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父母的好建议》教学设计
君子教育系列校本教材
《听父母的好建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
1.学生懂得小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需要父母的教导。
2.学生懂得听父母的话,不任性,会少犯错误,少受损失,事情办得好,进步快。
情感
爱父母,愿意听父母的话,不愿意惹父母生气。
行为
不任性,不向父母发脾气,不坚持错误。耐心倾听父母的教导,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从正反事例的比较中。使学生懂得听父母教导的益处,从而使学 生愿意听父母的话。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
教育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从听父母的好建议走起,用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让他们多展开笑脸,多得到些宽慰。
板书
1、听父母的好建议
小小观察员
1.学生思考后举例说明自己的做法。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小结并进一步提问
很多同学平时做到了听父母的话,那么,大家想过为什么小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吗?
3.学生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二、初步明理
一起议一议
1.教师出示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考题目,你发现爸爸妈妈都给我们做了那些决定。
演示课件出示图片
⑴小军听妈妈的画,少吃油炸食品
⑵父母告诉小琪出门多注意安全。
⑶爸爸让小莉先写作业再玩。
⑷欣欣要吃雪糕,妈妈说饭后再吃。
讨论这些建议对我们好不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小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比较少。有些知识没有大人掌握的多。有时考虑问题不够周到,不想后果,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所以需要大人教导。
板书年龄小 经验少 知识少 避免危险、三、深入明理并导行
1.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说说听父母的话有什么好处,不听父母的话有什么害
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并板书
听父母的正确劝告可以使自己少犯错误。避免或减少损失,还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板书少犯错误、损失 进步快
3.出示课件出示共同诵一诵
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4.互相评一评
生活中你能做到听父母的建议吗?请举例说明。5.古今看一看
听故事:岳母刺字
认真听从父母的批评意见,可以使自己尽快改正错误,有利于自己的进步,虚心听取父
母的建议,可以使自己把事情办得更好、更成功,耐心倾听父母劝告,可以避免危险,减少 损失。
板书认真听意见 虚心听建议 耐心听劝告
四.教师小结
不听父母的劝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任性表现。如果不听父母的劝告,养成了任性 的坏毛病对自己没有好处,而且这样做也是不爱父母的表现。而同学们的做法是听从父母的
劝告这说明你们都是爱父母的好孩子。听父母的好建议是孝顺的表现
第二篇:《听父母的话》教学设计
《听父母的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小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需要父母的教导,从小爱父母,愿意听父母的话,不愿意惹父母生气。
2.运用正反事例,使学生懂得听父母的话,不任性,会少犯错误,少受损失,事情办得好,进步快。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从正反事例的比较中,使学生懂得听父母教导的益处,从而使学生愿意听父母的话。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
小朋友们,你们最爱的人是谁?(爸爸 妈妈)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呢?
是的,就像同学们所说的爱爸爸妈妈就要听他们的话。板书: 听父母的话
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个故事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二、初步明理
1.教师出示课文中“看一看说一说”的插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为明理奠定基础。
演示课件一(1)故事中有谁?(2)他们对待什么事情意见不统一?(3)谁的做法是正确的?
2.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二(名称:“看一看说一说”的插图)(1)学生观看完课件二的内容回答问题。(故事中有小丽和小红两个人物,他们对于是否到小河里去滑冰有不同的看法,小丽的做法是对的。)(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一步提出引导性问题: ①为什么小丽的做法是正确的? ②她为什么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③如果小丽也不听家长话,到小河里去滑冰会有什么结果? 3.教师提问:
看完这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说一说,小孩子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小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比较少,有些知识没有大人掌握的多,有时考虑问题不够周到,不想后果,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所以需要大人教导。小丽同学听了妈妈的话,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三、深入明理并导行
1.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说说听父母的话有什么好处,不听父母的话有什么害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
听父母的正确劝告可以使自己少犯错误,避免或减少损失,还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3.出示课件三(“说一说 议一议”中的内容)
讨论题:图中的小朋友怎样听父母的话,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何做听父母话的好孩子 ?
4.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讨论的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既可以任选其中的一道题,也可以三道题都选,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照顾学生的差异。
5.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父母做家务,不淘气,不撒娇,上课认真学习,课后按时完成作业、、、、、、6.教师演示课件四:(名称:看一看,想一想)7.学生看图说说图意。(星期天,一位小朋友跟妈妈出去玩,经过食品店时,这位小朋友让妈妈给她买儿童食品,妈妈说:“你的嗓子发炎,今天不买了。”小女孩却坚持要买。)
8.教师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 9.学生讨论后进行模拟表演。
10.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提出引导性问题: 为什么要听妈妈的劝告?
