读的语气,教师总结出人物形象的特点。板书:

晏子: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楚王:盛气凌人、傲慢无礼

2、师引导。为了使人物 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可在人物对话时适当加一些描写,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可以先揣摩一下此时人物的心理,然后再想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语气,可以 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一定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教师提示:如“王视晏子曰”,添加一些细节,先揣摩一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楚王肯定是幸灾乐祸的心理,可以这样添加:楚王听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右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桌面,用眼睛的余光偷偷瞟了晏子一眼,然后故作惊讶地说。)

(示 例:晏子——晏子早就对楚王进行察言观色,看到楚王偷偷地瞟了自己一眼,知道楚王不怀好意。当楚王把矛头指向整个齐国人善盗时,晏子的思想正在激烈地斗争着:这明明是对我们齐国的污蔑,可自己又无法证明这个人不是齐国人。这次出使,国君对我寄予厚望,自己又不能失礼,怎么办?晏子突然想到有关橘树和枳树的故事,心头豁然一亮,有了主意。于是晏子慢慢地站起身来,从容地离开座位,向众人扫视了一眼,神色平静,不慌不忙地说道„„

楚王——楚王听后,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鼻子上沁出密密的汗珠,下意识地玩弄着手里的酒杯,干笑了几声说道„„)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写成500字左右的一个小故事。

教学反思

第三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这期间,各国经常进行争战。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争夺霸业很激烈。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齐楚两国外交中的一个故事。晏子是齐国的大夫,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能言善辩,很有才干,齐王派他出访楚国。课文讲的就是他出访楚国时的事。

师:那么,谁能先解释一下课题呢?

生:“晏子使楚”的意思是晏子出使楚国。使:出使。

生:晏子被派到楚国去执行任务。

师:好,同学们回答的都对。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历史人物。请跟着老师坐着历史快车穿越时间隧道,一起去看看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师:昨天,我给你们布置了预习内容,下面谁能帮大家攻克词语关?

生:第二自然段第一行的“大夫”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第二行“国势”指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侮辱”指的是使对方的名誉或人格受到损害。

生:第四自然段“敝国”指自己的国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第五自然段倒数第六行“枳”又叫枸桔,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上有刺,叶为复叶,有小叶三片,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桨果球形,黄绿色,味酸苦。

生:第五自然段倒数第五行“安居乐业”指安定的生活,愉快的劳动。倒数第一行“取笑”是嘲笑、取乐。

生:(争着发言)

师:同学们查找的词语可真不少,那么分组交流一下你们所查的其它词语的意思及对课文内容的见解。

生:(四人为一小组,主动交流,畅所欲言)

师:(拍手,表示停止)

生:(扭脸坐好)

师:接下来请看字。(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关键我们要学习晏字,这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笔画的搭配。上部分“日”写的小一些,下部分“安”要疏朗一些,横要长一些。(边写边示范)(其它字学生会掌握,给学生时间读字)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师: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就站起来读哪一自然段。并认真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学生读课文)

生:我读懂了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生:我读懂了齐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

师:答案在哪里呀?

生:答案在二三自然段。是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

生:我读懂了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可晏子都进行了反驳。

生:我读懂了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那是因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而晏子非常聪明,一一进行了反驳。

师:那么,课文的重点,我们应放在哪里呀?

生:应放在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都给反驳的那一部分。也就是三至五自然段。

四、抓重点分析,理清思路

师:三至五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在哪发生的事?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先写在入城门的时候发生的事,再写见了面后,最后写在酒席上发生的事。

师:(板书:入城门、见面后、酒席上。)

师:好,我们先来看第三自然段。读之前,请看你们需要闯哪几关?(出示幻灯)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是如何反驳的?

3、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

4、精彩在什么地方?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愿意攻克第一关?

生:我愿意。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师:他回答的怎样?同意吗?同意的坐好。

生:(都坐好)

师:第二关……

生: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谁同意,同意的……你们觉得晏子的哪些话很精彩?

