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蝉 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图片(石缝中绽放的花朵)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 冰心曾说过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整体把握 问题探究
《蝉》
1、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2、积累字词
3、解释词语
(一)问题探讨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2、文章通过写蝉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活的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的延续,就必须好好的活着。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二)、阅读理解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晴朗的天空等都融进了秋风中。
2、怎样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对人们来说,秋天是金色的,是快乐的,是个丰收的季节,但是对于蝉来说,却是黑色的。它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所以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3.写作特点(除了先扬后抑)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三)、拓展延伸
1、蝉的一生
2、体验反思
3、古诗《蝉》
《贝壳》
一、导入
《乡愁》席慕蓉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阅读理解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 2 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2、文章主旨
人应该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生命,把能做到的事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为社会、为未来留下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三、比较阅读 自主学习
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讨论并归纳: 相同点:
①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②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③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自然。
不同点:
①《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奔主题;
②《蝉》对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的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③《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生命意义的阐发中,没有直接表白;《贝壳》的作者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拓展阅读
1、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2、席慕蓉的作品(让学生摘抄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蝉 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图片(石缝中绽放的花朵)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 冰心曾说过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整体把握 问题探究
《蝉》
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晴朗的天空等都融进了秋风中。
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的等待,作者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4.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
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三、比较阅读 自主学习
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讨论并归纳: 相同点:
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不同点:
(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
《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先抑后扬、首尾照应的手法,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也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
《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且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3)、描写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课外作业
1、以“生命”开头,仿写两个句子。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 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生命是,; 生命是。
2.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两句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言警句。
第三篇:短文两篇《蝉》《贝壳》
短文两篇《蝉》《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蝉》
课前准备
1、识记字词: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小组讨沦交流明确: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作者是按什么思路贯串全文的?采用什么手法?
明确:烦---惊---叹----怒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4、“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的等待,作者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
5、《蝉》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明确:通过一个病蝉的细致观察和朋友对蝉生命历程的介绍,感情由对蝉的烦到对蝉生命历程的惊叹,最后宽恕了它。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由衷的赞美了生命的珍贵。
《贝壳》
一、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贝壳》的主要内容是么? 明确:前3段主要叙述了捡贝壳及其美丽、坚硬、精致,并对这一卑微生命发出了感慨。:后3段是作者由贝壳引发的人生感慨。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4.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5、简析《贝壳》的写作特色。
明确:托物言志的写法;夹议夹叙的写法。
三、比较阅读 自主学习
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讨论并归纳: 相同点: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练笔
仿写两句关于“生命”的句子。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的等待。生命就要像贝克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六、拓展延伸
收集一些小思和席慕容的小诗。
七、作业
课时达标
第四篇:《短文两篇蝉贝壳》
短文两篇——《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通过“就”“只”等虚词,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通过“就”“只”等虚词,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通过句子对比,揣摩作者的内心独白。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大屏幕展示蝉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这就是蝉从生到死的全部过程,通过了解它的生命历程,你觉得蝉的一生是怎样的呢?(短暂)在散文《蝉》中,一只小小的生命短暂的蝉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思的短文《蝉》。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对蝉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烦人——宽恕)
明确: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感受“烦人”的蝉(1)对比感受:
A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
B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2)此时此刻,作者的内心独白是什么?(1)对比感受:
A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为什么聒聒?那是一个夏天。
B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一个“就”字显示了作者发现鸣声很响很烦人的蝉竟然是这样子时的一种惊讶,一种不以为然。从“那么、却、竟”三个词语中,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惊讶的情感。)(2)用虚词演绎此刻作者的内心独白?
(这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夏天!你也只能活这么一个夏天,你大声鸣叫能延长你的生命吗?„„)对比感受:
A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B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一个“才”字说明了友人对蝉的苦苦等来这个夏天的来之不易深表同情,同时也对蝉的苦苦等待之精神充满敬佩!一个“就”字说明了友人对蝉生命的短暂充满了怜悯与叹息!)4.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思考:蝉为何“必须好好的活着”?(繁衍生息)从“必须”一词我们读出了蝉的?(责任)怎样理解“不过”?
小结:此时此刻,作者没有理由不宽恕蝉,这个“宽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恕,而是敬佩的宽恕!