11.教师小结: 不听父母的劝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任性表现。如果不听父母的劝告,养成了任性的坏毛病对自己没有好处,而且这样做也是不爱父母的表现,而同学们的做法是听从父母的劝告,这说明你们都是爱父母的好孩子。
11、学一学,唱一唱,自由读,齐读儿歌。12.小朋友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今后打算怎么做呢?
四、根据板书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讨论了听从父母教导的问题,经过讨论我们知道了由于我们小学生的年龄小,经验少,有时考虑问题不太周到,所以要听从父母正确的教导。听父母的教导,可以使我们避免危险,少受损失,利于我们的进步,所以,平时我们要认真听从父母的意见,虚心听取父母的建议,耐心倾听父母的劝告。希望同学们记住今天讨论的问题,更希望同学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课外探究活动
1、完成课后“做一做 说一说”
2、小采访:课后学生采访听从父母教导的同学 活动过程 :
①.教师在上课结束时,介绍在听从父母教导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名单。建议学生课下进行采访。②.学生开展采访活动。
③.学生将采访结果,在下一节课上汇报,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还可以播放采访录音。
第三篇:好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王梦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创设情境法、美读法、讨论法。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过一些宋词作品,对词作的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但很少能独立运用方法来分析作品。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虚实结合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应作为一个难点来处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作者
二、作者简介
柳永,婉约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一)、朗读
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补充:(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3)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3.配乐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情感。
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4.学生展示朗读,学生点评,并指导学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5.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再次体会情感。
(二)整体感知
再读词作(齐读),思考:
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四、讨论鉴赏
1.你是如何体会到词作表达的离愁别绪的? 小组讨论,斟酌词句,派代表回答。
指导: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2.写离别诗,一般写到离别之时便会戛然而止,比如[唐]岑参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雨霖铃》有何不同之处? 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衬托,交织一起,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作用: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内容丰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延伸拓展
自由诵读课文,完成思考题。(要求学生引用名言佳句作答)(1)这对有情人分别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参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唐 ] 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 唐 ] 李白《忆秦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
——[ 唐 ] 李白 《相见欢》)(2)能不能说一两句劝慰他们的话? 参考: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 南唐 ] 李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 北宋 ] 苏轼《水调歌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同时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巩固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学习了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
七、作业(任选一题)1.背诵《雨霖铃》全词;
2.选择《雨霖铃》中你所欣赏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作简要赏析。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教学目的:
⒈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⒉在通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⒊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欣赏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力作,宋代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二.赏析《雨霖铃》
⒈柳永简介
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跃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⒉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⒊教师范背全词
⒋学生朗读
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性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
⒌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最后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明确: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覊旅生活的情景。
⒍鉴赏词的意境:让学生跟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明确: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的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⒎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⑴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抓住关键词句加以理解体会,然明确: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副秋雨黄昏送别图。一阵皱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一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⑵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教师启发诱导后,学生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⑶“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学生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侯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着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课内外联读·
采得百花酿佳蜜
目标课文