生:我认为晏子说的这句话很精彩: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师:我很同意你的看法。那么,它到底精彩在什么地方呢?(指第四题)

生:我认为,晏子毫不留情地说:“这是个城门。”接着又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那意思也就是说,你楚王让我钻狗洞,就必须首先承认楚国是个狗国,楚王也就是狗王了。

师:(板书:狗洞——狗国)结果怎样呢?

生: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的阅读水平在逐渐地提高。下边,考验你们合作学习的机会到了。(指幻灯)题不变,分小组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是如何解决的?帮老师完成任务和板书的?

生:(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师:停,谁愿意代表小组上台发言?

生:第二次在见面的时候,楚王讽刺晏子“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他是在讽刺晏子没能耐。我想,其实他是在讽刺齐国没有人才了,怎么会派你来呀?这时晏子严肃的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这一下子说了齐国人很多。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明说自己是下等人,其实是说楚国是个下等国。(板书:下等人——下等国)我觉得在这一段里,晏子说得话都很精彩。晏子很聪明,让楚王苦笑不得,只好陪着笑。

师:同学们,薛明的讲解好吗?

生:好。(主动鼓掌)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很爱学习别人的优点,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下边,我把这次学习的机会,让给你们每一位。按照幻灯要求,自学第五自然段。我绝对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好,开始。

生:(自学第五自然段)

师:谁能上台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学习成果呀?

生:(上台讲)第三次楚王企图齐国人没出息,干偷盗之事,使晏子难堪。晏子以水土不同结的果实也不相同为例,说明齐国人到楚国偷盗的原因。进而又贬低了楚国。(板书:柑橘——人)

师:楚王三次侮辱了晏子,晏子三次都给予有力地反击,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晏子通过三次智斗,表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如果现在晏子就在你的面前,你该给他说些什么呢?

生:晏子你真聪明。

生:晏子你是个聪明机智、巧妙应答的人。

生:晏子,你是一个能言善辩,有一颗爱国之心的人。

生:晏子,你遇到困难、讽刺,决不害怕。我佩服你。

生:你很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一点我很佩服你。

生:你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聪明、爱国的人,你可真伟大。

生:……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学晏子三次击退楚王侮辱,维护尊严的事例。

2、学会推理,学懂晏子反驳楚王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知道了《晏子使楚》一文中的大概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我们也知道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会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找到了跟你同桌交流。

2、同学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引导:

(1)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哪位同学愿意大声读出来?

(2)指名回答。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从这句话你读明白了什么?(必须去做,即使你不愿意,也得去做。)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1、师:同学们,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我们说这个楚王一开始是准备干嘛的?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有几次想侮辱晏子?到底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板书:侮辱

5、师: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三、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吗?

(2)指名回答。(楚王想借钻狗洞来侮辱晏子身材矮小。)

(3)你怎么知道这是狗洞呢?“5尺来高”到底有多高呢?

(让晏子从这个一米高的洞里钻过去,这对于晏子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是一种人格的侮辱。)

板书:钻狗洞——

2、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1)师:“瞅、冷笑”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

(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2)指导朗读这句话。

板书:没人才——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一下,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理解。

(2)指名回答。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过渡:同学们,如果你们身在异国他乡,别人说你没出息,你的国家社会风气不好,你会有何感想啊?(没面子,难过,气愤)光有这些感受有何用啊?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来驳倒对方啊!我们来看看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板书:反击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

2、指名回答。谁能体会晏子当时的心情和当时的场面,(会很生气)给他加一个修饰词语,来读一读。投影出示:晏子看了看,__________地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有何含义呢?

