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文两篇(蝉,贝壳)解读

时间:2019-05-15 02:1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短文两篇(蝉,贝壳)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短文两篇(蝉,贝壳)解读》。

第一篇:3短文两篇(蝉,贝壳)解读

3、《短文两篇》(蝉,贝壳)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难点: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炎炎夏日中,给你们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种声音?(蝉声)当你们听到蝉声,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回答)有同学说很烦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和蝉有关,其作者是否也和你们一样讨厌蝉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三、字词积累 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聒聒(g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宽恕(shù):宽容饶恕。短暂(zhàn)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四、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课文朗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

《蝉》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学生探究

明确:“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五、小结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六、拓展延伸:

“蝉”在文学作品中作为一种意象也是经常出现的,比如说古代诗歌中就有不少诗人吟咏“蝉”,学生朗读学习《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六、作业布置

结合作业本习题预习《贝壳》

《贝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对比欣赏这两篇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教学重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难点: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独特的感悟。

一、导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走近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三、整体感知

品读《贝壳》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四、比较阅读

试比较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点: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六、拓展延伸

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参考:

生命就要像小草一样,即使卑微;也要坚韧不拔; 生命就要像火焰一样;即使熄灭,也要绽放光芒; 生命就要像白杨一样,即使普通,也要参天耸立。

七、作业布置

1、完成作业本练习。

2、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写出读后感。

第二篇:短文两篇《蝉》《贝壳》

短文两篇《蝉》《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蝉》

课前准备

1、识记字词: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小组讨沦交流明确: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作者是按什么思路贯串全文的?采用什么手法?

明确:烦---惊---叹----怒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4、“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的等待,作者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

5、《蝉》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明确:通过一个病蝉的细致观察和朋友对蝉生命历程的介绍,感情由对蝉的烦到对蝉生命历程的惊叹,最后宽恕了它。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由衷的赞美了生命的珍贵。

《贝壳》

一、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贝壳》的主要内容是么? 明确:前3段主要叙述了捡贝壳及其美丽、坚硬、精致,并对这一卑微生命发出了感慨。:后3段是作者由贝壳引发的人生感慨。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4.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5、简析《贝壳》的写作特色。

明确:托物言志的写法;夹议夹叙的写法。

三、比较阅读 自主学习

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讨论并归纳: 相同点: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练笔

仿写两句关于“生命”的句子。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的等待。生命就要像贝克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六、拓展延伸

收集一些小思和席慕容的小诗。

七、作业

课时达标

第三篇:《短文两篇蝉贝壳》

短文两篇——《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通过“就”“只”等虚词,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通过“就”“只”等虚词,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通过句子对比,揣摩作者的内心独白。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大屏幕展示蝉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这就是蝉从生到死的全部过程,通过了解它的生命历程,你觉得蝉的一生是怎样的呢?(短暂)在散文《蝉》中,一只小小的生命短暂的蝉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思的短文《蝉》。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对蝉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烦人——宽恕)

明确: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感受“烦人”的蝉(1)对比感受:

A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

B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2)此时此刻,作者的内心独白是什么?(1)对比感受:

A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为什么聒聒?那是一个夏天。

B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一个“就”字显示了作者发现鸣声很响很烦人的蝉竟然是这样子时的一种惊讶,一种不以为然。从“那么、却、竟”三个词语中,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惊讶的情感。)(2)用虚词演绎此刻作者的内心独白?

(这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夏天!你也只能活这么一个夏天,你大声鸣叫能延长你的生命吗?„„)对比感受:

A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B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一个“才”字说明了友人对蝉的苦苦等来这个夏天的来之不易深表同情,同时也对蝉的苦苦等待之精神充满敬佩!一个“就”字说明了友人对蝉生命的短暂充满了怜悯与叹息!)4.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思考:蝉为何“必须好好的活着”?(繁衍生息)从“必须”一词我们读出了蝉的?(责任)怎样理解“不过”?

小结:此时此刻,作者没有理由不宽恕蝉,这个“宽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恕,而是敬佩的宽恕!