第四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间美人”,“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无不是对其艺术风格、艺术成就恰如其分的品评和称誉。在语言运用上,作者不仅善于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方言口语入曲,而且还善于吸收古典诗词的精华。曲词中根据表情达意化用的古典诗词,既切合人物的身份、情感,又和上下文的意境、思想内容完美地融为一体。行文不着痕迹,语言典雅清丽,戏曲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艺术气氛,戏剧语言也更具文采和艺术表现力。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长亭送别》,现将文中化用的诗词作简要赏析。课外联读一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赏析
这首词抒写的是不得归的羁旅之愁。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景中寄寓乡愁;下片直抒思乡情怀,更见离情的浓重。
上片开头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写出苍茫寥廓、衰败零落的秋景。
三、四两句,视野又从碧天旷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山映”一句又将秋水和夕阳、天、地(山)融成一个整体的景象。最后两句,则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芳草无边无际,连着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无情”反衬出人的“有情”,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怀人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黯乡魂,追旅思”两句,承上片“情”而来,是说自己思乡羁旅之愁不可断绝,更难以排遣。“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除梦之外,别无他法。这两句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明月”句写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却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结尾两句,写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之苦,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的是词中“碧云天,黄叶地”之语,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这两句中的蓝天白云、遍地黄花和下文的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红叶满林等富有特征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暮秋景色,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为送别的特定环境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点染。
第四篇:《听雨》教学设计
《听雨》教学设计
------蔡甸区小集中学
周威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富有深切的人生况味和生动的诗情画意,底蕴丰厚的抒情散文。
“听雨”自然要描写自然界的风雨之声,但作者不仅描写了听到的雨声,而且相关联想层出不穷,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人生况味„„
从“听雨”这一题目来看,无非是描写自然界的风雨之声。本文不仅描写了所“听”到的雨之景,而且别出心裁,将人生境界、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化入文字,新意迭出,深切人理,隽永耐品。其文笔透着哲思与睿智。一是富含底蕴的文字描写。如“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二是多处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手法,妙语如珠,俯拾即是;将听雨写得雅致之极,显示了文字的机智,丰富了文字底蕴,一举多得,值得学习。三是诗词的巧妙引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绚烂多彩。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等语句引用得舒卷自如,很好地衬托出作者的精神境界。因为诗词歌赋、民间俗语等,大多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极富表现力。巧妙地暗嵌在恰当的语境中,会使文章饱满、厚重,增添几分韵味。这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
明晰的条理结构。文章中有一些语句,或提示主旨,或提示主要内容,把这样的语句编放在文题前能吸引读者,引导阅读。开头与结尾简洁明了,照应严谨,昭示了主旨,可谓自然天成。要启发学生灵活把握文章结构。季羡林散文《听雨》的线索就是作者在具体情境中“听雨”的情景和过程,只不过它不是很集中很完整,而是时断时续,常常为有关联想所切断。正是由于文章中的事件或情境不是很完整,其线索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一些有象征意义的景或物,这些作为线索的东西是作者情思的寄托,教学中不可不格外注意。
对文章人生况味这一主旨的把握,教学过程中不可苛求。古人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说法,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追求的艺术风格就是“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因此,要善于通过关联性的牵引和阅读让学生自主体味出文字背后的底蕴。如同听雨,要有一份淡泊的心境,学习听雨,也应本色自然!
从文本的教育价值来看,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感怀,对当代中学生的人文修养、人生态度的架构;对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关爱自然、关注民生、关爱社会的情感,以及求知不止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欣赏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典诗、词,品味文字的情感。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体会作者对民生的关注。
2、根据自己的体味,联系相关文本的表达技巧,走出文本,反映生活。情感目标:
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关爱自然、关注民生、关爱社会。[教学重点] 体会意境,品味情感。[教学难点] 走出文本,反映生活。[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1、课前从《天籁之音·雨》导入。
师:“看着这幅画面,你也听到了什么声音?(雨声)对,是很美的雨的意境。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过一首《春夜喜雨》,大家会背前四句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这首《春夜喜雨》体现了作者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2、那么今天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共度45分钟,一起走进北大教授,著名学者、作为农民儿子的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听雨》)
(幻灯课题“听雨”)
[设计理由]
雨,对于学生们来说,是熟悉的、写雨的诗句更是比比皆是。所以用音乐渲染,先引导学生回顾与文本有联系的诗句,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快速地浏览课文,体会作者听雨时的心情。并要求能用笔从文中划出表达这种情感的词语。
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
[设计理由]
抓住情感线索,让学生从文本中找词语或句子,利于学生有效切入文本。
三、品味探究,走进文本。
1、学生回答前面的的问题
(如:“无量的喜悦”、“心花怒放”、“兴高采烈”、“怡悦有加”。等)(幻灯提示)
2、他是如何描写听雨的这份喜悦感受?又是如何描写听到的雨声呢?
(点学生朗读出文段“此时有声胜无声„„”)
启:“让我们细心地品味一下这段文字美在哪里?”(幻灯出示配乐文段)赏:“请大家对照上面的文字,边默读边体会。”(学生品、议文段)
讨论明确:运用了排比、比喻、四字词语或成语,也有巧妙地将听觉形象化为视觉形象的短语。
结:“这里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四字词语或成语化抽象为形象,将难以言表的雨声,通过具体的听觉和视觉形象表现得生动、细腻!”