访问正常的国家是开城门,访问狗国才需要钻狗洞,楚王让我钻狗洞,说明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是狗国

4、所以—————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5、师:楚王这城门打得可真是无可奈何啊,否者你就要承认自己国家是狗国,自己是狗王了。

6、小结

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晏子的聪明才智。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没有恼羞成怒,冷静地反驳,巧妙的语言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现在请大家利用这种方法学懂之后的二次反击,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

7、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8、全班交流完成习题。

A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是最不中用的,最下等的,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_最不中用_的_,最下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楚王只好陪着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淮南水土好,产柑橘。淮北水土差,产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就做起强盗来。

所以楚国是__社会风气不好的强盗国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楚王只好陪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师:晏子的智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现在自由欣赏一下晏子的语言。

10、生分角色读文。

五、分析人物

1、师: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交锋,从他的从容应对,从他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

生自由讨论(能言善辩又不失礼节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足智多谋、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六、小结

师:同学们,晏子成功出使了楚国,从此,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更重要的是晏子维护了自己祖国的尊严,这可真是“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啊。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和晏子一样充满智慧、能言善辩的人?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灵活应答。

七、迁移练习

有一次,克林顿到外地演讲,他正在演讲时,不满他演讲的人从下面传来了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两个字“白痴”,如果你是克林顿,你会怎样回答?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重点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

技能目标: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关键: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理解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再明脉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晏子出使越国,和楚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前一节课的内容,再次明确课文的脉络,对进一步感知晏子的出众才华起了很好的的铺垫作用。

2、填补证书,仔细品味

(1)创设机会,自由研读

同学们,晏子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呢!正因为他成功地出使楚国,所以齐国外交部授予他一张荣誉证书。可惜2000多年过去了,证书几乎面目全非。历史博物馆的张叔叔想请大家动动脑子,把证书补充完整。出示荣誉证书:

请大家任选其中的一件事,仔细品读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琢磨证书该怎么补充比较妥当。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荣誉证书,对于学生来说既是非常熟悉的,又是非常神圣的。创设这样的机会,学生会感到亲切,兴奋,加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伙伴,所以学习的欲望猛增,“要我学”则补变成“我要学”。

(2)多种练习,仔细品味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随机出示以下几段话及相关训练:

a、“这是个狗洞,不是城市。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训练:如果让我钻洞进去,那么楚国就是__________________,楚王就是_______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狗国

b、“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训练:举()成()挥()如()摩()接()

C、“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训练:“最不中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最下等国

注:学生做b练习时,可让其找自己最信任的伙伴来演一演。演完后,对其进行采访。

d、“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滩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果,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训练:第一次的“水土不同”指

第二次的“水土不同”指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强盗国

小结:楚王自恃国事强盛,几次三番侮辱齐国和晏子。最后还是晏子技高一筹,获得了胜利。晏子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板书:聪明善辩心中有国

[设计意图]

1、这一环节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比如在理解句子的含义后,先指名个别读,接着同桌互读,然后安排比赛读。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讨论第二件事时,引导学生用读一读、演一演的形式来感悟晏子的超人才干。学生在准备演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演完后,对“晏子”和“楚王”进行采访,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以更真切地感受晏子那高尚的人格和绝顶的聪明才智。

3、教学这三件事,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高涨的学习情绪。

3、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请大家看板书,楚王侮辱晏子的企图越来越大,越是这样,他的下场就越惨:楚国成了狗国、最下等国、强盗国,楚王也就成了狗王、最下等王、强盗王。这都是晏子聪明善辩,心中有国的结果。

【设计意图】

利用直观形象的板书来总结课文,使课文内容简洁易记,也使学生对人物品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2)同学们补充的荣誉称号,晏子真是当之无愧呀!

下课后,我把你们用智慧换来的这些学习成果送给历史博物馆的张叔叔。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充满智慧的名字──晏子!

【设计意图】

结课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板书设计(同上)

【设计意图】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不成,所以用虚线表示。楚王最后对晏子的态度用红粉笔书写,突出楚王前后的思想转变。“钻狗洞──笑无才──押齐盗”呈上升趋势,明显地揭示出了楚王侮辱晏子的企图是越来越大,那么,他应得的下场也是越来越惨(往下的箭头越来越长),“狗国──最下等国──强盗国”用蓝粉笔书写,“聪明善变、心中有国”用红粉笔书写,是为了强调这是晏子三次战胜楚王的“法宝”。

四、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课堂教学的开放。本课教学打破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引进了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荣誉证书来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学得轻松有趣,真正体现了语文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