感受令人肃然起敬的蝉

1.此时此刻,作者没有理由不宽恕蝉,这个“宽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恕,而是敬佩的宽恕!因为作者懂得了(出示: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面对着这只蝉,我们也许会感到惭愧,多少个时间在我们指尖弹指而飞,多少回太阳在我们脸上匆匆爬过,很多时候,我们不如这只令人敬佩的蝉!文章说:“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秋风何来颜色呢?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对蝉来说,秋天不是收获,而是死亡,蝉虽然生命短暂,却执着等待,好好的生活,充实的过好每一天,把握住了自己的似水华年,让生命充满了意义,这不禁让我肃然起敬!延伸拓展

赏析冰心的《谈生命》: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记住孩子,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生命因充实丰富多姿而精彩。板书设计: 蝉 小思

烦人惊讶同情宽恕 贬抑赞扬 欲扬先抑

短文两篇——《贝壳》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对比欣赏这两篇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 教学重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独特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只在土底深埋十七年的蝉,只为活过一个聒聒嘶鸣的夏,引发作者对蝉的生命意义的思索: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即使 生命短暂,也要好好地活着。)那么,怎样才算是“好好地活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散文《贝壳》,感受作家细描写、委婉文风同时,看在海边偶然拾起的一枚小小贝壳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与追问。

二、走近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思考这篇散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这篇散文写了贝壳及贝壳里的生命,及由贝壳引发的思考。

2、学生示范诵读第二、三段,用文中语言分析贝壳及贝壳里生命特点。

明确:贝壳是精美的艺术品和宝贝,贝壳里的生命是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

3、由贝壳里及贝壳里生命的对比,引发“我”对自己生命的追问与思考,那么“我”的生 命又是什么样的?“我”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我的生命? 明确:我的生命——时间更长,空间更广 应持态度——把事情做得更好 问题探究 1.揣摩:

“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贝壳很小,而表面上的颜色、构造又是那么细致、美丽,因此说它“精致”。“一丝不苟”是”一点也不马虎”的意思。在文中,形容上苍给贝壳制作居所非常细心。)

2.怎样理解“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明确:固执——执着(对能做到的事情的态度),简单——单纯(追求的目标),表面虽是贬义,其实表达作者单纯却执着的愿望追求,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只要像小小贝壳一样仔细、精致、一丝不苟地活着,对自己能做的和该做的事执着追求,并要做到最好,用这种积极、认真的人生态度来回馈生命,打动人们,给世界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 叹的东西来”。对比阅读

分析两篇散文异同点。同:(1)由细小的“物”引发对生命感悟。(2)感悟都是积极的、认真的。

(3)对“物”的描写细致入微、清新自然。异:(1)《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入主题。(2)《蝉》中作者并未直接表白对生命的态度,而是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贝壳》中作者明确提出要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要给世人留下“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六、课堂小结

大自然中存在着太多的生命奇迹,一截长自淤泥的藕可以开出洁白纯净的花,一只细微弱小的萤火虫可以在黑夜中发出闪耀夺目的光,枝头一只貌不惊人的鸟发出的鸣叫却婉转动听如夜曲,柔软无骨的蚯蚓能在坚硬的泥土中自由遨游,同学们能从对身边细微弱小的“物”的观察中体悟到一些生命的意义吗,说说你的观察和体悟。

生命可能是渺小的、有限的、卑微的,就如我们文中的蝉与贝壳,但这万物都未曾辜

负生命,他们无一不在茁壮成长,都以一种不屈向上的精神努力着,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 力、更有价值和意义。这种生命的力量常常使我们肃然起敬,甚至督促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目 光来看待身边一切,促使我们不停对生命的本真与意义进行思考与追问。文章推荐