朗读:“大家一起来把作者听雨的这段喜悦的心情再赏读一遍。”(配乐朗读)
3、延伸、引导:
师启:“那作者为什么今天兴高采烈地喜欢这场春雨呢?”“作者由听雨还联想到了哪些场景?”(幻灯)
议:请学生自由品读,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在罕见的大旱之中、想到的主要是麦子、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等
联想:麦苗吮吸雨滴(变青了)、二月兰(因雨)开出了小花、荷花(因雨而醒)准备力量冲击(幻灯显示)
启赏:作者在这四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
(适当引导:散文注重联想和想象,这里是实写还是虚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结:(虚实结合、拟人、排比、)(幻灯提示)
师激:“这些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笔下的文字都鲜活起来,作者的思想在驰骋!
依据大家刚才的回答,让我们再品读一下这些句子!”
品读:(“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等)(幻灯文字)
4、主题探究
启:作者满怀喜悦,通过联想着力地刻画这些场景,你读了以后有那些感悟?你觉得作者在关注什么?
(幻灯出画面字幕)(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明确(“水是生命之源”,作者在关注民生,又可说在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注人生等)
(适当引导:你认为刚才同学们的解读中,哪种答案更切合文本的意图?)
师引:“你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样的观点?”
(“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结:关注民生、关注人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幻灯提示)
5、作者在这里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个“俗人”,通过听雨表达了这样一份关注,那本文的四、五段为什么还要写古代“雅人”的听雨呢?(此环节教学时根据学情机动实施)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些雅人的听雨虽然也是在体味人生,但都仅限于个人悲喜。这对比(或反衬)出作者听雨的境界更高。
师点拨讨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到了望九之年的老人对人生的态度,他有着怎样的胸怀? [设计理由]:在读、品文本的基础上,在思考环节上趁热打铁,沿续对精神、情感的品味,自然而然而引出更深的主旨,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欲诉。
四、体验生活,走出文本。
本文蕴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作者不仅是听雨,而且是由听雨关注到了国计民生,也是听人生、思索人生。我们也应该学着去这样思索,前面大家学过课文《海思》,海思中有这么一段:(投影)(点女生有感情地读一遍)
“无论你是带着怎样的疲劳、怎样的烦恼,请来这海滩上吹一吹风、打一个滚吧,一下子就会返璞归真,获得新的天真、新的勇气。人们只有在这面深蓝色的明镜里才能发现自己。”
那我们可不可以依据刚才的思考来一段《雨思》呢?(变投影)(学生思考讨论后表答)
“无论你是带着怎样的思绪、怎样的感怀,请来听一听这春雨吧,一下子就会豁然开朗,获得新的启迪、新的收获。人们只有在这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里才能多一份关爱。”(学生齐读)
[设计理由]
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学习生活中的积累,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延伸?本环节试着从已知文本和体验延伸到对人生况味的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端正人生态度,去积极思考人生。
五、反映生活,升华主题。
今天,我们欣赏了季羡林先生的《听雨》,体会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对社会的关爱”,虽然作者已到了“望九之年”,但诚如作者所说:“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送给大家一句季羡林先生的名言:(点男生大声读)
“我已经如此老了,但我道路的前方还有百合花的影子,人生要永远有希望有温暖才行。”——季羡林
师:“这就是学术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
最后,让我们来套用这句话,也来创造一句名言。(学生自由表达)(说出关键词后大声齐读)“我们是如此青春,但我们道路的前方还有困惑(或梦想),人生要永远有关爱有活力才行。”------四初中同学 师结语:“同学们,读季羡林的散文如同照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照出的,则是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和生命形态。愿大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来做一滴春雨,关爱社会、感悟人生!”
[设计理由] 回归阅读本质,反映学生生活,指导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成就感中形成崇高的生活品质!
第五篇:听潮教学设计
《听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散文的特点,理解课文中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以景抒情的散文艺术力量。
2、通过朗读训练,领略大海刚柔相济的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体味大海的雄壮美,领会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
1、用语言塑造声音的形象。2、抓住海潮的音响变化来写景。教学难点
1、作者对大海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2、启发式提问法。3、四步读书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森无限,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邃奥秘,令人遐思神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板书:听潮)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欣赏海潮,一般是用眼睛看,作者则别出心裁━━听潮,鲁彦用文字成功地塑造了声音的形象,实在难得,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出示目标,指出学习重点及难点。(用投影片)
三、分析课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习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把不明白的地方指出来。(激发情趣)采用四步读书法完成教学。第一步:快速读课文。
要求:1、给自然段标序号。
2、参看旁批,标注朗读有关段落语速、语调、表情等要求的句子。3、描写了几种潮音?