2、主体学习的体现。整堂课都体现了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欣赏,自己评价的自主性。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能感悟多少就感悟到多少,教师并不强调“十个指头一样长”。

3、创新意识的培养。主体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本节课学生在主体学习的氛围中,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演,思维异常活跃,无形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4、合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创设伙伴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合作。

第四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

2、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再明脉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晏子出使楚国,和楚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入下一个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前一节课的内容,再次明确课文的脉络,对进一步感知晏子的出众才华起了很好的的铺垫作用。)

二、潜心体悟,研读晏子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描写晏子和楚王较量的段落,分别找出楚王和宴子的几次对话。(学生有大声朗读、有的轻声速读、有的默读„„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件提示:(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2)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开放的要求,能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丰富了读的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学习的功效,注重生与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是生命的自我完善和检验。)

3、全班交流。

三、情境再现,感悟形象

(一)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过渡: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交锋,认真体会晏子这位外交家的语言魅力。请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

2、指导朗读。

晏子刚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给关了,让晏子从一个五尺高的洞里钻进去,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气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该怎么把它读好呢?请同学们自己先练一练。

课件出示: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①指名读,指导朗读。(第一句要肯定,当然,到底要强调)(点评)

②齐读。请大家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③谁能站起来把自己当成外交家,手指着这个城门,加上动作、神态读一读。

④指名读。

3、转换角色练习,体会弦外之音

(1)练习传话。(速度慢)你们说,接待的人会怎么把晏子的话传给楚王呢?你们能不能当当接待的人传传话呢?请同桌同学先练一练,一个当楚王,一个当接待的人,待会儿换过来,看看哪桌同学练得最认真!

(2)现在我就是楚王,谁愿意当接待的人上来报告。(师叙述:今天那五尺来高的晏子肯定得从那洞里钻进来,可有好看的啦!„„)

(3)同学们,楚王听了接待的人的禀报后,会怎么想呢?请大家想一想,用上老师这里的句式:

(出示课件)楚王想:晏子说

如果,那

,哎......)轻声地说一说。谁来说?最后结果是----(齐读结果的句子)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佩服晏子吗?

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我们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再次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个别读,齐读,表演读,接着同桌互说,然后安排转述说,为学生创设伙伴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激活了课堂,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晏子说话的技巧及话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课件出示晏子和楚王的对话,学生自由朗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完他故意笑了笑。

2、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训练,引导学生感悟晏子的口才和智慧。

①引导学生明白,后人在晏子说的这个简短的一句话里面找出三个成语——(出示课件)举袖成云、挥汗成雨、摩肩接踵,我们来对号入座,“举袖成云”的意思是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摩肩接踵”的意思是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挥汗成雨”就是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②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待学生写完)一起读一遍。

③我们仔细看,在这段话中,用了一个词语——所以。既然有“所以”,就必然会有“因为”。请你把“因为”送进去,再来读读这句话。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注意让学生积累语言。

3、面对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请学生用表演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要把当时晏子和楚王等人的动作、神态、语气通过表演体现出来。)

3、学生表演,演完后,师生对“晏子”和“楚王”进行采访,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表演是体验课文内容的方式之一,是为理解内容服务的,是活用文本的体现,能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更是激活课堂的首选手段之一。学生在准备演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演完后,对“晏子”和“楚王”进行采访,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含义表达出来,这样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把语言训练同思维拓展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

(三)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课件出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2、学生自读、自悟,自由交流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己研读、归纳、思辨和梳理、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原来晏子的反驳是那样的富有逻辑,富有哲理。同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引导学生从两个“水土土同”的含义去体会晏子的话巧妙之处。

4、小结: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不慌——不忙,胸有——成竹,沉着——冷静,凭着他的三寸不滥之舌,使楚王不得不认输。最后的结果是谁来读最后一句?