张晓风《敬畏生命》 席慕蓉《生命的滋味》

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第四篇:短文两篇 蝉与贝壳

短文两篇 蝉与贝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小的东西都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的哲理。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小思深受唐君毅老师影响,对儒家思想、国家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唐老师身上,她学会了坚守原则,待人以爱。而且她明白到只有自我反省才能戒除缺点,继续面对将来。唐君毅先生的《人生之体验》曾在小思失意时令她重新振作,确定人生的目标,转入人生道路的另一里程。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2.指导朗读。(1)字音

蝉(chán)收敛(liǎn)颤动(chàn)聒(guō)宽恕(shù)(2)字义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底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

1.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点拨】: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2.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点拨】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点拨】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小结。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珍视我们的生命,去尊重每一个生命。

5.(1)推荐小思的另外几篇诗文,留给学生课外阅读欣赏。(2)查资料,看蝉的幼虫到底可以活多少年。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 教师范度

2.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1)《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点拨】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和《蝉》一样,《贝壳》也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摹都很细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让我们知道,无论生命怎样渺小,无论生命如何短暂,我们都必须要做到认真地对待活着的每一天,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四、作业

1.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的几篇诗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重点难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设想】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2.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3.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二、课文朗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

三、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蝉》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4.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4.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四、比较阅读

相同点: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点: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课堂小结

1.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2.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自己当如何奋斗人生,并写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3.课外阅读席慕蓉相关文章

4.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5.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课后小结】

第五篇:短文两篇《蝉》《贝壳》测试卷

短文两篇《蝉》《贝壳》测试卷 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A 抵达(dǐ)

短暂(zǎn)

诅咒(zhòu)

倔强(jué)昂然挺立(áng)

......B 庸碌(lù)

伫立(zhù)

玷污(diàn)

堕落(duò)玲珑剔透(tī).....C 笼罩(lóng)

伶仃(dīng)

扒窃(bā)

冉冉(rán)绝处逢生(féng)

.....D 熄灭(xī)

蜕变(tuì)

厄运(é)

丰韵(yún)明察秋毫(háo).....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A、零落 蝉声 段续 颤动 身躯

一丝不苟

B、响澈 聒聒 完结 延续 过程 怡然自得

C、撤消 鞭策 宽恕 颜色 砂粒

繁弦急管

D、脆弱 卑微 精致 固执 痕迹 守株待兔 3下面句子中成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A.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4(1)我国有很多独特的民间传统节日,请你写出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古代民间传统节日的名称。(任选两题填空)(2分)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 ② ③ ④ 下列格局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实施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时没有国界的。

B 有无扎实的知识基础,是进一步搞好学习的前提。C 我猜想他肯定是一个六年级学生。

D 我们顺利地按照老高头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深山中的那位猎手。6 下列故事不是出自《三国演义》的一项是()

A 火拼王伦

B 水淹七军

C 单刀赴会

D 舌战群儒 二 阅读理解

燕子

席慕蓉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天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

得很兴奋,赶快从头再来好好地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竟然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间,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在南园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可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的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剀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剀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地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很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园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小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的一个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孤单。在我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马上可以得到解答。可

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的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1)

(2)

2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3.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作者对蝉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文中词语说明。作者对蝉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体现在问中的哪个句子上。

3结合文中的词语,具体说说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4从文中的内容看,蝉的生命历程是怎样的?

5“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下载3短文两篇(蝉,贝壳)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3短文两篇(蝉,贝壳)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短文两篇_蝉_贝壳》检测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上《短文两篇 蝉 贝壳》基础训练题(两套)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上《短文两篇 蝉 贝壳》基础训练题1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贝壳(ké) .卑微(bē......

    18短文两篇《蝉》《贝壳》作业

    18短文两篇《蝉》、《贝壳》姓名班级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

    《短文两篇—蝉、贝壳》 2正式 2正式

    《短文两篇—蝉、贝壳》 一、 教材和学情分析 1、 教材分析 《短文两篇—蝉、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

    3.《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

    3 《短文两篇_蝉_贝壳》教案A

    3《短文两篇 蝉 贝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

    短文两篇蝉、贝壳(共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

    《蝉 贝壳》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品读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学习先抑后扬以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手法。 3、 体悟文章主旨,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设计(5篇)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