感受令人肃然起敬的蝉
1.此时此刻,作者没有理由不宽恕蝉,这个“宽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恕,而是敬佩的宽恕!因为作者懂得了(出示: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面对着这只蝉,我们也许会感到惭愧,多少个时间在我们指尖弹指而飞,多少回太阳在我们脸上匆匆爬过,很多时候,我们不如这只令人敬佩的蝉!文章说:“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秋风何来颜色呢?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对蝉来说,秋天不是收获,而是死亡,蝉虽然生命短暂,却执着等待,好好的生活,充实的过好每一天,把握住了自己的似水华年,让生命充满了意义,这不禁让我肃然起敬!延伸拓展
赏析冰心的《谈生命》: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记住孩子,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生命因充实丰富多姿而精彩。板书设计: 蝉 小思
烦人惊讶同情宽恕 贬抑赞扬 欲扬先抑
短文两篇——《贝壳》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对比欣赏这两篇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 教学重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独特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只在土底深埋十七年的蝉,只为活过一个聒聒嘶鸣的夏,引发作者对蝉的生命意义的思索: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即使 生命短暂,也要好好地活着。)那么,怎样才算是“好好地活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散文《贝壳》,感受作家细描写、委婉文风同时,看在海边偶然拾起的一枚小小贝壳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与追问。
二、走近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思考这篇散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这篇散文写了贝壳及贝壳里的生命,及由贝壳引发的思考。
2、学生示范诵读第二、三段,用文中语言分析贝壳及贝壳里生命特点。
明确:贝壳是精美的艺术品和宝贝,贝壳里的生命是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
3、由贝壳里及贝壳里生命的对比,引发“我”对自己生命的追问与思考,那么“我”的生 命又是什么样的?“我”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我的生命? 明确:我的生命——时间更长,空间更广 应持态度——把事情做得更好 问题探究 1.揣摩:
“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贝壳很小,而表面上的颜色、构造又是那么细致、美丽,因此说它“精致”。“一丝不苟”是”一点也不马虎”的意思。在文中,形容上苍给贝壳制作居所非常细心。)
2.怎样理解“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明确:固执——执着(对能做到的事情的态度),简单——单纯(追求的目标),表面虽是贬义,其实表达作者单纯却执着的愿望追求,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只要像小小贝壳一样仔细、精致、一丝不苟地活着,对自己能做的和该做的事执着追求,并要做到最好,用这种积极、认真的人生态度来回馈生命,打动人们,给世界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 叹的东西来”。对比阅读
分析两篇散文异同点。同:(1)由细小的“物”引发对生命感悟。(2)感悟都是积极的、认真的。
(3)对“物”的描写细致入微、清新自然。异:(1)《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入主题。(2)《蝉》中作者并未直接表白对生命的态度,而是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贝壳》中作者明确提出要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要给世人留下“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六、课堂小结
大自然中存在着太多的生命奇迹,一截长自淤泥的藕可以开出洁白纯净的花,一只细微弱小的萤火虫可以在黑夜中发出闪耀夺目的光,枝头一只貌不惊人的鸟发出的鸣叫却婉转动听如夜曲,柔软无骨的蚯蚓能在坚硬的泥土中自由遨游,同学们能从对身边细微弱小的“物”的观察中体悟到一些生命的意义吗,说说你的观察和体悟。
生命可能是渺小的、有限的、卑微的,就如我们文中的蝉与贝壳,但这万物都未曾辜
负生命,他们无一不在茁壮成长,都以一种不屈向上的精神努力着,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 力、更有价值和意义。这种生命的力量常常使我们肃然起敬,甚至督促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目 光来看待身边一切,促使我们不停对生命的本真与意义进行思考与追问。文章推荐
张晓风《敬畏生命》 席慕蓉《生命的滋味》
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第五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蝉》《贝壳》学案
《短文两篇》 《蝉》《贝壳》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一、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二、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预 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小思:
2、席慕蓉: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收敛 宽恕 短暂 脆弱 卑微 一丝不苟
三、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四、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3、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三、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四、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到什么?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1、贝壳的特点是什么?
2、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3、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4、《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音符”指的是什么?
5、《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欢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化,山间晓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
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窗,小溪的脚步也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难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光,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略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的。
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他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多么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
3、请谈谈你对“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句的理解。
4、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
5、“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中的“好消息”指的是什么?
6、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