(课件出示)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①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进行个性朗读:(强调楚王的心情“不得不” ;再自由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齐读)

②把这句话划下来,再齐读一遍。“尊敬”换个词可以说是?(敬重、敬佩、„„)

③ “不得不”可以换什么词?——可以换成不能不尊重。还可以怎么说?(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楚王只能尊重晏子了)

那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呢?(口才)我想用一句话来说晏子的口才:“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齐读一遍这句话)

5、评价晏子: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的语言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用好语文重在积累。本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也达到了口语训练的目的。

四、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口才吗?(还有智慧)”让我们再次为晏子的这种智慧喝彩!在这次外交活动中,晏子凭着他个人的智慧赢得了楚国的尊重。他告诉我们首先自己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在这里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

(课件出示)“每个人努力的、首要的是做一个--有尊严的人!”(齐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体现了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作用,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自尊、自信、处变不惊是取得成功的保证;出色的语言表达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具备的重要才能。)

五、拓展延伸 积累运用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他的语言艺术令外国人都惊叹不已。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有关周总理的几个小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故事1:巧答记者: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课件出示)故事2:对!牛弹琴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同国民党政府谈判。在我方义正词严面前,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当即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词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了对方:“对!牛弹琴!”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从而既摆脱了困难,又迫使对方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

2、同学们,读书明理。课外请你们去阅读《晏子春秋》这本书,你们会从晏子的身上有更多的收获。

第五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案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许昌市古槐街小学 张秋红

一、回顾引入 理清情节

1、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层次,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呢?

2、这的确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那故事中主人公晏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3、过渡: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楚王和晏子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去深入的全面的体会晏子那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

二、先品楚王,感受侮辱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4、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晏子是怎样反击楚王的语言。

2、为了显显自己的威风、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究竟是怎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出来。(出示三次侮辱晏子的句子,意在让学生能够前后联系,体会楚王的骄横及险恶;同时训练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挖掘发现信息的能力。)

3、一句话、一个词往往包含着很多的信息,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些句子,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师相机板书:开洞、没人才、没出息

4、透过这些句子,我们看到了楚王是多么的阴险狡诈、目中无人,他侮辱晏子实则侮辱齐国,他处心积虑、用心良苦。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

5、如果是你,看到这五尺来高的洞,听着这侮辱人格、国格的话,你会怎样? 放弃是无能的表现,恼怒不是好办法、伤心解决不了问题。尤其是作为一个使者,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国家的形象,绝不能妥协,更不能冲动。

三、再品晏子,体会巧妙

(一)第一次较量

我们已经知道,晏子不同于我们常人,他机智巧妙地反击了楚王,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品味晏子的巧妙语言,谁把晏子第一次反击的话读出来?(媒体出示)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6、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在学生自由畅谈之后,出示,引导学生填空: 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 ____,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____。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晏子的话外音,从而领悟语言的巧妙。)

7、这几句话意思明显,大家明白了,接待的人也明白了,正在暗自得意的楚王听了接待的人的传话后会怎样想呢?

8、楚王就不明白了,怎么转眼出国成了狗国,自己成了狗王了,晏子这番话究竟妙在何处?

(引导学生明白:晏子先把那个五尺来高的洞称为狗洞,自然就有了狗国;晏子并没有直接说“楚国是狗国”,而是巧妙地让楚王说自己国家到底是个什么国?这样不仅给楚王一个台阶,而且更重要的是晏子已经料定楚王的反应是绝不会让他钻洞,真是胸有成竹。)

9、面对狗洞,晏子顺水推舟,短短的几句话,既不失礼节,有维护了尊严,说的太妙了,能读出妙吗?

10、小结过渡:晏子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地把侮辱还给了楚王,给楚王来了一个迎头痛击,楚王绝不甘心,更加过分,不过燕子的反击也更加精彩。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晏子第三第四次反击楚王的话,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出示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晏子的话 思考分析言外之意 理解品味语言之妙

(二)第二次较量

1、谁来读读第二次较量中晏子说的话。

出示句子:

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2、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并说出这几句话妙在何处。(要引导学生体会夸张句子的妙,再出示原文这段话的原文: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 挥汗成雨 比肩继踵,何为无人。并从中积累成语:张袂成阴 挥汗成雨 摩肩接踵)