板书:落潮(睡)涨潮(醒)高潮(怒)第二步:表情朗读,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完整地描绘了大海落潮时、涨潮时、高潮时的不同景象。“听潮”如同在欣赏一曲“伟大的交响曲”,而落潮、涨潮、高潮则是这部乐曲的三大乐章。海潮音是波浪撞击岩石而产生的,作者抓住大海上的特有的景物波浪、岩石、月光,调动人体的每根神经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多方位描绘了海潮的声音。板书:波浪 岩石 月光 声音 第一乐章: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5-12段朗读要求。
教师范读第6段,请一同学读8、9、10段,要求读出诗意,语调要轻柔。并播放录像(其余同学把书合上,耳听、眼看,体会大海落潮时的美)。出示练习题(用投影片),学生讨论完成,用做题的方式完成有关教学任务。答案要点:①.落潮时的大海,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②.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③.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在学生的答题中)板书:吻 银鳞 沉吟
学生讨论:四个比喻句的作用,概括这时潮音的特点。
教师小结:这里用了四个比喻,“温柔”有情,“芳醉”有味,“低低”、“轻轻”有声,“微风拂过琴弦”有形有声,“落花飘在水上”有声有形还有色。作者把无形的抽象的声音用文字塑造成看得见的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它宛如一支甜美的小夜曲,更像一支温馨的摇篮曲,大海的静谧被作者写神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是高音区的休止符。(抓住重点)第二三乐章:
教师范读13、14段,请一男生读15、16、17段,要求读出力量和气势。其余学生把书合上,耳听、眼观、体会大海涨潮、高潮时的美(放录像)。
1、如果说大海落潮时它的特点是温柔、静谧,那么涨潮、高潮时的大海有什么特点?给人以什么样的美感?从哪些角度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 答案:凶猛、激烈;视觉、听觉;雄壮美;比喻、拟人。
2、讨论分析:①.让学生在14段中画出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各写出了海的什么情态。②.着重分析“战鼓声,金锣声……”等比喻的作用。教师小结:这里八音齐发、声威壮烈!有唤醒沉沦、振奋弱者的“战鼓”、“呐喊”,有横扫沉渣障木的“马蹄”、“车轮”、“机翼”,有新生与腐恶较量的“叫号”与“啼哭”,这一切交织成摧枯拉朽、翻天覆地的“千军万马”。古语说:“千万军声半夜潮”,以“军声”喻海潮的确是再恰当不过了。在教学过程中板书: 掀 银龙 奏鸣
3、面对海浪汹涌,潮声大作的海,“我”和“妻”的感受一样吗?
教师明确:1928年,鲁彦到南京政府国际宣传科搞世界语翻译工作,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济南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做了报道,被撤了职。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这里的,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深处的最强音:“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的火热生活,对幸福生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突破难点)
第三步:跳读课文,标注作者直抒胸臆,抒写喜爱大海的语句。1、强调“溺爱”是贬义词褒用。
2、体会“欣幸”前后照应的感情变化:前面表示领略海景的心愿实现了,后面是在听了“伟大的乐章”后的满足心情。触景生情,情从景出,把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抓住重点)第四步:赏读。
1、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体会景物描写的美。2、教师范读有关段落,学生把眼闭上体会大海刚柔相济的美。(完成教学重点)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让学生总结发言,学到了哪些知识。
2、用录音播发汽车、摩托车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完成“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的片段练习。
3、布置课外作业:以《夜听风雨声》写一则300字左右的文章。
结语:在惊涛骇浪面前,胆小怯弱的人会感到恐惧,勇敢坚强的人却感到愉悦,并认为这是一种享受。我们的人生道路,有时平坦宽阔,有时坎坷曲折,我们要向鲁彦学习。记住马克思的名言“斗争就是幸福”。【板书】 听 潮
落潮(睡)涨潮(醒)高潮(怒)波浪━━ 吻 掀 冲 ━━岩石 月光 银鳞 银龙 消失
声音 沉吟 奏鸣 混战
┗━━━━━━━━━━━━━━━┛
伟大的乐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