3、晏子这里说的“人”和楚王说的“人”一样吗?难道晏子没听明白?(引导体会晏子故意装糊涂)

4、楚王认为晏子没听出来,就干脆直截了当地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派你来呢?”不屑与轻蔑表现的淋漓尽致,晏子的话堪称经典。

5、出示句子: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6、请生谈谈体会。出示 :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是下等人,楚国是__________。

7、这几句话又妙在哪儿呢?难道齐国真有这样的规矩?为什么要贬低自己呢? 晏子将计就计,来了个顺水推舟,按照楚王的意思说下去,承认自己不中用,是下等人。其实在贬低自己的同时,却更有力地贬低了楚国是下等国。晏子的话真是太妙了,你还想再读读这些话吗?好,同桌分角色朗读。

8、让我们亲临现场去欣赏这精彩的语言吧。(播放视频:不仅仅是创设情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刚才读物结合的基础上体会发现的乐趣。)

(三)第三次较量

1、导:第二次较量,楚王又吃了个哑巴亏。好!继续交流,第三次情况如何?先读读晏子的话? 谁来?

出示: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2、在这段话里,有两个“水土”,大家看看,这里的两个“水土”意思一样吗?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3、你读懂这段话的意思了吗?交流。

4、楚王嘲笑齐国人只会做盗贼,在这段话里,晏子不但只出了齐国人做盗贼的原因,还讽刺了楚王的无能,治国无方。晏子的话真是太妙了,来再来读一读。

四、回访结果,体会心情

1、导:这三个回合,楚王连连败下阵来:

出示:第一次想让晏子钻狗洞,最后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次想侮辱齐国没人才,最后只好——陪着笑 第三次想侮辱齐国人只会做盗贼,最后只好——赔不是。

2、从中你体会到了楚王什么样的心情?你能想到哪些成语?(自取其辱、自作自受、自讨苦吃、咎由自取、自讨没趣等)

3唉,楚王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呀!你还有那些巧言妙语送给楚王? 偷鸡不成蚀把米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聪明反被聪明误 赔了夫人又折兵„ 4.从这以后楚王——

出示: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五、品评人物,感悟魅力

1、刚才,我们着重欣赏了晏子的语言,在这些语言中,晏子或用夸张,或用反问,或举例子,或打比方,一次次反击了楚王,让楚国先后成了狗国、下等国、贼国,最终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可有人这样评价晏子:

算不上大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对此,你有何看法?你会怎样评价晏子呢?

3、请不要急于发表你的看法,一定要从文中找依据,文中除了写晏子的语言,还写了什么?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从“看了看”“严肃”“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装着为难”“拱了拱手”等对晏子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体会晏子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有礼有节、忠君爱国等品质。

5、小结,听了同学们有理有据的分析,大家明白了晏子获得尊重绝不仅仅靠他这张嘴,他正是凭着超凡的智慧、善变的口才、无畏的勇气、强烈的爱国热情才不辱使命。请同学们再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交流拓展

1、总结:历史过去了两千多年,晏子作为我国劳动人民心中智慧的化身一直熠熠生辉。他,虽然身材矮小,但在我们心中气度不凡,顶天立地,因为他脑中藏着大智慧,胸中跳着爱国心,他挺直着脊梁,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思想家。

2、文章学到这里,你有何感受?收获了什么?

3、中华文明五千年,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大家交流资料。

4、欣赏周总理外交小故事。

5、课外实践 出示:

把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演一演; 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下来; 继续搜集体现语言魅力的故事。出示:“晏子的语言看起来是有理有据,可更像是在做语言游戏,只是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拓展阅读《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北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拓展阅读《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11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牟定县茅阳第一小学 李雪艳 【学习目标】 1、弄懂晏子三次击退楚王侮辱,维护尊严的事例。(重点)2、学会推理,学懂晏子反驳楚王的语言。(难......

    晏子使楚 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离石区袁家庄小学六二班李拴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

    《晏子使楚》 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3、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晋庄中心校 五(1)班 来张贝 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写作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展示......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富源县竹园镇糯木小学 侯小买 教材分析:《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